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00篇文章
< 1 2 2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ree-dimensional P-wave velocity structure of the crust beneath Hainan Island and its adjacent regions,China 被引量:12
1
作者 李志雄 雷建设 +3 位作者 赵大鹏 武巴特尔 沈繁銮 丘学林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441-448,共8页
Using over 3 500 first P arrival times recorded by nine digital seismic stations from Hainan Digital Seismic Net-work during 1999~2005,a 3-D P-wave velocity model of the crust under Hainan Island and adjacent regions... Using over 3 500 first P arrival times recorded by nine digital seismic stations from Hainan Digital Seismic Net-work during 1999~2005,a 3-D P-wave velocity model of the crust under Hainan Island and adjacent regions has been determin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attern of velocity anomalies in the shallower upper crust is somewhat associated with the surface geological tectonics in the region. A relative low-velocity anomaly appears north of the Wangwu-Wenjiao fault zone and a relative high-velocity anomaly appears south of the Wangwu-Wenjiao fault zone,corresponding to the depressed areas in north Hainan Island,where many volcanoes are frequently active and geothermal values are relatively higher,and the uplifted and stable regions in central and south of the Hainan Is-land.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crust velocities are relatively lower in east Hainan than those in west Hainan,possi-bly suggesting the existence of the upwelling of hot materials from the mantle in east Hainan. The pattern of veloc-ity anomalies also indicates that NW faults,i.e.,the Puqian-Qinglan fault,may be shallower,while the E-W Wangwu-Wenjiao fault may be deeper,which perhaps extends down to Moho depth or deep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速度 P波 地壳结构 海南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esearch on three-dimensional attack area based on improved backtracking and ALPS-GP algorithms of air-to-air missile
2
作者 ZHANG Haodi WANG Yuhui HE Jiale 《Journal of Systems Engineering and Electronics》 2025年第1期292-310,共19页
In the field of calculating the attack area of air-to-air missiles in modern air combat scenarios,the limitations of existing research,including real-time calculation,accuracy efficiency trade-off,and the absence of t... In the field of calculating the attack area of air-to-air missiles in modern air combat scenarios,the limitations of existing research,including real-time calculation,accuracy efficiency trade-off,and the absence of the three-dimensional attack area model,restrict their practical applications.To address these issues,an improved backtracking algorithm is proposed to improve calculation efficiency.A