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型现代农业技术推广困境的话语分析——以水稻强化栽培体系(SRI)在四川省Y村的推广为例 被引量:10
1
作者 徐晓鹏 刘燕丽 +1 位作者 时允昌 罗泮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3年第1期141-149,共9页
文章从水稻强化栽培体系在四川省Y村推广初期取得良好效果之后未能得到可持续应用的现象出发,以SRI为例分析了导致新型现代农业技术话语弱化的因素及其对新型现代农业技术推广和应用产生的不利影响。研究发现,推广主体权力的弱化和农户... 文章从水稻强化栽培体系在四川省Y村推广初期取得良好效果之后未能得到可持续应用的现象出发,以SRI为例分析了导致新型现代农业技术话语弱化的因素及其对新型现代农业技术推广和应用产生的不利影响。研究发现,推广主体权力的弱化和农户对知识体系的模糊性认识导致新型现代农业技术无法建构起有效的话语,而农民在考虑到技术"比较效益"之后选择的外出务工和"消遣经济"的道路,则进一步弱化了新型现代农业技术话语,同时,也对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造成了严重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农业技术 话语 水稻强化栽培体系(sri)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优质杂交稻两优363强化(SRI)栽培试验 被引量:14
2
作者 严宗卜 甘雨 +2 位作者 曹绍书 陈锋 葛必庆 《贵州农业科学》 CAS 2002年第6期13-16,共4页
20 0 1年用优质两系杂交稻两优 36 3在贵州省贵阳郊区进行了水稻强化栽培体系 (SRI)试验 ,取得较好的效果。结果表明 :用 4 0 cm× 4 0 cm密度双株稀植 ,不同播种期产量分别为 5 5 5 .4 kg/ 6 6 7m2 和5 33.3kg/ 6 6 7m2 。
关键词 杂交稻 强化栽培体系 两优363杂交种 栽植密度 播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杂交水稻三角强化栽培(SRI)产量潜力分析 被引量:7
3
作者 周维佳 罗德强 +2 位作者 黄宗洪 江学海 谌生慧 《贵州农业科学》 CAS 2005年第1期26-28,共3页
用 3个不同熟期的杂交水稻组合,采用强化栽培 (SRI)与“三角丛植”方式和超高产施肥的集成技术,在贵阳 (海拔1 140m)的试验结果与常规栽培(CK)的结果比较,有效穗和颖花数增加达极显著。早熟组合黔两优 58产量达 11 437. 5kg/hm2,比CK增... 用 3个不同熟期的杂交水稻组合,采用强化栽培 (SRI)与“三角丛植”方式和超高产施肥的集成技术,在贵阳 (海拔1 140m)的试验结果与常规栽培(CK)的结果比较,有效穗和颖花数增加达极显著。早熟组合黔两优 58产量达 11 437. 5kg/hm2,比CK增产 14. 66%;晚熟组合汕优 63产量为 10 717. 5kg/hm2,比CK增产 10. 52%;中熟组合金优 431产量达 12 837. 0kg/hm2超高产水平。为贵州杂交水稻提高单产初步探索出一条有效的技术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水稻 强化栽培 sri 超高产 产量潜力 增产 熟期 CK 结果比较 试验结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强化栽培技术(SRI)应用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钱建龙 闵昌宇 张建平 《上海农业学报》 CSCD 2006年第1期63-65,共3页
为了探讨水稻高产栽培的新途径和配套技术,对本地区3个水稻主推品种进行了强化栽培技术应用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申优1号”以其分蘖力强、成穗率高、穗形大、结实率高的特点,适合应用强化栽培技术。
关键词 水稻 强化栽培 品种 种植密度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优质稻SRI本土化研究及其物质生产特性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陈传华 罗群昌 +2 位作者 陈远孟 刘广林 蒋显斌 《广西农业科学》 CSCD 2009年第11期1418-1423,共6页
