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温度对水稻亚种间杂种育性及结实率的影响 被引量:56
1
作者 吕川根 王才林 +2 位作者 宗寿余 赵凌 邹江石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499-504,共6页
以 11个水稻亚种间杂种、 1个籼型品种间杂种和 7个籼、粳、爪哇型品种为材料 ,研究了低温对雌、雄配子育性和结实率的影响。结果表明 ,多数品种的结实率对温度敏感 ,而亚种间杂种更易受温度影响。当花粉充实和开花受精处在日均温 13.7... 以 11个水稻亚种间杂种、 1个籼型品种间杂种和 7个籼、粳、爪哇型品种为材料 ,研究了低温对雌、雄配子育性和结实率的影响。结果表明 ,多数品种的结实率对温度敏感 ,而亚种间杂种更易受温度影响。当花粉充实和开花受精处在日均温 13.7~ 2 9.3℃的范围内时 ,温度每降低 1度 ,亚种间杂种的花粉育性平均降低 3.4 2± 1.6个百分点 ,结实率平均降低 6 .74± 1.6个百分点。亚种间杂种开花期适宜日均温为 2 6 .8± 1.9℃ ,安全日均温为 2 4 .6± 2 .9℃ ,比常规稻的平均值分别高 1.2℃和 2 .0℃。低温使雄配子的育性降低 ,从而导致结实率降低 ,因此 ,改善花粉的耐低温能力是稳定亚种间杂种结实率的重要途径。通过筛选 ,能够选育到气候适应性广的高产稳产亚种间杂交稻组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度 水稻 亚种间杂种 育种 结实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系法杂交稻两优培九结实率稳定性及其与温度的关系 被引量:20
2
作者 吕川根 宗寿余 +3 位作者 赵凌 王才林 孙永华 邹江石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39-342,共4页
分析了 1999~ 2 0 0 0年中国南方稻区 19个区域试验点和 5个生产试验点两优培九的结实率和产量。与汕优 63相比 ,两优培九结实率要低 4 3~ 7 5个百分点 ,但变异系数相近 ;产量水平及其变异系数则相近。在南京 (3 2°3′N ,118... 分析了 1999~ 2 0 0 0年中国南方稻区 19个区域试验点和 5个生产试验点两优培九的结实率和产量。与汕优 63相比 ,两优培九结实率要低 4 3~ 7 5个百分点 ,但变异系数相近 ;产量水平及其变异系数则相近。在南京 (3 2°3′N ,118°48′E) 5月5~ 2 5日播种 ,两优培九在 9月 4日之前齐穗 ,结实率为 75%~ 90 % ,产量在 1kg/m2 以上 ;播种期推迟至 6月 14~ 15日 ,出穗期将延迟至 9月 17~ 2 1日 ,结实率比适宜播期的结实率低 10~ 15个百分点。开花受精期 5d日均温平均值在 13 7~ 2 8 5℃范围内 ,温度每增加 1℃ ,受精率提高 1 9%~ 10 7%。花粉育性与始花前 5d日均温平均值呈极显著的二次多项式相关。抽穗期适宜日均温 (受精率≥ 90 % )和安全日均温 (受精率≥ 75% )分别为 2 6 5℃和 2 2 9℃。结果显示 ,北纬 3 4°以南地区为两优培九适宜种植区 ,宜将开花期安排在日均温为 2 6~ 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系法 杂交稻 结实率 稳定性 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肥对亚种间杂交水稻“两优培九”产量及氮素营养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23
3
作者 霍中洋 张洪程 +3 位作者 王秀芹 戴其根 许轲 叶全宝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2003年第4期223-227,共5页
