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利用深地震反射剖面研究太行山南端的地壳精细结构和构造
1
作者 酆少英 刘保金 +4 位作者 左莹 姬计法 谭雅丽 丁奎 武泉 《地震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67-283,共17页
为研究太行山南端地壳精细结构,在太行山南端的辉县—长垣之间布设了一条长约120km的深地震反射剖面。结果显示,该区地壳结构分层特征性明显,总地壳厚33.5~42.7km。上地壳厚13.3~20.1km,东薄西厚;下地壳有良好的反射性质,由一系列反射... 为研究太行山南端地壳精细结构,在太行山南端的辉县—长垣之间布设了一条长约120km的深地震反射剖面。结果显示,该区地壳结构分层特征性明显,总地壳厚33.5~42.7km。上地壳厚13.3~20.1km,东薄西厚;下地壳有良好的反射性质,由一系列反射能量较强的弧状或倾斜强反射构成。壳幔分界面反射能量较强,横向连续性较好,自东向西呈逐渐加深的形态。剖面沿线的断裂构造较为发育,共解释了11条断层,其中10条为上地壳内发育的断层。汤东断裂为汤阴断陷的主控边界断裂,向下以铲形正断层方式切割了沉积地层和基底,约在15~16km深度处归并到上、下地壳分界面上。在汤阴断陷的南东侧,剖面上存在一个近垂直的条带状反射能量减弱带或壳内界面的不连续带,自上而下切割了上、下地壳分界面、下地壳及壳幔分界面,属于地壳尺度的深大断裂。该断裂带记录了与剖面下方软流圈上升流相关的岩浆底侵作用,为深部热物质的上涌提供了通道,而深部物质的上涌、岩浆底侵或热侵蚀作用导致地壳出现拉张伸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地震反射剖面 太行山南端 汤阴断陷 华北盆地 地壳深断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北缘大柴旦地区山前带构造建模及演化研究 被引量:20
2
作者 王大华 王金铎 +4 位作者 肖永军 李军亮 柴先平 张俊锋 丁丽荣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10,共10页
针对柴北缘大柴旦地区北东、北西向两组逆冲推覆断裂交汇,构造变形极其复杂,构造解析困难的问题,充分利用野外地质调查、地震、重磁电、钻井(孔)等资料,理清了研究区主要断裂体系及其组合特征与展布规律。采用地表和地下构造、浅部和深... 针对柴北缘大柴旦地区北东、北西向两组逆冲推覆断裂交汇,构造变形极其复杂,构造解析困难的问题,充分利用野外地质调查、地震、重磁电、钻井(孔)等资料,理清了研究区主要断裂体系及其组合特征与展布规律。采用地表和地下构造、浅部和深部构造、地震和非震资料相结合的方法,开展了山前带构造建模研究与构造解析。通过研究,确定了研究区发育NW和近WE向两组断层和盆缘逆冲、盆内逆冲、盆内挤压-走滑等3类断裂体系,平面上具有分区、分带性;建立了盆缘、盆内不同构造变形机制的构造解释模型;共识别出了挤压、伸展和走滑等3大类8种构造样式,明确了构造样式组合模式及其分布规律,理清了研究区"南北分带、东西分区"的构造变形特征;南西-北东向构造演化剖面分析明确了盆缘、盆内推覆构造与盆内反冲构造后展式演化时序及其对中生界残留分布的控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变形 构造建模 断裂组合 大柴旦地区 柴北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层间滑动断层及其控矿作用——以山东胶莱盆地北缘金成矿带为例 被引量:19
3
作者 沈远超 张连昌 +2 位作者 刘铁兵 曾庆栋 李光明 《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11-14,19,共5页
近年在山东胶莱盆地的北缘发现了一种新的金矿类型———层间滑动角砾岩型金矿。研究表明该类矿床赋存于中生代盆地盖层与变质基底接触带附近的低角度层间滑动断层中 ,该断层带具有延伸大、低角度、倾向滑动和层带结构等特征。主要工业... 近年在山东胶莱盆地的北缘发现了一种新的金矿类型———层间滑动角砾岩型金矿。研究表明该类矿床赋存于中生代盆地盖层与变质基底接触带附近的低角度层间滑动断层中 ,该断层带具有延伸大、低角度、倾向滑动和层带结构等特征。主要工业矿体受层间滑动构造角砾岩带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角度断层 层间滑动构造 胶菜盆地 金矿床 成矿带 成矿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山新生代隆升—剥蚀历史的裂变径迹热年代学分析 被引量:37