significant reduction in solution time and maintenance of accuracy in the three-dimensional attack area are achieved by using the proposed algorithm.Furthermore,the age-layered population structure genetic programming(ALPS-GP)algorithm is introduced to determine an analytical polynomial model of the three-dimensional attack area,considering real-time requirements.The accuracy of the polynomial model is enhanced through the coefficient correction using an improved gradient descent algorithm.The study reveals a remarkable combination of high accuracy and efficient real-time computation,with a mean error of 91.89 m using the analytical polynomial model of the three-dimensional attack area solved in just 10^(-4)s,thus meeting the requirements of real-time combat scenario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ir combat three-dimensional attack area improved backtracking algorithm age-layered population structure genetic programming(ALPS-GP) gradient descent algorith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rustal structure in northern margin of Tianshan mountains and seismotectonics of the 1906 Manas earthquake 被引量:38
3
作者 王椿镛 楼海 +1 位作者 魏修成 吴庆举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460-470,共11页
长86 km、南北向横跨乌鲁木齐坳陷的深地震反射剖面,揭示了北天山山前地壳的薄皮构造特征.共深度点叠加剖面的石河子以南部分显示了天山北缘平行山体的第一和第二排背斜构造.与双程时间分别为2.5~3.0s和5.5~6.0s的反射事件对应的滑脱... 长86 km、南北向横跨乌鲁木齐坳陷的深地震反射剖面,揭示了北天山山前地壳的薄皮构造特征.共深度点叠加剖面的石河子以南部分显示了天山北缘平行山体的第一和第二排背斜构造.与双程时间分别为2.5~3.0s和5.5~6.0s的反射事件对应的滑脱构造,将地壳深部构造与地表逆断裂-褶皱构造联系在一起.玛纳斯断裂以铲形方式向下延伸,在2.5s左右深度归并于第一滑脱面,向南与清水河断裂汇合.在5.5~6.0s深度上为与玛纳斯下背斜相连的主滑脱面.它们最终汇集到准噶尔南缘断裂.石河子以北的坳陷沉积深度达12~14km.沿剖面的莫霍界面深度在准噶尔盆地为45km左右,往南加深至50km.对该区域内的深地震测深剖面和布格重力异常资料的分析结果,与深反射剖面的地壳结构图象具有一致性.深地震反射剖面通过1906年玛纳斯7.7级地震宏观震中区,共深度点叠加剖面用于推断玛纳斯7.7级地震与北天山山前地壳构造之间的关系:玛纳斯地震属于一类“褶皱地震”,其发震构造是由准噶尔南缘断裂、清水河逆冲断裂、滑脱面和玛纳斯浅部断坡组成的断层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壳结构 深地震反射剖面 逆断层-褶皱带 玛纳斯地震区 地震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HE CRUST VELOCITY STRUCTURE OF PROFILE 820 IN THE AREA OF EAST CHINA SEA AND ITS VICINITY
4
作者 Luan Xiwu 1, Gao Gezhang 2, Yu Puzhi 1, Zhao Jinhai 2 2 Shanghai Programming and Design Institute of Marine Oil, Shanghai 200120,China)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0年第S1期353-353,共1页
Since 1982, the Institute of Ocean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IOCAS) has conducted more than 20 sonobuoy refraction measurement in the area of East China Sea. In 1991, the IOCAS also conducted OBS measurement i... Since 1982, the Institute of Ocean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IOCAS) has conducted more than 20 sonobuoy refraction measurement in the area of East China Sea. In 1991, the IOCAS also conducted OBS measurement in the same area. Both the