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多年定点小麦的籽粒质量与气象因子关系研究
1
作者 唐娜 赵博慧 +5 位作者 刘保华 程媛媛 刘庆芳 苏娟娟 张波 魏益民 《核农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090-1099,共10页
为探明日照时数、降水量、气温等气象因子对大田生产小麦千粒重、籽粒粗蛋白和湿面筋含量的影响规律,以2015至2022年邢台市和邯郸市定点收获的82份济麦22、60份师栾02-1、26份鲁原502小麦籽粒为参试样品,采集对应日均气温、日照时数、... 为探明日照时数、降水量、气温等气象因子对大田生产小麦千粒重、籽粒粗蛋白和湿面筋含量的影响规律,以2015至2022年邢台市和邯郸市定点收获的82份济麦22、60份师栾02-1、26份鲁原502小麦籽粒为参试样品,采集对应日均气温、日照时数、降水量等气象因子,分析小麦千粒重、籽粒粗蛋白和湿面筋含量与气象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同年份两地配对分析显示,与邯郸市相比,邢台市小麦生产的气候特点为日平均气温较低,降水量较少。邯郸市收获的济麦22、师栾02-1和鲁原502的千粒重平均值相较于邢台市显著较高或差异不显著。邯郸市收获的济麦22、师栾02-1的籽粒粗蛋白和湿面筋含量平均值相较于邢台市显著较低或差异不显著。小麦千粒重与拔节至灌浆期内的降水量累计值,以及籽粒粗蛋白含量与扬花期日照时数累计值间均呈负相关关系,R值分别为-0.752和-0.700。湿面筋含量与扬花至灌浆期日平均气温呈正相关关系,R值为0.757。本研究结果为气象因子在小麦籽粒品质预测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千粒重 粗蛋白 湿面筋 气象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扬麦158/西风重组自交系群体千粒重QTL的初步定位
2
作者 周淼平 张鹏 +3 位作者 杨学明 张平平 宋桂成 何漪 《江苏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共8页
千粒重是影响小麦产量的重要因素,该性状遗传率高,所以研究者可以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有效提高小麦千粒重。为了挖掘更多与小麦千粒重密切相关的数量性状基因座(QTL)并用于标记辅助育种,本研究采用长江中下游曾经大面积推广的品种扬麦... 千粒重是影响小麦产量的重要因素,该性状遗传率高,所以研究者可以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有效提高小麦千粒重。为了挖掘更多与小麦千粒重密切相关的数量性状基因座(QTL)并用于标记辅助育种,本研究采用长江中下游曾经大面积推广的品种扬麦158与引进品种西风组配重组自交系群体,利用55 K芯片技术分析重组自交系群体基因型,结合3年的群体千粒重表型资料,对影响小麦千粒重的QTL进行初步分子定位。结果共检测到22个可重复的QTL,这些QTL分布于20条染色体,其中12个QTL只在2个年度被发现;10个QTL能在3个年度重复检测到,为稳定QTL。10个稳定QTL位于染色体1B、2A、4A、4B、4D、5A、5D、7A(2个QTL)和7D共9条染色体上,其中位于染色体4B、5A、5D、7A、7D上的QTL为新发现的千粒重相关QTL。在稳定QTL中,9个来自高千粒重亲本扬麦158,1个来自低千粒重亲本西风。位于染色体4B、4D、5A的稳定QTL,在3个年度的表型解释率均超过10.0%,为主效QTL,并且增加千粒重的性状均来自亲本扬麦158,这些QTL可以在今后提高小麦千粒重的标记辅助育种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千粒重 重组自交系 数量性状基因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FLA基因家族鉴定及粒重相关基因单倍型分析
3
作者 王建飞 郭利建 +5 位作者 高维东 胡城祯 车卓 陈涛 张沛沛 杨德龙 《麦类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1293-1305,共13页
