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24篇文章
< 1 2 3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Land and Water Use in Rice-upland Crop Rotation Areas in Lower Ili River Basin, Kazakhstan
1
作者 SHIMIZU Katsuyuki KITAMURA Yoshinobu +1 位作者 ANZAI Toshihiko KUBOTA Jumpei 《Journal of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 CAS 2010年第4期8-13,共6页
The lower Ili River Basin is located in semi-arid area, and the annual rainfall is 177mm. Therefore, the irrigation is inevitable for agriculture. Large-scale irrigated agriculture had been developed since 1960's in ... The lower Ili River Basin is located in semi-arid area, and the annual rainfall is 177mm. Therefore, the irrigation is inevitable for agriculture. Large-scale irrigated agriculture had been developed since 1960's in the lower parts of the river and the total irrigated area is about 32 000 hm2. In the project area, the paddy rice-upland crop rotation has been practiced. Due to the domestic water use for hydropower and agriculture as well as water use among riparian countries, the deficit of water for agriculture in the lower part has been concerned. The authors, therefore, conducted the field survey and water balance analysis of the Akdara irrigation project in the lower Ill River Basin in order to assess the land and water uses. Moreover, the impact of the water use on water environment to the basin was analyzed. The following results were obtained as following (1) the groundwater level in the irrigated district varied from 1.5 m to 3.5 m through year. (2) 1970's groundwater level was drastically raised from 8 m to 3 m and the groundwater had been recharged in this period. (3) Water use efficiency of agriculture, which is the ratio of total evapotranspiration to the total water withdrawal was as low as 0.2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rop rotation water balance overall irrigation efficiency groundwater fluctuation dry lan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mpact of Crop Rotation on Pathotype and Genetic Structure of Phythophthora sojae in Fields
2
作者 Zhao Li-ming Li Shuang +6 位作者 Sui Zhe Huang Jing Chen Qiu-ming Suo Bing Ding Jun-jie Liu Wei-ting Wen Jing-zhi 《Journal of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 CAS 2016年第2期1-11,共11页
To estimate the impact of crop rotation on the pathotype and genetic structure of Phythophthora sojae in fields, 372 isolates of P. sojae were obtained from long-term localisation experimental fields in Heilongjiang P... To estimate the impact of crop rotation on the pathotype and genetic structure of Phythophthora sojae in fields, 372 isolates of P. sojae were obtained from long-term localisation experimental fields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of China. The hypocotyl inoculation method was used to characterize the virulence of P. sojae on 13 differential cultivars, and the amplified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AFLP) technique was used to analyze difference in the genetic structure of P. sojae.