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藏北长江源地区河流地貌特征及其对新构造运动的响应 被引量:40
1
作者 李亚林 王成善 +2 位作者 王谋 伊海生 李勇 《中国地质》 CAS CSCD 2006年第2期374-382,共9页
对藏北长江源地区河谷地貌和新构造变形调查发现,该区具有平行式水系格局,河谷地貌以形态不同的窄谷和宽谷为特点,新近纪以来该区主要经历了早期挤压和晚期伸展构造演化过程,产生了褶皱-逆冲、走滑剪切、正断层和地堑构造3种构造变形样... 对藏北长江源地区河谷地貌和新构造变形调查发现,该区具有平行式水系格局,河谷地貌以形态不同的窄谷和宽谷为特点,新近纪以来该区主要经历了早期挤压和晚期伸展构造演化过程,产生了褶皱-逆冲、走滑剪切、正断层和地堑构造3种构造变形样式。长江源区河谷地貌的形成演化明显受新构造运动的影响,新构造运动不仅控制了河谷地貌形态与水系格局,而且影响了河流阶地分布以及洪(冲)积扇的形态、结构。长江源地区主要水系至少自全新世以来是沿新构造运动产生的不同性质断裂构造溯源侵蚀发育而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长江源地区 河谷地貌 新构造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源区沙漠化及其景观格局的变化 被引量:23
2
作者 胡光印 董治宝 +1 位作者 逯军峰 颜长珍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4期3872-3881,共10页
以1975年的MSS数据、1990年和2005年的TM数据、以及2000年的ETM数据为数据源,通过遥感(RS)与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获得了黄河源区在1975—2005年间的沙漠化发展特征,并采用景观指数运算软件(FRAGSTATS3.3)对黄河源区沙漠化土地的景观... 以1975年的MSS数据、1990年和2005年的TM数据、以及2000年的ETM数据为数据源,通过遥感(RS)与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获得了黄河源区在1975—2005年间的沙漠化发展特征,并采用景观指数运算软件(FRAGSTATS3.3)对黄河源区沙漠化土地的景观格局变化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在1975—1990年间,黄河源区的沙漠化土地面积大幅增加;在1990—2000年间,沙漠化土地面积保持稳定;在2000—2005年间,沙漠化土地面积出现了小幅度的减小趋势。黄河源区沙漠化土地的景观格局变化显著,在1975—1990年间,沙漠化土地发生了严重的破碎化;在1990—2000年间,沙漠化土地出现了连片的现象,从而使得沙漠化土地的破碎度有所下降,景观多样性降低;在2000—2005年间,沙漠化土地破碎度增加,斑块形状趋于复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源 沙漠化 景观格局 青藏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30a来长江源区沙漠化时空演变过程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22
3
作者 胡光印 董治宝 +2 位作者 逯军峰 颜长珍 魏振海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300-308,共9页
通过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1975-2005年长江源区沙漠化发展状况进行了监测,监测结果显示:长江源区有大面积的沙漠化土地分布,在这30 a间,沙漠化土地面积明显增加,尤其是极重度沙漠化土地的增加最为明显。长江源区不同程度的沙漠化土... 通过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1975-2005年长江源区沙漠化发展状况进行了监测,监测结果显示:长江源区有大面积的沙漠化土地分布,在这30 a间,沙漠化土地面积明显增加,尤其是极重度沙漠化土地的增加最为明显。长江源区不同程度的沙漠化土地总面积从1975年的31 118.3 km2增加到2005年的33 923.25 km2,增加了2 804.9 km2,即从占整个源区面积的21.87%增加到23.83%。其中,极重度沙漠化土地面积增加3 067.49 km2,重度沙漠化土地面积减少912.82 km2,中度沙漠化土地面积增加800.95 km2,轻度沙漠化土地面积减少397.4 km2,潜在沙漠化土地面积增加246.68 km2。长江源区是我国最大的无人区之一,人类活动较少,因此,人类活动对该地区的沙漠化发展影响较小,自然因素是导致长江源区沙漠化发展的主要原因,其中自然因素中的气温迅速上升是导致该地区沙漠化发展的主导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源 沙漠化 遥感监测 青藏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源区新生代地堑的构造特征与形成机制 被引量:6