类成束阿拉伯半乳糖蛋白(fasciclin-like arabinogalactan-protein,FLA)是一类高度糖基化的蛋白,广泛参与植物生长发育及抗逆境胁迫等途径,但其在小麦中的作用机制尚不清楚。为了解FLA在小麦中的分布及其生物学功能,利用生物信息学手段... 类成束阿拉伯半乳糖蛋白(fasciclin-like arabinogalactan-protein,FLA)是一类高度糖基化的蛋白,广泛参与植物生长发育及抗逆境胁迫等途径,但其在小麦中的作用机制尚不清楚。为了解FLA在小麦中的分布及其生物学功能,利用生物信息学手段在全基因组水平鉴定了小麦FLA家族成员并对其进行了系统分析,利用RNA-Seq及qRT-PCR检测TaFLAs基因在不同组织和逆境胁迫中的表达模式,通过单倍型分析候选基因与粒重相关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在小麦中共鉴定到71个TaFLAs基因,分布在17条染色体上,依次命名为TaFLA1~TaFLA71。71个基因按照亲缘关系被聚类为8个亚族,同一亚族的不同成员间具有相似的基因结构和保守基序,推测其具有相似的功能。通过种内同线性分析,71个TaFLAs基因存在85个片段复制基因对,其中30对为基因间重复,55对为基因内重复;通过种间共线性分析,TaFLAs基因与二穗短柄草的BdFLAs亲缘关系较近。经RNA-Seq及qRT-PCR分析,TaFLAs在不同组织、非生物胁迫中普遍表达,其中TaFLA15、TaFLA34和TaFLA62在穗和籽粒中表达量较高,TaFLA5、TaFLA15、TaFLA34和TaFLA62在PEG 6000处理下上调表达,TaFLA5和TaFLA34在NaCl处理下上调表达。针对TaFLA62开发了SNP分子标记,通过结合地理时空分布进行关联分析,TaFLA62-HapⅡ是增加粒重的优异单倍型,且在小麦育种过程中受到正向选择。综合来看,小麦TaFLAs的基因结构相似,大多数能够响应逆境胁迫,其TaFLA62-HapⅡ单倍体型可用于小麦产量性状的改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FLA基因家族 表达模式 单倍型分析 SNP标记 千粒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产量和品质性状的变化分析北方冬麦区小麦品种抗热性 被引量:27
4
作者 韩利明 张勇 +6 位作者 彭惠茹 乔文臣 何明琦 王洪刚 曲延英 刘春来 何中虎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1538-1546,共9页
培育抗热性强的品种对应对气候变化,保障小麦稳产性具有重要意义。选用北方冬麦区53份主栽品种和苗头品系,于2008—2009年度分别种植在北京、石家庄、衡水、安阳和泰安5点,各点设正常温度和塑料棚热胁迫处理。结果表明,千粒重可作为抗... 培育抗热性强的品种对应对气候变化,保障小麦稳产性具有重要意义。选用北方冬麦区53份主栽品种和苗头品系,于2008—2009年度分别种植在北京、石家庄、衡水、安阳和泰安5点,各点设正常温度和塑料棚热胁迫处理。结果表明,千粒重可作为抗热性筛选的简易指标。农大189、CA0518和京冬8号的产量和千粒重在正常和热处理环境中均较高,抗热性好;衡观33和CA0736的产量在正常和热处理环境中均较高,但千粒重均表现中等,抗热性较好;农大211、石麦15、济麦22、农大3432和山农2149在正常环境中的产量和千粒重均较高,但在热处理环境中产量和千粒重均较低,抗热性差。53份品种按和面时间和峰值曲线面积可分为强筋、中强筋、中筋、中弱筋和弱筋5大类。热处理使所有类型材料的蛋白质含量和籽粒硬度增加,峰值带高、8min带高和8min带宽降低,并降低强筋、中强筋和中筋类型材料的和面时间与峰值曲线面积,增加中弱筋和弱筋类型材料的和面时间与峰值曲线面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通小麦 热胁迫 产量 千粒重 和面仪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花后冠层温度对小麦产量的影响及几个关联SSR位点的效应分析 被引量:13
5
作者 张冬玲 张洪娜 +3 位作者 郝晨阳 王兰芬 李甜 张学勇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548-556,共9页
