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利用深地震反射剖面研究太行山南端的地壳精细结构和构造
1
作者 酆少英 刘保金 +4 位作者 左莹 姬计法 谭雅丽 丁奎 武泉 《地震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67-283,共17页
为研究太行山南端地壳精细结构,在太行山南端的辉县—长垣之间布设了一条长约120km的深地震反射剖面。结果显示,该区地壳结构分层特征性明显,总地壳厚33.5~42.7km。上地壳厚13.3~20.1km,东薄西厚;下地壳有良好的反射性质,由一系列反射... 为研究太行山南端地壳精细结构,在太行山南端的辉县—长垣之间布设了一条长约120km的深地震反射剖面。结果显示,该区地壳结构分层特征性明显,总地壳厚33.5~42.7km。上地壳厚13.3~20.1km,东薄西厚;下地壳有良好的反射性质,由一系列反射能量较强的弧状或倾斜强反射构成。壳幔分界面反射能量较强,横向连续性较好,自东向西呈逐渐加深的形态。剖面沿线的断裂构造较为发育,共解释了11条断层,其中10条为上地壳内发育的断层。汤东断裂为汤阴断陷的主控边界断裂,向下以铲形正断层方式切割了沉积地层和基底,约在15~16km深度处归并到上、下地壳分界面上。在汤阴断陷的南东侧,剖面上存在一个近垂直的条带状反射能量减弱带或壳内界面的不连续带,自上而下切割了上、下地壳分界面、下地壳及壳幔分界面,属于地壳尺度的深大断裂。该断裂带记录了与剖面下方软流圈上升流相关的岩浆底侵作用,为深部热物质的上涌提供了通道,而深部物质的上涌、岩浆底侵或热侵蚀作用导致地壳出现拉张伸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地震反射剖面 太行山南端 汤阴断陷 华北盆地 地壳深断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北缘断裂锡铁山-阿木尼克山段第四纪晚期古地震活动性 被引量:2
2
作者 姚生海 盖海龙 +3 位作者 殷翔 刘炜 张加庆 张占贤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60-274,共15页
柴达木盆地北缘断裂带是青藏高原北部的一条区域性活动断裂带,构成了柴达木盆地北部和祁连山的边界断裂,研究其第四纪晚期古地震活动对于理解柴达木盆地北缘断裂带地震复发周期、地震危险性等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地质考察、遥感解译、探... 柴达木盆地北缘断裂带是青藏高原北部的一条区域性活动断裂带,构成了柴达木盆地北部和祁连山的边界断裂,研究其第四纪晚期古地震活动对于理解柴达木盆地北缘断裂带地震复发周期、地震危险性等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地质考察、遥感解译、探槽开挖及OSL地质测年、古地震期次分析等,对柴达木盆地北缘断裂(锡铁山-阿木尼克山段)古地震事件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探槽剖面共揭露了5次比较可靠的古地震事件,发震时间分别为:事件E1距今约60 a;事件E23.1±0.3~3.4±0.3 ka;事件E37.5±0.3~8.1±0.3 ka;事件E410.1±0.4~11.4±0.4 ka;事件E512.1±0.4~12.8±0.4 ka。利用古地震逐次限定法认为柴达木盆地北缘断裂(锡铁山-阿木尼克山段)地震复发周期为2.6~3.4 ka。阿木尼克山段最新离逝时间为60年前,锡铁山段最新离逝时间为3.1±0.3 ka,分析认为柴达木盆地北缘断裂锡铁山段未来遭遇破坏性地震的可能性大于阿木尼克山段。该结果可以更好地了解柴达木盆地北缘断裂的古地震期次、复发间隔等,对地震预报预测及评价该断裂未来地震危险性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北缘断裂 锡铁山-阿木尼克山段 古地震 最近离逝时间 复发间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南缘断裂晚第四纪活动性