4
作者 吴中海 吴珍汉 +1 位作者 万景林 周春景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7-32,共6页
综合分析前人的热年代学数据发现华山地区自晚白垩世以来至少经历了三次快速隆升阶段,在120~57Ma间华山经历了缓慢隆升过程,约57Ma以来华山开始相对渭河地堑的快速隆升。其中,57~42Ma间、32~22Ma间和约8Ma以来均为相对快速隆升阶段,... 综合分析前人的热年代学数据发现华山地区自晚白垩世以来至少经历了三次快速隆升阶段,在120~57Ma间华山经历了缓慢隆升过程,约57Ma以来华山开始相对渭河地堑的快速隆升。其中,57~42Ma间、32~22Ma间和约8Ma以来均为相对快速隆升阶段,视隆升速度约为0.18~0.23mm/a;而42~32Ma间和22~8Ma间则为相对缓慢隆升过程,视隆升速度约为0.01mm/a。约57Ma以来华山的隆升-剥蚀量约为8.5km,平均隆升速度约为0.15mm/a;约32Ma以来的总隆升幅度约为4.5~5.1km,平均视隆升速度约为0.14~0.16mm/a。晚中生代以来华山的隆升过程实际上反映的是东秦岭的隆升过程,与区域地貌结构和周缘断陷盆地的演化过程有密切的成因联系,它表明东秦岭地区的三级等高峰顶面是120~57Ma、42~32Ma和22~8Ma间山脉缓慢隆升-剥蚀的结果,同时反映57~55Ma是渭河盆地开始快速裂陷和秦岭北麓正断层开始强烈活动的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山 渭河盆地 裂变径迹 山脉隆升 峰顶面 秦岭北缘断层 秦岭造山带 热年代学 隆升-剥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北缘浅层滑脱断裂下盘油气富集规律及控藏模式 被引量:8
5
作者 罗群 黄捍东 李玉喜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4-38,共5页
运用构造解析、断层封闭性分析方法,通过剖析断裂系统特征、断裂带结构及其封闭性、断裂上下盘油气成藏条件的差异对柴达木盆地北缘浅层滑脱断裂下盘油气富集规律及成藏机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柴北缘发育深层基底断裂和浅层滑脱断裂两... 运用构造解析、断层封闭性分析方法,通过剖析断裂系统特征、断裂带结构及其封闭性、断裂上下盘油气成藏条件的差异对柴达木盆地北缘浅层滑脱断裂下盘油气富集规律及成藏机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柴北缘发育深层基底断裂和浅层滑脱断裂两大断裂系统,目前所发现的6个浅层油气藏均位于滑脱断裂下盘;浅层滑脱断裂带垂向渗透性的分带特征是导致断裂上下盘油气运聚成藏巨大差异的主要原因,滑脱断裂中致密带阻止了深层油源向滑脱断裂上盘圈闭的运移,而滑脱断裂下渗透带为深层油源至下盘圈闭的油气运移通道;存在南八仙-冷湖五号型、冷湖七号-葫芦山型、鄂博梁-鸭湖型和可能存在型4种滑脱断裂下盘聚油成藏模式;有油源断裂沟通的滑脱断裂下盘圈闭是柴达木盆地北缘勘探的重要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脱断裂 断裂下盘 垂向渗透性 运移通道 柴北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伊通地堑西北缘走滑—冲断复合构造特征与油气勘探方向 被引量:6
6
作者 唐大卿 陈红汉 +1 位作者 何生 张辉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82-289,共8页
伊通地堑西北缘地表及地下地质条件极其复杂,地震勘探程度低,资料品质差,严重制约了对该地区构造特征的认识和油气勘探工作。本文运用构造解析方法,通过对最新的野外露头、钻井、地震等资料的综合研究,发现伊通地堑西北缘新近纪以来总... 伊通地堑西北缘地表及地下地质条件极其复杂,地震勘探程度低,资料品质差,严重制约了对该地区构造特征的认识和油气勘探工作。本文运用构造解析方法,通过对最新的野外露头、钻井、地震等资料的综合研究,发现伊通地堑西北缘新近纪以来总体呈逆冲为主、右行走滑为辅的走滑—冲断复合构造特征,形成宽2~4km的断褶带,其演化受控于新近纪以来该地区断裂的反转构造活动。该断褶带具备良好油气成藏条件,可能是伊通地堑新的找油气领域,油气勘探应该以寻找走滑—冲断作用形成的雁列式背斜带、雁列断块和逆冲断层下盘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缘断裂 逆冲断层 右行走滑 断褶带 油气成藏 伊通地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东秦岭前寒武纪的构造演化特征 被引量:8
