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ip-Edge与MDD矫治器排齐整平阶段切牙三维移动变化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沈月腾 何平 +3 位作者 宋锦璘 吴鹏 邓锋 高翔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73-278,共6页
比较Typodont模型上Tip-Edge和MDD矫治器排齐整平阶段切牙的三维移动变化,为差动直丝弓矫治技术的改良及应用提供参考。选用10副同一型号的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Typodont上下颌模型,均拔除上下第一前磨牙,分成Tip-Edge和MDD两组,每组5... 比较Typodont模型上Tip-Edge和MDD矫治器排齐整平阶段切牙的三维移动变化,为差动直丝弓矫治技术的改良及应用提供参考。选用10副同一型号的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Typodont上下颌模型,均拔除上下第一前磨牙,分成Tip-Edge和MDD两组,每组5个样本。使用0.41 mm澳丝排齐整平上下牙列,45℃恒温分别水浴20、40 min,利用ATOS流动光学三维扫描仪对实验初始模型及各阶段水浴后模型进行三维扫描,并以Typodont颌架底座定位确定水平向、矢状向和垂直向。Geomagic软件以三维坐标系统为重叠标志,将每次水浴后的三维数字模型与初始模型重叠。重叠后通过色图分析得出各切牙标志点水平向、矢状向及垂直向的移动变化。使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Tip-Edge组与MDD组各切牙标志点水浴20 min后在水平向、矢状向及垂直向均有移动;水浴40 min后移动量增大。从两次水浴后所得数据来看:水平向,75%的标志点正方向移动,84%的数据无统计学差异(P>0.05);矢状向,94%的标志点唇向移动,88%的数据无统计学差异(P>0.05);垂直向,所有标志点均为龈向移动,94%的数据无统计学差异(P>0.05)。从排齐整平阶段来看,Tip-Edge组与MDD组各切牙标志点移动量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MDD和Tip-Edge矫治器在排齐整平过程中,对切牙三维方向移动的控制无明显差异。MDD矫治器打开咬合的作用有待进一步临床及实验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DD矫治器 tip—edge矫治器 三维测量 Typodont模型 牙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ip-Edge plus差动直丝弓矫治器三维有限元力学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4
2
作者 丁旭 孙新华 +1 位作者 郭克峰 李洪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907-909,F0003,共4页
目的:探索运用三维有限元的方法建立Tip-Edgeplus差动直丝弓矫治器力学分析模型。方法:通过多层螺旋CT扫描上颌骨,采用Mimics软件重建颌骨与牙列;采用Geomagic studio6.0软件在牙根表面向外均匀扩展0.25mm生成牙周膜;利用Ansys软件建立T... 目的:探索运用三维有限元的方法建立Tip-Edgeplus差动直丝弓矫治器力学分析模型。方法:通过多层螺旋CT扫描上颌骨,采用Mimics软件重建颌骨与牙列;采用Geomagic studio6.0软件在牙根表面向外均匀扩展0.25mm生成牙周膜;利用Ansys软件建立Tip-Edge plus托槽模型,然后进行颌骨、牙列与托槽的组装,以托槽槽沟的边界为依据分段建立直径为0.508mm的圆形弓丝模型。结果:建立了Tip-Edge plus差动直丝弓矫治器的三维有限元实体模型,模型包括上颌骨、牙槽骨、牙列、托槽和弓丝。与上颌各个牙齿相对应的托槽模型的轴倾角、转矩角等数据与实体托槽的数据是相一致的。利用Ansys软件对所建模型进行网格划分,此时对模型施加一定的约束与载荷之后即可进行相应的有限元分析。结论:结合运用Mimics、Ansys、Geomagic studio软件建立的Tip-Edge plus差动直丝弓矫治器的有限元实体模型真实有效,其方法简便实用,可根据需要利用所建模型进行不同的力学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p—edge plus差动直丝弓矫治器 上颌骨 上颌牙列 三维有限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ip-Edge矫治技术特点及临床应用 被引量:15