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an abundant diversity of genetic structures and pathotypes of P. sojae, a more uniform distribution of pathotypes and less dominance of pathotypes occurred in corn-soybean and wheat-soybean rotation fields than in a continuous soybean mono-cropping field. These findings suggested that P. sojae did not easily become the dominant race in rotation fields, which maintain disease resistance in soybean varieties. Therefore,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suggested that Phytophthora stem and root rot of soybeans could be effectively controlled by rotating soybeans with non-host crops of corn and whea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hytophthora sojae pathotype composition genetic structure crop rotation amplified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AFL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pectral matching based remote sensing identification of two main crop rotation patterns in a large irrigation district
3
作者 DUAN Yuanyuan CHEN Xiuhua +3 位作者 LIU Jun YE Mao LU Wenjing LIU Hongjie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40-650,共11页
The rapid identification of planting patterns for major crops in a large irrigated district has vital importance for irrigation management,water fee collection,and crop yield estimation.In this study,the OTSU algorith... The rapid identification of planting patterns for major crops in a large irrigated district has vital importance for irrigation management,water fee collection,and crop yield estimation.In this study,the OTSU algorithm and Mean-Shift algorithm were employed to automatically determine threshold values for mapping two main rotated crop patterns at the pixel scale.A time series analysis was conducted to extract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rice-wheat and wheat-maize rotations in the Chuanhang irrigation district from 2016 to 2020.The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both threshold segmentation algorithms are reliable in extracting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he crops,with an overall accuracy exceeding 80%.Additionally,both Kappa coefficients surpass 0.7,indicating better performance by OTSU method.Over the period from 2016 to 2020,the area occupied by rice-wheat rotation cropping ranged from 12500 to 14400 hm 2;whereas wheat-maize rotation cropping exhibited smaller and more variable areas ranging from 19730 to 34070 hm 2.These findings highlight how remote sensing-based approaches can provide reliable support for rapidly and accurately identifying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main crop rotation patterns within a large irrigation distric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uanhang irrigation district rotate crop pattern spectral matching OTSU algorithm Mean-Shift algorith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周年轮作模式对烟草根结线虫的影响
4
作者 李军营 周敏 +5 位作者 邓小鹏 邹炳礼 张宏 张留臣 杨景华 周绍松 《湖北农业科学》 2025年第1期70-74,共5页