7
作者 徐贵忠 王艺芬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2期101-112,共12页
本文研究的范围主要涉及东秦岭的北部地区——北秦岭(即旧称“秦岭地轴”)。作者着重讨论了秦岭造山带的杂岩(秦岭杂岩、宽坪杂岩和陶湾杂岩)和太华杂岩的岩石组合、原岩建造、岩石化学、地球化学技其地质构造特征。提出秦岭杂岩是在中... 本文研究的范围主要涉及东秦岭的北部地区——北秦岭(即旧称“秦岭地轴”)。作者着重讨论了秦岭造山带的杂岩(秦岭杂岩、宽坪杂岩和陶湾杂岩)和太华杂岩的岩石组合、原岩建造、岩石化学、地球化学技其地质构造特征。提出秦岭杂岩是在中元古代时期因华南洋壳海域的岩石圈断块沿华北断块南缘向北俯冲引起断块区基底开裂,向南漂离而形成的块体。宽坪杂岩与陶湾杂岩是在秦岭杂岩块体向南漂离过程中形成的以洋壳为底的边缘海盆地的产物。经晋宁运动,边缘海闭合,形成早期的北秦岭造山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寒武纪 构造 演化 盆地 断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北缘地区断裂控藏综合模式 被引量:2
8
作者 罗群 杨竞 魏分粮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3,共3页
运用断裂控烃理论的原理,对柴北缘地区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和油气运聚成藏模式进行了研究,认为受北部祁连山、西部阿尔金山和南部昆仑山构造应力的共同作用,柴北缘发育北西—北西西向、近东西向和北东—北东东向3组断裂;纵向上形成深、浅2... 运用断裂控烃理论的原理,对柴北缘地区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和油气运聚成藏模式进行了研究,认为受北部祁连山、西部阿尔金山和南部昆仑山构造应力的共同作用,柴北缘发育北西—北西西向、近东西向和北东—北东东向3组断裂;纵向上形成深、浅2套断裂系统,控制多组构造带的形成与展布,具有明显的断裂控藏特征,主要表现在断裂控制了深、浅层各类构造圈闭的形成,是油气纵向运移的惟一通道,也是浅层滑脱构造油气藏的重要遮挡因素,严格控制了油气藏的分布。总结出断控冲起—断滑构造聚油、断裂输导天然气运聚成藏等5种油气运聚成藏模式,划分出5个相应的油气运聚成藏模式区,对柴北缘地区下一步勘探有重要预测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裂控烃理论 断裂特征 油气藏分布 控藏模式 预测意义 柴北缘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北缘宽沟口—红旗沟韧性剪切带及其金成矿动力机制探讨 被引量:3
9
作者 黄银宝 丁春梅 《西北地质》 CAS CSCD 2003年第4期48-55,共8页
在介绍宽沟口—红旗沟韧性剪切带基本特征和含矿性的同时,用"断裂阀-构造泵吸-周期性破裂愈合"的构造-流体耦合成矿动力机制,论述了该剪切带的形成、发育的全过程,并论述了该剪切带构造动力对成矿系统的启动、运行机制和对成... 在介绍宽沟口—红旗沟韧性剪切带基本特征和含矿性的同时,用"断裂阀-构造泵吸-周期性破裂愈合"的构造-流体耦合成矿动力机制,论述了该剪切带的形成、发育的全过程,并论述了该剪切带构造动力对成矿系统的启动、运行机制和对成矿物质的运动学、几何学特征的控制以及由此产生的成矿过程、聚矿能力和成矿产物之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矿动力机制 断裂阀-构造泵吸-周期性破裂愈合 韧性剪切带 柴北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北缘断陷盆地区强震孕育的卫星遥感影像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李建华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74-381,共8页
