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9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echanical properties and plasma erosion resistance of BN_p/Al_2O_3-SiO_2 composite ceramics 被引量:3
1
作者 段小明 贾德昌 +5 位作者 周玉 杨治华 王玉金 任凤琴 于达仁 丁永杰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3年第6期1462-1468,共7页
BNp/Al2O3-SiO2 system ceramic matrix composites with different volume fractions (10%-60%) of hexagonal BN particulates (BNp) were prepared by hot-press sintering technique. Phase components, microstructure, mechan... BNp/Al2O3-SiO2 system ceramic matrix composites with different volume fractions (10%-60%) of hexagonal BN particulates (BNp) were prepared by hot-press sintering technique. Phase components, microstructure, mechanical properties and plasma erosion resistance were also investigated. With the increase of h-BNp content, relative density and Vickers' hardness of the composite ceramics decrease, while the flexural strength, elastic modulus and fracture toughness increase and then decrease. The plasma erosion resistance linearly deteriorated with the increase of BNp content which is mainly determined by the density, crystal structure and atomic number of the elem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Np/Al2O3-SiO2 composite ceramics MICROSTRUCTURES mechanical properties plasma erosion resistanc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reparation of BN/SiO_2 ceramics by PIP method 被引量:4
2
作者 王静 温广武 孟庆昌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2005年第1期31-34,共4页
The precursor infiltration and pyrolysis(PIP) method for preparation of BN/SiO2 composites was used to improve mechanical properties, dielectric properties and feasibility of high temperature dielectric parts with l... The precursor infiltration and pyrolysis(PIP) method for preparation of BN/SiO2 composites was used to improve mechanical properties, dielectric properties and feasibility of high temperature dielectric parts with large dimensions and complex shapes. In the processing procedure, the porous BN ceramic matrix was first successfully prepared by compacting the mixed powders of B and BN and then sintering them at a certain temperature under normal pressure of N2.The polycarbosilane(PCS) solution was vacuum infiltrated into porous BN ceramics at the room temperature and then at 800℃ in the air to depolimerize out amorphous SiO2, and sintered further at 1300℃ in N2 to get BN/SiO2 composites. The microstructure of