3
作者 贾启超 刘华国 +3 位作者 龚飞 李峰 李昌隆 张攀 《震灾防御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86-493,共8页
柴达木盆地南缘断裂是柴达木盆地与东昆仑构造带的分界断裂,断裂带西起甘森镇乌拉尔,终止于诺木洪以东,全长约500 km。以往对南缘断裂研究程度较低,且活动性存在争议。前人普遍认为柴达木盆地南缘断裂为隐伏断裂,本研究首次发现该断裂... 柴达木盆地南缘断裂是柴达木盆地与东昆仑构造带的分界断裂,断裂带西起甘森镇乌拉尔,终止于诺木洪以东,全长约500 km。以往对南缘断裂研究程度较低,且活动性存在争议。前人普遍认为柴达木盆地南缘断裂为隐伏断裂,本研究首次发现该断裂在小灶火段发育出露地表的断层陡坎。通过在小灶火段断层陡坎上挖掘探槽,在格尔木以南的隐伏段采用浅层人工地震结合钻孔联合剖面探测的方法,使用OSL测年方法对地层年龄进行分析测试,探究了断裂活动性。结果表明柴达木盆地南缘断裂小灶火段为晚更新世活动断层,格尔木隐伏段不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南缘断裂 挤压逆冲 晚更新世 活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南缘祁漫塔格—鄂拉山地区斑岩-矽卡岩矿床地质 被引量:35
4
作者 吴健辉 丰成友 +2 位作者 张德全 李进文 佘宏全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760-774,共15页
柴达木盆地南缘祁漫塔格-鄂拉山地区发育斑岩-矽卡岩型铜多金属矿床,成矿主元素为Cu、Mo、Pb、Zn,大部分矿床伴生Au、Ag。斑岩型和矽卡岩型矿(化)体共生于同一个矿区之中,是这类矿床的一个重要特点。与成矿有关的侵入体是印支期的中酸... 柴达木盆地南缘祁漫塔格-鄂拉山地区发育斑岩-矽卡岩型铜多金属矿床,成矿主元素为Cu、Mo、Pb、Zn,大部分矿床伴生Au、Ag。斑岩型和矽卡岩型矿(化)体共生于同一个矿区之中,是这类矿床的一个重要特点。与成矿有关的侵入体是印支期的中酸性小岩体,它们具有浅成-超浅成和高侵位等特点。斑岩-矽卡岩矿床的成岩年龄和成矿年龄一致,形成于中三叠世至晚三叠世。它们是东昆仑造山带晚碰撞造山阶段壳-幔作用(幔源岩浆底侵-岩浆混合)的产物,与东昆仑地区这一时期的矽卡岩型铁多金属矿床、热液脉状多金属矿床,以及造山型金矿床共同构成了一个矿床成矿系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学 斑岩矿床 矽卡岩矿床 柴达木盆地南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南缘晚奥陶世万宝沟花岗岩:锆石SHRIMP U-Pb年龄、Hf同位素和元素地球化学 被引量:34
5
作者 王晓霞 胡能高 +5 位作者 王涛 孙延贵 巨生成青海省地调院 卢欣祥 李舢 齐秋菊 《岩石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2950-2962,共13页
柴达木盆地南缘万宝沟花岗岩体主要由似斑状黑云母石英二长岩、环斑结构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和中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组成,岩体中发育岩浆暗色包体。环斑结构黑云母二长花岗的锆石SHRIMP U-Pb定年为441±5Ma,表明其形成于晚奥陶世。该... 柴达木盆地南缘万宝沟花岗岩体主要由似斑状黑云母石英二长岩、环斑结构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和中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组成,岩体中发育岩浆暗色包体。环斑结构黑云母二长花岗的锆石SHRIMP U-Pb定年为441±5Ma,表明其形成于晚奥陶世。