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趋恶的倾向与自我的教育——康德教育论解析
1
作者 李长伟 《现代大学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9,112,共10页
人的本性中有恶的一面,于是如何引导心灵由恶向善,成为一个需要严肃对待的教育问题。对康德而言,人类虽有向善的禀赋,但是,自由任性的第一次自由运作颠倒了道德次序,自爱原则被置于道德法则之上,由此形成趋恶的倾向,并进而成为任性第二... 人的本性中有恶的一面,于是如何引导心灵由恶向善,成为一个需要严肃对待的教育问题。对康德而言,人类虽有向善的禀赋,但是,自由任性的第一次自由运作颠倒了道德次序,自爱原则被置于道德法则之上,由此形成趋恶的倾向,并进而成为任性第二次自由运作中采纳主观准则的基础。人类是恶的,所以无法依赖人类中的他者去实施教育,不过,向善的动机永远都在,所以自我教育又是可能的。人类个体可以通过倾听、惊赞和激励以及内在于纯粹实践理性之中的道德榜样,实现去恶向善。康德的自我教育方案提醒人们,教育和教育研究要直面人心之恶,但又不能忘记人之自由。当然,这一方案也存在自我封闭的倾向,教育需要在向绝对者的敞开之中实现对趋恶灵魂的引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性 心灵转变 趋恶的倾向 向善的禀赋 自我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孟子教育思想及其内在逻辑 被引量:6
2
作者 马跃如 王文胜 《现代大学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81-86,共6页
孟子作为先秦儒家的重要代表,其教育思想日益受到教育学者的重视。孟子的教育思想以性善论为基础,以求放心为儒家教育的基本原理,仁义是其教育的总目标,五伦关系是教育的基本内容,孝悌是教育的基础课目,教育的作用则是个人的幸福与社会... 孟子作为先秦儒家的重要代表,其教育思想日益受到教育学者的重视。孟子的教育思想以性善论为基础,以求放心为儒家教育的基本原理,仁义是其教育的总目标,五伦关系是教育的基本内容,孝悌是教育的基础课目,教育的作用则是个人的幸福与社会的和谐。经孟子加以总结的这一儒家教育思想,成为秦汉以后我国教育思想的主流。当前,教育学者对孟子的研究归纳虽然是正确的,但对孟子教育思想的内涵及其内在逻辑关系还很少进行深入的探讨。而对儒家教育思想的深入理解,是儒家教育思想运用于现代教育的前提。因而,对孟子教育思想的内在逻辑进行深入分析与论证十分必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 教育思想 性善论 求放心 五伦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为什么说“人性本善”——刘咸炘对传统性善论的现代总结 被引量:4
3
作者 于述胜 周卫勇 《教育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11-119,共9页
中国传统学术以重人道而重人性,并以性善论为主流思想。晚清以降,西学东渐,性善之论日趋式微。近儒刘咸炘通古今、贯中西,对传统性善论进行了深刻的总结与发挥。他把"生"确立为绝对价值和评判善恶的根本尺度,并继承了《易传》... 中国传统学术以重人道而重人性,并以性善论为主流思想。晚清以降,西学东渐,性善之论日趋式微。近儒刘咸炘通古今、贯中西,对传统性善论进行了深刻的总结与发挥。他把"生"确立为绝对价值和评判善恶的根本尺度,并继承了《易传》"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之谓易"的思想传统,认定大自然本善,故人与万物之性皆善;而人得天地理气之粹,故拥有天地间至贵至灵的至善之性。在方法论上,刘咸炘论性善还有一重大突破,就是提出了"自当一体"之论。此论有三个要点:其一,当然(善)本于自然,是对于自然的肯定与实现,不自然者必不当然;其二,不当然(恶)是对于自然的否定与背离,不当然者必非自然;其三,善(当然)与恶(不当然)并非并存之二物,而是一物之二态,即正常之态与负变之态。明乎此,乃能知恶是非自然的,因而也是反人性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咸炘 性善论 自当一体 两端相对 正负相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性善:本善与向善——孟子性善论的两种诠释进路及其当代省察 被引量:3
4
作者 张新 黄玉顺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100-110,共11页
