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6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01-2020年青藏高原植被界限变化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石磊 苟志文 张东东 《草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437-1448,共12页
青藏高原植被动态对区域生态保护具有重要指示意义,定量分析植被覆盖边界的位移及其气候驱动模式,是评估该区域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变化的重要环节。利用2001-2020年MODIS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1 km分辨率数据和气象观测数据,采用趋势分... 青藏高原植被动态对区域生态保护具有重要指示意义,定量分析植被覆盖边界的位移及其气候驱动模式,是评估该区域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变化的重要环节。利用2001-2020年MODIS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1 km分辨率数据和气象观测数据,采用趋势分析和相关性分析方法,分等级分析青藏高原NDVI值、界限、面积的变化趋势及气候驱动条件。结果表明:1)近20年青藏高原地区生长季NDVI值呈显著增加趋势(P<0.01),增幅为每10年0.011。2)最低气温持续升高使高寒地区对温带植物的限制力降低,青藏高原不同类型植被界限正向西、向北移动。在植被界限移动过程中,其覆盖面积也发生着较大变化,低、中植被覆盖区植被覆盖面积分别以3424.30、1197.70km^(2)·a^(-1)的速率退缩,中低、中高、高植被覆盖区面积分别以2048.45、2406.49、1008.69 km^(2)·a^(-1)的速率扩张。3)气候变化对青藏高原NDVI值和覆盖面积均产生了影响,中低、中高、高植被覆盖区面积扩张的主要原因是生长季、非生长季的平均气温、最低气温升高以及降水量的增多。中低、中高植被覆盖区面积扩张挤占了低、中植被覆盖区,使得低、中植被覆盖区面积退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归一化植被指数 青藏高原 边界迁移 面积变化 趋势分析 驱动因子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Biomod2组合模型对气候变化下青藏高原密花香薷适生区的预测
2
作者 刘泽渊 魏有海 +5 位作者 侯璐 郭良芝 程亮 李跃 杨振扬 付贞桢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78-286,共9页
密花香薷(Elsholtzia densa)是青藏高原农田的主要恶性杂草之一,为探究其对农作物的潜在威胁和在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的潜在分布区,使用Biomod2平台提供的10种算法将其组合成一个模型,对影响密花香薷适宜分布的环境变量进行评价分析,预... 密花香薷(Elsholtzia densa)是青藏高原农田的主要恶性杂草之一,为探究其对农作物的潜在威胁和在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的潜在分布区,使用Biomod2平台提供的10种算法将其组合成一个模型,对影响密花香薷适宜分布的环境变量进行评价分析,预测其当前和未来气候变化背景下的适生区变化和质心转移。结果表明:影响密花香薷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是最暖月份的最高温度,当前气候条件下其分布范围在青海、甘肃、四川、云南和西藏等地,总面积为1.044×10^(6)km^(2),占青藏高原总面积的40.94%。基于气候变化大背景下的预测结果显示,密花香薷在青藏高原的适生区面积明显扩张,在高海拔地区将有更高的生存和繁衍能力,其质心预计将向西北方向迁移。密花香薷入侵严重威胁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需要采取有效的防治策略加以控制,并加强监测其发生和扩散区域,对靶制定高效的防控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花香薷 适生区 气候变化 Biomod2组合模型 青藏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切河谷区活断层鉴定方法初探:以巴塘断裂为例
3