3
作者 李永明 林珠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457-460,共4页
关键词 直丝弓矫治技术 tip 临床应用 Begg矫治技术 直丝弓矫治器 方丝弓矫治器 正畸牙齿 固定矫治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颌前牙段Tip-Edge正畸矫治系统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7
4
作者 郭煜 李东 +2 位作者 李永明 李晋 鲁卓阳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80-383,共4页
目的:建立带Tip-Edge托槽的上颌前牙段牙齿(33)及牙周组织的三维有限元模型,为Tip-Edge矫治技术的生物力学分析奠定基础。方法:通过多层螺旋CT扫描上颌骨,采用Mimics10.01重建上颌骨与33牙齿;采用Geomagic stu-dio10软件去除坏点,并对... 目的:建立带Tip-Edge托槽的上颌前牙段牙齿(33)及牙周组织的三维有限元模型,为Tip-Edge矫治技术的生物力学分析奠定基础。方法:通过多层螺旋CT扫描上颌骨,采用Mimics10.01重建上颌骨与33牙齿;采用Geomagic stu-dio10软件去除坏点,并对上颌骨及牙齿进行面网格划分;在牙根表面向外均匀偏移0.25mm,生成牙周膜前体;利用UG5.0软件建立Tip-Edge托槽及尺寸为0.55mm×0.71mm的矩形弓丝的实体模型;利用ANSYS10.0软件进行布尔运算生成牙周膜并组装弓丝、Tip-Edge托槽、上颌骨、33牙齿及相应牙周膜,进行网格划分。结果:建立了带托槽的上颌骨、33牙齿及牙周组织的Tip-Edge矫治系统三维有限元模型。建模过程中托槽模型的轴倾角、转矩角等数据与托槽的实际数据是相一致的。对模型施加一定的约束与载荷之后即可进行相应的有限元力学分析。结论:结合运用Mimics、Geomagic studio、UG、ANSYS等软件建立的Tip-Edge矫治系统的三维有限元实体模型真实有效,建模方法实用,可根据需要进行不同的力学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p-edge托槽 上颌骨 三维有限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ip-Edge差动直丝弓矫治力系的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4
5
作者 黄倩倩 邱靓星 +1 位作者 邓锋 张翼 《激光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61-62,共2页
目的:基于CT法建立Tip-Edge差动直丝弓矫治力系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后倾弯曲度、位置以及载荷对Tip-Edge矫治力系中组牙的应力分布以及初始位移的影响。方法:通过螺旋CT扫描获得精确的组牙和颌骨DICOM格式的图象信息,采用MIMICS软件... 目的:基于CT法建立Tip-Edge差动直丝弓矫治力系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后倾弯曲度、位置以及载荷对Tip-Edge矫治力系中组牙的应力分布以及初始位移的影响。方法:通过螺旋CT扫描获得精确的组牙和颌骨DICOM格式的图象信息,采用MIMICS软件进行三维建模,结合Solidworks软件建立三维的Tip-Edge矫治器,在ANSYS有限元软件中进行组装和相关受力分析。结果:成功建立了"上颌骨-组牙-Tip-Edge"三维有限元生物力学模型,在30度后倾弯,2盎司II类牵引力作用下,上颌切牙出现舌向旋转和压入初始位移,同时舌侧颈缘和颊侧根尖区出现压应力集中区。结论:本实验创建的"上颌骨-组牙-Tip-Edge"三维有限元生物力学模型保证了高度的几何相似性和力学相似性,可用于关键参数对于这一复杂力系影响的受力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有限元 差动直丝弓 建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Tip-Edge第一期矫治技术非拔牙矫治安氏Ⅱ类1分类错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何欣 张栋梁 李梦华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93-95,共3页