利用多时相、多波段卫星图像,研究1979年五原6.0级地震、1989年大同-阳高6.1级地震和1996年包头西6.4级地震震区的构造活动信息,结合前人的烈度调查资料,探讨这些强震发生的地质构造环境。研究表明:1979年五原6.0级地震发生在NE向海子... 利用多时相、多波段卫星图像,研究1979年五原6.0级地震、1989年大同-阳高6.1级地震和1996年包头西6.4级地震震区的构造活动信息,结合前人的烈度调查资料,探讨这些强震发生的地质构造环境。研究表明:1979年五原6.0级地震发生在NE向海子堰断裂与NW向五原西断裂交会的部位。五原6.0级地震高烈度区等震线长轴呈NE向,与海子堰断裂一致,是五原地震的发震构造。1996年包头西6.4级地震发生在由陡崖和沟槽地貌显示的NEE向乌拉山北缘断裂与NW向新生砂石厂断裂交会的部位。包头西6.4级地震高烈度区等震线长轴呈NE向,与乌拉山北缘断裂接近,该断裂是包头西6.4级地震的发震构造。2次地震高烈度区长轴与低烈度区长轴走向相差近90°,这是因为除发震构造外,烈度区还受一组与之交会的共轭断裂活动的影响。1989年大同-阳高6.1级地震,发生在从六棱山腹地向大同-阳高盆地延伸的NNE向大王村-西要泉断裂上,该断裂是大同-阳高地震的发震构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北缘 断陷盆地区 强震孕育 卫星遥感影像 发震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渭河盆地东南缘渭南塬前北侧分支断层的浅部结构及晚第四纪活动
11
作者 李晓妮 杨晨艺 +6 位作者 李高阳 冯希杰 黄引弟 李陈侠 李苗 裴跟弟 王万合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484-499,共16页
渭南塬前断裂是渭河盆地东南缘一条重要的近EW向的全新世活动断裂,与1556年华县8级特大地震的发生密切相关。该断裂的北分支——渭南塬前北侧分支断层通过渭南市区,查明该北侧分支断层的展布、浅部结构、晚第四纪活动性以及发震能力,对... 渭南塬前断裂是渭河盆地东南缘一条重要的近EW向的全新世活动断裂,与1556年华县8级特大地震的发生密切相关。该断裂的北分支——渭南塬前北侧分支断层通过渭南市区,查明该北侧分支断层的展布、浅部结构、晚第四纪活动性以及发震能力,对于当地的防震减灾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文中通过浅层地震和钻孔联合剖面探测,结合地面地质调查,对渭南塬前北侧分支断层的展布、结构特征以及晚第四纪活动性开展研究。4条测线的浅层地震勘探揭示渭南塬前北侧分支断层与渭南塬前断裂平行展布,两者呈阶梯状正断层结构关系。渭南塬前北侧分支断层错断多套第四纪地层,显示出生长型正断层特征;可识别的上断点埋深为95m以浅,晚更新统的垂直错距为16~20m;在剖面上表现为宽200~1 800m的次级断陷带,具有阶梯状正断层和小型地堑结构。钻孔联合地质剖面揭示渭南塬前北侧分支断层距今19ka以来仍有活动,晚更新世中期以来的平均垂直运动速率为0.07~0.26mm/a。结合地表的断层陡坎和断错地貌现象判定,渭南塬前北侧分支断层与渭南塬前主断层同样具有较强的晚更新世—全新世活动性,不能排除渭南塬前北侧分支断层曾经参与1556年华县8级大地震破裂的可能性,亟需针对其潜在地震危险性和危害性开展相关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渭河盆地东南缘 渭南塬前北侧分支断层 断层活动性 浅层地震勘探 钻孔联合剖面探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怀涿盆地北缘断裂带土壤气体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1
12
作者 唐杰 张素欣 +2 位作者 盛艳蕊 王江 丁志华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84-97,共14页
