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53篇文章
< 1 2 2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长江流域生态环境治理司法协同创新机制 被引量:1
1
作者 顾向一 窦梓宁 《长江科学院院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15,共7页
环境司法协同是长江流域生态环境治理的有力抓手,长江流域作为生态巨系统,在司法保护理念及司法协同措施中均需突出强调流域特殊性。美丽中国建设对生态环境治理提出了更高要求,长江流域内各省市在司法协同实践中积极探索,绩效斐然。但... 环境司法协同是长江流域生态环境治理的有力抓手,长江流域作为生态巨系统,在司法保护理念及司法协同措施中均需突出强调流域特殊性。美丽中国建设对生态环境治理提出了更高要求,长江流域内各省市在司法协同实践中积极探索,绩效斐然。但通过对沿江代表性省市环境司法实践样态的检视也可发现目前各地改革步调不一,焦点侧重不同,长江流域立法供给不足、审判机制建设不完善以及协同主体职责衔接不畅等问题凸现。立足长江流域整体性及系统性,通过流域共同立法的推动,流域环境司法专门化机构的设立以及司法与执法工作衔接长效化机制的健全可以有效创新长江流域环境治理司法协同机制,为长江流域生态环境共保联治和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平衡提供司法智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流域 环境治理 司法协同 生态保护 司法专门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省九大高原湖泊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修复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赵林 邢国栋 +3 位作者 李正 孙祥余 李艳婷 袁金蕊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0-47,80,共9页
云南省九大高原湖泊主要为封闭、半封闭型湖泊,且滇池、程海、杞麓湖、星云湖、异龙湖被列为治理型湖泊。九大高原湖泊流域由于受自然因素及人类活动的影响,区域生态环境主要存在山地林草退化、农业农村面源污染严重、入湖河流水生态环... 云南省九大高原湖泊主要为封闭、半封闭型湖泊,且滇池、程海、杞麓湖、星云湖、异龙湖被列为治理型湖泊。九大高原湖泊流域由于受自然因素及人类活动的影响,区域生态环境主要存在山地林草退化、农业农村面源污染严重、入湖河流水生态环境退化、湖滨带和湖体水环境整体不稳定、流域综合监管能力和系统治理能力水平亟待提高等突出问题。针对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以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理念为指导,以提升九湖流域生态功能和生态价值为导向,以恢复九湖流域水质为核心,从山地林草保护修复、农业农村面源污染综合治理、入湖河流水生态修复、湖滨带和湖体水环境治理修复、综合监管能力提升五大方面、23个方向出发,梳理集成现有成熟有效的修复技术及整治措施,形成九湖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修复框架,以期为九湖流域统筹开展生态保护修复工作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湖泊 水生态保护 山水林田湖草沙 系统修复 云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流域生态环境司法保护的难题与破解对策
3
作者 徐安住 刘卓越 《水利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78-84,98,共8页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实施以来,国家持续强化长江流域司法保障建设,推行了一系列常态化举措,长江流域生态保护进入依法治江、依法护江的新阶段。为充分发挥司法在长江流域环境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关键作用,从流域司...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实施以来,国家持续强化长江流域司法保障建设,推行了一系列常态化举措,长江流域生态保护进入依法治江、依法护江的新阶段。为充分发挥司法在长江流域环境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关键作用,从流域司法保护理念、司法协作机制和司法审判实务3个方面梳理了长江流域司法保护常态化措施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对策:应牢固树立系统观念和绿色发展理念,通过制定跨流域司法协作制度,建立跨行政区划的协同发展机制;打造司法信息共享平台,构建司法系统内部协同沟通机制,打通司法保护内外反馈通道;充分落实长江流域生态环境案例释法工作,提升司法审判工作效能,促进长江大保护司法合力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流域 生态环境 司法保护 《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财政环保支出、数字技术与区域污染治理——基于长三角样本的考察
4
作者 田时中 王鹏霖 《财经论丛(浙江财经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40-51,共12页
