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疆乌鲁木齐南山山区天山马鹿(Cervus elaphus songaricus)种群数量调查 被引量:4
1
作者 布左拉·吐尔逊 日沙来提·吐尔地 +3 位作者 孜拉吉古丽·西克然木 夏米西丁·阿不都热依木 阿依努尔·阿卜杜艾尼 马合木提·哈力克 《野生动物学报》 2014年第1期26-30,共5页
为了查清新疆乌鲁木齐南山山区天山马鹿(Cervus elaphus songaricus)种群的现状和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野生马鹿资源,2010~2011年采用截线抽样法对新疆南山山区天山马鹿的栖息地和种群现状进行了考察。共调查35条样线,总长度78 km,遇见马... 为了查清新疆乌鲁木齐南山山区天山马鹿(Cervus elaphus songaricus)种群的现状和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野生马鹿资源,2010~2011年采用截线抽样法对新疆南山山区天山马鹿的栖息地和种群现状进行了考察。共调查35条样线,总长度78 km,遇见马鹿158头,平均密度为0.52512±0.064758头/km^2,栖息地面积697 km^2,估计马鹿总数为366.0±45.1头。雌雄比例2.5:1,亚成体和成体数量明显大于幼体和老体数量。研究区域内马鹿的种群密度和资源总数量比往年有所下降;但从性比和年龄结构来看该研究区域马鹿种群有增长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山山区 天山马鹿 截线抽样法种群数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法研究转录因子USF1结合调控马鹿MicroRNA PC-5p-4811基因启动子机制
2
作者 高仰 韩青 +4 位作者 吴玄烨 索婧媛 金庆梅 刘学东 郑冬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3-71,共9页
为了探究转录因子上游刺激因子1(USF1)调控马鹿(Cervus elaphus)microRNA PC-5p-4811(miR-4811)基因转录的机理,综合运用核心启动子和转录因子结合位点生物信息学预测分析、基因克隆、点突变和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法等技术研究USF1结合mi... 为了探究转录因子上游刺激因子1(USF1)调控马鹿(Cervus elaphus)microRNA PC-5p-4811(miR-4811)基因转录的机理,综合运用核心启动子和转录因子结合位点生物信息学预测分析、基因克隆、点突变和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法等技术研究USF1结合miR-4811启动子分子机制和功能。结果显示:(1)截切突变证实马鹿miR-4811基因的核心启动子位于上游-3174~-2966 bp;(2)转录因子USF1在-3378~+73 bp区域共有2个DNA结合位点(-3046~-3031 bp、-3045~-3018 bp),均位于miR-4811核心启动子内;(3)USF1作为激活因子可直接结合上述位点激活miR-4811核心启动子上调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转录表达。研究结果揭示了USF1参与调节microRNA基因转录表达的机理,并为后续USF1/miR-4811调节轴参与调控鹿茸再生发育机制提供了重要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SF1 马鹿 MicroRNA PC-5p-4811 启动子 转录调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贺兰山马鹿冬春季生境的选择 被引量:26
3
作者 骆颖 张明明 +3 位作者 刘振生 李志刚 胡天华 翟昊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2757-2763,共7页
2007年12月~2008年1月和2008年4~5月,在贺兰山利用痕迹检验法和直接观察法对马鹿阿拉善亚种冬春季生境选择进行研究。通过在选定的15条沟段里进行调查,冬春季各测定了131个和181个样方的18种生态因子。结果表明,冬春季贺兰山马鹿在植... 2007年12月~2008年1月和2008年4~5月,在贺兰山利用痕迹检验法和直接观察法对马鹿阿拉善亚种冬春季生境选择进行研究。通过在选定的15条沟段里进行调查,冬春季各测定了131个和181个样方的18种生态因子。结果表明,冬春季贺兰山马鹿在植被类型、优势乔木、灌木密度、灌木高度、灌木距离、坡向、坡位、海拔高度、距裸岩距离和隐蔽级10种生态因子上差异极显著(P<0.001),其余生态因子无显著差异(P<0.05),相对于冬季生境而言,马鹿春季更偏爱选择以油松和青海云杉为优势乔木的山地针叶林带,灌木密度大、高度高、距离近,半阴半阳坡的中坡位,海拔较高,距裸岩较近,隐蔽程度高的生境。典则判别系数显示冬春季马鹿在生境选择上存在一定程度的重叠,但春季马鹿的分布范围要比冬季更广一些,Wilk’sλ值显示冬春季马鹿的生境选择具有较高的差异性(Wilk’sλ=0.683,x2=116.995,df=13,P<0.001)。逐步判别分析表明在区分冬春季马鹿生境方面有一系列生态因子发挥作用,依照贡献值的大小依次为:乔木密度、灌木距离、坡度、海拔高度、距水源距离、距裸岩距离和隐蔽级,由这7个变量构成的方程对冬春季马鹿生境的正确区分率达到79.9%,其中对春季的误判率为22.1%,对冬季的误判率为20.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鹿 生境选择 逐步判别分析 典则判别函数 贺兰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贺兰山同域分布岩羊和马鹿发情季节的生境选择差异 被引量:18
