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9篇文章
< 1 2 1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魏晋士人生活与文学作品的新养分
1
作者 丁宏武 刘东方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30-139,共10页
魏晋时期,大量外来物通过朝贡、商贸等途径传入中原地区后深受士人喜爱,这些外来物在为士人的社会生活增添新鲜色彩的同时,拓展了他们的视野,激发了他们强烈的好奇心。文学创作活动因外来物的大量涌入和外来文化的传播出现了新变化,小... 魏晋时期,大量外来物通过朝贡、商贸等途径传入中原地区后深受士人喜爱,这些外来物在为士人的社会生活增添新鲜色彩的同时,拓展了他们的视野,激发了他们强烈的好奇心。文学创作活动因外来物的大量涌入和外来文化的传播出现了新变化,小说文本呈现出兼具科学性与文学性的特点,辞赋中的外来物成为了独立的审美对象,备受文人墨客的青睐。不少文学作品借外来物这一载体表达了周边少数民族对中原王朝的认同。外来文化随着外来物的传播与中原文化交流融合,最终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晋时期 外来物 士人生活 文学创作 文化交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魏晋风雅的叛散与重构
2
作者 袁济喜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2-73,181,共13页
魏晋文学历来被称为魏晋风流的彰显,原因正在于传统的风雅之道受到冲击。然而,自东汉末年以来,以仲长统等为代表的士人对风雅传统进行叛散的同时,也作了重构的努力。这种叛散与重构之间的关系极为复杂,从消解的因素来说,主要是时代与士... 魏晋文学历来被称为魏晋风流的彰显,原因正在于传统的风雅之道受到冲击。然而,自东汉末年以来,以仲长统等为代表的士人对风雅传统进行叛散的同时,也作了重构的努力。这种叛散与重构之间的关系极为复杂,从消解的因素来说,主要是时代与士人命运的变化,形成了不同于两汉时代的文学观念与知识体系。建安文学以气为美、诗赋尚丽即是这种表现,正始玄学与佛学思想的兴起也对传统的风雅之道有所解构。魏晋时代帝王与士人的文学书写,叛散与重构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政教与审美融合一体的文学形态,从而为唐代文学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雅之道 魏晋文学 叛散六经 重构传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绍兴兰亭棋盘山晋墓发掘简报
3
作者 李晖达 王策 +1 位作者 陈利平(绘图) 李晖达(摄影) 《考古与文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6-35,F0003,共11页
2020年3~4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对柯桥区兰亭街道娄宫村的杭绍台高速棋盘山南麓项目建设地块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共发掘古代墓葬20座,其中的5座两晋时期砖室墓特征鲜明、内涵丰富,有一座带有“永和元年”纪年。5座晋墓共出土随葬品1... 2020年3~4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对柯桥区兰亭街道娄宫村的杭绍台高速棋盘山南麓项目建设地块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共发掘古代墓葬20座,其中的5座两晋时期砖室墓特征鲜明、内涵丰富,有一座带有“永和元年”纪年。5座晋墓共出土随葬品17件,除铜钱外,均为青瓷器,造型精美。这批墓葬的发掘,对于研究绍兴晋代墓葬的形制、构筑技法、丧葬习俗和青瓷特征等都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浙江绍兴市 晋代 瓷灯 点彩 砖室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高台新发现魏晋壁画墓及相关问题探讨
4
作者 董文斌 魏文斌 郇德飞 《敦煌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8-116,共9页