materials was studied by means of X-ray diffraction and electron probe micro (analysis.) The thermo-decomposition mechanism of PCS was investigated by a TG-DTA and infrared (IR) spectrum analysis. The flexural strengths were measured by the three-point bending method. The dielectric constant and the loss tangent were measured by the wave-guide method. The results show BN/SiO2 composites were fabricated. The obtained composites posses a flexural strength of 61.96-93.31MPa, the dielectric constant in the range of 3.50-3.78 and the order of magnitude of the loss tangent at 10-3, which are good for the high temperature dielectric parts with large size and complex shap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N/SiO_2 ceramics composites PROPERTIE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reparation of defect free ceramic/Ti composite membranes by surface modification and in situ oxidation 被引量:1
3
作者 ZHANG Dong-qiang YANG Ping +2 位作者 WU Jian-yang ZHAO Jing CHEN Yan-an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9年第12期3295-3304,共10页
Al2O3 ceramic powder was applied to modify the large pores defects on the surface of the porous metal Ti support,in situ oxidation method was a convenient method to prepare defect free ceramic/Ti composite membranes o... Al2O3 ceramic powder was applied to modify the large pores defects on the surface of the porous metal Ti support,in situ oxidation method was a convenient method to prepare defect free ceramic/Ti composite membranes on this basis.In situ oxidation conditions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best condition for preparing the TiO2-Al2O3/Ti composite membrane is under 800°C for 2 h,and the microstructure and pore sizes of the TiO2-Al2O3/Ti composite membranes are affected obviously.The thickness and composition of the TiO2/Ti composite membranes are determined by SEM and XRD completely.The pore size distribution of the composite membrane is measured by bubble pressure method,the most probable aperture is about 3.12μm,while the average pore size of defect free TiO2-Al2O3/Ti is about 3.23μm.After ultrasonic treatment,the slight weight change of membranes reveals no observable change,which indicates that TiO2-Al2O3/Ti composite membranes maintain a good stabil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rous Ti ceramic TiO2 layer in situ oxidation composite membrane surface modific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l_(2)O_(3)/Al_(2)O_(3)陶瓷基复合材料的蠕变性能及损伤机理
