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43篇文章
< 1 2 5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surface treatment on oxide film of pure titanium Part 1. The effect of Anodic oxidation 被引量:1
1
作者 Ge Wang Xiangrong Cheng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2006年第6期614-616,共3页
目的:研究阳极氧化对纯钛种植材料氧化膜的影响。方法:5片直径9mm厚2mm的纯钛在升压速度为7~8v/min、电流密度≤10mA/cm。的条件下分别进行阳极氧化处理,(A)10v10min,(B)24v10min,(C)40v10min,(D)24v40min,(E)24v2... 目的:研究阳极氧化对纯钛种植材料氧化膜的影响。方法:5片直径9mm厚2mm的纯钛在升压速度为7~8v/min、电流密度≤10mA/cm。的条件下分别进行阳极氧化处理,(A)10v10min,(B)24v10min,(C)40v10min,(D)24v40min,(E)24v2h。用potentiostat仪检测以上样品在生理盐水和人造海水中的电化学行为。结果:以上样品的颜色呈:A蓝色,B淡黄色,C粉红色,D金黄色,E深黄色。随着电压的升高和作用时间的延长,2.55峰渐渐强化,2.34峰弱化。在生理盐水中,阳极氧化膜的开路电势稳定于0mV,而自然氧化膜则很快从一50上升到~40mV,极化电流比自然氧化膜的低100倍。在人造海水中,阳极氧化膜的开路电势稳定在-90mV,自然氧化膜则从-480mV快速上升到-310mV,且活化电流明显高于阳极氧化膜。结论:阳极氧化膜的颜色可能和膜的厚度有关,而颜色对种植体上的修复体有影响,因此,金黄色被选为理想的颜色。2.55和2.34峰的变化规律尚无法解释。阳极氧化膜的稳定性和耐腐蚀性远远高于自然氧化膜。因此,阳极氧化法是一种提高纯钛氧化膜耐腐蚀性的好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纯钛 阳极氧化 颜色 结晶度 腐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erformance and Research Progress of Oxide Ceramic Coatings by Micro-arc Oxidation on Shipbuilding Titanium Alloy
2
《中国表面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98-101,共4页
关键词 《中国表面工程》 英文摘要 期刊 编辑工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orphology and growth of porous anodic oxide films on Ti-10V-2Fe-3Al in neutral tartrate solution 被引量:5
3
作者 易俊兰 刘建华 +3 位作者 李松梅 于美 吴国龙 吴量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1年第1期6-15,共10页
Porous anodic oxide films were fabricated galvanostatically on titanium alloy Ti-10V-2Fe-3Al in ammonium tartrate solution with different anodizing time.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SEM) and field emission scanning el... Porous anodic oxide films were fabricated galvanostatically on titanium alloy Ti-10V-2Fe-3Al in ammonium tartrate solution with different anodizing time.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SEM) and field emission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FE-SEM) were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morphology evolution of the anodic oxide film.It is shown that above the breakdown voltage,oxygen is generated with the occurrence of drums morphology.These drums grow and extrude,which yields the compression stress.Subsequently,microcracks are generated.With