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2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三江源区土壤酶活性与微生物养分限制对高寒草地退化与恢复的响应
1
作者 王巧红 杨艳 李袁泽 《草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922-1933,共12页
微生物在土壤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和养分流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目前对微生物活动在高寒草地退化和恢复期间的响应知之甚少。因此,为明确草地退化与人工恢复如何影响土壤资源获取酶活性和微生物养分限制,在三江源区选取了不同退化程度(... 微生物在土壤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和养分流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目前对微生物活动在高寒草地退化和恢复期间的响应知之甚少。因此,为明确草地退化与人工恢复如何影响土壤资源获取酶活性和微生物养分限制,在三江源区选取了不同退化程度(未退化、轻度退化、中度退化和重度退化)和恢复年限(3、8、13和19年)的高寒草地,采集0-10cm的土壤样品,探究资源获取酶活性及其化学计量的响应,并对微生物养分限制状况进行评估。研究结果显示,伴随退化程度加剧,碳、氮、磷获取酶活性均显著降低(P<0.05);随着恢复年限增加,碳获取酶活性显著减小,而氮、磷获取酶活性呈现先减小后增加的趋势,且均在恢复13年降至最小值(P<0.05)。酶化学计量分析表明,草地退化使微生物碳限制显著加剧(P<0.05);在人工恢复措施介入后,微生物碳限制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而微生物氮限制则显著增加(P<0.05)。方差分解分析与Spearman相关分析表明,资源获取酶活性受土壤全量养分、速效养分以及微生物生物量的共同影响,微生物养分限制则受到土壤全量养分与微生物生物量的影响。本研究揭示了高寒草地退化会加剧微生物碳限制,恢复初期施肥、补播等措施会减缓养分限制,但是之后的围栏封育措施会让微生物陷入相对严苛的养分限制,需要更长的恢复时间才能得到缓解,因此针对长期围栏封育的恢复草地,适当的养分输入更有利于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的恢复与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江源区 高寒草地 草地退化 土壤酶化学计量学 矢量分析 微生物养分限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0-2020年三江源草地绿度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1
2
作者 谷昌军 张镱锂 +3 位作者 刘林山 魏博 崔伯豪 宫殿清 《地理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14-226,共13页
研究基于2000-2020年三江源生长季最大值合成MODIS NDVI数据,采用趋势分析和空间分析的方法量化了三江源草地绿度的变化情况;进一步运用相关分析和偏相关分析的方法,揭示了不同时空尺度下气温降水与生长季NDVI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 ... 研究基于2000-2020年三江源生长季最大值合成MODIS NDVI数据,采用趋势分析和空间分析的方法量化了三江源草地绿度的变化情况;进一步运用相关分析和偏相关分析的方法,揭示了不同时空尺度下气温降水与生长季NDVI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 2000-2020年三江源区草地生长季NDVI总体呈现出增加的趋势,增加趋势的像元占比为77.53%,其中显著增加趋势像元占比为33.95%(P<0.1);而局部出现了降低的趋势,降低趋势的像元占比为22.47%,其中呈现显著降低趋势像元占比为3.03%(P<0.1)。(2)生长季NDVI呈现显著增加的像元主要分布在海拔[4 500,5 000) m,坡度2°~6°的阴坡,而生长季NDVI呈现显著降低的像元主要分布在海拔[4 500,5 000) m,坡度6°~15°的阳坡。(3)整个三江源区来看,生长季NDVI与生长季的气温降水有着最强的相关性,且与生长季最低温的相关性(R=0.79,P<0.001)大于生长季降水(R=0.66,P<0.001)和生长季平均温度(R=0.55,P<0.001)的相关性;栅格月尺度气候要素与生长季NDVI的关系表明,7月份降水与7月份最低温与生长季NDVI的年际波动具有最强的相关性,空间上表现为东部生长季NDVI受降水主导,而西部则主要受温度主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三江源 草地绿度 气候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季节性雪被厚度对高山草甸4种优势晚花植物生物量分配的影响
3
作者 张宁 王金牛 +3 位作者 罗栋梁 张林 徐波 吴彦 《草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7-80,共14页