2023年3月,高台县先锋种业公司在进行厂区建设时发现一座画像砖墓编号为2023GNM1。该墓为斜坡墓道砖室墓,由前、中、后三室组成。墓葬已遭破坏,出土陶器、铜器、钱币、画像砖等器物,年代为魏晋时期,墓主人应为当地的豪族或官吏。该墓是... 2023年3月,高台县先锋种业公司在进行厂区建设时发现一座画像砖墓编号为2023GNM1。该墓为斜坡墓道砖室墓,由前、中、后三室组成。墓葬已遭破坏,出土陶器、铜器、钱币、画像砖等器物,年代为魏晋时期,墓主人应为当地的豪族或官吏。该墓是近年来高台地区又一重要的考古发现,为研究高台乃至整个河西地区魏晋时期墓葬建筑规制、葬制葬俗和时人的生产生活提供了重要的新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台县 画像砖墓 魏晋时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代十二生肖纹饰墓志研究
5
作者 王晓颖 《文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4-87,37,共5页
古代墓志的装饰纹饰类型丰富,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思想观念和丧葬习俗,是研究古代社会和艺术的重要物质媒介。生肖纹饰墓志的数量众多,类型多变,流传时间久。金代的十二生肖纹饰墓志主要发现于金大定年间以前的北京及河北地区,并且... 古代墓志的装饰纹饰类型丰富,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思想观念和丧葬习俗,是研究古代社会和艺术的重要物质媒介。生肖纹饰墓志的数量众多,类型多变,流传时间久。金代的十二生肖纹饰墓志主要发现于金大定年间以前的北京及河北地区,并且使用者身份具有特定性,一为汉族高官,二为由辽入金的契丹贵族。此外,金代墓志上生肖纹饰类型单一化的特点也象征着十二生肖纹饰在墓志上使用的没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代 墓志 十二生肖纹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魏晋士人具身审美探析
6
作者 黎臻 冯琪琪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0-46,200,共8页
魏晋士人的具身审美,即魏晋士人关于自我形象的建构,并以此作为审美对象而产生的审美体验。其内涵的核心是对自我存在的确证,表现在士人强烈的自我意识与浓厚的生命体验上。以具身美学的视野切入,可拓展魏晋士人审美研究的空间。一方面... 魏晋士人的具身审美,即魏晋士人关于自我形象的建构,并以此作为审美对象而产生的审美体验。其内涵的核心是对自我存在的确证,表现在士人强烈的自我意识与浓厚的生命体验上。以具身美学的视野切入,可拓展魏晋士人审美研究的空间。一方面,通过抽象的思辨活动,魏晋士人完成了对整体性的自我形象的建构,在这一过程中获得了超越性的审美体验,以高度独立之个体的身份,实现了对自我存在的肯定和确认;另一方面,魏晋士人涉及物我关系时,对外物具有的多样化的审美趣味,又使得整个士人群体完成了对自我形象由抽象到具体的构造过程。魏晋士人的自我审美表现出群体化与个性化的特征,促成了人物品藻的兼容性与多样化,并完成了自我形象建构的复杂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晋士人 具身审美 任诞 自我形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洛阳偃师南蔡庄西晋墓发掘简报
7
作者 刘祥辉 吴业恒 +2 位作者 杨全 郝秀丽(绘图) 李守望(绘图) 《考古与文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7-34,共8页
1990年10月至1992年7月,原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今洛阳市考古研究院)对洛阳偃师南蔡庄砖厂区域内发现的4座古墓葬开展了考古工作。墓葬形制结构均较复杂,由墓道、甬道和墓室等部分组成,出土有陶俑、陶镇墓兽、墓志、铜钱及一些反映当... 1990年10月至1992年7月,原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今洛阳市考古研究院)对洛阳偃师南蔡庄砖厂区域内发现的4座古墓葬开展了考古工作。墓葬形制结构均较复杂,由墓道、甬道和墓室等部分组成,出土有陶俑、陶镇墓兽、墓志、铜钱及一些反映当时日常生活情景的陶器。这些随葬器物与洛阳地区晋代墓葬中出土的同类器物呈现出高度的相似性,其为深入探索洛阳地区晋代墓葬的文化面貌提供了新的资料,同时也丰富了对晋代墓葬随葬习俗及文化特征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南洛阳市 西晋墓 墓志 镇墓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西安唐韦君墓发掘简报
