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3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计及热舒适度提升的家庭电热综合能源系统调度优化
1
作者 王云龙 韩璐 +1 位作者 罗树林 杨轶航 《太阳能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65-174,共10页
为提高系统热舒适度,同时充分挖掘热舒适度对热负荷的弹性指导以提高系统光伏消纳的空间,该文充分考虑热泵、光伏、燃料电池等能源设备的运行影响,提出一种计及热舒适度提升的家用燃料电池热电联产(DFCCHP)系统电热调度方案。根据用户... 为提高系统热舒适度,同时充分挖掘热舒适度对热负荷的弹性指导以提高系统光伏消纳的空间,该文充分考虑热泵、光伏、燃料电池等能源设备的运行影响,提出一种计及热舒适度提升的家用燃料电池热电联产(DFCCHP)系统电热调度方案。根据用户的用热需求将家庭热负荷划分为热水热负荷和采暖热负荷,并引入预测平均评价(PMV)指标对室内温度进行指导;在分时电价和分时气价下,建立以能源购买费用最小和热舒适度最优为目标的多目标家庭电热联合优化调度模型。充分挖掘热负荷的弹性需求,通过引入热舒适度优化目标对热负荷进行指导调度,并采用粒子群算法对模型进行求解;最后,通过仿真探究了不同权重G值下含热舒适度目标的多目标优化对系统成本、热舒适度及光伏本地消纳的影响。结果表明,考虑热舒适度目标后,系统购能成本虽有所增加,但在提升系统热舒适度的同时可增加系统的光伏本地消纳,大大提高能源的综合利用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学模型 热舒适度 综合能源系统 PMV 光伏消纳 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振子式Z轴MEMS角速度陀螺敏感机理的研究
2
作者 朴林华 佟嘉程 +1 位作者 李备 张严 《传感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89-194,共6页
揭示了一种热振子式Z轴MEMS角速度陀螺的敏感机理。在给出工作原理、热振子的振动模态和陀螺效应的基础上,对敏感结构内的温度场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1)开机1.8 s后在敏感结构内形成一个稳定的温度场。(2)热振子在Y方向建立驱动模态,... 揭示了一种热振子式Z轴MEMS角速度陀螺的敏感机理。在给出工作原理、热振子的振动模态和陀螺效应的基础上,对敏感结构内的温度场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1)开机1.8 s后在敏感结构内形成一个稳定的温度场。(2)热振子在Y方向建立驱动模态,当沿着Z轴输入角速度时,在哥氏力的作用下热振子沿着X方向移动,造成温度场偏移,X方向上对称平行设置的两热线温差ΔT_(X)随着输入加速度az的加大呈现线性增长,温度灵敏度为125 mK/(°/s)。(3)根据输入-输出ω_(z)-V_(Xout)特性曲线,得到数学模型,揭示了该陀螺的敏感机理,陀螺灵敏度为0.095 mV/(°/s),非线性度为2.97%。本研究为优化结构奠定了实用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陀螺 敏感机理 陀螺效应 数学模型 微机械 热振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热阻调控方法的低温光学系统二级温区传热特性分析
3
作者 齐超 刘恩光 +1 位作者 杨宝玉 刘国庆 《红外与激光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62-274,共13页
为了实现低温光学系统二级温区的精准控温,同时不引入额外的热负载,提出了一种热阻调控方法,建立了应用于该方法的一维数学模型,运用该数学模型研究了不同真空腔温度条件下不同热阻参数(不同材料参数和几何参数)对二级温区达到热平衡后... 为了实现低温光学系统二级温区的精准控温,同时不引入额外的热负载,提出了一种热阻调控方法,建立了应用于该方法的一维数学模型,运用该数学模型研究了不同真空腔温度条件下不同热阻参数(不同材料参数和几何参数)对二级温区达到热平衡后温度水平和漏热量的影响,同时将该方法和传统的电加热调控方法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当真空腔温度为定值时,随着热阻的增大,二级温区温度升高,漏热量减小;当热阻为定值时,随着真空腔温度的升高,二级温区温度升高,漏热量增大。在文中的研究工况下,当真空腔温度为253.15 K时,二级温区温度水平调节范围为111.1~185.2 K,相应的漏热量从1.75 W减小至1.10 W;当真空腔温度为293.15 K时,温度水平调节范围为120.9~219.4 K,相应的漏热量从2.58 W减小至1.57 W。