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南三江北段地区区域控矿因素的GIS综合分析 被引量:5
1
作者 郭衍游 唐菊兴 韩玲玲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2003年第3期219-223,共5页
西南三江成矿带是我国重要的大型成矿带之一 ,已积累了大量第一手资料 ;如何充分利用这些成果和资料为矿产普查和研究服务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对数据进行管理与处理 ,分析了区域控矿因素。结果表明 ,三叠系地层... 西南三江成矿带是我国重要的大型成矿带之一 ,已积累了大量第一手资料 ;如何充分利用这些成果和资料为矿产普查和研究服务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对数据进行管理与处理 ,分析了区域控矿因素。结果表明 ,三叠系地层、构造撒开区及三叠纪以来的岩浆热液活动是最主要的控矿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地区 区域控矿因素 GIS 综合分析 成矿带 地理信息系统 岩浆热液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南干热河谷地区葡萄休眠规律的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房玉林 陈书霞 李华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203-1207,共5页
在西南干热河谷地区南亚热带气候条件下,4个酿酒葡萄品种梅尔诺 Merlot 、黑虎香 Fox 、霞多丽Chardonnay 和佳美 Gamay 分别在10月初、10月中旬、11月初和11月中旬进入生理性内休眠;约在12月初、12月中旬、1月初和12月中旬进入生态休... 在西南干热河谷地区南亚热带气候条件下,4个酿酒葡萄品种梅尔诺 Merlot 、黑虎香 Fox 、霞多丽Chardonnay 和佳美 Gamay 分别在10月初、10月中旬、11月初和11月中旬进入生理性内休眠;约在12月初、12月中旬、1月初和12月中旬进入生态休眠阶段 萌芽率>5 0 % .休眠期葡萄新梢淀粉和总糖含量的变化趋势为:随着休眠程度的加深,淀粉含量上升,总糖含量下降;随着内休眠解除,总糖上升,淀粉下降,二者呈相反的变化趋势.研究结果为在该地区打破葡萄休眠,实现葡萄避雨栽培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干热河谷地区 葡萄 芽休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南地区森林生态安全屏障构建途径与对策 被引量:7
3
作者 刘兴良 刘杉 +12 位作者 包维楷 李旭华 李贵祥 朱万泽 喻理飞 蔡蕾 潘红丽 冯秋红 李慧超 徐峥静茹 胡宗达 张利 刘千里 《陆地生态系统与保护学报》 2022年第5期84-94,共11页
西南林区是我国第二大林区,也是我国25个生物多样性关键地区和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热点地区之一,还是我国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和物种基因库,构建西南地区生态安全屏障,可为我国西南地区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生态保护与修复等国家战略推进... 西南林区是我国第二大林区,也是我国25个生物多样性关键地区和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热点地区之一,还是我国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和物种基因库,构建西南地区生态安全屏障,可为我国西南地区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生态保护与修复等国家战略推进提供生态安全保障。本文论述了西南林区森林生态系统的特殊性和重要生态地位,综合分析了西南地区森林资源质量、水土流失、土地沙化、自然灾害等方面的现状与存在问题。从西南林区生态保护与修复建设目标、碳达峰碳中和任务和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战略、防灾减灾能力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与文化生活等方面,论述了建设生态安全屏障的必要性。从防护林体系科学合理的规划和总体布局、现有林保护与修复、低效林结构调整与功能提升、干热干旱河谷区植被恢复与重建等方面,提出了构建西南林区生态安全屏障的途径和生态对策,为西南地区森林生态系统多功能经营、生态系统管理、天然林保护与修复、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等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地区 生态安全屏障 亚高山地区 喀斯特地区 干热干旱河谷区 生态系统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速西南水电开发 促进长江上游沿岸经济持续发展 被引量:3
4
作者 马智利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62-65,共4页
西南地区是我国水能资源主要蕴藏地区,其水能资源具有优越的开发条件。文章分析了西南地区自80年代以来水电装机容量的比重逐年下降的原因,以及西南水电开发存在的主要问题。
关键词 区域经济 持续发展 长江上游 西南地区 水电开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西南“三江”流域区土壤铊空间分布及健康风险评估 被引量:14
5
作者 刘福田 王学求 迟清华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765-1777,共13页
