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3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lasma-Chemical Synthesis of Nanosized Powders-Nitrides,Carbides,Oxides,Carbon Nanotubes and Fullerenes
1
作者 Katerina ZAHARIEVA Gheorghi VISSOKOV +1 位作者 Janis GRABIS Slavcho RAKOVSKY 《Plasm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CIE EI CAS CSCD 2012年第11期980-995,共16页
In this article the plasma-chemical synthesis of nanosized powders (nitrides, car- bides, oxides, carbon nanotubes and fullerenes) is reviewed. Nanosized powders - nitrides, carbides, oxides, carbon nanotubes and fu... In this article the plasma-chemical synthesis of nanosized powders (nitrides, car- bides, oxides, carbon nanotubes and fullerenes) is reviewed. Nanosized powders - nitrides, carbides, oxides, carbon nanotubes and fullerenes have been successfully produced using different techniques, technological apparatuses and conditions for their plasma-chemical synthesi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lasma nanosized powders nitrides carbides OXIDES carbon nanotubes fullerene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acile synthesis of molybdenum carbide nanoparticles in situ decorated on nitrogen-doped porous carbons for hydrogen evolution reaction 被引量:2
2
作者 Jin-Tao Ren Yue-Jun Song Zhong-Yong Yuan 《Journal of Energy Chemistry》 SCIE EI CAS CSCD 2019年第5期78-84,共7页
Molybdenum-based electrocatalysts are promising candidates of platinum (Pt)-based materials in electrocatalyzing hydrogen evolution reaction (HER), due to their cost-efficient and resembled electronic properties. Repo... Molybdenum-based electrocatalysts are promising candidates of platinum (Pt)-based materials in electrocatalyzing hydrogen evolution reaction (HER), due to their cost-efficient and resembled electronic properties. Reported herein is the preparation of molybdenum carbide nanoparticles uniformly decorated on nitrogen-modified carbons (Mo2C/NC) through the carbonization of Mo-based polymers under hydrogen atmosphere by using poly(p-phenylenediamine) and ammonium heptamolybdate polymer analogue as precursors. And the molybdenum nitride nanoparticles loaded on porous N-doped carbons (Mo2N/NC) are also fabricated by calcination the polymer precursors in nitrogen gas. The Mo2C/NC shows more excellent electrocatalytic