为了探讨不同周年轮作模式对烟草根结线虫的影响。在云南省曲靖市沾益区进行田间定位试验,以烤烟-冬闲-烤烟为对照,设烤烟-绿肥-高粱、烤烟-绿肥-万寿菊、烤烟-燕麦-万寿菊、烤烟-大麦-万寿菊、烤烟-藜麦-万寿菊5个轮作处理,研究不同轮... 为了探讨不同周年轮作模式对烟草根结线虫的影响。在云南省曲靖市沾益区进行田间定位试验,以烤烟-冬闲-烤烟为对照,设烤烟-绿肥-高粱、烤烟-绿肥-万寿菊、烤烟-燕麦-万寿菊、烤烟-大麦-万寿菊、烤烟-藜麦-万寿菊5个轮作处理,研究不同轮作处理在不同时期对烟草根结线虫数量及烤烟发病率、病情指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大麦、燕麦、藜麦收获后土壤根结线虫数量显著低于烤烟-冬闲-烤烟处理(CK)烤烟移栽前,表明小春种植大麦、燕麦、藜麦相对于冬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根结线虫数量增长。烤烟-燕麦-万寿菊、烤烟-大麦-万寿菊、烤烟-藜麦-万寿菊处理在万寿菊收获后,土壤根结线虫数量较万寿菊盛花期分别下降了14.9%、20.0%和41.3%,表明烤烟与燕麦、大麦、藜麦、万寿菊进行周年轮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土壤根结线虫的数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烤烟 周年轮作模式 根结线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轮作豆科植物对马铃薯连作土壤理化性质及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3
5
作者 刘娟娟 石铭福 +5 位作者 孙得翔 吴敏娟 张卫娜 康益晨 刘玉汇 秦舒浩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7-104,111,共9页
【目的】缓解马铃薯连作障碍,研究轮作豆科植物对马铃薯连作土壤质量的改良效果。【方法】通过轮作豆科植物,设置5个处理,CK:马铃薯连作3年-马铃薯(不覆膜)、CB:马铃薯连作3年-蚕豆(不覆膜)、CF:马铃薯连作3年-蚕豆(覆膜)、WB:马铃薯连... 【目的】缓解马铃薯连作障碍,研究轮作豆科植物对马铃薯连作土壤质量的改良效果。【方法】通过轮作豆科植物,设置5个处理,CK:马铃薯连作3年-马铃薯(不覆膜)、CB:马铃薯连作3年-蚕豆(不覆膜)、CF:马铃薯连作3年-蚕豆(覆膜)、WB:马铃薯连作3年-豌豆(不覆膜)和WF:马铃薯连作3年-豌豆(覆膜)分析不同处理对连作土壤理化性质及酶活性的影响。【结果】与CK相比,轮作处理能降低土壤pH和电导率,增加土壤有机质、全氮(N)、全磷(P)、全钾(K)的含量,提高土壤中过氧化氢酶、碱性磷酸酶和蔗糖酶活性,并显著提高土壤含水量。其中,CF处理效果最佳,块茎膨大期,CF处理土壤pH和电导率较CK分别降低20.42%和30.30%,土壤全N、P、K和有机质含量较CK分别增加16.51%、16.90%、8.71%和28.01%,土壤过氧化氢酶、碱性磷酸酶、蔗糖酶活性较CK分别提高38.57%、40.20%和23.67%。【结论】覆膜轮作蚕豆对马铃薯连作土壤质量的影响最为显著,可作为改善马铃薯连作土壤质量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豆科植物 轮作 土壤养分 土壤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地区耕地轮作休耕模式与生态效应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6
作者 季方芳 何其全 +1 位作者 田婷 张青 《江西农业学报》 2025年第1期99-108,共10页
为梳理我国不同地区耕地轮作休耕模式及其生态效应的研究进展,利用文献检索、文献研究、内容归类等方法对轮作休耕的概念、不同地区的轮作休耕模式进行了综述,并分别从土壤生态效应、作物生态效应以及温室气体减排3个方面阐述了轮作休... 为梳理我国不同地区耕地轮作休耕模式及其生态效应的研究进展,利用文献检索、文献研究、内容归类等方法对轮作休耕的概念、不同地区的轮作休耕模式进行了综述,并分别从土壤生态效应、作物生态效应以及温室气体减排3个方面阐述了轮作休耕所产生的影响,讨论了轮作休耕的制约因素,并对后续研究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轮作休耕 作物 土壤 生态效应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作物多样性(轮作)下砖红壤溶解性有机质含量及光谱特征 被引量:1
7
作者 陈心怡 刘钰钦 +1 位作者 陈淼 王文峰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9-158,共10页
本研究依托海南儋州热带农业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长期定位试验,设置玉米连作(单作物)、辣椒+玉米轮作(双作物)、辣椒+玉米/绿肥套种(三作物)和辣椒/玉米套种+豆角/绿肥套种(四作物)4种处理,利用紫外吸收光谱、三维荧光光谱... 本研究依托海南儋州热带农业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长期定位试验,设置玉米连作(单作物)、辣椒+玉米轮作(双作物)、辣椒+玉米/绿肥套种(三作物)和辣椒/玉米套种+豆角/绿肥套种(四作物)4种处理,利用紫外吸收光谱、三维荧光光谱结合平行因子法考察作物多样性(轮作)对研究区砖红壤溶解性有机质(DOM)含量及光谱特征的影响。结果显示,相比于单作物连作,增加作物多样性的轮作处理土壤有机质含量和持水率增加,但DOM含量降低。不同处理土壤DOM由可见光区类富里酸(E_(x)/E_(m)=355 nm/432 nm,C1)、类腐植酸(E_(x)/E_(m)=425 nm/471 nm,C2)和类蛋白(E_(x)/E_(m)=325 nm/336 nm,C3)3种荧光组分组成,组分C1对DOM荧光组分贡献最高(47%~76%)。相比于单作物连作,增加作物多样性的轮作处理土壤DOM的C1组分相对丰度增加,而C2和C3相对丰度降低。光谱特征参数结果显示,单作物连作处理土壤DOM的芳香度(UV_(254)、SUVA_(254))、腐殖化程度(HIX)及分子量(E2/E3、光谱斜率比SR)高于作物多样性轮作处理土壤。豆科作物的引入降低了三作物和四作物轮作处理土壤DOM的自生源特征。HIX与C1组分呈显著正相关(R^(2)=0.96,P<0.05),表明土壤腐殖化程度主要由类富里酸物质贡献。研究结果可为热带地区土壤农业种植模式的构建和优化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物多样性 轮作 砖红壤 溶解性有机质 光谱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烟草—绿肥轮作的文献计量学分析
8