4
作者 骆颖 张明明 +3 位作者 刘振生 李志刚 胡天华 王继飞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4期3744-3751,共8页
2007年和2008年9—12月,在宁夏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内蒙古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利用痕迹检验法和直接观察法对同域分布的岩羊和马鹿发情季节生境选择进行研究。通过在选定的15条沟段里进行调查,分别测定了岩羊和马鹿的177个和15... 2007年和2008年9—12月,在宁夏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内蒙古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利用痕迹检验法和直接观察法对同域分布的岩羊和马鹿发情季节生境选择进行研究。通过在选定的15条沟段里进行调查,分别测定了岩羊和马鹿的177个和154个样方的18种生态因子。结果表明,发情季节岩羊和马鹿在植被类型、地形特征、优势乔木、坡向、坡位、灌木密度、灌木高度、植被盖度、坡度、海拔高度、距水源距离、人为干扰距离、距裸岩距离和隐蔽级等生态因子选择上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乔木高度存在显著差异(P<0.05),而其余生态因子无显著差异(P>0.05),相对于马鹿选择的生境而言,岩羊发情季节更偏爱选择地势陡峭的山地疏林草原带,优势乔木以较高的灰榆为主,灌木密度低但高度较高,植被盖度较低,坡度较大的阳坡中上部,海拔较低,接近水源和裸岩,隐蔽程度低的生境。典则系数显示发情季节岩羊和马鹿的生境选择几乎完全分离,Wilk’sλ值也显示发情季节岩羊和马鹿的生境选择具有很高的差异性(Wilk’sλ=0.123,χ2=679.172,df=10,P<0.001)。发情季节岩羊和马鹿的Fisher线性判别函数分别为:F岩羊=3.638×乔木高度+0.242×乔木距离+7.766×灌木高度+0.663×灌木距离+0.232×植被盖度+0.191×坡度+0.001×距水源距离+0.008×距裸岩距离+0.307×隐蔽级-31.078;F马鹿=4.850×乔木高度+0.321×乔木距离+12.024×灌木高度+0.929×灌木距离+0.192×植被盖度+0.482×坡度+0.002×距水源距离-0.001×人为干扰距离-0.003×距裸岩距离+0.511×隐蔽级-50.787。逐步判别分析表明在区分发情季节岩羊和马鹿生境方面有一系列生态因子发挥作用,依照贡献值的大小依次为坡度、人为干扰距离、隐蔽级、距裸岩距离、乔木高度、乔木距离、距水源距离、灌木高度、灌木距离和植被盖度,由这10个变量构成的方程对发情季节岩羊和马鹿生境的正确区分率达到99.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羊 马鹿 同域分布 生境选择 逐步判别分析 典则判别函数 贺兰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龙江省东完达山地区东北虎猎物种群现状及动态趋势 被引量:22
5
作者 张常智 张明海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1期6481-6487,共7页
猎物种群丰度是限制虎分布和数量的关键因子,因此猎物种群密度监测和估算是虎保护的重要内容之一。应用采用大样方法,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和多元统计分析,研究了黑龙江东完达山东部地区东北虎猎物种群(马鹿、狍子和野猪)现状及动态变化趋... 猎物种群丰度是限制虎分布和数量的关键因子,因此猎物种群密度监测和估算是虎保护的重要内容之一。应用采用大样方法,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和多元统计分析,研究了黑龙江东完达山东部地区东北虎猎物种群(马鹿、狍子和野猪)现状及动态变化趋势。结果表明:研究地区马鹿的种群平均密度为(0.2010±0.0270)只/km2、狍子的平均种群密度为(0.4980±0.0436)只/km2、野猪的平均种群密度为(0.3423±0.0275)只/km2。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在相同生境下,3种有蹄类密度在在阔叶混交林中和杂木林中差异极为显著;不同的生境,3种猎物的猎物的密度也存在着显著差异。相关分析表明马鹿密度和野猪密度程正相关,而马鹿密度和狍子密度、狍子密度和野猪密度则不相关。同1989年该地区东北虎猎物种群相比:1989—2002年的13 a时间内马鹿的年平均递减率为13.48%、狍子的年平均递减率为12.69%、野猪的年平均递减率为1.8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虎 马鹿 狍子 野猪 种群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完达山林区马鹿的冬季食性 被引量:12