深入揭示财政环保支出和数字技术对长三角污染治理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有利于优化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路径,加快区域绿色低碳转型进程。本文利用长三角41个城市2008—2022年的面板数据,运用多元回归模型实证检验财政环保支出、数字... 深入揭示财政环保支出和数字技术对长三角污染治理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有利于优化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路径,加快区域绿色低碳转型进程。本文利用长三角41个城市2008—2022年的面板数据,运用多元回归模型实证检验财政环保支出、数字技术对区域污染治理的作用机理与效应。结果发现,财政环保支出将显著提升长三角区域污染治理水平,且数字技术发展从技术创新和政府关注两方面放大财政环保支出对长三角区域污染治理的促进作用。财政环保支出对长三角区域污染治理的影响会根据地区环境规制强度、财政自给率、城市圈层和示范区试点时间的不同而呈现显著差异。长三角区域污染治理存在显著的负向空间溢出效应,即本城市污染治理水平的提升将抑制空间关联城市污染治理水平的提升,存在“污染避难所”效应。本文为数字经济时代下有效发挥财政环保支出的环境与经济效应,加快长三角地区绿色低碳转型和减污降碳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政策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财政环保支出 数字技术 污染治理 长三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历程、成就与展望:新时代以高水平保护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之路
5
作者 潘碧灵 刘锦军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6-23,共8页
长江经济带是我国重要的内河经济带,它横跨我国东中西三大区域,覆盖11个省市,是我国经济、人口、资源的重要聚集区,也是带动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长江经济带的生态环境保护历经了治理开发、起步摸索、开发保护、全面治理修复等发展... 长江经济带是我国重要的内河经济带,它横跨我国东中西三大区域,覆盖11个省市,是我国经济、人口、资源的重要聚集区,也是带动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长江经济带的生态环境保护历经了治理开发、起步摸索、开发保护、全面治理修复等发展阶段。新时代以来,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发生了重大转折性变化。文章系统梳理了长江生态环境保护发展历程,重点分析了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取得的成就和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了应对策略。此外,还全面总结了湖南省在助力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中探索的“五高”经验,为新时代进一步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文明 长江经济带 高质量发展 生态环境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居民生计变化的区域生态修复社会效益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马庆 苏香燕 +5 位作者 周妍 李付全 张永帅 胡自远 李凯 孙然好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5101-5112,共12页
区域生态修复工程能够影响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增进居民福祉,促进区域内生式发展,但当前对于社会效益的量化缺乏具体标准。以沂蒙山区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为例,基于居民可持续生计框架和指标体系,量化工程实施前后区域内居民... 区域生态修复工程能够影响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增进居民福祉,促进区域内生式发展,但当前对于社会效益的量化缺乏具体标准。以沂蒙山区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为例,基于居民可持续生计框架和指标体系,量化工程实施前后区域内居民生计活动的变化,从而分析不同修复单元之间差异的主控因子。结果表明:(1)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影响居民生计策略转变。居民收入结构由务农主导型向务工主导型和兼业多项型转变,农业生产方式由人力密集型向规模化和集约化的现代经营转变,乡村产业结构由传统农耕向特色种植和乡村旅游等生态衍生产业转变;(2)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对居民综合生计具有明显提升作用。