孟子性善论的本善论诠释与向善论诠释之间存在着深刻的差异性。前者是在本体论视域下言说孟子的性善论,而后者立论的根基则是"事实"与"价值"的二分。本善论诠释的理论缺陷在于其形而上的先验化诉求所导致的对生活世界中的本源性实... 孟子性善论的本善论诠释与向善论诠释之间存在着深刻的差异性。前者是在本体论视域下言说孟子的性善论,而后者立论的根基则是"事实"与"价值"的二分。本善论诠释的理论缺陷在于其形而上的先验化诉求所导致的对生活世界中的本源性实存经验的褫夺及其对人的本真能在的遮蔽;而向善论诠释则由于过分注重经验性的内容一方面无法给予道德失败以合理说明,另一方面则是斩断了孟子性善论所蕴含的"亲—民—物"之间的存在论意义上的连续性。"恻隐之心"作为本源情感是对天地万物一体共在的本真领会。孟子性善论的真实意涵既非论证人之为人的先验善性,亦非指明生命的事实是经验性的向善过程,而是在本源情感与本真领会的基础之上提供一种指引性的哲学,进而开启一种不断超越自身旧有主体性的"性善"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 性善 本善 向善 恻隐之心 本源情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荀子教育思想新探:以性朴论为中心 被引量:6
5
作者 周炽成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49-153,共5页
《荀子》一书中的《性恶》篇太引人注目,任何关注中国古典人性论的人都会注意到它,而该书其他篇对人性的看法则一直被忽视。本书的《劝学》《礼论》《大略》等篇都不主张人性恶,而是主张人性朴。《性恶》是荀子后学的杂言杂语,汉代刘向... 《荀子》一书中的《性恶》篇太引人注目,任何关注中国古典人性论的人都会注意到它,而该书其他篇对人性的看法则一直被忽视。本书的《劝学》《礼论》《大略》等篇都不主张人性恶,而是主张人性朴。《性恶》是荀子后学的杂言杂语,汉代刘向在编《荀子》时把它夹在《子道》《法行》之间。"性者,本始材朴"的陈述典型地体现了荀子本人对人性的看法。以性恶论来理解荀子的教育思想会严重地误解它。在性朴论视野下,荀子的教育论则可得到恰当解读。事实上,国人在教育观上受性朴论影响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荀子 教育 性朴论 性恶论 性善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性与天道:荀子礼学的形上学依据 被引量:3
6
作者 何石彬 王庆勋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51-55,共5页
为了给自己的礼学思想提供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础,荀子从人性论与天道观两个方面对礼学的形上学依据进行了系统的论证。在人性论方面,他以“性伪之分”为逻辑起点,以“性伪合”为理论归宿,论证了礼的必要性、可能性及其产生的人性根源。在... 为了给自己的礼学思想提供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础,荀子从人性论与天道观两个方面对礼学的形上学依据进行了系统的论证。在人性论方面,他以“性伪之分”为逻辑起点,以“性伪合”为理论归宿,论证了礼的必要性、可能性及其产生的人性根源。在天道观方面,他以“天人之分”为理论依据,论证了礼在人类社会中的核心价值,并以天道与人道的统一性为理论依据,建立了礼的超越性和绝对性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荀子 性恶论 天人之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法治国家的理念基础 被引量:6
7
作者 丁以升 《现代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21-25,共5页
人治与法治是在完全不同的理念氛围中生存的。中国社会要从人治步入法治 ,就必须实现由人治理念向法治理念的飞跃。这种飞跃是全方位的 ,其中较为根本、较为紧迫的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由性善论转向性恶论 ,二是由国家优位论转向社会优... 人治与法治是在完全不同的理念氛围中生存的。中国社会要从人治步入法治 ,就必须实现由人治理念向法治理念的飞跃。这种飞跃是全方位的 ,其中较为根本、较为紧迫的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由性善论转向性恶论 ,二是由国家优位论转向社会优位论 ,三是由恶法亦法论转向恶法非法论。唯此 ,法治国家才有其牢固的理念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治国家 人治 法治 性恶论 社会优位论 恶法非法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孟子的德政思想 被引量:2
8
作者 李韬 杨雪云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3年第4期160-163,共4页
