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百脉根根瘤菌MAFF303099 Tn5转座子插入突变体库的构建及筛选 被引量:3
1
作者 周向珍 朱辉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6-22,共7页
以百脉根根瘤菌MAFF303099为材料,利用转座子Tn5-sacB转座技术得到了约10 000个MAFF303099的转座接合子,构建随机插入突变体库进行保藏;同时建立了一套能从突变体库中快速筛选突变菌株的方法,且鉴定到共同结瘤基因nodB的突变体。结果表... 以百脉根根瘤菌MAFF303099为材料,利用转座子Tn5-sacB转座技术得到了约10 000个MAFF303099的转座接合子,构建随机插入突变体库进行保藏;同时建立了一套能从突变体库中快速筛选突变菌株的方法,且鉴定到共同结瘤基因nodB的突变体。结果表明:组成突变体库的接合子基因组中均有Tn5-sacB插入,三亲本转化效率为3.75×10^(-5);与野生型相比,MAFF303099 nodB的突变体在表型上不能使其宿主百脉根形成根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SORHIZOBIUM LOTI MAFF303099 tn5转座子 突变 nodB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n5转座子及其在生物技术领域的应用
2
作者 高畅 任鹏程 +2 位作者 李明格 吕赫喆 胡仪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1087-1094,共8页
随着二代测序技术的快速发展,测序及其相关技术愈发成熟并向高精度和高通量的方向深入。传统的测序方式对样本量要求很高,而许多珍贵样本难以满足要求,因此能够降低样本量需求的技术亟待开发。而Tn5转座酶在文库构建中可以在片段化DNA... 随着二代测序技术的快速发展,测序及其相关技术愈发成熟并向高精度和高通量的方向深入。传统的测序方式对样本量要求很高,而许多珍贵样本难以满足要求,因此能够降低样本量需求的技术亟待开发。而Tn5转座酶在文库构建中可以在片段化DNA的同时将接头序列加入到靶序列两侧,大大缩减了实验流程,同时也降低了对样本量的需求。因此,Tn5转座酶在生物技术领域的应用被逐渐开发,例如CUT&Tag、stLFR和TRACE-seq等技术就是将Tn5转座酶应用于表观测序、长片段测序和转录组测序等领域的研究成果。简单的实验流程和极低的成本使其备受青睐。本文中,我们对Tn5转座子及其在生物技术领域的应用进行了综述,以期方便大家理解Tn5转座子及其相关技术,为未来Tn5转座子相关技术的改进和推广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代测序 tn5转座子 生物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基腐细菌Tn5插入突变体库的构建及其致病相关突变体的筛选 被引量:3
3
作者 谭秀明 陈雪风 +1 位作者 林敏怡 刘琼光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93-198,共6页
采用转座子Tn5插入突变技术,共获得5 261个接合子。通过马铃薯软腐快速筛选和PCR检测验证,获得267个使马铃薯软腐能力丧失或下降的Tn5插入突变体,并测定其在水稻上的致病力和烟草上的过敏性坏死反应(HR)。结果表明:在267个突变体菌株中... 采用转座子Tn5插入突变技术,共获得5 261个接合子。通过马铃薯软腐快速筛选和PCR检测验证,获得267个使马铃薯软腐能力丧失或下降的Tn5插入突变体,并测定其在水稻上的致病力和烟草上的过敏性坏死反应(HR)。结果表明:在267个突变体菌株中,对水稻无致病力的有71个,其中在烟草上无HR反应的有59个,产生HR反应的有12个;对水稻致病力下降的有68个,其余突变体菌株对水稻致病力与野生菌株差异不明显。另外,267个突变体菌株中有146个无HR反应,其中有90个对水稻无致病力或者致病力下降。致病力的分析结果表明,获得的突变体是由Tn5插入Dickeya zeae染色体上不同的致病相关基因位点导致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基腐菌 tn5转座子 致病性 突变 致病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电转化法构建烟草野火病菌的Tn5插入突变体 被引量:1
4
作者 陈红 李江利 +1 位作者 焦伟 蒋士君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22-325,共4页
采用电转化法将含有kanr基因标记的EZ::Tn5转座子插入到烟草野火病菌(Pseudomonas syringae pv. tabaci)的基因组中.结果表明,在电压为2 400 V条件下,供试的烟草野火病菌菌株SMX 006及WT4的电转化效率分别为0.8×103,4.2×103c... 采用电转化法将含有kanr基因标记的EZ::Tn5转座子插入到烟草野火病菌(Pseudomonas syringae pv. tabaci)的基因组中.结果表明,在电压为2 400 V条件下,供试的烟草野火病菌菌株SMX 006及WT4的电转化效率分别为0.8×103,4.2×103cfu.μg-1DNA.转化电压下降至1 800 V时,WT4菌株的转化效率也随之下降至1.64×103cfu.μg-1DNA.对转化子进行kanr筛选以及特异性PCR鉴定,表明Tn 5可以稳定地插入到受体菌的基因组中.对烟草野火病菌SMX 006的Tn 5插入突变体进行了多次致病性、运动性和胞外蛋白酶活性测定,从中获得了2个致病力明显减弱的突变株(H028,H029)、1个运动能力明显减弱的突变株(H028)、1个运动能力丧失的突变株(H029)、1个产胞外蛋白酶能力明显减弱的突变株(H046),以及1个胞外蛋白酶缺失的突变株(H04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草野火病菌 电转化 tn5插入突变 功能突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烟草青枯菌Tn5突变体库的构建及突变位点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李小杰 李淑君 +4 位作者 李成军 陈玉国 王海涛 邱睿 胡亚静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80-83,94,共5页
