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9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60条的教义学展开
1
作者 尤佳 《中国土地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9-36,共8页
研究目的:针对《土地管理法》第60条适用中的问题,从教义学角度分析该规范的功能定位,并以此为逻辑探讨第60条的规范展开,以求对实践疑问有所回应。研究方法:规范分析法、文献分析法。研究结果:(1)第60条规范内容系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 研究目的:针对《土地管理法》第60条适用中的问题,从教义学角度分析该规范的功能定位,并以此为逻辑探讨第60条的规范展开,以求对实践疑问有所回应。研究方法:规范分析法、文献分析法。研究结果:(1)第60条规范内容系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的自主性利用,该方式具有非市场化的本质属性。(2)适用第60条的唯一情形是集体兴办企业,包括集体自办企业、以土地使用权入股方式的共办企业及租赁土地合同型的联营企业。(3)适用第60条时集体可就闲置宅基地、公共事业用地等集体建设用地申请。(4)适用第60条的权利取得程序应遵循公共利益逻辑而非市场逻辑,无需进行公开竞价程序。(5)适用第60条取得的集体兴办企业用地不得进行出租、转让、单独抵押等各种变相市场化的行为。研究结论:《土地管理法》第60条与第63条均为利用集体土地兴办企业的路径,但二者的用地主体及用地方式有根本区别,在规范解释中应当严格区分,以防止出现由第60条向第63条逃逸之“变相入市”的后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管理法》第60条 集体兴办企业用地 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视野下的承包地细碎化治理 被引量:2
2
作者 高圣平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0-171,共12页
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是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而承包地细碎化治理是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中的关键一环。承包地细碎化治理模式中,“承包权不动,经营权连片”在法律上的技术路径是三权分置之下的土地经营权流转;“承包权互换... 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是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而承包地细碎化治理是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中的关键一环。承包地细碎化治理模式中,“承包权不动,经营权连片”在法律上的技术路径是三权分置之下的土地经营权流转;“承包权互换,承包地连片”在法律上的技术路径是两权分离之下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互换。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在承包地细碎化治理中发挥着统筹协调、组织服务等功能,按照法定的程序形成集体意志,还可以充当承包农户在土地经营权外部流转时的代理人,以破除集体行动困境。承包地的调整仅限于个别农户之间,并在符合法定条件的前提之下按照法定程序进行,不得以承包地细碎化治理为由扩大承包地调整的适用范围而进行“打乱重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承包地细碎化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 承包地调整 农地“三权分置” 土地承包经营权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资”管理数字化赋能乡村治理能力现代化探究
3
作者 陈凤 《智慧农业导刊》 2025年第5期84-87,92,共5页
“乡村治,天下安。”农村集体经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集体经济的“资金-资产-资源”(简称“三资”),既是促民增收致富的“发动机”,又是发展乡村富民产业的“压舱石”,还是完善乡村治理的“牛鼻子”,更是... “乡村治,天下安。”农村集体经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集体经济的“资金-资产-资源”(简称“三资”),既是促民增收致富的“发动机”,又是发展乡村富民产业的“压舱石”,还是完善乡村治理的“牛鼻子”,更是推进乡村振兴的“稳定器”。在当前缺乏数字化治理背景下,我国“三资”安全“红灯”频现。该文就“三资”管理数字化促进乡村治理能力现代化展开论述,首先介绍其重要性和文献综述,然后进行“三资”管理数字化的构建,形成三大循环,探究“三资”管理数字化如何促进乡村治理能力现代化,并通过“三资”管理数字化破解“三资”管理不规范、监督不到位等难题,同时激发“三资”活力,为乡村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决策参考和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集体经济 “三资”管理 数字化 乡村治理 现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统合经营: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政府行为及其逻辑——以陕西省汉阴县为例 被引量:3
4
作者 党艳东 何得桂 陈露露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36-146,共11页