activity than Mo2N/NC in 0.5 M H2SO4, together with robust long-term durability. The well-crystalline nanoparticles and the increased electron conductivity are the main characters responded for the high catalytic efficiency of the fabricated electrocatalysts. This easily fabrication procedure may provide a facile route to prepare non-noble metal carbide/nitride catalysts featuring wellengineered structural and textural peculiarities for realistic energy conversion syste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LYBDENUM carbide MOLYBDENUM nitride NITROGEN-DOPED carbon Hydrogen evolution reaction ELECTROCATALYSI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allistic performance of titanium-based layered composites made using blended elemental powder metallurgy and hot isostatic pressing
3
作者 Pavlo Markovsky Jacek Janiszewski +5 位作者 Dmytro Savvakin Oleksandr Stasyuk Bartosz Fikus Victor Samarov Vianey Ellison Sergey V.Prikhodko 《Defence Technology(防务技术)》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9期1-14,共14页
Metal matrix composites tiles based on Ti-6Al-4V(Ti64)alloy,reinforced with 10,20,and 40(vol%)of either TiC or TiB particles were made using press-and-sinter blended elemental powder metallurgy(BEPM)and then bonded to... Metal matrix composites tiles based on Ti-6Al-4V(Ti64)alloy,reinforced with 10,20,and 40(vol%)of either TiC or TiB particles were made using press-and-sinter blended elemental powder metallurgy(BEPM)and then bonded together into 3-layer laminated plates using hot isostatic pressing(HIP).The laminates were ballistically tested and demonstrated superior performance.The microstructure and properties of the laminates were analyzed to determine the effect of the BEPM and HIP processing on the ballistic properties of the layered plates.The effect of porosity in sintered composites on further diffusion bonding of the plates during HIP is analyzed to understand the bonding features at the interfaces between different adjacent layers in the laminate.Exceptional ballistic performance of fabricated structures was explained by a significant reduction in the residual porosity of the BEPM products by their additional processing using HIP,which provides an unprecedented increase in the hardness of the layered composites.It is argued that the combination of the