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5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基于卷积神经网络和叶绿素荧光成像的绿豆叶斑病识别研究
1
作者
张浩淼
高尚兵
+4 位作者
蒋东山
李洁
袁星星
陈新
刘金洋
《山东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33-141,共9页
为了解决绿豆叶斑病不同病害等级之间容易混淆的问题,本研究以感染不同程度叶斑病的绿豆叶片叶绿素荧光图像为研究对象,提出了多模块串联卷积神经网络(Multi-Module Sequential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MMS-Net)模型。该模型主要...
为了解决绿豆叶斑病不同病害等级之间容易混淆的问题,本研究以感染不同程度叶斑病的绿豆叶片叶绿素荧光图像为研究对象,提出了多模块串联卷积神经网络(Multi-Module Sequential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MMS-Net)模型。该模型主要由本研究搭建的Sub模块和Wave模块串联堆叠组成,并且在每个Sub模块中和每个Wave模块结尾处加入混合注意力机制CBAM,在减少非叶斑病特征干扰的同时,对相似病斑进行更为细致的特征提取,提高病害识别的准确率。在相同条件下,与经典的卷积神经网络模型(VGG16、GoogLeNet、ResNet50)以及流行的轻量级卷积神经网络模型(MobileNetV2、MobileNeXt、MobileNetV3、Shuffle-NetV2)进行比较,本研究提出的MMS-Net模型参数量仅为11.43 M,测试准确率达到91.25%,均高于其他模型,分类效果最优。通过分析精度、召回率、F1分数等评价指标可以看出MMS-Net模型具有较好的鲁棒性和泛化能力。本研究结果可为绿豆等作物的抗病种质资源识别和筛选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豆叶斑病
病害等级
卷积神经网络
叶绿素荧光成像
注意力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绿豆叶斑病病原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
9
2
作者
刘昌燕
肖炎农
+4 位作者
吴小微
李莉
陈宏伟
刘良军
万正煌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83-87,共5页
对绿豆叶斑病菌进行形态学和分子特征鉴定,结果表明,分离物在V8培养基上菌落近圆形,菌落边缘泛紫色,分生孢子无色;用通用引物18SF和28SR扩增6个分离物的rDNA-ITS部分序列和测序,并到GenBank(登录号:KM435076)数据库进行比对,6个分离物...
对绿豆叶斑病菌进行形态学和分子特征鉴定,结果表明,分离物在V8培养基上菌落近圆形,菌落边缘泛紫色,分生孢子无色;用通用引物18SF和28SR扩增6个分离物的rDNA-ITS部分序列和测序,并到GenBank(登录号:KM435076)数据库进行比对,6个分离物与变灰尾孢分离物序列相似性为99%,基于形态和分子特征将绿豆叶斑病病原菌鉴定为变灰尾孢。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6个分离物对绿豆‘中绿一号’叶片均致病且存在致病力差异。不同培养基、温度和pH对病原菌生长的影响研究表明,V8培养基最适宜该病菌生长,病菌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5℃,最适pH为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豆
叶斑病
变灰尾孢
鉴定
生物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化学药剂对绿豆尾孢菌叶斑病的田间防治效果比较
被引量:
10
3
作者
刘昌燕
仲建锋
+2 位作者
万正煌
李莉
陈宏伟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3年第25期10307-10308,10312,共3页
[目的]筛选防治绿豆尾孢菌叶斑病的最佳药剂及方案。[方法]通过田间药效试验测定了4种化学药剂对绿豆尾孢菌叶斑病的防治效果。[结果]43%戊唑醇悬浮剂800倍液喷雾、25%嘧菌酯悬浮剂800倍液喷雾、43%戊唑醇悬浮剂500倍液浸种2 h+43%戊唑...
[目的]筛选防治绿豆尾孢菌叶斑病的最佳药剂及方案。[方法]通过田间药效试验测定了4种化学药剂对绿豆尾孢菌叶斑病的防治效果。[结果]43%戊唑醇悬浮剂800倍液喷雾、25%嘧菌酯悬浮剂800倍液喷雾、43%戊唑醇悬浮剂500倍液浸种2 h+43%戊唑醇悬浮剂800倍液喷雾、25%嘧菌酯悬浮剂500倍液浸种2 h+25%嘧菌酯悬浮剂800倍液喷雾处理对绿豆尾孢菌叶斑病的防治效果明显,第3次施药后28 d的防治效果均达到80%以上,且具有一定的增产效果,建议在生产上推广应用。[结论]为绿豆尾孢菌叶斑病的化学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豆
尾孢菌叶斑病
化学药剂
田间防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绿豆叶斑病菌分生孢子的产生和萌发条件研究
被引量:
6
4
作者
张海涛
殷丽华
+2 位作者
柯希望
台莲梅
左豫虎
《农学学报》
2016年第10期78-82,共5页
为了明确绿豆叶斑病病原菌变灰尾孢菌(Cercospora canescens)分生孢子形成及萌发的最适条件,研究了变灰尾孢菌在9种供试培养基上,在不同培养条件下分生孢子的产生及分生孢子的萌发情况。结果表明,在高粱粒培养基上25℃,光暗交替条件...
