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0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iH_(2)的加入对Cu_(3)Sn金属间化合物金刚石砂轮磨削性能的影响
1
作者 何珂桥 陈帅鹏 +1 位作者 康希越 贺跃辉 《金刚石与磨料磨具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20,共9页
为进一步提升Cu_(3)Sn金属间化合物金刚石砂轮的锋利度和保形性,制备不同TiH_(2)加入量的Cu_(3)Sn金属间化合物球磨粉末、金刚石磨块及砂轮。通过对微观形貌、氧含量、物相组成、热效应、力学性能等进行测试和分析,探究TiH_(2)对Cu_(3)S... 为进一步提升Cu_(3)Sn金属间化合物金刚石砂轮的锋利度和保形性,制备不同TiH_(2)加入量的Cu_(3)Sn金属间化合物球磨粉末、金刚石磨块及砂轮。通过对微观形貌、氧含量、物相组成、热效应、力学性能等进行测试和分析,探究TiH_(2)对Cu_(3)Sn金属间化合物金刚石砂轮磨削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TiH_(2)对Cu_(3)Sn球磨粉末有抑制增氧的作用,促进粉末烧结。当TiH_(2)的质量分数为2.0%时,氧质量分数从0.67%降低到最小值0.51%。TiH_(2)能够提高胎体对金刚石的把持力,可提高试样的抗弯强度和硬度:当TiH_(2)的质量分数为1.5%时,抗弯强度达到最大值80.74 MPa;当TiH_(2)的质量分数为2.0%时,洛氏硬度达到最大值109.88 HRB;当TiH_(2)的加入量继续增大时,抗弯强度和硬度反而下降。TiH_(2)可提升砂轮的磨削性能,磨削YG8硬质合金时,加入质量分数为2.0%的TiH_(2)使金刚石砂轮最快进给速率从0.020 mm/次提升到0.035 mm/次,磨削比从51.09提升到最大值172.0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H_(2) 金属化合物 力学性能 磨削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i_2AlNb金属间化合物惯性摩擦焊接头组织及性能分析 被引量:3
2
作者 周军 乌彦全 +1 位作者 张春波 梁武 《焊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27-32,共6页
采用惯性摩擦焊接工艺对Ti_2AlNb金属间化合物进行了焊接试验研究,利用SEM观察了焊态及焊后热处理接头各区域显微组织,并分析了接头显微硬度变化趋势.结果表明,Ti_2AlNb金属间化合物试验母材为α2+B2+O三相组织,α2相呈断续网状和块状... 采用惯性摩擦焊接工艺对Ti_2AlNb金属间化合物进行了焊接试验研究,利用SEM观察了焊态及焊后热处理接头各区域显微组织,并分析了接头显微硬度变化趋势.结果表明,Ti_2AlNb金属间化合物试验母材为α2+B2+O三相组织,α2相呈断续网状和块状分布于原B2相晶界,O相呈片状分布在B2相基体上;摩擦焊接头分区明显,WZ为单一B2相等轴晶粒,晶粒均匀细小,热力影响区(TMAZ)近焊缝区为B2+α2相组织,α2相沿摩擦方向呈定向分布,远焊缝区与热力影响区(HAZ)相近为B2+O+α2三相组织;焊后热处理接头WZ为板条状B2+O双相组织,并伴有疑似孪晶出现,TMAZ为B2+O+α2三相组织,近焊缝区原黑色条纹区B2相转变成了块状O相,其余B2相转变成B2+O相板条束,HAZ组织与母材相近,但具有厚度更细小的O+B2相板条;焊态及焊后热处理接头焊缝区显微硬度最高,随着向母材区过度,显微硬度逐渐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2alnb金属间化合物 惯性摩擦焊 微观组织 显微硬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iB_2金属陶瓷与TiAl金属间化合物的扩散连接 被引量:4
3
作者 李卓然 曹健 冯吉才 《焊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4-6,15,共4页