4
作者 李亚林 王成善 +3 位作者 伊海生 李勇 段志明 黄继均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204-212,共9页
长江源地区近南北走向的地堑构造是该区现今最为显著的构造现象,也是青藏高原迄今发现的同类构造发育的最北部地区。长江源地区地堑构造包括温泉、常错、当拉错纳玛和沱沱河4个规模较大的近南北向地堑。断层年代学和断陷盆地沉积作用研... 长江源地区近南北走向的地堑构造是该区现今最为显著的构造现象,也是青藏高原迄今发现的同类构造发育的最北部地区。长江源地区地堑构造包括温泉、常错、当拉错纳玛和沱沱河4个规模较大的近南北向地堑。断层年代学和断陷盆地沉积作用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伸展变形至少自中新世末—上新世初就已开始,对长江源地区现今的地貌格局、水系型式具有显著的制约作用。长江源区主要水系是沿南北走向的地堑构造和正断层侵蚀发育而成的。青藏高原新生代伸展地堑构造是高原经历早期地壳强烈缩短变形之后,在深部动力学机制作用下快速隆升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长江源地区 伸展构造 地堑 形成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江源区人工草地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特征及季节变化 被引量:7
5
作者 金生英 严林 +4 位作者 马玉寿 陈生翠 陈伶俐 马洪福 李琳琳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954-960,共7页
为了解三江源区不同建植年限人工草地的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特征及其变化动态,于2012年4—10月以极度退化草地"黑土滩"为对照,利用定位观测方法对其进行了7次调查。结果表明:共捕获各类中小型土壤动物标本4552只,隶属3门、8纲... 为了解三江源区不同建植年限人工草地的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特征及其变化动态,于2012年4—10月以极度退化草地"黑土滩"为对照,利用定位观测方法对其进行了7次调查。结果表明:共捕获各类中小型土壤动物标本4552只,隶属3门、8纲、23目、55科、65属;大类群中蜱螨目(Acarina)占41.39%,线虫类(Nemata)占26.24%,弹尾目(Collembola)占23.77%,其他类群仅占8.60%;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组成与数量均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在4—10月均是先上升后下降,在7—8月均达到最高;其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优势度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随着建植年限的增加有显著增加趋势,土壤动物群落结构随着人工草地建植年限的增加愈加稳定,群落稳定性以2000年人工草地最为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江源区 人工草地 土壤动物 中小型 季节动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五道梁低层大气气溶胶来源的初步分析 Ⅱ.源地和输送 被引量:5
6
作者 沈志宝 张小曳 柳海燕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345-352,共8页
基于对五道梁大气气溶胶来源的分析结果和青藏高原及其附近地区环流和天气特征,根据各源气溶胶的浓度变化与单站气象要素变化的关系,讨论了气溶胶的源区和输送。五道梁有两个稳定的污染排放源,全年均对该地低层大气有影响。在运输繁... 基于对五道梁大气气溶胶来源的分析结果和青藏高原及其附近地区环流和天气特征,根据各源气溶胶的浓度变化与单站气象要素变化的关系,讨论了气溶胶的源区和输送。五道梁有两个稳定的污染排放源,全年均对该地低层大气有影响。在运输繁忙的夏、秋季公路过往汽车排放的废气也是一个重要的污染源。高原上出现的海洋气溶胶与水汽一样都源于孟加拉湾和阿拉伯海东北部,在夏季环流背景下通过远程输送同时被输送到高原上,正因为如此,高原上海洋气溶胶仅出现在雨季,其浓度变化与雨季降水有较好的相关。土壤尘在夏、秋季主要来自高原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气溶胶 源地输送 低层大气 空气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三江源区蒸发量遥感估算及对湖泊湿地的响应 被引量:12
7