作者 于皓 钟宁 +7 位作者 张献兵 杨镇 余潇 吴瑞安 王炀 杨志华 郭长宝 李海兵 《地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479-2492,共14页
巴塘断裂是斜切金沙江构造带的一条重要发震断裂,曾引发1870年巴塘7级地震,主要展布于金沙江、澜沧江深切河谷区。由于深切河谷区地形高差大、崩滑流灾害频繁,且植被发育较好,断裂迹象不清晰,关于巴塘断裂几何展布与活动性质,还存在着... 巴塘断裂是斜切金沙江构造带的一条重要发震断裂,曾引发1870年巴塘7级地震,主要展布于金沙江、澜沧江深切河谷区。由于深切河谷区地形高差大、崩滑流灾害频繁,且植被发育较好,断裂迹象不清晰,关于巴塘断裂几何展布与活动性质,还存在着不同的认识。本文基于高精度遥感影像、无人机摄影测量、地球物理勘探、古滑坡与沉积记录的古地震和地震精定位等深切河谷区活断层鉴定方法,进一步厘定了巴塘断裂的几何展布和活动性质。研究结果认为,巴塘断裂是一条全新世活动断裂,运动性质以右旋走滑兼有逆冲分量为主。巴塘断裂西南段延伸部分(闹中断裂),与德钦-中甸-大具断裂作为中甸次级块体的西南边界断裂。构造应力场揭示巴塘断裂主要以南西-北东向挤压应力为主,并伴随一定的北西-南东向的拉张分量,这可能是羌塘块体东向运动、中甸块体顺时针旋转及青藏高原东南缘侧向逃逸有关。最后,论文总结了深切河谷区活断层研究方法,以期为深切河谷区活断层鉴定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切河谷区 活断层鉴定 巴塘断裂 晚第四纪 青藏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特有植物马尿泡地理空间格局及其潜在分布区预测
4
作者 周少杰 陈凯扬 +2 位作者 王博 高永恒 周国英 《西北林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8-197,共10页
马尿泡是青藏高原特有植物,具有重要的药用价值,预测潜在适宜分布区对其资源保护和人工种植具有重要指导意义。选择青藏高原及其毗邻地区为研究区域,运用MaxEnt模型,利用187个有效分布点和28个环境因子,模拟马尿泡当代地理空间分布,以... 马尿泡是青藏高原特有植物,具有重要的药用价值,预测潜在适宜分布区对其资源保护和人工种植具有重要指导意义。选择青藏高原及其毗邻地区为研究区域,运用MaxEnt模型,利用187个有效分布点和28个环境因子,模拟马尿泡当代地理空间分布,以及未来(2050s、2070s)RCP2.6、RCP4.5、RCP6.0和RCP8.5气候情景下的适生分布区,并确定了影响其地理分布的主要因子。结果表明:1)AUC值为0.956,随机误差为0.007,表明MaxEnt模型对未来8个不同气候情景下马尿泡潜在适生区预测效果良好。2)影响马尿泡潜在分布的主导因子主要有海拔、最暖季降水量、总氮、温度季节性方差和等温性,贡献率分别为72.1%、13.9%、6.0%、3.3%和3.2%,占总贡献率的98.5%,海拔和降水量是影响马尿泡分布的决定性因子。海拔(3600~5100 m)、最暖季降水量(320~350 mm)、总氮(1.15~1.18 mg/kg)、温度季节性变化方差(73~82℃)、等温性指标(36%~38%)、土壤pH(6.5~6.8)为马尿泡适宜分布的环境条件。3)在当代气候条件下,马尿泡的总适生区面积为11.20×10^(5)km^(2),集中分布在青海大部、西藏中东部、四川西北部和甘肃甘南地区。4)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在2050sRCP2.6、RCP4.5、RCP6.0和RCP8.5气候条件下总适生区的面积分别为10.30×10^(5)、9.79×10^(5)、9.93×10^(5)km^(2)和9.23×10^(5)km^(2);在2070sRCP2.6、RCP4.5、RCP6.0和RCP8.5气候条件下总适生区的面积分别为10.34×10^(5)、9.75×10^(5)、9.66×10^(5)km^(2)和8.51×10^(5)km^(2);马尿泡的潜在适生区均有不同程度的缩小,高排放情景比低排放情景更为明显,2070s比2050s更为明显,新疆、四川、甘肃境内的马尿泡适生区逐渐消失,主要集中于青海、西藏境内。5)马尿泡的潜在适生区向西北向迁移,整体向高纬度地区退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马尿泡 气候变化 潜在适生区 MaxEnt模型 分布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部河源区植被时空格局的不确定性:叶面积指数产品对比研究
5
作者 罗洢雯 马宁 张永强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5541-5556,共16页