为了从烟草青枯菌全基因组范围内发掘致病性相关基因,采用电转化法构建了一个EzTn5转座子介导的烟草青枯菌TXLLJ14-3菌株插入突变体库,该突变体库包含1.2万个突变子,经烟草上的致病性检测,共得到216个无致病力或弱致病力突变菌株。利用T... 为了从烟草青枯菌全基因组范围内发掘致病性相关基因,采用电转化法构建了一个EzTn5转座子介导的烟草青枯菌TXLLJ14-3菌株插入突变体库,该突变体库包含1.2万个突变子,经烟草上的致病性检测,共得到216个无致病力或弱致病力突变菌株。利用TAIL-PCR扩增获得其中15个无致病力烟草青枯菌的Tn5侧翼序列,并对其插入位点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5个突变菌株的插入位点分别位于核苷酸水解酶、糖基转移酶、转座酶和合成酶等具有不同功能的基因上,这些基因受到干扰或破坏后,可能会抑制致病相关物质的表达或分泌,或者诱导烟草对病原菌产生抗性,从而表现出无致病力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草青枯菌 tn5插入突变 无致病力菌株 TAIL-PCR 突变位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苜蓿中华根瘤菌共生固氮相关基因突变体的分离和鉴定 被引量:1
6
作者 张晴 余海翔 张忠明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43-49,共7页
为了阐明豆科植物共生反应与免疫反应的协调机制,揭示参与植物细胞侵染、定殖及固氮过程中根瘤菌基因的功能,以苜蓿中华根瘤菌Sm2011为材料,构建了约8 000株Tn5-sacB转座子插入的突变体库。利用巢式PCR检测技术,从中鉴定和筛选出nodC、n... 为了阐明豆科植物共生反应与免疫反应的协调机制,揭示参与植物细胞侵染、定殖及固氮过程中根瘤菌基因的功能,以苜蓿中华根瘤菌Sm2011为材料,构建了约8 000株Tn5-sacB转座子插入的突变体库。利用巢式PCR检测技术,从中鉴定和筛选出nodC、nifH、smc01188和smc04024等4个特定目标基因的插入突变体及其插入位点。通过结瘤试验考察突变体共生及固氮表型,结果显示:植株接种smc01188突变体28d后,与对照植株相比,该基因突变导致根瘤固氮酶活下降,与慢生型大豆根瘤菌该基因突变体的表型类似;smc04024基因突变不影响植株生长,根瘤发育基本正常;接种nifH突变体后,植株呈缺氮表型,生长发育受阻,根瘤为白色;接种nodC突变体后植株不结瘤,说明Tn5-SacB的插入导致nifH、nodC基因功能丧失。利用PCR检测、鉴定和分离目标基因突变体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苜蓿中华根瘤菌 共生固氮 tn5转座子 插入突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产酸克雷伯氏菌游动性减弱突变体的筛选
7
作者 江绍锋 黄金清 +3 位作者 于晓宇 李云飞 蓝运华 陆祖军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68-75,共8页
以产酸克雷伯氏菌KO108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转座子突变体文库,筛选获得2株游动性显著降低的突变菌株,并以转座子mTn5gusA-pgfp21构建突变体库,利用地高辛生物标记gfp基因序列作为探针,Southern杂交验证突变体库的质量,根据杂交条带判断m... 以产酸克雷伯氏菌KO108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转座子突变体文库,筛选获得2株游动性显著降低的突变菌株,并以转座子mTn5gusA-pgfp21构建突变体库,利用地高辛生物标记gfp基因序列作为探针,Southern杂交验证突变体库的质量,根据杂交条带判断mTn5gusA-pgfp21转座子插入染色体的拷贝数,以反向PCR获取未知序列,通过基因组学分析预测游动性相关基因。结果表明:产酸克雷伯氏菌KO108具Kan抗性标记、GUS活性、GFP遗传标记的突变体库可由两亲结合经转座子mTn5gusA-pgfp21转座突变获得;随机选择100株突变体进行游动性筛选,仅获得2株游动性显著降低的目标菌株MA和MD;MA、MD与KO108差异显著(P<0.05),而MA和MD之间没有显著差异;Southern杂交结果显示MA和MD的转座子mTn5gusApgfp21为单插入,且插入位点所在的酶切片段大小不同;经反向PCR、测序、序列分析,发现MA突变基因为醌类氧化还原酶(NAD(P)H:quinone oxidoreductase)(NQR)基因簇的NqrA,MD突变基因为LPS脂多糖生物合成基因簇基因;生长曲线检测显示KO108和MA、MD无显著差异;菌膜检测发现MD与KO108、MA有一定差异,但KO108与MA之间无显著性差异;以Biolog ECO检测KO108和MA、MD的碳源利用情况,结果表明MA和MD 72h后仍然不能利用羧酸类碳源D-半乳糖酸γ-内酯和2-羟基苯甲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酸克雷伯氏菌 tn5插入突变 突变 游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白叶枯病菌致病相关基因筛选系统的建立 被引量:4