8
作者 赵晶 吴雪(绘图) +3 位作者 杨海越(绘图) 张振鹏(绘图) 李昌林(摄影) 邰紫琳 《考古与文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0-62,F0002,F0003,共15页
2017年6~9月,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在西安市南郊神禾原畔发掘了数十座唐代墓葬,其中M30规模较大,为前后双室砖室壁画墓,石质封门,墓道、前后甬道及前后室均绘有壁画,出土随葬品丰富。根据墓葬形制及出土遗物,推测该墓为唐中宗韦皇... 2017年6~9月,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在西安市南郊神禾原畔发掘了数十座唐代墓葬,其中M30规模较大,为前后双室砖室壁画墓,石质封门,墓道、前后甬道及前后室均绘有壁画,出土随葬品丰富。根据墓葬形制及出土遗物,推测该墓为唐中宗韦皇后的堂兄韦洽之墓,这对研究唐中宗时期所谓“神龙模式”一类墓葬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西西安市 唐代 砖室墓 前后双室 韦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延安蛇连沟宋金砖室墓发掘简报
9
作者 雷升龙(绘图) 贺鹏波(绘图) +1 位作者 段毅(执笔/照相) 段宇遥 《考古与文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48-66,共19页
蛇连沟墓地位于陕西省延安市宝塔区冯庄乡蛇连沟村。2013年6~9月,为配合延安至延川的高速公路建设项目,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对其进行了发掘,共发掘古墓葬24座,窑址1座,其中宋金时期的砖室墓7座。宋墓墓室内多带仿木结构。其中M11仿木构件... 蛇连沟墓地位于陕西省延安市宝塔区冯庄乡蛇连沟村。2013年6~9月,为配合延安至延川的高速公路建设项目,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对其进行了发掘,共发掘古墓葬24座,窑址1座,其中宋金时期的砖室墓7座。宋墓墓室内多带仿木结构。其中M11仿木构件制作精细,经解剖发现一周手印砖和具有完整编号系统的仿木结构砖,为以往宋墓发掘中所罕见。该批墓葬的集中发现,为研究该地区宋金墓葬的分布和形制特点等提供了重要的新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西延安市 宋金时期 砖室墓 仿木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曹魏西晋时期的“寒门”“寒素”“寒士”考辨
10
作者 杨恩玉 《安徽史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14,共10页
“寒门”“寒素”“寒士”三个词汇在曹魏西晋与南朝时期的含义有所不同,不能相提并论。魏晋时期的“寒门”,是相对于权势较高的势族、人多势众的豪族、大族而言的,简言之,为无权无势或权势弱小或人少势弱的家族,具体包括父祖没有官爵... “寒门”“寒素”“寒士”三个词汇在曹魏西晋与南朝时期的含义有所不同,不能相提并论。魏晋时期的“寒门”,是相对于权势较高的势族、人多势众的豪族、大族而言的,简言之,为无权无势或权势弱小或人少势弱的家族,具体包括父祖没有官爵、官职低微、孙吴官员的子孙、父亲有官位但去世早、家族势力弱小的家族,虽然包括少部分士族,但其主体是庶民百姓。魏晋时期的“寒素”,是指出身寒门但具有良好文化修养者,既包括士族也包括庶民。西晋时“寒士”的含义大致与寒素相同。三国西晋时期这三个词汇还不能与士族的概念相对应,因为当时门阀制度尚未定型,士族阶层还在孕育形成过程中,社会阶层结构还不稳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寒门 寒素 寒士 曹魏西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魏晋南北朝文学演进中的地图影响
11
作者 丁涵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7-88,共12页