植物生物量在个体器官的分配表征了同化产物的形成及驱动机制,且不同器官间的协同生长受外界环境及植株内部因素的共同调控。季节性雪被在生长季较短的高寒生态系统中作为调控植物生长的关键环境因子之一。本研究通过分析青藏高原东缘... 植物生物量在个体器官的分配表征了同化产物的形成及驱动机制,且不同器官间的协同生长受外界环境及植株内部因素的共同调控。季节性雪被在生长季较短的高寒生态系统中作为调控植物生长的关键环境因子之一。本研究通过分析青藏高原东缘岷江源区高寒草甸4种优势晚花植物(线叶龙胆、条叶垂头菊、高山韭和六叶龙胆)不同器官(根、茎、叶和花)生物量分配随雪被厚度的变化,探讨了不同物种在异质性雪被下的生物量权衡及生长策略。结果表明:(1)雪被厚度显著影响物种株高及各器官生物量分配,条叶垂头菊在不同雪被厚度下均生长受限,偏向于地下生物量的积累(α=0.286,α=0.216,P<0.05),中雪厚度下生物量积累未能完全达到繁殖阈值,造成种群数量减少;较厚的雪被使得高山韭的花生物量、株高和总生物量增加(P<0.05),而地上-地下生物量积累均为异速生长关系(α=0.208,α=0.262,P<0.05)。随着雪被厚度的增加,繁殖器官绝对投资增大,繁殖分配减小,具有大小依赖性。(2)基于性状响应模型分析得出,不同雪被厚度下生态位的变化主要体现在茎叶的资源获取能力与花的繁殖作用。条叶垂头菊、高山韭和六叶龙胆的生态位主要与地上生物量分配、地下生物量分配及地下-地上生物量分配比显著相关;雪被厚度提高了可利用资源,高山韭繁殖阈值增加,线叶龙胆繁殖阈值降低,而六叶龙胆繁殖阈值则较稳定,说明繁殖阈值的变化受多因素调控,具有物种特异性。(3)高山韭深雪部位面临种子成熟风险性,繁殖阈值的提高促进了对繁殖器官的绝对投入,是典型高山晚花自交植物生长策略的代表;而线叶龙胆为异交植物,在资源丰富的中雪部位降低繁殖阈值,属于花粉风险型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岷江源区 气候变化 繁殖分配 异速生长 生长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江源不同草地类型植被及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与土壤因子特征的研究
4
作者 王守兴 周华坤 +6 位作者 欧立鹏 李成先 王雁鹤 宁晓春 谷强 魏代军 杨明新 《草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6-26,共11页
草地生物多样性是保持草地生态系统功能和稳定性的基础,了解不同草地类型植被和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及其影响因素,有助于制定科学的保护和修复策略。以三江源不同草地类型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植被群落调查和扩增子测序相结合,探讨了不同草... 草地生物多样性是保持草地生态系统功能和稳定性的基础,了解不同草地类型植被和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及其影响因素,有助于制定科学的保护和修复策略。以三江源不同草地类型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植被群落调查和扩增子测序相结合,探讨了不同草地类型的植被和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特征,并分析了其与土壤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三江源地区的高寒草甸、高寒草原和温性草原在植被群落特征、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特征以及土壤理化性质方面存在显著差异。高寒草甸具有较高的植被覆盖度和生物量(P<0.05),而温性草原则具有最大的植被高度(P<0.05)。在土壤真菌方面,高寒草甸Faith’s-pd指数显著大于温性草原和高寒草原(P<0.05),而Simpson和Shannon-Wiener指数显著小于温性草原和高寒草原(P<0.05);在土壤细菌方面,高寒草原的Chao1指数和Faith’s-pd指数显著小于温性草原和高寒草甸(P<0.05),而Simpson和Shannon-Wiener指数差异不显著(P>0.05)。土壤环境因子对不同草地类型的植被和土壤微生物群落具有显著影响,其中土壤pH、有机碳(SOC)含量和全氮(N)含量是主要影响因子。研究结果为三江源地区不同草地类型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修复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江源 植被特征 土壤微生物 物种多样性 高通量测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江源区白燕7号与豆科饲草混播对饲草生长发育、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5
作者 刘青青 吕亮雨 +5 位作者 施建军 蔡宗程 李发毅 保善存 常诗娅 恩仁乐 《饲料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4-141,共8页
试验探究了白燕7号与豆科饲草混播对人工草地生长发育和产量品质的影响,对维持草畜平衡具有重要意义。试验将禾本科饲草白燕7号与3种豆科饲草分别混播,并设置了两种不同混播比例,以4种饲草单播为对照,并利用隶属函数法综合评价得出该地... 试验探究了白燕7号与豆科饲草混播对人工草地生长发育和产量品质的影响,对维持草畜平衡具有重要意义。试验将禾本科饲草白燕7号与3种豆科饲草分别混播,并设置了两种不同混播比例,以4种饲草单播为对照,并利用隶属函数法综合评价得出该地区最适混播比例,以期为高寒地区饲草生产提质增效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支撑。结果显示:B6(白燕7号∶饲用豌豆=7∶1)处理株高、叶面积、单株叶重和茎重较其他处理明显更优;B6处理(白燕7号∶饲用豌豆=7∶1)干草产量最高,为9300 kg/hm^(2),较单播白燕7号(A1)显著增加了50.0%(P<0.05),B4次之,为9200 kg/hm^(2)。