对TiB2 金属陶瓷与TiAl金属间化合物进行了扩散连接试验 ,研究了直接扩散连接和采用Ni为中间层进行扩散连接的接头界面结构及工艺参数对界面结构和连接性能的影响。直接扩散连接时 ,连接界面处生成了Ti(Cu ,Al) 2 金属间化合物 ,采用Ni... 对TiB2 金属陶瓷与TiAl金属间化合物进行了扩散连接试验 ,研究了直接扩散连接和采用Ni为中间层进行扩散连接的接头界面结构及工艺参数对界面结构和连接性能的影响。直接扩散连接时 ,连接界面处生成了Ti(Cu ,Al) 2 金属间化合物 ,采用Ni为中间层进行扩散连接时 ,界面处生成了单层TiAlNi2 金属间化合物层和两层Ti,Al,Ni扩散层共三层结构。直接扩散连接时 ,连接温度T =12 2 3K ,时间t=1.8ks,压力p =80MPa时接头强度为 10 3MPa ;采用Ni为中间层时 ,连接温度T =12 73K ,时间t=1.8ks,压力p =80MPa时接头强度为 110MP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B2金属陶瓷 tiAL金属化合物 扩散连接 界面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i-Al金属间化合物中原位生成Al_2O_3晶须机理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王芬 李萌 《硅酸盐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55-158,共4页
以金属钛粉、铝粉和五氧化二铌粉末压制成预制体,通过石墨与氧化铝混合粉对预制体的覆埋实现气氛保护并进行热处理,使其发生化学反应原位合成氧化铝晶须增韧钛铝金属间化合物复合材料。通过XRD、EDS和SEM测试,分析了材料最终晶相组成及... 以金属钛粉、铝粉和五氧化二铌粉末压制成预制体,通过石墨与氧化铝混合粉对预制体的覆埋实现气氛保护并进行热处理,使其发生化学反应原位合成氧化铝晶须增韧钛铝金属间化合物复合材料。通过XRD、EDS和SEM测试,分析了材料最终晶相组成及内部显微结构特点。XRD分析显示,主晶相为Ti-Al金属间化合物,次晶相为α-Al2O3;且根据原料中钛、铝粉配比不同,主晶相为钛铝比不同的金属间化合物。SEM结合EDS测试表明,钛铝质量比为3:7时,材料中包含α-Al2O3晶须、颗粒两种增强相;钛铝比较低(5:5)时,增强相为α-Al2O3颗粒。颗粒增强相主要为Al与Nb2O5反应生成;α-Al2O3晶须由铝液与氧气反应而成,按VLS机制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位合成 钛铝金属化合物 Al2O3晶须 生长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i_3Al金属间化合物在熔融LiCl-Li_2O中的热腐蚀行为
5
作者 屈献永 王旭 +2 位作者 张俊善 王秀敏 祝美丽 《机械工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54-56,70,共4页
采用浸没法研究了Ti_3Al金属间化合物在750℃熔融LiCl-3%Li_2O中的热腐蚀行为。结果表明:Ti_3Al的耐腐蚀性能优于SS310不锈钢。Ti_3Al在腐蚀初期出现了较快的腐蚀,而后腐蚀速率减慢并趋于平缓。Ti_3Al经腐蚀后,形成了双层结构的腐蚀膜... 采用浸没法研究了Ti_3Al金属间化合物在750℃熔融LiCl-3%Li_2O中的热腐蚀行为。结果表明:Ti_3Al的耐腐蚀性能优于SS310不锈钢。Ti_3Al在腐蚀初期出现了较快的腐蚀,而后腐蚀速率减慢并趋于平缓。Ti_3Al经腐蚀后,形成了双层结构的腐蚀膜,外层较厚,由铝的氧化物(LiAlO_2,Al_2O_3)构成;内层较薄,由钛的氧化物(Li_2 TiO_3,TiO_2)构成。铝的选择氧化导致了Ti_3Al腐蚀初期快速腐蚀,而腐蚀后期腐蚀速率较慢是由于钛的氧化物构成的内层具有较好的保护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3Al金属化合物 熔融 LiCl-Li2O 腐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属间化合物Al_(67)Mn_8Ti_(25)合金解理能和解理面
6
作者 文九巴 戎咏华 +2 位作者 陈世朴 胡赓祥 陈家光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A01期11-15,共5页
用EET 计算了L12 结构Al67 Mn8Ti25 合金的键结构, 键能和主要解理面的解理能。结果表明几种低指数晶面的解理能以{110} 晶面为最低, 其值为3 .12J·m - 2 ; 其次为{100} 和{111} 型晶... 用EET 计算了L12 结构Al67 Mn8Ti25 合金的键结构, 键能和主要解理面的解理能。结果表明几种低指数晶面的解理能以{110} 晶面为最低, 其值为3 .12J·m - 2 ; 其次为{100} 和{111} 型晶面, 解理能分别为4 .17 和4 .87J·m - 2 。用电子背散射衍射技术对合金室温弯曲断口解理刻面的晶体学位向进行了测定, 在所测刻面中,{110} 刻面约占54 % ,{100} 和{111} 约占31 % 和8 % , 其结果与EET 计算结果相一致。可以认为, 解理能低是Al67 Mn8Ti25 合金室温脆性解理的主要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化合物 解理能 解理面 Al67Mn8ti2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氢对 Ll_2 结构 Al_(67)Ti_(25)Mn_8 金属间化合物力学性能的影响