continuous anodizing,porous oxides form at the microcracks.Those oxides grow and connect to each other,finally replace the microcrack morphology.The depth profile of the anodic oxide film formed at 1 800 s was examined by Auger electron spectroscopy(AES).It is found that the film is divided into three layers according to the molar fractions of elements.The outer layer is incorporated by carbon,which may come from electrolyte solution.The thickness of the outer layer is approximately 0.2-0.3 μm.The molar fractions of elements in the intermediate layer are extraordinarily stable,while those in the inner layer vary significantly with sputtering depth.The thicknesses of the intermediate layer and the inner layer are 2 μm and 1.0-1.5 μm,respectively.Moreover,the growth mechanism of porous anodic oxide films in neutral tartrate solution was propo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tanium alloy porous anodic oxide films morphology evolution growth mechanis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reparing low-oxygen Ti-6Al-4V alloy powder through direct reduction of oxides and its synergistic reaction mechanism 被引量:3
4
作者 DONG Zhao-wang XIA Yang +2 位作者 GUO Xue-yi LIU Han-ning LIU Pei-dong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22年第6期1811-1822,共12页
Ti-6Al-4V alloy powder was prepared through a two-step reduction of a mixture of TiO_(2),V_(2)O_(5) and Al_(2)O_(3) in this study.The oxide mixture was first reduced by Mg in MgCl_(2) at 750℃ in argon,where oxygen wa... Ti-6Al-4V alloy powder was prepared through a two-step reduction of a mixture of TiO_(2),V_(2)O_(5) and Al_(2)O_(3) in this study.The oxide mixture was first reduced by Mg in MgCl_(2) at 750℃ in argon,where oxygen was reduced to 2.47 wt%from 40.02 wt%.The oxygen content in the final powder was eventually reduced to an extremely low level(0.055 wt%)using calcium at 900℃ in argon,and the final powder had the composition of 90.12 wt%Ti,5.57 wt%Al,and 3.87 wt%V,which meets the standard specification of Ti-6Al-4V(ASTM F1108-09).Between the two reductions,a heat treatment step was designed to help controlling the specific surface area and particle size.The effect of the heat treatment temperature on the morphology,and composition uniformity of the powder was investigated in detail.Heat treatment above 1300℃ attributed to a dense powder with a controlled specific surface