 在大田条件下,以"汕优63"为对照,研究不同施氮量(0kg/hm2、100kg/hm2、200kg/hm2、300kg/hm2)对两系法亚种间杂交稻"两优培九"产量及氮素吸收利用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两优培九的吸氮量和干物质积累量随施氮量...  在大田条件下,以"汕优63"为对照,研究不同施氮量(0kg/hm2、100kg/hm2、200kg/hm2、300kg/hm2)对两系法亚种间杂交稻"两优培九"产量及氮素吸收利用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两优培九的吸氮量和干物质积累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籽粒产量和氮素利用率在1hm2施200kg氮时最高,高氮处理(1hm2施300kg氮)时反而降低;在相同施氮水平下,两优培九的籽粒产量、吸氮量、干物质积累量以及氮素利用率均高于汕优6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肥 亚种间杂交水稻 “两优培九” 产量 营养水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籼粳交稻米胶稠度的遗传特性分析 被引量:14
4
作者 汤圣祥 张云康 +1 位作者 余汉勇 王磊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197-200,共4页
采用胶稠度单籽粒分析法,对32设计的5个籼粳交组合,每组合9个同期收获的遗传群体(P1.P2,F1,F1’,F2,B1,B1’,B2,B2’)的稻米胶调度进行了遗传研究。结果表明,籼粳稻米的胶稠度受到主效基因和若干微... 采用胶稠度单籽粒分析法,对32设计的5个籼粳交组合,每组合9个同期收获的遗传群体(P1.P2,F1,F1’,F2,B1,B1’,B2,B2’)的稻米胶调度进行了遗传研究。结果表明,籼粳稻米的胶稠度受到主效基因和若干微效基因的控制,主效基因为复等位基因,硬对中等或软,中等对软胶稠度表现显性。胶稠度具有质量-数量遗传特性,适合3N胚乳的加性-显性遗传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稠度 遗传 籼稻 粳稻 杂交水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种间杂交稻籽粒充实不良的一些生理机制 被引量:13
5
作者 杨建昌 朱庆森 +2 位作者 王志琴 郎有忠 张祖建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S3期32-37,共6页
以典型的籼、粳亚种间杂交稻组合为材料,研究了亚种间杂交稻籽粒充实不良的一些生理生化机理。结果表明:灌浆初期籽粒的生理活性(ATP酶活性、精胺、亚精胺和玉米素含量),强势粒高于弱势粒、籽粒充实度好的组合高于籽粒充实度差... 以典型的籼、粳亚种间杂交稻组合为材料,研究了亚种间杂交稻籽粒充实不良的一些生理生化机理。结果表明:灌浆初期籽粒的生理活性(ATP酶活性、精胺、亚精胺和玉米素含量),强势粒高于弱势粒、籽粒充实度好的组合高于籽粒充实度差的组合;促进籽粒的生理活性(抽穗期喷施精胺或6-BA,籽粒充实度提高;降低籽粒的生理活性(破口期施用MGBG或Na2S),结果则相反。说明灌浆期特别是灌浆初期籽粒库的生理活性低是亚种间杂交稻籽粒充实不良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种间杂交稻 籽粒充实度 生理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种间杂交稻的源库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10
6
作者 彭春瑞 董秋红 +1 位作者 涂田华 李华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5年第4期400-404,共5页
比较了亚种间杂交稻与汕优63的源库关系差异,分析了源库关系对结实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亚种间杂交稻较汕优63的库容量大,抽穗期单位叶面积负担的库容量多;(2)亚种间杂交稻的单位面积上的有效穗数较汕优63少,但每穗... 比较了亚种间杂交稻与汕优63的源库关系差异,分析了源库关系对结实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亚种间杂交稻较汕优63的库容量大,抽穗期单位叶面积负担的库容量多;(2)亚种间杂交稻的单位面积上的有效穗数较汕优63少,但每穗粒数多、且分布在二次枝梗上的籽粒的比例大;抽穗期上部3片叶(高效叶)的面积占总叶面积的比例小;(3)剪叶和疏花对结实率的影响亚种间杂交稻较汕优63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种间杂交稻 结实率 水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同源四倍体水稻亚种间杂种胚囊的结构及受精特点 被引量:16
7