在河北怀涿盆地的郝家坡和小水峪布设两条测线开展了四期土壤气Rn,CO_(2)和Hg的浓度测量,并基于此研究该盆地北缘断裂带南西段和北东段土壤气地球化学特征的空间分布差异及其与断裂活动的关系。结果显示:郝家坡剖面土壤气Rn, CO_(2)和H... 在河北怀涿盆地的郝家坡和小水峪布设两条测线开展了四期土壤气Rn,CO_(2)和Hg的浓度测量,并基于此研究该盆地北缘断裂带南西段和北东段土壤气地球化学特征的空间分布差异及其与断裂活动的关系。结果显示:郝家坡剖面土壤气Rn, CO_(2)和Hg的浓度平均值分别为8 371.16 Bq/m^(3),0.85%和14.82 ng/m^(3);小水峪剖面土壤气Rn,CO_(2)和Hg的浓度平均值分别为2 813.18 Bq/m^(3),0.42%和13.08 ng/m^(3),可见郝家坡地区土壤气Rn,CO_(2)和Hg的浓度平均值均高于小水峪地区,这种浓度空间分布的差异性可能是断裂活动性和断裂破碎程度不同所致。对区域土壤Hg浓度(total mercury,简称为THg)与土壤气测量浓度的对比分析可知,深层THg浓度与土壤气Rn,CO_(2)和Hg浓度在空间分布上具有一定的一致性,且高值异常点分布于断裂带附近。结合区域定点前兆观测数据及地震活动性分析认为,该断裂目前活动水平相对较弱。结果表明,利用土壤气浓度的分布情况探测该区域隐伏断裂的浅层位置具有一定可行性,同时土壤气浓度连续观测对判定该区域断裂的活动性具有一定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怀涿盆地北缘断裂 土壤气 土壤汞 断裂活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PS和SBAS-InSAR的阳原盆地北缘断裂现今地表形变特征 被引量:2
13
作者 高晨 曹筠 +2 位作者 刘书峰 马栋 刘思宇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288-1293,共6页
基于2009~2017年阳原盆地及周边区域GPS观测数据和2017~2019年升、降轨Sentinel-1卫星SAR图像,使用SBAS-InSAR技术精确反演阳原盆地北缘断裂现今地表形变速率场。统计跨断层剖面线上指定间隔点的垂直滑动速率得出,阳原盆地北缘断裂东段... 基于2009~2017年阳原盆地及周边区域GPS观测数据和2017~2019年升、降轨Sentinel-1卫星SAR图像,使用SBAS-InSAR技术精确反演阳原盆地北缘断裂现今地表形变速率场。统计跨断层剖面线上指定间隔点的垂直滑动速率得出,阳原盆地北缘断裂东段、中段和西段两侧垂直滑动速率差值分别约为1.04 mm/a、1.43 mm/a和0.72 mm/a。右所堡-松枝口断裂的左旋走滑运动特征和该断裂与阳原盆地北缘断裂中段空间分布上呈交切关系是导致阳原盆地北缘断裂中段断层活动水平高于东段的主要原因,阳原盆地北缘断裂西段活动性不明显。GPS资料显示,阳原盆地北缘断裂在水平方向上具有右旋走滑运动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阳原盆地北缘断裂 GPS SBAS-InSAR 地表形变 滑动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阳原盆地北缘断裂带中段土壤气体地球化学特征与断裂活动性
14
作者 唐杰 张素欣 +3 位作者 王江 张路飞 丁志华 只楠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99-313,共15页
有研究认为1989年和1991年阳原盆地西侧冀晋交界附近发生的2次中强地震震群导致盆地东侧应力随之调整,意味着阳原盆地开启了新的地震活跃周期。盆地东侧地震活动主要集中在盆地北缘断裂附近,其中段大蟒沟至台家庄为该北缘断裂最活动段,... 有研究认为1989年和1991年阳原盆地西侧冀晋交界附近发生的2次中强地震震群导致盆地东侧应力随之调整,意味着阳原盆地开启了新的地震活跃周期。盆地东侧地震活动主要集中在盆地北缘断裂附近,其中段大蟒沟至台家庄为该北缘断裂最活动段,该断裂带的最新活动情况对于震情形势分析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在河北阳原盆地北缘断裂带中段的大蟒沟、姚家庄、南口村、台家庄布设了4条测线开展2期Rn、CO 2及Hg浓度测量,在南口村、台家庄剖面开展一期土壤化学成分分析,以研究该盆地北缘断裂带中段土壤气体地球化学特征空间差异及其与断裂活动的关系。结果表明:气体浓度高值点分布在断层陡坎、破碎带上,利用断层气在该区域探测隐伏断裂的浅层位置具有可行性;南口村剖面土壤气体释放强度相对高于其他剖面,这种浓度空间分布差异性可能是由于地质构造结构与断裂活动性引起的断裂破碎程度不同所致;土壤中总汞(THg)含量与气体浓度空间分布上具有一定吻合性,基于土壤中总有机碳(TOC)能够吸附Hg元素的特征,THg浓度分布特征能反映一段时间内断层活动状态;结合断裂带周边定点前兆连续观测数据及地震活动性分析认为,该断裂目前活动水平相对较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阳原盆地北缘断裂 土壤气体 总汞(THg) 地球化学特征 断裂活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逆冲断裂带构造特征及油气勘探方向 被引量:21