目的:应用Tip-Edge I期矫治技术对治疗非拔牙安氏Ⅱ类1分类错进行矫治,并对矫治机理进行探讨。方法:临床筛选病例12例。矫治前后拍摄头颅侧位定位片,并对相关指标进行模型测量。治疗前后相关头影测量项目测量值输入计算机,用SAS软件... 目的:应用Tip-Edge I期矫治技术对治疗非拔牙安氏Ⅱ类1分类错进行矫治,并对矫治机理进行探讨。方法:临床筛选病例12例。矫治前后拍摄头颅侧位定位片,并对相关指标进行模型测量。治疗前后相关头影测量项目测量值输入计算机,用SAS软件包对各测量值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Tip-Edge I期矫治结束后,上颌切牙倾斜(U1-SN,U1-Apog)明显减小,而下颌切牙的倾斜明显增加(P<0.01)覆牙合超显著减小。上颌第一磨牙远中移动1.5 mm,远中直立3.5°,有显著性差别。模型测量分析表明上颌尖牙间宽度和磨牙宽度显著增加。下颌尖牙间的宽度无显著变化。下颌磨牙宽度显著增加。结论:利用Tip-Edge I期技术能够非拔牙矫治处于生长发育期的安氏Ⅱ类1分类错。对处于生长发育期具有良好生长型(水平生长型)和生长潜力的患者较易取得良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p-edge 非拔牙矫治 安氏Ⅱ类1分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ip-Edge Plus矫治技术治疗双颌前突畸形的疗效观察
7
作者 曾明慧 李晓智 王汉思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8年第6期736-738,共3页
目的:观察Tip—Edge Plus矫治技术治疗双颌前突畸形的临床效果,并对其机制进行探讨。方法:对20例双颌前突畸形患者采用Tip—Edge Plus矫治技术治疗,所有病例均拔除4个第一双尖牙。通过对患者治疗前后相关的头影测量项目进行统计分... 目的:观察Tip—Edge Plus矫治技术治疗双颌前突畸形的临床效果,并对其机制进行探讨。方法:对20例双颌前突畸形患者采用Tip—Edge Plus矫治技术治疗,所有病例均拔除4个第一双尖牙。通过对患者治疗前后相关的头影测量项目进行统计分析,评价其治疗效果。结果:20例患者平均疗程为18个月,治疗后其覆牙合、覆盖及磨牙关系均在正常范围。相关的头影测量项目分析显示患者治疗后侧貌得到了明显改善,硬组织相关头影测量结果中SNA、SNB、U1~L1角等变化均有显著差异(P〈0.01);而软组织相关头影测量结果中鼻唇角平均增加了12°,Z角平均增加了7.26°,其他各项软组织指标也均有改变(P〈0.01)。结论:Tip—Edge技术能快速、高效地矫正双颌前突畸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p—edge Plus矫治技术 双颌前突 头影测量 正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逆向工程技术建立Tip-Edge矫治系统下颌尖牙及牙周组织三维有限元模型 被引量:4
8
作者 高辉 李永明 +2 位作者 曾照斌 任仪鹏 李洋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61-63,共3页
目的:结合逆向工程技术建立带Tip-Edge托槽的下颌尖牙及牙周组织有限元模型并进行初步有限元力学分析。方法:采用3DSS(three dimentional sensing system)结构光扫描系统采集右侧下颌尖牙数据,并应用逆向工程(RE:Reverse Engineering)... 目的:结合逆向工程技术建立带Tip-Edge托槽的下颌尖牙及牙周组织有限元模型并进行初步有限元力学分析。方法:采用3DSS(three dimentional sensing system)结构光扫描系统采集右侧下颌尖牙数据,并应用逆向工程(RE:Reverse Engineering)中常用的Geomagic10软件生成尖牙实体模型,再使用Pro/ENGINEER实体建模软件建立Tip-Edge托槽实体模型,最后利用Ansys10.0有限元分析软件建立有限元模型并进行分析。结果:建立了带有Tip-Edge托槽的下颌尖牙及牙周组织有限元实体模型,并进行了初步的Tip-Edge矫治系统中右下颌尖牙的有限元力学分析。结论:结合逆向工程的建模方法快捷、准确、有效,所建立的模型与临床情况接近,能够满足各种生物力学分析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尖牙 tip-edge矫治系统 3DSS 三维有限元法 逆向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ip-Edge Plus与Damon托槽对拔牙病例前牙转矩控制的比较 被引量:9
9