青藏高原是我国的生态安全屏障。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背景下,青藏高原植被变化显著,整体呈“变绿”之势。然而,前人关于全球尺度的植被变化研究发现,不同卫星遥感产品得到的叶面积指数(LAI)之大小和变化趋势皆存在较大差异。因此,揭示青... 青藏高原是我国的生态安全屏障。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背景下,青藏高原植被变化显著,整体呈“变绿”之势。然而,前人关于全球尺度的植被变化研究发现,不同卫星遥感产品得到的叶面积指数(LAI)之大小和变化趋势皆存在较大差异。因此,揭示青藏高原植被时空变化格局的不确定性,不仅是科学评估寒区生态系统如何响应气候变化的前提,还可为未来减小对地卫星观测误差提供参考。据此,研究聚焦青藏高原植被条件较好的东部河源区,揭示三种长时间序列LAI数据产品(GIMMS、GLASS和GLOBMAP)在表征LAI多年均值和变化趋势的异同。就多年均值而言,研究区内三种LAI产品的相对不确定性达到26.19%;在生长季三个阶段中,生长季初期的相对不确定性最大,为32.7%。就1982—2018年间的变化而言,GLOBMAP和GLASS相对增大了25.05%和20.24%,而GIMMS的相对变化仅为3.85%,亦即GLOBMAP和GLASS的“绿化”现象最为明显。对1982—2018年间整个生长季、生长季初期和中期的LAI而言,三种产品变化方向不完全一致的面积占研究区总面积的60%,这一面积比例在生长季末期甚至超过了75%。在各下垫面类型中,草原的LAI相对不确定性最大,平均为37.7%;而森林LAI变化方向不完全一致的比例最大,超过了森林总面积的60%。在缺少大面积实测LAI地面“真值”的情况下,虽然并未揭示具体何种LAI产品精度最高,但结果对学术界有重要启示:在研究植被变化对生态、水文和气候之影响时,需谨慎使用某单独的LAI产品,否则可能得到相反的科学认知。在未来高分辨率卫星观测和人工智能等先进手段的辅助下,LAI产品的不确定性有望进一步减小,这需要遥感、测绘、生态、地理等多学科的共同努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面积指数(LAI) 植被变化 不确定性 变化趋势 青藏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藏北高原牦牛鲜奶营养品质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6
作者 张新永 李少伟 +2 位作者 刘增辉 陈林耀 武建双 《草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09-224,共16页
为探究藏北高原天然草地放牧系统牦牛鲜奶品质及其影响因素,本研究于2021年8月在高寒草甸、高寒草原和荒漠草原3个类型放牧草地上选择12个样地及其周边36个牧户,采集测定牧草和牦牛鲜奶的营养品质指标,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比较不同草... 为探究藏北高原天然草地放牧系统牦牛鲜奶品质及其影响因素,本研究于2021年8月在高寒草甸、高寒草原和荒漠草原3个类型放牧草地上选择12个样地及其周边36个牧户,采集测定牧草和牦牛鲜奶的营养品质指标,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比较不同草地类型牦牛鲜奶营养品质的差异,利用结构方程和混合线性模型定量揭示牧草营养品质对牦牛鲜奶营养品质的调控路径和影响强度。结果表明:1)荒漠草原区牦牛鲜奶蛋白质含量(4.36%)最高,显著高于高寒草原(4.05%)和高寒草甸(3.59%)(P<0.05);高寒草甸区牦牛鲜奶的乳糖(5.45%)和矿物质含量(0.82%)均最高,显著高于高寒草原(4.31%和0.71%)和荒漠草原区(4.24%和0.73%)(P<0.05)。2)牧草粗蛋白含量和粗脂肪含量对牦牛鲜奶蛋白质含量影响显著(P<0.05),分别可以单独解释其53.58%和26.07%的变异;牧草粗蛋白和中性洗涤纤维含量对牦牛鲜奶乳糖含量影响显著(P<0.05),分别可单独解释其49.88%、40.92%的变异;牧草中性洗涤纤维含量对牦牛鲜奶矿物质含量影响显著(P<0.05),单独解释了其53.33%的变异。3)结构方程模型显示,植物生长季温度和降水可通过调控土壤全氮和有机碳含量间接或直接地影响牧草粗蛋白、粗脂肪、中性洗涤纤维含量,进而影响牦牛鲜奶乳糖、蛋白质、脂肪、矿物质等指标含量。综上所述,牦牛鲜奶营养品质受气候条件、土壤养分和牧草品质多重因素的调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牧草营养品质 牦牛鲜奶 高寒草地 高寒牧区 藏北高原 畜牧业 品质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水力连通的羌塘内流区洼地单元提取与分类
7
作者 刘金涛 倪飞宇 +3 位作者 马顺刚 康有 吴鹏飞 冯美艳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89-297,共9页
