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6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Formation of Tianwen-1 landing crater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Martian soil near the landing site 被引量:2
1
作者 Xinshuo Chen Zhaobin Zhang +7 位作者 Juan Li Shouding Li Tao Xu Bo Zheng Xiukuo Sun Yanfang Wu Yiming Diao Xiao Li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9期1293-1303,共11页
After landing in the Utopia Planitia,Tianwen-1 formed the deepest landing crater on Mars,approximately 40 cm deep,exposing precious information about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Martian soil.We established numerical ... After landing in the Utopia Planitia,Tianwen-1 formed the deepest landing crater on Mars,approximately 40 cm deep,exposing precious information about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Martian soil.We established numerical models for the plume-surface interaction(PSI)and the crater formation based on 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methods and the erosion model modified from Roberts’Theory.Comparative studies of cases were conducted with different nozzle heights and soil mechanical properties.The increase in cohesion and internal friction angle leads to a decrease in erosion rate and maximum crater depth,with the cohesion having a greater impact.The influence of the nozzle height is not clear,as it interacts with the position of the Shock Diamond to jointly control the erosion process.Furthermore,we categorized the evolution of landing craters into the dispersive and the concentrated erosion modes based on the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Finally,we estimated the upper limits of the Martian soil’s mechanical properties near Tianwen-1 landing site,with the cohesion ranging from 2612 to 2042 Pa and internal friction angle from 25°to 4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anwen-1 Plume-surface interaction Landing crater formation Martian soil mechanical properties Numerical simul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ias Effects on the Reynolds Stress Using the Multi-Purpose Probe in IR-T1 Tokamak
2
作者 M.Lafouti M.Ghoranneviss 《Chinese Physics Letters》 SCIE CAS CSCD 2016年第1期88-91,共4页