电加热调控方法使二级温区热负载达到了16.8 W,是热阻调控方法的11倍左右(真空腔温度为293.15 K,二级温区目标温度为220 K左右),随着二级温区温度的升高,电加热调控方法使得系统热负载增大,热阻调控方法与之相反。热阻调控方法使低温光学系统热负载一直处于较低的水平,同时可减少系统对电功率和散热资源的需求。研究结果可为空间应用中的类似低温光学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光学系统 二级温区 热阻调控方法 电加热调控方法 一维数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光温室主动蓄放热系统热过程模拟与参数优化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毛尔晔 张潇丹 +3 位作者 颉建明 马宁 常有麟 胡世莲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71-680,共10页
为进一步提高日光温室太阳能利用效率,降低加温成本,在当前日光温室主动式水循环蓄放热系统的基础上,构建了系统运行数学模型,利用该模型对系统参数(循环水流量与蓄热水箱体积)进行优化设计。研究结果表明:在兰州地区冬季日光温室生产... 为进一步提高日光温室太阳能利用效率,降低加温成本,在当前日光温室主动式水循环蓄放热系统的基础上,构建了系统运行数学模型,利用该模型对系统参数(循环水流量与蓄热水箱体积)进行优化设计。研究结果表明:在兰州地区冬季日光温室生产条件下,当系统循环水流量为0.23 m^(3)·h^(-1),蓄热水箱体积为0.13 m^(3)时,系统性能最优,集、放热效率达到70.62%与98.38%,集/放热单元夜间平均热流密度达到237.84 W·m^(-2)。利用优化后参数,为兰州地区EPS装配式日光温室设计了一套太阳能主动蓄放热加温方案:集放/热单元(高2.05 m,宽1.105 m,厚3 cm)为50个,循环水泵流量为11.5 m^(3)·h^(-1),蓄热水箱体积为6.5 m^(3)。该方案可满足日光温室越冬生产,较优化前节约2个集/放热单元,8.5 m^(3)蓄水池体积,降低了加温成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蓄放热 数学模型 参数优化 热流密度 热负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电热耦合的油纸绝缘套管内部压强变化特性
5
作者 刘泰蔚 谢雄杰 +3 位作者 罗晓庆 叶奇明 胡伟 许佐明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3636-3643,共8页
油纸绝缘套管作为目前电力系统应用最广泛的套管类型,因在运行时无法掌握内部动态压强,不能及时发现内部缺陷,严重影响套管使用寿命。为此,提出了油纸绝缘套管内部压强的解析数学算法,建立了试验用油纸绝缘套管的电热耦合分析模型,考虑... 油纸绝缘套管作为目前电力系统应用最广泛的套管类型,因在运行时无法掌握内部动态压强,不能及时发现内部缺陷,严重影响套管使用寿命。为此,提出了油纸绝缘套管内部压强的解析数学算法,建立了试验用油纸绝缘套管的电热耦合分析模型,考虑了导电杆载流量和外界环境温度对油纸绝缘套管内部压强的影响,通过搭建试验用油纸绝缘套管平台对所提算法模型进行了准确性验证。结果表明:套管内部压强解析数学算法具有较高的计算精度,套管油枕处呼吸腔中空气的压缩量是影响油纸绝缘套管内部压强变化的主要因素;结合仿真分析,呼吸腔内空气压强占套管内部压强的76.9%。研究成果对于掌握油纸绝缘套管内部压强分布,及时捕捉套管异常状态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热耦合 油纸绝缘 套管 内部压强 数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50t/h循环流化床锅炉机组动态仿真模型研究 被引量:37
6
作者 高建强 马良玉 +2 位作者 王兵树 宋之平 杜朝波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1期241-245,共5页
采用模块化建模方法建立了我国设计制造的首台450t/h循环流化床锅炉机组实时仿真数学模型,介绍了锅炉机组模型的各子系统构成及其性能。以循环流化床燃烧系统为例,详细介绍了其主要仿真模块的数学模型,并据此仿真模块搭建了该子系统的... 采用模块化建模方法建立了我国设计制造的首台450t/h循环流化床锅炉机组实时仿真数学模型,介绍了锅炉机组模型的各子系统构成及其性能。以循环流化床燃烧系统为例,详细介绍了其主要仿真模块的数学模型,并据此仿真模块搭建了该子系统的仿真模型。仿真试验表明所建模型能够正确反映循环流化床锅炉机组的动态和静态特性,模型运算稳定可靠。所建锅炉机组仿真模型已用于多期仿真机培训,并可为循环流化床锅炉机组控制系统设计与分析提供对象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流化床锅炉 循环流化床燃烧 机组控制 动态仿真模型 设计制造 仿真机 静态特性 模块化建模 实时仿真 可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锅炉受热面热力过程通用数学模型 被引量:11