以中国水稻研究所"水稻强化栽培关键技术"为参考,结合广西优质稻高产栽培技术,初步拟定了一套广西优质稻SRI本土化技术方案,以优质常规稻新品种"力源占1号"为试验材料,以常规栽培方法为对照,设S-1(30cm×30cm,1... 以中国水稻研究所"水稻强化栽培关键技术"为参考,结合广西优质稻高产栽培技术,初步拟定了一套广西优质稻SRI本土化技术方案,以优质常规稻新品种"力源占1号"为试验材料,以常规栽培方法为对照,设S-1(30cm×30cm,11.25万穴/ha)、S-2(23cm×20cm,21.45万穴/ha)2个种植密度,对各处理的茎蘖动态、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以及丙二醛(MDA)、脯氨酸(Pro)含量等生理生化指标进行测定,并对各处理的经济性状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在该技术体系下每穴最高分蘖、成穗率、每穴有效穗数、每穗粒数、每穴穗重,及各时期每穴干物质重均显著高于常规栽培;同时该技术方案省时省工,适当延长了水稻的生育期,能极大发挥植株个体的生长潜力,提高水稻的抗旱能力,在适宜的种植密度条件下能很好地协调个体与群体之间的矛盾,达到显著的增产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优质稻 强化栽培技术(sri) 本土化 物质生产特性 广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斯里兰卡数字农业发展现状与中斯合作展望
6
作者 刘莹 丁高惠 《农业展望》 2025年第1期44-55,共12页
热带岛国农业作为发展中国家粮食安全体系的关键支撑,其数字化转型路径对南亚区域农业治理具有典型研究价值。本研究以斯里兰卡为研究对象,系统剖析其农业经济结构特征与数字化转型实践,揭示其面临的三大核心矛盾:气候变化与基础设施薄... 热带岛国农业作为发展中国家粮食安全体系的关键支撑,其数字化转型路径对南亚区域农业治理具有典型研究价值。本研究以斯里兰卡为研究对象,系统剖析其农业经济结构特征与数字化转型实践,揭示其面临的三大核心矛盾:气候变化与基础设施薄弱的效能瓶颈、特色作物精深加工不足的产业链脆弱性、数字技术与本土化适配的协同障碍。研究表明,构建“数字技术嵌入—产业链重塑—国际合作协同”的三维赋能体系,建立气候智慧型农业创新网络和跨境数字农业合作机制,推动传统种植模式向精准化、智能化、可持续化转型,将成为破解小农经济现代化困境、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的关键路径。在此进程中,中斯农业合作可通过数字技术协同创新开辟新范式:中国在农业物联网、区块链溯源等领域的技术优势与斯里兰卡特色作物生产体系深度耦合,通过技术转移与人才共育机制,中国数字农业经验将助力斯里兰卡实现农技推广数字化覆盖率的跨越,为全球热带岛国农业转型提供可复制的“中国方案—斯里兰卡场景”协同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斯里兰卡 数字农业 农业现代化 可持续发展 水稻 茶叶 椰子 橡胶 中国方案 “走出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强化栽培下的稻米品质 被引量:32
7
作者 许凤英 马均 +4 位作者 王贺正 刘惠远 黄清龙 马文波 明东风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577-582,共6页
以协优5 2 7为材料,对水稻强化栽培下的稻米品质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1)在同一栽培条件下,因单株不同位次分蘖抽穗的早迟,稻米品质有较大差异,即随抽穗时期的推迟,稻米品质降低。(2 )强化栽培抽穗历时比常规栽培相对较长或相当,其所... 以协优5 2 7为材料,对水稻强化栽培下的稻米品质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1)在同一栽培条件下,因单株不同位次分蘖抽穗的早迟,稻米品质有较大差异,即随抽穗时期的推迟,稻米品质降低。(2 )强化栽培抽穗历时比常规栽培相对较长或相当,其所产稻米品质显著改善,特别是精米率、整精米率提高,垩白粒率、垩白度降低,但对籽粒长宽比及直链淀粉含量的影响较小。(3)在籽粒灌浆结实的关键时期,强化栽培较常规栽培植株透光率大,叶片叶绿素含量高,叶片衰老缓慢,具有较高的光合生产量,抽穗后茎鞘物质向穗部的运转率、运转量、转换率也显著提高。这是精米率、整精米率提高,垩白粒率、垩白度降低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化栽培 稻米品质 抽穗历时 物质转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优质杂交水稻香优1号在强化栽培下的生长与产量表现 被引量:9
8