此外,大部分禾豆混播处理饲草的营养成分含量显著高于单播白燕7号(A1)(P<0.05),但显著低于单播饲用豌豆(A2)(P<0.05),B4处理(白燕7号∶饲用豌豆=4.5∶1)的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均显著高于其他混播处理(P<0.05),分别为16.50%和6.26%;饲用豌豆(A2)在3种豆科饲草中营养物质含量最高。根据隶属函数综合评价结果,B4(白燕7号∶饲用豌豆=4.5∶1)的隶属函数值为0.738,属优,为Ⅰ级。综上所述,各单播和混播处理中的白燕7号∶饲用豌豆=4.5∶1各项指标较其他处理更好,因此该混播处理更适宜在三江源区的果洛地区推广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禾豆混播 白燕7号 生长 产量品质 三江源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ESERA的三江源土壤侵蚀时空分布及其驱动因素
6
作者 李朋飞 张丽媛 +4 位作者 胡晋飞 唐柄哲 严露 丹杨 赵广举 《水土保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1-52,共12页
[目的]为深入剖析三江源地区土壤侵蚀空间分布和主导因素,保障区域生态安全。[方法]利用区域尺度土壤侵蚀过程模型PESERA模拟1983—2022年4个时段(每10 a为1个时段)三江源地区的平均侵蚀速率,并采用最优地理探测器分析单因子对侵蚀速率... [目的]为深入剖析三江源地区土壤侵蚀空间分布和主导因素,保障区域生态安全。[方法]利用区域尺度土壤侵蚀过程模型PESERA模拟1983—2022年4个时段(每10 a为1个时段)三江源地区的平均侵蚀速率,并采用最优地理探测器分析单因子对侵蚀速率的解释力及多因子间的交互作用。[结果]PESERA模型在三江源地区验证结果较好(NSE=0.53,_(R)2=0.69)。三江源地区的侵蚀速率呈由南向北逐渐降低的空间分布特征,剧烈侵蚀[>150 t∕(hm^(2)·a)]、轻度侵蚀[<5 t∕(hm^(2)·a)]和微度侵蚀[5~25 t∕(hm^(2)·a)]分别集中在研究区南部的澜沧江源地区、西北部的长江源地区和东部黄河源地区,其余侵蚀强度主要在三江源南部地区。单因子探测结果表明,地形起伏度和降水量对侵蚀速率的解释力最高,分别为0.43和0.35。在交互分析中,降水量与植被覆盖度的交互作用解释力最高为0.73,地形起伏度与其他因子的共同作用显著提高对侵蚀速率的解释力。[结论]1983—2022年三江源土壤侵蚀以轻度侵蚀为主,侵蚀速率产生先上升后下降的时间变化,地形起伏度、降水量、植被覆盖度为影响该区域侵蚀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为三江源地区的土壤侵蚀防治和生态保护提供有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江源 土壤侵蚀 PESERA模型 最优地理探测器 驱动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江源区鱼类多样性调查及保护对策 被引量:2
7
作者 陈锋 袁婷 +7 位作者 熊满堂 赵先富 马沛明 朱滨 张志永 刘晖 董方勇 李键庸 《水生态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8,共8页
了解三江源区鱼类多样性及其资源现状,为三江源区生态系统保护和流域管理提供科学依据。2022年8月开展了长江源、黄河源、澜沧江源鱼类调查,分析了3个水系鱼类组成与分布,探讨了鱼类多样性特征,研究了三江源地区鱼类群落的空间格局。结... 了解三江源区鱼类多样性及其资源现状,为三江源区生态系统保护和流域管理提供科学依据。2022年8月开展了长江源、黄河源、澜沧江源鱼类调查,分析了3个水系鱼类组成与分布,探讨了鱼类多样性特征,研究了三江源地区鱼类群落的空间格局。结果表明:三江源区共调查到鱼类18种,其中长江源9种,黄河源8种,澜沧江源6种;根据相对重要性指数,长江源优势种3种,依次为细尾高原鳅(Triplophysa stenura)、小头高原鱼(Herzensteinin microcephalus)、裸腹叶须鱼(Ptychobarbus dipogon),黄河源优势种2种,包括麻尔柯高原鳅(T.markehenensis)和黄河裸裂尻鱼(Schizopygopsis pylzovi),澜沧江源优势种4种,依次为前腹裸裂尻鱼(S.anteroventris)、裸腹叶须鱼、东方高原鳅(T.orientalis)和细尾高原鳅;三江源区鱼类多样性相对较低,其中澜沧江源最高,长江源次之,黄河源最低。对鱼类种类组成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长江源和澜沧江源相近,黄河源则与长江源、澜沧江源差距较大。为切实保护好三江源区鱼类资源,建议加强本底调查,开展关键栖息地生态环境监测和保护,构建三江源区水生生物资源数据库,关注气候变化对水生态环境的影响,预防和控制外来鱼类入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类多样性 空间格局 优势种 保护对策 三江源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60年三江源地区降水集中度和季节性降水特征变化分析 被引量:5
8
作者 杜娟 于晓晶 +1 位作者 黎小东 敖天其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26-840,共15页