7
作者 王广军 李勇 +1 位作者 吴景兴 章臣樾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254-257,共4页
建立了锅炉受热面热力过程通用数学模型。该模型的通用性包括三个方面:1)受热面动态计算与静态计算间的通用性;2)单相受热面与双相受热面间的通用性;3)模型在热力过程实时仿真及工程定量分析间的通用性。
关键词 锅炉 热力过程 数学模型 受热面 火力发电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不同紊流模型的二维横向射流传热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24
8
作者 吴海玲 陈听宽 罗毓珊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9期903-907,共5页
为了研究紊流横向射流的流动与传热特征 ,基于控制容积法和协调一致的求解压力耦合方程的半隐方法 (SIMPLEC) ,应用标准k ε模型、重整化群 (RNG)k ε模型和易实现的 (Realizable)k ε模型 ,对射流与主流动量通量比为 0 .5~ 10 0的二... 为了研究紊流横向射流的流动与传热特征 ,基于控制容积法和协调一致的求解压力耦合方程的半隐方法 (SIMPLEC) ,应用标准k ε模型、重整化群 (RNG)k ε模型和易实现的 (Realizable)k ε模型 ,对射流与主流动量通量比为 0 .5~ 10 0的二维横向射流传热进行了数值模拟 .通过考察二维横向射流的平均流动和紊流特性 ,分析了回流区对射流下游壁面换热的影响 ,从流动机理角度解释了壁面换热峰值点位于重接触点近上游的现象 ,并结合横向射流特征讨论了 3种紊流模型的优劣 .计算结果表明 ,RNGk ε和Realizablek ε模型 ,尤其是Realizablek ε模型的预测值比标准k ε模型的预测值更为准确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维横向射流 紊流模型 数值模拟 传热特性 控制容积法 流动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动发动机进气相位对工作过程的影响 被引量:15
9
作者 蔡金雷 俞小莉 +1 位作者 元广杰 沈瑜铭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65-69,共5页
研究了采用旋转阀式配气机构的发动机的工作过程,建立了气动发动机示功图的理论模型;该模型能够较好地预测进气做功过程中缸内压力的变化趋势.在不同的进气相位下进行实验,分析了动力损失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在相同的进气压力下,在上... 研究了采用旋转阀式配气机构的发动机的工作过程,建立了气动发动机示功图的理论模型;该模型能够较好地预测进气做功过程中缸内压力的变化趋势.在不同的进气相位下进行实验,分析了动力损失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在相同的进气压力下,在上止点时刻进气,气动发动机的输出功率最大;随着进气时刻的推迟,发动机的动力性和经济性变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动发动机 进气相位 工作过程 旋转阀式配气机构 缸内压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型航天器热管理系统集成分析 被引量:17
10
作者 徐小平 李劲东 范含林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11-17,共7页
文章以虚拟的空间实验室为例 ,用数值模拟的方法 ,模拟了大型航天器热管理系统非稳态过程的温度等参数。热管理系统温度等参数的集成分析 ,为大型热管理系统设计提供了分析平台 ,为进一步的敏感性分析、优化设计、试验参数修正、参数置... 文章以虚拟的空间实验室为例 ,用数值模拟的方法 ,模拟了大型航天器热管理系统非稳态过程的温度等参数。热管理系统温度等参数的集成分析 ,为大型热管理系统设计提供了分析平台 ,为进一步的敏感性分析、优化设计、试验参数修正、参数置信度分析、鲁棒性设计奠定了分析基础 ,并作为能量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 ,为能量系统的能量平衡分析和电能 /热匹配分析提供有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航天器 热管理系统 空间实验室 数值模拟 置信度 鲁棒性 大型 平台 虚拟 电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传热动力学作用特征的IGBT结温预测数学模型 被引量:15