羌塘内流区是青藏高原面积最大的内流区,气候变化正在加剧其湖泊水系结构与水量的演变,开展内流区流域调查并科学估算其水资源的变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提出一种新型内流区流域划分方法,该方法通过引入高程-面积联合阈值,以解决由气候... 羌塘内流区是青藏高原面积最大的内流区,气候变化正在加剧其湖泊水系结构与水量的演变,开展内流区流域调查并科学估算其水资源的变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提出一种新型内流区流域划分方法,该方法通过引入高程-面积联合阈值,以解决由气候变化与数字高程模型分辨率等因素引起的洼地单元提取难题。基于已监测的羌塘内流区流域重组与湖泊水位的变动幅度,确定了高程-面积联合阈值分别为10 m和50 km^(2),并对洼地单元进行划分,共识别出163个具有合理集水面积、永久性分水岭的封闭内流区洼地单元。引入多个相关数据集及已有算法评估本方法,结果表明:该方法适用于大尺度内流区洼地单元提取,提取精度优于现有算法及数据产品;依据洼地单元间水力连通特征,将全区163个洼地单元划分为5种主要类型,其中以“上下游互通型”(Ⅱ型)、“高山型”(Ⅳ型)洼地单元为主,“凹陷型”(Ⅴ型)洼地单元则多与其他类型复合存在,受气候条件的影响更加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洼地单元 流域重组 高程-面积联合阈值 气候变化 羌塘内流区 青藏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省甘南州牛羊焦虫病综合防控技术 被引量:2
8
作者 齐占才 杨学强 +2 位作者 杨非 仇桂红 马进彪 《现代畜牧科技》 2024年第5期94-97,共4页
牛羊焦虫病是一种常见的具有地方流行性和蜱传性的寄生虫病,对甘南州部分县市牛羊养殖业危害严重。通过对流行区域进行系统的流行病学调查及血涂片镜检,摸清并掌握牛羊焦虫病的感染情况和发病流行规律。该文就牛羊焦虫病的病原特点、临... 牛羊焦虫病是一种常见的具有地方流行性和蜱传性的寄生虫病,对甘南州部分县市牛羊养殖业危害严重。通过对流行区域进行系统的流行病学调查及血涂片镜检,摸清并掌握牛羊焦虫病的感染情况和发病流行规律。该文就牛羊焦虫病的病原特点、临床症状、诊断、预防和治疗作以论述,旨在指导养殖户根据本地养殖特点,建立焦虫病综合防治方案,有效降低该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牧区 牦牛 藏羊 焦虫病 综合防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中部尼雄地区“敌布错组”安山岩夹层的发现及地质意义
9
作者 刘海永 唐菊兴 +5 位作者 王雨 唐佐其 张旭东 叶强 曾庆高 孔明明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701-1714,共14页
因缺乏高精度年代学制约,尼雄地区“敌布错组”形成时代及地层归属存在争议。本次工作通过对“敌布错组”安山岩夹层进行锆石U-Pb测年,获得~120 Ma的加权平均年龄,结合该区“敌布错组”碎屑锆石研究成果,表明其形成于早白垩世中晚期(130... 因缺乏高精度年代学制约,尼雄地区“敌布错组”形成时代及地层归属存在争议。本次工作通过对“敌布错组”安山岩夹层进行锆石U-Pb测年,获得~120 Ma的加权平均年龄,结合该区“敌布错组”碎屑锆石研究成果,表明其形成于早白垩世中晚期(130~120Ma),与区域上则弄群火山-沉积地层形成时代一致,建议将其新厘定为则弄群。根据安山岩样品的全岩地球化学及锆石原位Hf同位素组成,认为其是壳源长英质岩浆与幔源玄武质岩浆混合的产物,形成于洋壳俯冲的构造环境。通过进一步对拉萨地体中、新生代岩浆作用的时空变换规律的总结分析,本文研究认为该套安山岩形成的动力学机制主要与新特提斯洋北向俯冲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尼雄地区 安山岩 岩石成因 构造背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北部新生代走构油茶错、纳丁错火山岩年代学、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15
10
作者 刘建峰 迟效国 +4 位作者 赵秀羽 赵芝 董春艳 黎广荣 赵院东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3259-3274,共16页