6
作者 李言阔 张明海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04-105,共2页
2003~2004年在黑龙江省完达山林区,根据野外啃食痕迹调查,对马鹿冬季食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榆、紫椴、榛、暴马丁香、杨、黄檗是马鹿主要的冬季食物(44.31%、10.07%、7.60%、7.17%、6.56%、6.38%),组成马鹿冬季大宗食物.马鹿对榆、... 2003~2004年在黑龙江省完达山林区,根据野外啃食痕迹调查,对马鹿冬季食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榆、紫椴、榛、暴马丁香、杨、黄檗是马鹿主要的冬季食物(44.31%、10.07%、7.60%、7.17%、6.56%、6.38%),组成马鹿冬季大宗食物.马鹿对榆、核桃楸、龙牙楤木、紫椴、毛接骨木、黄檗、水曲柳、狗枣猕猴桃、柳、托盘、疣枝卫矛表现出正选择.杨、榛和暴马丁香虽然是马鹿的主要食物,但相对于它们较高的可获得性而言,马鹿对它们表现出负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鹿 食性 选择性 大宗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线粒体Cty b基因的西藏马鹿种群遗传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14
7
作者 刘艳华 张明海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1976-1981,共6页
西藏马鹿(Cervus elaphus wallichi)为我国特有物种,仅分布在西藏东南部的桑日县,目前关于西藏马鹿的研究报道很少。因此,深入了解西藏马鹿各地理单元内种群的遗传变异,可以制定保护管理策略提供依据,进而使其种群得到有效的保护和管理... 西藏马鹿(Cervus elaphus wallichi)为我国特有物种,仅分布在西藏东南部的桑日县,目前关于西藏马鹿的研究报道很少。因此,深入了解西藏马鹿各地理单元内种群的遗传变异,可以制定保护管理策略提供依据,进而使其种群得到有效的保护和管理。对54个不同西藏马鹿个体(来自3个不同地点)的线粒体DNA Cty b基因进行了测定和群体分析,获得了731bp的片断,并检测到24个变异位点,占分析长度的3.28%,且这24个变异位点皆为碱基置换,并未出现碱基插入或缺失的现象,并定义了14种单倍型,核苷酸多样性平均值为0.02781,种群总体遗传多样性较高。从Tajima's D和Fu and Li's D值的估算结果来看,这3个马鹿种群相对于中性进化的歧异度并没有明显的偏离(P>0.1),没有明显的证据显示这3个西藏马鹿种群间存在很强的平衡选择。分子变异分析表明3个群体间基因流(5.36>Nm>1.87)均大于1,说明这3个马鹿种群间存在着丰富的基因流,并建议将3个地区的西藏马鹿作为一个管理单元进行保护和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马鹿 粪便DNA Ctyb 遗传多样性 西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带岭林区马鹿和狍冬季营养对策的比较 被引量:18
8
作者 陈化鹏 萧前柱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4期349-354,共6页
马鹿和狍冬季取食的植物种类基本相同,但采食各种植物的比例明显不同。马鹿的主要食物为杨、桦、柳、紫椴,狍为桦、紫椴、杨,与抱相比,马鹿对木本植物有更强的选择性。马鹿对植物的选择性和植物中半纤维素的含量之间存在明显的负相关关... 马鹿和狍冬季取食的植物种类基本相同,但采食各种植物的比例明显不同。马鹿的主要食物为杨、桦、柳、紫椴,狍为桦、紫椴、杨,与抱相比,马鹿对木本植物有更强的选择性。马鹿对植物的选择性和植物中半纤维素的含量之间存在明显的负相关关系,而狍则不存在这种关系。马鹿食物中粗蛋白和酸性洗涤木质素的含量低于狍,可消化干物质的含量高于狍。两种动物食物生态位有一定重叠,马鹿食物生态位的宽度在整个冬季大于狍。狍在冬季可能通过不同于传统理论预测的途径来获取能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鹿 营养对策 生态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林珲春自然保护区青龙台林场马鹿容纳量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李碧波 吴玥 张恩迪 《四川动物》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519-523,共5页