作者 赵静 姜琦刚 +1 位作者 陈凤臻 王坤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507-513,共7页
青藏三江源区湖泊湿地变化一直以来备受关注,气候因素被认为是湖泊湿地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与温度和降水资料相比,气象站获取蒸发量数据比较困难,而遥感技术却为估算区域地表蒸发量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基于地表能量平衡原理,结合MODI... 青藏三江源区湖泊湿地变化一直以来备受关注,气候因素被认为是湖泊湿地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与温度和降水资料相比,气象站获取蒸发量数据比较困难,而遥感技术却为估算区域地表蒸发量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基于地表能量平衡原理,结合MODIS卫星数据和研究区气象资料,建立三江源区蒸发量估算模型,分析研究区内蒸发分布规律,并探讨温度、降水量、风速和蒸发量之间的相关关系,最后分析蒸发量对源区湖泊湿地变化的响应。研究结果表明:三江源蒸发量呈增加趋势,区域蒸发量随水热、植被覆盖和海拔高度差异而变化;研究区蒸发量受温度和降水量影响较大;蒸发量增大是三江源区湖泊萎缩和湿地退化的主要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 能量平衡原理 蒸发量 青藏高原 三江源 湖泊湿地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河源区的生态环境地位初探 被引量:5
8
作者 李轶冰 杨改河 王得祥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109-114,共6页
为了客观评价江河源区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提出了“生态环境地位”的概念,并从区内、青藏高原、黄河与长江流域3方面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江河源区是青藏高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生态环境是当地生物和居民赖以生存的基础,同时参与青... 为了客观评价江河源区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提出了“生态环境地位”的概念,并从区内、青藏高原、黄河与长江流域3方面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江河源区是青藏高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生态环境是当地生物和居民赖以生存的基础,同时参与青藏高原独特的水文循环及对全球气候和环境的影响;黄河与长江流域的水资源分布受青藏高原的影响,江河源区对黄河流域的贡献主要体现在水量上(48.3%),而对其泥沙及长江流域的水量(1.8%)和泥沙量的输出影响均较小。因此,应正确对待江河源区的生态环境地位,不应夸大局部作用,仍需关注其独特性与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河源区 生态环境 生态环境地位 长江源区 黄河源区 青藏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源地区草地联户经营模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以4个典型乡为例 被引量:4
9
作者 李惠莲 阎建忠 +1 位作者 周洪 雷锟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49-156,共8页
草地资源的持续退化使黄河源地区畜牧业生产受到威胁.合理的草地经营模式是减缓草地退化的关键,联户放牧已成为牧民普遍认可的草地经营方式之一.运用参与式农村评估法(PRA)对4个典型乡镇160户牧户进行调查,分析单户放牧和联户放牧两种... 草地资源的持续退化使黄河源地区畜牧业生产受到威胁.合理的草地经营模式是减缓草地退化的关键,联户放牧已成为牧民普遍认可的草地经营方式之一.运用参与式农村评估法(PRA)对4个典型乡镇160户牧户进行调查,分析单户放牧和联户放牧两种草地经营模式家庭情况和草地管理的差异,运用二元Logistic模型定量分析影响草地经营模式选择的关键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联户经营模式在研究区更为普遍,联户经营模式在草地质量和管理情况上均表现出一定优势.2)人均收入、户主年龄对牧户选择联户放牧具有明显的正向影响,家庭草场质量等级和家庭草场面积则有明显的负向影响.引入社区管理、开展合作社、引导劳动力转移将有助于联户草地经营模式的规范和稳定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源地区 青藏高原 联户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移出与未移出青藏高原的高原低涡涡源区域的地面加热特征分析 被引量:8