4
作者 王亮 聂飞晴 +3 位作者 肖鹏 曲士昱 何玉怀 许巍 《陶瓷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9-138,共10页
Al_(2)O_(3)/Al_(2)O_(3)陶瓷基复合材料因其出色的耐高温、抗氧化等特性在航空发动机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这种材料能够在极端高温环境中保持稳定的性能,对于确保发动机的安全和可靠性至关重要。本文对Al_(2)O_(3)/Al_(2)O_(3)复合材料... Al_(2)O_(3)/Al_(2)O_(3)陶瓷基复合材料因其出色的耐高温、抗氧化等特性在航空发动机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这种材料能够在极端高温环境中保持稳定的性能,对于确保发动机的安全和可靠性至关重要。本文对Al_(2)O_(3)/Al_(2)O_(3)复合材料在1000℃~1200℃下的拉伸蠕变性能,并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高分辨率透射电子显微镜以及纳米压痕等实验方法对试样在不同温度、应力下的断口形貌进行表征。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Al_(2)O_(3)纤维晶粒逐渐长大,强度明显下降,从而导致了复合材料的蠕变抗力显著下降。当蠕变温度为1200℃时,复合材料的蠕变速率较1100℃高了两个数量级,断裂时间大幅缩短,观察试样断口发现,在1100℃的蠕变实验中,纤维拔出长度较长,并未出现明显的基体裂纹。这表明基体与纤维界面结合较好,基体开裂受到抑制,基体和纤维共同分担载荷;而在1200℃,纤维拔出长度较短,强度下降速度更快,蠕变寿命缩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_(2)O_(3)/Al_(2)O_(3)陶瓷基复合材料 蠕变性能 蠕变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纳结构Cr_(3)C_(2)-NiCr陶瓷涂层在3.5%NaCl溶液中的腐蚀磨损行为
5
作者 南鹏娟 贾均红 +3 位作者 焦小雨 张宗宇 徐艺飞 张庆庆 《表面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0-160,共11页
目的设计并制备微/纳结构Cr_(3)C_(2)-NiCr陶瓷涂层,以改善机械部件的耐腐蚀磨损性能。方法采用行星式球磨机结合喷雾造粒仪制备了微/纳结构Cr_(3)C_(2)粉体,造粒得到的Cr_(3)C_(2)粉体与NiCr粉混合均匀后通过等离子喷涂技术,在316L不... 目的设计并制备微/纳结构Cr_(3)C_(2)-NiCr陶瓷涂层,以改善机械部件的耐腐蚀磨损性能。方法采用行星式球磨机结合喷雾造粒仪制备了微/纳结构Cr_(3)C_(2)粉体,造粒得到的Cr_(3)C_(2)粉体与NiCr粉混合均匀后通过等离子喷涂技术,在316L不锈钢基体上制备了微/纳结构Cr_(3)C_(2)-NiCr复合涂层。利用球-盘式往复摩擦磨损试验机结合电化学工作站,研究了3.5%NaCl水溶液中复合涂层的腐蚀磨损性能。利用扫描电镜观察了复合粉体、复合涂层和复合涂层腐蚀磨损后的微观形貌,利用X射线衍射仪分析了复合粉体和复合涂层的相变。结果复合粉体表面大小颗粒随机分布,表面结构致密。4种复合涂层显微结构致密,未见明显孔隙及裂纹生成。WNC3(纳米Cr_(3)C_(2)含量)复合涂层的孔隙率低至0.7%,显微硬度为853.26HV0.3。WNC3涂层所遭受的腐蚀程度最小。复合涂层动态下的自腐蚀电流密度相较于静态下有所升高,磨损和腐蚀的共同作用导致滑动接触下涂层的腐蚀速率大于静态下的涂层腐蚀速率。WNC3复合涂层的平均摩擦因数(约0.20)和磨损率(约9.7×10^(‒7)mm^(3)/(N·m))均最低。在摩擦过程中,磨损痕迹内部的腐蚀电流密度较高,腐蚀溶液通过涂层的缺陷不断向涂层内部扩散,导致局部剥落面积扩大。结论添加50%纳米Cr_(3)C_(2)晶粒使涂层内部更加致密,涂层孔隙率降低,显微硬度增加,在3.5%NaCl水溶液中表现出优异的耐腐蚀磨损性能。复合涂层在3.5%NaCl水溶液中腐蚀磨损时,腐蚀会降低复合涂层的机械性能,增加复合涂层的磨损;而磨损会导致复合涂层暴露出更多的缺陷,进而增加腐蚀发生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纳结构 复合涂层 Cr_(3)C_(2)-NiCr陶瓷涂层 等离子喷涂 腐蚀磨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铜增韧Mo_(2)BC陶瓷的力学性能和摩擦学性能
6
作者 张智源 王帅 +4 位作者 逄显娟 刘娟 祝林 杜三明 张永振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2867-2878,共12页