小麦生育期间的冠层温度,尤其是开花以后的冠层温度对植株衰老、粒重和品质等有很大影响。2012—2013和2013—2014年度,在河南新乡利用4个品种的选择导入系群体观测了冬小麦冠层温度与产量间的关系,并通过全基因组SSR标记检测相关主效... 小麦生育期间的冠层温度,尤其是开花以后的冠层温度对植株衰老、粒重和品质等有很大影响。2012—2013和2013—2014年度,在河南新乡利用4个品种的选择导入系群体观测了冬小麦冠层温度与产量间的关系,并通过全基因组SSR标记检测相关主效基因位点,以解析其遗传机制。结果表明,冠层温度与千粒重和产量呈显著负相关;与有效穗数呈显著正相关,并随着时间的推移,相关性逐渐增大。在已报道的44个与千粒重或穗粒数相关联的SSR位点中,有9个与冠层温度显著关联,其中在6个位点上检测到优异等位变异,携带优异等位变异材料的冠层温度显著低于携带非优异等位变异材料的冠层温度。影响冠层温度的优异等位变异间存在明显的加性效应,这些位点同时也与千粒重和穗粒数呈现出显著关联。与冠层温度关联的SSR位点均与灌浆中后期旗叶的叶绿素含量相关联。由此表明,在灌浆后期良好的根系功能保证了水分和营养的正常供应,降低了冠层温度,而较低的冠层温度对叶绿素和光合起到了良好的保护作用,从而提高千粒重和增加籽粒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冠层温度 千粒重 关联分析 选择导入系 主效位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粒重基因TaCwi-A1等位变异在黄淮麦区小麦品种(系)中的分布及功能分析 被引量:12
6
作者 刘永伟 周硕 +6 位作者 王雪征 孙果忠 朱金永 韩秋芬 李春杰 赵和 王海波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31-137,共7页
为探讨小麦粒重基因TaCwi-A1等位变异TaCwi-A1a和TaCwi-A1b在育种实践中的应用价值,首先利用TaCwi-A1功能标记对539份黄淮麦区小麦品种(系)进行分子检测,确定各供试材料的等位变异类型,从而获得TaCwi-A1a和TaCwi-A1b 2种等位变异的分布... 为探讨小麦粒重基因TaCwi-A1等位变异TaCwi-A1a和TaCwi-A1b在育种实践中的应用价值,首先利用TaCwi-A1功能标记对539份黄淮麦区小麦品种(系)进行分子检测,确定各供试材料的等位变异类型,从而获得TaCwi-A1a和TaCwi-A1b 2种等位变异的分布频率。对审定品种、参加区试品系以及自育品系进行了千粒质量(3个不同生长环境)及粒长、粒宽和籽粒面积(1个生长环境)测试分析,比较TaCwi-A1a和TaCwi-A1b等位变异籽粒表型性状的差异性。结果表明,在539份黄淮麦区小麦资源中TaCwi-A1a的分布频率为65.03%,TaCwi-A1b的分布频率为34.97%,TaCwi-A1a的分布频率明显高于TaCwi-A1b。籽粒表型性状分析表明,无论是审定品种,还是参加区试品系和自育品系,在3个生长环境下,TaCwi-A1a基因型材料的千粒质量均值都显著高于TaCwi-A1b;TaCwi-A1a基因型材料的粒长和粒宽均显著高于TaCwi-A1b。进一步验证了TaCwi-A1a等位变异的籽粒表型性状增效功能,说明其对粒重及其构成要素是优异的等位变异。此外,本研究鉴定了黄淮麦区中TaCwi-A1等位变异的分布情况,为亲本选配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通小麦 TaCwi-A1 分子标记 等位变异 千粒质量 粒长 粒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氨苄西林钠对小麦旗叶衰老及产量因素的影响 被引量:5
7
作者 刘萍 齐付国 +2 位作者 丁义峰 常云霞 祁喜涛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11-15,共5页
用不同浓度 ( 4 0 0 ,60 0 ,80 0 ,1 0 0 0和 1 2 0 0mg/L)的氨苄西林钠水溶液对扬花期的小麦进行喷雾处理 ,测定了喷后不同时期 ( 3,9,1 2 ,1 5 ,1 8,2 1 ,2 4 ,2 7和 30d)小麦旗叶的POD和SOD活力、MDA含量及浸出液的相对电导率。结果... 用不同浓度 ( 4 0 0 ,60 0 ,80 0 ,1 0 0 0和 1 2 0 0mg/L)的氨苄西林钠水溶液对扬花期的小麦进行喷雾处理 ,测定了喷后不同时期 ( 3,9,1 2 ,1 5 ,1 8,2 1 ,2 4 ,2 7和 30d)小麦旗叶的POD和SOD活力、MDA含量及浸出液的相对电导率。结果表明 ,氨苄西林钠能延缓灌浆期SOD和POD活性的下降 ,控制相对电导率和MDA含量的升高 ,并使小麦穗粒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苄西林钠 小麦 旗叶 衰老 产量 扬花期 千粒重 穗粒数 相对电导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光合器官对小麦强势和弱势籽粒产量及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4
8
