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0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区域经济多极网络空间组织:概念、特征及研究价值
1
作者 覃成林 《区域经济评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12,共8页
区域经济多极网络空间组织是一种新的区域经济空间组织。它是多个增长极与空间经济网络通过空间组合、功能互动形成一体互利共生关系而衍生出的一种区域经济空间组织,具有独特性、系统性、空间性、动态性和多样性等特征。开展区域经济... 区域经济多极网络空间组织是一种新的区域经济空间组织。它是多个增长极与空间经济网络通过空间组合、功能互动形成一体互利共生关系而衍生出的一种区域经济空间组织,具有独特性、系统性、空间性、动态性和多样性等特征。开展区域经济多极网络空间组织研究有重要的理论和应用价值,有望建立原创性的区域经济多极网络空间组织理论,丰富区域经济空间组织理论体系,为解决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构建新发展格局和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思路和新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经济 多极网络空间组织 增长极 空间经济网络 区域空间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旅游经济韧性的动态演进及收敛性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吕娟 吕雁琴 +1 位作者 范天正 陈静 《旅游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2-62,共21页
文章通过构建指标评价体系并运用熵权法测度评价中国旅游经济韧性,借助Dagum基尼系数分解法和动态空间收敛模型对旅游经济韧性的区域差异及空间收敛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中国各区域旅游经济韧性水平逐渐提升,但有明显的区域差异,绝对差... 文章通过构建指标评价体系并运用熵权法测度评价中国旅游经济韧性,借助Dagum基尼系数分解法和动态空间收敛模型对旅游经济韧性的区域差异及空间收敛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中国各区域旅游经济韧性水平逐渐提升,但有明显的区域差异,绝对差异在缩小,整体呈现“由东至西阶梯递减,东北最弱”态势;组间差异是区域差异的最主要来源,东-东北部旅游经济韧性的差距最大,但东部的组内差异也是未来发展亟须关注的问题;从整体上看,旅游经济韧性存在空间收敛效应,内部差距在不断缩小;从区域层面看,东部地区收敛速度最快而中部收敛速度最慢。文章揭示了中国旅游经济韧性的区域差异及来源,并分析其分布的动态演进趋势,为提高旅游经济韧性、推动旅游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经济韧性 Dagum基尼系数 空间收敛 区域差异 动态演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区域创新能力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的实证研究
3
作者 曹莎 颜梦雪 +1 位作者 任梅 张玉 《中国科学院大学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39-349,共11页
采用因子分析、耦合协调度模型、泰尔指数、向量自回归模型等方法,并结合地理学空间表达,对2002—2020年中国区域创新能力与经济发展水平协调效益以及二者的动态演变过程进行具体分析。结果发现:1)2002—2020年,中国区域创新能力与经济... 采用因子分析、耦合协调度模型、泰尔指数、向量自回归模型等方法,并结合地理学空间表达,对2002—2020年中国区域创新能力与经济发展水平协调效益以及二者的动态演变过程进行具体分析。结果发现:1)2002—2020年,中国区域创新能力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呈现同步增长态势,耦合协调性由弱转强,大致经过了“协调滞后型(2002—2006年)→协调过渡型(2008—2010年)→协调发展型(2012—2020年)”的时间演变过程,呈现出趋向于优质协调过渡的阶段性特征。2)从空间上看,耦合协调度自沿海向内陆递减,呈现明显的阶梯状分布特征。耦合协调度的泰尔指数在0.0336~0.0712间波动,区域空间差异较小且存在减小趋势。相比于组内差距,组间差距更为显著。东部地区、西部地区组内差距以及贡献率明显高于中部地区、东北地区,二者对全国整体地域差异的影响力度较大。3)区域创新能力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经济发展水平是区域创新能力的单向格兰杰原因,但区域创新能力对中国经济发展水平仍具有较为显著的促进作用,对经济发展水平的贡献率超过5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创新能力 经济发展水平 时空演变 耦合协调 VAR模型 泰尔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新质生产力水平测度及其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效应 被引量:23
4
作者 王钢 郭文旌 《金融发展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5-25,共11页
