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8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逻辑进路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崔榕 田晓梦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3-111,共9页
旅游业发展是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有效方式和重要载体。当前,民族地区旅游业在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但民族地区旅游业要真... 旅游业发展是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有效方式和重要载体。当前,民族地区旅游业在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但民族地区旅游业要真正实现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还面临着诸多困境,主要包括:如何正确处理共同性与差异性的关系、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以及物质与精神的关系等。为破解这些难题,民族地区旅游业应当着重开展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料挖掘、中华文化符号运用以及中华文化共同性话语提炼等方面的工作,进而实现以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地区旅游业 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逻辑进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经济基础研究及展望 被引量:2
2
作者 孙涛 栾翔茹 +1 位作者 周思思 刘金林 《经济与管理评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15,共10页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工作的主线,研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经济基础对民族地区发展民族经济、推进民族工作、凝聚民族精神有积极意义。基于文献计量的技术分析,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体系指标的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工作的主线,研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经济基础对民族地区发展民族经济、推进民族工作、凝聚民族精神有积极意义。基于文献计量的技术分析,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体系指标的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经济基础的关系以及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经济基础的路径三个方面对已有文献的研究内容进行梳理与述评,总结当前既有研究的成果和进展并提出后续可能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指标构建 经济基础 文献计量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色文化数字智能化传播赋能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田钒平 郭庆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19,共10页
数字时代,以红色文化数字智能化传播赋能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意义。红色文化数字智能化传播与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彼此共存、相互促进,并在育人价值基点上具有高度契合性。红色文化与社交... 数字时代,以红色文化数字智能化传播赋能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意义。红色文化数字智能化传播与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彼此共存、相互促进,并在育人价值基点上具有高度契合性。红色文化与社交媒体和网络平台深度融合,扩大红色文化数字智能化传播的范围;算法推荐根据用户画像精准推送红色文化内容,满足各族群众的不同需求;利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三维建模(3D)等数字技术,提升各族群众对红色文化的参与感和认同感;跨界整合助力红色文化数字智能化传播,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社会氛围。红色文化数字化传播赋能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不仅需要突出各族群众共享的红色文化符号,实现红色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而且还需要加强红色文化数字智能化传播过程中的风险防控和内容管理,营造良好的网络舆论氛围,更需要完善与红色文化相关的法律规范,引导红色文化数字智能化传播朝法治化方向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色文化 数字智能化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 文化强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耐心资本、新质生产力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青觉 丁怡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3-84,共12页
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呼唤新的时代力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催生新质生产力、耐心资本的出场,耐心资本以其所具有的长期性、稳定性、价值性,为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和发展提供... 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呼唤新的时代力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催生新质生产力、耐心资本的出场,耐心资本以其所具有的长期性、稳定性、价值性,为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和发展提供关键资本,而新质生产力凭借其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助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加速实现各民族共同富裕的重要目标。耐心资本和新质生产力同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在理论逻辑上深度契合,根植于马克思主义且立足“两个结合”;在现实逻辑上高度统一,时代背景相互交叠且任务目标并行一致;在实践逻辑上高效联动,以实现各民族共同富裕为前进道路,发挥各自功能实现高效互动。理论、现实和实践上的关联性为以耐心资本、新质生产力赋能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实践路径提供了可能,从新质生产力和耐心资本的科技驱动、经济支撑、政治保障、文化认同四个方向予以推进,将最终实现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创新性、持久性、稳定性和凝聚性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耐心资本 新质生产力 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中国式现代化 “两个结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建设的广西实践
5
作者 吕嵩崧 方素梅 《青海民族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7-113,共7页