作者 吕世华 任光俊 +3 位作者 曾祥忠 艾应伟 刘学军 张福镇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2001年第3期F003-F003,共1页
关键词 强化栽培 杂交稻 生长表现 产量表现 香优1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强化栽培对植株生理与群体发育的影响 被引量:73
9
作者 王绍华 曹卫星 +2 位作者 姜东 戴廷波 朱艳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31-36,共6页
以粳稻品种武香粳 9号为材料 ,研究了 SRI(system of rice intensification)下植株生理特性、群体发育特点及高产栽培技术。结果表明 ,在 SRI方式下 ,水稻根系活力增强 ,叶片可溶性糖、非蛋白氮、丙二醛和脯氨酸含量增加 ,营养器官的物... 以粳稻品种武香粳 9号为材料 ,研究了 SRI(system of rice intensification)下植株生理特性、群体发育特点及高产栽培技术。结果表明 ,在 SRI方式下 ,水稻根系活力增强 ,叶片可溶性糖、非蛋白氮、丙二醛和脯氨酸含量增加 ,营养器官的物质转运率提高 ,群体质量明显改善 ;但群体茎蘖数和穗数不足 ,限制了 SRI的产量。在 SRI条件下 ,双本栽插能显著提高水稻群体茎蘖数 ,改善营养器官物质的运转和群体质量 ,有助于提高 SRI的产量 ;增施氮肥在提高水稻群体茎蘖数的同时降低了营养器官物质的转运 ,因此不宜过分依赖增加氮肥来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化栽培 植株生理 群体发育 水稻 节水栽培 高产栽培 产量形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强化栽培的适宜秧龄和栽植密度研究 被引量:22
10
作者 龙旭 马均 +3 位作者 许凤英 王贺正 黄清龙 袁志祥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2005年第3期368-373,共6页
以杂交稻协优527为材料,研究了在强化栽培条件下适宜的移栽叶龄和栽植密度.结果表明:不同移栽叶龄(2~5叶龄)对其产量的影响很小,在强化栽培应用中,可以采用4~5叶龄的带蘖秧苗移栽;在本试验范围内,强化栽培的适宜栽培密度为9万穴/hm2~... 以杂交稻协优527为材料,研究了在强化栽培条件下适宜的移栽叶龄和栽植密度.结果表明:不同移栽叶龄(2~5叶龄)对其产量的影响很小,在强化栽培应用中,可以采用4~5叶龄的带蘖秧苗移栽;在本试验范围内,强化栽培的适宜栽培密度为9万穴/hm2~13.5万穴/hm2,此时,后期光合产物积累多,穗、粒结构合理,产量可达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强化栽培 秧龄 栽植密度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杂交中稻强化栽培的氮肥运筹研究 被引量:8
11
作者 姜心禄 郑家国 +2 位作者 池忠志 何树林 王少华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996-1000,共5页
在成都平原研究了强化栽培技术模式下的氮肥运筹,结果表明:适宜的纯氮用量为210kg/hm2,最优的运筹方式为底肥:追肥1:追肥2:穗肥=5:2:2:1。移栽后20d第1次追肥,移栽后40d第2次追肥,穗肥倒2叶全展时施用,可以获得较高的产量。
关键词 强化栽培 氮肥运筹 分配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施氮量和栽插密度下三角形强化栽培杂交稻抗倒伏性与群体质量的关系 被引量:54
12
作者 孙永健 陈宇 +4 位作者 孙园园 徐徽 许远明 刘树金 马均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89-196,共8页
以杂交水稻组合Ⅱ优498为材料,在三角形强化栽培(TSRI)条件下,研究了施氮量和栽插密度对水稻群体质量及抗倒伏能力的影响,并探讨了主要群体质量指标与茎秆抗倒伏性及产量间的关系。结果表明,TSRI下,施氮量及栽插密度对水稻产量、群体质... 以杂交水稻组合Ⅱ优498为材料,在三角形强化栽培(TSRI)条件下,研究了施氮量和栽插密度对水稻群体质量及抗倒伏能力的影响,并探讨了主要群体质量指标与茎秆抗倒伏性及产量间的关系。结果表明,TSRI下,施氮量及栽插密度对水稻产量、群体质量以及茎秆基部各节间抗倒伏能力均存在显著的调控作用。