三江源作为“中华水塔”,是中国重要的淡水之源和生态系统屏障。降水集中度、季节降水量、降水频率和降水强度的演变是气候变暖背景下水循环的关键过程,对植被生长和水资源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中国气象局1961-2020年的CN05.1... 三江源作为“中华水塔”,是中国重要的淡水之源和生态系统屏障。降水集中度、季节降水量、降水频率和降水强度的演变是气候变暖背景下水循环的关键过程,对植被生长和水资源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中国气象局1961-2020年的CN05.1日降水格点数据,计算了三江源的降水集中度指数(Precipitation Concentration Index,PCI),厘清了三江源降水集中度和降水年内分配的演变规律,研究了季节降水量、降水频率和降水强度的气候态、年际变化、长期趋势以及距平变化。研究结果表明:(1)三江源地区降水集中指数PCI为17.5,降水具有一定集中性;整个区域PCI由东南向西北递增,降水集中度增大;近60年三江源地区PCI以-1.71%·(10a)^(-1)的变化率减小,降水的年内分配趋于均匀;生长季降水分配的减少将影响该地区农业生产和生态系统的维持。(2)近60年不同季节降水量和降水强度整体呈现显著增加趋势,夏季降水频率减少,其他季节降水频率增加;春夏秋三个季节降水强度的增加主导了降水量的增加,冬季降水频率的增加主导了降水量的增加。冬春季增湿高于夏秋季,春季降水量和降水强度的增长率为8.09%·(10a)-1和6.94%·(10a)^(-1),冬季降雪量和降雪频率的增长率为7.27%·(10a)^(-1)和4.4%·(10a)^(-1);长江源区部分地区的旱涝分布趋于极端化,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加剧。(3)近60年三江源区域平均的降水量、降水频率和降水强度以每年1.36 mm、0.024%和0.0056 mm·d^(-1)的数值增加;降水量、降水频率和降水强度累积距平整体呈现负距平,突变年份分别为2003年、1989年和2003年;雨季降水频率减小,降水强度增加,旱季降水频率和降水强度均增加,这种变化在近10年尤为剧烈。本研究可以为该地区土壤侵蚀、农业生产、水资源管理以及气候变化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江源 降水集中度 降水频率 降水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江源区高寒草原退化对不同生长期土壤真菌群落的影响 被引量:2
9
作者 杨明新 陈科宇 +3 位作者 李成先 黄青东智 张静 谷强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25,共11页
土壤真菌群落在草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草地退化对不同生长期土壤真菌群落的影响尚不清楚。本研究以三江源高寒草原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和高通量测序技术,探究草原退化对植物不同生长期土壤真菌群落特征的影... 土壤真菌群落在草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草地退化对不同生长期土壤真菌群落的影响尚不清楚。本研究以三江源高寒草原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和高通量测序技术,探究草原退化对植物不同生长期土壤真菌群落特征的影响及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三江源区高寒草原不同生长期土壤真菌群落优势菌门均为子囊菌门和担子菌门,草原退化显著降低了优势菌门的相对丰度;在不同生长期土壤真菌群落多样性存在显著差异(P<0.05),表现为生长季初期较低,末期则较高;草原退化对土壤真菌群落多样性影响不显著(P>0.05),但显著改变了不同生长期内土壤真菌群落结构(P<0.05);相比于原生草原,退化草原土壤真菌群落结构与植物群落特征表现出更强的相关关系,植物群落生物量和土壤有机质含量是显著影响退化草原土壤真菌群落结构的主要因子(P<0.05)。研究结果表明,草原退化改变了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增强了土壤真菌群落的资源限制。因此,针对植被群落的修复将有利于退化高寒草原土壤真菌群落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江源 草地退化 土壤真菌 优势菌门 植被生长期 资源限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江源地区春季流量与积雪的年际变化关系
10
作者 田凤云 林朝晖 +1 位作者 张贺 杨传国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88-604,共17页
基于三江源区站点流量资料、中国区域格点降水气温资料及遥感积雪资料,分析了长江、黄河和澜沧江源区春季流量的年际变化及其与降水、积雪、气温的关系。结果表明,1980~2020年三江源地区春季流量年际变化显著,其中5月流量的年际变率最大... 基于三江源区站点流量资料、中国区域格点降水气温资料及遥感积雪资料,分析了长江、黄河和澜沧江源区春季流量的年际变化及其与降水、积雪、气温的关系。结果表明,1980~2020年三江源地区春季流量年际变化显著,其中5月流量的年际变率最大;三江源地区春季流量受春季雪深影响最大,其中4月、5月流量受雪深、积雪覆盖率、前期累积降水的影响显著,且流量与雪深的正相关性最强,5月流量与雪深相关系数可达0.7以上。进一步分析表明,高原积雪对流量的影响随源区不同流域、春季不同月份呈现一定的差异,其中黄河源区4月、5月流量受4月雪深影响最明显,澜沧江源区4月、5月流量与2~5月的雪深均存在较好关系,而长江源区5月流量则主要与4~5月雪深显著正相关。源区积雪对春季流量的影响也存在一定的海拔依赖性,其中低海拔区域积雪对流量的影响更多体现在春季前期,而黄河源区阿尼玛卿山、长江源区巴颜喀拉山脉及唐古拉山脉等高海拔区域的积雪对流量的影响可以持续到5月。气温作为春季融雪径流的关键因子,主要是通过影响源区前期积雪量、融雪产流过程,进而影响春季流量的异常。本研究结果在深入认识青藏高原气候变化对三江源地区春季流量的影响及过程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江源地区 春季流量 年际变化 积雪深度 最高气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0—2022年三江源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格局及其气候驱动机制 被引量:2