该花岗岩的SiO2含量变化较大(62.20%~75.32%),高钾(3.58%~5.15%)和碱(K2O+Na2O>7%),A/CNK为0.98~1.09,属弱过铝质高钾钙碱性系列;K2O/Na2O(>1)、FeOT/MgO(3.4~6.5)和Ga/Al(2.3~3.1)比值较高,亏损不相容元素Ba、Sr、Nb、P和Ti,相对富集Ta、Hf和Zr,具有A-型花岗岩的特征。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的εHf(t)=-1.1~10.5,tDM2=744~1490Ma,变化范围较大,表明其物质来源具有多源性,但以壳源为主。较高的εHf(t)(达10)值和较年轻的tDM2(仅为744Ma)暗示,源区中有年轻组分的参与。结合区域地质特征分析,认为该花岗岩形成于后造山的拉张环境。万宝沟花岗岩在结构和地球化学特征上与典型环斑花岗岩有相似之处也有差异,与秦岭中生代环斑结构花岗岩基本相似,表明中央造山带存在古生代和中生代两期环斑结构花岗岩。这将对中央造山带构造演化的进一步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斑结构花岗岩 SHRIMP锆石U-PB年龄 地球化学 柴达木盆地南缘 中央造山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北缘侏罗系有效烃源岩特征及油气聚集规律 被引量:37
6
作者 翟志伟 张永庶 +5 位作者 杨红梅 沙威 年秀清 郝小梅 仁仟 张建杰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36-42,共7页
柴达木盆地北缘地区具有典型的前陆盆地特征,已发现的油气田多集中在冷湖—南八仙构造带。为了拓展勘探局面,对该盆地北缘地区有效烃源岩特征以及油气运聚规律进行了研究。通过分析野外露头及钻井取心样品的地球化学特征,明确了侏罗系... 柴达木盆地北缘地区具有典型的前陆盆地特征,已发现的油气田多集中在冷湖—南八仙构造带。为了拓展勘探局面,对该盆地北缘地区有效烃源岩特征以及油气运聚规律进行了研究。通过分析野外露头及钻井取心样品的地球化学特征,明确了侏罗系烃源岩的有利分布区;在对冷湖—伊北、德令哈两大主力生烃凹陷烃源岩生烃潜力分析的基础上,预测该区侏罗系天然气的资源量为4 903.4×108 m3。对油气运聚规律的研究结果表明:①该区自下而上发育有基岩古潜山、侏罗系、古近系、新近系等4套储盖组合,有自生自储、下生上储、下生侧上储、源外等4种源储组合;②在经历晚燕山期和喜马拉雅期的多次构造运动后,形成了以中下侏罗统为烃源岩,以基岩、侏罗系、古近—新近系为储集层的下生上储、自生自储和源外成藏等多种模式的油气藏;③断层、渗透性砂体及不整合面是该区油气运移的重要通道,而断裂活动、岩石破裂以及构造运动是油气运聚的主要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北缘 前陆盆地 有效烃源岩 生烃潜力 资源量 断裂系统 不整合面 油气运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独山子背斜的几何学运动学数字模拟 被引量:10
7
作者 陈伟 郝晋进 +4 位作者 李世琴 彭文利 鲜地 陈丽花 李志刚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37-50,共14页
独山子背斜位于准噶尔盆地南缘西段,是北天山逆冲推覆带在前陆盆地山前形成的断层相关褶皱。本文以横跨背斜的过井地震剖面为蓝本,用钻井数据、相邻地震剖面和地表形态为约束,运用断层相关褶皱模型对独山子背斜进行几何学定量分析,以建... 独山子背斜位于准噶尔盆地南缘西段,是北天山逆冲推覆带在前陆盆地山前形成的断层相关褶皱。本文以横跨背斜的过井地震剖面为蓝本,用钻井数据、相邻地震剖面和地表形态为约束,运用断层相关褶皱模型对独山子背斜进行几何学定量分析,以建立合理的与实际接近的构造模型;提取构造特征参数进行基于Trishear模型的运动学定量模拟,选取与实际数据吻合度最高的构造形态为独山子背斜的最佳几何模型。