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单洞双线盾构隧道中隔墙顶部节点形式与力学性能研究 被引量:12
1
作者 葛照国 唐泽人 +2 位作者 陈辰 杜亚南 柳献 《隧道建设(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223-1232,共10页
为探究单洞双线盾构隧道中隔墙合适的顶部节点形式及各节点形式的力学性能,总结现有工程中隔墙顶部节点形式,并对各节点形式提出简化模型,采用理论方法对简化模型力学性能进行分析,并利用数值模型验证简化模型的合理性及各节点形式的力... 为探究单洞双线盾构隧道中隔墙合适的顶部节点形式及各节点形式的力学性能,总结现有工程中隔墙顶部节点形式,并对各节点形式提出简化模型,采用理论方法对简化模型力学性能进行分析,并利用数值模型验证简化模型的合理性及各节点形式的力学性能与适用范围,得到如下结论:1)螺栓配合角钢或连接件的方式更适合于全预制中隔墙;2)所提出的简化模型具有较好的参考性,可应用于中隔墙顶部节点的初步设计;3)顶部采用连接件可形成协调受力,提高顶部节点受力性能,建议今后单洞双线盾构隧道中隔墙顶部节点采用该形式。此外,竖向铰支座模型受力形式合理,今后工程可基于该模型进行实践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洞双线盾构隧道 预制中隔墙 顶部节点 节点形式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元复合体系启动水驱后剩余油微观机理 被引量:19
2
作者 吴晨宇 侯吉瑞 +3 位作者 赵凤兰 张凤敏 郝宏达 刘刚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84-88,共5页
为了提高水驱后原油采收率,三元复合驱技术被广泛应用到大庆油区萨尔图油田二类油层中。为明确三元复合体系启动水驱后剩余油机理,根据研究区二类油层天然岩心铸体薄片的真实孔喉制作微观仿真模型,并进行微观模型驱油实验。结果表明:水... 为了提高水驱后原油采收率,三元复合驱技术被广泛应用到大庆油区萨尔图油田二类油层中。为明确三元复合体系启动水驱后剩余油机理,根据研究区二类油层天然岩心铸体薄片的真实孔喉制作微观仿真模型,并进行微观模型驱油实验。结果表明:水驱后剩余油主要以簇团状、膜状和孤岛状分布为主,少部分以喉道状和盲端/角隅状分布;三元复合体系的超低界面张力和高粘弹特性,能够乳化油滴,将油珠拉成油丝,并能剥离油膜,驱替出盲端油,进而大幅度降低水驱后簇团状、膜状剩余油,增加孤岛状油滴的数量,从而提高驱油效率。驱油效果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水驱驱油效率为50%,复合驱驱油效率最高可达38.68%;2种微观模型的最终驱油效率最高可达88.68%,4种三元复合体系的最终驱油效率均在77%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观模型 二类油层 三元复合驱 剩余油形态 启动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点中学课余训练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对策以湖南省重点中学为实证研究 被引量:9
3
作者 葛幸幸 杜和平 张朝辉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87-90,共4页
以湖南省部分重点中学课余体育训练体系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访谈及文献资料研究,就影响中学课余体育训练的动力因素、保障条件、激励机制进行研究,分析了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对课余体育训练动力因素的开发和利用、提高训练与管理... 以湖南省部分重点中学课余体育训练体系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访谈及文献资料研究,就影响中学课余体育训练的动力因素、保障条件、激励机制进行研究,分析了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对课余体育训练动力因素的开发和利用、提高训练与管理人员的素质、丰富课余训练方式、健全课余训练的科学评价体系的主张,为完善我国青少年课余训练有效机制提供科学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学课余训练 动力因素 保障条件 激励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西方社会的中产阶级——文化资本理论框架内的一种解读 被引量:14
4
作者 姚俭建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07-112,共6页
作为文化能力、文化习性、文化权力、文化产品在内的文化资源的总和,文化资本的积累具有独特主体性、持续过程性和潜在风险性等特征。西方社会中产阶级的形成离不开文化资本的积累。市场、权力和教育三个不同层面的积累机制决定了中产... 作为文化能力、文化习性、文化权力、文化产品在内的文化资源的总和,文化资本的积累具有独特主体性、持续过程性和潜在风险性等特征。西方社会中产阶级的形成离不开文化资本的积累。市场、权力和教育三个不同层面的积累机制决定了中产阶级成员内部存在的文化资本数量、品位、消费偏好等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产阶级 文化资本 文化资本积累机制 中等收入者阶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代中国中产阶层的政治文化发展功能及其实现机制 被引量:5
5
作者 李春明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154-160,共7页