本文对分布于藏北南羌塘地区的走构油茶错和纳丁错新生代火山岩进行了岩石学、同位素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研究。两个地区火山岩主要由粗面玄武岩、橄榄粗安岩、安粗岩及粗面岩组成,具有从碱性系列火山岩到高钾钙碱性火山岩连续演化的特征... 本文对分布于藏北南羌塘地区的走构油茶错和纳丁错新生代火山岩进行了岩石学、同位素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研究。两个地区火山岩主要由粗面玄武岩、橄榄粗安岩、安粗岩及粗面岩组成,具有从碱性系列火山岩到高钾钙碱性火山岩连续演化的特征。锆石U-Pb定年表明两个地区火山岩形成时代分别为34.64±0.55Ma和35.03±0.54Ma,另外在走构油茶错安粗岩和粗面岩中发现了大量的捕获锆石。地球化学分析显示,岩石ε_(Hf)(t)均为正值,但随SiO_2含量的增高,ε_(Hf)(t)有减小的趋势。稀土元素配分曲线上轻重稀土分馏明显,无或轻微Eu负异常,尤其是重稀土出现分馏,大多数样品(Sm/Yb)_N值介于6.30~8.25之间,表明原生岩浆起源于含有石榴石的弱亏损型软流圈地幔,中酸性岩浆所具有的类似埃达克岩的地球化学特征是原生幔源岩浆经AFC作用形成的。始新世末期南羌塘地区的火山活动可能与向北俯冲的拉萨地块的岩石圈地幔断离造成的软流圈上涌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北部 新生代火山岩 油茶 高钾钙碱性火山岩 同位素年代学 地球化学特征 构造意义 tibetan plateau northern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fractional crystallization area Cenozoic VOLCANICS 稀土元素配分曲线 羌塘地区 volcanic rocks 轻重稀土分馏 岩石圈地幔 软流圈上涌 地球化学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40a西藏羊卓雍错湖泊面积变化遥感分析 被引量:48
11
作者 除多 普穷 +5 位作者 拉巴卓玛 朱立平 张雪芹 普布次仁 德吉央宗 孙瑞 《湖泊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494-502,共9页
羊卓雍错(以下简称羊湖)作为西藏高原三大圣湖之一和藏南重要的高原特色风景旅游景区,其具体面积众说纷纭.本文利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空间分析方法对1972-2010年羊湖面积变化进行了系统研究,并结合流域气象站资料对其原因进行初步分析.结... 羊卓雍错(以下简称羊湖)作为西藏高原三大圣湖之一和藏南重要的高原特色风景旅游景区,其具体面积众说纷纭.本文利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空间分析方法对1972-2010年羊湖面积变化进行了系统研究,并结合流域气象站资料对其原因进行初步分析.结果表明,1972-2010年湖泊平均面积为643.98 km2.1972-2010年羊湖面积呈波动式减少趋势,其中,1970s平均面积为658.78 km2,之后至1999年面积显著减少;1980s面积为636.55 km2;1990s为635.06 km2;1999-2004年面积有所增加;2004-2010年持续缩小,减幅为8.59 km2/a.湖泊空间变化特点是除了空母错和珍错两个小湖面积变化较小之外,羊湖整体面积呈现萎缩态势,其中东部嘎马林曲入口附近退缩程度最大,达1.62 km.流域气象站资料分析表明,湖泊面积和降水的变化波动存在显著耦合关系,降水变化是羊湖面积变化的主要原因;其次,流域蒸发量的明显增加,特别是2004年来连续较高的蒸发量是导致近期面积显著减少的重要原因,气温的升高进一步加剧了这一过程.羊湖的面积变化基本反映了西藏高原南部半干早季风气候区以降水补给为主的高原内陆湖泊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面变化 遥感分析 羊卓雍错 西藏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块体运动模型与地震活动主体地区讨论:鲁甸和景谷地震的启示 被引量:60
12
作者 徐锡伟 程佳 +5 位作者 许冲 李西 于贵华 陈桂华 谭锡斌 吴熙彦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116-1134,共19页