作者 郗望 石善恒 +4 位作者 童文杰 徐照丽 陈阜 邓小鹏 尹小刚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6-182,共7页
【目的】系统阐述国内外烟草绿肥模式的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为推动中国烟草绿色高效生产提供理论支撑。【方法】利用Bibliometrix工具,结合中国知网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综述全球烟草绿肥模式的发文量变化、重要研究机构与学者、研... 【目的】系统阐述国内外烟草绿肥模式的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为推动中国烟草绿色高效生产提供理论支撑。【方法】利用Bibliometrix工具,结合中国知网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综述全球烟草绿肥模式的发文量变化、重要研究机构与学者、研究热点变化和趋势等重要内容,系统对比分析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结果】截至2024年,国内外烟草绿肥相关研究论文合计684篇,全球烟草绿肥相关研究迅速增长,中国增长趋势尤为显著。中国农业科学研究院与法国国家研究中心是全球重要的烟草绿肥研究机构。国内研究通过大量田间试验验证了绿肥对烟田生态系统的正向调控,而国际学界更注重根际互作等基础理论突破。【结论】文献计量分析揭示了烟草—绿肥轮作研究的现状,即:全球烟草—绿肥轮作研究呈现显著的地域分化特征,国内外研究范式差异明显,近10年来中国已成为该领域的核心贡献国。通过基础理论与应用技术的双向融合,有望突破绿肥应用研究的地域限制,为全球烟区可持续发展提供系统解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肥 烟草 轮作 土壤质量 文献计量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轮作对香草兰病原菌及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9
作者 邢诒彰 洪珊 +4 位作者 杨劲明 赵青云 苏凡 庄辉发 王辉 《热带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9-201,共13页
香草兰是重要的天然香料经济作物,由尖孢镰刀菌引起的土传病害严重限制了其可持续发展,而作物轮作是防控土传病害的有效途径。本研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结合高通量测序方法,在温室盆栽条件下,研究轮作胡椒/斑兰叶/糯米香茶对香草兰病... 香草兰是重要的天然香料经济作物,由尖孢镰刀菌引起的土传病害严重限制了其可持续发展,而作物轮作是防控土传病害的有效途径。本研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结合高通量测序方法,在温室盆栽条件下,研究轮作胡椒/斑兰叶/糯米香茶对香草兰病原菌及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撂荒和连作香草兰处理相比,轮作斑兰叶和糯米香茶显著降低了土壤中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的数量,并显著提高了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的丰富度和多样性。撂荒、连作和轮作显著诱导形成3种不同的群落结构,但轮作斑兰叶和糯米香茶结构相似。轮作后门水平上显著增加了优势细菌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绿弯菌门(Chloroflexi)及Rokubacteria门,以及优势真菌子囊菌门(Ascomycota)的相对丰度,且属水平上增加了优势细菌类诺卡氏属(Nocardioides)的相对丰度,即轮作胡椒后该属的相对丰度为64.26%,轮作斑兰叶后相对丰度达到98.54%,轮作糯米香茶后则为63.07%。随机森林结果表明,轮作斑兰叶能特异激发Terriglobus属、克雷伯杆菌属(Kribbella)、粘球菌属(Myxococcus)细菌核心类群,以及枝顶孢霉属(Acremonium)、帚枝霉属(Sarocladium)真菌核心类群,且轮作斑兰叶后真菌群落物种间网络互作更紧密。轮作后显著提高土壤pH,而土壤pH、细菌和真菌群落结构是显著抑制病原菌的最重要指示因子。综合表明,在长期连作的香草兰土壤中轮作短期且经济价值高的香料作物斑兰叶,对缓解香草兰土传病害的发生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轮作 香草兰 斑兰叶 根际微生物 微生物群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轮作与连作对烟草根际土壤养分、酶活性及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10
作者 赵春夺 李玉娥 +5 位作者 刘友杰 王新航 赵伟 黄永成 李虎林 姬文秀 《生物技术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12-322,共11页
【目的】烟草连续多年种植会导致土壤微生物生态环境恶化、病害加剧、品质降低等问题,而玉米‒烟草轮作可以有效缓解连作障碍。明确轮作与连作对吉烟9号根际土壤及微生态的影响,为缓解烟草连作障碍及农田土壤检测和修复提供理论支持。【... 【目的】烟草连续多年种植会导致土壤微生物生态环境恶化、病害加剧、品质降低等问题,而玉米‒烟草轮作可以有效缓解连作障碍。明确轮作与连作对吉烟9号根际土壤及微生态的影响,为缓解烟草连作障碍及农田土壤检测和修复提供理论支持。【方法】试验于2023年在吉林省通化市柳河县三源浦镇烟草种植示范田进行,以玉米‒烟草轮作、烟草连作的根际土壤为研究对象。测定轮作与连作土壤养分及酶活力,基于16S rDNA和ITS序列,解析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结果】轮作显著提高根际土壤的全氮、速效钾、有机质含量以及脲酶、蛋白酶活性,显著降低过氧化物酶活性。与连作相比,轮作显著提高根际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和丰富度;而2种耕作模式下的真菌群落多样性无明显差异,连作使根际土壤真菌的丰富度显著提高(P<0.05)。轮作模式下芽单胞菌属(Gemmatimonas)相对丰度显著高于连作,而连作与轮作相比,青霉菌属(Penicillium)、星座革菌属(Asterostroma)、镰刀菌属(Fusarium)等真菌相对丰度显著增加。连作诱导氧化磷酸化、丙酮酸代谢相关的微生物群落在烟草根际富集,轮作能够促进硝酸盐还原和芳香化合物降解等功能相关的微生物的聚集,促进土壤养分循环且对潜在致病菌有抑制作用。芽单胞菌属与全氮、速效钾、有机质含量及脲酶、蛋白酶活性呈正相关性。星座革菌属、青霉菌属、镰刀菌属与全磷含量及过氧化物酶、磷酸酶活性呈正相关性。【结论】玉米‒烟草轮作可有效改善土壤肥力,使细菌更丰富,指示性有益细菌比例增加,而连作则导致病原菌大量滋生。致病真菌相对丰度的增加可能是导致烟草连作障碍发生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草 轮作 连作 土壤养分 酶活力 微生物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轮作模式对烟草团棵期根系代谢及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11
