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面中部骨折伴发眶底骨折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7
1
作者 肖金刚 刘磊 +4 位作者 董海 田卫东 李晓宇 汤炜 郑晓辉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67-69,共3页
目的探讨面中部骨折伴发眶底骨折的诊治方法。方法对136例面中部骨折伴发眶底骨折患者的治疗进行回顾性研究。136例患者均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进行治疗,其中49例行眶底手术治疗,21例有眶底骨缺损的患者采用自体骨、钛网或多孔高分子聚... 目的探讨面中部骨折伴发眶底骨折的诊治方法。方法对136例面中部骨折伴发眶底骨折患者的治疗进行回顾性研究。136例患者均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进行治疗,其中49例行眶底手术治疗,21例有眶底骨缺损的患者采用自体骨、钛网或多孔高分子聚乙烯进行眶底重建。结果136例骨折患者的面部外形和功能显著恢复,术后未发生永久性严重并发症,仅2例出现切口局部感染,1例暂时失明,经及时治疗后痊愈。结论面中部骨折伴发眶底骨折的首选诊断方法是CT;治疗原则是恢复眶底的解剖形态和眶腔容积,还纳疝入上颌窦的眶内容物,植入修复材料重建眶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眶底骨折 面中部骨折 眶底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眶底骨折与眶底软组织移位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王育新 王志勇 +1 位作者 唐恩溢 邓润智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851-852,856,共3页
目的:对眶底骨折范围面积的大小和眶底移位软组织体积之间关系进行相关性研究。方法:15例颧眶骨折伴有眶底骨折及眶底软组织移位的患者分别做MSCT扫描,利用Simplant软件测量眶底和眶底侧壁骨折范围面积的大小和眶底移位软组织体积,做统... 目的:对眶底骨折范围面积的大小和眶底移位软组织体积之间关系进行相关性研究。方法:15例颧眶骨折伴有眶底骨折及眶底软组织移位的患者分别做MSCT扫描,利用Simplant软件测量眶底和眶底侧壁骨折范围面积的大小和眶底移位软组织体积,做统计学分析,并将骨折形态以STL格式文件存储。结果:平均眶底骨折范围面积大小为(4.64±0.77)cm2,平均眶底移位软组织体积为(2.58±1.33)cm3,两者相关关系是y=1.18602x-2.929,R=0.683。结论:眶底骨折范围面积大小与其相应移位软组织容积存在线性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眶底骨折 眶底软组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透明质酸钠预防兔眼眶软组织粘连形成的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赵红 韩建华 +1 位作者 任明玉 孙丰源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289-292,共4页
目的探讨透明质酸钠对眼眶软组织粘连的预防作用和机制。方法成年家兔10只,左右眼分别为实验眼和对照眼。在上直肌与对应眼眶骨膜间人为制造创伤,实验组在创面间涂抹透明质酸钠凝胶,对照组不予处理。于术后1周肉眼观察两组粘连情况,行... 目的探讨透明质酸钠对眼眶软组织粘连的预防作用和机制。方法成年家兔10只,左右眼分别为实验眼和对照眼。在上直肌与对应眼眶骨膜间人为制造创伤,实验组在创面间涂抹透明质酸钠凝胶,对照组不予处理。于术后1周肉眼观察两组粘连情况,行病理学评分和转化生长因子(TGF-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粘连程度评分为对照组4分者5眼,3分者3眼,2分者2眼;实验组4分者0眼,3分者2眼,2分者2眼,1分者5眼,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61.5,P<0.01)。炎症反应程度评分为对照组4分者4眼,3分者4眼,2分者2眼;实验组4分者0眼,3分者1眼,2分者5眼,1分者4眼,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64,P<0.01)。成纤维母细胞数量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55,P<0.01)。TGF-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对照组染色呈强阳性,实验组呈弱阳性。结论透明质酸钠可以促进内皮细胞生长,抑制成纤维细胞生长,减少胶原纤维的合成,有效抑制兔眶损伤后粘连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透明质酸钠 眼眶 软组织 组织粘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网状眶底修复钛板治疗眶底骨折 被引量:1