11
作者 宁晓春 杨明新 +3 位作者 曹文强 王守兴 谷强 王雁鹤 《测绘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70-76,83,共8页
三江源作为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区,区域植被覆盖度的变化直接反映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因此,监测区域植被覆盖变化并分析其驱动因素,有利于实现三江源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基于2000—2022年MODIS NDVI数据集,结合年均气温和年... 三江源作为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区,区域植被覆盖度的变化直接反映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因此,监测区域植被覆盖变化并分析其驱动因素,有利于实现三江源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基于2000—2022年MODIS NDVI数据集,结合年均气温和年均降水数据,利用像元二分法、Sen+Mann-Kendall趋势分析法和偏相关系数分析法,探讨了三江源近23年间植被覆盖度时空演变特征及其与气候驱动的关系。结果表明:①三江源植被覆盖度在空间分布上表现为东南高、西北低的分布格局,2000—2022年三江源植被覆盖度呈线性增长趋势显著,增长率为0.001/a;②23年来三江源植被覆盖度增加区域为55.06%,减少区域为31.36%,植被覆盖度增加区域明显高于减少区域,总体植被覆盖度处于逐渐恢复的阶段;③偏相关分析表明,区域植被覆盖度与年均气温、年均降水均呈正相关性,与年均气温的相关性为0.02,与年均降水的相关性为0.29,降水为区域植被覆盖度增加的主要因素。本文研究揭示了23年来三江源植被覆盖度动态变化和分布格局,可为区域生态保护修复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江源 植被覆盖度 时空变化格局 降水 生态保护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贝叶斯模型平均的2003–2015年青海三江源地区地表蒸散发数据集
12
作者 杨妍希 王军邦 +1 位作者 叶辉 张秀娟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CSCD 2024年第2期261-271,共11页
蒸散发(Evapotranspiration,ET)是陆地水、碳和能量交换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不同模型和不同遥感数据估算的ET,存在不同程度的不确定性。贝叶斯模型平均(Bayesian model averaging,BMA)提供了降低不确定性的一种途径。本研究采用中国三... 蒸散发(Evapotranspiration,ET)是陆地水、碳和能量交换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不同模型和不同遥感数据估算的ET,存在不同程度的不确定性。贝叶斯模型平均(Bayesian model averaging,BMA)提供了降低不确定性的一种途径。本研究采用中国三江源地区水热通量观测数据,以ARTS、PT-JPL、MOD16和SSEBop遥感蒸散发产品为基础,进行了BMA集成研究,生成了三江源地区2003–2015年250 m空间分辨率的年均地表蒸散发数据集。通过验证各输入模型和BMA集成模型结果,发现基于BMA的ET与通量观测数据相关性达0.94,能够解释观测数据季节变化的89%,优于单个模型的性能。说明BMA模型集成能够整合不同模型内在优势,降低结果估算的不确定性,从而获得更可靠的估算结果。本数据集可为三江源区域水热变化研究和生态系统调节功能评估提供更精确的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蒸散发 中国三江源 贝叶斯模型平均BMA 通量数据 遥感产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88-2005年三江源草地产草量变化动态分析 被引量:58
13
作者 樊江文 邵全琴 +5 位作者 刘纪远 王军邦 陈卓奇 钟华平 徐新良 刘荣高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5-10,共6页
三江源地区是我国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分析该地区草地生产力的变化动态,探讨导致草地生态系统变化的自然和人文驱动机制,对于制定科学的草地恢复、管理和利用战略,以及开展有效的生态工程成效评估具有重要意义。利用GLOPEM模型... 三江源地区是我国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分析该地区草地生产力的变化动态,探讨导致草地生态系统变化的自然和人文驱动机制,对于制定科学的草地恢复、管理和利用战略,以及开展有效的生态工程成效评估具有重要意义。利用GLOPEM模型对三江源地区1988-2005年的草地产草量变化动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三江源地区草地生产力呈现出3-5年的周期性波动规律,其产草量的年际变幅表现出从东部地区到西部地区依次增高;从沼泽草地、高寒草甸、高寒草原到温性草原依次增高的特征。