used two technologies,BEPM and HIP is principally complimentary for the materials in question with the abilities to solve the essential problems of each used individual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tal matrix composites Powder metallurgy titanium hydride powder Master alloy titanium carbide titanium boride Hot isostatic pressing Ballistic test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激光抛光TC4钛合金高粗糙度表面及表面耐磨损行为
4
作者 戴峰泽 安春桥 +2 位作者 霍坤 何娟 陈希章 《排灌机械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91-298,共8页
针对离心泵薄壁钛合金叶轮叶片表面粗糙度控制困难以及在使用过程中砂石对叶片表面的磨损问题,分别在氩气和空气氛围下采用纳秒脉冲激光器对铣削后具有高粗糙度的TC4钛合金表面进行抛光,发现在氩气氛围下能获得更好的抛光效果,能使工件... 针对离心泵薄壁钛合金叶轮叶片表面粗糙度控制困难以及在使用过程中砂石对叶片表面的磨损问题,分别在氩气和空气氛围下采用纳秒脉冲激光器对铣削后具有高粗糙度的TC4钛合金表面进行抛光,发现在氩气氛围下能获得更好的抛光效果,能使工件表面算术平均高度下降56.12%、表面硬度提高21.94%;而在空气环境下,工件表面获得了高硬度的氮化钛,表面算术平均高度下降了51.89%,硬度比原始表面提高了176.79%.摩擦磨损试验结果表明:原始的工件表面和氩气氛围下抛光的工件表面均以磨粒磨损为主,其中在氩气氛围下抛光的工件由于抛光过程中获得了硬度较高的α′-Ti马氏体,因此表面的磨痕宽度更窄;而在空气氛围下则由于重熔层获得了高硬度氮化钛使得工件表面平均动摩擦系数从0.46降至0.16,显著提高了工件表面的耐磨性,磨痕宽度大幅降低,在与GCr15陶瓷球对磨过程中工件表面则主要表现为黏着磨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C4钛合金 激光抛光 激光氮化 硬度 摩擦磨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锐钛矿相TiO_(2)吸附柴油中典型碱性氮化物的模拟计算
5
作者 王聚财 唐克 +2 位作者 孙潇镝 富添 洪新 《石油炼制与化工》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6-75,共10页
为了探究锐钛矿相TiO_(2)(a-TiO_(2))对柴油中典型氮化物(吡啶、苯胺、喹啉)及非氮化物的吸附行为和选择性,利用模拟计算方法研究了吡啶、苯胺、喹啉及非氮化物在a-TiO_(2)(101)晶面吸附过程中的吸附构型、吸附能、Mulliken电荷、电荷... 为了探究锐钛矿相TiO_(2)(a-TiO_(2))对柴油中典型氮化物(吡啶、苯胺、喹啉)及非氮化物的吸附行为和选择性,利用模拟计算方法研究了吡啶、苯胺、喹啉及非氮化物在a-TiO_(2)(101)晶面吸附过程中的吸附构型、吸附能、Mulliken电荷、电荷密度、差分电荷密度和态密度等。结果表明:吡啶、苯胺、喹啉吸附于a-TiO_(2)(101)晶面的吸附能分别为-188.59,-100.99,-201.63 kJ mol,3种氮化物均能稳定吸附于a-TiO_(2)(101)晶面,其吸附稳定性由大到小的顺序为喹啉>吡啶>苯胺;在吸附过程中,氮化物将自身一定量的电荷转移到a-TiO_(2)(101)晶面,形成氮化物→a-TiO_(2)(101)晶面的电荷转移通道;吡啶和喹啉在a-TiO_(2)(101)晶面吸附时形成N—Ti化学键,苯胺的氨基H和a-TiO_(2)(101)晶面的O形成氢键。芳烃、烷烃、环烷烃等非氮化物在a-TiO_(2)(101)晶面的吸附强度相近,均弱于氮化物。a-TiO_(2)对氮化物有较好的吸附脱除效果,能选择性去除柴油中的碱性氮化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O_(2) 吸附 氮化物 柴油 模拟计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波等离子体氮化功率对Ti-N氮化层微观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6
作者 张俊辉 徐志刚 +4 位作者 高鹏 刘文鑫 李家成 彭健 王传彬 《装备环境工程》 2025年第1期11-20,共10页