our refraction data and other authors’ refraction data measured in the area of East China Sea have been used to study the crustal velocity structure along the Profile 820 which is across the East China Sea shelf basin, Okinawa Trough, Ryukyu Island, Ryukyu Trench and Philippine Sea in this paper. The ages of the velocity layer have also been determined in this paper.The crustal velocity structure is difference both along the profile 820 and from top to the depth. Along the profile there are three basins and three uplifts. From top to the depth there are 5 velocity layers, which are layers of 1 8~2 2km/s, 2 4~2 8km/s, 3 0~3 6km/s, 4 2~5 1km/s, 5 75~6 0km/s. Based on the velocity structure we can know that the deposit environment was stable between Pliocene and Quaternary along the whole profile except the axis part of Okinawa Trough which had always been active and the deposit florescence was Eocene and the whole area was uplifting in the time of Oligocene and the sediments of that time upon the Diaoyudao uplift and Ryukyu island and also the area of East China Sea shelf basin and Okinawa Trough were denuded. The origination of the East China Sea shelf basin and the Okinawa Trough might be after the deposition of the velocity layer of 5 75~6 0k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ROFILE 820 SONOBUOY MEASUREMENT OBS MEASUREMENT crustal velocity structur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RUSTAL STRUCTURE IN EASTERN REGION OF QINGHAI—TIBET PLATEAU
5
作者 Liu Hongbing,Kong Xiangru, Yan Yongli,Ma Xiaobing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0年第S1期271-271,共1页
A geophysical survey including Magnetotelluric sounding(MT), gravity and geomagnetism was carried out in eastern region of Qinghai—Tibet plateau in 1998. It is to be known from tectonic map that study area was divide... A geophysical survey including Magnetotelluric sounding(MT), gravity and geomagnetism was carried out in eastern region of Qinghai—Tibet plateau in 1998. It is to be known from tectonic map that study area was divided into four blocks by three large sutures, but we have very little information on deep\|seated structure which have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evolution of Tibet plateau, our purpose is to find some deep crustal structure evidences of the blocks and sutures for understanding deep tectonic feature in this region. The geophysical survey region is located in about 97~98°E and 35~26°N, the profile with the length of 760km runs through Bayanhar, Qingtang and Gandise block in NS direction, 349 gravity and geomagnetic data were acquired simultaneously, and 31 MT sites are be placed along the profile with about 18km\|interval to detect electrical conductive fea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astern region of Tibet plateau geophysical survey crustal structure MT and gravit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东部次海盆下地壳倾斜反射体结构特征及成因 被引量:1