area.Thermodynamic modeling and experimental results indicated that onlyα-Ti enriched with Al andβ-Ti enriched with V exist in the final powder,and other possible phases including Al-Mg and Al-V were excluded.This study also offers a triple-step thermochemical process for producing high-purity Ti-based alloy powd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tanium powder titanium alloy oxide direct reduction synergistic reaction mechanism two-step reduc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氧化膜钛合金裂纹尖端氢扩散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杨富强 张越 +2 位作者 张剑洲 闫涛 张文娟 《热加工工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2-138,共7页
基于扩散和应力耦合的质量平衡方程,建立了外界环境氢渗入覆盖TiO2裂尖并扩散的数学模型。通过在COMSOL中采用有限元法构建具有钝化裂纹尖端的平板计算模型,讨论了氧化膜厚度和裂尖应力状态对氢扩散的影响。结果表明,裂尖氢渗入与扩散... 基于扩散和应力耦合的质量平衡方程,建立了外界环境氢渗入覆盖TiO2裂尖并扩散的数学模型。通过在COMSOL中采用有限元法构建具有钝化裂纹尖端的平板计算模型,讨论了氧化膜厚度和裂尖应力状态对氢扩散的影响。结果表明,裂尖氢渗入与扩散受到氧化膜的引入和厚度增加的抑制,外载荷增加会抑制环境中的氢向裂尖渗入,并减少了裂尖的氢富集。应力梯度引起的裂尖氢扩散效果在低浓度时更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钛合金 氢扩散 氧化膜 应力 COMSO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C4表面耐高温氧化熔覆涂层的制备及性能分析
6
作者 郑立娟 谢印凯 +1 位作者 张阔 付宇明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7-104,共8页
由于TC4材料在高温环境下易发生氧化失效,因此在高温、海洋等恶劣环境条件下,TC4材料的使用寿命大大缩短。为延长TC4材料表面的耐高温氧化性能,该文采用激光熔覆技术在TC4表面制备含梯度质量分数添加相的耐高温氧化熔覆涂层,并利用扫描... 由于TC4材料在高温环境下易发生氧化失效,因此在高温、海洋等恶劣环境条件下,TC4材料的使用寿命大大缩短。为延长TC4材料表面的耐高温氧化性能,该文采用激光熔覆技术在TC4表面制备含梯度质量分数添加相的耐高温氧化熔覆涂层,并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涂层的微观组织进行观察,分析添加相对熔覆涂层微观组织形态的影响;然后利用微观硬度试验获得不同材料组分涂层的微观硬度分布,分析添加相含量对熔覆涂层显微硬度的影响;最后利用宏观形貌观察、氧化动力学分析、SEM扫描电镜分析和X射线衍射分析等方法对高温氧化试验后的熔覆试件进行耐高温氧化性能评估,分析添加陶瓷相变量和高温氧化过程对熔覆涂层微观组织及物相组成的影响规律,并探究涂层的耐高温氧化机理。试验结果表明:添加陶瓷相粉末后,熔覆涂层的微观硬度明显提高,微观组织更加细化紧密,高温氧化过程中生成的致密氧化产物能够有效地隔绝高温氧化环境,大幅提升表面熔覆涂层的抗高温氧化性能;熔覆涂层表面生成的高温氧化产物Ta_(2)O_(5)具有结构致密、高温稳定性强且抗氧化性能突出等特点,是提升含陶瓷相TC4熔覆涂层表面耐高温氧化性能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钛合金 陶瓷粉末 高温氧化 激光熔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弧氧化改性对Ti6Al4V合金电子束接头耐蚀性能的影响
7
作者 王晓波 俞臻 +7 位作者 胡永辉 吴鹏 梅锦辉 蔡智会 许建平 马英鹤 郑文健 杨建国 《表面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6-118,共13页