8
作者 姜伟 吴德波 +4 位作者 林茵 杨文珊 倪哲 何勇强 黄胜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35-141,共7页
水稻白叶枯病菌Xanthomonas oryzae pv.oryzae是水稻生产中最严重的细菌性病害之一。本研究采用Tn5转座子随机插入突变的方法构建水稻白叶枯病菌广西菌株K74的突变体库,Southern杂交显示Tn5随机单拷贝插入基因组。通过水稻致病性检测试... 水稻白叶枯病菌Xanthomonas oryzae pv.oryzae是水稻生产中最严重的细菌性病害之一。本研究采用Tn5转座子随机插入突变的方法构建水稻白叶枯病菌广西菌株K74的突变体库,Southern杂交显示Tn5随机单拷贝插入基因组。通过水稻致病性检测试验,目前获得15个致病力降低50%以上的突变体,为定位Tn5插入突变基因,经质粒拯救、测序、序列分析后发现:4个突变基因为gum基因簇基因,5个为LPS基因簇基因,2个为metB基因,1个为hrpB1基因,2个是与糖合成转移酶相关基因,1个为编码假定蛋白的基因。其中14个突变基因是已知的与致病相关的基因。实验结果表明本研究成功建立了一个筛选水稻白叶枯病菌致病相关基因的系统,为进一步研究水稻白叶枯病致病相关基因,阐明该病的致病机理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白叶枯病菌K74 tn5插入突变 致病相关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一个新基因与致病相关
9
作者 黄胜 卢烨 +3 位作者 朱晓琳 潘俊霞 何勇强 姜伟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37-142,共6页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是水稻的主要病原菌之一,其引发的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可造成水稻严重减产。利用广西分离株GX01作为建库出发菌株,采用EZ::Tn5转座子标签法构建GX01菌株的Tn5随机插入突变体库,其后利用针刺接种法在水稻上进行致病性试验...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是水稻的主要病原菌之一,其引发的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可造成水稻严重减产。利用广西分离株GX01作为建库出发菌株,采用EZ::Tn5转座子标签法构建GX01菌株的Tn5随机插入突变体库,其后利用针刺接种法在水稻上进行致病性试验,筛选到1个致病性明显下降的突变体。TAIL-PCR定位该突变位点位于XOC3376,该基因的编码产物注释为假设蛋白。为了研究XOC3376的功能,对其进行表型检测及功能互补,结果表明其互补菌株的表型及致病力都能恢复到野生型的水平。本文为进一步研究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的致病相关基因的功能、阐明该病菌的致病机理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 EZ∷tn5转座子 突变体库 致病相关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一个假定的udgH基因的功能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蔡文侠 黄光辉 +3 位作者 王婷婷 付珊 何勇强 姜伟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09-115,共7页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Xanthomonas oryzae pv.oryzicola,Xoc)是一种重要植物病原菌,其引发的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导致水稻严重减产。Xoc一个假定的udgH基因的突变,导致Xoc产胞外多糖和致病力的严重减弱,并使胞外淀粉酶和纤维素酶的酶活也有...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Xanthomonas oryzae pv.oryzicola,Xoc)是一种重要植物病原菌,其引发的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导致水稻严重减产。Xoc一个假定的udgH基因的突变,导致Xoc产胞外多糖和致病力的严重减弱,并使胞外淀粉酶和纤维素酶的酶活也有一定的降低,互补菌株能恢复到野生型水平,但致病力仅能恢复到80%,而高表达菌株与野生型相比胞外多糖产量增加,但致病力降低。本研究为进一步研究该基因在水稻条斑病菌中胞外多糖代谢途径的作用奠定了基础,并为利用基因工程手段改造高产黄原胶菌种提供了一种可行的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 UDP-脱氢酶基因 tn5插入突变 胞外多糖 致病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