利用现有的活动断层资料和GPS监测数据等,按照活动块体的基本定义,假定块体的运动近似于刚性块体模型,对青藏高原的活动块体进行了一、二级划分,给出了具有运动学属性的块体运动学模型,通过对10多年来青藏高原系列地震,包括2014年鲁甸... 利用现有的活动断层资料和GPS监测数据等,按照活动块体的基本定义,假定块体的运动近似于刚性块体模型,对青藏高原的活动块体进行了一、二级划分,给出了具有运动学属性的块体运动学模型,通过对10多年来青藏高原系列地震,包括2014年鲁甸和景谷地震与块体运动之间关系的分析,讨论了未来地表破裂型地震活动的主体地区,指出巴颜喀拉和羌塘等块体的主控边界断裂是青藏高原最新1期地震活动的2个主体地区,鲜水河断裂东南段、安宁河断裂、大凉山断裂、小江断裂南段和红河断裂中南段,以及东昆仑断裂玛沁—玛曲段是最新活跃期内可能再次发生7级左右地表破裂型地震的地点;对地表破裂型地震的异常监测应关注块体边界不同构造部位的应变状态差异及其相关物理量的变化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破裂型地震 地震主体地区 活动块体 青藏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省党河地区的新生代地层和青藏高原隆升 被引量:18
13
作者 王伴月 邱占祥 +5 位作者 王晓鸣 颉光普 谢骏义 W.Downs 邱铸鼎 邓涛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66-75,共10页
甘肃省党河流域是亚洲渐新统的经典地区之一 ,但长期以来人们对这一地区的地层层序和时代的认识并不清楚 ,命名也很混乱。我们的考察表明该地区新生代地层包括渐新统狍牛泉组 (新建组 ) ,中新统铁匠沟组 (新建组 ) ,中新统—上新统和更... 甘肃省党河流域是亚洲渐新统的经典地区之一 ,但长期以来人们对这一地区的地层层序和时代的认识并不清楚 ,命名也很混乱。我们的考察表明该地区新生代地层包括渐新统狍牛泉组 (新建组 ) ,中新统铁匠沟组 (新建组 ) ,中新统—上新统和更新统四套 ;产有代表三个不同时代的哺乳动物群 :早渐新世晚期叮沟、晚渐新世燕丹图和早中新世西水沟三个哺乳动物群。该地区的岩性和地质构造表明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肃 党河地区 新生代地层 青藏高原隆升 哺乳动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内陆湖泊变化的遥感制图 被引量:74
14
作者 李均力 盛永伟 +1 位作者 骆剑承 沈占峰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11-320,共10页
青藏高原上的内陆湖泊群是气候变化的敏感指示器,获取近几十年来湖泊变化的动态信息对研究区域气候及环境变化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讨论了多时相遥感湖泊变化研究中的几个关键问题——湖泊变化季节性因素、湖泊变化信息的提取以及大区域... 青藏高原上的内陆湖泊群是气候变化的敏感指示器,获取近几十年来湖泊变化的动态信息对研究区域气候及环境变化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讨论了多时相遥感湖泊变化研究中的几个关键问题——湖泊变化季节性因素、湖泊变化信息的提取以及大区域湖泊变化的分析方法,并利用Landsat长时间序列遥感数据,制作青藏高原1970s,1990s,2000s和2009年四个时段的湖泊分布图及其湖泊变化图,分析三十多年来内陆封闭流域内湖泊变化的时空特征.研究结果表明,Landsat MSS/TM/ETM+多时相数据在对0.1km2以上湖泊进行变化分析时能取得较好的结果.湖泊在一年之内最稳定的时段为9-12月,其最大湖泊面积变化率不超过2%.从湖泊变化的时间过程来看,湖泊总面积在1970s-1990s呈萎缩趋势,在1990s-2009年剧烈扩张,1970s-2009年全时段湖泊总面积增长27.3%.从空间分布来看,湖泊变化具有明显的区域分布特性,藏北羌塘高原区湖泊出现先萎缩后扩张的变化,色林错及周边区域湖泊处于持续扩张的状态,而冈底斯山北麓的高山深谷湖泊则在近三十多年来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湖泊变化 湖泊制图 时空变化分析 遥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变化下青藏高原湖泊在地表水循环中的作用 被引量:37
15
作者 朱立平 彭萍 +4 位作者 张国庆 乔宝晋 刘翀 杨瑞敏 王君波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597-608,共12页
