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小麦籽粒含氮量是计算氮管理指标的关键参数,研究我国不同农业生态区小麦籽粒含氮量及其影响因素,是制定小麦增产提质科学管理措施的重要基础。【方法】以“小麦”、“产量”、“氮”为关键词,在Web of Science和CNKI数据库检索...【目的】小麦籽粒含氮量是计算氮管理指标的关键参数,研究我国不同农业生态区小麦籽粒含氮量及其影响因素,是制定小麦增产提质科学管理措施的重要基础。【方法】以“小麦”、“产量”、“氮”为关键词,在Web of Science和CNKI数据库检索了1980—2023年间发表的文献,筛选条件为:数据需来源于田间原位试验,重复次数不少于3次,至少涵盖一个完整的小麦种植季,且必须报道实测的籽粒含氮量(或通过籽粒吸氮量和产量间接计算得出)。最终得到333篇论文,其中涉及籽粒产量的样本有3086个,涉及籽粒含氮量的样本有1789个。统计分析我国西北地区、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以及西南地区这4大农业生态区的小麦籽粒产量和含氮量,并计算不同农业生态区小麦收获氮和氮素盈余的差异。同时,采用皮尔逊相关系数分析、Meta分析和方差分析等方法,探究气候、土壤、氮肥管理以及品种差异等因素对小麦籽粒含氮量的影响,进而分析导致中国小麦籽粒含氮量存在空间差异的原因。【结果】我国小麦籽粒平均含氮量为2.37%,不同农业生态区存在显著差异。华北平原和西北地区的小麦籽粒含氮量相对较高,分别为2.43%和2.37%;西南和长江中下游平原小麦籽粒含氮量相对较低,分别为2.21%和2.18%。基于全国平均籽粒含氮量和区域化籽粒含氮量计算的小麦收获氮(氮盈余)存在差值,在西北地区、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和西南地区该差值分别为0、-4、10和8 kg/hm^(2)。籽粒含氮量与年均降雨量呈极显著负相关(P<0.001),与年均气温和施氮量呈显著正相关(P<0.01)。不同筋型小麦的产量存在显著差异,具体表现为中筋(6.25 t/hm^(2))>强筋(5.99 t/hm^(2))>弱筋(5.76 t/hm^(2))。小麦籽粒产量与含氮量无直接关联,产量在中等水平时能实现产量和含氮量的协同。不同品种小麦的籽粒含氮量也存在显著差异,通过品种选择和合理施氮是协同提高小麦产量和籽粒含氮量的有效措施。【结论】在进行小麦收获氮估算时,需要考虑不同农业生态区籽粒含氮量的差异,以准确评估区域氮素盈余和氮素利用率等指标。影响小麦籽粒含氮量的主要因素包括年均降雨量、年均气温和施氮量。通过优化施氮方式,如分次施氮、减少基肥比例和氮肥深施,可显著提升小麦籽粒含氮量。展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