目的对纯钛进行微波等离子体氮化处理,研究氮化工艺参数中的微波等离子体氮化功率对氮化层微观结构和性能的影响,以提高纯钛表面的硬度并改善其耐磨性。方法采用微波等离子体化学气相沉积技术,在微波功率为4250、4500、4750、5000 W的... 目的对纯钛进行微波等离子体氮化处理,研究氮化工艺参数中的微波等离子体氮化功率对氮化层微观结构和性能的影响,以提高纯钛表面的硬度并改善其耐磨性。方法采用微波等离子体化学气相沉积技术,在微波功率为4250、4500、4750、5000 W的条件下,对纯钛表面进行氮化处理。采用X射线衍射仪分析氮化层的物相结构,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氮化层表面和截面的形貌特征,并测量氮化层厚度。通过维氏硬度计和纳米压痕仪测定氮化层的硬度,并通过摩擦磨损测试对材料的耐磨性能进行表征。结果在较低微波功率(4250 W)条件下,等离子体的浓度和活性很低,钛表面出现了TiN_(0.3)相,仅形成较薄的氮化层。随着功率的增大,等离子体的活性和密度增强,扩散机制发生转变,形成了Ti_(2)N和TiN双相结构,氮化层厚度随之增大,从而提高了氮化层的硬度,并提高其耐磨性。在5000 W微波功率下制备的氮化层表现出最佳性能,硬度达到22.84 GPa,摩擦因数仅约为0.1。结论微波功率的变化显著影响基体表面微波等离子体的浓度和活性,进而改变氮化层的物相、结构和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钛 Ti-N氮化层 微波等离子体氮化 微观结构 力学性能 摩擦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Xene-氧化石墨烯改性碳纤维/聚乳酸复合材料制备及其力学性能
7
作者 左红梅 高敏 +2 位作者 阮芳涛 邹梨花 徐珍珍 《纺织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15,共7页
为提高聚乳酸(PLA)的力学性能,以碳纤维(CF)为增强体,研究了CF、聚乙烯亚胺(PEI)和MXene-氧化石墨烯(MXene-GO)改性CF对PLA力学性能的影响。首先,通过PEI在CF表面引入活性胺基基团,得到PEI-CF;其次,通过MXene-GO改性CF-PEI;最后,通过双... 为提高聚乳酸(PLA)的力学性能,以碳纤维(CF)为增强体,研究了CF、聚乙烯亚胺(PEI)和MXene-氧化石墨烯(MXene-GO)改性CF对PLA力学性能的影响。首先,通过PEI在CF表面引入活性胺基基团,得到PEI-CF;其次,通过MXene-GO改性CF-PEI;最后,通过双螺杆挤出机和注射成型方法制备了不同CF/PLA复合材料,探究了PEI和不同MXene-GO质量分数改性CF对CF/PLA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PEI和MXene-GO改性后CF/PLA复合材料的弹性模量得到了改善;由于纤维的长度小于临界增强长度,PEI和MXene-GO改性对CF/PLA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影响较小;此外,随着MXene-GO的添加及其质量分数的增加,CF-PEI/PLA复合材料拉伸断裂面越来越不平整,PEI-MXene-GO改性后的CF/PLA复合材料断裂面出现断裂碎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纤维 氧化石墨烯 过渡金属碳/氮化物 纤维表面改性 纤维增强复合材料 聚乳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C4表面激光熔覆硬质复合涂层组织与性能 被引量:2
8
作者 付宇明 马顺芯 +1 位作者 刘绍峰 郑立娟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17,共8页
TC4凭借比强度高、耐腐蚀性好、质量轻等一系列优点,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领域,但其摩擦系数大、耐磨性差等缺点极大地限制了其应用范围,针对TC4硬度低、耐磨性差等缺点,采用4 kW大功率Laser4000半导体激光器,选用过渡族难熔碳化物HfC、... TC4凭借比强度高、耐腐蚀性好、质量轻等一系列优点,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领域,但其摩擦系数大、耐磨性差等缺点极大地限制了其应用范围,针对TC4硬度低、耐磨性差等缺点,采用4 kW大功率Laser4000半导体激光器,选用过渡族难熔碳化物HfC、TaC和ZrC作为增强相,以H13钢基粉末作为基粉,利用激光熔覆技术在TC4表面制备了不同比例的钢基金属-陶瓷硬质涂层。之后利用扫描电镜(SEM)、EDS能谱仪、D/max-2500/PC型X射线衍射仪(XDR)等试验手段对不同比例涂层的宏观形貌、显微组织、物相组成和涂层元素分布等进行对比分析,利用Qness型号维氏显微硬度计测试涂层硬度并分析熔覆试样截面微观硬度变化规律,利用MMU-5G型端面摩擦磨损试验机研究了不同材料组分涂层的摩擦磨损性能,研究结果表明:试件熔覆层与基材形成了良好的冶金结合,熔覆层组织形态主要以枝晶组织以及块状组织为主,各熔覆层的主要物相中均含有TiC,随着三元陶瓷粉末含量的增加,MC的含量也随之增加,当碳化物混合粉末添加量为15%(质量分数)时,熔覆层中检测到Hf_(0.8)Ta_(0.2)Fe_(2)三元合金相。