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关乎乡村全面振兴和农村共同富裕的成色。基于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中政府行为的研究发现:统合经营是新时期基层政府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重要特征。案例实践表明,县域政府以制度统合聚合体制资源,优化新型农村... 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关乎乡村全面振兴和农村共同富裕的成色。基于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中政府行为的研究发现:统合经营是新时期基层政府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重要特征。案例实践表明,县域政府以制度统合聚合体制资源,优化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制度环境;基于资源统合打造混合式经营模式、培育经营主体并吸纳农户参与,从而完善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经营体系;基于利益统合紧密政府、企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户的利益联结,通过集体经济收益分配构建利益共同体,从而夯实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持续发展的社会基础。制度统合、资源统合和利益统合构成了县域政府统合经营行为的重要面向,三者互为促进、协同驱动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统合经营 新型农村集体经济 制度统合 资源统合 利益统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集体统筹与中国式农业现代化的可能路径 被引量:5
5
作者 陈义媛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53-163,共11页
有关农业现代化的讨论通常围绕农业规模化展开。要理解中国式农业现代化的独特性,需要将之放在与全球其他国家对比的基础上。西方国家的农业现代化转型是为了给自己的工业化提供条件,但中国今天的农业现代化转型发生在工业化的中后期,... 有关农业现代化的讨论通常围绕农业规模化展开。要理解中国式农业现代化的独特性,需要将之放在与全球其他国家对比的基础上。西方国家的农业现代化转型是为了给自己的工业化提供条件,但中国今天的农业现代化转型发生在工业化的中后期,发生在城市工商资本过剩的背景下,因而中国农业转型受到了资本下乡的推动。从中国农业规模化的实践来看,常见的有土地规模化和服务规模化两种路径,但这两种路径都是由资本主导的,小农户被锁定在利润低、风险高的生产环节,总体上处于被动地位。由于中国仍有大量的小农户只能依赖农业收益来维持生计,因而中国的农业现代化要考虑如何在保护小农户的基础上实现规模经营,保证粮食安全。在土地集体所有制之下,一些地区探索了以保护小农户为基础的农业规模化实践。村集体通过对细碎土地的整合,或通过将小农户组织起来对接公共服务或市场化服务,也可以推动农业规模经营。以小农户组织化为基础的农业现代化,是中国式农业现代化不同于他国的独特创新。中国式农业现代化的实现涉及道路选择问题,要发展小农户组织化为基础的农业现代化,需要为村集体的统筹经营留出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村社集体 集体统筹 小农户 农业现代化 资本下乡 农业社会化服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吸纳性规制:农村集体资产经营中的基层政府行为模式 被引量:4
6
作者 李强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3-25,共13页
在农村集体经济全面转向以集体土地和物业出租为主要形式的租赁型经济条件下,基层政府针对集体资产经营的行为模式需要更加深入的探讨。基于政府规制理论的演进脉络和场景变迁,提出“吸纳性规制”概念,用以分析基层政府主导集体资产经... 在农村集体经济全面转向以集体土地和物业出租为主要形式的租赁型经济条件下,基层政府针对集体资产经营的行为模式需要更加深入的探讨。基于政府规制理论的演进脉络和场景变迁,提出“吸纳性规制”概念,用以分析基层政府主导集体资产经营的政策实践。经验研究发现,基层政府一方面完善集体资产持有、交易、使用等环节的具体规则,持续推动行政监管扩容;另一方面通过基层组织支配和集体资产代管,完成对集体资产经营权的接收。二者构成了吸纳性规制的不同实践层次,展现了行政权力的边界延展与行政系统的职能扩充。在这一过程中,基层政府注重寻求“合法性策略”与“实质性目标”之间的平衡,将规范经济秩序、提高经济绩效作为获致集体资产经营主导权的重要基础。吸纳性规制具有促进集体经济规范运行、提高集体收益的积极功能,但是也可能带给基层政府更多应对复杂市场环境、介入集体产权纠纷的压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体资产经营 吸纳性规制 基层政府 组织支配 资产代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集体所有制对农村体育的历史审视及学术反思 被引量:1
7
作者 王广虎 王科飞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0,共10页
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迅速形成的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集体所有制,既是组织农业生产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也是治理农村社会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还是改善农民生活的一项基本民生制度。因此,新中国成立后70多年来农村集体所有制... 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迅速形成的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集体所有制,既是组织农业生产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也是治理农村社会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还是改善农民生活的一项基本民生制度。