模拟数据表明:独山子背斜为前翼呈三角剪切的断层传播褶皱;背斜变形从喜马拉雅山晚期更新统(Q_(1-3))沉积期间开始形成并生长,平均推覆速率为0.18 mm/a;全新统沉积期间(Q_4)推覆活动强度达到最大值,平均推覆速率为4.64 mm/a。形成独山子背斜所需的总推覆位移量为5 600 m左右,第四纪期间的平均推覆速率约为0.19 m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南缘 独山子背斜 TRISHEAR 模型 断层传播褶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南缘高探1井超压成因与盖层封闭能力 被引量:21
8
作者 鲁雪松 张凤奇 +4 位作者 赵孟军 卓勤功 桂丽黎 于志超 刘强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666-675,共10页
准噶尔盆地南缘是典型的高压—超压含油气区,明确超压成因机制以及强超压条件下油气保存机制,对于认识油气富集规律、预测有利勘探区十分重要。从高探1井超压油藏特征及其勘探成果出发,在分析高探1井超压成因机制的基础上,对超压系统中... 准噶尔盆地南缘是典型的高压—超压含油气区,明确超压成因机制以及强超压条件下油气保存机制,对于认识油气富集规律、预测有利勘探区十分重要。从高探1井超压油藏特征及其勘探成果出发,在分析高探1井超压成因机制的基础上,对超压系统中盖层水力破裂动态封闭的烃柱高度进行了预测。研究认为:高探1井白垩系清水河组超压为多种成因,其中构造挤压增压占51.03%,超压传递占14.94%,欠压实增压占34.03%,喜马拉雅运动期的构造冲断—侧向挤压应力是深层异常高压的主要诱因。高探1井白垩系清水河组泥岩盖层厚度大,排替压力大,封闭能力强,超压系统盖层水力破裂和先存断层重新滑动动态控制了盖层能承受的最大超压和能封闭的最大烃柱高度。高探1井白垩系清水河组和侏罗系头屯河组为2套独立的压力系统,清水河组压力系数为2.32,接近先存断层滑动的临界压力条件,推测盖层破裂前能够动态封闭的最大烃柱高度为200 m。高泉背斜中—上侏罗统为下一步重点勘探层系,河道—三角州前缘砂体可为优质储集层,构造-岩性油气藏可能是下一步勘探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南缘 高探1井 超压成因 盖层 封闭能力 烃柱高度 水力破裂 断层滑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中西部前陆盆地油气成藏条件及有利勘探方向 被引量:5
9
作者 姜福杰 姜振学 +3 位作者 庞雄奇 林世国 祝厚勤 李宏义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6,共6页
我国中西部前陆盆地油气资源丰富,但是资源探明率仅为9.3%,有必要开展油气成藏条件的系统分析,以指导勘探。在综合分析和对比库车、准南、柴北缘和川西等具有代表性的前陆盆地的油气成藏条件的基础上指出,中西部前陆盆地具有以煤系为主... 我国中西部前陆盆地油气资源丰富,但是资源探明率仅为9.3%,有必要开展油气成藏条件的系统分析,以指导勘探。在综合分析和对比库车、准南、柴北缘和川西等具有代表性的前陆盆地的油气成藏条件的基础上指出,中西部前陆盆地具有以煤系为主的多套源岩,发育非均质储集层,多套多封闭性的盖层,以背斜为主要圈闭;断裂、不整合和高渗透砂体组成良好输导体系,保存条件较差等特点。依据理论分析及勘探实践,优选出4个有利的勘探区带,它们是:①库车前陆冲断带古近系、新近系膏盐岩、膏泥岩之下的完整背斜圈闭;②准南前陆冲断带第二、第三排构造带;③川西北部及南部燕山运动期古隆起、川中平缓褶皱构造带以及深坳陷内部的非常规天然气;④柴北缘冷湖-南八仙构造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中西部 前陆盆地 油气成藏条件 库车 准南 川西 柴北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北缘断裂(锡铁山段)的构造地貌特征与晚第四纪活动速率 被引量:7