目的提高Ti6Al4V合金电子束焊接接头耐蚀性能。方法采用电子束焊接方法水平对接获得接头。利用微弧氧化技术对接头进行陶瓷化处理。通过光学显微镜、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电化学腐蚀测试和浸泡腐蚀测试,分别评价未覆膜... 目的提高Ti6Al4V合金电子束焊接接头耐蚀性能。方法采用电子束焊接方法水平对接获得接头。利用微弧氧化技术对接头进行陶瓷化处理。通过光学显微镜、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电化学腐蚀测试和浸泡腐蚀测试,分别评价未覆膜接头及覆膜接头涂层的组织、结构和耐蚀性能。结果与母材相比,焊接接头微观组织发生较大变化,由初生α相与晶间β相混合相转变为针状α'马氏体集束,在晶界周围呈羽毛状分布。对接头与母材进行微弧氧化处理后,接头与母材区域表面特征相似,熔融状凸起较多且分布大小不均匀的微孔。然而,接头涂层孔径与孔隙率较小。与母材涂层相比,接头涂层厚度、完整性和连续性较低。接头涂层与母材涂层的主要组成均为金红石(Rutile)TiO_(2)相和锐钛矿(Anatase)TiO_(2)相。虽然与含涂层母材相比,含涂层接头耐蚀性较低,但其与不含涂层接头相比,自腐蚀电位(E_(corr))提升290mV,自腐蚀电流密度(J_(corr))降低1个数量级,且在2mol/LHCl溶液中浸泡腐蚀速率大幅降低。结论微弧氧化处理可以有效提升接头在中性和酸性溶液中的耐腐蚀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钛合金 电子束焊接 微弧氧化 耐蚀性 微观结构 腐蚀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锐钛矿相TiO_(2)吸附柴油中典型碱性氮化物的模拟计算
8
作者 王聚财 唐克 +2 位作者 孙潇镝 富添 洪新 《石油炼制与化工》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6-75,共10页
为了探究锐钛矿相TiO_(2)(a-TiO_(2))对柴油中典型氮化物(吡啶、苯胺、喹啉)及非氮化物的吸附行为和选择性,利用模拟计算方法研究了吡啶、苯胺、喹啉及非氮化物在a-TiO_(2)(101)晶面吸附过程中的吸附构型、吸附能、Mulliken电荷、电荷... 为了探究锐钛矿相TiO_(2)(a-TiO_(2))对柴油中典型氮化物(吡啶、苯胺、喹啉)及非氮化物的吸附行为和选择性,利用模拟计算方法研究了吡啶、苯胺、喹啉及非氮化物在a-TiO_(2)(101)晶面吸附过程中的吸附构型、吸附能、Mulliken电荷、电荷密度、差分电荷密度和态密度等。结果表明:吡啶、苯胺、喹啉吸附于a-TiO_(2)(101)晶面的吸附能分别为-188.59,-100.99,-201.63 kJ mol,3种氮化物均能稳定吸附于a-TiO_(2)(101)晶面,其吸附稳定性由大到小的顺序为喹啉>吡啶>苯胺;在吸附过程中,氮化物将自身一定量的电荷转移到a-TiO_(2)(101)晶面,形成氮化物→a-TiO_(2)(101)晶面的电荷转移通道;吡啶和喹啉在a-TiO_(2)(101)晶面吸附时形成N—Ti化学键,苯胺的氨基H和a-TiO_(2)(101)晶面的O形成氢键。芳烃、烷烃、环烷烃等非氮化物在a-TiO_(2)(101)晶面的吸附强度相近,均弱于氮化物。a-TiO_(2)对氮化物有较好的吸附脱除效果,能选择性去除柴油中的碱性氮化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O_(2) 吸附 氮化物 柴油 模拟计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荷电区间钛酸锂电池循环容量衰减机制研究
9
作者 钟晓晖 李将渊 +5 位作者 陆玮 张乾能 张辉 郑卓群 解晶莹 罗英 《储能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960-2969,共10页
钛酸锂电池具有高安全、快速充放电能力以及长的循环寿命,在储能调频市场应用前景广阔。然而目前关于不同荷电状态下的高倍率循环老化研究较少。本工作面向短时高频次储能应用场景需求,以商用钛酸锂电池为研究对象,系统探究了在不同SOC... 钛酸锂电池具有高安全、快速充放电能力以及长的循环寿命,在储能调频市场应用前景广阔。然而目前关于不同荷电状态下的高倍率循环老化研究较少。本工作面向短时高频次储能应用场景需求,以商用钛酸锂电池为研究对象,系统探究了在不同SOC区间上限和SOC区间下限循环条件下,以4 C倍率进行充放电循环老化的钛酸锂电池电化学性能演变规律,并通过容量增量曲线和电压微分曲线等无损分析手段,解析了钛酸锂电池容量热力学衰减的主导模式。实验结果表明,随着SOC区间上限条件的增加或SOC区间下限条件的降低,钛酸锂的循环容量显著降低。同时,高荷电区间下负极嵌锂深度的补偿以及恒压充电过程的修复作用,使得钛酸锂电池在高荷电区间的循环稳定性优于低荷电区间。对充电曲线的分析表明,钛酸锂电池容量衰减规律与SOC区间条件具有强相关性。活性锂损失是导致钛酸锂电池在(0~100%)SOC、(0~80%)SOC、(80%~100%)SOC区间循环发生容量衰减的主要因素。而(20%~100%)SOC区间循环的钛酸锂电池容量衰减主要由正极活性材料损失引起。这些工作揭示了SOC区间对钛酸锂电池高倍率循环容量衰减的影响规律,为推动钛酸锂电池在短时高频次储能场景的应用提供了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钛酸锂电池 SOC区间 循环老化 容量衰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包覆改性铌钛氧化物材料的制备及储锂性能研究
10
作者 贺心一 宁凡雨 +3 位作者 赵彪 王杰蕾 于智航 刘兴江 《电镀与精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65-69,共5页