10
作者 郁淑华 高文良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99-313,共15页
利用1998—2016年NCEP/DOE逐日的日平均地面感热通量和地面潜热通量、MICAPS历史天气图资料、青藏高原低涡切变线年鉴,对高原低涡涡源区与高原地面加热特征进行统计分析,对比研究了移出青藏高原的高原涡(移出涡)、未移出青藏高原的高原... 利用1998—2016年NCEP/DOE逐日的日平均地面感热通量和地面潜热通量、MICAPS历史天气图资料、青藏高原低涡切变线年鉴,对高原低涡涡源区与高原地面加热特征进行统计分析,对比研究了移出青藏高原的高原涡(移出涡)、未移出青藏高原的高原涡(未移出涡)的涡源与高原地面加热的季节变化特征,及移出涡、未移出涡涡源区的地面加热特征及高原地面加热与低涡生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高原涡、未移出涡、移出涡的涡源分布季节变化特征相似,由冬到春到夏,初生区域逐渐扩大,由夏到秋到冬正好相反,不同的是移出涡涡源区明显比高原涡、未移出涡小,初生中心位置的季节变化也不同;高原地面感热、地面潜热、地面热源分布的季节变化特征相似,由冬到春到夏经历了明显增强的过程,由夏到秋到冬经历了减弱的过程,不同的是热源的快速增强、减弱程度及其发生季节差异大,地面潜热由春到夏增强特别明显,这与移出涡生成个数的明显增加相一致;未移出涡、移出涡春、夏、秋季主要涡源区所处的地面热源值域不同,移出涡夏季的值比未移出涡高,移出涡生成对高原区域地面热源依赖要比未移出涡强一些;夏季移出涡、未移出涡的涡源区都处在与高原地面热源正相关区内,它们与地面潜热的显著正相关区比高原地面感热的大,尤其是移出涡,高原地面潜热在高原涡生成中有重要作用,对移出涡生成影响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低涡 涡源区 地面加热 感热通量 潜热通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源区土地沙漠化研究(英文) 被引量:6
11
作者 封建民 王涛 谢昌卫 《生态环境》 CSCD 2004年第4期601-604,共4页
土地沙漠化是当今世界所面临的最大的环境-社会经济问题之一。由于其危害的严重性和分布的广泛性,使之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热点。黄河源区位于青藏高原的东北部,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其生态环境非常脆弱。近年来在自然因素和人为不合理... 土地沙漠化是当今世界所面临的最大的环境-社会经济问题之一。由于其危害的严重性和分布的广泛性,使之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热点。黄河源区位于青藏高原的东北部,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其生态环境非常脆弱。近年来在自然因素和人为不合理经济活动的共同作用下,区内生态环境退化加剧,表现为土地沙漠化,草场退化和水土流失加剧等过程。在软硬件系统支持下应用GIS和遥感技术,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和野外调查,通过基于知识的多重判据复合分类实现多源信息的集成对黄河源区沙漠化现状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到2000年,黄河源区的沙漠化面积已达13434.8km2,占整个研究区面积的14.65%。沙漠化主要发生在高平原地区和北部的共和盆地,且已草场沙漠化为主,耕地沙漠化面积极少。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对源区沙漠化的特征做了简要的分析,指出共和盆地的沙漠化以地表粗化、沙丘活化和流沙入侵为主;而高平原地区的沙漠化主要是由于植被严重退化后形成裸地或“黑土滩型”退化草场。造成区内沙漠化强烈发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地质构造背景,区域气候变化,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和鼠害等,而超载过牧是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文章最后以共和盆地为例,分析了源区严重的超载过牧形势并提出了沙漠化防治的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沙漠化 黄河源区 青藏高原东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构建三江源文化学的理论思考
12
作者 李学功 《青海民族研究》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65-67,共3页