根据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内涵,本文从实体性和渗透性两个维度构建新质生产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借助2012—2022年省级面板数据测度了中国新质生产力水平,并进一步探讨了新质生产力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表明:在时序演变方面,中国新... 根据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内涵,本文从实体性和渗透性两个维度构建新质生产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借助2012—2022年省级面板数据测度了中国新质生产力水平,并进一步探讨了新质生产力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表明:在时序演变方面,中国新质生产力的总体水平及其构成要素的分项发展水平均呈现稳步上升的趋势;在空间分布方面,中国四大地区的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存在差异性,但差距正在不断缩小;在因果关系方面,新质生产力能显著促进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在处理内生性问题后结论依然成立。此外,空间杜宾模型估计结果显示,新质生产力对经济高质量发展不仅存在直接促进作用,而且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时空演变 区域差异 经济高质量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流域城市经济韧性的统计测度和时空差异研究
5
作者 马海良 赵煜华 赵芯 《水利经济》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5-32,共8页
运用熵权法构建经济韧性评价指标体系,对长江流域40个城市2007-2021年的经济韧性水平进行评价,利用Dagum基尼系数按子群分解等方法对长江流域整体及其上、中、下游的区域经济韧性的时空差异演变进行评价。结果表明:2007-2021年,长江流... 运用熵权法构建经济韧性评价指标体系,对长江流域40个城市2007-2021年的经济韧性水平进行评价,利用Dagum基尼系数按子群分解等方法对长江流域整体及其上、中、下游的区域经济韧性的时空差异演变进行评价。结果表明:2007-2021年,长江流域整体的经济韧性水平大幅上升,高度韧性的城市数量占比从0.025升至0.275,低度韧性的城市数量占比由0.25跌至0.025;长江流域各地区经济韧性的水平呈现空间异质性,下游地区最高,上游地区次之,中游地区最低;造成经济韧性差异的主导因素随时间而变化,2007-2008年主要是因为区域内差异,2009年之后超变密度的贡献率最大。据此,提出长江流域各区域主体应加强协同合作,提升整体经济韧性,各区域的不同城市应根据各自特点采取针对性措施等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经济韧性 时空演变特征 Dagum基尼系数 长江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心开花”需时日:空间结构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以我国19个城市群为例 被引量:6
6
作者 杨宏昌 戴宏伟 《科技进步与对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4-73,共10页
利用中国19个城市群面板数据,基于多维指标测度城市综合规模并估算城市群空间结构,进一步识别空间结构对城市群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总体上单中心结构显著促进城市群经济发展水平提升;异质性分析表明,在城市化率、经济发展水平或... 利用中国19个城市群面板数据,基于多维指标测度城市综合规模并估算城市群空间结构,进一步识别空间结构对城市群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总体上单中心结构显著促进城市群经济发展水平提升;异质性分析表明,在城市化率、经济发展水平或创新水平均较高的城市群中,单中心结构对城市群经济发展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分区域来看,在东部和东北地区,多中心结构显著促进城市群经济发展,而在中部和西部地区,单中心结构则更有利于城市群经济发展。上述结果说明我国实现城市群的“中心开花”,即由单中心转向多中心、多层级网络型城市群尚需各方共同努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群 空间结构 单中心 多中心 区域经济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经济带城市韧性时空演变、区域差异与空间收敛性研究 被引量:6
7
作者 刘成杰 苏虹 李勇 《统计与信息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29-42,共14页
为揭示长江经济带城市韧性的时空演变规律、区域差异和空间收敛性,采用熵值法测算2011—2019年长江经济带各地级市的城市韧性值,利用非参数核密度法进行时间演变分析,采用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方法,揭示长江经济带城市韧性的区域差异,... 为揭示长江经济带城市韧性的时空演变规律、区域差异和空间收敛性,采用熵值法测算2011—2019年长江经济带各地级市的城市韧性值,利用非参数核密度法进行时间演变分析,采用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方法,揭示长江经济带城市韧性的区域差异,进一步借助多种收敛模型检验区域城市韧性的收敛性。研究发现:长江经济带城市韧性正在逐步提升,并表现出下游高、中上游地区偏低的空间格局特征。长江经济带整体城市韧性差异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从长江经济带城市韧性差异来源及其贡献率来看,虽然上、中、下游各地区区域内差异贡献率略有上升,但区域间差异贡献率大幅下降,相应地,超变密度差异贡献率上升较快,说明区域间的交叉影响较为均衡且发展较快。