作者 程敦公 王灿国 +6 位作者 郭军 曹新有 刘成 李豪圣 刘爱峰 宋健民 刘建军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S01期43-48,共6页
为了解不同光合器官对小麦籽粒特性的作用,以明确产量和品质的穗粒位差异。以中筋品种济麦22和强筋品种济麦229为材料,于2011-2012年小麦季种植于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济南试验基地,通过对穗部遮光或剪掉叶片等6个处理,研究了小... 为了解不同光合器官对小麦籽粒特性的作用,以明确产量和品质的穗粒位差异。以中筋品种济麦22和强筋品种济麦229为材料,于2011-2012年小麦季种植于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济南试验基地,通过对穗部遮光或剪掉叶片等6个处理,研究了小麦叶片与非叶光合器官对不同穗粒位籽粒粒数、粒质量和蛋白质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单个处理对2个品种强势粒和弱势粒千粒质量和蛋白质含量的影响大于对穗粒数的影响;同时包穗和减掉全部叶片可显著降低2个品种强势粒和弱势粒的穗粒数和千粒质量,并显著提高蛋白质含量。在单个处理条件下,剪掉旗叶对千粒质量和蛋白质含量的影响最大,其次为包穗处理。济麦22强势粒穗粒数以及强势粒和弱势粒千粒质量均高于济麦229,而济麦229的籽粒蛋白质含量更高。不同处理下,2个品种强势粒和弱势粒穗粒数和千粒质量的变化较一致,而蛋白质含量的变化与穗粒数和千粒质量相反。因此,提高叶片光合效率的同时,增强穗部等非叶器官的光合能力,对保证籽粒灌浆、培育高产稳产品种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势粒 弱势粒 光合作用 千粒质量 高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春小麦千粒重相关性状的QTL定位及其耐热性分析 被引量:4
9
作者 张业伦 孟雅宁 +7 位作者 吕亮杰 梁丹 罗巧玲 兰素缺 张凯 何飞飞 兰彩霞 李杏普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83-94,共12页
春小麦灌浆中后期正逢高温天气,适于发掘与耐高温相关的QTL。本研究利用春小麦Avocet/Sujata重组自交系群体,自2016-2018年在石家庄藁城区和天津两地4个环境下种植,进行千粒重(TKW)、粒长(KL)和粒宽(KW)等性状QTL定位,探讨这些QTL与灌... 春小麦灌浆中后期正逢高温天气,适于发掘与耐高温相关的QTL。本研究利用春小麦Avocet/Sujata重组自交系群体,自2016-2018年在石家庄藁城区和天津两地4个环境下种植,进行千粒重(TKW)、粒长(KL)和粒宽(KW)等性状QTL定位,探讨这些QTL与灌浆期高温和品种适应性的关系。结果显示:在4个环境下共检测到20个QTL。其中,5个与粒长相关,4个与粒宽相关,11个与千粒重相关。在千粒重相关QTL中,有1个兼控粒长(QTkw-5A.1/QKl-5A),3个兼控粒宽(QTkw-2A.1/QKw-2A.2、QTkw-3B.2/QKw-3B和QTkw-6A/QKw-6A);3个QTL(QTkw-2A.1、QTkw-4B和QTkw-5A.1)可在不同环境下重复检测到。在2017年(持续高温环境)和2018年(高温+超高温环境)石家庄试点共检测到7个千粒重QTL,可能与耐高温有关。其中,有2个主效QTL(QTkw-2A.1和QTkw-5A.1),分别解释13.8%和17.3%的表型变异,5个微效QTL(QTkw-2A.2、QTkw-3B.1、QTkw-3B.2,QTkw-4A.2和QTkw-6A),解释7.4%~9.9%的表型变异。这些QTL可能在今后的抗干热风育种中发挥重要作用。在石家庄试点共检测9个千粒重QTL,其中6个加性效应来自Sujata(5个可在2017年和2018年高温环境下被检测到),3个来自Avocet(2个可在高温环境下被检测到)。可见,聚合了多个优异位点可能是Sujata具有高千粒重和广泛适应性的遗传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小麦 千粒重 籽粒形状 耐热 QT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将野生二粒小麦的大粒和籽粒高蛋白质含量性状向普通小麦转移 被引量:9
10
作者 储诚艮 冯祎高 陈佩度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6-19,共4页