各种类型的示范创建活动是极具中国特色的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形式之一。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之后,各地兴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创建活动热潮。广西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是新时代继续发挥好示范带动作用的重大... 各种类型的示范创建活动是极具中国特色的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形式之一。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之后,各地兴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创建活动热潮。广西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是新时代继续发挥好示范带动作用的重大探索和积极实践。它的实施具有牢固的历史根基和扎实的现实基础,可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体系建设、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提供生动的案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示范创建 民族团结进步 广西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宪法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价值论析
6
作者 宋才发 《青海民族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4-63,共10页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以此推动各民族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宪法》是规制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根本法,中华民族...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以此推动各民族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宪法》是规制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根本法,中华民族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创造者、建设者的实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是56个民族的共有精神家园,铸牢共同体意识的目的是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宪法》赋予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真实的权力,以及全过程人民民主可靠的制度保证,以保障人民民主、法治和人权的有序推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展示宪法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价值的路径是:遵循《宪法》是一切法律规范的根据和法源原则,强化《宪法》监督是确保国家权力人民性的关键,坚持合宪性审查制度是依宪治国和依宪执政的保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华民族认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根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理论逻辑、核心优势和实践策略
7
作者 乌小花 刘堉楠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21,共10页
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交融的历史积淀,是中华民族的根基和发展动力。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孕育形成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中华文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核心基因,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深厚的思想底蕴和强大的精神滋养... 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交融的历史积淀,是中华民族的根基和发展动力。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孕育形成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中华文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核心基因,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深厚的思想底蕴和强大的精神滋养,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根脉。根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必由之路。在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实践中,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民族问题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积极推动中华文化创新创造,让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更加牢不可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文化认同 两个结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各民族文化相通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四重逻辑
8
作者 曹芳 《内蒙古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1-28,共8页
各民族文化相通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以中华民族大团结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精神力量。以各民族文化相通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具有四重逻辑:从历史逻辑来看,溯源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从理论逻辑来... 各民族文化相通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以中华民族大团结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精神力量。以各民族文化相通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具有四重逻辑:从历史逻辑来看,溯源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从理论逻辑来看,浸润于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与中国共产党的百年文化建设实践;从价值逻辑来看,体现于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从实践逻辑来看,导向于凝聚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文化合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相通 文化基因 中华文化认同 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从政治话语建构到国家能力形成
9