为了明确绿豆叶斑病病原菌变灰尾孢菌(Cercospora canescens)分生孢子形成及萌发的最适条件,研究了变灰尾孢菌在9种供试培养基上,在不同培养条件下分生孢子的产生及分生孢子的萌发情况。结果表明,在高粱粒培养基上25℃,光暗交替条件下培养10天后即可产孢,培养14天后产孢量可达9×10~5个/mL,玉米粉培养基和小麦粒培养基产孢较少,其他培养基不产孢。分生孢子在25℃、pH 6~7、连续黑暗条件下无菌水中培养20 h后萌发率可达76.0%,不同温度、不同光照处理间萌发率差异显著。在蔗糖溶液和蛋白胨溶液中培养20 h后萌发率分别达87.0%和86.3%。变灰尾孢菌的最适产孢条件为高粱粒培养基上25℃光暗交替培养;分生孢子最适萌发条件为25℃、pH 6~7、连续黑暗培养,蔗糖和蛋白胨可适当提高分生孢子的萌发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豆叶斑病
变灰尾孢菌
产孢量
产孢条件
萌发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绿豆尾孢菌叶斑病研究进展
被引量:
3
5
作者
郭安
杜成章
+4 位作者
张晓春
陈红
王萍
皮竟
张继君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7年第33期163-165,共3页
综述了近年来绿豆尾孢菌叶斑病的病害症状、侵染循环、生长特性、病害防治和互作关系等研究进展,并展望了绿豆尾孢菌病今后的研究方向,为今后的绿豆尾孢菌叶斑病的防治及培育绿豆抗病品种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
绿豆尾孢菌叶斑病
病害症状
生长特性
病害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基于卷积神经网络和叶绿素荧光成像的绿豆叶斑病识别研究
1
作者
张浩淼
高尚兵
蒋东山
李洁
袁星星
陈新
刘金洋
机构
淮阴工学院计算机与软件工程学院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
出处
《山东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33-141,共9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62076107)
科技部重点研发政府间国际合作项目“抗黄花叶病毒病绿豆新品种选育与示范推广”(2019YFE0109100)
+2 种基金
江苏省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项目“抗黄花叶病毒病绿豆新品种及绿色增产增效技术合作研发及海外应用示范”(BZ2022005)
江苏省种业揭榜挂帅项目“双抗杂交绿豆新种质创制及关键基因挖掘利用”(JBGS〔2021〕004)
江苏省研究生科研与实践创新计划项目(SJCX24_2145)。
文摘
为了解决绿豆叶斑病不同病害等级之间容易混淆的问题,本研究以感染不同程度叶斑病的绿豆叶片叶绿素荧光图像为研究对象,提出了多模块串联卷积神经网络(Multi-Module Sequential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MMS-Net)模型。该模型主要由本研究搭建的Sub模块和Wave模块串联堆叠组成,并且在每个Sub模块中和每个Wave模块结尾处加入混合注意力机制CBAM,在减少非叶斑病特征干扰的同时,对相似病斑进行更为细致的特征提取,提高病害识别的准确率。在相同条件下,与经典的卷积神经网络模型(VGG16、GoogLeNet、ResNet50)以及流行的轻量级卷积神经网络模型(MobileNetV2、MobileNeXt、MobileNetV3、Shuffle-NetV2)进行比较,本研究提出的MMS-Net模型参数量仅为11.43 M,测试准确率达到91.25%,均高于其他模型,分类效果最优。通过分析精度、召回率、F1分数等评价指标可以看出MMS-Net模型具有较好的鲁棒性和泛化能力。本研究结果可为绿豆等作物的抗病种质资源识别和筛选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
绿豆叶斑病
病害等级
卷积神经网络
叶绿素荧光成像
注意力机制
Keywords
mung
bean
leaf
spot
Disease degree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
Chlorophyll fluores-cence imaging
Attention mechanism
分类号
S126 [农业科学—农业基础科学]
S522 [农业科学—作物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绿豆叶斑病病原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
9
2
作者
刘昌燕
肖炎农
吴小微
李莉
陈宏伟
刘良军
万正煌
机构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粮食作物种质创新与遗传改良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
出处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83-87,共5页
基金
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CARS-09)
科技部国际合作重点项目(2011DFB31620)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青年科学基金项目(2014NKYJJ35)
文摘
对绿豆叶斑病菌进行形态学和分子特征鉴定,结果表明,分离物在V8培养基上菌落近圆形,菌落边缘泛紫色,分生孢子无色;用通用引物18SF和28SR扩增6个分离物的rDNA-ITS部分序列和测序,并到GenBank(登录号:KM435076)数据库进行比对,6个分离物与变灰尾孢分离物序列相似性为99%,基于形态和分子特征将绿豆叶斑病病原菌鉴定为变灰尾孢。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6个分离物对绿豆‘中绿一号’叶片均致病且存在致病力差异。不同培养基、温度和pH对病原菌生长的影响研究表明,V8培养基最适宜该病菌生长,病菌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5℃,最适pH为6。
关键词
绿豆
叶斑病
变灰尾孢
鉴定
生物学特性
Keywords
mung
bean
leaf
spot
disease
cercospora
canescens
identification
biological characters
分类号
S436.43 [农业科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化学药剂对绿豆尾孢菌叶斑病的田间防治效果比较