11
作者 刘宾礼 罗毅飞 +2 位作者 肖飞 熊又星 贾英杰 《电工技术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79-87,共9页
提出一种基于传热动力学作用特征建立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IGBT)结温预测模型的建模方法。针对目前IGBT结温预测模型无法灵活应用于多时间尺度仿真与快速计算模式的问题,通过将简单(阶跃)信号下得到的动力学作用分量应用于复杂(PWM)信号... 提出一种基于传热动力学作用特征建立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IGBT)结温预测模型的建模方法。针对目前IGBT结温预测模型无法灵活应用于多时间尺度仿真与快速计算模式的问题,通过将简单(阶跃)信号下得到的动力学作用分量应用于复杂(PWM)信号下,建立IGBT结温预测数学模型。基于经典Cauer传热RC网络结构,建立针对阶跃功率输入信号的IGBT结温预测数学模型。提出采用自然解耦的方法,对IGBT传热动力学特性进行研究,建立传热动力学作用分量的准确表征。在此基础上,采用自然解耦与精确补偿的方法,建立针对PWM脉冲功率输入信号的IGBT瞬态结温预测数学模型。仿真与实验结果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与准确性。所建IGBT结温预测数学模型对于查明IGBT器件的传热动力学作用机理,实现结温的快速有效仿真与计算,建立IGBT传热多时间尺度数学模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热数学模型 结温运行规律 传热动力学 瞬态结温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铃薯多酚氧化酶酶学特性及热稳定性模型的研究 被引量:12
12
作者 王磊 阮征 +2 位作者 骆成尧 印遇龙 欧阳崇学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9期92-96,共5页
目的:研究马铃薯中多酚氧化酶(polyphenol oxidase,PPO)的部分酶学性质及热稳定性并拟合数学模型预测酶活变化过程。方法: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测定马铃薯多酚氧化酶活力,利用Matlab软件拟合二元多项式热稳定性数学模型,SPSS软件对多... 目的:研究马铃薯中多酚氧化酶(polyphenol oxidase,PPO)的部分酶学性质及热稳定性并拟合数学模型预测酶活变化过程。方法: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测定马铃薯多酚氧化酶活力,利用Matlab软件拟合二元多项式热稳定性数学模型,SPSS软件对多项式模型回归分析。结果:马铃薯多酚氧化酶的最适pH为5.5,最适反应温度为40℃,最适底物浓度为8.33mmol/L,加工温度、时间与酶活残存率的函数关系为:Z=24.5439+6.1163X+3.4064Y-0.0269X2-0.2361XY-0.0351Y2-0.0002836X3+0.001326X2Y+0.0012XY2,其中R2=0.981,F=100.695,p<0.001。结论:二元三次多项式模型能够较准确的反映并预测马铃薯多酚氧化酶在热加工过程中酶活的变化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多酚氧化酶 热稳定性 数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梯级电站水温累积影响研究 被引量:50
13
作者 邓云 李嘉 +1 位作者 李克锋 李然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73-279,共7页
采用数学模型进行梯级电站的水温累积影响研究,预测了雅砻江锦屏一级和二滩两个梯级电站联合运行时的库区水温分布及下泄水温过程,并与二滩电站单独运行时的水温进行比较。结果显示,锦屏一级水库全年稳定分层,库底保持稳定低温8.6... 采用数学模型进行梯级电站的水温累积影响研究,预测了雅砻江锦屏一级和二滩两个梯级电站联合运行时的库区水温分布及下泄水温过程,并与二滩电站单独运行时的水温进行比较。结果显示,锦屏一级水库全年稳定分层,库底保持稳定低温8.6℃,坝前表层水温在12.7~24.2℃内变化,下泄水温明显延迟。二滩库区在单独运行和联合运行时均稳定分层,但联合运行较单独运行时库表水温降低,库底水温升高,水温分层有所减弱,而下泄水温过程的延迟和均化现象进一步加强,梯级电站的累积生态环境效应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温 梯级电站 累积影响 数学模型 温度分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力法开采天然气水合物的数学模拟 被引量:15