将引自以色列的 4份野生二粒小麦与普通小麦杂交、回交。从F5、BC1F4 、BC2 F3 代中选出的 12 8个外部形态性状已基本稳定的株系中 ,选出千粒重高于对应普通小麦亲本 (扬麦 5号和扬麦 15 8) 5g以上的株系 17个 ,籽粒蛋白质含量比普通小... 将引自以色列的 4份野生二粒小麦与普通小麦杂交、回交。从F5、BC1F4 、BC2 F3 代中选出的 12 8个外部形态性状已基本稳定的株系中 ,选出千粒重高于对应普通小麦亲本 (扬麦 5号和扬麦 15 8) 5g以上的株系 17个 ,籽粒蛋白质含量比普通小麦亲本高 4%以上的株系 12个 ,其中有 5个株系的千粒重和籽粒蛋白质含量均显著高于普通小麦。表明野生二粒小麦可用于提高普通小麦栽培品种千粒重和籽粒蛋白质含量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生二粒小麦 千粒重 籽粒蛋白质含量 小麦改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重组自交系F7千粒重与外观品质性状的相关性 被引量:5
11
作者 段丽丽 余显权 丁军 《贵州农业科学》 CAS 2015年第4期11-12,15,共3页
为探明水稻千粒重与外观品质性状的相关性,进而为水稻大粒品种的选育提供理论参考,对鄂晚10号和大粒王组配的F7代242个群体进行千粒重及外观品质性状的考察,运用SPSS 17.0软件,进行相关性及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千粒重与粒长、粒宽、粒... 为探明水稻千粒重与外观品质性状的相关性,进而为水稻大粒品种的选育提供理论参考,对鄂晚10号和大粒王组配的F7代242个群体进行千粒重及外观品质性状的考察,运用SPSS 17.0软件,进行相关性及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千粒重与粒长、粒宽、粒厚及垩白粒率呈极显著正相关,粒长与长宽比、粒厚、垩白粒率呈极显著正相关,粒宽与长宽比呈极显著负相关,与粒厚、垩白粒率呈极显著正相关,长宽比与粒厚、垩白粒率呈极显著负相关,粒厚与垩白粒率呈极显著正相关。通径分析表明,粒宽对千粒重的作用最大,粒长次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千粒重 外观品质 相关分析 通径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籽粒构型与粒重性状的遗传分析 被引量:7
12
作者 王晖 陈佳慧 +2 位作者 王文文 兰进好 田纪春 《山东农业科学》 2011年第11期13-16,共4页
以小麦6044×01-35杂交后获得的重组自交系群体为试验材料,对其籽粒构型与粒重性状予以遗传分析。结果表明,重组自交系群体籽粒构型性状均呈正态分布,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异;广义遗传力较高的是粒长/粒厚、粒宽/粒厚、粒长/粒宽、粒长... 以小麦6044×01-35杂交后获得的重组自交系群体为试验材料,对其籽粒构型与粒重性状予以遗传分析。结果表明,重组自交系群体籽粒构型性状均呈正态分布,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异;广义遗传力较高的是粒长/粒厚、粒宽/粒厚、粒长/粒宽、粒长和粒宽;由主成分分析来看,对粒重影响最大的依次是粒长、粒长/粒厚、粒宽/粒厚;千粒重与粒长、粒宽和粒厚均呈极显著正相关性,与粒长/粒宽、粒长/粒厚和粒宽/粒厚呈显著负相关;通过逐步回归和通径分析表明,提高千粒重需协调好粒长、粒宽和粒厚的关系,尤其是粒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籽粒构型 千粒重 遗传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籽粒干物质积累的动态QTL定位 被引量:2
13
作者 李美霞 沈玮囡 +5 位作者 杨睿 梁子英 孙风丽 奚亚军 王竹林 刘曙东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105-1111,共7页