作者 肖波 刘向东 +2 位作者 卢永根 李金泉 赵杏娟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1150-1156,i0002-i0004,共10页
利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术对11份同源四倍体水稻亚种间杂种的胚囊结构和双受精特点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所有四倍体杂种均存在一定频率的败育胚囊,败育频率因组合而异,最高的败育率为23.8%,最低为5.5%,平均14.3%。败育胚囊主... 利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术对11份同源四倍体水稻亚种间杂种的胚囊结构和双受精特点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所有四倍体杂种均存在一定频率的败育胚囊,败育频率因组合而异,最高的败育率为23.8%,最低为5.5%,平均14.3%。败育胚囊主要有胚囊退化、异常小胚囊、无卵器、无雌性生殖单位和极核位置异常等5种类型。杂种在双受精过程中也存在一定频率的异常,包括胚囊结构正常但未能受精和受精停滞等,其中未能受精的频率为3.5%~11.9%。平均7.9%,受精停滞的频率为1.1%~6.2%,平均3.7%。另外,还存在低频率(平均4.7%)的胚乳发育受阻。认为部分胚囊败育和受精异常(包括未能受精和受精停滞)是导致同源四倍体水稻亚种间杂种结实率降低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源四倍体水稻亚种间杂种 胚囊 受精 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超高产育种的实践与思考 被引量:83
8
作者 邹江石 吕川根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54-258,共5页
20世纪 5 0年代末广东的籼稻矮化育种、6 0年代IRRI的“绿色革命”和 70年代我国三系杂交籼稻的培育成功 ,都使水稻每公顷产量成吨增加。前两者高产育种的成功主要是利用了矮秆基因 ,后者则是利用了杂种优势。在尔后的10~ 2 0年里 ,有... 20世纪 5 0年代末广东的籼稻矮化育种、6 0年代IRRI的“绿色革命”和 70年代我国三系杂交籼稻的培育成功 ,都使水稻每公顷产量成吨增加。前两者高产育种的成功主要是利用了矮秆基因 ,后者则是利用了杂种优势。在尔后的10~ 2 0年里 ,有利基因的发掘利用和育种途径没有很大的突破 ,单产徘徊不前。笔者认为 ,利用籼粳亚种间有利性状的互补乃至F1 杂种优势 ,有望在较高的单产水平上实现超高产目标。基于这个认识 ,通过籼粳杂种F1 与粳稻复交 ,于 70年代末育成了中粳品种南粳 35 ,在适宜地区种植 ,大面积产量可达 9t hm2 。 90年代初培育出典型籼粳亚种间杂交稻“亚优 2号” ,在良好气候与栽培条件下产量可超过 10 5t hm2 ,但由于化学杀雄剂的局限性 ,制种纯度始终上不去 ,加之杂种对环境条件特别敏感 ,最终未能大面积生产应用。近 10年来 ,通过两系法部分利用亚种间杂种优势培育出两优培九 ,成功应用于大面积生产 ,被誉为超级杂交稻的先锋组合 ,在掌握栽培特性与良好的肥水条件下 ,大面积产量可达 10~ 10 5t hm2 。笔者认为 ,今后水稻超高产育种的主要途径应是利用籼粳杂种优势与良好株型及强生理功能相结合之路 ,选育对生态条件有较好适应性、整体素质高的亚种间杂交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育种 亚种间杂种优势 株型 两系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种间杂交稻干物质生产积累及转换与籽粒充实度的研究 被引量:13
9
作者 李荣改 孟祥祯 +3 位作者 王玉珍 冯瑞光 孟令启 宁文书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29-32,共4页
对亚种间、品种间杂交稻和常规稻的干物质生产积累、运转和籽粒充实度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亚种间杂交稻穗大粒多,增产潜力大。在整个生育过程中,一直具有较强的干物质生产优势;在抽穗至成熟期,干物质运转率高,其干重颖花比... 对亚种间、品种间杂交稻和常规稻的干物质生产积累、运转和籽粒充实度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亚种间杂交稻穗大粒多,增产潜力大。在整个生育过程中,一直具有较强的干物质生产优势;在抽穗至成熟期,干物质运转率高,其干重颖花比值小;籽粒充实度差的主要原因是“库大源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种间杂交稻 水稻 干物质积累 干物间转换 籽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籼粳亚种杂交组合的结实率与光合产物供给水平及转运效率间的关系 被引量:19