当三元陶瓷粉添含量为10%(质量分数)时,熔覆层晶粒最为细小,涂层平均硬度最高,平均硬度约为763.43 HV,是基材硬度的2.29倍,当三元陶瓷粉末含量为5%(质量分数)时涂层的耐磨性最好,相对耐磨性为2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C4钛合金 激光熔覆 金属陶瓷涂层 过渡族碳化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汽轮机末级叶片用SP-700钛合金气体渗氮层结构和性能的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李聪 聂冰悦 +4 位作者 任延杰 李微 陈维 周立波 陈荐 《动力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153-1162,共10页
采用真空气体渗氮工艺在不同温度下对SP-700钛合金表面进行了渗氮强化。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光学显微镜、显微维氏硬度仪、往复摩擦磨损试验仪、白光干涉三维表面轮廓仪和电化学工作站,分别测试了强化层的表面和截面形貌、硬度、耐磨... 采用真空气体渗氮工艺在不同温度下对SP-700钛合金表面进行了渗氮强化。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光学显微镜、显微维氏硬度仪、往复摩擦磨损试验仪、白光干涉三维表面轮廓仪和电化学工作站,分别测试了强化层的表面和截面形貌、硬度、耐磨性能和电化学腐蚀性能;通过浸泡腐蚀方法测定了涂层在HF溶液中的腐蚀行为。结果表明:渗氮温度对SP-700钛合金的微观形貌影响较大,随着温度的升高,试样表面氮化物数量增加,氮化物层更加致密;高温渗氮试样的硬度较基体提高了约1.9倍,相对耐磨性可达51.34;所有试样在3.5%NaCl溶液中均能自发钝化,有较好的耐电化学腐蚀性能;渗氮试样在HF腐蚀液中表现更优,渗氮温度越高,试样的耐腐蚀性能越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汽轮机 叶片 SP-700钛合金 气体渗氮 材料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H-SiC衬底上生长参数对AlGaN基深紫外多量子阱受激辐射特性的影响
10
作者 张睿洁 郭亚楠 +4 位作者 吴涵 刘志彬 闫建昌 李晋闽 王军喜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94-904,共11页
SiC衬底是制备高性能AlGaN基深紫外激光器的良好候选衬底。采用金属有机化学气相沉积方法在4H-SiC衬底上生长了深紫外AlGaN/AlN多量子阱结构(MQWs),系统研讨了MQWs生长参数对深紫外激光结构自发辐射和受激辐射特性的影响规律。综合分析M... SiC衬底是制备高性能AlGaN基深紫外激光器的良好候选衬底。采用金属有机化学气相沉积方法在4H-SiC衬底上生长了深紫外AlGaN/AlN多量子阱结构(MQWs),系统研讨了MQWs生长参数对深紫外激光结构自发辐射和受激辐射特性的影响规律。综合分析MQWs的表面形貌和发光性能后发现,随着NH_(3)流量增加和生长温度升高,MQWs表面粗糙度降低,内量子效率提升。经优化,MQWs的内量子效率达到74.1%,室温下的激射阈值光功率密度和线宽分别为1.03 MW/cm~2和1.82 nm,发光波长为248.8 nm。这主要归因于高的NH3流量和生长温度抑制了有源区中的碳杂质并入,载流子辐射复合效率和材料增益增加;同时生长速率降低,改善了MQWs结构的表面形貌,降低了界面散射损耗。采用干法刻蚀和湿法腐蚀的复合工艺制备了光滑陡直的谐振腔,激光器的腔面损耗降低,阈值光功率密度和线宽进一步降低至889 kW/cm~2和1.39 n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GAN SIC 光泵浦激光器 Ⅴ/Ⅲ比 生长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家蚕平板丝结构的柔性压力传感器制备及其传感性能
11
作者 汪宇佳 王怡 +2 位作者 王雅思 代方银 李智 《纺织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0-17,共8页
为获得基于天然平板丝结构的柔性压力传感器,以家蚕平板丝为柔性基底,在家蚕吐丝过程中循环喷洒过渡金属碳化物/氮化物和银纳米线作为导电材料,制备出具有天然多层结构的导电传感层复合材料。借助扫描电子显微镜和傅里叶红外光谱仪对制... 为获得基于天然平板丝结构的柔性压力传感器,以家蚕平板丝为柔性基底,在家蚕吐丝过程中循环喷洒过渡金属碳化物/氮化物和银纳米线作为导电材料,制备出具有天然多层结构的导电传感层复合材料。借助扫描电子显微镜和傅里叶红外光谱仪对制备的平板丝传感层进行形貌观察和结构分析,并通过优化传感层的层数开发出性能更优异的传感器。结果表明:具有2层传感层的传感器的灵敏度最高,在42.03~60.00 kPa的高压范围内灵敏度可达0.20 kPa^(-1),比仅有1层传感层的传感器灵敏度提高了20倍;该传感器响应/恢复时间均在1 s以内,且在施加不同压缩速率时仍能保持电流值稳定,可准确响应动态变化的压力,在超过1500次压力加载/卸载循环后传感性能依旧保持稳定;该传感器可很好地贴附到人体关节表面用于监测人体运动状态,通过按压时间长短来模拟摩斯密码,可用于信息加密传输和困境救援;将传感器制成传感阵列,可应用于压力位置轨迹追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蚕 平板丝 压力传感器 智能可穿戴 过渡金属碳化物/氮化物 银纳米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氮化钛粉体制备技术