为了了解珲春自然保护区青龙台林场马鹿的容纳量,2004~2005年,通过调查珲春自然保护区青龙台林场可被马鹿利用的植物资源总量和延吉动物园内马鹿每天需要摄取的食物量,经过能量转换和计算得出,青龙台林场能被利用的总能量为4.825×1... 为了了解珲春自然保护区青龙台林场马鹿的容纳量,2004~2005年,通过调查珲春自然保护区青龙台林场可被马鹿利用的植物资源总量和延吉动物园内马鹿每天需要摄取的食物量,经过能量转换和计算得出,青龙台林场能被利用的总能量为4.825×1010KJ,野外每只马鹿整个冬季需要摄取的能量约为6.991×106KJ,林场马鹿的容纳量为6901只。为了更好得保护林场的植被,使马鹿有最好的生存状态,建议林场的马鹿种群维持在3450只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珲春自然保护区 青龙台林场 马鹿 容纳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兴安岭南段马鹿生境适宜性分析与生态廊道构建 被引量:22
10
作者 滕扬 张沼 +5 位作者 张书理 杨永昕 贺伟 王娜 张正一 鲍伟东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4期5990-6000,共11页
构建生态廊道在缓解生境破碎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维持濒危物种的遗传多样性、维护自然生态系统结构完整与功能稳定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以内蒙古大兴安岭南段分布的马鹿(Cervus elaphus)种群为研究对象,利用MaxEnt模型对其生境适宜性... 构建生态廊道在缓解生境破碎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维持濒危物种的遗传多样性、维护自然生态系统结构完整与功能稳定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以内蒙古大兴安岭南段分布的马鹿(Cervus elaphus)种群为研究对象,利用MaxEnt模型对其生境适宜性进行分析,并利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构建潜在生态扩散廊道,探讨大兴安岭南段区域隔离马鹿种群的栖息地连通方案。结果显示,马鹿栖息地呈破碎化状态,种群有明显的隔离分布趋势,现有适宜栖息地具有海拔较低(800—1200 m)、坡度较缓(<15°)、靠近水源、植被类型多为靠近山林的灌丛或草地等特点。所构建12条生态廊道具有经过河流浅水节段、远离村落等特点,便于落实栖息地生态恢复管理措施。研究从区域尺度综合分析了大兴安岭南段马鹿栖息地现状及连通性,有助于优化适宜栖息地格局,促进马鹿扩散和栖息地连通,为该物种隔离种群及其栖息地保护规划提供现实指导和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鹿 生境适宜性 MaxEnt模型 最小累积阻力模型 生态廊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圈养条件下新疆马鹿两个亚种的肠道菌群比较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徐尚华 吴家慧 +4 位作者 张宝峰 石明慧 王一晨 胡昕 胡德夫 《微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23年第5期28-37,共10页
肠道菌群组成复杂,与宿主肠道内环境动态平衡和健康息息相关。马鹿是鹿科动物中分布最广的种类,亚种分化众多,但现有马鹿肠道菌群研究较少。为丰富马鹿肠道菌群数据,以马鹿的两个亚种为阶元,运用高通量16S rRNA基因测序技术检测了7头雄... 肠道菌群组成复杂,与宿主肠道内环境动态平衡和健康息息相关。马鹿是鹿科动物中分布最广的种类,亚种分化众多,但现有马鹿肠道菌群研究较少。为丰富马鹿肠道菌群数据,以马鹿的两个亚种为阶元,运用高通量16S rRNA基因测序技术检测了7头雄性天山马鹿和7头雄性塔里木马鹿的肠道微生物,对其核心菌群、结构组成、多样性及肠道微生物的差异进行分析,旨在了解不同马鹿亚种肠道微生物组成差异,为两亚种间肠道菌群的差异提供参考。研究结果表明,塔里木马鹿菌群多样性及丰度低于天山马鹿。厚壁菌门(Firmicutes)、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及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为两组马鹿的优势菌门。此外,天山马鹿肠道中分解蛋白质、脂质的拟杆菌门和变形菌门相对丰度高于塔里木马鹿,而分解植物纤维的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瘤胃球菌科UCG 014(Ruminococcaceae UCG 014)的相对丰度低于塔里木马鹿。本研究对天山马鹿及塔里木马鹿肠道菌群组成进行初步了解,可根据研究结果调整其饲料配比,为马鹿饲养管理的改善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山马鹿 塔里木马鹿 肠道菌群 16S rRNA基因测序 饲养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RNA-Seq技术的野生和圈养塔里木马鹿皮肤组织转录组比较分析 被引量:2