魏晋南北朝文学中取法、援用和咏写地图的特出时代现象,顺应了汉末以降史学及其附属的地理学不断成长的学术发展态势。地图作为其时史部地理类文献中主要且特殊之一种,融时间与空间、图像与文字、技术与艺术于一炉,不唯与历史地理学密... 魏晋南北朝文学中取法、援用和咏写地图的特出时代现象,顺应了汉末以降史学及其附属的地理学不断成长的学术发展态势。地图作为其时史部地理类文献中主要且特殊之一种,融时间与空间、图像与文字、技术与艺术于一炉,不唯与历史地理学密不可分,同时也与都邑、山水、行旅等诸多文学题材息息相关。这一时段内,有关文学展示出的地图影响特点表现在:首先,地图绘制的理念、元素、方法,不时渗入文学作品的书写模式、内容形态、语言体制中;其次,地图承载着的真确、精博的图文资料,屡屡构成文学创作的知识来源和校核依据,催生了一股崇真尚实的文风潜流。在技术和工具层面之外,地图蕴含的美学属性和象征寓意,还能唤起文人的阅读想象力,故此将地图用于审美和隐喻思维的表达,丰富和增进了文学的表现力。上述因地图之制作、观览与想象所造成的三重影响,使其在汉唐之间的文学演进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晋南北朝 史部地理类文献 地图影响下的文学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晋南朝买地券镇墓功能探析——以砖质买地券为中心 被引量:1
12
作者 张剑光 李忠民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5-64,共10页
汉晋南朝买地券书写模式的转变,经历了东汉初、汉末吴晋、南朝三个演变阶段,其镇墓功能也随着书写模式的转变而发生改变。东汉初年初兴之际的买地券,书写模式更接近实用买卖契约,但其随葬明器的性质和买卖契约的书写格式,决定了它本身... 汉晋南朝买地券书写模式的转变,经历了东汉初、汉末吴晋、南朝三个演变阶段,其镇墓功能也随着书写模式的转变而发生改变。东汉初年初兴之际的买地券,书写模式更接近实用买卖契约,但其随葬明器的性质和买卖契约的书写格式,决定了它本身所具备的镇墓属性。这种镇墓属性是买地券作为“冥契”的固有属性,其存在与否与券文中宗教神仙色彩的有无强弱无关。汉末吴晋时期,买地券诸要项日渐完备,宗教神仙色彩日益浓厚,并出现了程式化演变趋势,但买地券的镇墓方式并未发生改变,其镇墓功能亦并未实现根本性的增强。汉末出现的糅杂了解注文内容的特殊买地券,不代表这一时期买地券演变的主流趋势。南朝时期由于道教的深入影响,一系列厌镇神仙鬼吏、慰抚亡魂、护佑生人的宗教语言出现在买地券文之中,至南梁时期,这种新式的券文书写模式已成为南朝各地买地券文的主流。南朝买地券书写模式的转变拓展了买地券的镇墓方式,增强了买地券的镇墓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晋南朝 买地券 镇墓 砖刻文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冯友兰和汤用彤魏晋玄学观比较研究
13
作者 柴文华 隽文婷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1-107,共7页
对于魏晋玄学,冯友兰和汤用彤都对之有着深入的研究和精辟的论断,其学术贡献也为学界所称道。冯友兰和汤用彤的魏晋玄学研究有共同之处,都认为玄学受到汉末名学的影响,主要问题和代表人物基本一致,也都强调竹林玄学是对正始玄学的补充... 对于魏晋玄学,冯友兰和汤用彤都对之有着深入的研究和精辟的论断,其学术贡献也为学界所称道。冯友兰和汤用彤的魏晋玄学研究有共同之处,都认为玄学受到汉末名学的影响,主要问题和代表人物基本一致,也都强调竹林玄学是对正始玄学的补充。不过,冯友兰和汤用彤在研究方法以及对玄学的界定等方面也存在明显的不同。研究冯友兰和汤用彤的魏晋玄学观,不仅有助于我们从宏观角度对魏晋玄学有一个整体的认识,也会为我们了解近现代视域下的魏晋玄学研究提供一个新的维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冯友兰 汤用彤 魏晋玄学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魏晋公府从事中郎考述
14
作者 刘军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01-212,共12页