12
作者 向茂乔 丁雯珺 朱庆山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87-794,共8页
碳/氮化钛(TiC/N)兼具了金属和陶瓷特性,在机加工、电子和催化等领域引起了广泛关注。高质量TiC/N粉体对于制备高性能材料至关重要,但现有合成体系存在传质屏障与高反应能垒等问题,制备高质量TiC/N粉体面临较大挑战。本文系统分析了不... 碳/氮化钛(TiC/N)兼具了金属和陶瓷特性,在机加工、电子和催化等领域引起了广泛关注。高质量TiC/N粉体对于制备高性能材料至关重要,但现有合成体系存在传质屏障与高反应能垒等问题,制备高质量TiC/N粉体面临较大挑战。本文系统分析了不同方法制备高质量TiC/N粉体的难点,并从强化传质和反应等方面介绍了最新进展,同时展望了TiC/N粉体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化钛 氮化钛 粉体合成 反应工程 过程强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l_(2)和O_(2)在TiC(100)表面共吸附行为的密度泛函理论分析
13
作者 陈荣 温良英 +1 位作者 岳东 杨仲卿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4-112,共9页
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从头计算方法,建立了Cl_(2)和O_(2)在TiC(100)表面的共吸附模型.通过分析吸附能、电荷密度和偏态密度(PDOS)等参数,研究了Cl_(2)和O_(2)在TiC(100)表面的反应机理,发现解离后的Cl原子和O原子与TiC(100)表... 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从头计算方法,建立了Cl_(2)和O_(2)在TiC(100)表面的共吸附模型.通过分析吸附能、电荷密度和偏态密度(PDOS)等参数,研究了Cl_(2)和O_(2)在TiC(100)表面的反应机理,发现解离后的Cl原子和O原子与TiC(100)表面的原子均成键,从而破坏了Ti—C键.Cl_(2)分子在吸附过程中充当电子的受体,得到与之成键的Ti原子贡献的电子,O_(2)分子在吸附过程中也充当电子的受体,得到C原子贡献的电子.TiC(100)表面在吸附分子后,Ti—C成键轨道上电子占据数变少,反键轨道上电子占据数增多,Ti原子与C原子之间的成键作用减弱.同时,Ti3d与Cl3s,Cl3p发生轨道重叠杂化作用,O2p轨道和C2p轨道存在较强的共振峰,Cl原子和O原子与TiC表面相互作用强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化钛 吸附行为 氯气 氧气 密度泛函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TiN/h-BN纤维复合气凝胶的制备及光热海水淡化性能
14
作者 姜杭 谷昊辉 +2 位作者 梁峰 何冈骏 田宇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79-87,共9页
以三聚氰胺(C_(3)H_(6)N_(6))、硼酸(H_(3)BO_(3))、乙醇(C_(2)H_(5)OH)、尿素[CO(NH_(2))_(2)]和四氯化钛(TiCl_(4))为原料,通过真空浸渍法和原位反应制备了纳米氮化钛/六方氮化硼纤维复合气凝胶新型光热转换材料(TiN/h-BN),并用于太... 以三聚氰胺(C_(3)H_(6)N_(6))、硼酸(H_(3)BO_(3))、乙醇(C_(2)H_(5)OH)、尿素[CO(NH_(2))_(2)]和四氯化钛(TiCl_(4))为原料,通过真空浸渍法和原位反应制备了纳米氮化钛/六方氮化硼纤维复合气凝胶新型光热转换材料(TiN/h-BN),并用于太阳能海水淡化.研究了复合气凝胶的光热蒸发性能以及对海水中阳离子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纳米氮化钛颗粒原位生长在氮化硼纤维表面,显著提高了气凝胶的光吸收性、水润湿性和光热转换性能.在模拟1个太阳光(1 kW/m^(2))照射下,复合气凝胶在100 s内表面温度上升至平衡温度66.8℃,对光辐射具有较高的吸收和转换能力,其水蒸发速率为2.88 kg·m^(-2)·h^(-1),蒸发效率为93%,并展现出优异的循环使用性能,对人工海水中阳离子的去除率高达99.9%,在海水淡化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化钛 氮化硼气凝胶 光热转换 海水淡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气流量对氮化钛涂层微观结构与性能的影响