作者 廖仁涛 耿少武 +5 位作者 刘正杰 董陈文华 周绍松 林春 李军营 毛自朝 《西南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54-468,共15页
[目的]为了解不同轮作模式对烟草团棵期根系代谢及根际微生物群落的影响,探寻土壤—烟草—微生物三者间的互作关系并优化云南烟草的水旱轮作模式。[方法]分别采用烟草→藜麦—烟草(NCN)、烟草→大麦—烟草(NHN)、烟草→蚕豆—烟草(NVN)... [目的]为了解不同轮作模式对烟草团棵期根系代谢及根际微生物群落的影响,探寻土壤—烟草—微生物三者间的互作关系并优化云南烟草的水旱轮作模式。[方法]分别采用烟草→藜麦—烟草(NCN)、烟草→大麦—烟草(NHN)、烟草→蚕豆—烟草(NVN)、水稻→藜麦—烟草(OCN)、水稻→大麦—烟草(OHN)、水稻→蚕豆—烟草(OVN)6种轮作模式,测量团棵期烟草土壤主要化学物质,并利用代谢组和宏基因组策略,初步揭示不同轮作模式下土壤—烟草—微生物三者间的内在联系。[结果]水旱轮作模式能显著改善土壤的化学性质,提高拟杆菌门、广古菌门微生物的丰度,并通过拮抗或竞争机制抑制好氧微生物的生长。而旱旱轮作模式中好氧病原性微生物种群增加,显著激活了烟草抗逆相关通路,进而产生大量的苯酚类和萜类化合物。基于典型相关分析,发现速效钾和有效磷主要影响了植烟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尤其是拟杆菌门的Kaistella daneshvariae和Nibribacter ruber,并且发现pH和水溶性氯可能是旱旱轮作中好氧病原性微生物种群生长的关键驱动因子。[结论]水旱轮作后的烟草主要通过和微生物的互作抑制根际好氧病原性微生物的生长进而维持/促进正常生长发育,所揭示的土壤—烟草—根际微生物存在的动态内部相关性,可为云南省核心烟区的绿色、可持续生产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轮作模式 水旱轮作 烟草 微生物群落结构 根系代谢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棉花-花生轮作对产量及其土壤微生物群落基因功能的影响
12
作者 崔福洋 张乐 +6 位作者 张云 李强 陈晓露 侯献飞 苗昊翠 顾元国 贾东海 《西北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455-1466,共12页
以花生连作(HC)、棉花连作(MC)为对照,棉花-花生轮作(MR)和花生-棉花轮作(HR)为试验对象。对不同种植模式收获期产量进行测定,并对其根际土壤进行宏基因组测序,综合分析在棉花-花生长期轮作后棉花、花生根系土壤微生物群落和功能变化。... 以花生连作(HC)、棉花连作(MC)为对照,棉花-花生轮作(MR)和花生-棉花轮作(HR)为试验对象。对不同种植模式收获期产量进行测定,并对其根际土壤进行宏基因组测序,综合分析在棉花-花生长期轮作后棉花、花生根系土壤微生物群落和功能变化。结果表明,花生-棉花轮作可以增加棉花、花生的产量,其增产均在1100 kg/hm2以上;土壤根系微生物群落酸杆菌门、变形菌门、芽单胞菌门、绿弯菌门丰富度最高,可有效改善土壤环境;不同种植模式下土壤根系微生物群落功能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花生-棉花轮作模式下,膜运输微生物功能相对功能富集最强;棉花-花生轮作根系微生物中糖苷水解酶家族和糖基转化酶家族基因最为丰富;不同种植模式根系微生物菌群基因蛋白功能存在显著差异性,菌群蛋白功能基因主要以代谢功能类群、调控碳水化合物代谢和氨基酸运输为主;棉花-花生轮作后显著提高反硝化作用。棉花-花生轮作模式可提高根系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和丰富度,增强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碳水化合物活性酶的活性、主要代谢通路的代谢活性,增加与N相关功能基因的丰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系土壤微生物 轮作 产量 基因功能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通量测序分析向日葵—工业大麻轮作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
13
作者 张元野 张明 +4 位作者 房郁妍 郑楠 闫博巍 隋月 张利国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1-75,共15页
[目的]连作障碍是限制农业生产的重要因素之一,土壤退化、作物减产等问题频发。合理轮作能够缓解连作障碍。工业大麻是一种理想的轮作作物,与其他作物合理轮作能够维持微生物多样性、提升生物产量。[方法]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侦测不同时... [目的]连作障碍是限制农业生产的重要因素之一,土壤退化、作物减产等问题频发。合理轮作能够缓解连作障碍。工业大麻是一种理想的轮作作物,与其他作物合理轮作能够维持微生物多样性、提升生物产量。[方法]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侦测不同时间节点向日葵、工业大麻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的动态变化。[结果]细菌高通量测序共检测到45门143纲330目552科1 160属1 795种,丰度最高的门和属分别为变形菌门和鞘氨醇单胞菌属,LEFSe分析揭示3个时期的Biomarker分别为节杆菌属、小梨形属和罗河杆菌属。真菌高通量测序共检测到12门38纲79目142科242属373种,丰度最高的门和属分别为子囊菌门和Guehomyces,LEFSe分析揭示3个时期的Biomarker分别为交链孢属、未鉴定真菌、木霉属。向日葵-工业大麻轮作根际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差异丰富,工业大麻根际土壤中抑菌真菌显著增加,使得致病菌生长受抑制。[结论]研究结果可为探究工业大麻缓解连作障碍机制及微生物与作物平衡关系做数据铺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大麻 轮作 土壤微生物 高通量测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耕作与施肥方式对稻茬冬油菜耕层土壤理化特性的影响