采用快速热压反应烧结法制备高强韧Mo_(2)BC/Cu陶瓷基复合材料。研究铜含量对Mo_(2)BC/Cu复合材料的微观组织、力学性能和摩擦学性能的影响,并对其增韧机制和磨损机理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Cu均匀地分散在Mo_(2)BC基体中,具有细化晶... 采用快速热压反应烧结法制备高强韧Mo_(2)BC/Cu陶瓷基复合材料。研究铜含量对Mo_(2)BC/Cu复合材料的微观组织、力学性能和摩擦学性能的影响,并对其增韧机制和磨损机理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Cu均匀地分散在Mo_(2)BC基体中,具有细化晶粒的作用。Mo_(2)BC/Cu复合材料中铜可以添加的最大质量分数为7.5%。随着铜含量的增加,Mo_(2)BC/Cu复合材料的弯曲强度和断裂韧性增加。当Cu质量分数为7.5%时,复合材料的弯曲强度和断裂韧性最高,分别为625.1 MPa和7.4 MPa·m^(1/2),与Mo_(2)BC陶瓷相比,分别提高了24%和62%,其主要的增韧机制为铜的塑性变形、晶粒拔出、桥接效应和裂纹的偏转。此外,铜的添加还可以明显提高Mo_(2)BC/Cu复合材料的摩擦磨损性能。当Cu质量分数为2.5%时,复合材料的摩擦因数可低至0.36,磨损量最小,耐磨性最优,其主要的磨损机制为轻微的二体磨粒磨损和氧化磨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瓷基复合材料 Mo_(2)BC 高强韧 摩擦磨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iB_(2)/B_(4)C复相陶瓷自蔓延热爆炸烧结与性能表征 被引量:3
7
作者 李云飞 高鑫 +1 位作者 陈鹏万 刘开源 《兵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6-34,共9页
为了探究高硬度复相陶瓷高效且低成本的制备方法,利用自蔓延高温合成结合爆炸烧结技术,开展制备二硼化钛/碳化硼(TiB_(2)/B_(4)C)复相陶瓷的研究,成功制备厚度约为1 cm、直径约为5 cm的TiB_(2)/B_(4)C复相陶瓷块体。烧结样品物相和微观... 为了探究高硬度复相陶瓷高效且低成本的制备方法,利用自蔓延高温合成结合爆炸烧结技术,开展制备二硼化钛/碳化硼(TiB_(2)/B_(4)C)复相陶瓷的研究,成功制备厚度约为1 cm、直径约为5 cm的TiB_(2)/B_(4)C复相陶瓷块体。烧结样品物相和微观结构分析表征结果表明:烧结样品中TiB_(2)相和B_(4)C相分布均匀,截面观察到致密的微米级颗粒。该方法制备的样品致密度和硬度较高,随冲击压力不同,致密度范围在90%~93%之间,相应平均维氏硬度为16.64~17.35 GPa;根据不同条件下回收样品的微结构、致密度等分析,冲击压力和起爆时刻生坯温度对TiB_(2)/B_(4)C复相陶瓷烧结质量有重要影响;冲击压力为40 GPa,生坯温度为1800 K时,烧结致密度为93%;为进一步提高烧结质量,应提高冲击压力或冲击波作用时间。研究表明自蔓延热爆炸烧结技术是一种高效且低成本的高硬度复相陶瓷的制备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B_(2)/B_(4)C 复相陶瓷 自蔓延高温合成 爆炸烧结 微观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W基化合物添加对ZrB_(2)-SiC陶瓷复合材料摩擦学性能的影响规律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张海羲 于源 +5 位作者 高中堂 卢佳炜 李彤阳 王鲁杰 乔竹辉 刘维民 《摩擦学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602-1613,共12页
采用放电等离子烧结技术制备了添加WC、WB和WSi_(2)的ZrB_(2)-SiC陶瓷复合材料,考察了W基化合物的添加对组织结构、力学性能和摩擦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WB和WSi_(2)的添加原位形成了(Zr,W)B_(2)固溶体相;WC的添加原位形成了(Zr,W)B_(2... 采用放电等离子烧结技术制备了添加WC、WB和WSi_(2)的ZrB_(2)-SiC陶瓷复合材料,考察了W基化合物的添加对组织结构、力学性能和摩擦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WB和WSi_(2)的添加原位形成了(Zr,W)B_(2)固溶体相;WC的添加原位形成了(Zr,W)B_(2)和(Zr,W)C固溶体相,固溶体相的形成获得了核壳结构,提高了致密度,抑制了ZrB_(2)晶粒长大,提升了力学性能;添加WC后材料具有最高的硬度、屈服强度和断裂韧性.WC和WB的添加有效提高了摩擦系数稳定性和耐磨性;添加WC后,提升了强度和韧性,并形成了致密氧化铝和钨氧化物摩擦层,获得了最佳的摩擦学性能,磨损率相比ZrB_(2)-SiC陶瓷降低了约50%;添加WB后,摩擦表面形成多裂纹的氧化铝摩擦层和大尺寸的氧化铝堆积;添加WSi_(2)后,摩擦表面不能形成有效的氧化铝摩擦层,发生晶粒断裂和拔出,摩擦磨损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基化合物 ZrB_(2)-SiC复合材料 摩擦学性能 磨损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2型陶瓷-空气复合材料振动状态的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井苏杰 于肇贤 +2 位作者 王宏伟 邵震 李林诺 《压电与声光》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16-721,共6页