作者 张建云 李贵凤 +1 位作者 胡小蓓 雷浪 《口腔医学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546-549,共4页
目的:比较Damon自锁托槽与Tip-Edge plus差动直丝弓托槽在拔牙病例中对前牙转矩的控制情况。方法:选取2012~2014年在南京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正畸科治疗的拔除4颗前磨牙的患者,分别采用Tip-Edge plus差动直丝弓矫治技术(TP组)和Damon自锁托... 目的:比较Damon自锁托槽与Tip-Edge plus差动直丝弓托槽在拔牙病例中对前牙转矩的控制情况。方法:选取2012~2014年在南京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正畸科治疗的拔除4颗前磨牙的患者,分别采用Tip-Edge plus差动直丝弓矫治技术(TP组)和Damon自锁托槽(DM组)矫治技术完成治疗,各20例;拍摄数字化头颅侧位片,测量分析患者治疗前后的变化。结果:治疗前,上颌切牙倾斜度(U1-SN°)两组没有明显差异[TP组(112.45±6.39)°,DM组(111.87±6.33)°];正畸治疗后前牙明显内收,两组上前牙转矩无统计学差异[TP组和DM组分别为(99.32±7.33)°和(99.57±4.74)°];治疗后上下唇突度显著减小,侧貌明显改善,Z角两组之间没有显著差异[TP组和DM组分别为(66.74±10.3)°和(68.11±9.54)°]。结论:Damon自锁托槽与Tip-Edge plus托槽在拔牙病例中都能有效的控制前牙转矩,两组间无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amon自锁托槽 tip-edge plus托槽 前牙转矩 拔牙病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ip-Edge Plus双丝技术扭转力学性能三维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4
10
作者 吴定丹 杨钦佩 +2 位作者 周容 白蕊 黄跃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312-316,共5页
运用有限元法探究Tip-Edge Plus托槽应用双丝技术时的扭转力学性能。建立Tip-Edge Plus托槽及不同尺寸材质弓丝的有限元模型,按实验分组分别进行力学加载,收集各组实验数据。实验显示:(1)当弓丝材质相同时,双丝组扭转力矩值均大于单丝组... 运用有限元法探究Tip-Edge Plus托槽应用双丝技术时的扭转力学性能。建立Tip-Edge Plus托槽及不同尺寸材质弓丝的有限元模型,按实验分组分别进行力学加载,收集各组实验数据。实验显示:(1)当弓丝材质相同时,双丝组扭转力矩值均大于单丝组;(2)当弓丝材质不同时,扭转力矩值0. 014镍钛弓丝(Ni Ti)+0. 016 Ni Ti> 0. 020澳大利亚弓丝(Aus)> 0. 018 Aus> 0. 014 Ni Ti+0. 014 Ni Ti> 0. 012 Ni Ti+0. 016 Ni Ti> 0. 016 Aus> 0. 012 Ni Ti+0. 014 Ni Ti> 0. 014Aus。扭转力矩值与扭转角度、弓丝尺寸成正相关,双丝较单丝趋势明显,辅弓丝尺寸的影响较主弓丝大;临床上可根据牙齿的扭转情况选用适合的双丝组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p-edge Plus托槽 双丝技术 扭转 三维有限元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缘侵蚀对跨声速风扇转子叶片叶尖泄漏流动的影响
11
作者 李顶河 王易博 +2 位作者 史磊 陈泽桐 姜琪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4786-4792,共7页
跨声速风扇转子叶片在实际运行中会遭受前缘侵蚀等形貌衰变问题,端区流场结构会发生变化进而诱发气动性能衰退,采用定常数值计算方法探究前缘侵蚀对风扇转子叶尖泄漏流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侵蚀叶片失速点,其等熵效率、总压比和质量流... 跨声速风扇转子叶片在实际运行中会遭受前缘侵蚀等形貌衰变问题,端区流场结构会发生变化进而诱发气动性能衰退,采用定常数值计算方法探究前缘侵蚀对风扇转子叶尖泄漏流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侵蚀叶片失速点,其等熵效率、总压比和质量流量分别相对下降4.3%、0.43%和5.63%,还会造成稳定工作裕度降低了0.74%;对于端区内的流动,前缘侵蚀会在间隙处S1流面和出口区域S3流面引起熵增面积和强度的增加,在不同叶高下形成低马赫数流动区域;泄漏流结构在前缘侵蚀下发生恶性变化,主泄漏流和次泄漏流的分界点提前,携带有更多的流体发生二次泄漏,侵蚀叶片的泄漏涡偏转角度由15°达到30°,直接打在叶片前缘,造成流动堵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缘侵蚀 跨声速 风扇转子叶片 叶尖泄漏流动 激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叶顶小翼前缘延伸对风机性能的影响
