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炉炉缸Ti(C,N)保护层及死料柱行为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张建良 周云花 +2 位作者 刘增强 焦克新 但家云 《炼铁》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2-25,共4页
基于湘钢3号高炉破损调査的现场测量数据,明确了其炉缸侵蚀为“锅底状”侵蚀通过対炉缸Ti(C,N)保护层行为研究,认为炉底缺少Ti(C,N)保护层的保护作用是3号高炉炉缸呈现“锅底状”侵蚀的一个原因。通过计算,3号高炉出铁结束时的死料柱实... 基于湘钢3号高炉破损调査的现场测量数据,明确了其炉缸侵蚀为“锅底状”侵蚀通过対炉缸Ti(C,N)保护层行为研究,认为炉底缺少Ti(C,N)保护层的保护作用是3号高炉炉缸呈现“锅底状”侵蚀的一个原因。通过计算,3号高炉出铁结束时的死料柱实际漂浮高度为0.7m,这个漂浮高度使出铁时炉底铁水流速较大,铁水对炉底的冲刷侵蚀严重,是形成“锅底状”侵蚀的另一个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炉 炉缸 ti(c n)保护层 死料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i(C,N)基金属陶瓷在900~1150℃的氧化行为 被引量:1
2
作者 姚振华 熊惟皓 +1 位作者 叶大萌 瞿峻 《机械工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1-4,共4页
为研究Ti(C,N)基金属陶瓷在高温条件下的可应用性,采用XRD、SEM、EDS等方法分析了该陶瓷在900~1 150℃的氧化行为及其机理。结果表明:在900~1 150℃范围内,陶瓷氧化程度随氧化温度的升高而显著增加,其质量增加曲线近似呈抛物线形;在90... 为研究Ti(C,N)基金属陶瓷在高温条件下的可应用性,采用XRD、SEM、EDS等方法分析了该陶瓷在900~1 150℃的氧化行为及其机理。结果表明:在900~1 150℃范围内,陶瓷氧化程度随氧化温度的升高而显著增加,其质量增加曲线近似呈抛物线形;在900℃空气中氧化100 h后,陶瓷表面生成致密氧化膜(NiO+TiO_2),厚度小于10μm,对基体具有保护作用;而在1 150℃条件下,在致密层氧化膜(NiO+TiO_2)表面衍生出岛状疏松层(TiO_2),100 h后厚度达80μm,氧化膜逐渐失去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c n)基金属陶瓷 氧化行为 氧化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层复合钎料钎焊Ti(C,N)基金属陶瓷与45钢接头的组织 被引量:2
3
作者 何虎 杜学铭 +1 位作者 姚振华 彭军波 《机械工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8-23,共6页
采用由Ag-Cu-Ti+Mo钎料、铜箔和Ag-Cu钎料组成的多层复合钎料,对Ti(C,N)基金属陶瓷和45钢在不同温度(890,920,950℃)和不同时间(10,20,30min)下进行了真空钎焊,根据接头截面形貌和剪切强度确定了最佳钎焊温度和保温时间,并分析了最佳工... 采用由Ag-Cu-Ti+Mo钎料、铜箔和Ag-Cu钎料组成的多层复合钎料,对Ti(C,N)基金属陶瓷和45钢在不同温度(890,920,950℃)和不同时间(10,20,30min)下进行了真空钎焊,根据接头截面形貌和剪切强度确定了最佳钎焊温度和保温时间,并分析了最佳工艺下钎焊接头的显微组织。结果表明:随钎焊温度的升高或保温时间的延长,Ag-Cu-Ti+Mo钎料与金属陶瓷间的界面反应层厚度增大,铜钛金属间化合物增多,两侧钎料区中的铜基固溶体增多,接头的剪切强度先增后降;最佳钎焊工艺为钎焊温度920℃、保温时间20min,此时接头剪切强度最大,从金属陶瓷向45钢,接头组织依次为Cu3Ti2+Ni3Ti金属间化合物,银基固溶体+铜基固溶体+钼+铜钛金属间化合物,铜,银基固溶体+铜基固溶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c n)基金属陶瓷 含钼Ag-cu-ti钎料 铜中间层 多层复合钎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走丝线切割加工对Ti(C,N)基金属陶瓷抗弯强度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曾守富 王晓灵 易健宏 《稀有金属与硬质合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42-48,共7页
采用液压万能试验机研究了慢走丝线切割加工对Ti(C,N)基金属陶瓷——Ti(C,N)-7%WC-20%Ni-7%Mo的抗弯强度影响。采用SEM、EDS对切割表面形貌和成分,以及变质层的显微组织进行了观察和分析。结果表明,慢走丝线切割加工造成了明显的电蚀变... 采用液压万能试验机研究了慢走丝线切割加工对Ti(C,N)基金属陶瓷——Ti(C,N)-7%WC-20%Ni-7%Mo的抗弯强度影响。采用SEM、EDS对切割表面形貌和成分,以及变质层的显微组织进行了观察和分析。结果表明,慢走丝线切割加工造成了明显的电蚀变质层,显著降低了试样的抗弯强度,增大了强度散差。变质层的组织中存在大量微裂纹、孔洞、晶粒脱落等显微缺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走丝线切割 ti(c n)基金属陶瓷 抗弯强度 变质层 磨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C4钛合金直流液相等离子体法强化层的生长 被引量:5
5
作者 闫鹏庆 卢文壮 +3 位作者 刘森 潘韩飞 张吴晖 左敦稳 《中国表面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55-61,共7页