以波兰小麦品系‘XN555’与普通小麦品系‘中13’杂交产生的99个F10重组自交系(RILs)为材料,构建了包含241个SSR分子标记的A、B染色体组14个连锁群的遗传图谱,并采用Logistic方程拟合籽粒灌浆过程,对粒重增长的缓慢增长期、快速增长期... 以波兰小麦品系‘XN555’与普通小麦品系‘中13’杂交产生的99个F10重组自交系(RILs)为材料,构建了包含241个SSR分子标记的A、B染色体组14个连锁群的遗传图谱,并采用Logistic方程拟合籽粒灌浆过程,对粒重增长的缓慢增长期、快速增长期和平稳期进行千粒重条件QTL和非条件QTL定位分析。结果显示:(1)在小麦A、B染色体组上共检测到5个非条件QTL和5个条件QTL。(2)在小麦粒重缓慢增长期和快速增长期各有2个非条件QTL,平稳期有1个非条件QTL,它们分别位于2B、3A、3B和7A染色体上,单个QTL可解释表型变异的9.66%~15.18%。(3)在小麦粒重快速增长期检测到1个条件QTL,平稳期检测到4个条件QTL,涉及1A、2B、5B和7B染色体,单个QTL可解释表型变异的13.01%~29.27%。(4)于2B染色体Xbarc361~Xwmc422标记区间距Xbarc361标记0.05cM处,在粒重快速增长期同时检测到一个条件QTL和非条件QTL,且在平稳期检测到一个非条件QTL。研究表明,小麦不同灌浆时期粒重增长相关QTL的数量和遗传效应各不同,同一QTL在不同灌浆时期的遗传效应也不同,即QTL的表达具有时序选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干物质积累 粒重 动态QT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W3-1和IND109标记对普通小麦粒重的QTL定位分析(英文) 被引量:6
14
作者 李学军 李立群 +1 位作者 王辉 Mark E.Sorrells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106-1111,共6页
应用一个由115个系组成的W7984/Opata85的重组自交系(RIL)群体,建立了一个由394个(292个RFLP、94个SSR和8个特殊的基因杂交探针)DNA分子标记组成的遗传连锁图,对小麦千粒重进行了单个标记的回归分析和复合区间作图的QTL定位,在单个标记... 应用一个由115个系组成的W7984/Opata85的重组自交系(RIL)群体,建立了一个由394个(292个RFLP、94个SSR和8个特殊的基因杂交探针)DNA分子标记组成的遗传连锁图,对小麦千粒重进行了单个标记的回归分析和复合区间作图的QTL定位,在单个标记的回归分析中检测到11个千粒重的QTLs(P<0.01);复合区间作图分析结果表明,其中4个标记bcd348a、GW3-1、IND109和Rz2的遗传效应较大,其贡献率分别为9.1%、19.0%、8.07%和8.14%,分别位于小麦的2BS、4AL、5BL和7DS上,特别是在水稻第3条染色体上控制籽粒大小的GW3-1和IND109分别位于小麦4A和5B染色体的长臂端.研究结果对小麦应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或分子克隆基因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数量性状位点 重组自交系 千粒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蓝型油菜千粒重的遗传效应分析 被引量:4
15
作者 董育红 关周博 +3 位作者 韦世豪 李少钦 郑磊 田建华 《作物研究》 2016年第5期516-519,共4页
通过对6个甘蓝型油菜亲本进行不完全双列杂交设计试验,利用加性(A)—显性(D)模型分析千粒重遗传效应,结果表明:甘蓝型油菜千粒重性状同时受到基因的加性效应和显性效应共同作用,以加性遗传效应为主,可将加性遗传效应高的亲本作为改良的... 通过对6个甘蓝型油菜亲本进行不完全双列杂交设计试验,利用加性(A)—显性(D)模型分析千粒重遗传效应,结果表明:甘蓝型油菜千粒重性状同时受到基因的加性效应和显性效应共同作用,以加性遗传效应为主,可将加性遗传效应高的亲本作为改良的理想亲本。在杂交组合测配中要尽量选择加性遗传效应高的亲本和显性遗传效应高且具有显著性差异的组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千粒重 遗传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骨干亲本及衍生后代对禾谷缢管蚜的抗性 被引量:1
16
作者 魏会廷 李俊 +4 位作者 汤永禄 吴春 向运佳 李朝苏 杨武云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474-478,共5页