7
作者 郭正洪 陈世朴 +1 位作者 杨晓舟 胡赓祥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9期90-93,共4页
研究了电解充氢对Ll2结构Al67Ti25Mn8金属间化合物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压缩试验条件下,充氢不改变材料的屈服强度,但断裂强度及塑性却明显降低.通过断口分析,发现在三点弯曲的起裂边缘存在沿晶断裂的薄层,... 研究了电解充氢对Ll2结构Al67Ti25Mn8金属间化合物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压缩试验条件下,充氢不改变材料的屈服强度,但断裂强度及塑性却明显降低.通过断口分析,发现在三点弯曲的起裂边缘存在沿晶断裂的薄层,而在断口内部则基本仍为解理断裂.试样表面沿晶界开裂,并在晶界附近出现浮凸粒子.能谱分析表明为Ti富集的新相,经热力学分析应为Ti-H化合物.表明氢在晶界富集促进了晶间起裂,致使材料的强度和塑性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化合物 Al67ti25Mn8 氢脆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i-Al金属间化合物多孔材料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8
8
作者 江垚 贺跃辉 +2 位作者 黄伯云 林均品 杨帆 《中国材料进展》 CAS CSCD 2010年第3期18-22,共5页
Ti-Al金属间化合物多孔材料兼备陶瓷和金属多孔材料的性能优势,为具有很大发展潜力的新型无机多孔材料。目前,对于Ti-Al金属间化合物多孔材料的研究包括以下3个方面:反应合成Ti-Al金属间化合物多孔材料的制备及孔结构形成过程和机理;偏... Ti-Al金属间化合物多孔材料兼备陶瓷和金属多孔材料的性能优势,为具有很大发展潜力的新型无机多孔材料。目前,对于Ti-Al金属间化合物多孔材料的研究包括以下3个方面:反应合成Ti-Al金属间化合物多孔材料的制备及孔结构形成过程和机理;偏扩散-反应合成-烧结制备的Ti-Al金属间化合物多孔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能;偏扩散-反应合成Ti-Al金属间化合物多孔材料的应用及其潜力。Ti-Al金属间化合物多孔材料包括多孔体、多孔膜和多孔纸型膜等多种形式;Ti-Al金属间化合物多孔材料的性能主要包括膨胀特性、孔结构性能、抗环境腐蚀性能及焊接性能;Ti-Al金属间化合物多孔材料的现有应用范围主要包括过程工业中流体介质的过滤分离净化,以及化学工业中复合钯膜的支撑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Al金属化合物 多孔材料 反应合成 性能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激光熔覆原位制备Ti_3Al金属间化合物涂层结构及摩擦学性能 被引量:18
9
作者 郭纯 陈建敏 +2 位作者 姚润钢 周健松 张世堂 《摩擦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4-21,共8页
利用激光熔覆原位合成技术在纯钛表面制备了Ti3Al金属间化合物涂层.用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镜和高分辨透射电镜分析了涂层的组成和组织结构.在UMT-2MT摩擦磨损试验机上对Ti3Al金属间化合物涂层在不同载荷和不同滑动速度下的摩擦磨损性能... 利用激光熔覆原位合成技术在纯钛表面制备了Ti3Al金属间化合物涂层.用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镜和高分辨透射电镜分析了涂层的组成和组织结构.在UMT-2MT摩擦磨损试验机上对Ti3Al金属间化合物涂层在不同载荷和不同滑动速度下的摩擦磨损性能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Ti3Al金属间化合物涂层的主要组成物相为Ti3Al,涂层与基材冶金结合,涂层显微组织结构主要为树枝状晶,涂层的平均显微硬度约为HV0.2530,涂层的摩擦系数随载荷和滑动速度的增加而减小,磨损体积随载荷和滑动速度的增加而增加.Ti3Al金属间化合物涂层相对于钛基材耐磨性能显著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熔覆 ti3Al金属化合物 摩擦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层叠Ni/Ti热扩散形成金属间化合物的规律 被引量:12