因此,新中国成立后70多年来农村集体所有制的形成、改革与完善,必然左右着农村体育发展的方向和路径,决定着农村体育发展的组织与机制,制约着农村体育发展的规模与形式。该研究采用历史阐释和社会批判的方法,分析集体所有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农村体育发展以何种原因和何种方式产生影响。结果显示:社会主义改造和“农业合作化运动”,使广大农民走上了集体化的合作道路,加速了农民对体育的社会主义认知;社会主义建设和人民公社体制,奠定了农村集体所有制的制度基础,为推动农村体育开展提供了基本的组织方式;改革开放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重塑了农村的生产关系和社会结构,为农村体育提供了内在的需求与动力;新时代和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深化,推进了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形成,为农村体育提供了新的发展路径和走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体所有制 农村体育 合作化 两权分离 三权分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振兴战略下河北省村集体“三资”管理问题研究
8
作者 张玲 郭俊霞 祖晓伟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24期252-255,共4页
随着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农村经济发展受到国家重视。国家出台了以乡村振兴战略为首的一系列帮农助农政策,力求促进农村经济稳步发展。“三资”作为村集体的主要经济推动力,其管理也一直是村集体经济管理的重点内容,关系农民切身利益... 随着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农村经济发展受到国家重视。国家出台了以乡村振兴战略为首的一系列帮农助农政策,力求促进农村经济稳步发展。“三资”作为村集体的主要经济推动力,其管理也一直是村集体经济管理的重点内容,关系农民切身利益。做好“三资”管理是提高村民收入水平,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缩小城乡差距的关键一环。分析了河北省当前农村“三资”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今后的改善措施,旨在提高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水平,促进农村产业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资”管理 乡村振兴 村集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合作经营对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韧性的影响 被引量:5
9
作者 母娜 王征兵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82-93,共12页
基于陕西、甘肃两省微观调查数据,从冗余性、敏捷性、稳定性、能动性四个方面构建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韧性测度指标,论证了合作经营对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韧性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采取合作经营的方式使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韧性明... 基于陕西、甘肃两省微观调查数据,从冗余性、敏捷性、稳定性、能动性四个方面构建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韧性测度指标,论证了合作经营对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韧性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采取合作经营的方式使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韧性明显提高约17.8%,该结论能通过稳健性和内生性检验;但合作经营对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韧性的影响程度会受到村域社会资本和自然资源禀赋的调节。进一步检验发现,合作经营对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韧性的正向影响在兼业化水平低、村集体经济收入较高、户籍人口较多的村庄中更为明显。因此,应该因地制宜,逐步采取合作经营的方式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同时应规范集体资产管理,保障组织成员主体性地位,以促进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作经营 新型农村集体经济 组织韧性 社会资本 资源禀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村土地第三轮承包中“承包地调整”的规范逻辑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国强 《政法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8-83,共16页