以盐酸多巴胺为碳源,通过溶剂热法和高温煅烧处理,制备了碳包覆改性的铌钛氧化物材料(TiNb_(2)O_(7)/C),并将其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利用SEM、TEM、XRD等表征手段,研究了TiNb_(2)O_(7)/C负极材料的微观形貌和结构。TiNb_(2)O_(7)/C... 以盐酸多巴胺为碳源,通过溶剂热法和高温煅烧处理,制备了碳包覆改性的铌钛氧化物材料(TiNb_(2)O_(7)/C),并将其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利用SEM、TEM、XRD等表征手段,研究了TiNb_(2)O_(7)/C负极材料的微观形貌和结构。TiNb_(2)O_(7)/C负极材料展现出优异的电化学性能,在0.1 C倍率下,TiNb_(2)O_(7)/C材料的放电比容量为319 mAh·g^(-1),而未进行碳包覆改性的TiNb_(2)O_(7)材料比容量为270 mAh·g^(-1)。在10 C大倍率充放电下,TiNb_(2)O_(7)/C材料依然具有212 mAh·g^(-1)的放电比容量。在1 C倍率下经过500次循环后,TiNb_(2)O_(7)/C材料放电比容量仍保持在284 mAh·g^(-1),没有显著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铌钛氧化物 负极材料 锂离子电池 碳包覆 电化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钛基铂涂层电极用于海洋氧化还原电位的长期监测
11
作者 王泽 贾永刚 +1 位作者 徐海波 芦永红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02-110,共9页
本研究旨在开发一种高强度、低成本的钛基铂涂层电极,用于海洋环境氧化还原电位(ORP)的长期监测。电极采用热分解-氢还原法制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X射线衍射(XRD)显示,电极表面均匀致密,存在大量的Ti 3 Pt纳米晶粒,平均粒度约42 nm... 本研究旨在开发一种高强度、低成本的钛基铂涂层电极,用于海洋环境氧化还原电位(ORP)的长期监测。电极采用热分解-氢还原法制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X射线衍射(XRD)显示,电极表面均匀致密,存在大量的Ti 3 Pt纳米晶粒,平均粒度约42 nm,涂层厚度仅2μm,析氢强化寿命证实了这种金属间化合物涂层具有高强度。对比商品铂电极,电化学开路电位(OCP)和循环伏安(CV)测试表明,涂层电极在标准液中的快速平衡方便现场校验,海水中则平衡建立缓慢(0.5~4 h),使得ORP的半定量评估更为重要。海水中,涂层电极对pH值的Nernst响应灵敏度接近每pH单位-43 mV,温度系数为-2.1 mV·℃^(-1),便于在使用中进行校准。氧浓度会影响到电极表面状态变化和ORP过程的建立,使得绝对电位的比较缺乏基准。海水中浸泡104 d后发现,电极表面氧化膜1~2 d后快速生成并对污染物有一定的吸附作用,涂层电极的电位更易稳定。因此,低铂载量、高强度的涂层电极能够为海洋ORP长期监测提供有效的新型指示电极解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还原电位 钛基铂涂层电极 Ti 3 Pt纳米晶粒 海洋环境 长期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C4钛合金表面类金刚石薄膜在模拟体液中的摩擦-腐蚀性能
12
作者 苏峰华 陈艺昌 +2 位作者 唐邕涛 孙建芳 陈彦军 《润滑与密封》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10,共10页
TC4钛合金用作人工关节时长期处于摩擦与腐蚀的耦合作用下,需对其表面进行合理改性以提升其服役寿命。类金刚石薄膜(DLC)因其优异的自润滑性和化学惰性在改善金属耐磨耐蚀方面具有应用的潜力。通过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PECVD)技术... TC4钛合金用作人工关节时长期处于摩擦与腐蚀的耦合作用下,需对其表面进行合理改性以提升其服役寿命。类金刚石薄膜(DLC)因其优异的自润滑性和化学惰性在改善金属耐磨耐蚀方面具有应用的潜力。通过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PECVD)技术在TC4钛合金表面制备含氢DLC薄膜,同时采用表面热氧化(TO)钛合金作为对照。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拉曼光谱(Raman)研究DLC薄膜和TO钛合金的表面形貌和化学组成;采用纳米压痕和划痕仪测试DLC薄膜和TO钛合金的表面硬度和结合力;采用摩擦-腐蚀试验机研究DLC薄膜和TO钛合金在Hank′s模拟体液中的摩擦-腐蚀性能。结果表明,DLC薄膜和TO处理均改善了TC4钛合金的磨损腐蚀性能。其中,DLC薄膜的腐蚀速率比TO钛合金低,且其摩擦因数和磨损率均远小于TO钛合金。尤其是,DLC薄膜的摩擦开路电位仅为-0.27 V,表现出优异的耐磨和耐蚀效果。这主要得益于DLC薄膜的致密性好、化学惰性强、耐磨性好且结合力高,导致Hank′s溶液难以通过DLC薄膜的表面从而侵蚀基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C4钛合金 类金刚石薄膜 热氧化 模拟体液 摩擦-腐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钛合金前处理后时间对其表面溶胶凝胶成膜行为及膜层性能的影响