3-2型陶瓷-空气复合材料是在1-3型压电复合材料的结构基础上改进而来。3-2型压电材料由PZT-5A和空气复合而成。首先使用ANSYS有限元仿真软件的模态分析研究了3-2型压电复合材料做厚度伸缩振动。其次通过谐响应分析了敏感元件在正弦信号... 3-2型陶瓷-空气复合材料是在1-3型压电复合材料的结构基础上改进而来。3-2型压电材料由PZT-5A和空气复合而成。首先使用ANSYS有限元仿真软件的模态分析研究了3-2型压电复合材料做厚度伸缩振动。其次通过谐响应分析了敏感元件在正弦信号激励下的稳态响应,讨论了压电材料陶瓷体积分数对其振动特性的影响,研究了不同体积分数压电陶瓷材料在厚度振动谐振频率下的振动位移。最后通过实验制备了3-2型压电材料的实物样品,使用激光测振仪测量压电振子的振动状况,并对仿真数据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在正弦信号激励下,3-2型复合材料的振动模态为厚度伸缩振动,振动位移最大值为3.840 nm(单位电压下),陶瓷体积占比的变化不会对振动位移产生太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2型陶瓷-空气复合材料 模态分析 谐频响应分析 振动状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高温陶瓷复合材料ZrB2-HfB2-SiC电火花加工蚀除特性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于晴 杨晓冬 段晓明 《电加工与模具》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7,共7页
ZrB_(2)-HfB_(2)-SiC作为超高温陶瓷复合材料,具有高硬度与高脆性的特点。采用传统机械加工方法,刀具磨损严重,加工效率低。电火花加工不受材料硬度和脆性限制,是加工ZrB_(2)-HfB_(2)-SiC材料的有效方法。但该复合材料具有非均质性和各... ZrB_(2)-HfB_(2)-SiC作为超高温陶瓷复合材料,具有高硬度与高脆性的特点。采用传统机械加工方法,刀具磨损严重,加工效率低。电火花加工不受材料硬度和脆性限制,是加工ZrB_(2)-HfB_(2)-SiC材料的有效方法。但该复合材料具有非均质性和各向异性,材料组分的不同作用机制导致其具有不同于电火花加工金属的材料蚀除过程和蚀除机制。利用高速摄像观测方法对电火花加工ZrB_(2)-HfB_(2)-SiC时的单脉冲放电材料蚀除过程进行研究,分析其蚀除机制。结果表明:该材料在放电蚀除过程中发生了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SiC纤维主要为断裂蚀除;放电凹坑形状不规则,且不同位置的放电凹坑形貌差异很大。通过电火花微小孔加工实验,验证了电火花加工ZrB_(2)-HfB_(2)-SiC的可行性,发现微细电火花加工时其具有明显的极性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rB2-HfB2-SiC 超高温陶瓷复合材料 电火花加工 蚀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ρ-Al_(2)O_(3)复合铝酸钙水泥烧结助剂对多孔碳化硅陶瓷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11
作者 潘进文 姜洪义 《耐火材料》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76-380,386,共6页
为了提高多孔碳化硅陶瓷的性能,以绿碳化硅为主原料,石墨为造孔剂,用铝酸钙水泥(CAC)和水合氧化铝(ρ-Al_(2)O_(3))配制成复合烧结助剂(ρ-Al_(2)O_(3)-CAC),经1450℃保温3 h,制备多孔碳化硅陶瓷。研究了ρ-Al_(2)O_(3)-CAC加入量(加入... 为了提高多孔碳化硅陶瓷的性能,以绿碳化硅为主原料,石墨为造孔剂,用铝酸钙水泥(CAC)和水合氧化铝(ρ-Al_(2)O_(3))配制成复合烧结助剂(ρ-Al_(2)O_(3)-CAC),经1450℃保温3 h,制备多孔碳化硅陶瓷。研究了ρ-Al_(2)O_(3)-CAC加入量(加入质量分数为2.5%~20%)对多孔碳化硅陶瓷物相组成、显微结构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1)ρ-Al_(2)O_(3)-CAC能促进碳化硅的氧化,并与碳化硅氧化生成的SiO_(2)发生原位反应,形成玻璃-莫来石复相结合,同时还在结合相中引入气泡,气泡会随ρ-Al_(2)O_(3)-CAC加入量的增加而长大;2)当ρ-Al_(2)O_(3)-CAC的加入量为12.5%(w)时,制得的多孔碳化硅陶瓷综合性能最佳,其显气孔率为39.1%,室温弯曲强度为39.3 MPa,透气度为26.74 m^(3)·h^(-1)·kPa^(-1)·m^(-2),抗热震性最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孔碳化硅陶瓷 ρ-Al_(2)O_(3)-CAC 玻璃-莫来石复相结合 抗热震性 透气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织构化多孔Al_(2)O_(3)-SiO_(2)复合陶瓷片-球混合浆料特性及光强分布仿真
12
作者 武向权 滕家琛 +3 位作者 季祥旭 郝禹博 张忠明 徐春杰 《无机材料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769-778,共10页
