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塔里木盆地冷盆热改造的地震学证据 被引量:1
1
作者 王腾飞 黄少英 +5 位作者 程日辉 肖中尧 王典 能源 蒋飞 杨宝俊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992-1002,共11页
塔里木盆地是我国最大的沉积盆地,对我国油气战略选区具有较大的意义.自震旦系成盆以来,塔里木盆地表现为一个低温的冷盆.在覆盖全盆的20条地震长剖面上,识别出83处特殊的地震反射结构,其特征为同相轴向上凸起呈尖角状,形态为直立或近直... 塔里木盆地是我国最大的沉积盆地,对我国油气战略选区具有较大的意义.自震旦系成盆以来,塔里木盆地表现为一个低温的冷盆.在覆盖全盆的20条地震长剖面上,识别出83处特殊的地震反射结构,其特征为同相轴向上凸起呈尖角状,形态为直立或近直立,故名地震反射尖角直立结构.共识别出四种基本类型的地震反射尖角直立结构,平缓型、正常型、巨幅型、刺穿型,两个形态基本一致的基本型紧邻而组合为双相位型,两个或多个不同类型、不同形态的集中于某处则构成复合型.平缓型、正常型、巨幅型、刺穿型依次反映了变形增强的序列,理想状态下该反射结构由深至浅存在从刺穿型至平缓型的渐变序列,故基本类型的划分只是反映某处地震反射尖角直立结构的整体形态特点.地震反射尖角直立结构部位可能发育火成岩,与盆内钻遇火成岩钻井平面分布具有较高的相关度.地幔物质上涌至岩石圈,巨大的上拱能量造成了地层的变形,叠加构造因素的改造,地震反射尖角直立结构正是这一系列作用于地震反射上的响应.地震反射尖角直立结构是"热上涌"作用的产物.有机质的成熟、油气藏的形成和破坏与盆地热作用关系密切,对照塔里木盆地已有的油气田与"尖角直立"地震反射结构的平面分布,发现二者具有较高的相关性.地震反射尖角直立结构所反映的"热上涌"现象,促进了塔里木盆地"冷盆"背景下丰富油气资源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盆热改造 塔里木盆地 地震反射尖角直立结构 热量上涌 油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异常热作用对原油正构烷烃碳同位素特征的影响——以塔里木盆地为例 被引量:3
2
作者 李迪 郑朝阳 +3 位作者 王宇 周文喜 苏劲 蔡郁文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654-659,共6页
原油正构烷烃碳同位素曲线特征分析是油-油、油-源对比的重要手段,研究发现,正构烷烃碳同位素曲线会受多种次生作用的改造而改变原始面貌。二叠纪发生的地幔柱事件不仅改造了塔里木盆地早期油气的储集条件,伴随的异常热作用对油气的地... 原油正构烷烃碳同位素曲线特征分析是油-油、油-源对比的重要手段,研究发现,正构烷烃碳同位素曲线会受多种次生作用的改造而改变原始面貌。二叠纪发生的地幔柱事件不仅改造了塔里木盆地早期油气的储集条件,伴随的异常热作用对油气的地球化学特征和物理-化学性质也产生了较大影响。通过寻找TZ421井、TD2井、ZS1(ZS1c)井、TZ62井等受异常热作用改造的证据以及分析其原油正构烷烃碳同位素曲线的变化,发现原油正构烷烃碳同位素曲线特征记录了塔里木盆地存在的多种类型的异常热事件,反映了原油原始碳同位素特征经历的改造。通过分析异常热作用改造的正构烷烃碳同位素曲线特征,将其划分为3种类型,分别反映了热液和岩浆热作用、硫酸盐热化学还原反应以及热蚀变作用对正构烷烃碳同位素特征产生的差异性改造,揭示了不同类型异常热作用对正构烷烃单体碳同位素分馏的影响。正构烷烃碳同位素曲线特征在作为塔里木海相原油端元油划分的依据时还需谨慎考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正构烷烃 碳同位素 异常热作用 油-源对比 地幔柱 次生改造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北方沉积盆地热演化史的对比 被引量:52
3
作者 任战利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33-37,共5页