13
作者 杨众 于美 +2 位作者 张欣然 代徐勉 刘建华 《表面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141-150,共10页
目的 阐明工序转移时间即前处理后自然氧化时间对钛合金表面溶胶凝胶成膜行为及膜层性能的影响机制。方法 Ti-6Al-4V(TC4)合金表面经活化前处理后自然氧化0~36 h不同时间,模拟前处理后涂装工序前的转移时间。通过研究膜层与TC4基体界面... 目的 阐明工序转移时间即前处理后自然氧化时间对钛合金表面溶胶凝胶成膜行为及膜层性能的影响机制。方法 Ti-6Al-4V(TC4)合金表面经活化前处理后自然氧化0~36 h不同时间,模拟前处理后涂装工序前的转移时间。通过研究膜层与TC4基体界面形貌,分析氧化时间对TC4合金表面电化学性质、化学组成以及溶胶凝胶润湿性等的影响规律,采用拉开法测试TC4合金与底漆间的结合强度,采用划格法进一步研究盐雾试验前后的结合强度并进行等级评价,最终提出氧化时间对溶胶凝胶成膜行为及膜层性能的影响机制。结果 在0~36h自然氧化时间范围内,氧化时间对TC4合金试样表面氧化膜耐蚀性无明显影响;钛合金表面与溶胶凝胶的接触角增大,由前处理后的4.5°上升至自然氧化36 h时的44.3°;溶胶凝胶在TC4合金表面的附着功呈减小趋势,由酸洗活化后的103.94 mJ/m^(2)下降到自然氧化36 h时的89.33 mJ/m^(2)。涂覆成膜后,自然氧化时间对涂敷溶胶凝胶膜层的TC4合金与丙烯酸聚氨酯底漆之间的结合强度影响不大,结合强度等级均评定为0级,但经过240 h中性盐雾试验后,随着自然氧化时间延长,丙烯酸聚氨酯底漆大面积脱落。结论 前处理后自然氧化时间延长,钛合金表面羟基(—OH)极性基团含量降低,而表面氧化物含量增加,阻碍钛合金表面与溶胶凝胶间的缩聚程度,不利于溶胶凝胶的成膜,当侵蚀性离子渗透到溶胶凝胶膜层与TC4合金基体界面孔隙,会破坏溶胶凝胶膜层结构,导致丙烯酸聚氨酯底漆大面积脱落。因此,应严格控制前处理后涂膜的时间,缩短工序间隔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钛合金 工序转移时间 自然氧化时间 溶胶凝胶 成膜行为 膜层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i60钛合金高温氧化行为及其对超塑性能的影响
14
作者 孙维麒 周晚林 +2 位作者 殷宏亮 嵇书伟 武永 《塑性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95-201,共7页
为探究高温下Ti60钛合金的氧化行为及其对性能的影响,对不同温度下氧化动力学及不同热处理条件下的超塑性能进行了研究。氧化增重实验及EDS线扫描结果显示,氧化时间及氧化温度对氧化过程有很大的影响。当氧化时间为1~12 h,Ti60钛合金在... 为探究高温下Ti60钛合金的氧化行为及其对性能的影响,对不同温度下氧化动力学及不同热处理条件下的超塑性能进行了研究。氧化增重实验及EDS线扫描结果显示,氧化时间及氧化温度对氧化过程有很大的影响。当氧化时间为1~12 h,Ti60钛合金在600℃下几乎不发生氧化。氧化温度为860~980℃时,氧化过程剧烈且发生氧化膜脱落现象,氧化增重及氧化时间大致符合由立方规律向直线-抛物线规律转化的过程。随着氧化温度和保温时间的增加,氧化层的主要成分由TiO_(2)向Al_(2)O_(3)转换。高温拉伸试验结果显示,Ti60钛合金的峰值应力随着氧化程度的增加而升高,伸长率随着氧化程度的增加而降低。氧元素会在试样表面形成脆性富氧层,从而影响到试样的拉伸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60钛合金 高温氧化 氧化机理 高温拉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具有优异力学性能的钛白粉增白GFRPA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15
作者 张衡 刘浩 +2 位作者 邱守季 张炳 吴叔青 《中国塑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18,共7页