10
作者 邓仲篪 周鹏 陈翠莲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4期333-338,共6页
通过剪除部分颖花和部分功能叶片以及^(14)CO_2标记光合产物等处理,探讨了亚种组合结实率偏低的生理原因。结果证明:光合产物供给水平是制约亚种组合结实率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虽然亚种组合的叶面积指数和单株叶面积比常规籼稻大得多... 通过剪除部分颖花和部分功能叶片以及^(14)CO_2标记光合产物等处理,探讨了亚种组合结实率偏低的生理原因。结果证明:光合产物供给水平是制约亚种组合结实率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虽然亚种组合的叶面积指数和单株叶面积比常规籼稻大得多,但由于每穗颖花数多。以至每朵颖花占有的叶面积并无明显优势,且其光合速率低于常规籼稻,因而分配给每朵颖花的光合产物量相对减少,限制了部分颖花的发育。^(14)C光合产物分配到穗部的比率不但不低于常规籼稻,而且比其略高,说明亚种组合输导组织的运输能力不是结实率偏低的限制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 结实率 光合产物 籼稻 粳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籼粳亚种间杂种育性相关基因座全基因组分析 被引量:5
11
作者 余传元 赵志刚 +3 位作者 陈平 江玲 翟虎渠 万建民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547-553,共7页
利用一套以粳稻品种Asominori为遗传背景、籼稻品种IR24为染色体片段供体的覆盖全基因组的CSSL群体,研究了籼粳亚种间组合Asominori/IR24和02428/IR24杂种小穗低育性的遗传基础。结果发现,Asominori/IR24组合的育性主要受第5染色体上的... 利用一套以粳稻品种Asominori为遗传背景、籼稻品种IR24为染色体片段供体的覆盖全基因组的CSSL群体,研究了籼粳亚种间组合Asominori/IR24和02428/IR24杂种小穗低育性的遗传基础。结果发现,Asominori/IR24组合的育性主要受第5染色体上的2个育性位点S-24(t)和S-31(t)及第6染色体上的S-5位点控制,其中S-31(t)为本研究发现的新育性位点,粳稻品种02428带有该位点的亲和性基因。02428/IR24组合的低育性主要受S-24(t)花粉育性位点的影响。育性基因的表达受遗传背景的影响,在粳稻遗传背景中,S-24(t)位点处在Si/Sj杂合基因型时可使杂种小穗育性下降70%左右,而S-31(t)和S-5为杂种半不育位点。在籼粳全基因组杂合遗传背景中,当S-5i/S-5j基因型置换成S-5i/S-5i基因型后,亚种间杂种小穗育性可平均提高22.5%,接近正常育性水平。在S-5i/S-5j遗传背景中,S-24(t)和S-31(t)的Si/Si纯合基因型不能改善亚种间杂种的小穗育性。说明S-5位点是影响亚种间小穗育性的关键位点,在亚种间杂交稻育种中,必须首先克服S-5位点造成的育性障碍。提出了等位基因置换法克服水稻籼粳亚种间杂种小穗低育性的技术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籼粳亚种间杂种 育性 染色体片段置换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籼粳亚种间杂交稻研究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23
12
作者 陶爱林 周文华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107-112,共6页