收敛性模型检验发现,除下游地区外,长江经济带整体和上、中游地区均存在显著的σ收敛;长江经济带整体和上、中、下游地区均存在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且后者的收敛速度更快。总的来说,长江经济带城市韧性发展的不均衡状态是在逐年改善的,随着“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方针的提出和坚定贯彻,长江经济带城市韧性区域差异产生机制发生了根本变化,呈现出明显的区域收敛特征。研究结论对于进一步完善长江经济带城市韧性的区域收敛机制,推动区域间、城市间城市韧性的协调发展具有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经济带 城市韧性 时空演变 区域差异 空间收敛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数字产业化发展水平的统计测算及时空演化特征 被引量:4
8
作者 张兆鹏 《中国流通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43-55,共13页
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加快推动数字产业发展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本文基于数字产业化的内涵和分类,围绕数字产品制造业、数字产品服务业、数字技术应用业、数字要素驱动业4个数字产业和数字产业规模、就业人数、企业数量3个核心维度... 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加快推动数字产业发展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本文基于数字产业化的内涵和分类,围绕数字产品制造业、数字产品服务业、数字技术应用业、数字要素驱动业4个数字产业和数字产业规模、就业人数、企业数量3个核心维度,构建了基托指标体系,并运用优劣解距离-熵权法测算出我国省际数字产业化发展水平。研究发现,2013—2021年我国数字产业化发展水平呈现指数型增长趋势。我国省际、四大地区、八大综合经济区和六大经济带之间具有显著的异质性,存在天然的数字鸿沟。空间上,四大地区的数字产业化发展水平显著提升,呈现东部引领、中部提升、西部追赶、东北振兴的空间格局,也表现出“沿海-内陆”依次递减的两极化形态。我国数字产业化发展水平正在朝向更不均衡的方向演变,无明显收敛迹象,并且区域间差异始终为区域差异的主要来源。从空间发展特征来看,我国省际数字产业化发展水平正在从低水平、中低水平向中高水平、高水平发展演变,且存在“高-高”或“低-低”组合的正相关空间集聚特征及“俱乐部收敛”特征。要从顶层设计视角制定支持数字产业高质量发展政策,积极推进数字产业化,加速提升关键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要优先在东部地区打造数字技术和数字产业云集的先进生产力园区,为数字产业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市场和服务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产业化 区域差异 六大经济带 分布动态演进 空间发展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省际边界对产业结构演变的影响——以淮海经济区为例 被引量:2
9
作者 陈然 仇方道 姜海霞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7-83,共7页
利用产业结构差异度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探究2005-2020年淮海经济区省际边界对产业结构演变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理。结果表明:①研究期内淮海经济区产业结构层次不断提升,空间上由低水平均衡转变为极化发展;②研究期内省际边界的影响效应... 利用产业结构差异度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探究2005-2020年淮海经济区省际边界对产业结构演变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理。结果表明:①研究期内淮海经济区产业结构层次不断提升,空间上由低水平均衡转变为极化发展;②研究期内省际边界的影响效应由切变效应逐渐转化为中介效应,切变效应在空间上由中间向外围转移;③行政干预是形成人为边界的重要原因,会加强淮海经济区省际边界的切变效应,人均GDP的提高是省际边界切变效应逐渐转化为中介效应的重要原因之一,但人均消费品零售额的提高则会抑制这种转化,而人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对切变效应的影响不大。最后,根据研究结果从产业发展、协同合作等方面提出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省际边界 产业结构演变 空间杜宾模型 影响效应 淮海经济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绿色经济效率特征及其新时期变化趋势研究:时空分布、地区差异、收敛性特点
10
作者 汤心萌 周晓光 《运筹与管理》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51-157,共7页