The effect of the positive bias on Reynolds stress (RS) and its effect on the radial turbulent transport at the edge plasma (r/a =0.9) and scrape-off layer (SOL) region of plasma in tokamak are investigated. The... The effect of the positive bias on Reynolds stress (RS) and its effect on the radial turbulent transport at the edge plasma (r/a =0.9) and scrape-off layer (SOL) region of plasma in tokamak are investigated. The radial and poloidal electric fields (Sr, Ep) and ion saturation current (Is) are measured by multi-purpose probe (MPP). This probe is fabricated and constructed for the first time in the IR-T1 tokamak. The most advantage of this probe is that the variations of Er and Ep can be measured in different radii at the single shot. Thus the information of different radii can be compared with high precision. The bias voltage is fixed at Vbias = 200 V and it has been applied with the limiter bias that is fixed in r/a = 0.9. Moreover, the phase difference between radial and poloidal electric fields, and temporal evolution of the RS .spectrum detected by MPP are calculated. RS magnitude on the edge (r/a = 0.9) is more than its value in the SOL (r/a = 1.02). With the applied bias 200 V, ItS and the magnitude of the phase difference between Er and Ep are increased, while the radial turbulent transport is decreased simultaneously. Thus it can be concluded that RS affects radial turbulence. Temporal evolution of the RS spectrum shows that the frequency of RS is increased and reaches its highest value at r/a=0.9 in the presence of bia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f is RS been in Bias Effects on the Reynolds Stress Using the Multi-Purpose probe in IR-T1 Tokamak on I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18)F]氟代乙基吲哚丙酸作为PET显像剂可行性的初步研究
3
作者 董伟璇 秦开心 +3 位作者 沈聪 施冬梅 胡文豪 段小艺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20-1026,共7页
目的吲哚丙酸在肿瘤免疫检查点阻断治疗中有关键作用,本研究拟设计合成^(18)F-标记的吲哚丙酸即1-[^(18)F]氟代乙基-吲哚丙酸(1-[^(18)F]-IPA),并对其作为肿瘤PET显像剂进行初步研究。方法前体1-(2-对甲苯磺酸氧乙基)-吲哚丙酸甲酯与^(1... 目的吲哚丙酸在肿瘤免疫检查点阻断治疗中有关键作用,本研究拟设计合成^(18)F-标记的吲哚丙酸即1-[^(18)F]氟代乙基-吲哚丙酸(1-[^(18)F]-IPA),并对其作为肿瘤PET显像剂进行初步研究。方法前体1-(2-对甲苯磺酸氧乙基)-吲哚丙酸甲酯与^(18)F-发生亲核取代反应,粗产品经高效液相色谱法分离纯化并收集中间体,最后水解得1-[^(18)F]-IPA。目测产品的澄清度,精密试纸测定pH值,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放射化学纯度和稳定性。ICR健康小鼠尾静脉注射1-[^(18)F]-IPA(0.2 mL,7 MBq),于5、15、25、45、75、120 min各不同时间点处死并解剖,测定1-[^(18)F]-IPA在正常小鼠体内的生物学分布;荷BxPC-3裸鼠行micro-PET/CT显像并进行图像分析。