整体工程区内居民综合生计水平几乎增长了一半,但不同生计类型的变化程度略有差异,由高到低为生计环境>生计结果>生计资本;(3)尽管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不同修复单元的差异较为显著。如森林提质主体修复单元等多元化收入来源的修复单元内居民生计指数最高;发展生态产业的修复单元内居民生计可持续性最高,如水质提升与污染防治单元;生计模式单一且资源匮乏的修复单元内居民生计水平偏低,如废弃矿山主体修复单元。分析不同生计类型和修复单元的变化差异性,有助于制订精准的政策和管理措施,推动生态修复事业向着更高标准、更广领域、更深层次发展,为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 可持续生计 效益评估 生态贫困陷阱 沂蒙山区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YOLOv5算法的长江大保护水利工程项目多场景质量安全检测 被引量:1
7
作者 徐亮 陈旭 +1 位作者 张卓 郑向泉 《水利水电科技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2-89,共8页
为解决长江大保护水利工程项目施工中质量安全隐患检测效率低、主观性强、易漏检等问题,通过分析项目多场景质量安全检测任务需求,明确了各类质量安全隐患的具体场景,利用YOLOv5算法进行了图像增强优化并搭建了智能识别算法架构,采用现... 为解决长江大保护水利工程项目施工中质量安全隐患检测效率低、主观性强、易漏检等问题,通过分析项目多场景质量安全检测任务需求,明确了各类质量安全隐患的具体场景,利用YOLOv5算法进行了图像增强优化并搭建了智能识别算法架构,采用现场拍摄、网络爬虫技术及项目部内部数据资源,搜集并整理了上千张高质量照片,构建了质量安全图像数据集。在此基础上,通过融入区域检测功能,多场景质量安全检测系统能对指定的作业区域进行精准监测,可以有效地避免误检情况,提升检测效率与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大保护 水利工程项目 质量安全检测 图像增强 多场景 YOLOv5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态重要性和生态脆弱性的干旱区生态保护范围分级管理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海洋 龙爱华 +2 位作者 王浩 张沛 邓晓雅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1-145,共15页
植被是干旱内陆河区天然生态的主要组成,天然植被保护和修复是干旱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课题。以塔里木河干流为研究区,基于长系列遥感观测及分析数据,构建生态重要性及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定量评价研究区天然植被生态重要性和生态脆弱性... 植被是干旱内陆河区天然生态的主要组成,天然植被保护和修复是干旱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课题。以塔里木河干流为研究区,基于长系列遥感观测及分析数据,构建生态重要性及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定量评价研究区天然植被生态重要性和生态脆弱性,在此基础上,遵循以供定需的生态水资源配置原则,按照不同可供水量可覆盖的最优保护及修复范围划分生态保护及修复等级。研究结果表明:塔里木河干流上、中游天然植被呈退化趋势,下游生态有所复苏,人工侵占是天然植被规模减小的主要原因;流域生态非常重要、比较重要、一般重要的面积分别为2402 km~2、3570 km~2、4154 km~2,空间上河道两岸高于河岸远端、上游高于中下游、左岸高于右岸;流域生态非常脆弱、比较脆弱、一般脆弱的面积分别达到14309 km~2、13556 km~2、14059 km~2,空间上下游高于上中游、右岸高于左岸;流域1~4级生态保护范围总面积分别为2967 km~2、5189 km~2、7232 km~2、8129 km~2,1~4级生态修复范围总面积分别为3708 km~2、3726 km~2、5090 km~2、2271 km~2,总体来看,保护和壮大胡杨林种群优先级别最高,草地生态保护及修复次之,最后为稳固和扩大绿洲-荒漠过渡带。本文对塔里木河干流生态保护及修复工程布局和水资源配置具有指导意义,也为区域生态治理提供了思路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重要性 生态脆弱性 生态保护 生态修复 荒漠河岸林 塔里木河干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引江补汉工程运行对三峡水源区水环境的影响预测
9
作者 吴贞晖 王孟 +3 位作者 刘扬扬 吴比 肖洋 张可可 《长江科学院院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4-203,共10页
引江补汉工程实施将引起三峡库区水文情势和水质变化。为预测引江补汉工程运行对水源区水环境的影响,构建水源区二维水动力水质模型,分析丰、平、枯、特枯水年情景下水源区水文情势、水动力变化和化学需氧量(COD)、氨氮、总磷浓度时空... 引江补汉工程实施将引起三峡库区水文情势和水质变化。为预测引江补汉工程运行对水源区水环境的影响,构建水源区二维水动力水质模型,分析丰、平、枯、特枯水年情景下水源区水文情势、水动力变化和化学需氧量(COD)、氨氮、总磷浓度时空分布特征,并提出相应的水环境保护措施。结果表明:引江补汉工程实施后,龙潭溪取水口水域水动力条件显著增强,各月流速增幅达0~0.04 m/s;工程实施后取水口水质受引水拖拽作用趋向于主库区,不同典型年下该断面COD、氨氮、总磷年均变化幅度分别介于-2.31%~0.41%、4.18%~8.20%、0.77%~1.82%,非引水时段有发生富营养化风险。研究成果可为引江补汉工程水源区水环境保护与治理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引江补汉工程 三峡水源区 水环境影响预测 数值模拟 二维水动力水质模型 水环境保护与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水资源利用的长江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标准研究