为了解中国小麦骨干亲本及其衍生后代对禾谷缢管蚜的抗性表现,在盆栽网罩整株小麦条件下,采用蚜量比值法对454份中国小麦骨干亲本及衍生后代进行了禾谷缢管蚜成株期抗性鉴定。结果表明,高感、感、中感、低感和低抗禾谷缢管蚜的材料分别... 为了解中国小麦骨干亲本及其衍生后代对禾谷缢管蚜的抗性表现,在盆栽网罩整株小麦条件下,采用蚜量比值法对454份中国小麦骨干亲本及衍生后代进行了禾谷缢管蚜成株期抗性鉴定。结果表明,高感、感、中感、低感和低抗禾谷缢管蚜的材料分别占53.74%、25.11%、9.25%、9.91%和1.98%,无中抗、抗及高抗等级的材料。19份骨干亲本均不抗禾谷缢管蚜,其中江东门、矮孟牛和燕大1817表现为低感,其他中感至高感。435份衍生后代中,小偃22等9份材料表现为低抗可用于抗蚜育种,分别为阿夫、南大2419等5份骨干亲本的衍生后代。小麦育种中,需提高品种抗蚜性,减少蚜虫危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骨干亲本 禾谷缢管蚜 蚜量比 千粒重损失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CT对小麦衰老生理的影响 被引量:1
17
作者 刘萍 刘海英 +1 位作者 尚玉磊 齐付国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33-36,共4页
以新合成的NCT配制成不同浓度的水溶液 ,对灌浆初期的大田小麦进行叶面喷施 ,以喷清水作对照 ,并以与NCT相同浓度梯度的NAA水溶液作对比处理。测定了喷后不同时期小麦旗叶的相对电导率、叶绿素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活力及丙二醛 (... 以新合成的NCT配制成不同浓度的水溶液 ,对灌浆初期的大田小麦进行叶面喷施 ,以喷清水作对照 ,并以与NCT相同浓度梯度的NAA水溶液作对比处理。测定了喷后不同时期小麦旗叶的相对电导率、叶绿素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活力及丙二醛 (MDA)含量。结果表明 :NCT能延缓灌浆期SOD活力 ,使叶绿素含量降低 ,控制相对电导率和MDA含量的升高 ,并使小麦穗粒重和千粒重增加 ,其效果明显优于NA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CT 小麦 衰老生理 相对电导率 SOD活力 叶绿素 含量 MDA 穗粒重 千粒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密度对春小麦籽粒灌浆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
18
作者 刘小娥 柴守玺 +1 位作者 常磊 孙花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46-52,共7页
在河西绿洲生态条件下,以旱地春小麦‘西旱1号’为材料,在密度为18.17-520.83基本苗.m-2范围内预设12个密度处理,研究了密度对籽粒灌浆的影响.结果表明:密度处理产量的变幅为2 508.08-5 276.46kg.hm-2,千粒质量的变幅为42.20-53.82 g.... 在河西绿洲生态条件下,以旱地春小麦‘西旱1号’为材料,在密度为18.17-520.83基本苗.m-2范围内预设12个密度处理,研究了密度对籽粒灌浆的影响.结果表明:密度处理产量的变幅为2 508.08-5 276.46kg.hm-2,千粒质量的变幅为42.20-53.82 g.各密度处理的灌浆过程可用Logistic方程模拟.渐增期、快增期、缓增期对籽粒的贡献率分别为18.08%-27.10%、55.00%-67.68%、13.10%-34.99%.随着密度的增大,灌浆持续期(T)缩短,平均灌浆速率(R)降低,其中以18.17基本苗.m-2的R最高,401.50基本苗.m-2最低,但各密度处理最大灌浆速率出现的时间基本一致.千粒质量与T(0.912**)、R(0.752**)、最大灌浆速率出现的时间(TRmax)(0.910**)、最大灌浆速率(Rmax)(0.893**)、渐增期灌浆持续时间(T1)(0.701**)、快增期灌浆持续时间(T2)(0.730**)、缓增期灌浆持续时间(T3)(0.866**)、渐增期灌浆速率(R1)(0.751**)和快增期灌浆速率(R2)(0.804**)均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缓增期灌浆速率(R3)(-0.163)相关不显著.T对粒质量的影响大于R的影响,但R与Rmax(0.782**)、TRmax(0.739**)呈极显著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小麦 密度 灌浆 千粒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中下游麦区小麦地方种质千粒重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被引量:1
19