作者 李海龙 《大学教育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6-35,共10页
政治话语在理解社会活动和公共生活运行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也对国家各项事业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近年来,“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已成为政治话语的一部分,体现了国家对高等教育发展的高度重视。这一概念不仅是各类公共事业“建设强国”话... 政治话语在理解社会活动和公共生活运行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也对国家各项事业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近年来,“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已成为政治话语的一部分,体现了国家对高等教育发展的高度重视。这一概念不仅是各类公共事业“建设强国”话语的延伸,也赋予了高等教育发展以深刻的政治意义。高等教育的目标、价值及内涵的构建决定了其能有效转化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然而,政治话语在现代国家中的指向尚不明确,是否能体现最高权力机构的意志并为公共事业提供合法性仍有待验证。这种不确定性导致学术层面和政策表达中对“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解读在语义、词性、语境及实践取向等方面均存在认知模糊。从长远来看,高等教育的发展与国家现代化互为促进关系,政治话语实践不仅要明确国家发展目标,还应摆脱以“强国研究”替代“建设实践”的符号思维,通过制度创新和组织行动激发建设活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高等教育强国建设 政治话语构建 国家能力 政治势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体育精神引领运动项目文化规范化建设的价值与方略 被引量:2
10
作者 晋毅鹏 黄莉 付志铭 《体育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8-118,共11页
运动项目文化规范化建设是推动体育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抓手,中华体育精神作为体育领域的核心价值体系,为这一建设提供了思想框架与行动指南。运用实地调研、文献资料和逻辑分析等方法探究中华体育精神引领运动项目文化规范化建设的价值... 运动项目文化规范化建设是推动体育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抓手,中华体育精神作为体育领域的核心价值体系,为这一建设提供了思想框架与行动指南。运用实地调研、文献资料和逻辑分析等方法探究中华体育精神引领运动项目文化规范化建设的价值与方略。研究认为,中华体育精神引领运动项目文化规范化建设有助于推进体育强国建设,具有扩大社会吸引力和辐射力、提供竞技体育发展动力、赋能体育产业文化内涵、助力体育文化转型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5个方面的价值意蕴。基于文化层次理论与相关政策文件,从物质、制度、行为、精神文化4个维度,提出中华体育精神引领运动项目文化规范化建设的着力方向。从运动项目文化规范化建设的角度提出加强运动项目历史辑录,打造运动项目文化标识,塑造运动项目文化形象,完善运动项目荣誉体系,凝练运动项目精神内涵,加强运动项目文化教育5个方面的实践方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育强国 运动项目文化 中华体育精神 规范化建设 体育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用户评论的国潮品牌虚拟数字人形象构建与营销策略研究
11
作者 曾伟 刘丽娴 +1 位作者 王蕾 向忠 《丝绸》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2-31,共10页
虚拟数字人作为国潮品牌营销创新升级的重要方式,是品牌在年轻消费群体中“实现破圈”的关键密码。文章基于文化契合理论,对47976条社交媒体用户评论进行分析,通过LDA主题聚类分析、RoBERTa情感分析和语义网络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揭... 虚拟数字人作为国潮品牌营销创新升级的重要方式,是品牌在年轻消费群体中“实现破圈”的关键密码。文章基于文化契合理论,对47976条社交媒体用户评论进行分析,通过LDA主题聚类分析、RoBERTa情感分析和语义网络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揭示用户对虚拟数字人的认知结构与情感体验。构建包含个性魅力、视觉形象、文化寄托与技术驱动四个维度的虚拟数字人形象模型,识别出虚拟代言人、虚拟KOL与虚拟客服三种角色定位,提出从“文化IP构建”“智能营销转化”到“交互服务延展”的生态营销策略。文章初步探究了文化契合理论在虚拟数字营销情境的适用性,为国潮品牌数字化转型中虚拟数字人的形象构建与营销实践提供系统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用户评论 国潮品牌 虚拟数字人 形象构建 营销策略 数字化转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代“大一统”思想体系完善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12
作者 冉诗泽 李良品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1-153,共13页
清朝在论证自身为中华正统的核心逻辑中逐步发展、完善了大一统思想,革除了传统“华夷之辨”的内容,建立起一套以“大一统”的中国观、一体观、正统观、民族观为主要内容的理论体系。通过政治上固化结构、经济上厚植基础、法治上提供保... 清朝在论证自身为中华正统的核心逻辑中逐步发展、完善了大一统思想,革除了传统“华夷之辨”的内容,建立起一套以“大一统”的中国观、一体观、正统观、民族观为主要内容的理论体系。通过政治上固化结构、经济上厚植基础、法治上提供保障和文化上润育浸染等方面的践行,不仅巩固着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基本特性,而且进一步推动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清代“大一统”思想体系完善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是“互建共生”关系,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一同推动着中华民族由“自在”共同体向“自觉”共同体发展。近代中华民族从“自在”共同体形塑为“自觉”共同体是“大一统”思想践行的必然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一统”思想 清代 互建共生 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稻作文化起源与演化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构之机理
13
作者 张振兴 杨庭硕 《云南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30-140,共11页
稻作文化的起源与演化是历史学、民族学、考古学、地理学、农学等诸领域学者长期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学者们关注与讨论的焦点之一,是此项文化的起源及定型是借助特定技术或社会环境的助推得以确立,抑或是众多技术叠加与多元文化制衡互... 稻作文化的起源与演化是历史学、民族学、考古学、地理学、农学等诸领域学者长期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学者们关注与讨论的焦点之一,是此项文化的起源及定型是借助特定技术或社会环境的助推得以确立,抑或是众多技术叠加与多元文化制衡互动作用才得以实现。针对上述久议难决之困惑,可以从野生稻到栽培稻转变的三大挑战分析入手,澄清人类实现水稻规模化种植需克服技术与社会条件多样并存的情况。远古以来生活在中国南方丘陵山区诸多民众,正是凭借多元文化互动制衡实现稻作文化起源之突破,并在其后的历史进程中,借助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政权的干预,最终达成稻作文化之成熟及繁荣兴盛。通过对中国稻作文化起源与演化的历史进程进行梳理,有助于揭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构的机理,为当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提供有益的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作文化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多元文化 建构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族—文化”共生视域下中华民族共同体与中华文化主体性的互构关系
