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铜城断裂带阜二段储层应力场数值模拟及开发建议 被引量:14
1
作者 戴俊生 刘敬寿 +3 位作者 杨海盟 张艺 汪必峰 周巨标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9,共9页
通过裂缝形成时期古应力场数值模拟,预测铜城断裂带阜二段储层裂缝的产状;利用岩心声速实验以及微地震监测技术确定井点现今地应力方位;结合压裂资料计算井点现今地应力;通过确定岩石力学参数并建立有限元模型进行现今应力场数值模拟;... 通过裂缝形成时期古应力场数值模拟,预测铜城断裂带阜二段储层裂缝的产状;利用岩心声速实验以及微地震监测技术确定井点现今地应力方位;结合压裂资料计算井点现今地应力;通过确定岩石力学参数并建立有限元模型进行现今应力场数值模拟;借助于裂缝产状以及现今应力场数值模拟结果,预测储层中天然裂缝的开启压力和开启次序.结果表明,铜城断裂带阜二段现今水平最大主应力为北东东向;在注水过程开发中,北东东向裂缝优先开启,南东东向裂缝后开启;裂缝的开启压力随裂缝走向与水平最大主应力之间的夹角增大而增大;裂缝埋深与开启压力同样具有较好正相关性,在构造高部位(1 850 - 2 350 m)裂缝的开启压力在25 - 50 MPa 之间,在构造低部位(3300 -4000 m)裂缝的开启压力在45 -75 MPa 之间;通过计算储层的实际破裂压力,提出在不同区块采用不同的注水压力,以保证油气井的高产与稳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缝性储层 应力场 数值模拟 储层破裂压力 裂缝开启压力 铜城断裂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北盆地金湖凹陷铜城断裂带的构造演化特征 被引量:9
2
作者 马洪坤 王新新 +2 位作者 商琳 戴俊生 陈世悦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767-776,共10页
苏北金湖凹陷内部断裂发育并活动强烈,不同规模、性质、时期的断层交织在一起共同控制了凹陷内油气资源的形成与分布。铜城断裂带位于金湖凹陷南部,是龙岗次凹和汊涧次凹之间的构造高带。古近系沉积期间经历了吴堡和三垛运动,形成复杂... 苏北金湖凹陷内部断裂发育并活动强烈,不同规模、性质、时期的断层交织在一起共同控制了凹陷内油气资源的形成与分布。铜城断裂带位于金湖凹陷南部,是龙岗次凹和汊涧次凹之间的构造高带。古近系沉积期间经历了吴堡和三垛运动,形成复杂的断裂带,组成断鼻—断块油藏。铜城断层平面上表现为一条近南北向的线状主位移带,主断层倾向南段东倾,北段西倾;铜城断层两侧发育一系列次级正断层,东盘次级正断层走向北东,倾向北西,西盘次级正断层走向近东西向,倾向北北西,这些次级正断层与铜城断层呈锐角相交,构成雁列构造。关于铜城断裂带的构造演化特征,长期以来存在不同的认识。基于构造演化剖面的分析并结合构造应力场数值模拟,认为铜城断裂带古近纪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的演化过程,阜宁组沉积期,在NW—SE向区域拉张应力作用下,受杨村断层的控制,在杨村断层下降盘形成一系列与其近平行的次级断层;三垛组沉积晚期,在近东西向区域挤压应力作用下形成铜城逆断层,并发育断展背斜;三垛组沉积末期,铜城断层表现为"P"剪切走滑正断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城断裂带 构造演化 数值模拟 低级序断层 苏北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湖凹陷铜城断裂带断层活动与油气富集关系 被引量:6
3
作者 王韬 张卫海 +2 位作者 李婷 刘喜欢 杨立干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65-71,共7页
依据三维地震资料,综合钻探成果,运用断层落差法研究断层在古近系沉积期间的活动特征,探讨断层活动特点对油气富集条件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断层活动受构造背景控制,在伸展阶段呈"弱—弱—强"变化,具"分时、分段、分区&... 依据三维地震资料,综合钻探成果,运用断层落差法研究断层在古近系沉积期间的活动特征,探讨断层活动特点对油气富集条件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断层活动受构造背景控制,在伸展阶段呈"弱—弱—强"变化,具"分时、分段、分区"特点,并分化出长期活动断层、晚期活动断层和早期活动断层。断层活动从运移、圈闭、保存3个方面影响油气富集,长期活动断层控制地层变形能力强,优势运移指向收敛,有利油气聚集,形成断鼻或断块圈闭规模较大;晚期活动断层和早期活动断层控制地层变形能力弱,优势运移指向分散,形成断块圈闭数量和规模不及前者。成藏期,控圈断层活动越弱,保存条件越好,越易见油气。铜城断层东侧油气富集条件相对有利。该研究结果可对今后该类型油气藏的勘探部署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城断裂带 古近系 断层落差 油气富集 金湖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河地区地震探测结果与桐城断裂浅部结构特征初探 被引量:6