10
作者 马茗远 张浩然 +2 位作者 赵钟楠 朱维 徐康宁 《水土保持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04-315,共12页
[目的]评估建立长江流域内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标准的测算方法,为推动流域水资源保护和水生态环境的恢复以及流域内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首先基于水域面积,利用调节因子修正当量因子表,进而测算2010—2020年长江流域... [目的]评估建立长江流域内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标准的测算方法,为推动流域水资源保护和水生态环境的恢复以及流域内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首先基于水域面积,利用调节因子修正当量因子表,进而测算2010—2020年长江流域水资源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其次,计算流域内各地区水资源淡水及水污染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以此评估各地区水资源超载状况;最后,以全流域水资源生态超载系数为基准线界定各地区补偿主客体身份,基于公共物品属性及外部性相关理论,结合水资源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计算各地区生态保护补偿的理论额度与下限值。[结果]①2010—2020年,长江流域水资源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分别为1.17×10^(12),1.18×1012,1.19×10^(12)元,有逐年上升的趋势。②2010—2020年长江流域淡水资源生态足迹先升高后降低,而水污染生态足迹持续升高,结合水资源生态承载力概念来看,长江流域未出现超载的情况,但在上海、江苏及河南地区存在水资源供需缺口。③在研究期间内,青海、西藏、广东、广西、湖南、江西和福建始终为生态保护补偿的客体,而安徽、云南、浙江、河南、江苏和上海始终为生态保护补偿的主体,支付补偿省份的额度均在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之内,且逐年下降。[结论]本文研究建立的测算模型将水生态、水资源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紧密关联,可以为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水生态维护以及全流域生态保护补偿标准的制定等工作提供科学且合理的切入点与范例,有望推动中国一级流域生态保护补偿工作持续深入开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流域 水资源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生态足迹 生态保护补偿 公共物品属性 外部性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海域管理模式的长江口海洋生态保护空间格局及连通性分析
11
作者 何彦龙 赵丽侠 +3 位作者 姚炜民 刘守海 邓邦平 张亭亭 《应用海洋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5-52,共8页
生态保护空间格局及其连通性对保护生物物种和维持局域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以长江口海域空间利用管理模式为基础,利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orphological Spatial Pattern Analysis,MSPA)和景观连通性模型,研究长江口海域生... 生态保护空间格局及其连通性对保护生物物种和维持局域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以长江口海域空间利用管理模式为基础,利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orphological Spatial Pattern Analysis,MSPA)和景观连通性模型,研究长江口海域生境特征,识别重要生态源地及其连通性,并分析其与现有保护格局的匹配性,以期为长江口海域生态系统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提供支持。研究结果表明:长江口海域15块保护空间中,识别重要生态源地12个,总面积约为3080 km^(2),占上海市海洋功能区划面积的28.6%。重要源地主要分布于长江口南支及附近海域。连接12个生态源地的生态廊道23条。本研究识别的长江口门内生态源地空间与上海市最新公布的海洋生态保护红线空间匹配性较好,但连接南支和北支口门附近的重要保护空间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域管理 生态保护空间 格局 连通性 长江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EE云计算LandTrendr算法的长三角森林扰动与增益连续监测