6
作者 徐子英 姚永坚 +4 位作者 汪俊 唐江浪 高红方 李学杰 曾程辉 《地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65-276,共12页
南海东部次海盆洋壳内发育了大量强振幅的壳内倾斜反射体,它记录了海盆洋壳增生过程,深入研究海盆下地壳倾斜反射体的结构及成因,对认识南海海盆扩张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深反射多道地震剖面,刻画了东部次海盆下地壳倾斜反射体的... 南海东部次海盆洋壳内发育了大量强振幅的壳内倾斜反射体,它记录了海盆洋壳增生过程,深入研究海盆下地壳倾斜反射体的结构及成因,对认识南海海盆扩张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深反射多道地震剖面,刻画了东部次海盆下地壳倾斜反射体的结构特征及内部变形,初步探讨了其发育成因。研究表明,东部次海盆南、北部都发育强振幅的下地壳倾斜反射体,倾斜反射体大部分终止于Moho反射界面,但南北部倾斜反射体的分布范围、结构特征及成因存在明显差异。东部次海盆下地壳倾斜反射体倾斜长度北长南短,北长约15~22 km,南长约5~8 km;分布范围北大南小,北部南北向长约150 km,南部南北向长约70 km。下地壳倾斜反射区的Moho面埋深起伏差异明显北小南大,北为0.5 s,南有1.2 s。基底北部平坦南部起伏大,洋壳厚度北部厚南部薄,推测东部次海盆洋壳增生过程是非对称性和非均一的。东部次海盆下地壳倾斜反射体的成因可能与同岩浆断裂、水热循环、壳幔过渡区岩浆间隙侵入和基底深大断裂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东部次海盆 下地壳倾斜反射体 结构特征 发育成因 洋壳增生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顺托果勒地区深层地温场特征
7
作者 廖珂琰 邱楠生 +4 位作者 常健 李丹 李慧莉 马安来 李竞赢 《新疆石油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63-171,共9页
塔里木盆地具有较低的地表热流,地层温度差异显著,为了明确盆地中部顺托果勒地区深层地温场特征及控制因素,利用顺托果勒及周缘地区33口井的系统稳态测温数据,研究了地温梯度和深层温度分布特征。在此基础上,对比了沉积地层岩石热物性,... 塔里木盆地具有较低的地表热流,地层温度差异显著,为了明确盆地中部顺托果勒地区深层地温场特征及控制因素,利用顺托果勒及周缘地区33口井的系统稳态测温数据,研究了地温梯度和深层温度分布特征。在此基础上,对比了沉积地层岩石热物性,及其对热流和温度的影响,结合地球物理资料,构建了地壳分层结构模型,并计算了地壳热流密度。结果表明:顺南、顺托和顺北地区0—5 km平均地温梯度分别为22.5℃/km、20.0℃/km和18.6℃/km,8 km深度处平均地层温度分别约为200℃、175℃和135℃,表现出显著的地温场差异;地壳结构的差异造成了地壳热流的差异,地壳结构是研究区地温场差异的主要控制因素,沉积地层岩石热物性对地温场的影响并不显著;上新世以来顺北地区的快速沉积作用和顺南地区深部热液活动未对现今地温场造成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顺托果勒地区 深层 地温场 热流 热物性 地壳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火幔对流对火壳二分性和火幔热-化学结构长期演化的影响:三维动力学数值模拟
8
作者 刘瑞熙 李杨 +7 位作者 张志刚 何雨旸 徐长仪 王巍 孙伟家 惠鹤九 陈凌 潘永信 《地球物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092-2111,共20页
南北二分性是现代火星壳最显著的地质特征之一,厘清火幔对流对火壳二分性和火幔热-化学演化的影响,对于理解火星内部圈层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三维火幔热-化学对流数值模拟,系统研究了不同控制因素对火幔形成一阶对流结构、火幔熔... 南北二分性是现代火星壳最显著的地质特征之一,厘清火幔对流对火壳二分性和火幔热-化学演化的影响,对于理解火星内部圈层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三维火幔热-化学对流数值模拟,系统研究了不同控制因素对火幔形成一阶对流结构、火幔熔融(岩浆作用)形成火壳二分性,以及火幔热-化学结构长期演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仅通过火幔对流可以产生具有二分性特征的火壳.其中,黏度结构是控制火幔对流结构演化和火壳二分性的主要控制因素,深部火幔矿物相变导致的黏度跳变和活化能降低均有利于形成稳定的一阶对流结构,通过岩浆作用形成具有二分性特征的火壳.火壳厚度受多因素影响:生热元素在火壳中的富集和岩浆喷发效率的降低均会抑制火壳增厚,而增大瑞利数和内生热率可以显著提高演化早期的火壳增厚速率.火星早期较高的内生热能够显著提高火幔温度并引发强烈的岩浆活动,通过部分熔融和岩浆喷发将生热元素富集至火壳,进而降低火幔内部生热和增大火幔冷却速率,导致岩浆作用在后续演化中受到抑制.火幔对流通过岩浆作用对火壳底部的侵蚀可能导致火幔内部形成玄武岩富集层,其分布深度及范围受控于玄武岩与背景火幔的密度差异,玄武岩富集层形成对演化后期的火幔柱和岩浆活动产生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幔对流 火壳二分性 火幔流变结构 岩浆作用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台湾海峡及其邻区重力异常小波多尺度分析