作者 程宇坤 李健 +7 位作者 姚方杰 蒋云峰 江千涛 李伟 蒲至恩 邓梅 魏育明 陈国跃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434-441,458,共9页
【目的】高产是小麦育种的永恒主题,千粒重是产量构成的三因子之一。因此,发掘控制小麦千粒重QTL(quantitative trait loci)区段及其优异等位变异,对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进行小麦产量性状的遗传改良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来自长江... 【目的】高产是小麦育种的永恒主题,千粒重是产量构成的三因子之一。因此,发掘控制小麦千粒重QTL(quantitative trait loci)区段及其优异等位变异,对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进行小麦产量性状的遗传改良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来自长江中下游麦区188份小麦地方种质为材料,在3个环境下对小麦千粒重进行表型鉴定;利用DArT芯片(diversity arrays technology)进行全基因组扫描,基于一般线性模型(Q+K)对小麦千粒重进行关联分析。【结果】千粒重表型鉴定发现来自江苏、浙江和湖北小麦地方种质具有较高千粒重;通过全基因关联分析,共获得8个DArT标记在2个及以上的环境中均与小麦千粒重显著关联,分布于小麦染色体1B、1D、3B、4B和5B上,其表型贡献率9.19%~12.65%。【结论】长江中下游麦区小麦地方种质千粒重表型变异丰富;在不同环境中均能关联到的标记为较为稳定的控制小麦千粒重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千粒重 关联分析 小麦地方种质 DArT芯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膜覆土穴播平作对冬小麦不同器官含水率动态变化效应
20
作者 何春雨 杜久元 +4 位作者 白斌 申三宝 张礼军 柴强 黄高宝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910-1917,共8页
2008-2010年度,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全膜全生育期覆土穴播平作栽培技术(简称M)对冬小麦叶片、秆鞘(节秆和叶鞘)、颖壳(颖壳和穗轴)、整株与籽粒在不同生育阶段的含水率动态变化,并以相应的千粒重大小来衡量水分消耗的效应,目的在... 2008-2010年度,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全膜全生育期覆土穴播平作栽培技术(简称M)对冬小麦叶片、秆鞘(节秆和叶鞘)、颖壳(颖壳和穗轴)、整株与籽粒在不同生育阶段的含水率动态变化,并以相应的千粒重大小来衡量水分消耗的效应,目的在于揭示水分在不同器官内的分布、流动和消长规律,为该技术在旱区大面积推广提供理论参考.设计M和露地(CK)、10粒/穴密度(相当于267.75kg· hm-2的播种量)、重复3次、随机区组排列的二因素试验.结果表明,M能够显著(P<0.01)增加各器官水分含量,在不同生育期内总体水分含量显著高于CK;返青至完熟阶段,M叶片、秆鞘、整株的平均含水率分别显著(P<0.05)高于CK处理4.76%、3.0%、4.76%;扬花至灌浆,M处理的籽粒与颖壳平均含水率显著高于CK 3.33% (P <0.05)与6.12% (P <0.01).CK千粒重略高(P>0.05)于M处理0.29%~2.73%,但在群体和穗粒数上显著(P<0.01)比M低16.69%~35.11%与4.03%~5.11%,从而影响了最终产量的提高,显著(P<0.01)低于M29.87% ~34.73%.M处理能够满足较高的公顷穗数和穗粒数生长发育要求,从而通过大群体和高的籽粒产量获得高产,也是M供给、调配、协调不同生育阶段植株、不同部位水分能力的体现.相关性分析表明,M显著地影响各器官的水分分布和流动关系,叶片与整株的含水率同步性最高.同时,M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大群体营养器官冗余导致的水分和养分偏耗与供应不足问题.本研究揭示了全膜覆土穴播平作栽培条件下冬小麦不同部位水分消长动态和规律,为该技术在不同降水区域推广使用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膜覆土 全生育期 穴播 平作 冬小麦 器官含水率 千粒重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