同时,18年来三江源地区草地产草量总体呈增加趋势,特别以高寒草原或西部地区草地的提高幅度较大。尽管如此,它仍受到气候变化的强烈驱动。因此,应该对由于全球气候变化造成的生态系统牧草供给功能的短期增加保持清醒的认识,这种增加有可能掩盖了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整体功能的长期负面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江源 草地产草量 变化动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NDVI的三江源地区植被生长对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响应研究 被引量:267
14
作者 李辉霞 刘国华 傅伯杰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9期5495-5504,共10页
采用Spot VEGETATION逐旬NDVI数据、1∶100万植被类型图和气象站资料,在掌握近10a三江源地区植被变化趋势基础上,分不同植被类型探讨植被生长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并通过分离气候要素与人类活动对NDVI的贡献,定量评估生态保护与建设工... 采用Spot VEGETATION逐旬NDVI数据、1∶100万植被类型图和气象站资料,在掌握近10a三江源地区植被变化趋势基础上,分不同植被类型探讨植被生长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并通过分离气候要素与人类活动对NDVI的贡献,定量评估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的实施效果。结果表明,区域尺度上,三江源地区2001—2010年植被生长呈好转趋势,植被增长从东南向西北递减;在10a时间尺度上,气候变化是影响植被生长的决定性因素,但人类活动可在短期内加快植被变化速率,气候要素和人类活动对植被生长的贡献分别为79.32%和20.68%;降水和气温对植被生长的影响程度相当,其中受春季和秋季的降水和气温影响最大,尤其是植被生长季前后一个月(4月份和10月份)的气候条件;与林地和灌丛相比,高寒草地受气候条件的抑制作用更为明显,其中高寒草甸受气候变化的影响最大,NDVI与降水和气温均具有较高相关性,高寒草原受气温的影响比较大,而高山植被受降水的抑制作用更为明显;在气候条件利于植被生长的趋势下,2001—2010年三江源地区的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表现出正影响,实测NDVImax与模拟NDVImax之间的残差为0.0863,表明生态保护与建设行动取得初步成效,其中黄河源区东部和长江源区通天河两侧的生态恢复效益最为明显,而在唐古拉山、昆仑山、布青山、阿尼玛卿山等山脉的周边地区,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仍表现为负影响;时间尺度上人类活动对植被的正影响呈现出下降趋势,2001—2010年NDVImax残差的回归斜率为-0.0039,表明生态项目实施的短期行为严重,生态建设的效果缺乏长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DVI 植被变化 气候变化 人类活动 三江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南河流源区径流量变化规律及其未来演变趋势 被引量:19
15
作者 徐宗学 周祖昊 +4 位作者 姜瑶 桑燕芳 季鹏 侯居峙 陈峰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60-374,共15页
采用统计学方法及集合经验模态分解、小波分析、水文模型等多种方法,在对气象水文、湖泊岩芯、树木年轮、气候模式数据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西南河流源区径流变化规律与历史丰枯规律及其驱动机制,分析了未来气候变化影响下的径... 采用统计学方法及集合经验模态分解、小波分析、水文模型等多种方法,在对气象水文、湖泊岩芯、树木年轮、气候模式数据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西南河流源区径流变化规律与历史丰枯规律及其驱动机制,分析了未来气候变化影响下的径流演变趋势。结果表明:三江源地区的径流近50 a整体表现为上升趋势,雅鲁藏布江流域除尼洋河外的其他区域年径流量整体呈不显著下降趋势,气候变化是导致三江源、雅鲁藏布江和怒江流域径流变化的主要原因,其中降水是引起径流变化最关键的因子;主要河流径流不同时间尺度的丰枯演变规律为,雅鲁藏布江中游全新世洪水事件呈现出早晚全新世频繁、中全新世相对较少的特征,近500 a怒江流域重建径流序列存在10个丰水期和10个枯水期,丰枯序列变化主要受季风环流和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活动的影响;在未来15~60 a,全球持续增温将使西南河流源区平均年径流深相比近30 a增加6%~14%,而极端径流呈现出“干更干、湿更湿”的变化特征,同时生态因子对径流变化的影响不可忽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径流 变化规律 演变趋势 西南河流源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56-2012年三江源区河流流量变化及成因 被引量:18
16
作者 蒋冲 李芬 +3 位作者 高艳妮 王德旺 张林波 郭杨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30-39,共10页