12
作者 江德婷 童旭东 +3 位作者 陈冬花 刘赛赛 杜一莎 樊景威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23-431,共9页
长三角作为我国森林资源丰富的区域之一,拥有巨大的碳汇潜力.准确捕捉和评估长三角森林的扰动与增益情况,对于提升该地区的森林管理水平以及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LandTrendr变化检测算法和基于GEE(Google Earth Engi... 长三角作为我国森林资源丰富的区域之一,拥有巨大的碳汇潜力.准确捕捉和评估长三角森林的扰动与增益情况,对于提升该地区的森林管理水平以及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LandTrendr变化检测算法和基于GEE(Google Earth Engine)云平台的Landsat 5~8时间序列叠加的方法,对长三角1991—2020年长达30年的森林扰动与增益进行监测.结果表明:LandTrendr算法监测森林扰动与增益的总体精度达到88.5%,森林扰动与增益的生产者精度、用户精度均高于80%,表明长三角森林扰动与增益监测效果较好.长三角森林扰动总面积为9646.96 km^(2),森林增益总面积为37205.46 km^(2),近30年长三角森林总面积呈增加趋势.基于GEE云平台的LandTrendr算法实现了长三角森林扰动与增益的精准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三角 森林扰动与增益 LandTrendr 谷歌地球引擎 Landsat数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大保护EPC工程管理知识图谱构建方法及应用
13
作者 钟千有 刘兴宁 +3 位作者 郭先强 来亦姝 张涵需 吴学明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58-66,共9页
在现代工业环境中,EPC管理领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复杂数据管理与决策挑战。随着数据体量的不断增长,传统的数据处理方法已难以满足高效、高精度的知识提取与管理需求。探讨了基于深度学习的长江大保护EPC工程管理知识图谱构建技术,通过结... 在现代工业环境中,EPC管理领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复杂数据管理与决策挑战。随着数据体量的不断增长,传统的数据处理方法已难以满足高效、高精度的知识提取与管理需求。探讨了基于深度学习的长江大保护EPC工程管理知识图谱构建技术,通过结合BERT-BiLSTM-CRF模型进行实体识别,并采用改进的BERT-BiGRU-Attention模型进行实体间关系抽取,对EPC管理领域中标准规范、管理文档等信息进行知识图谱构建与系统化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改进的知识抽取模型在EPC工程管理领域中的实体识别率和关系抽取率分别高达93.5%、92.9%,显著提高了EPC知识管理的效率,为知识综合应用打下基础。最后,将知识抽取与EPC管理平台集成,操作界面友好,且支持知识动态更新与知识查询。综上,研究成果为EPC工程管理领域的专业人士提供了一个动态更新、内容丰富的知识图谱资源库,并通过EPC管理平台增强了项目管理过程中的复杂决策能力,推动了EPC项目管理的智能化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度学习 知识图谱 长江大保护 实体识别 关系抽取 管理平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2000—2022年长江流域植被覆盖时空变化的影响
14
作者 刘国波 刘桂环 +1 位作者 文一惠 华妍妍 《风景园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2-21,共10页
【目的】长江流域是中国重要的经济中心和重点生态区,其植被状况对维护中国生态安全、支撑中国区域协调发展至关重要。研究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长江流域植被覆盖时空变化的影响和贡献率,对未来科学制定自然恢复与人工修复相结合的生态... 【目的】长江流域是中国重要的经济中心和重点生态区,其植被状况对维护中国生态安全、支撑中国区域协调发展至关重要。研究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长江流域植被覆盖时空变化的影响和贡献率,对未来科学制定自然恢复与人工修复相结合的生态工程实施策略、因地因时制宜开展长江流域生态保护修复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方法】基于长时间序列的气象、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土地利用/覆盖数据,采用森氏斜率趋势分析、曼-肯德尔显著性检验、偏相关分析、残差分析等方法,分析2000—2022年长江流域NDVI时空变化、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长江流域NDVI变化的影响。