魏晋时期,诸公及位从公的统兵幕府专设从事中郎一职。魏晋公府的从事中郎不再是以皇帝私属家臣身份督军的耳目,而是府君信赖的心腹僚属,与长官维持紧密的附庸关系。其地位介于长史、司马和参军、掾吏之间,作为高级行政助理,有权过问本... 魏晋时期,诸公及位从公的统兵幕府专设从事中郎一职。魏晋公府的从事中郎不再是以皇帝私属家臣身份督军的耳目,而是府君信赖的心腹僚属,与长官维持紧密的附庸关系。其地位介于长史、司马和参军、掾吏之间,作为高级行政助理,有权过问本府咨议、机要、人事、指挥、法宪等事务,并可全权代表府主办事,乃幕府纲纪显职。从事中郎的选任资格与乡品三品固定搭配,阀阅世资以高门士族为主,兼采优秀寒素。其仕宦履历不乏专属乡品二品的清要职位,晋升过程相互衔接司空见惯,反映当时门阀大幕虽已拉开,但对流孔道尚未完全封闭。从事中郎仕途的末段普遍跻身三品官,反证乡品对仕宦前景具有等位的预期功能。中正主观评议的乡品不同于单纯核算世资的门品,这是研究从事中郎及其他职官必须加以细致区分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晋 幕府 从事中郎 流品秩序 阀阅世资 乡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少数民族首次建构炎黄共同体理论研究
15
作者 武沐 姚金燕 王盼盼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6-32,共7页
北魏主导的炎黄共同体理论是中国历史上首次由少数民族主导建构的共同体理论。它将鲜卑、羌、氐等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全部纳入到炎黄后代的范畴,提出了以鲜卑为主的“华夷共祖”理论,认为共祖于炎黄的“夷”也有权利追求和实践大一统,... 北魏主导的炎黄共同体理论是中国历史上首次由少数民族主导建构的共同体理论。它将鲜卑、羌、氐等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全部纳入到炎黄后代的范畴,提出了以鲜卑为主的“华夷共祖”理论,认为共祖于炎黄的“夷”也有权利追求和实践大一统,并建立了多民族的中国观和王朝观。这展现了少数民族加入中华大家庭的主观愿望,打通了少数民族追求和实践大一统的通道,为古代大一统思想的发展增添了新的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少数民族 魏晋南北朝 “华夷共祖” 炎黄共同体理论 大一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崇金谷园及其园林历史想象——人造自然的观念再造 被引量:2
16
作者 潘逸炜 张春彦 《风景园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0-128,共9页
【目的】作为魏晋时期私家园林的代表,石崇金谷园在物质空间湮灭后仍持续出现在诗文和绘画中,以观念再造的形式呈现。金谷园形象的时代流变反映了自然观念的变迁,进而引发对园林史料认识和历史叙述构建的反思。【方法】通过梳理和区分... 【目的】作为魏晋时期私家园林的代表,石崇金谷园在物质空间湮灭后仍持续出现在诗文和绘画中,以观念再造的形式呈现。金谷园形象的时代流变反映了自然观念的变迁,进而引发对园林史料认识和历史叙述构建的反思。【方法】通过梳理和区分西晋时期一手文献和后代文献,考察其中对金谷园特征的描述,阐述对金谷园认识和评价所具有的集体特征,结合自唐至清的金谷园绘画,进一步佐证对园林认知观念的变迁。【结果】发现自西晋到明清时期,文人对金谷园的描述逐渐从全景式的描写转向对楼阁建筑的关注,进而聚焦到陈设物,山石植物退为配景。这一过程中,金谷园从自然进入观念,逐渐成为文学意象和文化共识。【结论】提出金谷园的形象通过文人诗、文、画的不断重现和更新,由此指向对时间理解的再思考。文学和绘画作品是作者在其当下对过去的感知和重构,其中金谷园在诗文绘画中的不断重现保证了园林意象的绵延,对其时代性的解释更新赓续了园林的生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魏晋园林 历史想象 自然观 时间性 金谷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越州故城遗址玻璃珠饰的科学研究
17
作者 韦伟燕 刘松 +1 位作者 李青会 林强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2-32,共11页