14
作者 唐良广 李刚 +1 位作者 冯自平 樊栓狮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105-107,共3页
将天然气水合物在热力作用下的分解过程看作一个移动界面问题,即热力开采过程中整个水合物藏可分为分解区和水合物区。通过适当简化,建立了分解区和水合物区的传热模型,并严格推导了模型的解析解。使用模型分别模拟注入蒸气和热水条件... 将天然气水合物在热力作用下的分解过程看作一个移动界面问题,即热力开采过程中整个水合物藏可分为分解区和水合物区。通过适当简化,建立了分解区和水合物区的传热模型,并严格推导了模型的解析解。使用模型分别模拟注入蒸气和热水条件下开采天然气水合物的两个实例,得到分解区和水合物区温度场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水合物热力开采过程中热量的有效利用率,即用于水合物分解的热量与输入的总热量的比值。模型计算结果表明,在相同条件下,注入热水比注入蒸气将能获得更高的热量有效利用率。在给定的条件下,注入蒸气和热水开采过程的热量的有效利用率分别为0.349和0.465。另一个方面,该比值与水合物地层的物性参数(如水合物的饱和度、分解区域的热传导系数等)有很大的关系,地层水合物饱和度越高,分解区的热传导系数越小,则热量的有效利用率越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 水合物 开发 热力学 数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层覆盖连栋温室热环境模型构建 被引量:24
15
作者 李树海 马承伟 +1 位作者 张俊芳 鲍顺淑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17-221,共5页
建立了多层覆盖连栋温室的温、湿度动态机理模型,定量描述了温室内的对流换热、土壤热传导、太阳辐射、长波热辐射、植物蒸腾、地面蒸发、水汽凝结、机械通风和自然通风等物理过程,根据质能平衡原理,对覆盖材料、室内空气、作物、土壤... 建立了多层覆盖连栋温室的温、湿度动态机理模型,定量描述了温室内的对流换热、土壤热传导、太阳辐射、长波热辐射、植物蒸腾、地面蒸发、水汽凝结、机械通风和自然通风等物理过程,根据质能平衡原理,对覆盖材料、室内空气、作物、土壤等建立了质能平衡方程。在给定的边界条件下,通过求解质能平衡方程,可求得室内温、湿度和各组成部分如覆盖材料、土壤、植物等的温度以及各部分间的能流、蒸汽流密度。利用有效辐射的概念,推导出了内外遮阳幕、内外覆盖材料、作物冠层、地表、室外天空之间的辐射热交换计算方法。利用压力分布法,推导出了具有顶窗、侧窗和湿垫等多个通风口时的风压和热压通风量计算式。与其他研究者提出的温室环境模型相比,本模型具有更为广泛的适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层覆盖 连栋温室 热环境 数学模型 环境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热力蒸汽压缩蒸发的油田污水淡化系统及分析 被引量:12
16
作者 李清方 刘中良 +3 位作者 韩冰 庞会中 张建 祝威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859-1864,共6页
针对油田污水污染物成分复杂、污染性强不适合膜法脱盐的特点和淡水消耗与余热资源共存的实际,提出用热力蒸汽压缩(thermal vapor compression,TVC)蒸发技术对油田污水进行集中脱盐处理的技术方案。建立了基于TVC的油田污水脱盐系统的... 针对油田污水污染物成分复杂、污染性强不适合膜法脱盐的特点和淡水消耗与余热资源共存的实际,提出用热力蒸汽压缩(thermal vapor compression,TVC)蒸发技术对油田污水进行集中脱盐处理的技术方案。建立了基于TVC的油田污水脱盐系统的工艺流程设计计算模型,系统分析了蒸发温度等主要运行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系统造水比随蒸发温度的降低而增大,降低蒸发温度有助于减少主蒸汽消耗,但所付出的代价是总传热面积和污水泵流量的增大;TVC系统的热力学完善度相对较低,与多效蒸发系统联合使用是改善系统性能的基本途径之一。尽管如此,对于油田生产来说,当存在合适的余热资源时,简单的单效TVC系统仍不失为合理的技术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田污水 脱盐 热力蒸汽压缩 数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液相变蓄能中有效导热系数的数值分析与实验研究 被引量:9
17
作者 曾艳 田怀璋 +2 位作者 余鹏 陈林辉 陈敬良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497-503,共7页