通过对中国西南“三江”流域区土壤样品中铊元素含量的分析,并多方法联合应用综合评价研究区土壤铊的污染状况,结果表明,中国西南“三江”流域区浅层土壤铊元素含量范围为0.17~2.65mg/kg,变异系数小,均值为0.80mg/kg,整体略高于中国土... 通过对中国西南“三江”流域区土壤样品中铊元素含量的分析,并多方法联合应用综合评价研究区土壤铊的污染状况,结果表明,中国西南“三江”流域区浅层土壤铊元素含量范围为0.17~2.65mg/kg,变异系数小,均值为0.80mg/kg,整体略高于中国土壤背景值,而略低于深层土壤铊元素含量,研究区浅/深层土壤铊元素含量特征主要受控于自然地质背景,整体具有“北高南低,西高东低”的趋势.基于中国不同母岩类型区土壤相关元素含量为背景的富集系数(均值1.30)、地累积指数(均值-0.41)、潜在生态风险(均值12.48)及非致癌健康风险评估(危害商小于1)参数均显示研究区土壤铊污染程度整体较低,不存在土壤重金属铊元素的非致癌健康风险,其实质上反映了在自然背景控制下研究区土壤铊的低污染和低健康风险特征.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区土壤铊含量特征及浅/深层土壤铊元素含量之比反映了研究区存在一定人为污染,且人为铊污染具有“北轻南重,西轻东重”的趋势.综合分析表明,研究区铅锌等矿产的相关矿业活动可能是该区人为铊污染输入的主要来源,人为污染叠加自然地质背景使研究区存在一定低程度污染及潜在健康风险的区域,即独龙江流域南部和怒江流域中南部、澜沧江流域北部和南部、元江流域中南部地区,该区域应引起人们对土壤铊污染的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重金属 健康风险 中国西南“三江”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源产品的西南河流源区地表蒸散发时空特征 被引量:12
6
作者 温馨 周纪 +3 位作者 刘绍民 马燕飞 徐自为 马晋 《水资源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2-42,共11页
基于5个地面通量站点观测数据,对ET-EB、MOD16、GLEAM、Zhang-ET和GLDAS共5种地表温度蒸散发产品开展了验证工作,继而选取精度较好的产品,采用经验正交分解方法研究了西南河流源区2001—2013年地表蒸散发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5种... 基于5个地面通量站点观测数据,对ET-EB、MOD16、GLEAM、Zhang-ET和GLDAS共5种地表温度蒸散发产品开展了验证工作,继而选取精度较好的产品,采用经验正交分解方法研究了西南河流源区2001—2013年地表蒸散发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5种产品中,GLEAM的精度较好,均方根误差为23.4 mm/月;西南河流源区的地表蒸散发夏季最高,冬季最低;从东南向西北,西南河流源区的地表蒸散发逐渐降低;2001—2013年,长江上游和黄河上游地表蒸散发均呈增加趋势,黄河上游上升幅度最大;整体上看,比湿与源区地表蒸散发的相关性最强,但不同流域地表蒸散发与气温、比湿和降水的相关性不同:怒江流域、澜沧江流域、长江上游和黄河上游春秋两季的地表蒸散发与比湿相关性较强,雅鲁藏布江流域、藏南诸河、青海湖水系春秋两季的地表蒸散发与气温的相关性较强;源区地表蒸散发随着高程的增加而降低,随着坡度的增加而增加,在坡向为东南和西北时,地表蒸散发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蒸散发 遥感产品 经验正交分解 时空分布特征 西南河流源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史视域下晚清至民国时期三江并流区的交通、环境与文化
7
作者 曹津永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98-107,共10页
跨越山高谷深、江河并行的三江并流区的交通是当地居民们长久适应自然并利用自然最为典型的代表。综合利用近代西方人考察的英文文献资料、方志、档案及田野考察口述资料对区域交通图景的重构表明,三江并流区特定的溜索、独木舟等交通... 跨越山高谷深、江河并行的三江并流区的交通是当地居民们长久适应自然并利用自然最为典型的代表。综合利用近代西方人考察的英文文献资料、方志、档案及田野考察口述资料对区域交通图景的重构表明,三江并流区特定的溜索、独木舟等交通方式与该区域内冬天大雪封山、夏天洪水阻江的环境条件紧密关联,集中于春夏之交和秋季的交通模式又与当地的社会文化是紧密关联、互动嵌合的。环境史视阈下边疆民族地区区域交通研究首先要充分关注到区域的生命、生计和生活,最为关键的是要把交通置于人及其文化体系和环境中进行“融合式”研究。三江并流区域交通与环境、文化的研究也为藏彝走廊乃至西南滇藏地区的民族迁徙、文化交流等方面的一些基本问题提供了新的值得思考的视角和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清至民国 三江并流区 环境史 交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河流地貌指数的澜沧江断裂南段构造活动性研究
8
作者 孙林龙 董有浦 +3 位作者 吴中海 张世涛 李立 刘志明 《地质科学》 2024年第6期1543-1561,共19页
西南三江地区澜沧江断裂带南段(小湾—景洪)沿澜沧江河谷发育,被认为是研究西南三江地区构造演化乃至青藏高原东南缘变形机制的重要窗口。目前有关澜沧江断裂带构造活动性特征的空间分布规律仍缺乏系统研究。地貌指数对于断裂的构造活... 西南三江地区澜沧江断裂带南段(小湾—景洪)沿澜沧江河谷发育,被认为是研究西南三江地区构造演化乃至青藏高原东南缘变形机制的重要窗口。目前有关澜沧江断裂带构造活动性特征的空间分布规律仍缺乏系统研究。地貌指数对于断裂的构造活动性较为敏感,可以直观反映构造活动性特征及其分布规律。因此,本文基于数字高程模型(DEM,分辨率30 m),提取了澜沧江南段流域西侧(右岸)的210个次级流域,得到各次级流域的面积高程积分(HI)、流域盆地不对称度(AF)、流域形状指数(BS)、谷底宽高比(VF)、标准化河流阶梯指数(SLK)、山前曲折度(Smf)和归一化河流陡峭指数(Ksn)。在此基础上,综合各地貌指数得到构造活动相对强度(Iat),分析发现研究区非构造因素(如降水和岩性)对澜沧江断裂南段的各地貌指数影响并不明显,而构造活动则是主导各地貌指数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表现为澜沧江断裂带南段的活动性在断层附近及断层相交位置活动性较强。澜沧江断裂带南段构造活动性显示出明显的分段性特征,呈现高低错落,断裂北部的小湾—漫湾段活动性较强,中部和南部的漫湾—那招段、那招—谦六段、糯扎渡—勐往段及景洪段活动性则为中等。这反映出青藏高原东南缘同一断裂带不同位置的构造活动性也有差异,并非呈现简单的线性变化规律,而可能受其周边不同规模、不同性质的构造综合作用。青藏高原东南缘的新生代构造运动具有差异性和复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三江 澜沧江断裂 河流地貌指数 相对构造活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