文章指出孟子以唐虞三代之盛世图景为理论参照,以性善论为心性凭借,以制产裕民为先决条件,建构起一套极具民本色彩的德政思想体系。同时,孟子还对德政模式下的社会阶层结构、人才选拔原则及德政理想的现实切入路径作了极富智慧的探讨。
关键词 孟子 德政思想 经济基础 人性善 社会阶层结构 德性 人才选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古代人性论的心理学诠释 被引量:4
9
作者 燕国材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13-125,共13页
长时期来,对我国古代人性论思想的研究,一般是从哲学或伦理学的角度立论,其内容也局限在人性善恶的来源问题。文章则与此研究传统不一样,即改为从现代心理学的角度立论,其研究内容除保留人性善恶论外,还讨论了另外四个重要问题:一是人... 长时期来,对我国古代人性论思想的研究,一般是从哲学或伦理学的角度立论,其内容也局限在人性善恶的来源问题。文章则与此研究传统不一样,即改为从现代心理学的角度立论,其研究内容除保留人性善恶论外,还讨论了另外四个重要问题:一是人性地位论,通过就人贵论、人本论和天人论的考察,较充分地论证了人性的崇高地位。二是人性本质论,概括为生性论、习性论和心性论,揭示了人的自然本性、社会本性与心理本性。三是人性构成论,从类型论、因素论和结构论三个角度,对人性的构成进行了分析。四是人性发展论,归纳为气禀论、习染论、性习论与修身论四个论题,对影响人性发展的种种因素作了全面考察,扩展并提升了我国古代人性论思想研究的广度与深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性地位论 人性本质论 人性善恶论 人性构成论 人性发展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宪法价值哲学的逻辑原点——对中国宪法人性基础的反思 被引量:3
10
作者 陈驰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5-11,共7页
中国先贤关于人性假设的研究对于宪法价值哲学的逻辑探源是有借鉴意义的:性善论与宪法价值的逻辑基础是相互排斥的,性恶论与宪法价值基础的逻辑前提是不对称的,人性可塑论才是宪法价值哲学的逻辑基础。
关键词 宪法价值 性善论 性恶论 可塑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道家人性论的实质 被引量:4
11
作者 张金岭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11-116,共6页
学界在论述中国古代的人性论时 ,对于道家的人性论要么阙而不论 ,要么语焉不详。道家的人性论应界说为性善论 ,它是与孟子的性善论内涵有所不同的另一种性善论。这种性善论是道家无为而治思想的理论基石 ,在道家思想体系中有着重要意义... 学界在论述中国古代的人性论时 ,对于道家的人性论要么阙而不论 ,要么语焉不详。道家的人性论应界说为性善论 ,它是与孟子的性善论内涵有所不同的另一种性善论。这种性善论是道家无为而治思想的理论基石 ,在道家思想体系中有着重要意义。弄清这个问题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家 人性 性善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性不可以善恶言”——试论王安石对儒家人性论传统的超越 被引量:4
12
作者 魏福明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4-24,共11页
从道气一元的本体论出发,王安石否认人具有先天的道德本性,认为人性主要是在后天的社会活动中形成的,其人性论思想主要体现在“性不可以善恶言”、“性情一也”和“善恶由习”三个有机联系的判断中。王安石的人性论与历史上的性善论、... 从道气一元的本体论出发,王安石否认人具有先天的道德本性,认为人性主要是在后天的社会活动中形成的,其人性论思想主要体现在“性不可以善恶言”、“性情一也”和“善恶由习”三个有机联系的判断中。王安石的人性论与历史上的性善论、性恶论、性善恶混论、性三品说以及性善情恶论皆有所不同,这首先表现为思维模式的差异,王安石以本体论思维模式超越了儒家传统人性论的宇宙生成论思维模式;其次在思想内容上,王安石的人性论与儒家传统的人性论也存在根本差异,王安石以性无善恶论超越了儒家历来视善或恶为先天人性的人性论传统。王安石的人性论既是对以往儒家人性论的批判总结,也对后来人性论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王安石的人性论内容丰富,思想深刻,富有探索和创新精神,在中国人性论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安石 人性论 性无善恶 性情一也 善恶由习 超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儒家性善论的两种型态与演进逻辑——兼论其义理困境及更化路向 被引量:3
13