12
作者 李民 魏东硕 +3 位作者 梁坤峰 范晨阳 刘井龙 何海江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0-30,M0003,M0004,共13页
以一种轴流风机为研究对象,通过试验与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了叶顶小翼向前缘延伸对风机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叶顶小翼向前缘延伸显著降低了叶顶区域的泄漏率和泄漏涡的尺寸与强度,叶顶泄漏率降低了0.03%。Q准则识别下的涡结构中,从泄... 以一种轴流风机为研究对象,通过试验与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了叶顶小翼向前缘延伸对风机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叶顶小翼向前缘延伸显著降低了叶顶区域的泄漏率和泄漏涡的尺寸与强度,叶顶泄漏率降低了0.03%。Q准则识别下的涡结构中,从泄漏涡形成到脱落,每个时刻下泄漏涡的尺寸都更小,且泄漏涡涡核更靠近吸力面,减少了泄漏涡与主流的掺混作用,缩小了扰流范围,提高了风机的静压效率。同时,叶顶间隙和叶顶前缘位置的压力脉动幅值和压力脉动强度明显降低,压力脉动幅值分别降低了200 Pa和300 Pa,压力脉动强度分别降低了0.002和0.040,提升了流场稳定性。叶顶小翼向前缘延伸使风机在2~6 m^(3)/s流量范围内,静压效率得到提高,设计工况点(进口体积流量为5.2 m^(3)/s)的静压效率提升了1.02%。叶顶小翼向前缘延伸可使0~10 000 Hz所有频段下的噪音都得到改善,设计工况点的总声压级和总声功率级分别降低了1.5 dB(A)和1.7 dB(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轴流风机 叶顶小翼 前缘延伸 泄漏涡 噪声 静压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子叶顶间隙值及改型对压气机性能影响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1
13
作者 李志鹏 张国臣 +2 位作者 张成烽 徐志晖 曹志远 《航空发动机》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8-67,共10页
为了分析转子叶顶间隙值和改型对压气机性能的影响,以典型轴流跨声速压气机NASA stage 35为对象,对不同叶顶间隙值的压气机进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叶顶间隙增大并且泄漏流强度提高,会导致脱体激波位置前移,转子吸力面激波作用位置后移... 为了分析转子叶顶间隙值和改型对压气机性能的影响,以典型轴流跨声速压气机NASA stage 35为对象,对不同叶顶间隙值的压气机进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叶顶间隙增大并且泄漏流强度提高,会导致脱体激波位置前移,转子吸力面激波作用位置后移,前缘溢流现象减弱,叶尖泄漏涡与激波作用增强,间隙区域涡量增加,靠近前缘的涡核向下游移动,但附面层与激波之间的作用减弱;不同叶顶间隙值的压气机失速机制不同,在小间隙下压气机失速是由叶尖泄漏涡和转子吸力面附面层分离共同作用引起的,在大间隙下压气机失速是由叶尖泄漏涡引起的;在研究的变化范围内,叶顶间隙值为0.50τ时,压气机性能最好,峰值效率和稳定裕度分别提高了0.16%和2.39%;将最优间隙改型成平行扩张式和正弦波间隙后,压气机性能提高,脱体激波后移,叶尖泄漏涡与激波作用程度减弱,转子吸力面附面层分离减弱,改型间隙能够减少叶片制作材料,减轻发动机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尖泄漏流 激波 前缘溢流 附面层分离 叶顶间隙改型 转子 压气机 航空发动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磨粒金刚石微切削碳化硅晶体仿真与实验研究
14