青藏高原是地球上最重要的高海拔地区之一,对全球变化具有敏感响应.青藏高原作为"亚洲水塔",其地表水资源及其变化对高原本身及周边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然而,在气候变暖的情况下,构成高原地表水资源的各个组分... 青藏高原是地球上最重要的高海拔地区之一,对全球变化具有敏感响应.青藏高原作为"亚洲水塔",其地表水资源及其变化对高原本身及周边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然而,在气候变暖的情况下,构成高原地表水资源的各个组分,如冰川、湖泊、河流、降水等水体的相变及其转化却鲜为人知.湖泊是青藏高原地表水体相变和水循环的关键环节.湖泊面积、水位和水量对西风和印度季风的降水变化非常敏感,但湖泊面积和水量变化在不同区域和时段的响应也不尽相同.湖泊水温对气候变暖具有明显响应,湖泊水温和水下温跃层深度的变化能够对水—气的热量交换具有明显影响,从而影响了区域蒸发和降水等水循环过程.由于湖泊水量增加,高原中部色林错地区湖泊盐度自1970s以来普遍下降.根据60多个湖泊实地监测建立的遥感反演模型研究发现,2000—2019年湖泊透明度普遍升高.对不同补给类型的大湖水量平衡监测发现,影响湖泊变化的气象和水文要素具有较大差异.在目前的暖湿气候条件下,青藏高原的湖泊将会持续扩张.为了深入认识湖泊变化在青藏高原区域水循环和气候变化中的作用,需要全面了解湖泊水量赋存及连续的时间序列变化,需要深入了解湖泊理化参数变化及对湖泊大气之间热量交换的影响,需要更多来自大湖流域的综合连续观测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湖泊面积和水量 水量平衡 理化参数 调查与观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的热力和动力作用对亚洲季风区环流的影响 被引量:105
16
作者 王同美 吴国雄 万日金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9,共9页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研究了青藏高原热状况的季节变化、动力和热力作用对周围环流,特别是对亚洲热带季风环流的影响。高原对西风带的机械作用在冬季最强,春季次之。冬季的机械作用形成以高原为主,南侧气旋性、北侧反气旋性的"...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研究了青藏高原热状况的季节变化、动力和热力作用对周围环流,特别是对亚洲热带季风环流的影响。高原对西风带的机械作用在冬季最强,春季次之。冬季的机械作用形成以高原为主,南侧气旋性、北侧反气旋性的"偶极子"偏差环流,它比传统认识的爬坡、绕流的影响范围大得多,遍及东亚的高、低纬度。随着西风带的北移和高原总加热在4月由负变正,南侧气旋性偏差环流增强并逐渐北移,6月形成气旋盘踞整个高原的夏季型。在高原南侧,高原冬季偶极型、夏季加热的作用导致孟加拉湾地区常年存在印缅槽,使得印度半岛的感热加热始终强于中南半岛,而中南半岛上空的潜热加热大于印度半岛。印缅槽的演变存在明显的半年周期,证明2月初和8月初的较强低压槽分别对应冬季高原最强的动力强迫和夏季高原最强的热力强迫。对低纬经向风场的分析还表明,季风爆发前高原的热力作用尤为重要,是导致江南春雨的形成,亚洲季风最早在孟加拉湾东部爆发,最后在印度半岛爆发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热力 动力 亚洲季风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周边地区持续性暴雨特征分析 被引量:35
17
作者 何光碧 曾波 +2 位作者 郁淑华 张虹娇 陈永仁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865-874,共10页
长江上游的暴雨是造成该区域和长江中下游洪涝的主要因子,研究长江上游的青藏高原周边地区持续性暴雨特征对防灾减灾有着重要意义。应用历史天气图资料、NCEP 1°×1°再分析资料和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提供的气候整编降水资料... 长江上游的暴雨是造成该区域和长江中下游洪涝的主要因子,研究长江上游的青藏高原周边地区持续性暴雨特征对防灾减灾有着重要意义。应用历史天气图资料、NCEP 1°×1°再分析资料和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提供的气候整编降水资料,采用统计和天气学方法,分析了1961 2011年青藏高原周边地区持续性暴雨特征。研究表明,青藏高原周边地区局地持续性暴雨通常持续3~4天,持续时间最长的暴雨发生在湖北武汉,为10天。整体上,高原地区较周边地区暴雨发生率相对低,局地持续性暴雨有4个降水高频中心,西藏东南部降水高频中心的波密发生频次最高,为15次;四川西部至中东部暴雨高频区持续性暴雨发生范围最广;另2个高频区为云南南端及湖北中东部地区。青藏高原东侧的西南地区区域持续性暴雨以持续3天为主,7月发生频率最高,21世纪以来,暴雨中心有向东移动的趋势。通常持续性暴雨过程伴随高原低值系统活动,其中西南低涡是最主要的影响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周边地区 持续性暴雨 暴雨发生率 高原低值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南缘察隅地区晚新生代岩体差异抬升-剥露和高原扩展的裂变径迹证据 被引量:13