作者 邹晓东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5-23,共19页
儒学史上存在两种性善论:界定本体的性善论与不界定本体的性善论。回归最基本的生存问题,历史地检讨这两种性善论的学理得失,可以有效地促成儒学义理的更新转化。作为最原始的性善论形态,"不界定本体的性善论"始于《中庸》对... 儒学史上存在两种性善论:界定本体的性善论与不界定本体的性善论。回归最基本的生存问题,历史地检讨这两种性善论的学理得失,可以有效地促成儒学义理的更新转化。作为最原始的性善论形态,"不界定本体的性善论"始于《中庸》对无所不在的"真知"问题的着重揭示与专门回应,这是一种融贯一致且以"率性"意识为中心的性善论。其短板在于:无法有效容纳传统德目与施教权威,其服膺者在"自作主宰"精神的鼓荡下,往往难以组成和谐有序之社会。"界定本体的性善论"则试图以传统德目规定"善性本体",这固然容纳了社会智识传统与政教权威,但却因为推崇、仰仗既定的教义与外在的治教,而架空或放逐了内在善性即时指引的活泼功能,故实质性地落入"重教—外铄—性恶"的荀学思路。论其实,这是一种自相矛盾的性善论。在"不界定本体的性善论"基础上,自觉引入或充分强调"率性的处境"与"共识的更新"这两个维度:将"传统教义""施教权威"以及"他人异见"统统归入"率性的处境"范畴,并力求通过一轮又一轮的"在新处境下的率性体认",不断就公共事务达成"新的共识"——这种充满张力的动态机制,应是传统儒家性善论更化升级的新路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知问题 不界定本体的性善论 界定本体的性善论 率性的处境 共识更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才论性”与“因情定性”——孟子性善论之致思理路 被引量:3
14
作者 陈徽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4年第6期13-17,共5页
孟子论性,实乃据才以为言的。故其性善论之主要致思理路为“以才论性”和“因情定性”也;相应地,恶的产生乃因“不尽其才”所致,且作为道德修养的“集义”与“养气”实皆为“尽其才”之过程。
关键词 性善论 集义 养气 孟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性伪合而天下治”:荀子心性论及其政治哲学之教化特质 被引量:4
15
作者 荆雨 曾筱琪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34-41,共8页
荀子的性是心处其中并发挥影响变量的动态、整体的人性,荀子的心处于“可道”与“不可道”的十字路口。所谓恶之性可养、可化,所谓善之心可恶、可伪,此心与性的状态使荀子政治哲学具有了教化的指向。“性伪合而天下治”,是荀子政治哲学... 荀子的性是心处其中并发挥影响变量的动态、整体的人性,荀子的心处于“可道”与“不可道”的十字路口。所谓恶之性可养、可化,所谓善之心可恶、可伪,此心与性的状态使荀子政治哲学具有了教化的指向。“性伪合而天下治”,是荀子政治哲学在心、性基础上的总体架构和思想追求,荀子提出了养欲、师法、化性等政治哲学主张。荀子政治哲学虽然归结和落实于德性修养,但心、性的无根状态终使其政治哲学体现出一种紧张感和紧迫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荀子 政治哲学 性伪合 性恶论 教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孟子的人格自由论研究 被引量:4
16
作者 欧阳祯人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612-617,共6页
人格的独立性是孟子"人格自由论"的立论前提,这也是孟子以及有骨气的知识分子与无道的统治者尖锐对立的必然结果。"诚"既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本体实在,又是人道与天道彼此摩荡的本体基础。因此,"诚身"、&qu... 人格的独立性是孟子"人格自由论"的立论前提,这也是孟子以及有骨气的知识分子与无道的统治者尖锐对立的必然结果。"诚"既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本体实在,又是人道与天道彼此摩荡的本体基础。因此,"诚身"、"明善"既是形而下的工夫也是宗教性的提升,由此而与天相接,焕发出了人性中美、大、圣、神的创造性。《孟子》的"知言养气章"由以言养勇、以气养勇、以志养勇三个阶梯构成,在比较中显发"浩然之气"的主体人格。三者彼此激发,富有内在的张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 人格自由论 独立性 性善论 浩然之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刘鉴泉先生的“性说”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欧阳祯人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6年第5期679-683,共5页