精准施策进一步提升中国绿色经济效率的前提是,充分掌握中国绿色经济效率发展趋势和特征。本文从时、空分布演变、地区差异和收敛性角度,对中国绿色经济效率的特征,特别是近年来的新趋势和新变化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中国绿色经济效率... 精准施策进一步提升中国绿色经济效率的前提是,充分掌握中国绿色经济效率发展趋势和特征。本文从时、空分布演变、地区差异和收敛性角度,对中国绿色经济效率的特征,特别是近年来的新趋势和新变化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中国绿色经济效率的:(1)时间演变趋势表现出“由周期性衰减向新爬坡期出现”的特点,当前正在经历新一轮的绿色经济效率上升期,但同时也面临“地区极化现象重新出现,地区间差距再次增大”的问题。(2)空间格局动态变迁呈现“重心位于黄河中游及长江中游交叉区”的特点,且“由东南向西北方向移动”的趋势,但2018年以来,其重心有“再次东移”趋势。(3)区域间差异是差距增大的主要贡献因素,其中东北、东部沿海、黄河中游、长江中游地区对2018年以来的区域性差异加剧起到最重要的推动作用。(4)全国及绝大部分综合经济区区域性绿色经济效率表现出“向高值稳态收敛”的趋势,具有显著的“追赶效应”,但其收敛速度和影响因素存在地区异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经济效率 时空分布演变特征 地区差异 收敛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区域经济增长与差异格局演变探析 被引量:99
11
作者 欧向军 沈正平 王荣成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641-648,共8页
在评析区域经济差异研究进展的基础上,以中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为研究单元,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为测度变量,定量评价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区域经济差异及空间格局变化的总体水平与特征;并引用国外最近使用的区域分离系数等方... 在评析区域经济差异研究进展的基础上,以中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为研究单元,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为测度变量,定量评价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区域经济差异及空间格局变化的总体水平与特征;并引用国外最近使用的区域分离系数等方法,分析了中国区域经济增长与差异格局变化的相互关系,得出的基本结论为: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增长,其东、中、西三大区域逐渐发散趋异,而南、北两大区域逐渐收敛趋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差异 经济增长 空间格局演变 区域分离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口老龄化区域类型划分与区域演变分析——以中美日韩四国为例 被引量:56
12
作者 王志宝 孙铁山 张杰斐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822-830,共9页
利用中、美、日、韩四国一级行政区划近20 a的人口普查数据,进行人口老龄化区域类型的划分,总结这4个国家人口老龄化区域演变特征,并借助所构建地分析框架,进行人口老龄化区域演变实证分析。以人口老龄化的程度与速度作为划分其区域类... 利用中、美、日、韩四国一级行政区划近20 a的人口普查数据,进行人口老龄化区域类型的划分,总结这4个国家人口老龄化区域演变特征,并借助所构建地分析框架,进行人口老龄化区域演变实证分析。以人口老龄化的程度与速度作为划分其区域类别的主要依据,将人口老龄化划分成8个区域类型。通过人口老龄化区域类型的划分发现,日本已处于超老龄社会阶段,美国则一直在老龄社会阶段初期徘徊,而中韩刚进入浅度人口老龄化阶段。在实证分析与理论分析基础上,归纳总结发现:1人口老龄化区域演变的影响因素大致分成4类:区位效应、社会保障、经济发展和人口惯性;2经济差异直接导致区域人口老龄化的两极分化;3社会保障差异引导人口老龄化区域演变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老龄化 区域类型 区域演变机制 区域空间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省经济空间结构演变分析 被引量:64
13
作者 樊新生 李小建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70-73,共4页
以ArcViewGIS3 2软件为分析工具,将县域经济发展数据与图形数据结合,分析河南省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空间结构演化的过程;建立线性回归分析模型,从经济要素投入、经济结构转换角度分析经济空间结构演化的动力机制。结果表明:1)20世纪80... 以ArcViewGIS3 2软件为分析工具,将县域经济发展数据与图形数据结合,分析河南省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空间结构演化的过程;建立线性回归分析模型,从经济要素投入、经济结构转换角度分析经济空间结构演化的动力机制。结果表明:1)20世纪80和90年代豫西北、豫中地区经济相继崛起,形成强大的经济中心,而其它地区相对落后,河南省经济空间结构形成了明显的中心—外围模式;2)1980年以来,工业化作为主导力量推动了经济的增长,工业化进程的空间差异及其空间变化是河南省经济空间结构变化的直接动力;3)河南省的经济空间结构、工业化程度空间差异与资源的空间分布存在一定的耦合关系,这与河南省资源导向型的工业化模式密切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结构 河南省 演变分析 20世纪80年代 ARCVIEW 县域经济发展 回归分析模型 结构演化 空间差异 1980年 工业化进程 分析工具 图形数据 经济要素 动力机制 角度分析 结构转换 90年代 地区经济 经济中心 结构形成 结构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中游经济带区域经济差异及其时空演变特征 被引量:35