10
作者 姚生海 盖海龙 +3 位作者 殷翔 刘炜 张加庆 袁建新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385-1400,共16页
柴达木盆地北缘断裂是控制柴达木盆地东北部的边界活动断裂,对其晚第四纪的活动性进行研究对于理解南祁连山地区的应变分配模式以及该地区断裂向柴达木盆地内部的挤压扩展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文中通过遥感解译、地质考察、开挖探槽、GPS... 柴达木盆地北缘断裂是控制柴达木盆地东北部的边界活动断裂,对其晚第四纪的活动性进行研究对于理解南祁连山地区的应变分配模式以及该地区断裂向柴达木盆地内部的挤压扩展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文中通过遥感解译、地质考察、开挖探槽、GPS地形剖面测量及OSL测年等开展了相关研究,结果表明:柴达木盆地北缘断裂锡铁山段的遥感影像线性特征明显,存在一系列断层陡坎、断层三角面、水系扭错等地貌现象,是一条以走滑为主、逆冲为辅的全新世活动断裂。综合分析锡铁山镇西和全集河东2处不同期次洪积扇的垂直位错以及相应地貌面的年龄,并通过实测该区地貌面的水平、垂直位错数据,得到该断裂全新世晚期(3.2ka BP)以来的水平滑动速率为1.81~2.1mm/a,平均逆冲速率为0.33~0.38m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北缘断裂 锡铁山 左旋走滑 走滑断裂 逆冲断裂 活动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南缘褶皱冲断带断裂输导石油效率评价 被引量:9
11
作者 孙永河 吕延防 +1 位作者 付晓飞 杨典栋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430-436,共7页
为了评价准噶尔盆地南缘褶皱冲断带断裂输导原油效率,通过定义断裂输导系数和分析原油成藏过程有效性,建立了断裂输导石油效率评价方法。评价结果表明,断裂输导系数沿着褶皱冲断带呈带状分布,高效断裂输导区主要位于托斯台背斜、独山子... 为了评价准噶尔盆地南缘褶皱冲断带断裂输导原油效率,通过定义断裂输导系数和分析原油成藏过程有效性,建立了断裂输导石油效率评价方法。评价结果表明,断裂输导系数沿着褶皱冲断带呈带状分布,高效断裂输导区主要位于托斯台背斜、独山子背斜、安集海背斜、霍尔果斯背斜及其以南、吐谷鲁背斜、清水河断鼻和齐古背斜等地区。高效断裂输导区内,第一排构造带断裂输导效率最高,第二排构造带次之,第三排构造带相对最低。研究区独山子油田、霍尔果斯油田、吐谷鲁油田、齐古油田等均分布在高效断裂输导范围内,表明高效断裂输导是准南褶皱冲断带原油成藏的重要条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南缘 褶皱冲断带 断裂 输导系数 输导效率 评价 原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北缘浅层滑脱断裂下盘油气富集规律及控藏模式 被引量:8
12
作者 罗群 黄捍东 李玉喜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4-38,共5页
运用构造解析、断层封闭性分析方法,通过剖析断裂系统特征、断裂带结构及其封闭性、断裂上下盘油气成藏条件的差异对柴达木盆地北缘浅层滑脱断裂下盘油气富集规律及成藏机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柴北缘发育深层基底断裂和浅层滑脱断裂两... 