10
作者 周勇 杨冠军 +1 位作者 吴限 李长久 《焊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41-44,共4页
选择Ni和Ti粉末及其机械合金化粉末制备Ni/Ti扩散偶,利用扫描电镜和X射线衍射等手段研究了Ni/Ti扩散偶在固相热处理作用下金属间化合物的形成及生长规律.随着热处理温度的提高,Ni3Ti,Ti2Ni和NiTi金属间化合物的数量增加明显;随热处理保... 选择Ni和Ti粉末及其机械合金化粉末制备Ni/Ti扩散偶,利用扫描电镜和X射线衍射等手段研究了Ni/Ti扩散偶在固相热处理作用下金属间化合物的形成及生长规律.随着热处理温度的提高,Ni3Ti,Ti2Ni和NiTi金属间化合物的数量增加明显;随热处理保温时间的增加,NiTi金属间化合物呈抛物线规律生长,而对Ni3Ti和Ti2Ni的生长影响不大.结果表明,金属间化合物在形成过程中,Ni3Ti和Ti2Ni优先形成,达到一定厚度后,NiTi金属间化合物开始形成并快速增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i/ti扩散偶 同相扩散 热处理 金属化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i_3Al金属间化合物超塑性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1
作者 刘莹莹 姚泽坤 郭鸿镇 《材料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65-69,共5页
详细的对Ti3Al金属间化合物的超塑性研究进展状况进行了总结和评述。根据现有的研究结果可知,此类合金的最佳超塑性变形温度为940-980℃,最佳超塑性变形的应变速率为10^-4~10^-3s^-1,其最大延伸率可达1500%左右,接近于普通钛合金... 详细的对Ti3Al金属间化合物的超塑性研究进展状况进行了总结和评述。根据现有的研究结果可知,此类合金的最佳超塑性变形温度为940-980℃,最佳超塑性变形的应变速率为10^-4~10^-3s^-1,其最大延伸率可达1500%左右,接近于普通钛合金的超塑性水平。Ti3Al金属间化合物超塑变形的主要机制是晶界滑动,失效的主要原因是空洞的形成和连接。针对已取得的研究成果和在目前研究中仍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有关Ti3Al金属间化合物超塑性研究的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3Al金属化合物 超塑性 晶界滑动 空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属间化合物Fe_2B在液态锌中的腐蚀机制 被引量:4
12
作者 杜安 马瑞娜 +2 位作者 温鸣 范永哲 曹晓明 《天津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633-638,共6页
利用扫描电镜、电子探针以及X射线研究了Fe2B的微观组织及被液态锌腐蚀后的界面形貌及化学组成,并运用固体与分子经验电子理论(EET)建立了Fe2B的价电子结构,对腐蚀过程中的反应扩散机制进行了合理的分析.结果表明:Fe2B在液态锌中的腐蚀... 利用扫描电镜、电子探针以及X射线研究了Fe2B的微观组织及被液态锌腐蚀后的界面形貌及化学组成,并运用固体与分子经验电子理论(EET)建立了Fe2B的价电子结构,对腐蚀过程中的反应扩散机制进行了合理的分析.结果表明:Fe2B在液态锌中的腐蚀机制以反应扩散为主;首先液态Zn原子扩散到Fe2B固体表面,然后沿能量较高的晶界进入Fe2B基体;Zn原子在Fe2B晶格中有限固溶,引起了Fe2B晶格畸变,同时在热应力作用下,Fe2B基体产生大量裂纹,液态锌沿着裂纹扩展方向渗入;当晶格畸变达到极限时,Fe原子周围的化学键全部断裂,Fe成为"自由"原子;"自由"的Fe原子与周围的Zn原子发生反应,生成Fe-Zn化合物;化合物从基体上剥落下来,漂移到液态锌中;Fe原子成为"自由"原子需要的能量越高,材料的耐腐蚀性能越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腐蚀 Fe2B 金属化合物 液态锌 键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ZrV_2金属间化合物的制备与物相分析 被引量:6
13
作者 彭述明 赵鹏骥 +3 位作者 徐志磊 龙兴贵 梁建华 罗顺忠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2002年第4期436-438,461,共4页