分别使用大分子多元酸(BA)和月桂酸(LA)对钛白粉进行表面改性,并通过挤出成型得到白色PA6/GF复合材料。通过对复合材料的结晶行为、界面性质以及力学性能的测试,发现在添加量均为3%(质量分数,下同)时,与纯钛白粉相比,LA改性钛白粉对PA6... 分别使用大分子多元酸(BA)和月桂酸(LA)对钛白粉进行表面改性,并通过挤出成型得到白色PA6/GF复合材料。通过对复合材料的结晶行为、界面性质以及力学性能的测试,发现在添加量均为3%(质量分数,下同)时,与纯钛白粉相比,LA改性钛白粉对PA6/GF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改善不明显,但BA改性钛白粉复合材料体系的拉伸强度、弯曲强度和缺口冲击强度分别为109、155 MPa和12.3 kJ/m^(2),相比添加纯钛白粉的PA6/GF复合材料分别提高了11.1%、10.7%和68.5%,各项性能均达到同等加入量ZnS体系的85%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酰胺6 玻璃纤维 钛白粉 表面改性 冲击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服装用无机抗菌剂改性PET纤维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6
作者 彭晶 《合成树脂及塑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6-79,86,共5页
综述了无机抗菌剂(如纳米Cu类、纳米ZnO、纳米TiO_(2)及其复配等)改性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纤维研究进展。天然抗菌剂环保且安全性好,但资源有限且长效抗菌效果差,有机抗菌剂热稳定性差,而无机抗菌剂耐热性与化学稳定性好,具有广谱... 综述了无机抗菌剂(如纳米Cu类、纳米ZnO、纳米TiO_(2)及其复配等)改性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纤维研究进展。天然抗菌剂环保且安全性好,但资源有限且长效抗菌效果差,有机抗菌剂热稳定性差,而无机抗菌剂耐热性与化学稳定性好,具有广谱抗菌性能,抗菌效果持久且耐洗性好,不会产生耐药性,在对纤维力学性能没有明显影响的基础上,可极大提高PET纤维的抗菌性能,对大肠杆菌与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率最高可达99.99%,可以应用于服装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 纳米氧化锌 纳米二氧化钛 抗菌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氮掺杂氧化钛光催化降解性能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吴崇备 汤佳鑫 +2 位作者 李璇 刘敬儒 江吉周 《化学与生物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4-31,共8页
通过轻度刻蚀氧化层状前驱体MAX(Ti_(3) AlCN),成功制备了碳氮掺杂氧化钛(CN-TiO_(x))催化剂,通过XRD、TEM、XPS对其形貌与结构进行了表征,通过UV-Vis、Mott-Schottky曲线分析了其光电特性,通过UV-Vis评价了其在模拟太阳光下对亚甲基蓝(... 通过轻度刻蚀氧化层状前驱体MAX(Ti_(3) AlCN),成功制备了碳氮掺杂氧化钛(CN-TiO_(x))催化剂,通过XRD、TEM、XPS对其形貌与结构进行了表征,通过UV-Vis、Mott-Schottky曲线分析了其光电特性,通过UV-Vis评价了其在模拟太阳光下对亚甲基蓝(MB)的光催化降解性能,通过瞬态光电流响应、电化学阻抗、电子顺磁共振测试及牺牲剂对比实验对其光催化降解机制进行了探究。结果表明,通过控制刻蚀氧化时间,可以精确调控CN-TiO_(x)催化剂的光吸收能力和电荷传输性能;随着刻蚀氧化时间的延长,其光吸收边向可见光区红移,从而促进了光催化过程中的激子跃迁,形成的Ti^(3+)活性位点有助于促进反应物的化学吸附与活化;催化过程中的活性氧物种主要是光生空穴、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和羟基自由基;刻蚀氧化15 h得到的CN 15-TiO_(x)表现出较高的光催化降解性能,在模拟太阳光下对MB的降解率在50 min内达到了8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钛 光催化降解 光吸收能力 电荷分离迁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钛表面微弧氧化复合碳纳米管负极材料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
18
作者 郝国栋 陈欣欣 +5 位作者 董宇彪 田雪 张涵 郭昊炎 秦树森 杜永欣 《表面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5期78-85,共8页