陶瓷光固化技术在制备Al_(2)O_(3)-SiO_(2)复合陶瓷方面具有广阔前景,织构化的Al_(2)O_(3)-SiO_(2)复合陶瓷在陶瓷光固化增材制备方面亟待研究。本工作研究了添加片状氧化铝、等轴氧化铝、球形二氧化硅的片-球混合陶瓷光固化浆料的特性... 陶瓷光固化技术在制备Al_(2)O_(3)-SiO_(2)复合陶瓷方面具有广阔前景,织构化的Al_(2)O_(3)-SiO_(2)复合陶瓷在陶瓷光固化增材制备方面亟待研究。本工作研究了添加片状氧化铝、等轴氧化铝、球形二氧化硅的片-球混合陶瓷光固化浆料的特性。针对不同固相配比,研究了浆料的黏度、沉降性、固化特性和固化精度,并针对所研究的片-球混合浆料开发了一种紫外光强分布模拟算法,对浆料在曝光中的光强分布进行了理论模拟分析,最终成功制备了具有片状氧化铝定向特征的织构化多孔Al_(2)O_(3)-SiO_(2)复合陶瓷。研究结果表明,片状氧化铝与球状粉体组合可以使浆料在高固相含量(总固相体积分数40%~45%,片状氧化铝体积分数占50%~60%)下保持低黏度和剪切稀释性。在相同总固相含量下,增大片状氧化铝或球形二氧化硅的含量能够减小浆料的黏度,从而提高浆料的沉降率。片状氧化铝相比于等轴氧化铝可以减少浆料对紫外光的阻挡和散射作用。在相同曝光能量条件下,降低等轴氧化铝、增加球形二氧化硅的含量可以增加的浆料固化厚度;而增加片状氧化铝和球形二氧化硅的含量会扩大尺寸误差。理论模拟结果表明,接近水平分布的片状氧化铝对光的阻挡和偏转作用弱,接近垂直分布的片状氧化铝对紫外光具有引导作用。模型上边界紫外光强平均值的变化与固化厚度测量值的变化接近,所建立的模型可以为浆料固化厚度的实验测试结果提供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瓷光固化 Al_(2)O_(3)-SiO_(2)复合陶瓷 片状氧化铝 光强分布模拟 浆料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r_(2)O_(3)添加量对SrAl_(12)O_(19)-Al_(2)O_(3)-ZrO_(2)复相陶瓷力学性能和微观结构影响
13
作者 江书豪 杨金萍 +4 位作者 孙怡 马腾 毛君妍 章健 王士维 《陶瓷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20-728,共9页
以3Y-TZP、α-Al_(2)O_(3)、Sr(NO3)2为基础原料,掺杂了不同含量的Cr(NO_(3))_(3)·9H_(2)O,通过无压预烧和热等静压烧结结合的方式制备了SrO和Cr_(2)O_(3)共掺杂的ZTA复相陶瓷。研究了Cr_(2)O_(3)添加量对SrAl_(12)O_(19)-Al_(2)O_... 以3Y-TZP、α-Al_(2)O_(3)、Sr(NO3)2为基础原料,掺杂了不同含量的Cr(NO_(3))_(3)·9H_(2)O,通过无压预烧和热等静压烧结结合的方式制备了SrO和Cr_(2)O_(3)共掺杂的ZTA复相陶瓷。研究了Cr_(2)O_(3)添加量对SrAl_(12)O_(19)-Al_(2)O_(3)-ZrO_(2)复相陶瓷微观结构和力学性能的影响。XRD衍射谱显示,随着Cr_(2)O_(3)添加量的增多,α-Al_(2)O_(3)和SrAl_(12)O_(19)的衍射峰向左偏移,晶胞参数逐渐增大。结合EDS分析推测,Cr_(2)O_(3)更偏向于进入SrAl_(12)O_(19)的晶格。微观结构显示,Cr_(2)O_(3)的加入促进了晶粒生长。随着Cr_(2)O_(3)添加量的增多,断裂韧性和抗弯强度先上升后下降。当Cr_(2)O_(3)掺杂量为0.50 wt.%时力学性能最佳,其显微硬度、断裂韧性和抗弯强度分别为18.45 GPa、6.9 MPa·m^(1/2)和910 MP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r_(2)O_(3) ZTA复相陶瓷 SrAl_(12)O_(19) 原位增韧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气等离子喷涂Si/Mullite+BSAS/Yb_(2)Si_(2)O_(7)环境障涂层的制备与水氧腐蚀行为
14
作者 崔永静 郭孟秋 +4 位作者 马玉洁 周邦阳 范尚武 焦健 成来飞 《航空材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7-45,共9页
以固相烧结法制备的Yb_(2)Si_(2)O_(7)粉体作为原材料,采用大气等离子喷涂工艺在SiC基体表面制备Si/Mullite+BSAS/Yb_(2)Si_(2)O_(7)三层结构环境障涂层。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仪、X射线衍射分析仪、纳米压痕试验机等设备研究涂层... 以固相烧结法制备的Yb_(2)Si_(2)O_(7)粉体作为原材料,采用大气等离子喷涂工艺在SiC基体表面制备Si/Mullite+BSAS/Yb_(2)Si_(2)O_(7)三层结构环境障涂层。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仪、X射线衍射分析仪、纳米压痕试验机等设备研究涂层的显微组织、相结构和力学性能。结果表明:粉体材料由83%Yb_(2)Si_(2)O_(7)相和17%Yb_(2)SiO_(5)相(质量分数)组成,等离子喷涂获得的Yb_(2)Si_(2)O_(7)层孔隙率为(6.61±0.65)%,涂层结合强度达(22.82±3.55)MPa,涂层断裂韧度达(1.98±0.12)MPa·m1/2。此外,涂层1350℃条件下水氧耦合腐蚀测试结果显示Yb_(2)Si_(2)O_(7)单斜相含量先降低后提高,硅黏结层高温氧化形成的热生长氧化物SiO_(2)与Mullite+BSAS界面相容,未发现Mullite+BSAS与Yb_(2)Si_(2)O_(7)层互扩散现象,硅层的损耗是涂层使用寿命的主要限制环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障涂层 等离子喷涂 碳化硅陶瓷基复合材料 Yb_(2)Si_(2)O_(7)