14
作者 陈文娣 黄震方 +1 位作者 蒋卫国 方叶林 《热带地理》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24-332,共9页
以长江中游经济带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皖江城市带、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各地级市为研究单元,以1995-2011年常住人口总数、总GDP和人均GDP为测度指标,采用标准差、变异系数、泰尔指数、空间自相关等方法,在ArcGIS及GeoDA等软件的... 以长江中游经济带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皖江城市带、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各地级市为研究单元,以1995-2011年常住人口总数、总GDP和人均GDP为测度指标,采用标准差、变异系数、泰尔指数、空间自相关等方法,在ArcGIS及GeoDA等软件的支持下,从时空角度分析了研究区域经济差异及其演变特征。结果表明:从时间演变特征看,长江中游经济带总体发展水平不断上升,绝对经济差异在不断扩大,且这种扩大趋势从2000年后逐步增强;相对经济差异不显著,4个经济区中1995-2003年武汉城市圈经济相对发展最快,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最慢,2003-2011年皖江城市带发展最快,武汉城市圈发展速度有所下降;各经济区内部经济差异不断扩大,其中武汉城市圈内部经济差异最大。从空间演变特征看,区域内经济发展的空间差异逐渐加大,空间集聚趋势越来越弱,扩散效应逐渐增强,高水平发展的城市出现极化现象,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不强。交通区位、区域政策、中心城市的联动、资源禀赋与产业结构是引起区域经济差异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中游经济带 区域经济差异 时空演变 空间自相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省产业结构调整对经济增长贡献的空间分析 被引量:31
15
作者 渠立权 张庆利 陈洁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24-28,40,共6页
运用平均数指数分析法,利用江苏省各市2000—2011年的相关经济数据,分析产业结构调整、劳动生产率提高和从业人员增加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得出江苏省各市产业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及其空间差异。结果表明:产业结构调整对经济增长... 运用平均数指数分析法,利用江苏省各市2000—2011年的相关经济数据,分析产业结构调整、劳动生产率提高和从业人员增加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得出江苏省各市产业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及其空间差异。结果表明:产业结构调整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空间分异现象明显;产业结构调整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和当地的经济发展速度在2000—2011年间没有明显的相关性;促进城市经济快速发展,不能盲目依靠产业结构调整。最后,对各地级市的经济发展提出了具体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结构 经济增长 空间分析 江苏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的时间演进及空间机制分解:1952-2012 被引量:12
16
作者 王欣亮 严汉平 刘飞 《当代经济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10,124,共10页
基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导致众多社会问题的实际,区域经济增长的差异问题成为政策制定者和理论研究界关注的热点之一。在此背景下,本文以时间演进为序,在结合宏观政策变动的基础上,利用俱乐部收敛与莫兰指数测算法对我国建国以来区... 基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导致众多社会问题的实际,区域经济增长的差异问题成为政策制定者和理论研究界关注的热点之一。在此背景下,本文以时间演进为序,在结合宏观政策变动的基础上,利用俱乐部收敛与莫兰指数测算法对我国建国以来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的发展现状、变动状况及演进特征进行分析,并以空间机制为研究视角,对导致我国区域差距的驱动因素进行研究,以期为实现落后地区的跨越式发展,缩小我国区域发展差距,推动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提出科学可行的政策建议和实施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 经济增长差异 时间演进 空间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欠发达地区经济空间结构及其经济溢出效应的实证研究——以河南省为例 被引量:112
17
作者 李小建 樊新生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6,共6页