对近几年两系法和三系法亚种间杂交稻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展望了亚种间杂交稻发展的光辉前景。文章认为,F1低结实率问题的解决有赖于向两系或三系亲本导入广亲和基因,育成广亲和恢复系或广亲和不育系;同时,选择合适的广亲和亲本... 对近几年两系法和三系法亚种间杂交稻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展望了亚种间杂交稻发展的光辉前景。文章认为,F1低结实率问题的解决有赖于向两系或三系亲本导入广亲和基因,育成广亲和恢复系或广亲和不育系;同时,选择合适的广亲和亲本,可以大大提高亚种间组合的籽粒充实度;选择弱感光性的亲本,可以解决生育期超亲问题,进而有助于植株偏高问题的解决;理想株形育种在等位半矮秆基因的导入,对亲本株形及源流库特性等的选择,及对米质均优、粒形相近亲本的选择等问题上的具体运作,可致F1株高适中,籽粒充实度提高,米质分离现象减弱。遗传、育种、生理、生化、栽培等学科的协作攻关,将推动亚种间杂交稻由试验向生产更大规模的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间杂交 水稻 籼稻 粳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攀西地区重穗型杂交稻超高产栽培技术模式研究 被引量:6
13
作者 马均 李代玺 +3 位作者 廖尔华 陶荣国 袁继超 杨世民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39-44,共6页
采用五因素二次旋转组合设计 ,对亚种间重穗型杂交稻Ⅱ优 1 6 2在攀西地区的超高产栽培技术模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各试验因素对重穗型杂交稻产量的影响为施氮量 (x3) >施钾量 (x5 ) >密度 (x2 ) >施磷量 (x4) >播种期(... 采用五因素二次旋转组合设计 ,对亚种间重穗型杂交稻Ⅱ优 1 6 2在攀西地区的超高产栽培技术模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各试验因素对重穗型杂交稻产量的影响为施氮量 (x3) >施钾量 (x5 ) >密度 (x2 ) >施磷量 (x4) >播种期(x1)。增施氮、钾肥、适当增加密度是实现超高产的主要技术措施 ;在足穗的基础上攻大穗是超高产的关键。建立了攀西稻作区重穗型组合每公顷产量 1 1 2 5t以上的综合栽培技术 :3月下旬播种 ,栽插密度 32 2 5~ 33 75万穴 /ha,施N 2 0 6 5 5~2 2 0 2 0kg/ha,施P2 O5 76 95~ 88 80kg/ha ,施K2 O 1 83 1 5~ 1 89 30kg/h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攀西地区 亚种间重穗型 杂交稻 栽培技术 高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亚种间杂种一代的源库特性 被引量:5
14
作者 李季航 向珣朝 +1 位作者 何立斌 李平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01-305,共5页
用具有不同遗传背景的5个母本(3个籼型恢复系绵恢725、蜀恢527和蜀恢881,1个美国粳稻Lemont及1个爪哇稻香大粒),与1个日本特早熟粳稻Kitaake杂交,得到不同类型的F1。5个F1及其亲本的光合特性和农艺性状的分析结果表明,在高光通量密度条... 用具有不同遗传背景的5个母本(3个籼型恢复系绵恢725、蜀恢527和蜀恢881,1个美国粳稻Lemont及1个爪哇稻香大粒),与1个日本特早熟粳稻Kitaake杂交,得到不同类型的F1。5个F1及其亲本的光合特性和农艺性状的分析结果表明,在高光通量密度条件下,5个F1的叶片净光合速率明显高于双亲或其中之一;在表观量子效率、羧化效率、CO2补偿点3个叶片光合指标上,杂种的表现也优于亲本;5个F1因亲本之间具有不同的遗传背景而表现出不同的叶片光合能力,典型籼粳亚种间杂交组合蜀恢527/Kitaake、绵恢725/Kitaake要优于其他组合;5个F1在农艺性状上也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杂种优势,库容表现为蜀恢881/Kitaake>绵恢725/Kitaake>蜀恢527/Kitaake>Lemont/Kitaake=香大粒/Kitaake,表明籼粳亚种间杂种的增产潜力也优于另外两个杂种,这与杂种在净光合速率方面的表现一致。但籼粳交的不正常结实阻碍了库容优势的正常发挥,所以要实现水稻超高产必须注意基因组间的协调性,即遗传距离适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亚种间杂种 净光合速率 农艺性状 遗传距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播期对亚种间杂交稻根系形态发育和生理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27