【结果】长江流域2000—2022年平均NDVI为0.736,大致呈现“中部高、东西低”空间分布格局。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因素影响,NDVI变化呈波动上升趋势,变化斜率为0.0019/a,空间分布格局呈“中游大部分地区上升明显,上游和下游城市化地区有所下降”特征。气候变化对长江流域NDVI变化发挥正向作用和负向作用的面积比例分别是78.33%和21.67%。人类活动对长江流域NDVI变化趋势的贡献率达64.90%,而气候因素对NDVI变化趋势的贡献率达35.10%。【结论】未来生态工程实施应正确处理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关系。在长江流域生态受损程度较轻、自我恢复能力较强的区域,要注重自然恢复,积极采用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严格实施封禁保护,扩大自然恢复区域面积占比。生态工程和城市扩张等不同人类活动对NDVI变化趋势表现出正负向效应差异,且正向效应区域大于负向效应区域。未来,在生态系统受损严重、难以依靠自然条件实现短期恢复,但水热条件较好的地区,要注重“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多目标协调提升,可持续地开展生态工程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评估 影响因素 生态保护修复 长江流域 归一化植被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聚落视域下的长江干流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
15
作者 胡燕 胡茜茜 《江苏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96-203,I0005,共9页
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与非遗保护国际范式转型的双重背景下,以长江干流人类非遗整体性保护为切入点,突破传统村落尺度的空间局限,首次以文化聚落概念,构建流域人类非遗整体性保护框架。通过民俗学田野调查等跨学科方法,揭示文化聚落... 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与非遗保护国际范式转型的双重背景下,以长江干流人类非遗整体性保护为切入点,突破传统村落尺度的空间局限,首次以文化聚落概念,构建流域人类非遗整体性保护框架。通过民俗学田野调查等跨学科方法,揭示文化聚落在长江干流人类非遗空间中的相关性、传承性与生态性等特征,并针对现行整体性保护中存在的行政区划壁垒导致的传统社区解构等系统性困境,提出三大创新路径:其一,通过构建多元参与的跨省协同机制破解政策壁垒;其二,通过文旅融合实现“非遗-生态-经济”协同发展;其三,通过多技术融合达成数字化叙事的协同创新,为流域整体性传承提供兼具空间整合性与生态动态性的方法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聚落 长江干流 人类非遗 整体性保护 中华文明标识 吉祥文化符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白龙江森林资源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6
作者 汪洋 《园艺与种苗》 2025年第2期105-107,共3页
甘肃白龙江流域森林资源在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维持及气候调节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因此,对其保护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探究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分析,揭示了白龙江森林资源保护存在3个主要问题:一是森林资源管护设施落后;二是管护机制不健... 甘肃白龙江流域森林资源在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维持及气候调节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因此,对其保护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探究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分析,揭示了白龙江森林资源保护存在3个主要问题:一是森林资源管护设施落后;二是管护机制不健全与管理体系效率低下;三是林区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间的矛盾加剧,绿色经济发展滞后,未能实现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保护。为此,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包括优化管护设施资源配置、建立健全管护长效机制和推动绿色发展与生态补偿机制的构建。该文旨在促进白龙江流域森林资源的高效保护与可持续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龙江森林资源 保护存在问题 管护机制 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禁渔:生态与文化共生的实践与理论探索
17