施氮量为150 kg/hm2与栽插规格40 cm×40 cm配合可提高结实期叶面积指数(LAI)、群体透光率,协调茎秆基部各节间弯曲力矩与抗折弯矩,缓和高产栽培的穗粒矛盾,显著提高籽粒产量;而施氮量增加至225 kg/hm2,应适当降低栽插密度,来缓解群体质量指标的恶化,降低倒伏指数,栽插规格50 cm×50 cm为宜。相关性分析表明,不同施氮量和栽插密度下水稻群体质量指标与茎秆基部各节间抗倒伏能力显著或极显著相关;结合产量表现,尤以齐穗期、齐穗后30 d中部的群体透光率以及齐穗后30 d的根系伤流量对水稻产量及抗倒伏性影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三角形强化栽培 施氮量 栽插密度 抗倒伏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强化栽培对稻田土壤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7
13
作者 赵利梅 吴良欢 +1 位作者 李永山 武美燕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321-325,共5页
采用田间试验,对强化栽培(SRI)和常规水作(TF)条件下稻田土壤微生物数量、微生物量、土壤酶活性及相关养分含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与常规水作相比,强化栽培增加了土壤细菌、放线菌、真菌数量,分别提高了53.1%~173.8%、61.7%~229.4%... 采用田间试验,对强化栽培(SRI)和常规水作(TF)条件下稻田土壤微生物数量、微生物量、土壤酶活性及相关养分含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与常规水作相比,强化栽培增加了土壤细菌、放线菌、真菌数量,分别提高了53.1%~173.8%、61.7%~229.4%、10.0%~55.9%,统计差异显著(p<0.05)。强化栽培土壤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氮比常规水作提高了12.2%~43.6%,22.7%~175.4%,统计差异显著(p<0.05)。与常规水作比较,强化栽培提高了分蘖期土壤脲酶、碱性磷酸酶、转化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分别为12.6%、30.0%、15.1%、13.8%;强化栽培也显著增加了土壤碱解氮含量,但有效磷含量差异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强化栽培 土壤微生物 土壤微生物量 土壤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强化栽培的引进创新与四川盆地超高产的技术实践 被引量:20
14
作者 郑家国 陆贤军 +1 位作者 姜心禄 李崇德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2004年第2期169-173,共5页
水稻强化栽培技术是全新的栽培理论,技术核心是小苗单本稀植。水稻经强化栽培,生物学形态和产量构成因素均发生重大变化,增产优势显著。然而,过少的基本苗不适应四川低光照生态条件;小叶龄与四川的多熟制茬口相矛盾;有机肥料短缺,中耕(... 水稻强化栽培技术是全新的栽培理论,技术核心是小苗单本稀植。水稻经强化栽培,生物学形态和产量构成因素均发生重大变化,增产优势显著。然而,过少的基本苗不适应四川低光照生态条件;小叶龄与四川的多熟制茬口相矛盾;有机肥料短缺,中耕(人工除草)、夜灌日排等技术也有悖于田间管理的简化。为此根据四川的生态条件特点和种植制度需求对移栽方式、叶龄、密度和品种反应等进行了研究创新。初步研究证明,旱育秧且适当增大移栽叶龄(3~4叶)能保证全苗;条形三角移栽可充分利用前期光温资源;早期田面覆盖可有效显著控制杂草;在倡导大量施用有机肥的原则下,仍然需要补充化学氮、磷、钾肥,总氮量以150~225kg/hm2为宜。该技术连续2年的验收产量突破12t/hm2,创造了该生态区的超高产新纪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强化栽培 四川盆地 小苗单本稀植 生物学形态 产量构成因素 田间管理 种植制度 有机肥 移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化栽培下水稻穗分化期叶片光合速率与水分利用率的研究 被引量:21
15
作者 林贤青 周伟军 +2 位作者 朱德峰 张玉屏 杨国花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32-136,共5页