在线阅读 下载PDF
Y_(3)Si_(2)C_(2)掺量对Si_(3)N_(4)陶瓷微观结构与力/热学性能的影响
15
作者 龙国钦 聂光临 +5 位作者 陈炫志 黎业华 彭小晋 黄瑶 邓欣 伍尚华 《陶瓷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39-548,共10页
Si_(3)N_(4)陶瓷具有优异的力学、化学、热学性能,在电子元器件散热与封装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为制备高强度、高导热的Si_(3)N_(4)陶瓷,采用Y_(3)Si_(2)C_(2)-MgO二元复合烧结助剂,系统研究了Y_(3)Si_(2)C_(2)掺量与保温时间对Si_(... Si_(3)N_(4)陶瓷具有优异的力学、化学、热学性能,在电子元器件散热与封装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为制备高强度、高导热的Si_(3)N_(4)陶瓷,采用Y_(3)Si_(2)C_(2)-MgO二元复合烧结助剂,系统研究了Y_(3)Si_(2)C_(2)掺量与保温时间对Si_(3)N_(4)陶瓷致密度、力学性能及热导率的影响规律,并基于微观结构和物相组成分析阐释了Si_(3)N_(4)陶瓷力/热学性能的优化机制。研究结果表明:随着Y_(3)Si_(2)C_(2)掺量的增加,Si_(3)N_(4)陶瓷试样(保温时间分别为4 h和12 h)的热导率和弯曲强度均呈现先增大后降低的变化规律;保温4 h所制Si_(3)N_(4)陶瓷的弯曲强度主要受致密度的影响,保温12 h所制Si_(3)N_(4)陶瓷的弯曲强度主要受微观结构的均匀度及晶粒尺寸的影响;保温时间的延长有利于气体排出和晶粒生长,从而促进Si_(3)N_(4)陶瓷的致密化及热导率的提升。利用气压烧结(1900℃保温12 h),掺加1.5 mol%的Y_(3)Si_(2)C_(2)可制得致密度为99.0%、热导率为(106.80±2.64)W·m^(−1)·K^(−1)、弯曲强度为(590.21±25.69)MPa的Si_(3)N_(4)陶瓷,其具有优良的力/热学综合性能,有利于提升Si_(3)N_(4)陶瓷封装电子元器件的服役安全性与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_(3)N_(4)陶瓷 二元复合烧结助剂 Y_(3)Si_(2)C_(2) 热导率 力学性能 微观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l_(2)O_(3)粒度对CA_(6)轻质陶瓷材料结构与性能的影响
16
作者 申天姿 李文凤 +3 位作者 郭会师 曹金金 侯永改 杜娟 《硅酸盐通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250-2255,共6页
为研究Al_(2)O_(3)粒度对CA_(6)轻质陶瓷材料结构与性能的影响,本文以平均粒径分别为80、61、45和38μm的α-Al_(2)O_(3)为氧化铝源,以平均粒径为15μm的轻质碳酸钙为氧化钙源,采用发泡法结合原位烧成工艺,经1550℃保温5 h烧成后获得CA_... 为研究Al_(2)O_(3)粒度对CA_(6)轻质陶瓷材料结构与性能的影响,本文以平均粒径分别为80、61、45和38μm的α-Al_(2)O_(3)为氧化铝源,以平均粒径为15μm的轻质碳酸钙为氧化钙源,采用发泡法结合原位烧成工艺,经1550℃保温5 h烧成后获得CA_(6)轻质陶瓷材料,研究不同粒度的Al_(2)O_(3)原料对其物相组成、显微结构和物理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α-Al_(2)O_(3)粒度的减小,CA_(6)轻质陶瓷的线收缩率、体积密度和热导率逐渐变小,显气孔率增大,压缩强度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综合考虑,以平均粒径为45μm的α-Al_(2)O_(3)为氧化铝源所制试样的综合性能较佳,更能满足使用需求,其显气孔率、热导率和压缩强度分别为87.8%、0.149 W·m^(-1)·K^(-1)和0.29 MP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_(6)轻质陶瓷材料 Al_(2)O_(3)粒度 物相组成 显微结构 压缩强度 热导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l_(2)O_(3)-AlN复相陶瓷的热化学形变行为与预应力强化
17
作者 刘泽校 聂光临 +3 位作者 严政清 刘一军 林华泰 左飞 《陶瓷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63-1170,共8页