农村土地第三轮承包应坚持延包原则,通过有限的“承包地调整”实现农业集约化经营与承包地公平分配的平衡。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需对接《民法典》的私权秩序,农户是利用承包地的农业生产经营单位,农民集体成员才是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权利主... 农村土地第三轮承包应坚持延包原则,通过有限的“承包地调整”实现农业集约化经营与承包地公平分配的平衡。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需对接《民法典》的私权秩序,农户是利用承包地的农业生产经营单位,农民集体成员才是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权利主体,“承包地调整”的前提是承包地利用秩序的“大稳定”,通过有限的收回“整户消亡”和“进城落户”农民的承包地给新生人口、交回承包地的返乡农民以及嫁入妇女(入赘男)实现“小调整”。另外,以保障农民集体成员的生存利益为前提,将承包地“三权分置”后土地经营权流转作为补充手段,通过“确权不确地”“调利不调地”等,并结合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统筹功能弥补土地延包中承包地调整的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承包地调整 土地承包经营权 农民集体成员 农户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 土地经营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村集体经济资产资源计算机信息化管理的功能与优势 被引量:2
11
作者 李天艳 《农机使用与维修》 2024年第10期60-62,共3页
该文结合我国农村集体经济资产资源管理现状展开分析,说明了目前工作的不足之处,强调了引入计算机信息化管理对农村集体经济资产资源管理的改善作用,进行了计算机信息化管理流程设计与功能分析,全面考虑了工作开展、制度建设、事项决策... 该文结合我国农村集体经济资产资源管理现状展开分析,说明了目前工作的不足之处,强调了引入计算机信息化管理对农村集体经济资产资源管理的改善作用,进行了计算机信息化管理流程设计与功能分析,全面考虑了工作开展、制度建设、事项决策、信息安全等因素,并为信息技术未来的发展途径进行分析展望,以期将计算机信息化管理技术更好地融入农村集体经济资产资源管理工作中,实现资产资源的全面、精准掌控,提升工作开展的科学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集体经济 资产资源 计算机 信息化管理 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杭州市余杭区农村职业经理人运作机制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被引量:4
12
作者 崔廷禄 闻丽丽 陈鹏飞 《浙江农业科学》 2024年第3期706-715,共10页
杭州市余杭区于2019年全国首创了纳入财政预算补贴的农村职业经理人运作机制。本文基于余杭区农村及围绕其集体经济的农村职业经理群体的实地走访调研,剖析了该机制存在的筛选制度不完善、资源配给不到位、绩效考核不健全等问题。借鉴... 杭州市余杭区于2019年全国首创了纳入财政预算补贴的农村职业经理人运作机制。本文基于余杭区农村及围绕其集体经济的农村职业经理群体的实地走访调研,剖析了该机制存在的筛选制度不完善、资源配给不到位、绩效考核不健全等问题。借鉴人力资本、绩效管理及企业生命周期等理论思路来探讨该机制在推进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人才振兴方面的作用机理,提出了余杭区农村四圈层构成及六类经理人类型划分的论述,从完善制度、优化治理、健全考核等方面提出了改进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体经济 乡村人才振兴 农村职业经理人 运作机制 杭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内在机理与实践路径 被引量:2
13
作者 邓志英 黄毅 《现代农业装备》 2024年第5期88-94,共7页
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是实现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的重要保障。新型农村集体经济通过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赋能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统”、“集体”与农村产业融合的“融”、“合”有着天然的联系,从实现目标、参与主体及... 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是实现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的重要保障。新型农村集体经济通过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赋能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统”、“集体”与农村产业融合的“融”、“合”有着天然的联系,从实现目标、参与主体及实施要点分析两者的耦合关系,厘清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内在机理,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能够提升农村产业组织化程度,促进产业链延伸,拓展农村产业链宽度,促进农村产业发展规模化及市场化。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必须走专业化发展道路,提升整体聚合力,改革产业发展模式,建立长效发展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农村集体经济 农村产业融合 产业聚集 产业延伸 产业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村灌溉设施共同管护绩效影响因素研究——基于黑龙江省104个自然村的实证分析
14
作者 陈怀宇 张子源 +2 位作者 张雨林 荣东升 吴玲 《运筹与管理》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33-239,共7页