14
作者 黑儿平 杨泽鹏 +4 位作者 吴永成 陈红琳 秦鱼生 上官宇先 何明江 《中国土壤与肥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0-40,共11页
水稻-油菜一年两熟是四川省稻田主要的水旱轮作模式。为探讨该模式下合理的耕作和施肥方式,通过田间定位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设置8个耕作和施肥方式处理组合,分析其对土壤物理、化学和根际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以及冬油菜... 水稻-油菜一年两熟是四川省稻田主要的水旱轮作模式。为探讨该模式下合理的耕作和施肥方式,通过田间定位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设置8个耕作和施肥方式处理组合,分析其对土壤物理、化学和根际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以及冬油菜产量的短期影响。结果表明:相同施肥方式下,旋耕(RT)较免耕(NT)平均提高了0~30 cm土层的土壤水分(23.25%)和孔隙度(14.79%),同时降低了土壤容重(9.78%)。RT条件下,在0~10 cm土层中,撒施(SS)较穴施(XS)和条施(TS)平均分别提高了土壤水分含量(14.87%)、容重(10.23%)以及有机质(5.55%)、全磷(6.12%)、碱解氮(13.66%)和有效磷(31.77%)的含量,但降低了土壤孔隙度(7.69%)和毛管孔隙度(12.25%)以及全钾(7.72%)含量;TS在10~20 cm土层中增加了土壤水分、孔隙度以及有机质、全磷、全钾和速效钾的含量,较SS和XS平均增幅分别为12.03%、7.96%、13.08%、24.16%、9.56%和5.51%,同时降低了土壤容重(8.81%);NT下,在0~10 cm土层中,TS较SS和XS提高了土壤毛管孔隙度以及全磷、有效磷和速效钾的含量,平均增幅分别为25.42%、7.00%、18.41%和13.21%,而XS则在该土层中提高了土壤水分以及碱解氮和有效磷的含量。与NT相比,RT降低了根际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氮含量,且NT下TS和XS对根际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有不同程度的提升。研究表明,RT结合SS或TS,NT结合XS或TS处理不仅有利于培肥土壤,还能实现冬油菜产量增产的作用。因此,在川西平原水旱轮作区,RT条件下应选择SS或TS作为施肥方式,而在NT条件下,则应选择XS或TS为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旱轮作 耕作方式 施肥方式 土壤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轮耕模式对旱地玉-麦两熟体系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15
作者 姜沛沛 郭锦花 +9 位作者 肖慧淑 彭彦珉 张军 田文仲 吕军杰 吴金芝 王贺正 付国占 黄明 李友军 《草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81-192,共12页
为探明不同轮耕模式对旱地夏玉米-冬小麦(简称玉-麦)两熟体系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利用始于2004年设置在中国农业科学院洛阳旱农试验基地的玉米季免耕+麦季免耕(MNWN)、玉米季深松+麦季免耕(MSWN)、玉米季免耕+麦季3年免耕1年翻耕(MNW3... 为探明不同轮耕模式对旱地夏玉米-冬小麦(简称玉-麦)两熟体系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利用始于2004年设置在中国农业科学院洛阳旱农试验基地的玉米季免耕+麦季免耕(MNWN)、玉米季深松+麦季免耕(MSWN)、玉米季免耕+麦季3年免耕1年翻耕(MNW3N1P)、玉米季深松+麦季3年免耕1年翻耕(MSW3N1P)和传统的两季均翻耕(CK)5个处理的定位试验,分析了2015-2021年度作物产量以及2020-2021年度作物籽粒氮、磷、钾含量,蛋白质产量和冬小麦籽粒蛋白质组分含量。结果表明:MNWN、MSWN、MNW3N1P和MSW3N1P下夏玉米和冬小麦籽粒产量的差异均不显著,但与CK相比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提升,且效应因降水年型而异,其与CK相比在干旱年使小麦和周年产量分别显著提高56.2%~65.2%和28.2%~32.6%,在平水年使夏玉米产量和周年产量分别显著提高47.5%~57.7%和25.7%~29.8%,在丰水年仅使冬小麦产量显著提高18.9%~31.2%。MSW3N1P提高夏玉米、冬小麦籽粒氮磷钾含量和蛋白质产量以及小麦籽粒蛋白组分含量的效果最优,与CK相比使夏玉米籽粒氮钾含量和蛋白质产量分别显著提高4.5%、15.6%和25.8%,冬小麦籽粒氮磷含量、蛋白质产量、谷蛋白含量、谷醇比和贮藏蛋白含量分别显著提高7.7%、15.2%、109.8%、16.1%、9.6%和11.9%,周年蛋白质产量显著提高38.5%。虽然MNW3N1P较CK也能使冬小麦籽粒谷蛋白含量、谷醇比和贮藏蛋白含量分别显著提高15.9%、14.4%和9.2%,但MSW3N1P较MNW3N1P可使冬小麦籽粒醇溶蛋白和贮藏蛋白含量分别显著提高5.4%和2.5%。综合来看,玉米季深松+麦季3年免耕1年翻耕是旱地玉-麦两熟体系高产优质栽培的适宜轮耕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轮耕 旱地 玉-麦两熟体系 产量 蛋白质及其组分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倒茬与秸秆覆盖对连作马铃薯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16