9
作者 陈灵茜 徐新禹 +2 位作者 赵永奇 田子涵 赵思敏 《地震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61-571,共11页
介绍了小波多尺度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利用bior3.5小波对理论模型的浅部和深部异常进行了有效分离,初步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利用SGG-UGM-2模型和Earth2014地形模型计算了台湾海峡及其邻区的布格重力异常,并基于小波多尺度分析方法对... 介绍了小波多尺度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利用bior3.5小波对理论模型的浅部和深部异常进行了有效分离,初步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利用SGG-UGM-2模型和Earth2014地形模型计算了台湾海峡及其邻区的布格重力异常,并基于小波多尺度分析方法对其进行5阶分解和近似场源深度的计算,得到不同深度的重力异常。结果显示:研究区的布格重力异常值由台湾海峡中心向西北侧华南大陆逐渐降低,异常幅值为-20~580 mGal,陆地异常明显低于海洋异常,其中最低值位于扬子板块,最高值位于菲律宾板块。小波多尺度分解得到的1~5阶重力异常细节场可以反映出研究区的断裂带由不同深度构造运动产生。小波分解的4、5阶重力异常细节场在马尼拉海沟区域和加瓜海脊的异常特征反映了研究区板块俯冲生热使得下地壳高温熔融物质向上涌的动力学过程;对比分析各阶重力异常细节场和断层分布的特征发现研究区的断裂带由不同深度构造运动产生。3、4阶重力异常细节场说明研究区的强震发生在板块边界处、次级地块的边界活动带以及高重力梯度带区域,且震源深部的地壳结构影响浅部强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海峡 小波多尺度分析 重力异常 地壳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短周期面状密集台阵揭示安徽宣城地区浅部地壳三维速度结构及变形特征
10
作者 方捷 姚华建 +1 位作者 李杰 李俊伦 《地球物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995-3010,共16页
安徽宣城地区位于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东南部,江南隆起带北缘,区内经历过多期构造活动及多种地质作用,形成了以褶皱、逆冲推覆体及断裂带为主体的复杂构造系统.探测宣城地区浅部地壳速度结构及变形特征,了解区内断裂带的空间展布与活动性,... 安徽宣城地区位于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东南部,江南隆起带北缘,区内经历过多期构造活动及多种地质作用,形成了以褶皱、逆冲推覆体及断裂带为主体的复杂构造系统.探测宣城地区浅部地壳速度结构及变形特征,了解区内断裂带的空间展布与活动性,不仅有助于揭示该区域地质构造的形成与演化过程,还能为该区域的矿产资源开发和地震灾害评估提供重要的参考模型.本研究在宣城地区布设了一个面状短周期密集台阵,利用采集的一个月的垂直分量背景噪声数据计算互相关函数并提取周期为1~5s的瑞利波相速度频散数据,然后采用面波直接成像方法反演获得了研究区浅部地壳(0~6km)的各向同性和方位各向异性横波速度模型.研究结果显示,宣城地区浅部地壳结构复杂,不同地质单元横波速度特征差异显著,总体表现为沿NW—SE方向高低速异常交替分布的特征,其中南陵盆地与宣城盆地表现为明显的低速异常,推测沉积深度可达2km,与构造沉降强度和沉积物特性密切相关,而敬亭山—狸桥与麻姑山—峄山推覆隆起则表现为高速度异常,指示区域经历的挤压-拉伸构造活动.研究区江南断裂带从浅层至深层均表现出显著的低速异常带,并且低速带随深度逐渐向SE方向偏移,反映了其深层的构造变形,周王断裂带主要在浅层3km范围内具有明显的低速特征,深部影响及活动性相对较弱,而茅山断裂带未见显著低速异常,可能受成像分辨率限制.此外,方位各向异性分析表明,研究区快波方向总体为NE、NNE和NEE方向,受断裂带控制作用明显,但在敬亭山—狸桥与麻姑山—峄山推覆隆起区域表现为NW、近NS和EW的复杂快波方向,可能与局部逆冲构造以及矿床分布密切相关.综合研究表明,研究区构造格局的形成经历了多期次的挤压-拉伸变形活动,并受深大断裂带控制,对地震活动性和区域矿产资源的分布均有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背景噪声成像 地壳浅层结构 方位各向异性 断裂带 构造变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面波直接反演方法研究滇西北地壳三维S波速度结构
11
作者 茶文剑 王伟君 +1 位作者 张圆缘 黑贺堂 《地震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58-467,共10页
我国滇西北地区(25°~27°N,99°~101°E)是川滇菱形地块西边界所在区域,由于构造运动活跃,是我国地震灾害比较严重的地区,非常有必要深入研究其孕震结构。文章利用该地区69个短周期流动台站2020年记录的连续波形,通过... 我国滇西北地区(25°~27°N,99°~101°E)是川滇菱形地块西边界所在区域,由于构造运动活跃,是我国地震灾害比较严重的地区,非常有必要深入研究其孕震结构。文章利用该地区69个短周期流动台站2020年记录的连续波形,通过背景噪声互相关计算和时频分析方法,提取所有台站对Rayleigh面波相速度频散曲线,采用基于射线追踪的面波频散直接反演方法,得到研究区地下三维S波速度结构。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域上地壳速度结构存在明显差异,特别是大型断裂带的分段特征明显。如维西—乔后断裂带浅层5 km内整体表现为西北部高速,东南部低速;程海断裂带北段高南段低,在宾川盆地存在厚度约5 km的低速异常,说明宾川盆地存在较厚的沉积层。地壳浅层波速和地形起伏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在盆地区域整体表现为低速,高山区域为高速。2021年漾濞M S6.4地震发生在S波高低速过渡区域,研究区中下地壳内存在不同程度的低速区,可能为地震的发生提供了孕震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西北地区 背景噪声 面波直接反演方法 地壳S波速度结构 孕震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首都圈地区航磁异常与断裂构造关系