4
作者 尹海权 何庆龙 +2 位作者 王生文 徐玉健 常明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132-1140,共9页
桐城断裂是一条对唐山地震有地壳形变反映的活动断裂,是沧县隆起与黄骅凹陷北部的分界线。本次研究在桐城断裂宁河跨断层场地采用浅层地震探测方法,布设了两条近南北向的浅层人工地震物探剖面,获得了两条反映不同深度的高质量叠加时间... 桐城断裂是一条对唐山地震有地壳形变反映的活动断裂,是沧县隆起与黄骅凹陷北部的分界线。本次研究在桐城断裂宁河跨断层场地采用浅层地震探测方法,布设了两条近南北向的浅层人工地震物探剖面,获得了两条反映不同深度的高质量叠加时间、深度剖面图,查明了目标断裂的结构特征。本次工作在研究区探测出7条断裂,发现桐城断裂是由多条主断裂和次级断裂组成的断裂带,但本次工作测线布设相对较短且探测深度有限,因此,通过总结相关部门专家和学者在研究区周边的地震探测成果,初步认为断裂带在浅部呈"花状",并向下呈汇聚趋势。另外,结合前人学者对研究区及周边的钻孔和地层研究工作,通过钻孔地层对比,认为桐城断裂是一条中更新世活动断裂。根据断裂上断点的准确坐标位置以及桐城断裂产状特征,发现宁河跨断层监测场地有效的对F2、F3和F4三条断裂进行了监控,并根据前人对研究区应力应变研究结果,认为宁河跨断层监测场地的巨幅形变反映了F2和F3两条断裂的垂直运动特征。但其形变特征与唐山地震的关系是需要进一步探索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桐城断裂 断层形变 浅层地震探测 唐山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构造物理模拟实验的隐伏断层跨断层场地监测效果分析--以宁河场地为例 被引量:2
5
作者 丁宁 谢瑜 +2 位作者 陈长云 王生文 刘芳彤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810-815,共6页
以宁河跨断层场地为例,运用砂箱实验方法进行构造物理模拟实验,结合现有的浅层地震剖面结果和跨断层监测数据,分析跨断层场地监测对隐伏断层断裂活动监测是否有效。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当观测精度高于误差时,跨断层场地监测能有效监测隐... 以宁河跨断层场地为例,运用砂箱实验方法进行构造物理模拟实验,结合现有的浅层地震剖面结果和跨断层监测数据,分析跨断层场地监测对隐伏断层断裂活动监测是否有效。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当观测精度高于误差时,跨断层场地监测能有效监测隐伏断层活动。模拟的断裂剖面与浅层地震剖面结果中断层分布和发育情况基本一致,隐伏断层活动可引起地表形变。由于各次级断裂的倾向不同,跨断层监测数据可能产生逆断层假象。同时提出宁河跨断层场地水准点位分布情况模式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断层监测 桐城断裂 隐伏断层 物理模拟 砂箱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构造裂缝产状演化规律表征方法及其应用 被引量:4
6
作者 刘敬寿 戴俊生 +2 位作者 徐珂 张艺 丁文龙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84-94,共11页
针对构造裂缝产状演化规律难以准确定量表征的问题,通过确定研究区裂缝力学性质、岩石力学参数,在恢复古构造形态的基础上,对裂缝形成时期古应力场数值模拟后选择适用性的岩石破裂准则,预测裂缝形成时期的产状分布。提出了造缝期应力场... 针对构造裂缝产状演化规律难以准确定量表征的问题,通过确定研究区裂缝力学性质、岩石力学参数,在恢复古构造形态的基础上,对裂缝形成时期古应力场数值模拟后选择适用性的岩石破裂准则,预测裂缝形成时期的产状分布。提出了造缝期应力场预测古裂缝产状,后期构造活动改造裂缝产状的思路,即通过早期岩层、晚期岩层的三维空间变化规律,建立了不同构造活动时期对应的裂缝空间转换理论模型,利用推导的数学算法,定量分析裂缝的演化规律,进而提高了现今裂缝产状的预测精度。最后,以铜城断裂带东翼阜二段储层为例进行了构造裂缝演化规律定量描述工作,结合构造演化,将阜二段储层构造裂缝演化分为阜宁运动晚期裂缝形成发育、戴南运动期裂缝继承发展、三垛运动期裂缝差异分离3个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裂缝 产状 演化规律 定量预测 岩石力学层 应用 铜城断裂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别山东北缘桐城高压-超高压变质带的构造解析及其对郯庐断裂带的制约 被引量:7