运用构造解析、断层封闭性分析方法,通过剖析断裂系统特征、断裂带结构及其封闭性、断裂上下盘油气成藏条件的差异对柴达木盆地北缘浅层滑脱断裂下盘油气富集规律及成藏机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柴北缘发育深层基底断裂和浅层滑脱断裂两大断裂系统,目前所发现的6个浅层油气藏均位于滑脱断裂下盘;浅层滑脱断裂带垂向渗透性的分带特征是导致断裂上下盘油气运聚成藏巨大差异的主要原因,滑脱断裂中致密带阻止了深层油源向滑脱断裂上盘圈闭的运移,而滑脱断裂下渗透带为深层油源至下盘圈闭的油气运移通道;存在南八仙-冷湖五号型、冷湖七号-葫芦山型、鄂博梁-鸭湖型和可能存在型4种滑脱断裂下盘聚油成藏模式;有油源断裂沟通的滑脱断裂下盘圈闭是柴达木盆地北缘勘探的重要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脱断裂 断裂下盘 垂向渗透性 运移通道 柴北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黔桂湘地区中生代复合大陆动力成矿系统特征 被引量:24
13
作者 方维萱 胡瑞忠 +1 位作者 苏文超 王国芝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70-480,共11页
通过大陆构造地质研究和分析认为在印支期SW→NE挤压构造应力场的驱动下,本区沉积盆地内可能形成自SW→NE向的盆地流体大规模流动(滇东南→桂西北)。在燕山早期,环太平洋板块自SE→NW挤压构造应力场驱动下,本区可能形成自SE→NW向的盆... 通过大陆构造地质研究和分析认为在印支期SW→NE挤压构造应力场的驱动下,本区沉积盆地内可能形成自SW→NE向的盆地流体大规模流动(滇东南→桂西北)。在燕山早期,环太平洋板块自SE→NW挤压构造应力场驱动下,本区可能形成自SE→NW向的盆地流体大规模流动(桂东南→黔西北→滇东北),且可能被限定在康滇断块隆升区西边界的以东地区。在燕山晚期,伴随大陆构造进入伸展-走滑体制和山间断陷盆地的形成,幔源热物质侵位形成盆地流体的垂向热(流)应力驱动源,这种张剪性构造为流体成矿提供了良好的构造背景。古潜山、褶皱-断裂带、逆冲断裂-褶皱带和脆韧性剪切带可能是本区主要流体圈闭构造和矿床定位构造,成矿系列可划分为改造型拉分盆地中古潜山控制的F-Fe-S-Sb-Au成矿系列、褶皱-断裂带热水再造成因的Sb-As-Hg-Au成矿系列、改造型盆地边部逆冲断裂-褶皱带中热流体成因的Ge-Ag-Pb-Zn成矿系列和脆韧性剪切带中W-Sb-Au成矿系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大陆动力成矿系统 盆地流体 成矿系列 褶皱-断裂带 古潜山 扬子地块南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北缘白垩纪挤压构造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5
14
作者 刘志宏 王芃 +2 位作者 赵呈祥 沙茜 周飞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979-985,共7页
通过对柴达木盆地北缘地震剖面的精细地质解释,结合地面地质调查工作成果,确定了研究区由侏罗纪NE—SW向的伸展构造体制转换为白垩纪NEE—SWW向的挤压构造体制,形成呈NNW向展布的断层相关褶皱和反转构造,具有挤压坳陷型盆地的性质。柴... 通过对柴达木盆地北缘地震剖面的精细地质解释,结合地面地质调查工作成果,确定了研究区由侏罗纪NE—SW向的伸展构造体制转换为白垩纪NEE—SWW向的挤压构造体制,形成呈NNW向展布的断层相关褶皱和反转构造,具有挤压坳陷型盆地的性质。柴达木盆地北缘白垩系的沉积韵律、岩性和厚度在空间上的差异及其与下伏、上覆地层的接触关系在空间上出现整合—平行不整合—整合的变化,主要受同构造期断层相关褶皱、反转构造的活动强度在空间和时间上差异的影响。在白垩纪,柴达木盆地北缘与中国东部盆地的变形特征存在很大差异,说明中国西部与东部的构造演化在当时受不同构造体制控制;柴达木盆地北缘在白垩纪的NEE—SWW向挤压作用可能与特提斯构造域的冈底斯陆块与欧亚大陆的碰撞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挤压构造 反转构造 断层传播褶皱 生长地层 白垩纪 地质 柴达木盆地北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都盆地南缘第四纪构造变形及地貌响应特征 被引量:13