12
作者 徐峰 王鑫 樊继迪 《地震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09-715,740,共8页
首都圈地区处燕山隆起和华北平原过渡带,构造环境复杂。文章基于较大比例尺的航磁异常数据,进行0°、45°、90°、135°方向的水平一阶及垂直方向一阶求导,详细地解译断裂构造,最终获得首都圈地区NE向、NW向断裂共39条... 首都圈地区处燕山隆起和华北平原过渡带,构造环境复杂。文章基于较大比例尺的航磁异常数据,进行0°、45°、90°、135°方向的水平一阶及垂直方向一阶求导,详细地解译断裂构造,最终获得首都圈地区NE向、NW向断裂共39条。原始航磁异常场表现出区域北侧的燕山隆起为乱高磁异常,反映了燕山隆起经历的多期构造运动;方向导数图解译的高梯度异常条带与断裂走向匹配较好,在北京坳陷内的NE、NW向断裂的线性特征明显,并且由于北京坳陷内的负异常圈闭,断裂均为岩浆活动性微弱的“干断裂”;垂向导数表明大兴隆起、京西隆起与北京坳陷的边界处有显著高异常梯度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首都圈地区 航磁异常 方向导数 断裂解译 地壳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穿地壳岩浆系统改变岩石圈流变和热结构 被引量:1
13
作者 周瑶琪 刘婕 +4 位作者 张鑫 刘朋 周腾飞 李孙义 陈扬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2,共12页
以山东东部穿地壳岩浆系统为例,通过研究岩石圈流变结构和热结构,结合已有野外探勘及地球物理数据,对山东东部地壳演变进行还原和解释,并且进一步建立穿地壳岩浆系统的岩浆深部热效应模型,考察岩石圈深部动力学演化机制。初步估算靶区地... 以山东东部穿地壳岩浆系统为例,通过研究岩石圈流变结构和热结构,结合已有野外探勘及地球物理数据,对山东东部地壳演变进行还原和解释,并且进一步建立穿地壳岩浆系统的岩浆深部热效应模型,考察岩石圈深部动力学演化机制。初步估算靶区地温,对山东东部地区超过6 km岩石圈结构及其地热储集体展布进行预测,进一步阐述山东东部深部地热储集体形成理论模型。结果表明:华北克拉通太古宙形成具有稳定刚性的陆壳,花岗岩主要以未变质或浅变质的表壳岩为主;中生代以来受华北克拉通基底不稳定,经历强烈构造-岩浆活动,产生强烈构造变形,岩石圈地幔发生拆沉和置换;晚中生代山东东部由于深部构造活动剧烈,穿地壳岩浆沿大型断裂上涌至喷出地表,伴随热隆效应及同化混染;岩石圈厚度减薄,地幔上涌至上、中地壳,伴随表壳岩熔融,其中富含不相容的放射性元素随岩浆再次上涌,不断向浅部地壳输送生热的放射性元素,从而使得岩石圈热结构及流变结构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穿地壳岩浆系统 岩石圈热结构 岩石圈流变结构 地热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地震反射剖面揭示沧县隆起和黄骅坳陷及邻区的地壳精细结构和构造特征
14
作者 秦晶晶 刘保金 +4 位作者 酆少英 徐锡伟 田一鸣 朱国军 左莹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08-626,共19页
为研究华北盆地的地壳精细结构和断裂的深、浅构造关系,跨冀中坳陷、沧县隆起、黄骅坳陷和埕宁隆起完成了1条长约200km的深地震反射剖面和1条长66km的中-浅层地震反射剖面。结果表明,沿剖面地壳厚30~35km,且具有东薄西厚的分布特征,在... 为研究华北盆地的地壳精细结构和断裂的深、浅构造关系,跨冀中坳陷、沧县隆起、黄骅坳陷和埕宁隆起完成了1条长约200km的深地震反射剖面和1条长66km的中-浅层地震反射剖面。结果表明,沿剖面地壳厚30~35km,且具有东薄西厚的分布特征,在冀中坳陷下方,莫霍面出现明显上隆,其隆起幅度为2~3km。研究区上地壳反射结构具有凹隆相间的展布特征,多条规模较大的断裂隐伏于华北盆地之下,对该区隆起和坳陷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剖面上一系列与主断裂同向或反向的次级断裂将研究区的上地壳切割为多个次级小型地堑或半地堑断陷,导致整个华北盆地的上地壳结构复杂化。下地壳反射结构由一系列反射能量变化较大、横向上不能稳定成层、产状复杂多变的反射事件构成,这与反射能量强、横向连续性好及产状近水平展布的上地壳反射明显不同,暗示研究区上、下地壳物质有着明显不同的形成环境、变形方式和温压条件。中-浅层地震剖面和深地震反射剖面共同揭示的太行山山前断裂表现为一条低角度的大型铲形正断层,向下可与太行山东缘向E缓倾的大型滑脱构造(拆离断层)相联系;沧西断裂、沧东断裂和埕西断裂作为沧县隆起、黄骅坳陷、埕宁隆起的边界断裂,控制了该区堑、垒构造的形成与发展,是第四纪以来的隐伏活动断裂,推测其深部终止于深约18km的壳内解耦面上。文中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理解华北盆地的深部动力学过程及分析研究区深、浅断裂构造关系提供地震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沧县隆起 黄骅坳陷 冀中坳陷 深地震反射剖面 地壳结构和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短周期密集台阵接收函数揭示的藏南错那洞穹窿地壳结构 被引量:1