为研究三江源区河流流量变化及其可能成因,在1956—2012年水文气象资料基础上,借助Mann-Kendall趋势检验、流量历时曲线等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该区域流量的年际和年内变化,并通过双累积曲线、相关分析和贡献率分析等方法对影响流量变化... 为研究三江源区河流流量变化及其可能成因,在1956—2012年水文气象资料基础上,借助Mann-Kendall趋势检验、流量历时曲线等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该区域流量的年际和年内变化,并通过双累积曲线、相关分析和贡献率分析等方法对影响流量变化的因素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1近57 a来澜沧江源区和长江源区的年均流量均呈增加趋势,变率分别为0.47和2.12m^3(s·a),黄河干流流量轻微减少〔-0.60 m^3/(s·a)〕,部分支流流量有所增加;河流流量的年内分布有从双峰型向单峰型过渡的趋势.黄河源区高流量和低流量都减少,长江源区高流量和低流量均增加,而澜沧江源区高流量减小、低流量增加.2气温和降水的共同作用导致河流流量的年内分布呈双峰型或单峰型的特点,降水为主导因素,秋季降水量减少导致部分河段流量分布从双峰型向单峰型过渡.3河流流量和降水量的变化基本保持一致.黄河源区和澜沧江源区流量主要受东亚季风和西风控制,而长江源区流量主要受到青藏高原季风和东亚季风的影响.20世纪80年代以来,三江源区0℃等温层高度(16.28 m/a,P<0.001)和>0℃年积温(7.30℃/a,P<0.01)均呈显著增加趋势.在区域快速增温背景下,冰川和积雪消融给河流流量造成的短期增加效应不可持续,由此对水源涵养功能构成严重威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江源区 流量 季风 冰川 积雪 归因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江源区高寒草甸植物多样性的海拔分布格局 被引量:55
17
作者 卢慧 丛静 +4 位作者 刘晓 王秀磊 唐军 李迪强 张于光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197-204,共8页
三江源地区是我国受气候变化影响最大且最敏感的区域之一。研究高寒草甸植物多样性海拔分布格局及其与环境的关系,能为预测气候变化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和响应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以青海三江源地区的6个样地/海拔梯度共78个样方的高寒... 三江源地区是我国受气候变化影响最大且最敏感的区域之一。研究高寒草甸植物多样性海拔分布格局及其与环境的关系,能为预测气候变化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和响应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以青海三江源地区的6个样地/海拔梯度共78个样方的高寒草甸样地为研究对象,了解高寒草甸植物多样性和群落结构,分析海拔分布格局及其与环境的关系,旨在以空间替代时间的实验系统来揭示植物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统计分析发现,6个高寒草甸样地共有植物21科、51属、74种,且在中海拔和高海拔地区,高寒草甸以藏嵩草、高山嵩草、矮嵩草等莎草科植物占优势,低海拔地区高寒草甸则以针茅、早熟禾、垂穗披碱草等禾本科植物为优势种群。方差分析表明,随着海拔的降低,高寒草甸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和物种丰富度均呈"单峰"分布格局,而均匀度指数逐渐升高。DCA分析发现,高寒草甸植物群落沿着海拔梯度呈现有规律的变化,具有从高寒草甸向高寒草原化草甸的逐渐过渡的特征,海拔梯度明显的影响了植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此外,CCA结果表明,土壤pH值是影响高寒草甸植物群落分布格局的主要因素,土壤含水量、土壤温度、土壤有机碳、碱解氮含量与全钾含量是影响植物群落分布格局的关键因子。综上所述,我们推测气候变化极有可能影响三江源地区高寒草甸植物群落结构与分布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江源区 高寒草甸 植物多样性 海拔梯度 气候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ODIS GPP/NPP数据的三江源地区草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及碳汇量时空变化研究 被引量:70
18
作者 张继平 刘春兰 +4 位作者 郝海广 孙莉 乔青 王辉 宁杨翠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8-13,共6页