15
作者 梁明剑 李大虎 +1 位作者 郭红梅 王世元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98-106,共9页
通过卫星影像解译、野外实地调查与数字地形分析,研究了成都盆地南缘构造变形特征及与地貌的响应关系,重点为邛西构造和熊坡背斜的晚第四纪构造变形。结果表明:中更新世是成都盆地南缘地区一个较重要的构造变形阶段,邛西构造与熊坡背斜... 通过卫星影像解译、野外实地调查与数字地形分析,研究了成都盆地南缘构造变形特征及与地貌的响应关系,重点为邛西构造和熊坡背斜的晚第四纪构造变形。结果表明:中更新世是成都盆地南缘地区一个较重要的构造变形阶段,邛西构造与熊坡背斜的发育与演化也主要集中在这一阶段,并导致了古青衣江数次改道,遗留下规模巨大的冲洪积扇——名邛台地。熊坡背斜亚流域盆地的面积—高程积分值(HI值)自SW向NE总体呈逐渐减小的趋势,反映了熊坡背斜主要受到来自南部的动力作用,并呈现自SW向NE扩展变形的过程,显示成都盆地南缘地区流域地貌对其构造变形存在着明显的反馈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都盆地南缘 第四纪构造变形 邛西构造 熊坡背斜 地貌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北缘冷湖地区构造建模和构造分析 被引量:12
16
作者 王步清 王清华 +1 位作者 陈汉林 肖安成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30-434,共5页
通过采用先进的地质解释软件,对柴北缘冷湖地区的三维地震资料进行解释,建立起该区域新生代的三维构造模型。研究区新生代构造主要是由断层F2活动引起的断层相关背斜,发育3条主要断层F2、F5和F6,均具有右行走滑冲断的性质。结合区域地... 通过采用先进的地质解释软件,对柴北缘冷湖地区的三维地震资料进行解释,建立起该区域新生代的三维构造模型。研究区新生代构造主要是由断层F2活动引起的断层相关背斜,发育3条主要断层F2、F5和F6,均具有右行走滑冲断的性质。结合区域地质资料及断层F2的几何学和运动学特征,认为该断层和它的相关背斜为油气的二次运移和聚集提供了较好的通道和构造圈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北缘 冷湖地区 三维构造建模 断层相关背斜 右行走滑冲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北缘北西(西)向断裂及其油气地质意义 被引量:11
17
作者 高长海 查明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83-290,共8页
柴达木盆地的重力、地震等资料显示,柴达木盆地北缘发育众多的北西(西)向断裂构造带。平面上,这些断裂带自北向南成排成带展布,与重力异常反映的构造格局具有很好的对应关系,控制着褶皱带的走向和发育;剖面上,这些断裂表现为上、下“两... 柴达木盆地的重力、地震等资料显示,柴达木盆地北缘发育众多的北西(西)向断裂构造带。平面上,这些断裂带自北向南成排成带展布,与重力异常反映的构造格局具有很好的对应关系,控制着褶皱带的走向和发育;剖面上,这些断裂表现为上、下“两层楼”式结构,分别控制着上、下第三系的沉积与演化。研究表明,北西(西)向断裂带对区内油气的聚集与成藏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①烃源岩的展布明显受北西(西)向断裂的控制;②形成多种与断层有关的构造样式,圈闭类型以与逆断层有关的断背斜和断块型构造圈闭为主;③既可作为油气运移的通道,也可作为油气运移的遮挡物。可见,北西(西)向断裂带对本区油气的运聚成藏具有重要的地质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北缘 北西(西)向断裂 构造样式 油气地质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南逆冲褶皱带逆冲断层构造活动与油气运聚 被引量:7