组织器官不同时间点生物学分布的比较采用Student t检验。结果1-[^(18)F]-IPA总制备时间约35~40 min,放射化学产率(45±5)%,放射化学纯度>95%。产品溶液澄清无颗粒,pH值约6.5,体内外稳定性好。于各时间点处死ICR健康小鼠并解剖后测定1-[^(18)F]-IPA在正常小鼠体内的生物学分布,结果表明除外脑组织,在ICR健康小鼠全身各主要脏器均有1-[^(18)F]-IPA的一定摄取,以肝脏、胆囊以及肾脏摄取最明显,胆囊处随时间推移放射性逐渐增高,在120 min时达到(39.86±6.56)%ID/g,骨摄取随时间无明显变化。Micro-PET/CT表明,荷BxPC-3裸鼠在注射1-[^(18)F]-IPA 30 min后的BxPC-3肿瘤处有一定量放射性摄取,但并不明显,此时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约为55.18±14.62。这与生物分布结果一致,脑在各时间点摄取均较低。结论1-[^(18)F]-IPA合成时间短、产率高,有望成为一种探查色氨酸吲哚代谢途径以及进一步揭示肿瘤免疫抵抗的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18)F]氟代乙基吲哚丙酸(1-[^(18)F]-IPA) 放射化学 小动物PET/CT 分子探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1,8-萘酰亚胺Cr^3+离子荧光探针的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钱丽丽 张芝兰 +2 位作者 陈海杰 徐冬梅 张可达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539-543,共5页
以4-硝基-1,8-萘酐、N,N-二甲基乙二胺为主要原料合成了一种荧光探针:4-(2′-N,N-二甲基氨基乙基)氨基-N-(2-N,N-二甲基氨基)乙基-1,8-萘酰亚胺(DDN)。研究了其紫外可见吸收和荧光发射光谱。考察了Fe3+,Cr3+,Mn2+,Ni2+,Zn2+,Cu2+和Co2+... 以4-硝基-1,8-萘酐、N,N-二甲基乙二胺为主要原料合成了一种荧光探针:4-(2′-N,N-二甲基氨基乙基)氨基-N-(2-N,N-二甲基氨基)乙基-1,8-萘酰亚胺(DDN)。研究了其紫外可见吸收和荧光发射光谱。考察了Fe3+,Cr3+,Mn2+,Ni2+,Zn2+,Cu2+和Co2+离子对该化合物荧光发射光谱的影响,结果表明Cr3+离子能使DDN荧光显著增强。滴定实验结果推测DDN与Cr3+的结合比为1∶2。在DDN浓度为1.0×10-5mol/L时,Cr3+浓度在5.0×10-7~2.0×10-5mol/L范围内,DDN荧光强度(F)与Cr3+离子浓度[Cr3+]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线性方程为F=9430.3527+14600.2973[Cr3+],相关系数r=0.9976。检测限为4.3×10-7mol/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萘酰亚胺 荧光探针 Cr3+离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牛血清白蛋白与Indo-1相互作用的荧光光谱法研究 被引量:34
5
作者 白海鑫 杨成 杨秀荣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27-233,共7页
以牛血清白蛋白(Bovine serum album in,BSA)与荧光探针Indo-1为蛋白质和配体模型,基于Indo-1的荧光强度与BSA的分析浓度间的关系,建立了计算二者相互作用位点数的方法,并利用荧光共振能量转移及各种荧光技术对Indo-1和BSA的相互作用进... 以牛血清白蛋白(Bovine serum album in,BSA)与荧光探针Indo-1为蛋白质和配体模型,基于Indo-1的荧光强度与BSA的分析浓度间的关系,建立了计算二者相互作用位点数的方法,并利用荧光共振能量转移及各种荧光技术对Indo-1和BSA的相互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Indo-1在BSA中有3个作用位点,这3个作用位点与BSA中的212位色氨酸(Trp 212)间的距离分别为2.93,2.57和2.40 nm;Indo-1通过疏水性作用进入到BSA的3个疏水性空腔.在荧光猝灭实验中,通过M icrolab 500系列进样器和PTI荧光仪的联用实现了荧光强度的自动和实时记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血清白蛋白 荧光探针Indo-1 结合位点数 相互作用 荧光光谱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1,8-萘酰亚胺与罗丹明B间荧光共振能量转移的高选择性Hg^(2+)比率荧光探针 被引量:12
6
作者 陈家逸 苏伟 王恩举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32-238,共7页