作者 杨宇飞 李翔 +3 位作者 何艳 刘铭 徐子成 高兴军 《金刚石与磨料磨具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95-507,共13页
采用有限元软件Abaqus建立金刚石锥形磨粒微切削碳化硅晶体的模型,通过预仿真模型确定切削深度和切削速度的选择范围,分析影响切削力的主、次要因素,研究单一切削参数对碳化硅晶体切削效果的影响;并借助赫兹接触理论,验证加载力对摩擦... 采用有限元软件Abaqus建立金刚石锥形磨粒微切削碳化硅晶体的模型,通过预仿真模型确定切削深度和切削速度的选择范围,分析影响切削力的主、次要因素,研究单一切削参数对碳化硅晶体切削效果的影响;并借助赫兹接触理论,验证加载力对摩擦力、切削边缘形貌、切削深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切削深度是影响切削力的显著因素,预仿真模型确定的切削深度不超过1.50μm;碳化硅晶体切削的最优方案为切削深度取0.50μm、切削速度取76 m/s、磨料切削刃角度取60°。通过控制切削深度可以提高切削稳定性,且在保证切削质量的前提下适当提高切削速度可以提高切削效率。金刚石探针压入晶体的深度与摩擦系数、摩擦力和切削力呈正相关,获得的碳化硅晶体切削边缘的三维轮廓相对平整、光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化硅晶体 金刚石磨粒 金刚石探针 切削力 切削边缘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然环境叶片覆冰程度对风力机功率损失的影响 被引量:14
15
作者 舒立春 李瀚涛 +4 位作者 胡琴 蒋兴良 邱刚 何高辉 杨航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8期5599-5605,共7页
针对寒冷地区叶片覆冰降低机组发电量的问题,以典型2kW及300kW风力发电机为研究对象,在自然覆冰试验站展开试验研究,研究分析叶片覆冰程度对风力机功率损失的影响规律和机制。结果表明:在自然环境下,叶尖前缘雾凇覆冰厚度随覆冰时间增... 针对寒冷地区叶片覆冰降低机组发电量的问题,以典型2kW及300kW风力发电机为研究对象,在自然覆冰试验站展开试验研究,研究分析叶片覆冰程度对风力机功率损失的影响规律和机制。结果表明:在自然环境下,叶尖前缘雾凇覆冰厚度随覆冰时间增加呈近似线性增长,而雨凇覆冰增长逐渐变缓;在一定风速下,覆冰造成的功率损失与叶尖前缘覆冰厚度之间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相比于雾凇,雨凇破坏作用更大;随着风速的增加,覆冰后的风力机功率损失更大;随着叶尖前缘覆冰厚度的增加,风力机转速和最大风能利用系数逐渐降低,叶片实际运行最佳叶尖速比变小。该文研究结果为风力机覆冰条件下的性能分析和机组控制提供数据积累和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力发电机 覆冰程度 自然覆冰试验 叶尖前缘覆冰厚度 功率损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凸圆滑切式减阻深松铲尖设计与试验 被引量:3
16
作者 王安 马跃进 +4 位作者 赵建国 李建昌 郝建军 马志凯 马四龙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09-114,共6页
针对深松作业阻力大、功耗高的问题,基于滑切理论设计了1种具有凸圆弧形滑切刃的深松铲尖,建立了深松作业过程中,铲尖上表面滑切刃与土壤的切削模型,分析了刀片受力情况,并依据滑切产生因素,推导出刀片刃口曲线表达式。田间试验表明:拖... 针对深松作业阻力大、功耗高的问题,基于滑切理论设计了1种具有凸圆弧形滑切刃的深松铲尖,建立了深松作业过程中,铲尖上表面滑切刃与土壤的切削模型,分析了刀片受力情况,并依据滑切产生因素,推导出刀片刃口曲线表达式。田间试验表明:拖拉机前进速度为4.1 km/h,深松铲耕作深度为250 mm时,凸圆弧形滑切刃深松铲牵引阻力较国标深松铲的牵引阻力平均下降12.08%,达到了降低深松作业阻力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松 减阻 铲尖 凸圆式滑切刃 刃口曲线 田间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短光低温不育水稻宜DS叶缘与稃尖颜色遗传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陆燕鹏 万邦惠 +2 位作者 陈雄辉 彭海峰 梁克勤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1-3,共3页