18
作者 杨庚 李伟 李本亮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531-535,共5页
准噶尔盆地南缘逆冲褶皱带为新生代以来一直活动的逆冲构造带,因此该地区的油气勘探必须以此为重点而非古逆冲带。据地面地质、地震和钻井数据分析,准南逆冲带的逆冲断层倾角主要集中在30°±5°和50°±5°.... 准噶尔盆地南缘逆冲褶皱带为新生代以来一直活动的逆冲构造带,因此该地区的油气勘探必须以此为重点而非古逆冲带。据地面地质、地震和钻井数据分析,准南逆冲带的逆冲断层倾角主要集中在30°±5°和50°±5°.应力分析表明,主压应力与断层为30°±5°夹角,最大主应力与最小主应力比最小,表明存在最大的流体压力,断层周围的流体沿着最大主应力方向发生流动,断层成为流体运移的通道。而为主压应力与断层倾角在50°±5°夹角时,断层重新活动需要更高的流体压力,导致断层封闭性相对较好。准南逆冲褶皱带在构造挤压作用下逆冲断层向北扩展,作为断层滑脱面的古近系安集海河组泥岩形成更高的构造超高压,同时造成安集海河组之下紫泥泉子组砂岩水平渗透性远大于垂直方向渗透性,可以发育有利储集层,成为南缘地区主要勘探目的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南缘 逆冲褶皱带 逆冲断层 断层倾角 超高压 油气运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北缘断裂构造特征及其封闭性评价 被引量:10
19
作者 张晓霞 孙永河 马鸿来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43-49,共7页
系统分析了柴达木盆地北缘构造变形及断裂发育特征,对构造样式进行了细化,研究了不同构造样式的断层侧、垂向封闭特征及对油气运移、保存的控制作用。柴达木盆地北缘构造变形主要以逆冲走滑为主,以上、下干柴沟组地层为界划分出3套... 系统分析了柴达木盆地北缘构造变形及断裂发育特征,对构造样式进行了细化,研究了不同构造样式的断层侧、垂向封闭特征及对油气运移、保存的控制作用。柴达木盆地北缘构造变形主要以逆冲走滑为主,以上、下干柴沟组地层为界划分出3套断裂系统,发育基底卷入型、厚(薄)-薄(厚)叠加型2种构造样式。柴达木盆地北缘断层侧向封闭类型为泥岩涂抹封闭、层状硅酸盐一框架断层岩封闭和碎裂岩封闭3类,起封闭作用的为泥岩涂抹封闭和层状硅酸盐一框架断层岩封闭。厚一薄叠加型构造断层侧向封闭性要好于基底卷入型构造断层侧向封闭性。由于下干柴沟组(E3)和上干柴沟组(N1)塑性地层存在,导致柴北缘断层垂向封闭性较强,有利于油气富集在此2套地层之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北缘 断裂 构造样式 断层侧向封闭性 断层垂向封闭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南前陆冲断带构造分段及其与油气关系 被引量:8
20
作者 孙自明 董臣强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462-468,共7页
通过大量地面地质、地震和非地震资料的综合解释,分析了准南前陆冲断带的构造分段特征。认为乌鲁木齐—米泉断裂和红车断裂等盆内大型基底断裂是控制构造分段的主要因素,其形成演化决定了构造分段特征的出现或消失;盆缘调节构造是造成... 通过大量地面地质、地震和非地震资料的综合解释,分析了准南前陆冲断带的构造分段特征。认为乌鲁木齐—米泉断裂和红车断裂等盆内大型基底断裂是控制构造分段的主要因素,其形成演化决定了构造分段特征的出现或消失;盆缘调节构造是造成次级构造分段的主要原因。准南前陆冲断带构造分段对该区主要烃源岩与生储盖组合的形成及分布、对油气成藏期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南缘 前陆冲断带 构造分段 基底断裂 构造调节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