15
作者 李健智 李文元 +2 位作者 潘旭 罗侃 丁泽良 《包装学报》 2024年第5期18-27,51,共11页
采用直流反应溅射技术在Ti6Al4V钛合金表面制备了不同氮气流量的氮化钛涂层,通过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划痕仪和电化学工作站对涂层进行测试,研究了氮气流量对涂层微观结构与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 采用直流反应溅射技术在Ti6Al4V钛合金表面制备了不同氮气流量的氮化钛涂层,通过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划痕仪和电化学工作站对涂层进行测试,研究了氮气流量对涂层微观结构与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氮气流量为0.3 mL/min时,涂层呈非晶结构;氮气流量为0.5~3.5 mL/min时,涂层中存在氮氧化钛晶相。随着氮气流量的增大,涂层中的N元素含量减少,O元素含量增加,涂层的厚度减小,致密性、耐蚀性和界面结合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6AL4V 直流反应溅射 氮化钛涂层 结合力 耐蚀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氮化铝HTCC的表面Cu互连制备技术
16
作者 杨欢 张鹤 +1 位作者 杨振涛 刘林杰 《微纳电子技术》 CAS 2024年第7期156-161,共6页
针对高集成密度、高散热封装外壳发展需求,基于氮化铝(AlN)高温共烧陶瓷(HTCC)多层基板,结合直接镀铜(DPC)工艺,提出了一种薄厚膜相结合的高散热封装基板及其制备方法。重点对氮化铝HTCC与表面铜(Cu)层间的结合力进行研究和优化,通过扫... 针对高集成密度、高散热封装外壳发展需求,基于氮化铝(AlN)高温共烧陶瓷(HTCC)多层基板,结合直接镀铜(DPC)工艺,提出了一种薄厚膜相结合的高散热封装基板及其制备方法。重点对氮化铝HTCC与表面铜(Cu)层间的结合力进行研究和优化,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能谱仪(EDS)和剥离强度测试仪分析和研究了界面的微观结构和力学性能。研究结果表明:与氮化铝/钛钨(TiW)/Cu相比,氮化铝/钛(Ti)/Cu界面的缺陷更少,金属Ti的黏附性能更优,拉脱断裂面在陶瓷基板上。当采用厚度为400 nm的Ti作为黏附层时,表面金属化剥离强度高达592 MPa,实现了高界面结合力,保证了产品封装性能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化铝 高温共烧陶瓷(HTCC)多层基板 直接镀铜(DPC) 黏附层 钛(Ti) 剥离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N纳米片添加对放电等离子烧结B_(4)C陶瓷结构与性能的影响
17
作者 曾义 孙文岳 +4 位作者 杨小晗 尹可鑫 易梦环 王恒 陈常连 《建材世界》 2024年第3期1-5,共5页
以氮化硼纳米片(Boron Nitride Nanosheets,BNNSs)为添加剂,通过放电等离子烧结技术(Spark Plasma Sintering,SPS)在1750℃烧结制备了碳化硼(B_(4)C)陶瓷,重点研究了BNNSs对B_(4)C陶瓷微观结构与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添加的BNNSs... 以氮化硼纳米片(Boron Nitride Nanosheets,BNNSs)为添加剂,通过放电等离子烧结技术(Spark Plasma Sintering,SPS)在1750℃烧结制备了碳化硼(B_(4)C)陶瓷,重点研究了BNNSs对B_(4)C陶瓷微观结构与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添加的BNNSs均匀分布在B_(4)C晶粒晶界处,提高B_(4)C的致密度的同时,对碳化硼晶粒的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B_(4)C陶瓷的力学性能随着BNNSs添加量的增加而提高,当BNNSs的质量分数为3%时,B_(4)C陶瓷的综合性能达到最佳,其抗弯强度和断裂韧性分别为654 MPa、4.857 MPa·m 1/2。分析认为,BNNSs与B_(4)C的连接为弱界面结合,当陶瓷受力时,断裂模式从穿晶断裂变为穿晶-沿晶混合断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化硼 氮化硼纳米片 力学性能 增韧机理 放电等离子烧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C_(3)N_(4)/TiO_(2)复合汽车尾气光催化剂的组成设计与性能评价