以罗丹明B与1,8-萘二甲酰亚胺反应合成了1个高选择性Hg^(2+)比率荧光探针(RN).在甲醇/乙腈/4-羟基哌嗪乙磺酸缓冲溶液(p H=7.2,体积比8∶1∶1)中,RN对Hg^(2+)具有比色和比率荧光双重响应.加入Hg^(2+)后,RN的紫外-可见光谱在约556 nm处... 以罗丹明B与1,8-萘二甲酰亚胺反应合成了1个高选择性Hg^(2+)比率荧光探针(RN).在甲醇/乙腈/4-羟基哌嗪乙磺酸缓冲溶液(p H=7.2,体积比8∶1∶1)中,RN对Hg^(2+)具有比色和比率荧光双重响应.加入Hg^(2+)后,RN的紫外-可见光谱在约556 nm处产生强吸收,溶液由浅绿色变为橙色,其它金属离子对RN的紫外-可见光谱几乎无影响.无Hg^(2+)存在时,RN的荧光光谱在540 nm处出现萘二甲酰亚胺荧光团的特征峰;加入Hg^(2+)后,540 nm处的发射带逐渐消失,同时在580 nm附近产生强荧光,荧光颜色从绿色变为橙色.这归因于从萘酰亚胺到开环罗丹明B的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RET),探针RN对Hg^(2+)的比率荧光响应具有高选择性,不受其它共存金属离子的干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丹明B 1 8-萘二甲酰亚胺 荧光共振能量转移 HG^2+ 比率荧光探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菠萝凋萎相关病毒-1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体系的建立与应用 被引量:3
7
作者 胡加谊 罗志文 +6 位作者 李向宏 范鸿雁 周朋 章绍延 张治礼 刘志昕 何凡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16-121,125,共7页
菠萝凋萎相关病毒-1(Pineapple mealybug wilt associated virus-1,PMWaV-1)是田间检出率最高的菠萝凋萎病毒。本研究根据PMWaV-1CP基因保守序列设计特异性TaqMan探针和引物,建立并优化了PMWaV-1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方法。优化后的... 菠萝凋萎相关病毒-1(Pineapple mealybug wilt associated virus-1,PMWaV-1)是田间检出率最高的菠萝凋萎病毒。本研究根据PMWaV-1CP基因保守序列设计特异性TaqMan探针和引物,建立并优化了PMWaV-1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方法。优化后的反应体系制备的标准曲线为y=-3.307×log x+38.18,相关系数r2为0.998。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特异性地检测PMWaV-1,对PMWaV-2、3和阴性对照均无反应;最低检测限达到40拷贝。重复性试验表明批内和批间变异系数均小于1.98%,是一种操作简便、特异性强、灵敏度高、重复性较好的PMWaV-1定量检测方法。样品检测结果表明PMWaV-1在菠萝植株老叶、嫩叶和吸芽中的病毒含量呈递减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菠萝凋萎相关病毒-1 TAQMAN探针 实时荧光定量RT-PCR 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5-二芳基-3-(2-羟基-4,6-二甲氧基苯基)-2-吡唑啉的合成及铜离子荧光探针行为 被引量:8
8
作者 徐助雄 吴婧 +1 位作者 沈健 王炳祥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1570-1573,共4页
设计合成了4个1,5-二芳基-3-(2-羟基-4,6-二甲氧基苯基)-2-吡唑啉化合物(4a~4d).其结构由IR,1HNMR,MS和元素分析确认.通过紫外光谱和荧光光谱研究了化合物对铜离子的选择性识别作用,结果发现,化合物4a~4d均可以选择性地识别铜离子,作... 设计合成了4个1,5-二芳基-3-(2-羟基-4,6-二甲氧基苯基)-2-吡唑啉化合物(4a~4d).其结构由IR,1HNMR,MS和元素分析确认.通过紫外光谱和荧光光谱研究了化合物对铜离子的选择性识别作用,结果发现,化合物4a~4d均可以选择性地识别铜离子,作为铜离子荧光探针,受常见离子干扰较小,选择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 5-二芳基-3-(2-羟基-4 6-二甲氧基苯基)-2-吡唑啉 铜离子 荧光探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探针法测量应变Si_(1-x)Ge_x掺杂浓度 被引量:2
9
作者 戴显英 王伟 +4 位作者 张鹤鸣 何林 张静 胡辉勇 吕懿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255-258,280,共5页