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是全球变化与地球科学研究领域的前沿与热点问题,准确地评估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和碳汇量是估算未来大气CO2浓度,预测气候变化及其对陆地生态系统影响的关键。已有相关研究多集中于对区域生态系统碳储量和碳汇量... 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是全球变化与地球科学研究领域的前沿与热点问题,准确地评估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和碳汇量是估算未来大气CO2浓度,预测气候变化及其对陆地生态系统影响的关键。已有相关研究多集中于对区域生态系统碳储量和碳汇量的量的估算,而缺乏针对时间尺度上的变化过程的分析,以及对变化特征空间差异性的分析。本研究基于MODIS NPP数据,结合土地利用数据及土壤有机碳密度分布数据,对三江源地区2000─2010年草地生态系统碳储量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同时,基于MODIS GPP数据及China FLUX和America FLUX数据,建立草地生态系统呼吸估算模型,对其碳汇量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以期明确该地区的碳储存能力及其变化过程,为该区域草地生态系统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三江源地区草地生态系统总碳储量为53.38×108 t,平均碳密度为14.94 kg·m-2(以C计)。土壤和植被碳储量分别为53.07×108 t和0.31×108 t,平均碳密度分别为14.85 kg·m-2和86.77 g·m-2。(2)近10多年来,三江源地区草地生态系统多年平均碳汇量为0.4×108 t,单位面积平均碳汇量为86.80 g·m-2·a-1(以C计),表明该地区草地生态体统是一个碳汇。(3)2000年以来,三江源地区草地生态系统总碳储量及总碳汇量均呈波动增加趋势,碳汇功能有所增强。(4)三江源地区草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及碳汇量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变化趋势的空间分布均呈现明显的空间差异性。(5)MODIS GPP/NPP数据能够支撑较大尺度草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及碳汇量格局与变化趋势分析,较传统方法更为便捷高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DIS GPP MODIS NPP 草地生态系统 碳储量 碳汇量 三江源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江源草地载畜压力时空动态分析 被引量:52
19
作者 樊江文 邵全琴 +2 位作者 王军邦 陈卓奇 钟华平 《中国草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64-72,共9页
对三江源地区1988~2005年草地载畜压力变化的时空动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8年来该地区草地平均超载1.5倍,其中冬春草场超载2倍以上。另一方面,草地载畜压力具有逐年下降的趋势,特别以冬春场的下降趋势更为明显,表明三江源地区草地利... 对三江源地区1988~2005年草地载畜压力变化的时空动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8年来该地区草地平均超载1.5倍,其中冬春草场超载2倍以上。另一方面,草地载畜压力具有逐年下降的趋势,特别以冬春场的下降趋势更为明显,表明三江源地区草地利用逐年向合理的方向发展。研究认为,该地区近几十年来的连续过度放牧是造成草地退化的最主要因素之一,因此建议该地区草地恢复和治理工作的重点应该继续放在减畜减压上,在维持三江源草地畜牧业适度规模的同时,根据该区在国家主体功能区中的功能定位,促进其他重要生态功能的发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江源 草地载畜压力 时空动态 草地退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江源地区高寒草地不同退化程度土壤特征研究 被引量:62
20
作者 伍星 李辉霞 +2 位作者 傅伯杰 靳甜甜 刘国华 《中国草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77-84,共8页
为了解区域尺度上不同退化程度高寒草地的土壤特征,在对三江源地区进行多样点采样和室内分析的基础上,研究草地退化对高寒草地不同土层的土壤物理和化学等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退化程度加剧,不仅草地群落组成出现明显变化,地上/地... 为了解区域尺度上不同退化程度高寒草地的土壤特征,在对三江源地区进行多样点采样和室内分析的基础上,研究草地退化对高寒草地不同土层的土壤物理和化学等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退化程度加剧,不仅草地群落组成出现明显变化,地上/地下生物量显著下降,而且土壤各理化性质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土壤容重随草地退化程度的加剧和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土壤有机碳随草地退化程度的加剧而显著下降,尤其是0~10cm土层;草地退化加剧导致土壤总氮和硝态氮含量呈逐渐下降趋势,且对0~10cm土层影响更为显著;土壤铵态氮含量在草地轻度退化阶段最高,且受草地退化影响不显著。相关性分析表明,不同土层的土壤有机碳和总氮与生物量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多元逐步回归分析也显示土壤有机碳和总氮含量与绝大部分草地演替阶段的生物量显著相关,表明土壤有机碳和总氮可作为衡量三江源地区草地退化程度的重要土壤性状指标。人工草地的建植可明显增加地上/地下生物量,但短期内对土壤的改良效果并不显著,极度退化草地的土壤恢复将是一个缓慢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江源地区 高寒草地 退化 土壤有机碳 总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