如何达成公共设施管护的集体行动,从而规避“公地悲剧”一直以来是公共资源治理集体行动领域的重要议题。为引导农民自愿参与,发挥农民主体作用,有效推进乡村建设行动,本研究基于数理模型和演化博弈论,提出实现农业灌溉设施共同管护影... 如何达成公共设施管护的集体行动,从而规避“公地悲剧”一直以来是公共资源治理集体行动领域的重要议题。为引导农民自愿参与,发挥农民主体作用,有效推进乡村建设行动,本研究基于数理模型和演化博弈论,提出实现农业灌溉设施共同管护影响因素的假设,对黑龙江省104位自然村负责人进行问卷调查,运用Tobit模型实证检验假设。结果表明:(1)共同劳动机会对达成共同管护有显著正向影响。(2)非农业化程度对达成共同管护有显著负向影响。(3)耕地流转比例的估计值显著为负,说明经营规模和农业收入差距越大,越不容易达成共同管护。(4)户数达300户的村落,人均参与量最高,说明达成共同管护的概率与村落规模的大小呈倒U字型关系。文章提出政策启示:要完善各类共同劳动中“搭便车”行为的惩罚机制,形成选择性激励制度;减少小农户与规模经营的农业收入差异;培育小规模村落中意识形态型制度;实现大规模村落中个人贡献可见性是实现灌溉设施共同管护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演化博弈论 灌溉设施 共同管护 集体行动 乡村建设行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村经济相对发达地区生活垃圾的产生特征与管理模式初探——以太湖地区农村为例 被引量:36
15
作者 武攀峰 崔春红 +1 位作者 周立祥 李超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237-243,共7页
以经济相对发达的太湖地区宜兴市大浦镇渭渎村为代表,详细分析了生活垃圾产生量、组成成份及其动态变化,并对村民环保意识进行入户调查。结果发现,太湖地区相对发达地区典型农村人均垃圾产量为0.15kg·d-1,组分以可堆腐物占主要部分... 以经济相对发达的太湖地区宜兴市大浦镇渭渎村为代表,详细分析了生活垃圾产生量、组成成份及其动态变化,并对村民环保意识进行入户调查。结果发现,太湖地区相对发达地区典型农村人均垃圾产量为0.15kg·d-1,组分以可堆腐物占主要部分,达67.70%,且逐月变化不大。调查期间广大村民积极支持和参与垃圾的收集分拣工作,并表示愿意支付垃圾收集处理费用。通过对各种垃圾管理模式的比较探讨,提出了适合经济相对发达的农村地区以村为单位的垃圾分类收集方式和高温发酵堆肥、废品回收循环利用为主,兼以少量废物填埋为辅的管理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生活垃圾 产生量 组分 动态变化 垃圾收集 管理模式 太湖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探讨——中国土地政策与法律研究圆桌论坛(2014)观点综述 被引量:36
16
作者 朱道林 王健 林瑞瑞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89-94,共6页
研究目的:归纳总结"中国土地政策与法律研究圆桌论坛(2014)"的典型观点,为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提供借鉴。研究方法:综述分析。研究结果:当前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在理论上尚存争议,但实践已在推动,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 研究目的:归纳总结"中国土地政策与法律研究圆桌论坛(2014)"的典型观点,为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提供借鉴。研究方法:综述分析。研究结果:当前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在理论上尚存争议,但实践已在推动,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离的权能关系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并予以法律界定;当前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存在过度追求土地收益、非农非粮利用倾向。研究结论: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实行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离是改革的必然选择,需要进一步细化三权的权利内涵,探索三权的权能关系和实现形式;农村土地市场化的目标是利用市场机制合理配置资源,应防止过度资本化和非农非粮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制度 土地政策与法律 农地改革 农地经营权 农村土地制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农村集体土地增值收益分配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7
作者 张远索 周爱华 +1 位作者 杨广林 杜姗姗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78-81,共4页
农村集体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是土地管理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文章基于近年来我国农村集体土地增值收益分配问题相关理论研究成果,对既有文献的研究热点、研究趋势及薄弱环节等进行了分析。通过文案调查法和对比分析法,梳理了近年来我国农... 农村集体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是土地管理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文章基于近年来我国农村集体土地增值收益分配问题相关理论研究成果,对既有文献的研究热点、研究趋势及薄弱环节等进行了分析。通过文案调查法和对比分析法,梳理了近年来我国农村集体土地增值收益分配问题相关文献,研究发现现有理论文献主要集中在集体土地增值机理、集体土地增值分配现状与问题、集体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方案优化等方面,通过构建理论模型和计量模型方式对农村集体土地增值收益分配问题开展研究成为趋势。文章认为既有研究成果较全面地涵盖了农村集体土地增值收益分配的问题,但在如何明确土地产权主体及产权内容等问题上可进一步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体土地 土地管理 收益分配 农村经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久不变、制度创新与农地“三权分置” 被引量:25