在对Si1-xGex材料多子迁移率模型分析基础上,建立了Si1-xGex材料电阻率与其Ge组分、掺杂浓度关系的曲线图谱.经过对半导体材料掺杂浓度各种表征技术的分析和实验研究,提出了采用四探针法表征Si1-xGex材料掺杂浓度的技术.该表征技术与Si... 在对Si1-xGex材料多子迁移率模型分析基础上,建立了Si1-xGex材料电阻率与其Ge组分、掺杂浓度关系的曲线图谱.经过对半导体材料掺杂浓度各种表征技术的分析和实验研究,提出了采用四探针法表征Si1-xGex材料掺杂浓度的技术.该表征技术与Si材料掺杂浓度的在线检测技术相容,且更加简捷.通过实验及对Si1-xGex材料样品掺杂浓度的现代理化分析验证了其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测量 应变 Si1-xGex材料 迁移率模型 电阻率 掺杂浓度 四探针 硅锗材料 半导体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乙酰基-3-(2-羟基-4,6-二甲氧基苯基)-5-苯基-2-吡唑啉的合成及锌离子探针的研究 被引量:7
10
作者 杨安博 徐助雄 +2 位作者 吴婧 冯玉英 王炳祥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1365-1368,共4页
设计合成了1-乙酰基-3-(2-羟基-4,6-二甲氧基苯基)-5-苯基-2-吡唑啉(4),测试了其紫外光谱和荧光光谱,研究了其对锌离子的选择性识别作用.结果表明,化合物4作为锌离子荧光探针,受常见离子的干扰较小,对于锌离子有着较高的选择性和较低的... 设计合成了1-乙酰基-3-(2-羟基-4,6-二甲氧基苯基)-5-苯基-2-吡唑啉(4),测试了其紫外光谱和荧光光谱,研究了其对锌离子的选择性识别作用.结果表明,化合物4作为锌离子荧光探针,受常见离子的干扰较小,对于锌离子有着较高的选择性和较低的检出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乙酰基-3-(2-羟基-4 6-二甲氧基苯基)-5-苯基-2-吡唑啉 锌离子 荧光探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萘胺探针研究Gemini表面活性剂的胶团性质 被引量:2
11
作者 刘金彦 赵剑曦 何芸菁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1325-1330,共6页
1-萘胺是一种具有分子内电荷转移特征的探针.由于它的荧光特征波长对环境极性的敏感性,其荧光发射波长-表面活性剂浓度(λ-lgc)曲线出现了2个浓度相距较大的转折点,第一个转折点对应临界胶团浓度(cmc),第二个转折点ccm则表征胶团结构... 1-萘胺是一种具有分子内电荷转移特征的探针.由于它的荧光特征波长对环境极性的敏感性,其荧光发射波长-表面活性剂浓度(λ-lgc)曲线出现了2个浓度相距较大的转折点,第一个转折点对应临界胶团浓度(cmc),第二个转折点ccm则表征胶团结构达到较为密实的临界点.实验发现,Gemini表面活性剂在cmc时仅生成聚集数(N)较小的聚集体,在表面活性剂浓度从cmc增大至ccm的区间内,N急剧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EMINI表面活性剂 1-萘胺探针 胶团长大 临近cmc区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吡咯并[2,1,5-cd]中氮茚酰腙衍生物的合成及Cu^(2+)荧光探针行为 被引量:6
12
作者 杨安博 王炳祥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492-495,共4页
设计合成了吡咯并[2,1,5-cd]中氮茚酰腙衍生物6.测试了其紫外光谱和荧光光谱,研究了其对铜离子的选择性识别作用.结果表明,化合物6作为铜离子荧光探针,受常见离子干扰较小,对于铜离子有着较高的选择性和较低的检出限.
关键词 吡咯并[2 1 5-cd]中氮茚酰腙衍生物 铜离子 荧光探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乙酰基-3-(2-羟基-4,6-二甲氧基苯基)-5-芳基-2-吡唑啉的合成及Cu^(2+)荧光探针行为 被引量:4
13
作者 杨安博 吴婧 +1 位作者 徐助雄 王炳祥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2306-2310,共5页
设计合成了6个1-乙酰基-3-(2-羟基-4,6-二甲氧基苯基)-5-芳基-2-吡唑啉化合物4a~4f.测试了它们的紫外光谱和荧光光谱,研究了其对铜离子的选择性识别作用.结果表明,化合物4f作为铜离子荧光探针,受常见离子干扰较小,对于铜离子有着较高... 设计合成了6个1-乙酰基-3-(2-羟基-4,6-二甲氧基苯基)-5-芳基-2-吡唑啉化合物4a~4f.测试了它们的紫外光谱和荧光光谱,研究了其对铜离子的选择性识别作用.结果表明,化合物4f作为铜离子荧光探针,受常见离子干扰较小,对于铜离子有着较高的选择性和较低的检出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乙酰基-3-(2-羟基-4 6-二甲氧基苯基)-5-芳基-2-吡唑啉 CU2+ 荧光探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5-二芳基-3-(2-羟基-4,6-二甲氧基苯基)-2-吡唑啉的合成及氟离子荧光探针行为 被引量:4