7
作者 林伟 冀文斌 +2 位作者 石永红 李秋立 王清晨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950-964,共15页
通过对郯庐断裂带南段桐城地区高压-超高压变质带详细的岩石学和构造学研究,将研究区从空间结构上划分为三个构造单元:上部低温-高压单元、中部中温-高压单元和下部超高压单元。根据研究区多期构造变形分析,共识别出了五期有区域构造地... 通过对郯庐断裂带南段桐城地区高压-超高压变质带详细的岩石学和构造学研究,将研究区从空间结构上划分为三个构造单元:上部低温-高压单元、中部中温-高压单元和下部超高压单元。根据研究区多期构造变形分析,共识别出了五期有区域构造地质学含义的事件(D_1-D_5):D_1代表高压-超高压变质岩中-晚三叠世同碰撞早期折返过程;D_2表征了高压-超高压变质岩晚三叠世同碰撞晚期折返过程;D_3记录了早白垩世中大别变质核杂岩的形成,也即整个中国东部晚中生代大规模伸展构造在研究区的表现;D_4可能标志着郯庐断裂走滑构造对高压-超高压造山带的叠加;D_5表现为脆性正断作用,控制了晚白垩世-古近纪潜山半地堑盆地的形成。这些结果表明了研究区所经历构造演化的复杂性,其构造几何形态很难用郯庐断裂左行平移南大别超高压变质岩来解释,也不支持桐城地区存在巨大走滑作用的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桐城地体 郯庐断裂带 高压-超高压变质岩 多期构造变形 大别山造山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裂缝性储层渗透率张量定量预测方法 被引量:10
8
作者 刘敬寿 戴俊生 +3 位作者 邹娟 杨海盟 汪必峰 周巨标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022-1029,共8页
针对裂缝渗透率张量难以准确定量预测的问题,借助于古今岩石力学层产状的变化,预测裂缝的现今产状;以断裂力学中裂缝表面能以及岩石应变能理论为基础,预测现今裂缝的线密度;通过现今应力场数值模拟,计算三向挤压状态下裂缝的开度,进而... 针对裂缝渗透率张量难以准确定量预测的问题,借助于古今岩石力学层产状的变化,预测裂缝的现今产状;以断裂力学中裂缝表面能以及岩石应变能理论为基础,预测现今裂缝的线密度;通过现今应力场数值模拟,计算三向挤压状态下裂缝的开度,进而确定现今裂缝的平行渗透率。利用裂缝的现今产状将静态坐标系与动态坐标系统一到大地坐标系中,建立了多组裂缝渗透率张量的定量预测模型,给出了渗透率主值、主值方向的计算公式,并且通过调整动态坐标系旋转角预测单元体内不同方向的渗透率。定义了表征渗透率各向异性的3个参数:裂缝渗透率极差比、渗透率突进系数和渗透率变异系数,定量评价裂缝渗透率的非均质性。以铜城断裂带东翼阜宁组二段储层为例,进行了裂缝渗透率张量预测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渗透率张量 渗透率各向异性 定量预测 裂缝 铜城断裂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湖凹陷铜城断层构造特征与成因分析 被引量:4
9
作者 张卫海 王韬 +2 位作者 何畅 杨立干 刘喜欢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8-26,共9页
依据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与前人对金湖凹陷乃至苏北盆地构造的分析成果,在构造理论指导下应用构造解析方法,对铜城断层构造特征与成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铜城断层近SN延伸,断面具'丝带效应',其东、西两盘诸断层发育规模、活动... 依据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与前人对金湖凹陷乃至苏北盆地构造的分析成果,在构造理论指导下应用构造解析方法,对铜城断层构造特征与成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铜城断层近SN延伸,断面具'丝带效应',其东、西两盘诸断层发育规模、活动性和剖面样式有所差异,铜城断层与两盘断层不具成因上的'世代关系',但具有构造分区作用;区域应力和先存构造是影响铜城断层形成与演化的主要因素;古新世—早始新世NW—SE向伸展作用时,铜城断层为具有调节作用的变换断层,并不受郯庐断裂的走滑作用影响,中始新世近SN向伸展作用下,又叠加以主动走滑性质,断层规模扩大,渐新世至早中新世近EW向挤压应力造成南段断面倒转而呈'逆断层'特征;铜城断层形成于伸展环境,在挤压环境中受到局部改造,具有走滑性质、多期活动、逐次发育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湖凹陷 铜城断层 新生代 走滑断层 断层成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