15
作者 吴岳轩 吴振球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178-184,共7页
利用“网袋法”(the mesh beg method)研究亚种间杂交稻 PE037×02428(PE)和品种间杂交稻汕优63(S63)在不同播期下的根系形态发育和生理活性。结果表明:在根系干物质累积、根系生理活性和穗粒性状上PE较S63具有杂种优势,但这... 利用“网袋法”(the mesh beg method)研究亚种间杂交稻 PE037×02428(PE)和品种间杂交稻汕优63(S63)在不同播期下的根系形态发育和生理活性。结果表明:在根系干物质累积、根系生理活性和穗粒性状上PE较S63具有杂种优势,但这些优势最终未能转化成产量优势,主要是因为PE籽粒充实度不高所致。播期对根系形态发育和生理活性的影响不同:5/1O和5/4(月/日)播期有利于根系形态发育但根系生理活性较低,且后期衰退严重,其结实率和产量最低;而6/10和6/11播期有利于根系生理活性的提高,结实率和产量最高。相关分析表明,生育后期PE根系氧化力和SOD活性下降百分率与20cm土层内的平均温度存在显著正相关(r=0.933~0.972),而与产量成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r=-0.955~-0.999)。PE根系干物质累积优势对产量是一个负向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播种期 亚种间杂交 形态发育 生理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种间重穗型杂交稻穗颈维管束与穗部性状的关系 被引量:21
16
作者 马均 周开达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2001年第3期1-5,共5页
本文对亚种间重穗型杂交稻穗颈维管束特征及籽粒充实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亚种间重穗型组合的维管束数目、单个维管束面积、维管束总面积、韧皮部总面积、木质部总面积均明显高于品种间杂交稻汕优 63,从而促进了二次枝梗数、二次枝梗... 本文对亚种间重穗型杂交稻穗颈维管束特征及籽粒充实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亚种间重穗型组合的维管束数目、单个维管束面积、维管束总面积、韧皮部总面积、木质部总面积均明显高于品种间杂交稻汕优 63,从而促进了二次枝梗数、二次枝梗籽粒数的大量增加 ,这是其大穗的生物学基础 ;亚种间重穗型组合的维管束颖花负荷量及韧皮部的籽粒充实物的日流量的负荷量均低于汕优 63,因而不仅其穗大 ,而且籽粒充实良好 ,单穗重提高 ,克服了籼粳亚种间杂交稻穗大而流不畅导致籽粒充实度差这一主要生理障碍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种间重穗型杂交稻 穗颈 维管束 韧皮部 负荷量 木质部 籽粒充实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亚种间杂种优势分析及广亲和基因研究 被引量:4
17
作者 潘熙淦 朱德瑶 +2 位作者 卢诚 陈大洲 肖叶青 《江西农业学报》 CAS 1989年第2期18-24,共7页
利用广亲和品种与光敏核不育系或籼稻品种进行杂交,配组亚种间杂交稻,在同一条件下栽培,进行杂种优势分析,表明亚种间杂交稻具有穗大粒多以及株高、生育期、有效穗的明显优势,一般可比三系杂交稻增产三成以上.与此同时,对“02428”配组... 利用广亲和品种与光敏核不育系或籼稻品种进行杂交,配组亚种间杂交稻,在同一条件下栽培,进行杂种优势分析,表明亚种间杂交稻具有穗大粒多以及株高、生育期、有效穗的明显优势,一般可比三系杂交稻增产三成以上.与此同时,对“02428”配组后代的育性分离,稃尖色素及株高等进行了遗传分析.研究表明其广亲和性是由简单主基因控制,并与色素原基因C^+连锁,位于第1连锁群上.“02428”育性分离的遗传基础,是由2对独立遗传的孢子体育性基因控制.“02428”的半矮生性基因dd与籼稻的半矮生性基因SdSd是非等位的.研究表明:亚种间杂交稻具有明显杂种优势,在籼、粳稻中确实存在亚种间杂交亲和性好的品种,而且这种广亲和性可以杂交转育,通过广泛杂交,完全可以筛选出结实正常,籽粒充实度好,生育期不超亲,株高适中,产量优势明显的杂交稻组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种间杂交稻 杂种优势 广亲和性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磷、钾用量及配比对两系杂交稻两优108灌浆期剑叶光合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4