作者 李金钰 谢奎忠 +2 位作者 胡新元 董博 陈松虎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8-147,159,共11页
为了研究玉米倒茬和秸秆覆盖对长期连作马铃薯土壤的影响,试验在连续种植马铃薯8 a的土地上进行了4种不同的处理:对照组(CK),未进行任何处理;采用玉米秸秆覆盖(T_(1));先进行玉米倒茬,然后覆盖玉米秸秆(T_(2));仅进行玉米倒茬处理(T_(3)... 为了研究玉米倒茬和秸秆覆盖对长期连作马铃薯土壤的影响,试验在连续种植马铃薯8 a的土地上进行了4种不同的处理:对照组(CK),未进行任何处理;采用玉米秸秆覆盖(T_(1));先进行玉米倒茬,然后覆盖玉米秸秆(T_(2));仅进行玉米倒茬处理(T_(3))。通过高通量测序研究玉米倒茬与秸秆覆盖对马铃薯现蕾期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秸秆覆盖后马铃薯根际土壤细菌的丰富度均增长,T_(1)、T_(2)分别增长了3.72%和5.18%,但单独采用玉米倒茬降低了4.91%,并且玉米倒茬和秸秆覆盖会明显提高马铃薯根际土壤细菌的多样性,T_(1)、T_(2)、T_(3)较CK分别提高7.03%、8.03%、3.43%,处理间差异不显著。将不同处理马铃薯土壤样品细菌群落结构相似度进行聚类分析,按细菌相似度可将处理分为两大类,第一类包含CK和T_(1)处理组,第二类包含T_(2)和T_(3)处理组。玉米倒茬与秸秆覆盖下马铃薯根际土壤细菌的优势种群以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ota)、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厚壁菌门(Firmicutes)、绿弯菌门(Chloroflexi)、酸杆菌门(Acidobacteriota)、拟杆菌门(Bacteroidota)、芽单胞菌门(Gemmatimonadota)、黏球菌门(Myxococcota)为主。其中T_(1)处理的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ota)较CK增长10.89%,T_(2)和T_(3)处理较CK分别降低4.83%和8.78%。与CK相比,3组处理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相对丰度均增长,T_(2)增幅最高(33.44%)。各处理厚壁菌门(Firmicutes)相对丰度较CK均降低,T_(2)较CK降低最多,为77.41%。T_(1)处理的绿弯菌门(Chloroflexi)相对丰度较CK增长29.09%,T_(2)和T_(3)处理较CK分别显著增长41.03%和34.45%(P<0.05)。各处理酸杆菌门(Acidobacteriota)相对丰度较CK均有所增长,T_(1)、T_(2)、T_(3)分别增长58.86%、27.69%、35.27%。环境因子关联度分析结果表明,土壤全磷含量、土壤脱氢酶活性是影响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的主要环境因子。玉米倒茬和秸秆覆盖改善了土壤微环境,显著降低了有害菌属如芽孢杆菌属(Bacillus)的数量,尤其是T_(2)处理其数量显著降低了70.28%,有效缓解了马铃薯病害的传播与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连作障碍 玉米倒茬 秸秆覆盖 根际土壤细菌群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玉米轮作体系下作物产量与水肥利用效率对品种、播期和水肥管理的响应
17
作者 徐云耀 宋朝玉 +2 位作者 姜雯 刘树堂 魏文良 《山东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99-107,共9页
合理的品种搭配、适宜的播期播量以及水肥协同高效利用是实现作物单产提高的重要途径,对于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设置传统对照(TCK)、传统模式(T)、水肥一体化对照(WFCK)、水肥一体化模式(WF)4种水肥管理模式,选取小麦... 合理的品种搭配、适宜的播期播量以及水肥协同高效利用是实现作物单产提高的重要途径,对于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设置传统对照(TCK)、传统模式(T)、水肥一体化对照(WFCK)、水肥一体化模式(WF)4种水肥管理模式,选取小麦品种济麦22(JM22)、青农2号(QN2)、烟农999(YN999)分别与玉米品种郑单958(ZD958)、迪卡517(DK517)、京科728(JK728)轮作种植,开展小麦播期分别为10月16日(D1)、10月22日(D2)、10月28日(D3)的田间试验,研究不同水肥管理模式对小麦、玉米地上部生物量、氮吸收和产量以及水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品种、播期、水肥管理下的小麦、玉米植株生物量、吸氮量和产量存在差异。QN2地上部生物量较JM22、YN999分别显著提高5.47%、9.45%;ZD958地上部生物量较DK517、JK728分别显著提高2.19%、4.22%。D1处理小麦地上部生物量较D2、D3处理分别显著提高3.17%、9.43%。与传统处理组(TCK、T)相比,水肥一体化处理组(WFCK、WF)的小麦、玉米地上部生物量分别平均提高5.77%、6.94%。QN2较JM22、YN999产量分别显著提高5.22%、9.46%,不同玉米品种间产量无显著差异;D2较D1、D3小麦产量分别提高3.00%、8.73%;WFCK较TCK、T较TCK、WF较WFCK处理的小麦、玉米产量均显著提高,WF与T处理差异不显著,但WF处理组较T处理组显著提高小麦、玉米季灌溉水分生产率和氮肥偏生产力,增幅分别为36.97%、45.01%和26.12%、22.46%。综上可知,青农2号-迪卡517轮作种植并结合小麦适当早播能够提高作物生物量、地上部氮吸收量和产量,水肥一体化与传统水肥管理模式相比,能够在保障作物产量的基础上提高水肥利用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玉米轮作 作物产量 灌溉水分生产率 氮肥偏生产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番茄秸秆原位还田对设施水旱轮作土壤性质及生产力的影响
18
作者 赵鹏 徐坚 +2 位作者 王克磊 高丽红 田永强 《中国蔬菜》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68-174,共7页