Al_(2)O_(3)-AlN复相陶瓷在电子信息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为了保证其服役安全性与可靠性,采用热化学形变调控下的后处理强化技术,提高复相陶瓷的力学性能;并利用非接触式原位形变测量、SEM-EDS、XRD、压痕试验等表征方法,探讨了复相... Al_(2)O_(3)-AlN复相陶瓷在电子信息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为了保证其服役安全性与可靠性,采用热化学形变调控下的后处理强化技术,提高复相陶瓷的力学性能;并利用非接触式原位形变测量、SEM-EDS、XRD、压痕试验等表征方法,探讨了复相陶瓷的热化学形变行为、物相—微观结构演变规律以及后处理的预应力强化机制。结果显示,随着后处理温度的升高,Al_(2)O_(3)-AlN复相陶瓷的弯曲强度呈现先增后降的变化规律;其中,1100℃处理制得的试样弯曲强度达到极大值[(519.23±23.87)MPa],较未处理试样提高了15%,而且后处理并未降低复相陶瓷试样的热导率。后处理过程可以使复相陶瓷中的AlN组分发生表层局部氧化,并伴随体积膨胀,继而通过表层—内芯的热化学形变失配在复相陶瓷表面形成残余压应力,增大了陶瓷试样的裂纹扩展阻力,从而有效提升了复相陶瓷的力学强度;然而,当后处理温度超过1200℃时,表面氧化层易形成气孔和微裂纹缺陷,导致复相陶瓷力学强度的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_(2)O_(3)-AlN复相陶瓷 热化学形变 预应力强化 原位形变测量 微观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位合成TiB_2-TiC陶瓷基复合材料 被引量:16
18
作者 唐建新 曾照强 +1 位作者 胡晓清 苗赫濯 《材料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9-21,共3页
分析了 Ti B2 - Ti C陶瓷基复合材料的原位生成机理 ,利用普通的热压烧结设备 ,以 Ti H2 - B4C为原料原位合成了高性能的 Ti B2 - Ti C陶瓷基复合材料。 TEM和 X射线衍射的研究结果表明 :原位合成的复合材料中 Ti B2 为长柱状的显微形貌 。
关键词 原位合成 陶瓷基复合材料 硼化钛 碳化钛 结构陶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ZrO_2—Al_2O_3复相陶瓷的研究 被引量:16
19
作者 高翔 丘泰 +1 位作者 焦宝祥 沈春英 《中国陶瓷》 CAS CSCD 2004年第3期9-13,共5页
以纳米ZrO 、微米Al O 为原料,采用无压烧结方式制备了ZTA 复相陶瓷。结果表明:nano-ZrO 的 2 2 3 2加入有利于制备细晶ZTA 复相陶瓷。此外,nano-ZrO 的加入对 Al O 陶瓷的显微结构也产生影响,ZrO ... 以纳米ZrO 、微米Al O 为原料,采用无压烧结方式制备了ZTA 复相陶瓷。结果表明:nano-ZrO 的 2 2 3 2加入有利于制备细晶ZTA 复相陶瓷。此外,nano-ZrO 的加入对 Al O 陶瓷的显微结构也产生影响,ZrO 颗粒以 2 2 3 2“晶内型”和晶界型两种形式存在。合理的配方组成及制备工艺有利于 Z r O 以四方亚稳相存在。Z r O 含量为 2 23 0 w t % 时,其四方相含量可达 6 9 %,有利于应力诱导相变增韧,该 Z T A 复相陶瓷的抗弯强度、断裂韧性分别达到 604MPa、6.87MPa·m1/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ZRO2 复相陶瓷 ZTA 力学性能 AL2O3陶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位Al_2O_3和TiB_2粒子增强Al-Cu合金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和性能 被引量:11
20
作者 马宗义 吕毓雄 毕敬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101-105,共5页
由TiO2AlBCuO体系制备了原位Al2O3和TiB2粒子增强Al3.2%Cu和Al6.0%Cu合金基复合材料。X射线衍射分析表明,在两种复合材料中均有Al2O3和TiB2生成,没有发现Al3Ti相产生。... 由TiO2AlBCuO体系制备了原位Al2O3和TiB2粒子增强Al3.2%Cu和Al6.0%Cu合金基复合材料。X射线衍射分析表明,在两种复合材料中均有Al2O3和TiB2生成,没有发现Al3Ti相产生。原位生成的Al2O3和TiB2粒子为尺寸小于2μm的等轴状粒子,在Al基体中均匀分布。室温拉伸试验表明两种AlCu合金基原位复合材料具有很高的强度,并且随着基体合金中Cu含量的增加复合材料的强度增加。动态压缩试验表明,这种AlCu合金基原位复合材料的强度对应变速率是不敏感的,这可由不同应变速率变形后的复合材料基体中位错密度大致相同来解释。高温压缩蠕变试验表明,两种复合材料均表现出高的显态应力指数。随基体合金中Cu含量的增加复合材料的蠕变抗力明显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材料 氧化铝 硼化钛 铝铜合金 制备 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