18
作者 雷永良 钟大赉 +2 位作者 贾承造 季建清 张进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384-394,共11页
对青藏高原东南缘晚新生代抬升扩展的研究是联系青藏高原周缘陆内变形发展特征的重要问题。通过藏东南察隅地区的磷灰石裂变径迹分析揭示,自北向南的德姆拉岩体、阿扎贡拉岩体和察隅岩体受控于断裂构造而表现出的晚新生代差异抬升—剥... 对青藏高原东南缘晚新生代抬升扩展的研究是联系青藏高原周缘陆内变形发展特征的重要问题。通过藏东南察隅地区的磷灰石裂变径迹分析揭示,自北向南的德姆拉岩体、阿扎贡拉岩体和察隅岩体受控于断裂构造而表现出的晚新生代差异抬升—剥露是高原向周缘扩展的一种指示。抬升—剥露的时序为15.1~13.7Ma、6.3~4.3Ma、3.5~3.3Ma、1.9~1.7Ma和1.1~1.0Ma,活动性总体上向南扩展和迁移。晚中新世(约6~5Ma)是岩体抬升—剥露速率出现转折的关键时期,在藏东南—滇西北地区具有区域响应,并可能奠定了现今青藏高原东南缘的地势发展格局。从青藏高原东北部到东南部,高原晚新生代陆内变形向周缘的扩展和增生表现出多阶段、准同时和不均衡的发展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变径迹 抬升-剥露 扩展 晚新生代 察隅地区 青藏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ASTER GDEM数据的青藏高原东部山区地形起伏度分析 被引量:37
19
作者 张学儒 官冬杰 +1 位作者 牟凤云 陈春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1-14,共4页
以青藏高原东部山区为研究区,基于高空间分辨率的ASTER GDEM数据,通过AML语言编程调用ArcGIS中用于邻域分析的focal函数,计算不同邻域尺度单元下地形起伏度。研究表明:邻域尺度单元大小对地形起伏度计算至关重要,起伏度值先随邻域尺度... 以青藏高原东部山区为研究区,基于高空间分辨率的ASTER GDEM数据,通过AML语言编程调用ArcGIS中用于邻域分析的focal函数,计算不同邻域尺度单元下地形起伏度。研究表明:邻域尺度单元大小对地形起伏度计算至关重要,起伏度值先随邻域尺度单元面积增大而快速增大,当邻域尺度单元面积达一定阈值后,其增大速度开始减缓并趋于平稳,且在增速减慢过程中存在一明显拐点,即最佳邻域尺度单元。通过高差显著性变化检验法,确定最佳邻域尺度单元为5.0625km2,据此制作地形起伏度分级图,发现研究区自西北向东南地形起伏度逐步增加,地势以中度起伏(200~500m)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形起伏度 ASTER GDEM 邻域分析 青藏高原东部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北部黄土区灌木幼林根系护坡的时间效应 被引量:24
20
作者 张兴玲 胡夏嵩 +3 位作者 李国荣 朱海丽 毛小青 袁晓伟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36-141,共6页
为研究青藏高原东北部黄土地区植物护坡效应的可持续性,选取种植在自建试验区的四翅滨藜、柠条锦鸡儿、白刺、霸王4种灌木植物,分别对生长时间为1~4a的上述灌木进行了野外现场拉拔试验。试验结果表明,4种灌木植物在其1~4a的生长时间里... 为研究青藏高原东北部黄土地区植物护坡效应的可持续性,选取种植在自建试验区的四翅滨藜、柠条锦鸡儿、白刺、霸王4种灌木植物,分别对生长时间为1~4a的上述灌木进行了野外现场拉拔试验。试验结果表明,4种灌木植物在其1~4a的生长时间里,四翅滨藜的抗拔力和侧根数在4种灌木中表现最大,霸王的根径是4种灌木中最大的;生长时间为1a的4种灌木中霸王地径最大,其后的2~4a生长时间中,四翅滨藜的地径则在4种灌木植物中表现最大。霸王和白刺的平均根径与生长时间之间呈显著幂函数关系,四翅滨藜和柠条锦鸡儿两者之间均呈指数函数关系;四翅滨藜和白刺的平均侧根数与生长时间之间呈显著的幂函数关系,霸王和柠条锦鸡儿的平均侧根数与生长时间之间呈线性函数关系;四翅滨藜和白刺的平均地径与生长时间之间呈幂函数关系,霸王和柠条锦鸡儿的平均地径与生长时间之间呈指数函数关系;四翅滨藜和柠条锦鸡儿的平均抗拔力与生长时间之间呈显著幂函数关系,霸王的平均抗拔力与生长时间之间呈线性函数关系,白刺的平均抗拔力与生长时间之间为指数函数关系。这种现象反映了4种灌木植物在试验区边坡防护中均表现出了较强的护坡可持续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 护坡 植物 青藏高原 黄土区 灌木植物 根系 时间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