14
作者 吴婧 徐助雄 王炳祥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2201-2205,共5页
设计合成了8个1,5-二芳基-3-(2-羟基-4,6-二甲氧基苯基)-2-吡唑啉化合物4a~4h.它们的结构经由IR、1H NMR、MS和元素分析确认.测定了它们的紫外光谱和荧光光谱,研究了它们对氟离子的选择性识别作用,发现化合物4a,4c和4d均可选择性地识... 设计合成了8个1,5-二芳基-3-(2-羟基-4,6-二甲氧基苯基)-2-吡唑啉化合物4a~4h.它们的结构经由IR、1H NMR、MS和元素分析确认.测定了它们的紫外光谱和荧光光谱,研究了它们对氟离子的选择性识别作用,发现化合物4a,4c和4d均可选择性地识别氟离子,其中4a和4c作为识别氟离子的荧光探针,受常见离子干扰较小,选择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 5-二芳基-3-(2-羟基-4 6-二甲氧基苯基)-2-吡唑啉 氟离子 荧光探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GS和MLPA技术检测2例马凡综合征患者FBN1基因缺失突变 被引量:1
15
作者 卢鑫鑫 黄肖利 +6 位作者 王韧 陈喜军 饶慧英 吴文冰 丘丽萍 黄毅 伍严安 《临床检验杂志》 CAS CSCD 2015年第10期744-747,共4页
目的对2例马凡综合征(Marfan's syndrome,MFS)患者的原纤维蛋白-1基因(FBN1)进行突变检测。方法提取患者的外周血全基因组DNA,用第二代测序技术(NGS)和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技术(MLPA)对FBN1进行突变筛查,对这2种方法提示有拷贝数异常... 目的对2例马凡综合征(Marfan's syndrome,MFS)患者的原纤维蛋白-1基因(FBN1)进行突变检测。方法提取患者的外周血全基因组DNA,用第二代测序技术(NGS)和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技术(MLPA)对FBN1进行突变筛查,对这2种方法提示有拷贝数异常的外显子进行PCR和DNA Sanger测序以证实突变。结果 NGS和MLPA技术检测均显示1例患者有18号外显子缺失突变,另1例患者其56号外显子有缺失突变。经PCR和Sanger测序证实前者18号外显子及其两侧翼区有大片段缺失c.2114-2357_2167+747del3158bp,后者第56号外显子及其内含子有9 bp的缺失突变c.6864_c.6871+1del CTGTGTAGG。结论 NGS和MLPA技术有助于筛查基因组缺失突变,但仍需借助Sanger测序等方法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凡综合征 原纤维蛋白-1 基因突变 第二代测序技术 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真核表达Hsa-miR-1基因及其检测方法的建立 被引量:1
16
作者 胡徐庞 李伟 +7 位作者 曹跃芬 张璇 黄青红 徐科 杨耿兵 魏旭斌 钱程 刘立 《浙江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年第5期783-788,共6页
获得Hsa-miR-1的方法主要由人工合成,需耗费很高的成本与时间。文章通过将Hsa-miR-1前体部分连接至pcDNA3.0,可实现Hsa-miR-1基因的高表达。构建含有Hsa-miR-1基因表达前体的表达载体pcDNA-Hsa-miR-1和含有与Hsa-miR-1基因完全互补序列... 获得Hsa-miR-1的方法主要由人工合成,需耗费很高的成本与时间。文章通过将Hsa-miR-1前体部分连接至pcDNA3.0,可实现Hsa-miR-1基因的高表达。构建含有Hsa-miR-1基因表达前体的表达载体pcDNA-Hsa-miR-1和含有与Hsa-miR-1基因完全互补序列的检测载体pEGFP-C1-CM1。通过共转染pcDNA-Hsa-miR-1和pEGFP-C1-CM1检测Hsa-miR-1基因的表达,并采用Taqman探针法定量检测Hsa-miR-1基因表达水平,成功构建了可高效表达Hsa-miR-1基因的真核生物质粒pcDNA-Hsa-miR-1,并首次建立起Hsa-miR-1基因的检测系统pEGFP-C1-CM1,该检测系统的建立将为今后Hsa-miR-1在肿瘤细胞中的研究提供准确、快捷的检测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sa-miR-1载体 Taqman探针检测 pcDNA-Hsa-miR-1 pEGFP-C1-CM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YH-1火星探测器设计及研制进展 被引量:12