12
作者 布威海丽且姆·阿巴拜科日 单文娟 +1 位作者 马合木提·哈力克 钟林强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76-89,共14页
为探寻野生和圈养塔里木马鹿(Cervus elaphus yarkandensis)的基因表达谱是否存在差异,并进一步筛选该物种适应干旱环境的相关基因,利用RNA-Seq技术对野生和圈养塔里木马鹿的皮肤组织进行转录组测序,对测序数据质控后比对参考基因组,筛... 为探寻野生和圈养塔里木马鹿(Cervus elaphus yarkandensis)的基因表达谱是否存在差异,并进一步筛选该物种适应干旱环境的相关基因,利用RNA-Seq技术对野生和圈养塔里木马鹿的皮肤组织进行转录组测序,对测序数据质控后比对参考基因组,筛选差异表达基因并对其进行功能注释和富集分析,利用qRT-PCR方法对转录组测序结果进行可靠性检测。结果显示:与圈养塔里木马鹿相比,在野生塔里木马鹿皮肤组织中共有3 303个差异表达基因,包括上调表达基因1 535个,下调表达基因1 768个,其中上调表达基因显著富集在221个GO terms和12个KEGG通路上,下调表达基因显著富集在1 104个GO terms和38个KEGG通路上;qRT-PCR分析结果显示,转录组测序结果可靠。相比于圈养塔里木马鹿,皮肤和表皮发育相关基因、DNA损伤修复相关基因、转谷氨酰胺酶编码基因和热休克蛋白家族基因在野生塔里木马鹿皮肤组织中上调表达,表明这些基因可能直接或间接参与塔里木马鹿在极端干旱炎热环境中的皮肤保护策略,通过最大限度地减少水分流失和调节体温来保护机体免受外界刺激的损伤。皮肤发育相关基因(K2C6A)、热应激相关基因(HSPA4、TRAP1和HSPH1)和氧化应激相关基因(PRDX2和PRDX6)在塔里木马鹿干旱环境适应性中可能发挥潜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马鹿 环境适应性 转录组 差异表达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赛罕乌拉自然保护区马鹿夏季肠道菌群多样性 被引量:2
13
作者 刘夫仁 赛罕 +4 位作者 贺伟 张正一 冯中华 张梓琪 鲍伟东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90-97,共8页
为更好地监测马鹿(Cervus elaphus)的生存状态,有效促进隔离小种群复壮,使用16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内蒙古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马鹿夏季肠道菌群多样性及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29.55%)、变形菌门(Prote... 为更好地监测马鹿(Cervus elaphus)的生存状态,有效促进隔离小种群复壮,使用16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内蒙古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马鹿夏季肠道菌群多样性及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29.55%)、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29.30%)、厚壁菌门(Firmicutes,29.30%)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5.78%)是马鹿主要优势菌门;拟杆菌属(Bacteroides,4.30%)、瘤胃球菌属(Ruminococcaceae UCG-005,3.34%)、埃希氏菌-志贺氏菌属(Escherichia-Shigella,2.87%)、柠檬酸杆菌属(Citrobacter,2.62%)和毛螺菌属(Lachnospiraceae_NK4A136_group,2.43%)是马鹿主要优势菌属。变形菌门、柠檬酸杆菌属和埃希氏菌-志贺氏菌属等与肠道疾病相关的菌群丰度偏高,推测该地区马鹿或许存在肠道疾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鹿 夏季 肠道菌群多样性 16S rRNA测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兴安岭马鹿粪便的分解速率
14
作者 邵雪峰 平晓莹 +4 位作者 李月圆 陈龙 聂志文 胡远满 李月辉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57-163,共7页