15
作者 夏义平 徐礼贵 +2 位作者 郑良合 刘万辉 吕友生 《中国石油勘探》 CAS 2005年第5期13-19,72,共8页
对鄂尔多斯盆地西缘物探资料解释研究认为:秦祁贺三叉裂谷的形成和演化,是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形成南北两大不同逆冲断裂带的主要原因。两个区域不整合面、两个滑脱面、两组断裂是油气长距离、大规模运移的主要通道。以南部逆冲断裂体系为... 对鄂尔多斯盆地西缘物探资料解释研究认为:秦祁贺三叉裂谷的形成和演化,是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形成南北两大不同逆冲断裂带的主要原因。两个区域不整合面、两个滑脱面、两组断裂是油气长距离、大规模运移的主要通道。以南部逆冲断裂体系为主的四个区块,石油地质条件优越,油气资源丰富,圈闭类型多样,具有油气并举、深浅层并举、地层岩性圈闭与构造圈闭并举的有利条件,是鄂尔多斯盆地油气勘探的新领域和可能的大场面。主要勘探领域有三个:一是主滑脱面以上,各逆冲大断裂之间成排成带的中生界、上古生界构造群;二是主滑脱面以下在下古生界中形成的大型背斜构造;三是逆冲断裂带前缘带及前缘外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 逆冲断裂带 南北两个逆冲体系 不整合面 滑脱面 成藏规律 油气勘探方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北天山盆山过渡带断裂系统发育特征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2
16
作者 姜颜良 孙文洁 +3 位作者 孔雪 李天然 李彦颖 周培兴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98-411,共14页
准噶尔—北天山盆山过渡带自古生代以来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的叠加改造,断裂系统错综复杂,相互叠加,改造着褶皱构造的形态,控制着油气成藏过程。目前对盆山过渡带断裂体系的展布特征、发育规模和复杂程度缺少系统研究。本文综合运用野外... 准噶尔—北天山盆山过渡带自古生代以来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的叠加改造,断裂系统错综复杂,相互叠加,改造着褶皱构造的形态,控制着油气成藏过程。目前对盆山过渡带断裂体系的展布特征、发育规模和复杂程度缺少系统研究。本文综合运用野外踏勘、地震资料解释,结合断层像素长度、分形维数等定量分析方法,对研究区断裂系统发育特征和差异性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认为:1)盆山过渡带断裂整体呈NWW向展布;以挤压构造样式为主,其次为走滑构造样式,反映研究区整体受控于压扭应力背景;北天山内部断裂构造样式、发育数量及规模多于山前带,反映了北天山内部地质构造和应力场的复杂性。2)盆山过渡带断裂发育具有很好的分形分维特征,山前带断裂分形维数值为1.207,北天山内部断裂分形维数值为1.485,表明北天山内部断裂构造发育和复杂程度明显高于山前带。3)盆山过渡带断裂的发育程度和复杂变形程度整体表现为由南向北、由东向西逐渐减弱,南北方向的差异与地层能干性及构造应力在传递过程中不断损耗,逐渐减弱有关;东西方向的差异与区域走滑断裂的调节和逆冲推覆过程中主应力面并非保持水平而是向东发生倾斜有关。研究成果对了解研究区应力场分布和指导山前带油气地质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裂系统 构造样式 构造变形 分形维数 北天山 准噶尔盆地南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