17
作者 陈昌亚 方宝东 +2 位作者 曹志宇 江世臣 侯建文 《上海航天》 2009年第3期21-25,61,共6页
介绍了中国首颗YH-1火星探测器的任务功能、组成和主要技术指标。给出了探测器设计中的火星探测超低温适应、深空探测自主姿态确定与控制、超远距离通信、休眠唤醒和剩磁控制等关键技术,以及相应的解决途径。试验和验证结果表明:YH-1火... 介绍了中国首颗YH-1火星探测器的任务功能、组成和主要技术指标。给出了探测器设计中的火星探测超低温适应、深空探测自主姿态确定与控制、超远距离通信、休眠唤醒和剩磁控制等关键技术,以及相应的解决途径。试验和验证结果表明:YH-1火星探测器的设计满足火星探测特殊环境的任务要求。其设计和试验技术可直接用于我国其他深空探测项目,为后续深空探测积累了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YH-1火星探测器 8.8 h长火影 休眠唤醒 自主控制 远距离测控 小型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类OPRM1-EXON1的克隆与探针的制备
18
作者 顾珊智 刘清波 李生斌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29-32,共4页
目的 克隆、测序人类 OPRM1- EXON1,并用非同位素 生物素标记法对该基因进行标记、制备探针,用于OPRM1- EXON1的表达及功能研究。方法 通过PCR法扩增目的基因片段,并将其连接到pGEM- T载体上,转入感受态细胞中进行重组并克隆,经酶切... 目的 克隆、测序人类 OPRM1- EXON1,并用非同位素 生物素标记法对该基因进行标记、制备探针,用于OPRM1- EXON1的表达及功能研究。方法 通过PCR法扩增目的基因片段,并将其连接到pGEM- T载体上,转入感受态细胞中进行重组并克隆,经酶切和基因测序进行鉴定,用非同位素 生物素标记法进行探针的标记与制备。结果 经过PCR扩增的目的基因片段大小(2.2 kb)与理论上片段大小一致,经过测序证实其序列与 NCBI提供的序列相同,用此片段成功的制备了用于研究阿片受体基因的探针。结论 从基因组中成功克隆了人类 OPRM1- EX ON1,并制备了探针,为深入研究吗啡依赖相关基因及基因表达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μ1-阿片受体 外显子1 克隆 序列测定 探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1-酮-2-(对二甲氨基苯亚甲基)-四氢萘与β-环糊精的包合物为荧光探针测定牛血清白蛋白
19
作者 刘毓芳 李建晴 董川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44-446,共3页
基于一种分子内电荷转移(ICT)化合物,1-酮-2-(对二甲氨基苯亚甲基)-四氢萘(KDTN)与β环糊精(β-CD)所生成的包合物和牛血清白蛋白(BSA)形成三元超分子体系产生的荧光,且其荧光强度与BSA的质量浓度在3.31~662mg·L-1范围内呈线性关系... 基于一种分子内电荷转移(ICT)化合物,1-酮-2-(对二甲氨基苯亚甲基)-四氢萘(KDTN)与β环糊精(β-CD)所生成的包合物和牛血清白蛋白(BSA)形成三元超分子体系产生的荧光,且其荧光强度与BSA的质量浓度在3.31~662mg·L-1范围内呈线性关系,检出限(3S/N)为1.6mg·L-1,提出了以KDTN与β-CD包合物为新的荧光探针的荧光光谱法测定BSA含量。该反应体系的荧光发射峰位于540nm,测定在pH 9.18的B-R缓冲介质中进行。用标准加入法进行回收试验,测得平均回收率为99.4%,测定值的相对标准偏差(n=11)为2.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内电荷转移 荧光探针 1-酮-2-(对二甲氨基苯亚甲基)-四氢萘 β-环糊精 牛血清白蛋白 荧光光谱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YH-1火星探测器射频波导测试技术
20
作者 李金岳 曹志宇 +1 位作者 李春晖 陈昌亚 《上海航天》 2015年第5期65-68,共4页
研究了一种在普通厂房内对萤火一号(YH-1)火星探测器进行射频测试的天线波导射频技术。给出了发射和接收天线波导设计,以及天线波导测试的方法、步骤和测试结果。对电场辐射强度分析表明:采用该天线波导转换器可在普通厂房内进行射频无... 研究了一种在普通厂房内对萤火一号(YH-1)火星探测器进行射频测试的天线波导射频技术。给出了发射和接收天线波导设计,以及天线波导测试的方法、步骤和测试结果。对电场辐射强度分析表明:采用该天线波导转换器可在普通厂房内进行射频无线测试,满足深空航天器射频测试要求,提高了测试的完整性和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YH-1火星探测器 天线波导 射频无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