目的通过微弧氧化技术与碳纳米管复合改性制备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并系统研究它对电池电化学性能的调控机制。方法采用微弧氧化技术原位制备锐钛矿相二氧化钛多孔膜层,将碳纳米管复合于二氧化钛表面,形成复合电极。通过扫描电镜、X射线... 目的通过微弧氧化技术与碳纳米管复合改性制备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并系统研究它对电池电化学性能的调控机制。方法采用微弧氧化技术原位制备锐钛矿相二氧化钛多孔膜层,将碳纳米管复合于二氧化钛表面,形成复合电极。通过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和拉曼光谱对材料的微观形貌和晶体结构进行表征,进一步结合恒流充放电循环、循环伏安及电化学阻抗谱测试,系统分析电极材料的储能性能、氧化还原反应特性及界面电荷传输动力学。结果扫描电镜结果显示,通过微弧氧化制备的TiO_(2)膜层呈多孔结构,孔径为2~50μm,在复合碳纳米管后,其表面形成了纳米纤维交织的导电网络。电化学测试结果表明,复合电极在电流密度100 mA/g下,第2圈的比容量达到339.26 mA·h/g,在150次循环后其容量保持率为74.3%,显著优于未复合的负极(其容量保持率为45.2%)。倍率性能测试结果显示,在10 C倍率下复合负极仍保持着251.92 mA·h/g的比容量,是0.5 C时初始容量的74.3%。结论碳纳米管与二氧化钛多孔骨架的协同作用有利于提升电极的电子导电性,抑制体积的膨胀,并通过多级孔道优化了Li+传输动力学。该研究为负极-集流体一体化电极的设计提供了新思路,未来需进一步优化碳纳米管分布均匀性,以提升长期循环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弧氧化 锂离子电池负极 碳纳米管 二氧化钛 电化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极微弧氧化多孔TiO_(2)电池负极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
19
作者 董宇彪 陈欣欣 +2 位作者 杜永欣 田雪 郝国栋 《表面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5期47-55,共9页
目的采用传统的微弧氧化技术和原创的双极微弧氧化技术,分别在钛箔表面原位生长锐钛矿相TiO_(2)基复合膜层,比较2种技术所生成的膜层对锂离子电池负极电化学性能的影响。方法通过XRD、Raman及SEM分析膜层的物相组成、化学结构及表面形... 目的采用传统的微弧氧化技术和原创的双极微弧氧化技术,分别在钛箔表面原位生长锐钛矿相TiO_(2)基复合膜层,比较2种技术所生成的膜层对锂离子电池负极电化学性能的影响。方法通过XRD、Raman及SEM分析膜层的物相组成、化学结构及表面形貌。利用图像分析软件计算孔隙率、分析循环伏安、恒电流充放电、循环稳定性及倍率性能。通过电化学阻抗谱计算锂离子扩散系数,系统评估其电化学性能。结果双极微弧氧化制备的TiO_(2)膜层以锐钛矿相为主,呈多孔结构,孔隙率为11.4%,显著优于传统微弧氧化膜层(7.9%)。电化学测试表明,在100 mA/g电流密度下,经200次循环后仍能保持192.78 mAh/g(容量保持率>95%),较传统材料(176.48 mAh/g)提升9.2%;锂离子扩散系数提高至1.26×10^(-14)cm^(2)/s(传统工艺为9.41×10^(-15)cm^(2)/s);倍率电流密度测试中,容量恢复率达99%。此外,首圈库仑效率为64.5%,后续循环均趋近100%,表明高度可逆的锂离子嵌入/脱出行为。结论双极微弧氧化技术通过优化电极微观结构与动力学性能,显著提升了TiO_(2)负极的综合性能。该工艺无需高温后处理,具有高效和低成本的优势,为开发高能量密度、长寿命锂离子电池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极微弧氧化 负极材料 二氧化钛 锂离子电池 电化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析二氧化钛材料可见光降解室内VOCs的研究进展
20
作者 王文君 刘瑞鑫 +2 位作者 王军 张庆磊 侯立安 《化工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5351-5362,共12页
室内空气质量已成为公众关注的重要健康问题,光催化氧化(PCO)技术具有能耗低且效率高的特点,使其在室内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治理中展现出较大的潜力。在众多PCO材料中,二氧化钛(TiO_(2))因其来源广、化学性质稳定、氧化能力强、毒性... 室内空气质量已成为公众关注的重要健康问题,光催化氧化(PCO)技术具有能耗低且效率高的特点,使其在室内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治理中展现出较大的潜力。在众多PCO材料中,二氧化钛(TiO_(2))因其来源广、化学性质稳定、氧化能力强、毒性低等特点成为降解室内VOCs的优选催化剂,但其对可见光的利用率较低等问题限制了其在光催化领域的应用。本文综述了TiO_(2)材料的特性及其在室内VOCs治理方面的研究进展,详述了TiO_(2)可见光光催化降解室内典型VOCs的反应机理,梳理归纳了近年来提升TiO_(2)吸附和催化氧化性能的相关研究,分析介绍了近几年室内单/多组分VOCs降解的研究进展,并对未来TiO_(2)材料可见光下净化室内VOCs污染做出展望,为未来降解单/多组分VOCs及其混合物的研究提出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见光光催化氧化 催化剂 室内空气污染物 二氧化钛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