中产阶层是当代中国政治文化发展重要的实践主体。他们具有支持改革的政治认知倾向、民主与法治的政治文化价值观、积极参与的政治文化态度。他们维系着政治文化发展所需要的稳定的社会环境,体现着当代中国“共同富裕”的价值追求,构筑... 中产阶层是当代中国政治文化发展重要的实践主体。他们具有支持改革的政治认知倾向、民主与法治的政治文化价值观、积极参与的政治文化态度。他们维系着政治文化发展所需要的稳定的社会环境,体现着当代中国“共同富裕”的价值追求,构筑着全方位的政治合法性资源,推动着政治文化向民主与法治方向发展。他们通过聚合本阶层力量,协调阶层间关系,发挥规范性导向、价值性导向和结构性导向作用,来引领各阶层发展,促进政治文化进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产阶层 政治文化 功能 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转型期中产阶层消费的社会机制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黄庐进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3年第2期55-61,共7页
正确理解与解释中产阶层的消费行为,需要全面分析看待这些社会机制的互相联系与共同作用。从更深层次的意义上可以看到,消费本身不再只是获得商品使用价值或是展示社会地位的工具,它与个体的自我定位和认同建构并最终与阶层认同与阶层... 正确理解与解释中产阶层的消费行为,需要全面分析看待这些社会机制的互相联系与共同作用。从更深层次的意义上可以看到,消费本身不再只是获得商品使用价值或是展示社会地位的工具,它与个体的自我定位和认同建构并最终与阶层认同与阶层归属发生了紧密联系。中产阶层在消费中寻求自我定位和认同建构,同时存在中产阶层消费亦存在狄德罗式的溢出效应,即地位的上升与消费的上升相伴,进而达到相互协调,此外现代消费的个性化和多样化的特点在新中产阶层身上表现得更为明显。因此,从内在逻辑上看,当前我国中产阶层消费的社会区隔是由阶层攀比与地位竞赛、自我定位与认同建构、消费扩张的溢出效应、个性化消费与生活世界的拓展等机制相互作用而形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产阶层 阶层消费 消费区隔 社会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中产阶层的形成机制与社会功能——基于亚企业家理论的研究
7
作者 阮德信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91-94,共4页
亚企业家是中产阶层的最主要组成部分,是社会私人品的主要提供者。中等收入者比重的增加主要依赖于亚企业家群体的壮大。在企业家制度安排下,亚企业家生成机制引致亚企业家群体的形成并促进中产阶层的形成和壮大,由此推动着社会经济和... 亚企业家是中产阶层的最主要组成部分,是社会私人品的主要提供者。中等收入者比重的增加主要依赖于亚企业家群体的壮大。在企业家制度安排下,亚企业家生成机制引致亚企业家群体的形成并促进中产阶层的形成和壮大,由此推动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企业家 中产阶层 中产阶层形成机制 社会经济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水北调中线穿黄工程区黄土滑坡成因机制分析 被引量:3
8
作者 陈东亮 应敬浩 阴国胜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 2002年第4期49-51,共3页
通过调查南水北调中线穿黄工程区黄土滑坡的基本地质条件 ,分析了穿黄工程区黄土滑坡的成因机制 。
关键词 南水北调 中线穿黄工程区 黄土 滑坡 成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众文化视阈下的文化现代性反思——以厄普代克“兔子”系列为中心 被引量:1
9
作者 任菊秀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57-163,共7页
20世纪后半叶,文化现代性在美国先后经历了先锋派民权运动、消费主义媚俗文化和新保守主义文化思潮三个阶段。美国当代知名作家厄普代克的代表作"兔子"系列小说是对这一时期美国中产阶级文化的集中呈现。从大众文化的视角,以... 20世纪后半叶,文化现代性在美国先后经历了先锋派民权运动、消费主义媚俗文化和新保守主义文化思潮三个阶段。美国当代知名作家厄普代克的代表作"兔子"系列小说是对这一时期美国中产阶级文化的集中呈现。从大众文化的视角,以该系列小说为中心,对美国中产阶级文化进行分析研究,可以很好地阐释与反思文化现代性在美国中产阶级文化变迁中的影响及困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中产阶级 文化现代性 媚俗文化 新保守主义 厄普代克 “兔子”系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差异”教学法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中的应用探讨
10
作者 韩校粉 孙立明 李志尊 《机械设计》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S2期290-293,共4页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是国内所有理工科院校都开设的一门基础课程,学生学习课程知识的能力不同,为了让每一名学生都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得到应有的训练和提高,文章对"差异"教学法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中的...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是国内所有理工科院校都开设的一门基础课程,学生学习课程知识的能力不同,为了让每一名学生都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得到应有的训练和提高,文章对"差异"教学法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拟定了能够确定学生等级的调查问卷;总结了"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中"差异性"教学组织形式的具体实施细则及工程实践课题的等级划分。实践证明,实施"差异"教学法,教师用多样化的学习选择去调节学生的学习差异,有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械设计基础 差异教学 等级划分 组织形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