经电弧熔炼数次 ,在优化的热处理条件下均匀化 ,制备出ZrV2 合金样品。利用Cerius 2 .0软件对C15型Laves相ZrV2 金属间化合物的X射线衍射 (XRD)谱的模拟结果和ASTM卡片 ,对所合成的样品进行物相分析。结果表明 :未经热处理的样品 ,物相... 经电弧熔炼数次 ,在优化的热处理条件下均匀化 ,制备出ZrV2 合金样品。利用Cerius 2 .0软件对C15型Laves相ZrV2 金属间化合物的X射线衍射 (XRD)谱的模拟结果和ASTM卡片 ,对所合成的样品进行物相分析。结果表明 :未经热处理的样品 ,物相组成复杂 ;在优化的热处理条件下均匀化后的样品为纯化合物相的ZrV2 合金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rV2金属化合物 制备 物相分析 锆钒合金 热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激光熔敷Ti_5Si_3增强金属间化合物耐磨复合材料涂层组织及耐磨性研究 被引量:43
14
作者 刘元富 王华明 《摩擦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0-13,共4页
以 Ni- 5 9Ti- 2 1Si合金粉末为原料 ,利用激光熔敷技术在 BT9钛合金表面制备了含 Ti5Si3金属间化合物的耐磨复合材料涂层 .利用光学金相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能量色散谱仪及 X射线衍射仪观察分析了复合材料涂层的显微组织结构 ;同... 以 Ni- 5 9Ti- 2 1Si合金粉末为原料 ,利用激光熔敷技术在 BT9钛合金表面制备了含 Ti5Si3金属间化合物的耐磨复合材料涂层 .利用光学金相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能量色散谱仪及 X射线衍射仪观察分析了复合材料涂层的显微组织结构 ;同时考察了复合材料涂层在室温滑动干摩擦条件下的耐磨性能 .结果表明 :复合材料涂层主要组织包括Ti5Si3增强相、金属间化合物 Ni Ti2 与少量β钛基固溶体及 Ti5Si3共晶 ;其组织结构均匀 ,与基体之间为完全冶金结合 ;复合材料涂层具有硬度高、抗粘着磨损能力强的特点 ,在滑动干摩擦试验条件下表现出优异的耐磨性及良好的承载能力 ;其磨损质量损失随载荷增大变化很小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熔敷 ti5Si3增强金属化合物耐磨复合材料 涂层 组织 耐磨性 钛合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l_3Ti金属间化合物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15
作者 惠林海 耿浩然 +1 位作者 王守仁 徐杰 《机械工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1-3,6,共4页
综述了Al3Ti金属间化合物的研究进展,介绍了其室温脆性改善的方法,分析了合金化结构变异和复相强化对于材料塑性、韧性提高的机理,并对Al3Ti金属间化合物的制备方法和主要应用进行了分类评述,并指出了今后的研究和发展方向。
关键词 Al3ti金属化合物 合金化结构变异 复相强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械合金化与热处理制备Al_3Ti金属间化合物 被引量:4
16
作者 刘涛 周万城 +2 位作者 周亮 罗发 朱冬梅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2期67-69,共3页
以高纯Al粉和Ti粉为原料,通过高能球磨机械合金化和空气中热处理制备了Al3Ti金属间化合物粉末。使用XRD和SEM测试分析了球磨过程中粉末的物相结构和形貌的变化过程,对热处理后的粉末进行了XRD晶体结构测试。结果表明,高能球磨60h后,原... 以高纯Al粉和Ti粉为原料,通过高能球磨机械合金化和空气中热处理制备了Al3Ti金属间化合物粉末。使用XRD和SEM测试分析了球磨过程中粉末的物相结构和形貌的变化过程,对热处理后的粉末进行了XRD晶体结构测试。结果表明,高能球磨60h后,原料粉末转变为非晶态粉末。将非晶态粉末在500℃以上热处理后,转变为Al3Ti金属间化合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械合金化 热处理 Al3ti金属化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属间化合物Mg_2Si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7