本研究利用能量色散型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共聚焦激光拉曼光谱分析、光学相干层析成像、超景深光学显微观测等多种方法对广西越州故城遗址出土的印度-太平洋玻璃珠饰进行科技分析,获取了玻璃珠的化学成分、物相结构、内部物理结构、表... 本研究利用能量色散型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共聚焦激光拉曼光谱分析、光学相干层析成像、超景深光学显微观测等多种方法对广西越州故城遗址出土的印度-太平洋玻璃珠饰进行科技分析,获取了玻璃珠的化学成分、物相结构、内部物理结构、表面显微形貌等综合物理化学信息,确定了玻璃珠的玻璃体系、制作工艺(着色工艺、成形工艺)和产地来源,探讨了以丝绸之路为主线的国内发现魏晋南北朝时期印度-太平洋玻璃珠可能的输入路线。广西越州故城遗址发现的印度-太平洋玻璃珠为中外文明交流提供了新实物证据,对深入研究我国南北朝时期中外文明交流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研究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太平洋玻璃珠 越州故城遗址 魏晋南北朝 科技分析 丝路交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宝鸡蟠龙宋金墓葬发掘简报
18
作者 辛怡华 陈恩乾(绘图) +5 位作者 刘军户(绘图) 龙建辉(摄影) 王颢(摄影) 张程 王颢 胡望林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51-58,I0001,共9页
2014年11月,宝鸡市考古研究所在宝鸡市蟠龙镇(今蟠龙新区)发掘清理了1座宋金墓葬。墓室内的砖雕保存相对完好,共发现12幅人物、故事砖雕和5幅花叶纹砖雕,人物、故事砖雕内容包含有二十四孝故事等。这些砖雕刻画精美,对于了解当时社会生... 2014年11月,宝鸡市考古研究所在宝鸡市蟠龙镇(今蟠龙新区)发掘清理了1座宋金墓葬。墓室内的砖雕保存相对完好,共发现12幅人物、故事砖雕和5幅花叶纹砖雕,人物、故事砖雕内容包含有二十四孝故事等。这些砖雕刻画精美,对于了解当时社会生产生活、文化风俗、建筑材料及丧葬形式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宝鸡 宋金墓葬 砖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敦煌新出魏晋十六国镇墓文研究
19
作者 魏军刚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31-140,共10页
2014-2015年,甘肃敦煌佛爷庙湾—新店台墓群新发现魏晋十六国镇墓文,对研究古代敦煌姓氏家族及基层行政组织演变问题,均具有重要价值。镇墓文记录翟氏、窦氏、钟氏、孙氏、王氏等5姓7人,补充和丰富了魏晋十六国时期敦煌姓氏资料,也弥补... 2014-2015年,甘肃敦煌佛爷庙湾—新店台墓群新发现魏晋十六国镇墓文,对研究古代敦煌姓氏家族及基层行政组织演变问题,均具有重要价值。镇墓文记录翟氏、窦氏、钟氏、孙氏、王氏等5姓7人,补充和丰富了魏晋十六国时期敦煌姓氏资料,也弥补相关家族人物活动的时代缺环。镇墓文记录曹魏、前凉、后凉时期敦煌乡里名称,不仅填补曹魏、后凉在敦煌设乡里的资料空白,也证明十六国时期敦煌乡里设置、名称沿革的延续性,还反映魏晋十六国时期敦煌乡里百姓埋葬地和组织名称的新变化,推进了魏晋十六国时期敦煌乡里制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晋十六国 敦煌镇墓文 姓氏 基层行政组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晋“仙”观念之流变考
20
作者 龙泽黯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9-119,共11页
根据“仙”的字形演变,其字义从描述特定形貌延伸出超凡脱俗之义,并兼容登、升义后形成较为原始通用的“神仙”义。在方仙道以邹衍五德始终之说论仙之后,“仙”第一次与长生产生关联并较为完整地具备了宗教义。汉晋时期,“仙”多与鬼神... 根据“仙”的字形演变,其字义从描述特定形貌延伸出超凡脱俗之义,并兼容登、升义后形成较为原始通用的“神仙”义。在方仙道以邹衍五德始终之说论仙之后,“仙”第一次与长生产生关联并较为完整地具备了宗教义。汉晋时期,“仙”多与鬼神混用,泛指一类与人异质且具备特殊能力的群体,仙人概念发展呈多元化样态:观念上从具备纷繁不同能力的群体转向以长生为核心的修道者,方法上从信仰崇拜转向己身修行,关系上从独立个体转向严格的等级次第。在此背景下,葛洪提出与前人皆不相同的仙论。首先,仙不是异质于人的特殊群体,而是人道之仙;其次,人之为仙的核心关键是长生,唯长生可以称仙;再次,长生不是特定之质,而是学致的;最后,学才是人之本真,学的两个要素是明师和定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汉魏晋 方仙道 道教 葛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