15
作者 蔡蔚 卢占武 +8 位作者 黄荣 李文辉 罗银河 王光文 穆青 程永志 陈司 王冠 陈子龙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70-180,共11页
位于印度-欧亚板块碰撞前缘的北喜马拉雅构造带,是研究陆陆碰撞过程中地壳增厚和深部岩浆活动的典型区域之一。北喜马拉雅穹窿带作为其中重要的伸展构造,其形成过程与造山运动引起的地壳增厚以及地壳深熔作用引起的地壳流动密切相关。... 位于印度-欧亚板块碰撞前缘的北喜马拉雅构造带,是研究陆陆碰撞过程中地壳增厚和深部岩浆活动的典型区域之一。北喜马拉雅穹窿带作为其中重要的伸展构造,其形成过程与造山运动引起的地壳增厚以及地壳深熔作用引起的地壳流动密切相关。本文以近年新发现的错那洞穹窿为例,利用短周期密集台阵观测,通过远震P波接收函数共转换叠加成像方法获取了错那洞穹窿区域地壳结构。结果表明:错那洞穹窿区域的地壳结构在东西方向上存在差异,壳内速度间断面存在多处不连续现象,局部区域甚至发生界面错断;而在错那裂谷和错那洞穹窿中、上地壳内存在低速区。综合前人研究,本文认为印度-欧亚板块持续碰撞使喜马拉雅东南缘岩石圈经历过地壳尺度拉伸变形。在地壳增厚及持续的高温变质作用下,中、上地壳随藏南拆离系伸展减压发生部分熔融,而熔融岩浆沿着藏南拆离系薄弱处不断上涌并在错那洞穹窿下方聚集,并使错那洞穹窿及错那裂谷中、上地壳弱化,促进区域东西向伸展,进而发生岩浆底辟形成错那洞穹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错那洞穹窿 短周期密集台阵 远震P波接收函数 共转换叠加成像 地壳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同震岩体损伤特征的定量分析——以2022年泸定M_(S)6.8地震为例 被引量:1
16
作者 张亦凡 伍纯昊 +1 位作者 李渝生 易树健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20-1034,共15页
强烈地震动会对地壳浅表层岩体产生震裂损伤,导致岩体完整性与稳定性降低,继而诱发次生地质灾害。由于地震不可预知性与岩体复杂性等诸多限制存在,致使同震岩体损伤研究的定量化程度不足,尤其缺乏地震发生前后野外现场岩体损伤特征的直... 强烈地震动会对地壳浅表层岩体产生震裂损伤,导致岩体完整性与稳定性降低,继而诱发次生地质灾害。由于地震不可预知性与岩体复杂性等诸多限制存在,致使同震岩体损伤研究的定量化程度不足,尤其缺乏地震发生前后野外现场岩体损伤特征的直观对比。本文以2022年泸定MS6.8地震为例,对发震前后相同位置岩体损伤变化开展定性与定量分析,取得如下认识:(1)地表岩体在地震动荷载作用下会出现物理和力学性质改变,根据损伤类型与规模等差异可将泸定地震岩体损伤区划分为高、低损伤区,低损伤区内损伤形式包括先期裂隙轻度张裂、裂隙端部扩展、临空块裂岩体塌落,高损伤区表现为损伤裂隙强烈张开与新生、宏观破裂。(2)岩体震裂损伤程度在发震断裂附近达到极值,较震前结构面长度密度平均增加3.44%,结构面数量密度平均增大6.46%,且存在断层距离效应。并采用误差因素削减的方法对调查损伤程度进行了修正。(3)选取岩性、震中距、地质强度指数(GSI)、地震峰值加速度(PGA)等8个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了同震岩体损伤评价模型,评价损伤程度与修正后调查损伤程度间平均误差为12.5%。本研究可望为深入理解地壳岩体动力响应和地震次生灾害形成规律提供新的科学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壳岩体 同震损伤 结构面密度 损伤特征 泸定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地震反射剖面研究辽东青城子矿集区浅层地壳结构
17
作者 贾民强 徐涛 +2 位作者 曾庆栋 苗来成 杨进辉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3781-3795,共15页
青城子矿集区位于辽东地区中部,发育大量的金及铅锌矿床.尽管前人对矿集区内的矿床进行了大量的地质研究,但仍存在矿集区控矿构造延深情况不清、浅层地质格架不明的问题,制约了对矿集区成矿作用的认识及下一步的找矿工作.本文基于青城... 青城子矿集区位于辽东地区中部,发育大量的金及铅锌矿床.尽管前人对矿集区内的矿床进行了大量的地质研究,但仍存在矿集区控矿构造延深情况不清、浅层地质格架不明的问题,制约了对矿集区成矿作用的认识及下一步的找矿工作.本文基于青城子矿集区布设的二维反射地震测线,通过偏移成像获得了矿集区9 km以浅地质构造特征,结果表明:(1)青城子矿集区的上地壳呈现“双层”结构特征,即古元古代变沉积岩系辽河群覆于太古代基底之上,同时还反映出该地区辽河群可分为上、中、下三个地层层序,其界面及展布形态等较为清楚,总体厚度5000~6700 m;(2)矿集区构造格架是以尖山子深大断裂为根带的一个逆冲推覆体系,为分析白云、小佟家堡子金成矿构造样式及成矿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北西向尖山子断裂为青城子矿集区内一级控矿断裂,可能是区内的导矿构造,控制着青城子东部地区金矿床的空间展布;(3)在小佟家堡子断裂下盘大石桥组地层内部解译出一个隐伏岩体,推测其可能是与金成矿有成因关系的印支-燕山期岩体,暗示青城子矿集区深部具有较好金成矿潜力;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该区金成矿模式,为确定深部找矿远景区指明了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移成像 地壳结构 青城子矿集区 金成矿 成矿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短周期密集台阵的广州—佛山地区地壳浅部三维S波速度结构研究
18