用超级杂交稻两优培九、Ⅱ优7954和国稻1号作为研究材料,比较SRI水稻穗分化期不同移栽密度叶片光合速率和水分利用率。结果表明,SRI水稻稀植后能保持一定的叶面积指数,随着移栽密度从1.95×105 丛/hm2 下降到0.75×105丛/hm2 ,... 用超级杂交稻两优培九、Ⅱ优7954和国稻1号作为研究材料,比较SRI水稻穗分化期不同移栽密度叶片光合速率和水分利用率。结果表明,SRI水稻稀植后能保持一定的叶面积指数,随着移栽密度从1.95×105 丛/hm2 下降到0.75×105丛/hm2 ,群体透光率增加,各叶位(第9叶至第13叶)叶片的光合速率和水分利用率明显提高,蒸腾速率降低,抽穗整齐度下降,第9叶和第10叶的光合速率和水分利用率提高的幅度较大。在试验条件下,水稻强化栽培的产量在移栽密度为1 65×105 丛/hm2 时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分利用率 水稻 穗分化期 稻穗 叶片光合速率 移栽密度 强化栽培 下降 增加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施氮量下三角形强化栽培水稻群体发育与产量形成特征 被引量:35
16
作者 龙旭 汪仁全 +1 位作者 孙永健 马均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62-168,共7页
以杂交水稻组合冈优527为材料,通过不同的施氮水平处理,研究了三角形强化栽培(TSRI)和传统栽培方式对水稻群体发育及产量形成的影响。TSRI下,水稻的分蘖能力增强,茎蘖成穗率提高,结实期剑叶具有较高的光合速率,能维持上3叶高效的叶面积... 以杂交水稻组合冈优527为材料,通过不同的施氮水平处理,研究了三角形强化栽培(TSRI)和传统栽培方式对水稻群体发育及产量形成的影响。TSRI下,水稻的分蘖能力增强,茎蘖成穗率提高,结实期剑叶具有较高的光合速率,能维持上3叶高效的叶面积指数及延缓根系的衰老,并提高物质累积与转运,而且TSRI与施氮量200kg/hm2配合能充分合理利用土壤和空间资源,有利于高质量群体的建成,其有效穗数、实粒数、结实率和充实率存在优势,产量最高,且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其他处理,为此试验TSRI下最佳施氮水平。施氮量240kg/hm2不仅影响水稻各主要生育期正常的生理机能,造成群体过大、荫蔽严重,还会导致茎鞘物质输出量、输出率和转换率及产量的下降,因而不宜过分依赖增加氮肥来提高TSRI下的水稻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强化栽培 施氮量 群体发育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杂交水稻强化栽培与常规栽培的组合间产量性状比较 被引量:17
17
作者 刘国华 陈立云 +5 位作者 肖应辉 唐文帮 蔡义东 邓化冰 陈月异 何强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89-91,共3页
为了探明水稻强化栽培技术在两系法杂交稻及其再生稻生产上应用的可行性,以5个两系法杂交稻组合和三系杂交稻组合汕优63(对照)为试验材料,对其产量及产量性状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强化栽培,6个杂交组合平均产量比常规栽培增产5.... 为了探明水稻强化栽培技术在两系法杂交稻及其再生稻生产上应用的可行性,以5个两系法杂交稻组合和三系杂交稻组合汕优63(对照)为试验材料,对其产量及产量性状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强化栽培,6个杂交组合平均产量比常规栽培增产5.38%,每穗总粒数的增加是强化栽培产量提高的最主要原因;与常规栽培比较,强化栽培再生季产量下降9.62%,有效穗的大幅度减少是强化栽培再生稻减产的主要原因.此外,不同杂交稻组合对强化栽培的适应性程度不同,并表现出与具体的特性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化栽培 两系杂交稻 再生稻 栽植密度 产量性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化栽培对杂交中稻籽粒充实度的影响及其与源库结构的关系 被引量:21
18
作者 徐富贤 熊洪 +2 位作者 朱永川 谢戎 王贵雄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522-526,共5页