随着党中央西部大开发战略在青海的逐步实施,“富民强省”已成为西部大开发、青海大发展的首要目标。在这样一种背景下,对青海区位文化进行重新审视和定位,以适应青海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新要求显得尤为重要。三江源文化学概念的提出,试... 随着党中央西部大开发战略在青海的逐步实施,“富民强省”已成为西部大开发、青海大发展的首要目标。在这样一种背景下,对青海区位文化进行重新审视和定位,以适应青海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新要求显得尤为重要。三江源文化学概念的提出,试图从文化学视角入手,重构、提升三江源文化新的文化价值观,实现三江源文化的现代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 区位文化 三江源文化学 理论思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江源区高寒混播草地群落结构特征的研究 被引量:20
13
作者 张小芳 张春平 +9 位作者 董全民 杨晓霞 刘文亭 俞旸 杨增增 魏琳娜 张艳芬 褚晖 李彩弟 冯斌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090-1099,共10页
本试验对青海省三江源区人工混播草地(海南州贵南县森多乡高原大陆性气候冬季牧场(记为DDM)2014年混播草地、果洛州玛沁县大武镇高原寒冷气候冬季牧场(记为HDM)2015年混播草地和海南州贵南县森多乡高原大陆性气候夏季牧场(记为DXM)2016... 本试验对青海省三江源区人工混播草地(海南州贵南县森多乡高原大陆性气候冬季牧场(记为DDM)2014年混播草地、果洛州玛沁县大武镇高原寒冷气候冬季牧场(记为HDM)2015年混播草地和海南州贵南县森多乡高原大陆性气候夏季牧场(记为DXM)2016年混播草地)的植被群落结构特征物种进行多样性调查,旨在探讨高寒区人工混播草地群落结构的变化特征,为高寒区人工混播草地建植提供理论依据。试验结果表明:混播第2年,DDM,DXM和HDM草地的植被盖度和地上生物量均有所提高,HDM人工草地的植被盖度与DDM和DXM相比,差异极显著(P<0.01),DDM人工草地的地上生物量与DXM和HDM相比,差异极显著(P<0.01)。从物种组成上来看,3个试验样地在混播后,植被群落组成及物种重要值均发生了显著变化,其中禾本科牧草所占比例均显著上升,DXM与DDM和HDM相比,上升较为明显(P<0.01)。另外,各个样地的杂类草比例均显著下降,HDM与DDM和DXM相比,下降最为明显(P<0.01)。此外,人工混播措施显著降低了3个样地的物种丰富度、Shannon-Weiner指数、Pielou指数、Simpson指数。综上所述,人工混播是高寒区黑土滩退化草地修复的一种有效措施,但在不同区域的恢复效果不同,因此在青藏高原建植人工草地时要因地制宜,综合考虑不同区域的气候特征,最终达到人工草地的可持续性经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江源区 混播 群落结构 物种多样性 黑土滩 青藏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尔水源地水文地质特征及开采前景分析
14
作者 王文科 吴在宝 李俊亭 《西安地质学院学报》 1992年第4期65-72,共8页
本文在分析塔尔水源地水文地质特征的基础上,通过对地下水资源、开采现状、含水层贮存调节功能和动态等分析和论证,认为按现状开采,水源地未完全发挥其应有效益,尚有扩大开采的潜力,并提出了扩大开采的方案。
关键词 地下水 水源 地质特征 开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年来青海三江源区河川径流变化特征及趋势分析 被引量:13
15
作者 孙永寿 段水强 +1 位作者 李燕 曹广超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2015年第1期52-57,共6页
依据三江源区1956-2012年57年水文监测资料,采用距平分析,集中度、集中期、不均匀系数等方法,分析了自2005年青海三江源生态保护工程实施以来,三江源区河川径流变化特征及趋势。结果表明:三江源区2005-2012年系列径流的空间分布特征是... 依据三江源区1956-2012年57年水文监测资料,采用距平分析,集中度、集中期、不均匀系数等方法,分析了自2005年青海三江源生态保护工程实施以来,三江源区河川径流变化特征及趋势。结果表明:三江源区2005-2012年系列径流的空间分布特征是由南向北递减;2005-2012年径流距平自东南向西北逐渐增大,最大为长江源头区,距平在80%以上,最小为源区东南部地区,距平在-10%左右;2005-2012年长江、澜沧江、黄河吉迈以上径流集中度、不均匀系数呈减小趋势,集中期有所推后,说明径流的年内分配趋于均匀、最大水量出现时间有所滞后;2005-2012年期间源区径流总体呈偏丰状态,各站径流较多年均值有明显增加;1956-2012年期间,长江源区径流有明显上升趋势,澜沧江、黄河源区径流无明显上升或下降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川径流量 径流变化 集中度 集中期 生态保护 青海三江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波流速仪在青海三江源区水文监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9