4
作者 王彦亮 王大章 +2 位作者 刘彦普 何黎升 周树夏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723-725,共3页
目的:观察网状眶底修复钛板用于治疗眶底骨折的效果。方法:本文通过对27例眶周骨折患者采用坚强内固定技术固定骨折,并用网状眶底修复钛板治疗不易固定的眶底骨折,对术后效果进行跟踪观察。结果:所有患者眼球内陷和神经症状都得到了纠正... 目的:观察网状眶底修复钛板用于治疗眶底骨折的效果。方法:本文通过对27例眶周骨折患者采用坚强内固定技术固定骨折,并用网状眶底修复钛板治疗不易固定的眶底骨折,对术后效果进行跟踪观察。结果:所有患者眼球内陷和神经症状都得到了纠正,疗效满意。结论:使用眶底修复钛板或眶内侧壁修复钛板能有效恢复眶腔骨质延续性,并可以节省手术时间,降低手术创伤,术后并发症少,是处理眶底复杂骨折的有效方法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状眶底修复钛板 眶骨折 坚强内固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RCT诊断眼眶底壁骨折 被引量:3
5
作者 黄立新 丁世斌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2002年第6期442-443,共2页
目的 :探讨高分辨力CT(HRCT)诊断眼眶底壁骨折的临床价值。材料和方法 :对 10 5例眼钝力伤患者进行横断+冠状高分辨力CT扫描 ,进行图像对比分析。结论 :10 5例患者中 41例有眼眶底壁骨折 ,其中眶内下壁骨折 15例 ,眶下沟骨折 16例 ,眶... 目的 :探讨高分辨力CT(HRCT)诊断眼眶底壁骨折的临床价值。材料和方法 :对 10 5例眼钝力伤患者进行横断+冠状高分辨力CT扫描 ,进行图像对比分析。结论 :10 5例患者中 41例有眼眶底壁骨折 ,其中眶内下壁骨折 15例 ,眶下沟骨折 16例 ,眶底前缘骨折 10例。合并眶内容物疝出 2 5例 ,窦口—鼻道复合体狭窄 4例 ,眶下神经管或眶下孔骨折 5例 ,鼻泪管骨折 2例。结论 :HRCT冠状扫描显示眼眶底壁骨折优于横断扫描。眼眶底壁骨折HRCT诊断除应仔细观察骨折类型以外 ,还应充分估计眶下神经、窦口—鼻道复合体及鼻泪管的损伤情况 ,为临床制定治疗方案及预后提供有利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RCT 诊断 眼眶底壁骨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基质眼膏进入豚鼠眶组织的不良反应 被引量:2
6
作者 万晶晶 朱豫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38-242,共5页
目的:观察不同基质眼膏进入眼眶软组织后的不良反应。方法:63只豚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每组21只。将凡士林和液状石蜡为基质的红霉素眼膏(A组)、玻璃酸钠和卡波姆为基质的氧氟沙星眼膏(B组)或可以降解吸收的羟丙基甲基纤维素(C组... 目的:观察不同基质眼膏进入眼眶软组织后的不良反应。方法:63只豚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每组21只。将凡士林和液状石蜡为基质的红霉素眼膏(A组)、玻璃酸钠和卡波姆为基质的氧氟沙星眼膏(B组)或可以降解吸收的羟丙基甲基纤维素(C组,对照)各0.3mL注入3组豚鼠眼眶软组织中,分别在2h、1d、3d、7d、14d、21d和28d时观察眼眶局部炎症反应,大体标本观察眼膏扩散和降解情况,HE染色观察病理组织学变化。结果:A组早期结膜肿胀、眼球突出,球后阻力增加最为严重,持续时间最长,病理学早期以中性粒细胞为主的炎症细胞浸润,晚期可见成纤维细胞增生包裹,炎症浸润和细胞增殖反应最重;B组3d内炎症反应重,以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为主的炎症细胞浸润,但未见成纤维细胞增生;C组注射后眶组织充血水肿消失快,炎症细胞最少,未见纤维组织增生。注射后3d3组间结膜肿胀、眼球突出及球后阻力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H=9.089、16.830和17.084,P均<0.05)。结论:不同基质眼膏进入豚鼠眼眶软组织后的不良反应存在差异:凡士林液状石蜡为基质的红霉素眼膏炎症反应最重、降解所需时间最长、病理变化最明;玻璃酸钠和卡波姆为基质的氧氟沙星眼膏较轻;羟丙基甲基纤维素反应最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膏 眼眶软组织 不良反应 豚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鼻眼联合手术入路治疗爆裂性眶底骨折31例 被引量:2