被引量:
10
3
作者
刘昌燕
仲建锋
万正煌
李莉
陈宏伟
机构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
出处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3年第25期10307-10308,10312,共3页
基金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专项资金资助项目(CARS-09)
文摘
[目的]筛选防治绿豆尾孢菌叶斑病的最佳药剂及方案。[方法]通过田间药效试验测定了4种化学药剂对绿豆尾孢菌叶斑病的防治效果。[结果]43%戊唑醇悬浮剂800倍液喷雾、25%嘧菌酯悬浮剂800倍液喷雾、43%戊唑醇悬浮剂500倍液浸种2 h+43%戊唑醇悬浮剂800倍液喷雾、25%嘧菌酯悬浮剂500倍液浸种2 h+25%嘧菌酯悬浮剂800倍液喷雾处理对绿豆尾孢菌叶斑病的防治效果明显,第3次施药后28 d的防治效果均达到80%以上,且具有一定的增产效果,建议在生产上推广应用。[结论]为绿豆尾孢菌叶斑病的化学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
绿豆
尾孢菌叶斑病
化学药剂
田间防效
Keywords
mung
bean
cercospora
leaf
spot
Chemical agents
Control efficiency in
the
field
分类号
S435.22 [农业科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绿豆叶斑病菌分生孢子的产生和萌发条件研究
被引量:
6
4
作者
张海涛
殷丽华
柯希望
台莲梅
左豫虎
机构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农学院
出处
《农学学报》
2016年第10期78-82,共5页
基金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子课题(2014BAD07B05-06/H08)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56批面上资助项目(2014M561378)
+2 种基金
国家杂粮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组建项目(2011FU125X07)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成
引进人才科研启动基金(2030010000)
文摘
为了明确绿豆叶斑病病原菌变灰尾孢菌(Cercospora canescens)分生孢子形成及萌发的最适条件,研究了变灰尾孢菌在9种供试培养基上,在不同培养条件下分生孢子的产生及分生孢子的萌发情况。结果表明,在高粱粒培养基上25℃,光暗交替条件下培养10天后即可产孢,培养14天后产孢量可达9×10~5个/mL,玉米粉培养基和小麦粒培养基产孢较少,其他培养基不产孢。分生孢子在25℃、pH 6~7、连续黑暗条件下无菌水中培养20 h后萌发率可达76.0%,不同温度、不同光照处理间萌发率差异显著。在蔗糖溶液和蛋白胨溶液中培养20 h后萌发率分别达87.0%和86.3%。变灰尾孢菌的最适产孢条件为高粱粒培养基上25℃光暗交替培养;分生孢子最适萌发条件为25℃、pH 6~7、连续黑暗培养,蔗糖和蛋白胨可适当提高分生孢子的萌发率。
关键词
绿豆叶斑病
变灰尾孢菌
产孢量
产孢条件
萌发条件
Keywords
mung
bean
leaf
spot
Crcospora canescens
Sporulation Quantity
Conidia Production Conditions
Germination Conditions
分类号
S432.44 [农业科学—植物病理学]
S435.22 [农业科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绿豆尾孢菌叶斑病研究进展
被引量:
3
5
作者
郭安
杜成章
张晓春
陈红
王萍
皮竟
张继君
机构
重庆市农业科学院
出处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7年第33期163-165,共3页
基金
重庆市级农发资金项目(NKY2015AC008)
重庆市级农发资金项目(NKY2016AB009)
+1 种基金
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专项(CARS-08)
重庆市科委的社会民生科技创新专项(cstc2016shmszx80116)
文摘
综述了近年来绿豆尾孢菌叶斑病的病害症状、侵染循环、生长特性、病害防治和互作关系等研究进展,并展望了绿豆尾孢菌病今后的研究方向,为今后的绿豆尾孢菌叶斑病的防治及培育绿豆抗病品种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
绿豆尾孢菌叶斑病
病害症状
生长特性
病害防治
Keywords
the mung bean cercospora leaf spot
Disease symptoms
Growth characteristic
Disease control
分类号
S435.22 [农业科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基于卷积神经网络和叶绿素荧光成像的绿豆叶斑病识别研究
张浩淼
高尚兵
蒋东山
李洁
袁星星
陈新
刘金洋
《山东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绿豆叶斑病病原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刘昌燕
肖炎农
吴小微
李莉
陈宏伟
刘良军
万正煌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
9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化学药剂对绿豆尾孢菌叶斑病的田间防治效果比较
刘昌燕
仲建锋
万正煌
李莉
陈宏伟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3
1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绿豆叶斑病菌分生孢子的产生和萌发条件研究
张海涛
殷丽华
柯希望
台莲梅
左豫虎
《农学学报》
2016
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绿豆尾孢菌叶斑病研究进展
郭安
杜成章
张晓春
陈红
王萍
皮竟
张继君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7
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