18
作者 刘守英 王佳宁 《改革》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5-14,共10页
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是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基本遵循。农地制度的完善基本朝向稳定农民与土地关系并使其长期化的方向,旨在形成农民对土地制度的稳定预期。明确集体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各自的权利界定与内涵以及三者之间... 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是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基本遵循。农地制度的完善基本朝向稳定农民与土地关系并使其长期化的方向,旨在形成农民对土地制度的稳定预期。明确集体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各自的权利界定与内涵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是创新和实施农地"三权分置"的关键,关乎转型期农地权利体系的重构以及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路径。集体所有权是农民集体的所有权,土地承包权是赋予集体成员的财产权,土地经营权是各类农业经营主体享有的耕作权。"三权"要同等保护,不可偏废。在放活经营权的同时,要注重加强对承包权的产权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权分置 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农地制度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营村庄:能人带动村庄发展的逻辑与路径分析 被引量:17
19
作者 韩旭东 杨慧莲 郑风田 《农林经济管理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68-376,共9页
经济社会发展深刻改变基层治理结构,推动能人治村在以发展为导向的农村社会环境中不断深入。利用扎根理论和多案例相结合的方法,以湖北彭墩村、陕西樊家川村和贵州舍烹村为典型案例,对能人带动村庄发展的逻辑与路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经济社会发展深刻改变基层治理结构,推动能人治村在以发展为导向的农村社会环境中不断深入。利用扎根理论和多案例相结合的方法,以湖北彭墩村、陕西樊家川村和贵州舍烹村为典型案例,对能人带动村庄发展的逻辑与路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能人在多重因素激励下返乡,采用企业化经营理念对村庄分散资源进行整合,在规模化发展现代农业的同时推动三产融合发展,并广泛动员农户参与产业发展。同时,外部支持是村庄发展的重要支撑,政府针对性地对村庄发展予以支持,促进产业布局与集体经济发展,市场支持促进产业集聚与产业链延伸,科研院校支持促进技术创新与价值增值。发展绩效表明,能人通过经营村庄为乡村振兴奠定坚实基础,各经营主体在发展中实现共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人带动 经营村庄 集体经济发展 乡村振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入市对农户收入的影响——基于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村级层面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17
20
作者 高欣 张安录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44-50,共7页
研究目的:根据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185份村级集体经济组织调研数据,分析集体建设用地入市是否带来农户收入的增加,实证研究农户增收的关键影响因素,给中国其他集体建设用地入市试点提供参考。研究方法:统计分析方法,多元线性回归。研究结... 研究目的:根据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185份村级集体经济组织调研数据,分析集体建设用地入市是否带来农户收入的增加,实证研究农户增收的关键影响因素,给中国其他集体建设用地入市试点提供参考。研究方法:统计分析方法,多元线性回归。研究结果:1992—2016年,南海区集体建设用地入市交易带动了集体经济发展尤其是农户收入水平的提高。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774元增长至25909元,其中人均分红收入由520元增长至5346元;集体工业化程度、集体建设用地入市价格及收益分配比例对农户收入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其他变量中,与区中心的距离对农户分红收入具有显著负向影响;集体固定资产投资、是否建立集体资产交易平台对农户纯收入具有显著正向影响。研究结论:集体建设用地入市的基本前提是要清晰界定的规模化产权、公开透明的交易机制,同时需要在空间地理位置较好,产业集聚程度较高,工业化程度较高的村集体积极开展集体建设用地入市,才能真正实现盘活集体存量用地、显化集体土地资产、增加产权收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管理 集体建设用地入市 农户增收 农村工业化 土地增值收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