16
作者 李光录 王秀莲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4期48-50,共3页
通过介绍SVR-VP电波流速仪的工作原理和主要技术指标,以及下拉秀站电波流速仪水面系数的比测试验分析,总结分析该仪器在青海三江源区水文监测工作应用中积累的一些经验。分析结果表明,电波流速仪性能比较稳定,在一定条件下能够替代浮标... 通过介绍SVR-VP电波流速仪的工作原理和主要技术指标,以及下拉秀站电波流速仪水面系数的比测试验分析,总结分析该仪器在青海三江源区水文监测工作应用中积累的一些经验。分析结果表明,电波流速仪性能比较稳定,在一定条件下能够替代浮标完成流量测验,测验质量满足水文规范要求。该仪器可作为水文巡测的常规流量测验仪器,可供今后在高海拔地区使用电波流速仪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波流速仪 水文监测 水文要素 青海三江源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遥感和GIS支持下的黄河源区土地沙漠化研究
17
作者 封建民 王涛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16-120,共5页
黄河源区是黄河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其生态功能对黄河的安危有直接的影响。近年来,在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区内的生态环境急剧退化,表现为土地沙漠化、草场退化和水土流失加剧等过程。黄河源区土地沙漠化不但影响该区经济的可... 黄河源区是黄河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其生态功能对黄河的安危有直接的影响。近年来,在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区内的生态环境急剧退化,表现为土地沙漠化、草场退化和水土流失加剧等过程。黄河源区土地沙漠化不但影响该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且对中下游地区的生态环境和水文条件构成很大威胁。在收集区内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2005年TM影像的解译,对黄河源区沙漠化现状和特征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2005年黄河源区沙漠化土地总面积为13434.8km2,占全区总面积的14.5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源区 遥感 沙漠化 青藏高原东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寒山区典型小流域河流溶解性有机碳输出的年内变化及其成因
18
作者 王烁 孙自永 +2 位作者 胡雅璐 葛孟琰 常启昕 《安全与环境工程》 CAS 2017年第2期1-7,15,共8页
高寒山区河流溶解性有机碳(DOC)的输出可能有别于北极、亚北极地区,但却少有人研究。选取青藏高原黑河上游的典型高寒小流域——葫芦沟流域为研究对象,通过流域出口处河水DOC浓度的连续观测,分析了河水DOC输出的季节性变化规律,并探讨... 高寒山区河流溶解性有机碳(DOC)的输出可能有别于北极、亚北极地区,但却少有人研究。选取青藏高原黑河上游的典型高寒小流域——葫芦沟流域为研究对象,通过流域出口处河水DOC浓度的连续观测,分析了河水DOC输出的季节性变化规律,并探讨了流域水文过程对河水DOC输出的影响。结果表明:河水的DOC通量与河道径流量的变化趋势一致,从冬季至春季逐渐降低,夏季急剧增高,秋季又逐渐降低;河水DOC浓度的变化则恰好相反,冬季时最高,春季时略有下降,夏季时急剧降至最低值,秋季再次增高;河水DOC的输出主要集中在夏、秋两季,7~11月份的输出量占河水DOC年输出总量的80%。各水源和流动路径对河水贡献比例的变化是导致上述季节性差异的深层机制:在夏季,低DOC浓度的冰川融水和山区产流对径流有更高的贡献,故河水具有较低的DOC含量,但因其流量远高于其他季节,故DOC通量为全年最高;秋季至初冬,高DOC浓度的寒甸带冻土层上水对径流贡献比例逐渐增大,导致河水的DOC浓度增高;冬季时,河水全部源于秋季时储存在平原区含水层中的高DOC浓度的地下水,故河水的DOC浓度最高;春季中后期,除秋季时储存起来的地下水外,具有较高DOC浓度和极低溶解性无机碳(DIC)浓度的寒甸带融雪水对河水也有一定贡献,故河水DOC浓度变化不大,但其DIC浓度明显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山区 河流 溶解性有机碳(DOC) 多年冻土 水分来源 青藏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