7
作者 米彦芳 李志刚 万文萃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753-755,共3页
目的探讨鼻眼联合手术入路治疗爆裂性眶底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31例(31眼)爆裂性眶底骨折,采用下睑睫毛下切口入路和经上颌窦柯-陆氏入路,分别在直视下和鼻内窥镜下联合修复眶底骨折,解除粘连和嵌顿,还纳眶内容物。观察手术前后患者眼... 目的探讨鼻眼联合手术入路治疗爆裂性眶底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31例(31眼)爆裂性眶底骨折,采用下睑睫毛下切口入路和经上颌窦柯-陆氏入路,分别在直视下和鼻内窥镜下联合修复眶底骨折,解除粘连和嵌顿,还纳眶内容物。观察手术前后患者眼球突出度、复视程度、眼球牵拉试验及眼外肌功能的改善情况,分析手术疗效。结果 31例(31眼)爆裂性眶底骨折手术前均存在眼球凹陷,患眼与健眼眼球突出度相差4.0~8.0(5.0±1.3)m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6.798,P=0.000);正前方及前下方视野内均有垂直复视;31眼眼球牵拉试验结果均为阳性(眼球向上被动牵引时存在阻力),眼球向上和向下运动均明显受限。手术后3个月,31眼眼球凹陷均得到满意恢复,患眼与健眼眼球突出度相差0~1.0(0.3±0.5)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09,P=0.200)。手术前后自身患眼眼球突出度比较,相差2.0~5.0(3.0±0.1)m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956,P=0.000);31眼中28眼正前方复视消失,16眼前下方复视消失;31眼眼球牵拉试验结果均为阴性(眼球向上被动牵引时不存在阻力),眼球上转均恢复正常,15眼仍有下转受限。结论鼻眼联合手术入路修复爆裂性眶底骨折,术野暴露充分,手术损伤相对较轻,临床效果可靠,尤其适用于严重的大范围眶底骨折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爆裂性眶底骨折 下睑睫毛下入路 上颌窦柯-陆氏入路 鼻内窥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软组织漂移对电磁导航经颊颅底穿刺影响的动物实验研究
8
作者 陈敏洁 杨驰 +6 位作者 顾力栩 张伟杰 董敏俊 赵晶 张晓虎 邱亚汀 冯志强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08-411,共4页
目的:测试颊部软组织漂移对电磁导航经颊颅底穿刺精度的影响,从而推断电磁导航辅助半月神经节射频温控热凝术、颅底肿瘤穿吸活检或深部脓肿切排等的可行性。方法:3名初学者分别对3只6月龄山羊的双侧眶下裂进行盲穿和电磁导航辅助穿刺各5... 目的:测试颊部软组织漂移对电磁导航经颊颅底穿刺精度的影响,从而推断电磁导航辅助半月神经节射频温控热凝术、颅底肿瘤穿吸活检或深部脓肿切排等的可行性。方法:3名初学者分别对3只6月龄山羊的双侧眶下裂进行盲穿和电磁导航辅助穿刺各5次,CT扫描测量穿刺针尖与眶下裂中心点的距离,采用SAS6.12统计软件的t检验和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3名实验者盲穿均未进入眶下裂,针尖与眶下裂中心点的平均间距右侧为15 mm,左侧为14.3 mm;电磁导航辅助穿刺时,测量颊部软组织中针尖与预设路径的平均偏差为4.3 mm/6.2,°终点均进入眶下裂,针尖与眶下裂中心点的平均间距右侧为2.7 mm,左侧为2.8 mm;盲穿与导航辅助存在统计学差异(P值范围于0.0008与0.0239之间)。结论:由于终点为骨性孔隙结构,穿刺中途的软组织漂移不影响电磁导航系统的穿刺精度,因此电磁导航可用于半月神经节射频温控热凝术、颅底肿瘤穿吸活检或深部脓肿切排等的精确穿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磁导航 穿刺 软组织漂移 眶下裂 活体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自体骨修复外伤性眶底骨缺损的临床研究
9
作者 张春雷 张子勇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35-138,共4页