17
作者 熊伟 秦晓英 王莉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4-7,共4页
金属间化合物 Mg_2Si 作为高强轻质结构材料以及半导体热电材料均很有发展前途。综述了 Mg_2Si 的基本性质、制备工艺和应用,着重阐述了 Mg_2Si 制备及其作为增强相的研究进展,指出了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 MG2SI 金属化合物 研究进展 半导体热电材料 发展前途 结构材料 基本性质 制备工艺 研究方向 增强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氢处理对Ti_3Al金属间化合物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8
18
作者 丁桦 路贵民 +2 位作者 张彩碚 崔建忠 高建成 《材料科学与工艺》 EI CAS CSCD 1998年第4期55-58,共4页
对一种Ti3Al基合金(Ti-24Al-14Nb-3V-0.5Mor(%)进行了氢处理,研究了合金的吸氢行为和组织变化,并对未渗氢和渗氢的试样进行了高温压缩试验.结果表明:合金的吸氢量在800℃达到峰值,渗氢使合金中的O相体积分数下降,并可显著降... 对一种Ti3Al基合金(Ti-24Al-14Nb-3V-0.5Mor(%)进行了氢处理,研究了合金的吸氢行为和组织变化,并对未渗氢和渗氢的试样进行了高温压缩试验.结果表明:合金的吸氢量在800℃达到峰值,渗氢使合金中的O相体积分数下降,并可显著降低热压缩变形的流变应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3AL基合金 氢处理 组织性能 金属化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属间化合物NiSb_2吸放锂机理 被引量:3
19
作者 谢健 赵新兵 +1 位作者 曹高劭 赵明坚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1238-1241,共4页
采用悬浮熔炼和球磨制备了NiSb2 合金粉末 ,并研究了它的电化学吸放锂性能。研究结果表明 ,NiSb2的吸放锂平台分别在 0 .8V和 1.0V。在 2 0mA·g-1的电流密度下 ,首次可逆容量达到 494mAh·g-1,经过 15个循环后 ,仍保持 2 42mAh... 采用悬浮熔炼和球磨制备了NiSb2 合金粉末 ,并研究了它的电化学吸放锂性能。研究结果表明 ,NiSb2的吸放锂平台分别在 0 .8V和 1.0V。在 2 0mA·g-1的电流密度下 ,首次可逆容量达到 494mAh·g-1,经过 15个循环后 ,仍保持 2 42mAh·g-1的可逆容量。在研究中发现 ,增大电流密度将导致可逆容量的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负极材料 NiSb2 金属化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稀土镨对金属间化合物Mg_2Si组织的影响 被引量:3
20
作者 李英民 董国升 +2 位作者 任玉艳 张坤 包艳青 《沈阳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2010年第3期266-269,共4页
为了改善金属间化合物Mg2Si在常温下的组织形态与分布,采用在Al-30Mg2Si合金中添加不同量稀土元素镨(Pr)的办法,研究Pr对该合金中Mg2Si变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适量的稀土元素Pr能够明显细化Mg2Si晶粒,改善其形态及其分布.当Pr加入0.2%时... 为了改善金属间化合物Mg2Si在常温下的组织形态与分布,采用在Al-30Mg2Si合金中添加不同量稀土元素镨(Pr)的办法,研究Pr对该合金中Mg2Si变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适量的稀土元素Pr能够明显细化Mg2Si晶粒,改善其形态及其分布.当Pr加入0.2%时能够抑制Mg2Si树枝晶生长,且能使Mg2Si相均匀分布.当Pr加入0.6%~0.8%时,Mg2Si相呈规则多边体形态,且分布更加均匀,组织更加细小,可认为该含量时Mg2Si组织最完善,稀土Pr变质效果最好.当Pr增加到1.7%时,Mg2Si相再次呈不规则状,且分布不均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化合物Mg2Si 稀土元素 变质 组织 树枝晶 铝基 共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