中国沉积盆地多为叠合型盆地 ,古地温场的改造或改变普遍存在。根据古地温场的改造或改变作用方式的不同可划分为深埋改造型、热事件改造型和应力改造型。由于区域地质背景与盆地演化历程的不同 ,中国北方各盆地的古地温场存在较大差异... 中国沉积盆地多为叠合型盆地 ,古地温场的改造或改变普遍存在。根据古地温场的改造或改变作用方式的不同可划分为深埋改造型、热事件改造型和应力改造型。由于区域地质背景与盆地演化历程的不同 ,中国北方各盆地的古地温场存在较大差异。古生代华北盆地、塔里木盆地位于稳定克拉通之上 ,克拉通面积大 ,沉积构造稳定 ,地温梯度低 ;吐哈盆地、准噶尔盆地位于哈萨克斯坦板块之上 ,经历了裂陷作用 ,构造活动性强 ,地温梯度高。中生代晚期阿尔金断裂以东沉积盆地地温梯度普遍高于阿尔金断裂以西沉积盆地 ,构造活动性强 ,强烈的构造运动引发了岩浆活动及地壳深部热活动 ,表明存在一期强烈的具有区域规模的构造热事件 ;阿尔金断裂以西为挤压坳陷型盆地 ,地温梯度普遍较低。新生代以来中国东部处于拉张背景 ,沉积盆地地温梯度及大地热流值高 ;而西部处于地壳挤压增厚构造背景 ,沉积盆地地温梯度及大地热流值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北方 沉积盆地 古地温梯度 热演化史 地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盆地构造动力学研究的弱点、难点及重点 被引量:52
4
作者 刘池洋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13-124,共12页
盆地构造动力直接控制着盆地各种地质作用的发生和盆地类型及其演化;进而总体制约着沉积矿产形成和烃类成藏的条件、特点和分布规律。目前盆地构造动力学研究的弱点、难点及重点主要有以下4方面:(1)特征或成因复杂的构造,如走滑构造、横... 盆地构造动力直接控制着盆地各种地质作用的发生和盆地类型及其演化;进而总体制约着沉积矿产形成和烃类成藏的条件、特点和分布规律。目前盆地构造动力学研究的弱点、难点及重点主要有以下4方面:(1)特征或成因复杂的构造,如走滑构造、横向(转换)构造、拆离滑覆构造、较大型断层的分段性和断裂带的结构等。(2)非应力成因的构造:在盆地和构造形成的动力中,热力和重力与应力相并列,但却研究薄弱。前两类动力作用的影响更为深远,其构造特征复杂、独具个性,仅从应力分析常会得出与实际情况相差较远甚或相悖的结论。(3)后期改造与古构造恢复:在盆地形成演化末期或之后,多种不同形式的强烈改造,常使盆地的原始沉积面貌大为改观。如后期差异升降与差异剥蚀将改变盆地的原貌,并明显影响油气的聚集和赋存。对后期改造研究与原盆地和古构造恢复意义重要、难度颇大。(4)盆地动态演化与动力学背景:如盆山耦合关系、稳定地块的作用、盆地动态构造演化与深部作用过程、区域构造环境和其时空坐标、总体构造特征的再认识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走滑构造 横向(转换)构造 拆离滑覆构造 断裂带结构 热力构造 重力构造 后期改造与古构造恢复 盆地动态演化与动力学背景 盆山耦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辽盆地现今岩石圈热结构特征及主控因素
5
作者 代登亮 王守志 +3 位作者 边远 王鹏 刘宗堡 赵容生 《地质科技通报》 2025年第5期135-143,共9页
松辽盆地的热结构分析多局限在南北分区的沉积层尺度,缺乏岩石圈尺度的全盆地热结构刻画,制约了以地球动力学为背景的成因分析。综合利用已发表的地表热流、地温梯度以及热物性参数,补充了姚家组、青山口组和泉头组的热物性测试分析,并... 松辽盆地的热结构分析多局限在南北分区的沉积层尺度,缺乏岩石圈尺度的全盆地热结构刻画,制约了以地球动力学为背景的成因分析。综合利用已发表的地表热流、地温梯度以及热物性参数,补充了姚家组、青山口组和泉头组的热物性测试分析,并增加了多个地温场数据,全面刻画了整个松辽盆地的地温场特征,剖析了现今岩石圈尺度的热结构特征。结果表明,松辽盆地地温梯度范围为21.10~63.45℃/km,平均值为(41.41±7.97)℃/km,高于全球平均的地温梯度值30℃/km;地表热流值的分布范围为30.38~106.58 mW/m^(2),平均值为(71.85±12.87)mW/m^(2),也高于全球平均的地表热流值60 mW/m^(2),是一个典型的“热”盆。受太平洋板块俯冲作用、拆沉作用和热侵蚀作用的影响,热岩石圈明显减薄至现今的58.59 km。由减薄地壳中放射性元素生热产生的热流仅为16.40 mW/m^(2),占地表热流的22.83%;而受滞留板片脱水作用的影响,部分熔融的地幔热物质上涌,地幔热流贡献高达55.45 mW/m^(2),占地表热流的77.17%。因此,受控于岩石圈减薄作用和地幔上涌作用,松辽盆地具有“热”盆属性和“热幔冷壳”的岩石圈热结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温梯度 地表热流 热幔冷壳 热岩石圈厚度 岩石圈热结构 松辽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