设施蔬菜秸秆原位还田是解决农业废弃物污染、提升土壤质量的有效途径。然而,现有技术多针对北方设施果菜类蔬菜生产,对南方设施水旱轮作等差异化特征考虑不足。针对塑料大棚水旱轮作(水稻/番茄)模式,设置番茄秸秆离田(CK)、番茄秸秆原... 设施蔬菜秸秆原位还田是解决农业废弃物污染、提升土壤质量的有效途径。然而,现有技术多针对北方设施果菜类蔬菜生产,对南方设施水旱轮作等差异化特征考虑不足。针对塑料大棚水旱轮作(水稻/番茄)模式,设置番茄秸秆离田(CK)、番茄秸秆原位还田(TR)、番茄秸秆原位还田+土壤消毒(TR+C)、番茄秸秆原位还田+菌剂(TR+M)4个处理,探究不同秸秆还田处理对设施土壤理化性质和番茄、水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相比,TR、TR+C和TR+M处理根层土壤有机碳、全氮、速效钾含量和土壤质量指数均显著增加。其中,TR+M处理的提升效果最为明显,根层土壤有机碳、全氮、速效磷、速效钾和土壤质量指数分别较CK提高了156.3%、14.0%、18.0%、24.0%和224.6%。此外,TR+M处理在水稻(株高、茎粗、叶片数、每穴茎蘖数、植株干质量和鲜质量、有效穗数、穗粒数、千粒重、产量)和番茄(株高、茎粗、叶片数、植株干质量、产量)生产力方面表现优异,其中水稻和番茄小区产量较CK分别提高76.8%和31.8%,差异均显著。综上,番茄秸秆原位还田耦合菌剂处理能够有效提升南方设施水旱轮作土壤质量及其生产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番茄轮作 秸秆原位还田 土壤质量 作物生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短期覆盖和轮休模式下雷竹林土壤有机碳固存及其驱动因子
19
作者 曾清苹 陈丽洁 +7 位作者 李红艳 曾小英 童龙 甘凤玲 谭丽 徐佳佳 冉斌 罗金玲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5期7362-7372,共11页
土壤有机碳(SOC)作为土壤健康的核心,增加其固存量,有利于减缓全球气候变化。以喀斯特区域雷竹林为研究对象,设置4个短期覆盖和轮休模式(覆盖1 a、覆盖2 a、覆盖2 a休1 a、未覆盖),探讨短期覆盖和轮休对SOC、有机碳储量(SOCstorage)、... 土壤有机碳(SOC)作为土壤健康的核心,增加其固存量,有利于减缓全球气候变化。以喀斯特区域雷竹林为研究对象,设置4个短期覆盖和轮休模式(覆盖1 a、覆盖2 a、覆盖2 a休1 a、未覆盖),探讨短期覆盖和轮休对SOC、有机碳储量(SOCstorage)、理化性质、微生物量及酶活性的影响,分析影响雷竹林SOC固存的关键因子。结果表明:(1)短期覆盖和轮休模式增加了雷竹林SOC和SOCstorage,涨幅依次介于1.95%-95.59%、10.45%-88.78%;(2)4种模式中以轮休模式雷竹林土壤物理结构最好,短期覆盖和轮休模式均提高了土壤含水量(SWC)、全氮(TN)、全磷(TP)、全钾(TK)、有效磷(AP)及速效钾(AK)含量,降低了土壤铵态氮(AN)和硝态氮(NN)含量,另外,短期覆盖模式降低了土壤pH(降幅3.45%-3.67%),轮休模式则使土壤pH升高2.10%;(3)短期覆盖和轮休模式提高了土壤微生物量碳(MBC)、微生物量氮(MBN)、微生物量磷(MBP)、N-乙酰-β-氨基葡萄糖苷酶(NAG)、L-亮氨基酸基肽酶(LAP)、β-葡萄糖苷酶(BG)及酸性磷酸酶(ACP),其中以轮休模式涨幅最为显著,依次为75.00%、313.42%、137.42%、33.17%、28.96%、47.90%及17.58%;(4)Mantel检验表明,SOC和SOCstorage与TN、TP、AP、微生物量碳磷及与碳磷循环相关的酶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多元逐步回归进一步分析结果显示TN是驱动喀斯特区域雷竹林SOC固存的关键因子。揭示了短期覆盖和轮休促进雷竹林SOC固存,连续覆盖后适当轮休有助于改善土壤物理结构,提升土壤生物活性,显著增强SOC固存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期覆盖 轮休 土壤有机碳固存 土壤有机碳储量 驱动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蔬菜轮作对生姜栽培土壤性状的影响
20
作者 徐佳帅 毛新丽 +3 位作者 齐迎斌 张宁 曹霞 武春成 《中国瓜菜》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72-179,共8页
生姜属于忌连作的作物,为了探究不同蔬菜轮作对生姜栽培土壤性状的影响,选取栽培1年、2年生姜的土壤为试材,以分别轮作大葱、洋葱、胡萝卜、大蒜为处理,以连续栽培生姜为对照,分析4种轮作蔬菜对生姜栽培土壤性状的影响,以期筛选出适合... 生姜属于忌连作的作物,为了探究不同蔬菜轮作对生姜栽培土壤性状的影响,选取栽培1年、2年生姜的土壤为试材,以分别轮作大葱、洋葱、胡萝卜、大蒜为处理,以连续栽培生姜为对照,分析4种轮作蔬菜对生姜栽培土壤性状的影响,以期筛选出适合与生姜轮作的蔬菜种类,为生姜产业健康发展提供参考。结果表明,与生姜连作相比,不同蔬菜轮作均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含量;轮作大葱和洋葱均显著提高了土壤pH和EC,轮作大蒜、1年生姜轮作洋葱提高了土壤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2年生姜轮作洋葱提高了土壤速效钾含量,2年生姜轮作大葱提高了土壤速效磷含量。其中,1年生姜轮作洋葱的土壤速效磷含量提高了2.00%,轮作大葱、洋葱、胡萝卜提高了土壤脲酶活性,轮作不同蔬菜均提高了土壤中性磷酸酶活性,轮作大蒜提高了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1年生姜轮作洋葱、大葱的蔗糖酶活性比连作生姜分别提高了14.87%、9.99%。2年生姜轮作大蒜、大葱的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比连作生姜分别高出了16.58%、14.57%。1年生姜轮作洋葱增加了土壤中变形菌门、黏球菌门、鞘氨醇单胞菌属等的相对丰度,1年生姜轮作大葱增加了土壤中绿弯菌门、放线菌门、链霉菌属等的相对丰度,2年生姜轮作轮作洋葱增加了土壤中变形菌门、狭义梭菌属1等的相对丰度,2年生姜轮作大葱增加了土壤中变形菌门、放线菌门、罗丹杆菌属等的相对丰度。综上分析,洋葱和大葱对栽培生姜土壤的改良效果较好,可作为生姜的主要轮作蔬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姜 轮作 土壤性状 土壤酶活性 细菌群落结构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