为了进一步研究TC4钛合金在直流液相等离子体法强化过程中的温度变化,探索强化层的生长过程,通过液相等离子体电解强化技术在TC4钛合金表面制备强化层。使用热电偶测量强化过程中的试样温度变化,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能谱仪(EDS)... 为了进一步研究TC4钛合金在直流液相等离子体法强化过程中的温度变化,探索强化层的生长过程,通过液相等离子体电解强化技术在TC4钛合金表面制备强化层。使用热电偶测量强化过程中的试样温度变化,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能谱仪(EDS)、显微硬度等测试方法分别研究强化层的表面形貌、显微结构、元素分布和硬度。结果表明,较高的试样温度(约500℃)有利于TC4钛合金得到表面完整、均匀的强化层,而260V左右的处理电压能使试样达到该温度。表面化合物层以Ti(C,N)相为主,化合物层下有碳氮元素渗入基体。经过处理的强化层硬度较基体明显提升,近表层硬度可达784HV0.01。研究表明,TC4钛合金强化层的生长分为4个阶段:基材预热阶段、初步起弧阶段、表面弧光渗氮阶段和碳氮化合物层向外生长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钛合金 直流液相等离子体法 ti(c n) 强化层 生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激光熔覆铁基复合熔覆层的裂纹形成机理 被引量:1
6
作者 齐勇田 栗卓新 《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1-85,共5页
激光熔覆是绿色再制造重点发展的工业技术。用高能密度的二氧化碳(CO_(2))激光束,在工件表面进行激光熔覆改性处理,形成成分和性能完全不同于母材的铁基复合熔覆层。激光熔覆层组织由马氏体α-Fe和细小弥散分布的碳氮化钛Ti(C,N)陶瓷颗... 激光熔覆是绿色再制造重点发展的工业技术。用高能密度的二氧化碳(CO_(2))激光束,在工件表面进行激光熔覆改性处理,形成成分和性能完全不同于母材的铁基复合熔覆层。激光熔覆层组织由马氏体α-Fe和细小弥散分布的碳氮化钛Ti(C,N)陶瓷颗粒组成。若激光熔覆工艺不当,会形成纵向或横向裂纹。熔合线附近的气孔和微空洞是复合熔覆层开裂的裂纹源,裂纹最初起裂于熔覆层与母材交界处,裂纹扩展为沿晶或穿晶断裂,属于脆性断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熔覆 ti(c n)颗粒 铁基熔覆层 裂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钛物料中护炉有效钛含量的控制模型 被引量:12
7
作者 焦克新 张建良 +1 位作者 左海滨 刘征建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160-1164,共5页
研究了含钛炉料在高炉炉缸内的还原行为及其对炉缸的保护机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渣铁中有效钛含量的控制模型.根据高炉的实际生产参数实时计算炉渣中的有效TiO2含量、铁水中TiC析出的临界Ti含量及对应的析出温度,从而指导生产实践,... 研究了含钛炉料在高炉炉缸内的还原行为及其对炉缸的保护机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渣铁中有效钛含量的控制模型.根据高炉的实际生产参数实时计算炉渣中的有效TiO2含量、铁水中TiC析出的临界Ti含量及对应的析出温度,从而指导生产实践,为护炉过程参数的选取提供理论依据.在文中给定的生产参数条件下,计算出炉渣中有效TiO2含量(质量分数)应控制在0.8%~1.0%,能达到护炉效果的铁水中Ti含量(质量分数)应控制在0.11%~0.14%,并分析了铁水成分对TiC析出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炉 炉缸保护 tiO2活度 ti(c n) 有效钛含量 控制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初始成分对梯度硬质合金微观组织及脱β层厚度的影响 被引量:6
8
作者 史留勇 刘义敏 +2 位作者 张守全 黄继华 赵兴科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1984-1990,共7页
采用普通市售中颗粒Ti(C,N)粉末,以一步烧结法制备脱β层梯度硬质合金;利用显微组织分析和图像分析等手段,研究合金初始成分对其微观组织及脱β层厚度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当Ti(C,N)含量低于1.6%(质量分数)时,随着Ti(C,N)含量的增加,... 采用普通市售中颗粒Ti(C,N)粉末,以一步烧结法制备脱β层梯度硬质合金;利用显微组织分析和图像分析等手段,研究合金初始成分对其微观组织及脱β层厚度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当Ti(C,N)含量低于1.6%(质量分数)时,随着Ti(C,N)含量的增加,脱β层厚度明显增大,而当Ti(C,N)含量超过1.6%时,脱β层厚度呈缓慢缩小的趋势;随着钴含量的增加,脱β层的厚度迅速增大,但当钴含量达到10%(质量分数)左右时,在脱β层与芯部的界面处钴相聚集现象严重;总碳含量为6.51%(质量分数)的合金中WC晶粒度较大且呈规则的多边形,在1 450℃、2 h梯度烧结工艺下制备的脱β层厚度可达38μm左右,而总碳含量为6.23%的合金中WC晶粒度较小且呈等轴化趋势,同时脱β层的厚度仅为17μm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梯度硬质合金 ti(c n) 初始成分 脱β层 微观组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