18
作者 夏士健 郑克武 吕川根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431-435,共5页
以两系杂交稻两优108为材料,在大田生产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氮、磷、钾用量及配比对灌浆期剑叶光合特性的影响,建立了三元二次肥料效应的数学模型。结果表明:两优108灌浆期剑叶光合速率与氮、磷和钾用量呈曲线或直线相关,一定范围内... 以两系杂交稻两优108为材料,在大田生产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氮、磷、钾用量及配比对灌浆期剑叶光合特性的影响,建立了三元二次肥料效应的数学模型。结果表明:两优108灌浆期剑叶光合速率与氮、磷和钾用量呈曲线或直线相关,一定范围内施用氮、磷、钾肥能显著提高光合速率,效应大小为磷〉氮〉钾;磷的影响最显著,磷、钾肥对光合速率具有正效的互作效应;在中等肥力土壤条件下,N、P2O5和K2O的施用量分别为190.2~240.6kg/hm^2、50.8~83.6kg/hm^2和238.2~363.0kg/hm^2时,两优108剑叶光合速率能达到20.5μmol/(m^2·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种间杂交稻 钾配比 光合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系杂交水稻的开发与利用研究——Ⅰ.两系亚种间制种的花期花时及异交率的初步观察 被引量:4
19
作者 刘宜柏 贺浩华 +2 位作者 孙义伟 饶治祥 黄英金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0年第2期32-35,共4页
本文初步观察了两用核不育系 W6154S 和5460S 与广亲和品种02428和轮回422的花时、花期、开花动态及不育系的柱头外露率、异交率和闭颖、包颈情况,并认为两系亚种间制种创高产是完全可以的.
关键词 水稻 两系杂交 亚种 制种 开花习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系亚种间杂交稻籽粒充实度的配合力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陈光辉 官春云 陈立云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2000年第3期163-166,共4页
选用 4个光温敏核不育系和 8个广亲和品种 ,采用 p× q不完全双列杂交法进行配合力研究 .结果表明 ,32个两系籼粳亚种间杂种 F1 的籽粒充实度间差异显著 ;其父、母本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和组合的特殊配合力效应都达到了显著差异 ;亚种... 选用 4个光温敏核不育系和 8个广亲和品种 ,采用 p× q不完全双列杂交法进行配合力研究 .结果表明 ,32个两系籼粳亚种间杂种 F1 的籽粒充实度间差异显著 ;其父、母本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和组合的特殊配合力效应都达到了显著差异 ;亚种间杂种 F1 籽粒充实度的表现中 ,父、母本的一般配合力作用大于组合的特殊配合力作用 ,一般配合力方差占总基因型方差的 78.2 0 % ,特殊配合力方差占 2 1 .80 % .在双亲的一般配合力作用中 ,父本即粳型广亲和品种的作用 (基因型方差为 4.86 )大于母本即籼型光温敏核不育两用系的作用 (基因型方差为 2 .34 ) .两系亚种间杂交稻的籽粒充实度的遗传主要是受基因作用的影响 ,其广义遗传率为 82 .1 0 % ,狭义遗传力为 76 .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籽粒充实度 配合力 两系亚种间杂交稻 育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