对无色叶缘无色稃尖的籼型材料与宜DS(无色叶缘紫色稃尖 )杂交F1及F2 稃尖和叶缘颜色的调查结果分析表明 ,紫色稃尖对无色稃尖为显性 ,符合 1对基因控制的遗传模式 ;控制叶缘颜色的 2对基因中的其中 1对可能为稃尖色泽控制基因 另外 ,... 对无色叶缘无色稃尖的籼型材料与宜DS(无色叶缘紫色稃尖 )杂交F1及F2 稃尖和叶缘颜色的调查结果分析表明 ,紫色稃尖对无色稃尖为显性 ,符合 1对基因控制的遗传模式 ;控制叶缘颜色的 2对基因中的其中 1对可能为稃尖色泽控制基因 另外 ,本试验进一步确证认为籼、粳不同类型的材料在控制叶缘颜色的遗传基础上存在差异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稃尖颜色 叶缘颜色 遗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切点约束和探针针尖半径补偿的金刚石刀具刃口钝圆半径求解方法 被引量:3
18
作者 雷大江 岳晓斌 +2 位作者 崔海龙 张晓峰 张新疆 《光学精密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1807-1814,共8页
本文对金刚石刀具刃口钝圆半径求解方法展开研究,以有效提升金刚石刀具刃口锋利度的测量精度。文中分析了原子力显微镜(AFM)扫描探针几何形貌对金刚石刀具刃口锋利度测量结果的影响,并提出了基于切点约束和AFM探针针尖半径补偿的刀具刃... 本文对金刚石刀具刃口钝圆半径求解方法展开研究,以有效提升金刚石刀具刃口锋利度的测量精度。文中分析了原子力显微镜(AFM)扫描探针几何形貌对金刚石刀具刃口锋利度测量结果的影响,并提出了基于切点约束和AFM探针针尖半径补偿的刀具刃口钝圆半径求解方法;讨论了消噪滤波、测量角度误差以及切点分离方法对测量结果的影响;在高精度测量平台上完成了金刚石刀具刃口锋利度测量,并将被测量的刀具用于飞切加工KDP晶体。结果表明:提出的刃口钝圆半径求解方法能够准确求解金刚石刀具的刃口锋利度,测量结果能很好地描述金刚石刀具的刃口锋利程度,可以为金刚石超精密切削加工的选刀和用刀提供有效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刚石刀具 刃口钝圆半径 切点约束 针尖半径补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麻花钻几何参数对不锈钢钻削性能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4
19
作者 高兴军 邹平 +1 位作者 闫鹏飞 李萍 《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6-18,22,共4页
采用ProE和Deform-3D软件分析了影响麻花钻钻削性能关键的几何参数,主要研究麻花钻横刃和顶角对不锈钢钻削过程中切削力、扭矩、刀具磨损的影响。介绍了缩短横刃长度和采用S形横刃螺旋面钻尖对不锈钢钻削力和扭矩的影响。重点分析了顶... 采用ProE和Deform-3D软件分析了影响麻花钻钻削性能关键的几何参数,主要研究麻花钻横刃和顶角对不锈钢钻削过程中切削力、扭矩、刀具磨损的影响。介绍了缩短横刃长度和采用S形横刃螺旋面钻尖对不锈钢钻削力和扭矩的影响。重点分析了顶角影响主切削刃的长度、单位刃长的切削负荷、切削层中切削宽度与切削厚度的比例、切削中轴向力与扭矩、切屑形成与排屑情况。对于在钻削中,如何提高钻头的寿命,提高钻削加工的生产率和孔的加工质量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花钻 DEFORM-3D 螺旋面钻尖 横刃 顶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拘束的X80钢裂纹扩展阻力曲线构建 被引量:4
20
作者 贾鹏宇 荆洪阳 +1 位作者 徐连勇 韦晨 《焊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31-35,共5页
对于管道中的裂纹,由于其裂纹尖端拘束水平低,使用单边缺口弯曲试样、紧凑拉伸试样所测得的裂纹扩展阻力曲线对管道进行断裂评估,得到的结果趋于保守.文中采用裂纹深度不同的单边缺口拉伸试样,探讨了裂纹深度对裂纹扩展阻力曲线的影响.... 对于管道中的裂纹,由于其裂纹尖端拘束水平低,使用单边缺口弯曲试样、紧凑拉伸试样所测得的裂纹扩展阻力曲线对管道进行断裂评估,得到的结果趋于保守.文中采用裂纹深度不同的单边缺口拉伸试样,探讨了裂纹深度对裂纹扩展阻力曲线的影响.采用有限元分析,计算了裂纹深度不同的单边缺口试样的裂纹尖端拘束水平.最后,基于裂纹尖端的拘束水平,所构建的裂纹扩展阻力曲线能更加准确地表征管道中裂纹的扩展阻力曲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纹扩展阻力曲线 单边缺口拉伸试样 X80管线钢 裂纹尖端拘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