粪便分解速率是粪便堆在自然条件下消失所用的时间,利用粪便距离取样法估算鹿科动物种群数量,是种群数量管理研究的重要基础。为揭示高纬度温带大陆性气候条件下的鹿科动物粪便分解速率,解决在我国普遍存在的目标种相对隐蔽、种群密度... 粪便分解速率是粪便堆在自然条件下消失所用的时间,利用粪便距离取样法估算鹿科动物种群数量,是种群数量管理研究的重要基础。为揭示高纬度温带大陆性气候条件下的鹿科动物粪便分解速率,解决在我国普遍存在的目标种相对隐蔽、种群密度低、粪便分散导致的原地回访观测耗时耗力难以完成的问题,本研究在温带大陆性气候的小兴安岭范围内,选择铁力林业局建设林场为研究区,于2015年1月收集38堆马鹿(Cervus elaphus)的新鲜粪便,将这些粪便堆集中移至方便回访的一处马鹿代表性生境——阳坡针阔混交林,记录每堆粪便的原始粪粒数,之后间隔一定时间进行回访并记录每堆粪便剩余的粪粒数和各粪便堆是否分解完全,共回访8次。利用R 4.1.2中的逻辑斯蒂回归得出回归方程的截距b0和斜率b1,再利用MATLAB R2020b计算粪便分解速率。结果表明,马鹿粪便的平均分解速率为(646±53)d。本研究将粪便人工移动集中放置于一处进行观测实验,为研究低种群密度的动物粪便分解速率提供了可行途径,丰富了我国鹿科动物粪便分解速率研究,从而减小了利用粪便距离取样法估算种群数量的阻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鹿 粪便分解速率 小兴安岭 种群数量 距离取样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微卫星标记分析山丹军马场甘肃马鹿遗传多样性 被引量:4
15
作者 张振祥 陈艳霞 +2 位作者 习向玉 肖荣荣 张琪 《高原科学研究》 CSCD 2022年第1期63-75,共13页
目的:开展种群遗传学方面研究,了解圈养甘肃马鹿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水平,为该种群的饲养、管理和繁育提供依据。方法:采集53份圈养甘肃马鹿血液样本,提取基因组DNA后应用26对SSR位点引物对其扩增,通过琼脂糖凝胶电泳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目的:开展种群遗传学方面研究,了解圈养甘肃马鹿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水平,为该种群的饲养、管理和繁育提供依据。方法:采集53份圈养甘肃马鹿血液样本,提取基因组DNA后应用26对SSR位点引物对其扩增,通过琼脂糖凝胶电泳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检测SSR引物扩增情况和多态性,进而应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山丹军马场甘肃马鹿遗传多样性进行评价。结果:26个SSR位点共检测到96个等位基因,各位点Na为2~6,平均Ne、Ho、He、PIC和I分别为2.4502、0.4299、0.5315、0.4760和0.9666,其中5个位点为低度多态位点(PIC<0.25),7个位点为中度多态位点(0.25<PIC<0.5),14个位点为高度多态位点(PIC>0.5);26个位点中只有5个位点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P>0.05);除了5个位点属于非中性位点外,其余21个位点属于中性位点;此外,F-固定系数分析中位点的平均Fis和Fit均为正值。山丹军马场和肃南鹿场两个甘肃马鹿种群比较结果表明,两个种群均为中度遗传多样性,有13个位点在两个甘肃马鹿种群多态性较稳定,可用于其他圈养和野生甘肃马鹿遗传多样性的研究。结论:说明山丹军马场圈养甘肃马鹿种群的遗传多样比较丰富,但也存在一定程度的近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肃马鹿 血液DNA 微卫星 遗传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兴安岭南麓东北马鹿种群遗传多样性分析
16
作者 李峥 郭金昊 +1 位作者 刘鑫鑫 张明海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48-555,共8页
由于人类活动干扰及自然环境变化,东北马鹿(Cervus elaphus xanthopygus)的生存面临诸多问题。为掌握东北马鹿遗传多样性现状,进而为马鹿种群的健康状况提供评估依据,利用线粒体Cyt b基因和微卫星2种分子标记对内蒙古大兴安岭南麓高格... 由于人类活动干扰及自然环境变化,东北马鹿(Cervus elaphus xanthopygus)的生存面临诸多问题。为掌握东北马鹿遗传多样性现状,进而为马鹿种群的健康状况提供评估依据,利用线粒体Cyt b基因和微卫星2种分子标记对内蒙古大兴安岭南麓高格斯台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东北马鹿进行种群遗传多样性评估。结果表明:246份新鲜马鹿粪便隶属于182只个体;微卫星标记表明平均期望杂合度为(0.729±0.016),平均观测杂合度为(0.768±0.029),线粒体标记表明单倍型多样性为(0.347±0.035),核苷酸多样性为(0.248±0.025)%,种群存在较高比例的稀有单倍型(33.33%)。该地区马鹿种群遗传多样性处于中等偏低水平,未来可能存在单倍型丢失的风险。因此,为避免出现遗传多样性下降的风险,建议该地区加强对马鹿种群的管理与保护,并促进与邻近区域马鹿个体的基因交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马鹿 分子粪便学 微卫星分子标记 线粒体分子标记 遗传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