作者 高占永 叶秀薇 +4 位作者 林吉焱 段永红 王力伟 周铭 刘巧霞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454-1470,共17页
广州—佛山地区位于珠三角经济区的核心地带,三条区域性断裂从中交错穿过.广州—佛山地区精细的地壳浅部三维S波速度结构,对于研究区内的城市规划建设、地震灾害评估、强地面运动模拟等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布设于广州—佛山地区短周... 广州—佛山地区位于珠三角经济区的核心地带,三条区域性断裂从中交错穿过.广州—佛山地区精细的地壳浅部三维S波速度结构,对于研究区内的城市规划建设、地震灾害评估、强地面运动模拟等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布设于广州—佛山地区短周期密集地震台阵中的1104个台站记录到的连续波形数据,采用背景噪声互相关方法计算了台站对间的互相关函数并进一步提取到周期范围在0.1~5 s内的39488条高质量面波群速度频散曲线,然后通过基于射线追踪的面波直接反演方法计算得到了研究区内0.3~3 km深度的高分辨率三维S波速度结构.结果显示:研究区内地壳浅部S波速度横向差异显著,其中南部的珠江三角洲断陷盆地S波速度结构相对较为复杂,而北部的广花盆地内部S波速度结构则表现相对简单.研究区内的低速异常主要位于断裂附近,且大都位于断裂的下降盘.珠江三角洲内三水盆地东缘表现为马鞍状低速异常,向下最大延伸至2 km,低速体南北两侧边界与控盆断裂位置基本一致.广花盆地内部存在两个平行排列的高速异常,中间夹持一平行构造走向的低速异常,总体速度结构特征符合广花盆地为一复式向斜的地质构造背景.低速异常向下延伸至1.4 km深度处,可能指示了卷入向斜地层的最大埋深.沿广州—从化断裂发育条带状低速异常,与沿断裂形成的沉积地层有关.条带状异常在浅部分为两段,表明广州—从化断裂在历史上可能具有分段活动性.玉带公园周围被高速异常环绕,异常向上延伸至距地表约1.3 km处,结合研究区已有资料推测该高速异常可能为早期岩浆侵入在地壳浅部的反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集台阵 背景噪声成像 地壳浅部 S波速度结构 广州—佛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武陵山褶皱-冲断带地壳结构与形成机制
19
作者 李珂 张永谦 +4 位作者 张大魏 徐峣 张文文 徐志伍 严加永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062-2076,共15页
武陵山褶皱-冲断构造带位于扬子块体东缘,是华南地区最典型的由陆内挤压作用形成的重要线性构造带,了解其地壳结构与变形机制对于进一步深化认识该地区的构造演化过程至关重要。本文在综合多种地球物理成像、构造地质分析和数值、物理... 武陵山褶皱-冲断构造带位于扬子块体东缘,是华南地区最典型的由陆内挤压作用形成的重要线性构造带,了解其地壳结构与变形机制对于进一步深化认识该地区的构造演化过程至关重要。本文在综合多种地球物理成像、构造地质分析和数值、物理模拟研究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该区的地壳深部结构、变形过程及浅表构造响应。结果表明:武陵山地区强重力梯度带的形成主要受控于地壳与岩石圈尺度的结构和物性差异;新元古代扬子和华夏块体的拼合过程造成了目前的地壳结构,形成莫霍界面的起伏、错断、叠置等变形特征;低速滑脱层和先存的区域断裂一起造成了上、下地壳的变形解耦,并在该区的构造演化中发挥了关键控制作用;晚中生代古太平洋板块俯冲产生的远场应力可能是造成该区褶皱-冲断变形的主要动力。本研究可为华南地区陆内变形机制研究提供新的启示,并有助于为其他地区开展类似研究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东-武陵山 褶皱-冲断带 陆内变形 地壳结构 壳内滑脱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印度-欧亚板块碰撞带中下地壳分层流动与减薄:来自希夏邦马峰地区藏南拆离系构造解析的证据 被引量:1
20
作者 闫佳鑫 刘俊来 +1 位作者 周保军 闻俊豪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475-1488,共14页
造山带中下地壳物质流动是造山带地壳变形的重要表现,它制约着造山作用过程。印度-欧亚板块碰撞带内藏南拆离系为理解陆-陆板块会聚过程中中下地壳物质流动提供了范例。本项研究围绕喜马拉雅造山带中段希夏邦马峰地区藏南拆离系开展构... 造山带中下地壳物质流动是造山带地壳变形的重要表现,它制约着造山作用过程。印度-欧亚板块碰撞带内藏南拆离系为理解陆-陆板块会聚过程中中下地壳物质流动提供了范例。本项研究围绕喜马拉雅造山带中段希夏邦马峰地区藏南拆离系开展构造解析、显微构造观察和淡色花岗岩独居石U-Th-Pb年代学分析。结果表明希夏邦马峰地区藏南拆离系为一宽约2km的韧性剪切带,剪切变形岩石具有显著的分层流动特征。藏南拆离系新生代时期经历了两阶段塑性变形:D 1期变形表现为面理S 1、对称状透镜体和层间褶皱F 1的发育;D 2期变形表现为糜棱面理S 2、近E-W向拉伸线理L 2、不对称旋转碎斑和透镜体及褶皱的发育。运动学标志表明D 2期变形为上盘向东的运动学特征。淡色花岗岩独居石U-Th-Pb测年分析获得三组年龄:32.26±0.29Ma、22.31±0.18Ma和15.54±0.11Ma,这三组年龄的淡色花岗岩分别表现出D 1期变形、D 2期变形和未变形特征。结合前人已发表数据,本文得出藏南拆离系ca.35~26Ma发生以纯剪为主的剪切变形(D 1期),ca.26~15Ma发生以单剪为主的剪切变形(D 2期)。D 1-D 2期变形为一递进剪切变形,二者可能归咎于印度-欧亚板块碰撞过程中中下地壳固态分层流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解析 独居石U-Th-Pb测年 希夏邦马峰地区 藏南拆离系 中下地壳分层流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