以 18个杂交中稻组合为材料 ,分别进行强化栽培和传统栽培两组试验 ,研究了源库结构与强化栽培的籽粒充实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 ,强化栽培的籽粒充实度与组合的着粒数关系密切 ,不同组合强化栽培与传统栽培籽粒充实度的差值 (强化栽... 以 18个杂交中稻组合为材料 ,分别进行强化栽培和传统栽培两组试验 ,研究了源库结构与强化栽培的籽粒充实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 ,强化栽培的籽粒充实度与组合的着粒数关系密切 ,不同组合强化栽培与传统栽培籽粒充实度的差值 (强化栽培 -传统栽培 )分别与强化栽培和传统栽培下各组合相应的着粒数呈极显著负相关。尽管在强化栽培条件下所有组合穗子变大使其叶粒比均有所下降 ,但中小穗型组合仍有足够的光合源保证籽粒的正常灌浆结实。与此相反 ,大穗型组合在强化栽培条件下因库的增大使源库矛盾进一步加剧 ,致使结实率、充实率和充实指数较传统栽培显著降低。在四川南部中稻区 ,传统栽培条件下的着粒数不超过 173粒的中小穗型组合可作为强化栽培选择品种的参考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化栽培 杂交中稻 籽粒充实度 源库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冬水田杂交中稻组合类型对强化栽培的适应性 被引量:15
19
作者 徐富贤 熊洪 +6 位作者 朱永川 郑家奎 曾循明 万绪奎 唐荣华 杨大金 周远清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93-497,共5页
以18个杂交中稻组合为材料,进行强化栽培和传统栽培试验,研究了组合类型与强化栽培的关系。结果表明,强化栽培和传统栽培的稻谷产量差数与组合的每穗粒数呈极显著负相关。小穗型组合在强化栽培条件下,虽然有效穗数有所下降,但着粒数大... 以18个杂交中稻组合为材料,进行强化栽培和传统栽培试验,研究了组合类型与强化栽培的关系。结果表明,强化栽培和传统栽培的稻谷产量差数与组合的每穗粒数呈极显著负相关。小穗型组合在强化栽培条件下,虽然有效穗数有所下降,但着粒数大幅度提高,总颖花量增加,最终比传统栽培增产;与此相反,大穗型组合在强化栽培条件下,因分蘖力较弱,有效穗较传统栽培明显下降,结实率也大幅度下降,尽管着粒数增加较多但仍减产。传统栽培条件下着粒数不超过170粒的中小穗型组合可作为强化栽培参考的品种指标。强化栽培的增产作用与土壤肥力有关,在上、中等肥力下,强化栽培比传统栽培显著或极显著增产,下等肥力田两种栽培方式间产量差异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水田 杂交中稻 品种类型 强化栽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角形强化栽培模式下氮肥运筹对II优498产量及氮肥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23
20
作者 杨志远 胡蓉 +3 位作者 孙永健 徐徽 许远明 马均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097-1106,共10页
以大穗型杂交籼稻II优498为材料,在三角形强化栽培(triangle-planted system of rice intensification,TSRI)适宜的密度和秧龄条件下,研究施氮量和施肥比例对TSRI结实期叶面积、光合作用以及干物质积累与转运的影响,并探讨花前期物质积... 以大穗型杂交籼稻II优498为材料,在三角形强化栽培(triangle-planted system of rice intensification,TSRI)适宜的密度和秧龄条件下,研究施氮量和施肥比例对TSRI结实期叶面积、光合作用以及干物质积累与转运的影响,并探讨花前期物质积累转运与花后期光合生产在产量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同时探索既能提高产量又能减少氮肥损失的氮肥运筹措施。结果显示,TSRI下,除蜡熟期叶面积指数(leaf area index,LAI)外,施氮量和施肥比例对光合作用和其他生育期的LAI有显著运筹作用;增施氮肥和氮肥后移可以显著提高齐穗期和蜡熟期剑叶净光合速率,LAI则随施氮量和氮肥后移程度增加多呈抛物线趋势。TSRI下施氮量和施肥比例共同提高,总颖花数和产量增加,而施氮量和施肥比例又各自通过提高千粒重和结实率来增加产量。TSRI下,花前干物质积累量、物质转运量、转运率与产量极显著正相关,施氮量为150kg hm-2,穗肥占总施氮量的30%的处理在显著增加花前干物质积累量和籽粒灌浆期间向穗部的转运量,实现高产的同时显著提高氮肥农学利用率和生理利用率,是TSRI平衡产量与氮肥利用率的最优氮肥运筹组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三角形强化栽培 施氮量 氮肥运筹 氮肥利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