引入有效导热系数经验公式[3],使固液蓄能数学模型得以简化为仅用能量方程加以描述。运用热焓法求解能量方程,得到计算相变位置随时间变化曲线。并通过实验测得相变过程的实际温度场,得到实验相变位置随时间变化曲线。二者比较,证明了... 引入有效导热系数经验公式[3],使固液蓄能数学模型得以简化为仅用能量方程加以描述。运用热焓法求解能量方程,得到计算相变位置随时间变化曲线。并通过实验测得相变过程的实际温度场,得到实验相变位置随时间变化曲线。二者比较,证明了自然对流对固液相变换热的影响不可忽略,验证了该公式在Ra<1010,Pr<105下的正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效导热系数 固液相变蓄能 数学模型 液相率 界面移动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木材在火灾环境中热解行为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10
18
作者 陈晓军 杨立中 +1 位作者 邓志华 范维澄 《燃烧科学与技术》 EI CAS CSCD 2002年第4期333-337,共5页
建立了火灾环境中木材热解行为的数学物理模型 ,模型包含瞬态热传导、对流传热、热解过程的热效应和非线性边界条件热解过程中炭表面的收缩情况。对影响木材热解过程的物理参数进行了讨论 ,并利用 2 11工程建设的火灾早期特性实验台对... 建立了火灾环境中木材热解行为的数学物理模型 ,模型包含瞬态热传导、对流传热、热解过程的热效应和非线性边界条件热解过程中炭表面的收缩情况。对影响木材热解过程的物理参数进行了讨论 ,并利用 2 11工程建设的火灾早期特性实验台对较大尺寸的木板在模拟火灾条件下的热解过程进行了实验研究 ,和模型计算的结果比较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灾 木材 热解 热辐射 数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竖直管外降膜吸收传热传质过程强化的研究 被引量:20
19
作者 尹铭 陈嘉宾 +2 位作者 陈沛 马学虎 李凇平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602-608,共7页
对LiBr溶液在光滑管和四种换热强化管竖直管外降膜吸收过程进行了实验研究,得到了实验条件下的最佳管型。分析了非绝热吸收过程中传热传质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 建立了竖直管外降膜吸收热-质传递过程的数学模型,并对该过程进行了... 对LiBr溶液在光滑管和四种换热强化管竖直管外降膜吸收过程进行了实验研究,得到了实验条件下的最佳管型。分析了非绝热吸收过程中传热传质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 建立了竖直管外降膜吸收热-质传递过程的数学模型,并对该过程进行了数值计算。模型计算值与实验结果的比较证明该模型具有较好的适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竖直管外降膜吸收 强化传热 传质 数值计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T100热电阻动态特性试验研究与分析 被引量:13
20
作者 高爱民 殳建军 +3 位作者 于国强 张卫庆 徐华冠 薛锐 《传感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1395-1399,共5页
以火电厂常用热电阻PT100为研究对象,采用泓格I-7033温度采集模块、德国Si KA TP17650M检验仪设计了动态试验系统,通过Visial Basic和DCON Utility软件实现了实验数据的自动采集,完成了PT100热电阻的动态特性试验,并使用MATLAB软件对实... 以火电厂常用热电阻PT100为研究对象,采用泓格I-7033温度采集模块、德国Si KA TP17650M检验仪设计了动态试验系统,通过Visial Basic和DCON Utility软件实现了实验数据的自动采集,完成了PT100热电阻的动态特性试验,并使用MATLAB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了可视化研究,得出了该类型热电阻在不同电阻丝直径、不同插入深度以及不同被测温度下的数学模型,为该类型热电阻在火电厂安装、检修时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与实践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工学 数学建模 动态特性 PT100热电阻 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