目的:研究应用自体骨修复外伤性眶底骨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例外伤性眶底骨折有骨缺损者,采用眶周小切口行眶底探查,应用自体骨进行眶底重建.结果:所有病例术后创口均愈合良好,无感染,眼球外观畸形矫正满意,眼球功能恢复良好.结论:... 目的:研究应用自体骨修复外伤性眶底骨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例外伤性眶底骨折有骨缺损者,采用眶周小切口行眶底探查,应用自体骨进行眶底重建.结果:所有病例术后创口均愈合良好,无感染,眼球外观畸形矫正满意,眼球功能恢复良好.结论:自体骨修复眶底骨缺损愈合快、并发症少、疗效好,是一种理想的眶底重建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眶底骨折 眶底缺损 眼球内陷 自体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体骨移植整复眶底爆裂骨折的临床研究
10
作者 凌久德 褚植伦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1年第5期411-412,共2页
目的:比较四种自体骨整复眶底爆裂骨折的适用性. 方法:用髂骨、上颌窦前壁、下颌骨颏联合部或喙突移植整复16例眶底爆裂骨折,术后随访1个月和3个月,检查眼球陷没、复视和眼球运动障碍的恢复及供区并发症情况. 结果:15例患者两侧眼球... 目的:比较四种自体骨整复眶底爆裂骨折的适用性. 方法:用髂骨、上颌窦前壁、下颌骨颏联合部或喙突移植整复16例眶底爆裂骨折,术后随访1个月和3个月,检查眼球陷没、复视和眼球运动障碍的恢复及供区并发症情况. 结果:15例患者两侧眼球对称,无复视,眼球运动自如;1例有轻度的复视和眼球运动障碍.供骨区均未出现严重的并发症. 结论:四种自体骨均可用于整复眶底爆裂骨折,较小或中等的眶底缺损宜选用上颌窦前臂骨质,较大的缺损宜选用下颌骨颏联合部或喙突的骨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眶底爆裂骨折 整复术 骨移植 自体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眶底爆裂性骨折修复术后持续性复视相关因素分析
11
作者 郑嵩山 柴昌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105-1110,共6页
目的分析眶底爆裂性骨折修复术后持续性复视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收集2011年7月至2020年7月在河南省立眼科医院诊治的术后1 d即存在复视的眶底爆裂性骨折患者146例146眼的病历资料,根据观察期间内复视是否持续存在分为持... 目的分析眶底爆裂性骨折修复术后持续性复视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收集2011年7月至2020年7月在河南省立眼科医院诊治的术后1 d即存在复视的眶底爆裂性骨折患者146例146眼的病历资料,根据观察期间内复视是否持续存在分为持续复视组14例14眼和复视消失组132例132眼,比较2个组不同性别、眼别、年龄、术前病程、术前眶内软组织嵌顿程度、手术方法、手术入路、术后眼球转动锻炼依从性、术后下直肌损伤程度眼数的差异,筛选P<0.05的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所有患眼均成功地进行了手术,术后随访期间所有患眼均未出现眼眶植入物感染、移位等并发症。2个组间不同年龄分类、术前病程、术前眶内软组织嵌顿程度、手术方法、术后眼球转动锻炼依从性、术后眼外肌损伤程度眼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9.443,P=0.002;χ^(2)=29.041,P<0.001;H=53.943,P<0.001;H=34.583,P<0.001;χ^(2)=46.041,P<0.001;H=101.438,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长病程(OR=8.678,95%CI=1.013~74.304,P=0.031)、术前眶内软组织嵌顿(重度:OR=32.963,95%CI=7.647~142.084,P<0.001.中度:OR=11.852,95%CI=2.679~52.436,P=0.001)、术后下直肌损伤(重度:OR=511.000,95%CI=42.815~6110.808,P<0.001.中度:OR=132.000,95%CI=12.442~1400.458,P<0.001)是术后持续性复视的独立危险因素。先进的手术方法(个体化塑形钛网法:OR=0.020,95%CI=0.002~0.127,P<0.001.厂家预制钛网法:OR=0.031,95%CI=0.004~0.257,P=0.001)、术后眼球转动锻炼依从性良好(OR=0.015,95%CI=0.001~0.197,P<0.001)是术后持续性复视的独立保护性因素。结论眶底爆裂性骨折修复术前严重眶内软组织嵌顿和术后下直肌的不可逆损伤是术后持续性复视的主要危险因素,缩短术前病程、改善手术方法、增强术后眼球功能锻炼可降低术后持续性复视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眶骨折 眼眶手术 并发症 复视 眶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