刘鉴泉先生的“性说”,立足于孟子的性善论,融汇儒道天人一贯、尽人以合天的思想,批判了告子人兽不分的错误,进而批判了西方文化“适者生存”、把人视为动物的社会进化论;批判了自七十子裔以来历代“性说”论者在视“善”为性的同时,亦... 刘鉴泉先生的“性说”,立足于孟子的性善论,融汇儒道天人一贯、尽人以合天的思想,批判了告子人兽不分的错误,进而批判了西方文化“适者生存”、把人视为动物的社会进化论;批判了自七十子裔以来历代“性说”论者在视“善”为性的同时,亦视“恶”为性的肤浅与荒谬,进而高扬了作者“任天”、“圆道”的学术理想与人生理想。由于其学说诞生于后五四时期,因此具有相当强烈的针对性和深远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 性说 性情 灯笼 性善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督教灵肉观念的人性论意涵及其解释之争 被引量:3
18
作者 徐弢 李思凡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72-77,共6页
基督教哲学在人性论上有两个公认的前提:一是主张人按神的形象所造;二是认为这一形象遭到了原罪的玷污。然而,历代基督教哲学家在解释神的形象在人性中的表现以及原罪在人性中的影响时,常常因为对灵魂的本质及其同肉身关系问题的不同看... 基督教哲学在人性论上有两个公认的前提:一是主张人按神的形象所造;二是认为这一形象遭到了原罪的玷污。然而,历代基督教哲学家在解释神的形象在人性中的表现以及原罪在人性中的影响时,常常因为对灵魂的本质及其同肉身关系问题的不同看法而发生争论。分析这些争论的核心内容与分歧焦点,不仅可以揭示基督教灵肉观念的人性论意涵,而且能够发现基督教哲学在灵肉观念及其蕴含的人性论思想上不同于其他哲学的独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督教 灵肉观念 人性论 原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统人性理论再解读——戴震人性可善论摭谈 被引量:1
19
作者 陶武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96-205,312,共10页
先秦人性论思想是中国传统人性论的发韧期。孔子对人性善恶未置可否,为后世人性讨论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孟荀二子所揭橥人性善恶之理论交锋,谱就中国人性论史最为璀璨的华章。戴震秉承"观圣人之道,必自孟子始"的学术路径,... 先秦人性论思想是中国传统人性论的发韧期。孔子对人性善恶未置可否,为后世人性讨论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孟荀二子所揭橥人性善恶之理论交锋,谱就中国人性论史最为璀璨的华章。戴震秉承"观圣人之道,必自孟子始"的学术路径,基于对中国传统尤其是先秦儒家人性论的比较和考辨提出其人性可善理论。戴震既归宗孔子、沟通孔孟,又融汇孟荀、择善而从,体现人性理论中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的有机融合,实现中国传统人性理论在更高层次上的深化与超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孟子 荀子 戴震 性善论 性可善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性善乎 性恶乎——康德道德哲学之善恶概念及其人性论 被引量:3
20
作者 陈徽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1期55-60,共6页
立足于纯粹实践理性之批判 ,康德扭转了西方思想史上关于道德法则与善恶概念之关系的传统观点 ,即 :善恶概念既非理性之先验设定 ,也非基于经验之预想 ,它乃是寓于道德法则并为道德法则所决定的 ,所谓善恶概念决定实践意志之传统观点必... 立足于纯粹实践理性之批判 ,康德扭转了西方思想史上关于道德法则与善恶概念之关系的传统观点 ,即 :善恶概念既非理性之先验设定 ,也非基于经验之预想 ,它乃是寓于道德法则并为道德法则所决定的 ,所谓善恶概念决定实践意志之传统观点必将流于他律。由是 :一、善恶概念乃是涵于实践理性之道德法则的 ;善恶概念与福祸概念之间没有任何必然性之联系 ,福祸概念不是善恶概念产生的基础和依据。二、唯一无条件善或恶的只是自律与否之意志 ,人性无善恶 ,但理性又显示了人类向善之潜能。那种认为康德持人性本恶的观点是缺乏根据的。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善恶 福祸 人性论 社会历史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