以县域为基本空间单元,以人均GDP为衡量指标,分析了河南省经济空间结构演变过程,结果表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河南省经济正处于空间集聚过程,经济空间结构呈现出明显的中心———外围模式。通过建立模型对河南省经济空间集聚格局的经济... 以县域为基本空间单元,以人均GDP为衡量指标,分析了河南省经济空间结构演变过程,结果表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河南省经济正处于空间集聚过程,经济空间结构呈现出明显的中心———外围模式。通过建立模型对河南省经济空间集聚格局的经济增长效应的分析表明,总体上河南省县域间经济增长的空间相关性不显著。只有在高水平县域集聚区,县域经济增长与相邻县域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表现出区域之间的经济溢出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欠发达地区 经济空间结构 溢出效应 河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海关系地域系统探讨 被引量:41
18
作者 韩增林 刘桂春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761-767,共7页
人地关系是地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海洋作为整个地球表层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与人类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人海关系是广义人地关系组成部分和延展,开展人海关系研究具有丰富人地关系理论和引导海洋可持续发展的双重价值。阐述人海关系... 人地关系是地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海洋作为整个地球表层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与人类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人海关系是广义人地关系组成部分和延展,开展人海关系研究具有丰富人地关系理论和引导海洋可持续发展的双重价值。阐述人海关系与人海关系地域系统的内涵与特性,并分析人海关系地域系统的空间结构和地域类型。进而从人类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强度角度,简要论述人海关系地域系统的演化,并分析其演化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海关系 地域系统 空间结构 地域类型 演化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规模分布的经济绩效——基于中国市域数据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57
19
作者 孙斌栋 李琬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28-334,共7页
基于2010年市域数据,定量分析市域范围的城市规模分布对经济绩效的影响,并探索最优城市规模分布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在控制了其它重要的生产要素后,单中心规模分布具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2随着规模由小变大,具有最优经济绩效的城市规... 基于2010年市域数据,定量分析市域范围的城市规模分布对经济绩效的影响,并探索最优城市规模分布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在控制了其它重要的生产要素后,单中心规模分布具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2随着规模由小变大,具有最优经济绩效的城市规模分布形式存在单中心-多中心-单中心的转变;3没有发现经济发展水平影响最优城市规模分布的明确证据;4西部地区城市规模单中心分布更有助于提高经济绩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规模分布 城市空间结构 单中心 多中心 经济绩效 市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夏人口与经济分布的地域差异及其格局演变研究 被引量:11
20
作者 鲁彦 文琦 +1 位作者 夏四友 马彩虹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06-110,共5页
利用宁夏各县区2008—2013年的人口、GDP数据,借助Arcgis10.0软件,对宁夏人口与经济分布的地域差异及格局演变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2008—2013年宁夏人口不均衡程度加深,经济不均衡程度减弱,但经济不均衡程度仍高于人口不均衡程度。(2)... 利用宁夏各县区2008—2013年的人口、GDP数据,借助Arcgis10.0软件,对宁夏人口与经济分布的地域差异及格局演变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2008—2013年宁夏人口不均衡程度加深,经济不均衡程度减弱,但经济不均衡程度仍高于人口不均衡程度。(2)2008—2013年全区人口地理集中度格局总体上变化不大,宁夏北部地区的银川市和石嘴山市受首府经济和矿区开发影响,集中指数较高。(3)经济和人口的地理集聚存在一定的相关性。(4)2008—2013年,宁夏"人口和经济基本一致型"的地区有所增加,但仍然以"人口集聚高于经济集聚型"为主。并在文章结尾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以期对同类区域的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分布 经济格局 地域差异 格局演变 宁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