作者 黄卫华 《黑龙江水产》 2025年第5期645-649,共5页
长江沿岸的渔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数千年的历史记忆,反映了渔民的生活方式、生产技艺、信仰习俗和文化传承。长江十年禁渔政策的实施,虽然在生态保护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对长江渔文化带来了一定的影响。文章... 长江沿岸的渔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数千年的历史记忆,反映了渔民的生活方式、生产技艺、信仰习俗和文化传承。长江十年禁渔政策的实施,虽然在生态保护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对长江渔文化带来了一定的影响。文章基于对长江沿岸5省12个渔村的田野调查(2021—2023),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与政策文本分析,揭示了禁渔政策实施后渔民身份断裂、传统技艺失传以及文化符号消解等问题。研究提出,通过数字化保护(如3D复原17种渔具)、生态补偿机制转型以及文化空间的创造性重构,可以实现渔文化的现代化再生。在理论层面,文章构建了“生态—文化韧性”框架,指出政策设计需预留文化缓冲空间(如5%的文化捕捞区),以推动从渔猎文明到生态文明的范式转变,为全球生态政策的制定提供了兼顾文化保护的理论与实践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渔文化 传承 生态保护 机制重构 共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省石阡县龙川河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渔业资源现状调查
18
作者 陈超 《养殖与饲料》 2025年第5期6-9,共4页
[目的]为了解贵州省石阡县龙川河地区水产种质资源种类和分布特征,推动长江流域渔业生态的健康发展。[方法]2023年4月在石阡县龙川河采集水样,分别于2020年5月、2022年12月和2023年5月采用定置刺网、多种网具进行水生生物监测,对采集的... [目的]为了解贵州省石阡县龙川河地区水产种质资源种类和分布特征,推动长江流域渔业生态的健康发展。[方法]2023年4月在石阡县龙川河采集水样,分别于2020年5月、2022年12月和2023年5月采用定置刺网、多种网具进行水生生物监测,对采集的各项水质指标、水生生物体长和体重、种群及种群多样性指数等进行分析。[结果]龙川河水质状况总体良好,主要污染物为总氮,含量为3.21 mg/L,总磷含量为0.0625 mg/L;鱼类资源较为丰富,2023年鱼类共55种、保护鱼类共2种,特有鱼类共9种,监测到外来种6种;2023年龙川河鱼类种类数(土著鱼类)为49种,较2020年增加了44.12%;Shannon-Wiener指数为2.58,较2020年增加了21.70%;2023年龙川河区域代表种在渔获物中占比为31.09,相比2020年增加33.49%。长江流域禁渔后,龙川河2022年和2023年的水生生物完整性指数评价指标最终得分分别为46.67和40.00。[结论]禁渔后,龙川河鱼类资源丰度总体呈增加趋势,水生生物完整性指数总体呈稳定趋势,禁渔政策能够在水域生态系统的保护中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流域 龙川河 水产种质资源 保护现状 种群多样性 水生生物完整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大保护背景下水生生物资源养护与管理探究
19
作者 高增 《河北渔业》 2025年第5期40-42,共3页
为助力长江流域水生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从长江水生生物资源现状、长江流域水生生物资源面临的威胁等方面出发,包括过度捕捞、水域污染、工程建设、基础薄弱等,对长江大保护背景下水生生物资源养护与管理进行探究,并提出具体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 长江大保护 水生生物资源 养护与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对澜沧江流域森林防火提升研究--以云南昌宁县为例
20
作者 李佳娜 《森林防火》 2025年第2期50-54,共5页
澜沧江流域森林防火面临基础设施不足、公众防火意识淡薄等挑战。提升森林防火服务功能需完善基础设施,如道路、通讯设备和监测预警系统。加强宣传教育,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增强公众防火意识,结合应急部门和社区合作提升防火知识和技能。... 澜沧江流域森林防火面临基础设施不足、公众防火意识淡薄等挑战。提升森林防火服务功能需完善基础设施,如道路、通讯设备和监测预警系统。加强宣传教育,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增强公众防火意识,结合应急部门和社区合作提升防火知识和技能。强化监管与执法,完善法规,严厉打击违规行为,建立监管体系和风险评估机制。推动科技创新,引进先进技术设备,研发决策支持系统,缩短生态恢复时间。加强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实现资源合理配置,提高管理水平和加强防火巡护力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防火 云南昌宁 自然保护地 整合优化 澜沧江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