18
作者 周波超 崔奥 +2 位作者 吴鸿飞 韩武松 王超 《市政技术》 2024年第3期186-192,236,共8页
随着汽车尾气对空气质量的负面影响日益严重,光催化技术在环保领域的应用逐渐受到重视。因此,基于二氧化钛(TiO_(2))和石墨相氮化碳(g-C_(3)N_(4))的光催化性能,制备了一种g-C_(3)N_(4)/TiO_(2)复合光催化剂,旨在提高汽车尾气的降解效率... 随着汽车尾气对空气质量的负面影响日益严重,光催化技术在环保领域的应用逐渐受到重视。因此,基于二氧化钛(TiO_(2))和石墨相氮化碳(g-C_(3)N_(4))的光催化性能,制备了一种g-C_(3)N_(4)/TiO_(2)复合光催化剂,旨在提高汽车尾气的降解效率,即:选用三聚氰胺(C_(3)H_(6)N_(6))、双氰胺(C_(2)H_(4)N_(4))和尿素(CH4N2O)作为前驱体制备g-C_(3)N_(4),通过质量损失和尾气降解实验分析筛选出最佳前驱体,并设计了不同质量比的g-C_(3)N_(4)/TiO_(2)复合光催化剂;通过对比分析单体和复合光催化剂的光催化性能,确定了复合光催化剂的最佳质量比。实验结果表明:制备g-C_(3)N_(4)的最佳前驱体为C_(3)H_(6)N_(6),当复合光催化剂的最佳质量比为C_(3)H_(6)N_(6)∶TiO_(2)=2∶1时,复合光催化剂的降解效率达到最佳;g-C_(3)N_(4)/TiO_(2)复合光催化剂在60 min内对HC、CO和NO_(x)的降解率分别为16.12%、16.87%和45.37%,其降解效率明显高于单体TiO_(2)。该研究结果为进一步优化光催化技术提供了有益的参考,有助于推动其在环保领域的应用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催化 汽车尾气降解 TiO_(2) 石墨相氮化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米花型银-氮化钛薄膜SERS基底的制备及罗丹明6G的检测研究
19
作者 邸志刚 高建鑫 +4 位作者 贾春荣 周昊 李金鑫 刘花菊 魏恒勇 《红外与激光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59-167,共9页
罗丹明6G的痕量检测需要具有较高的灵敏度,为提高SERS基底的增强因子从而提高检测灵敏度,设计了米花型SERS基底,采用有限元法对其拉曼增强效果进行仿真,模拟不同中心球半径r、米花花瓣轴a、b、c以及中心球与花瓣间距d条件下电场强度的变... 罗丹明6G的痕量检测需要具有较高的灵敏度,为提高SERS基底的增强因子从而提高检测灵敏度,设计了米花型SERS基底,采用有限元法对其拉曼增强效果进行仿真,模拟不同中心球半径r、米花花瓣轴a、b、c以及中心球与花瓣间距d条件下电场强度的变化,得出最佳结构参数,并计算其SERS增强因子。随后利用电化学沉积法制备该基底,并探究电压值以及柠檬酸三钠和AgNO_(3)的浓度配比对基底结构和性能的影响,从而制备出与理想物理模型形态最接近的米花型银/氮化钛薄膜基底。然后用其对罗丹明6G(R6G)进行痕量检测,探究该基底的拉曼增强效果以及稳定性。实验结果表明,当沉积电压为2V,柠檬酸三钠与AgNO_(3)浓度配比为1∶1 (2 mmol/L∶2 mmol/L)时,得到的米花型TiN-Ag复合SERS基底与理想化模型仿真形态最接近。经过计算得到该基底的增强因子可达10^(15),对罗丹明6G的检测限可达10^(-13)mol/L。实验结果证明设计的基底灵敏度高、稳定性强,可对食品非法添加剂的痕量检测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增强拉曼光谱 米花型结构 氮化钛薄膜 痕量检测 罗丹明6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属栅极中的功函数材料有效调节能力分析
20
作者 方精训 李二鹏 《集成电路应用》 2024年第1期57-59,共3页
阐述不同膜厚、氧化时间和顶层功函数材料制备方法下,氮化钛对器件有效功函数和漏电流的调控能力。氮化钛膜厚增加,器件有效功函数增加的速率逐渐变缓,由0.16eVnm^(-1)(0~2.1nm)下降到0.11eVnm^(-1)(2.1~3.2nm)。氮化钛氧化1h会使器件... 阐述不同膜厚、氧化时间和顶层功函数材料制备方法下,氮化钛对器件有效功函数和漏电流的调控能力。氮化钛膜厚增加,器件有效功函数增加的速率逐渐变缓,由0.16eVnm^(-1)(0~2.1nm)下降到0.11eVnm^(-1)(2.1~3.2nm)。氮化钛氧化1h会使器件有效功函数降低0.05eV,但栅漏电流随之增加,对器件的可靠性产生不利影响。此外,采用物理气相沉积法制备钛铝要比使用原子层沉积法更有利于降低器件的有效功函数,可能与后者碳含量较高,铝扩散能力降低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成电路 功函数金属 有效功函数 氮化钛 钛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