14
作者 宋春霞 《内蒙古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9-36,共8页
民族与文化的共生关系中蕴含着二者本体论层面的互构逻辑。中华民族共同体与中华文化主体性之间并非单向度的线性关联,而是多维交织、动态生成、相互塑造的互构关系,具有双重辩证属性。首先,作为历史实践的能动主体,中华民族共同体通过... 民族与文化的共生关系中蕴含着二者本体论层面的互构逻辑。中华民族共同体与中华文化主体性之间并非单向度的线性关联,而是多维交织、动态生成、相互塑造的互构关系,具有双重辩证属性。首先,作为历史实践的能动主体,中华民族共同体通过独属的民族身份、深厚的历史积淀以及推进民族复兴的实践,持续形塑着中华文化主体性的历史厚度与当代向度。其次,作为意义生产的价值本体,中华文化主体性依托庞大的文化体系、连续性的文化传承、大一统的文化内核与创新性的文化特质,深度参与着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演进与现代建构。因此,在“民族—文化”共生视域下对二者进行整体性考察,不仅能够解蔽被割裂性研究所遮蔽的深层次关联,更重要的是能够明晰“现代民族国家建设”与“文化融凝”互构共进的方法论进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 中华文化主体性 民族与文化 共生 互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文明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互构——以“五个突出特性”为视角
15
作者 张淑娟 王硕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2,共12页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这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历史性沉淀、现代化转型中所彰显的独有特质作出的最新概括。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的历史出场源自历史与现实、自我与他者多个维度的现实考量,...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这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历史性沉淀、现代化转型中所彰显的独有特质作出的最新概括。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的历史出场源自历史与现实、自我与他者多个维度的现实考量,从根本上决定中华民族的前进道路、精神品格、内在格局、开放胸怀和文明基因,同时五者又各具特色、相互依存、相互成就,共同造就中华文明的内在禀赋。中华文明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内在互构关系。中华文明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根基、内生动力、内聚情感、和谐特质和世界价值具有巨大的塑造作用,全面滋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与实践为凝练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提供了历史契机。两者在建设主体、内生场域和价值追求上具有高度的内在统一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华文明 “五个突出特性” 中华民族 互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民族”自在生成与自觉构建语境下形(心)意拳的历史叙事逻辑
16
作者 侯天媛 郭玉成 《上海体育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66-76,98,共12页
中华民族语境下的形(心)意拳曾保家国于危难、维社会之稳定、冠“国术”而传扬,是中国武术与中华民族观念形成过程同步且互构的一个缩影。从历史社会学的视角,运用过程追溯、叙述性分析等方法发现,形(心)意拳的历史叙事体现出与中华民... 中华民族语境下的形(心)意拳曾保家国于危难、维社会之稳定、冠“国术”而传扬,是中国武术与中华民族观念形成过程同步且互构的一个缩影。从历史社会学的视角,运用过程追溯、叙述性分析等方法发现,形(心)意拳的历史叙事体现出与中华民族观念形成相似的叙事逻辑:在中华民族自在生成的历史时期,形(心)意拳的历史叙事中凝结于拳师个体生命的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天下观、民族观、家族观和人生观与中华民族叙事相融通;在中华民族自觉构建的历史时期,形(心)意拳的历史叙事从拳术理论到社会实践都体现出中华民族自我意识的反思与重构。中华民族语境下形(心)意拳历史叙事逻辑的重新梳理,对于探讨武术在中华民族发展历程中的历史作用和未来潜力具有时代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心)意拳 自在生成 自觉构建 武术 中华民族 历史叙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民族共同体视域下多民族神话叙事的主体性审思——以西王母神话为例
17
作者 梁路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6-34,共9页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神话谱系,遵循多民族“共同主体性”的叙事模式,蕴含多民族共创中华的诗性智慧。文章以西王母神话为例,从历史形成、当代重构维度,阐明西王母从氐羌部落图腾神演化为中华民族“共有”始祖神的深层机理。西王母神话的...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神话谱系,遵循多民族“共同主体性”的叙事模式,蕴含多民族共创中华的诗性智慧。文章以西王母神话为例,从历史形成、当代重构维度,阐明西王母从氐羌部落图腾神演化为中华民族“共有”始祖神的深层机理。西王母神话的创造、重构,以多民族一体性的身份意识和情感认同为基底,以多民族崇尚团结、统一的美好愿景为动因,以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活经历为素材,最终熔铸成中华各民族共生共荣的交融叙事。西王母神话个案经验表明,中华各民族作为整体的“共同主体性”意识,是中华民族神话共创、共传、共享的核心要义。多民族同源共祖、互融共通的神话叙事,使中华民族自在一体的认知想象具象化,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根基的重要组成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王母神话 神话创造 神话重构 共同主体性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平教会华西实验区对于土地问题的探索(1946-1949)
18
作者 张艺英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78-187,208,共11页
以往在“革命与改良”的二元视野下,学界批评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简称平教会)是未触动土地问题的改良主义。事实上,平教会在1946-1949年的华西实验区阶段,囿于多种因素,提出了系统的解决土地问题的方案,即成立农业生产合作社,并以此为载... 以往在“革命与改良”的二元视野下,学界批评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简称平教会)是未触动土地问题的改良主义。事实上,平教会在1946-1949年的华西实验区阶段,囿于多种因素,提出了系统的解决土地问题的方案,即成立农业生产合作社,并以此为载体,通过统租分佃并最终创置合作社社田的方法来解决土地所有权、稳定土地使用权。受经费短缺、国民政府不支持等因素的影响,这一方案只在卢作孚所领导的北碚乡村建设实验区的一个保开展实验。鉴于直接解决土地问题不可行,平教会转而协助国民政府实行的“农地减租”,希望能在此过程中增强自身力量,迂回地解决乡村土地问题。尽管平教会在华西实验区没能最终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但他们对这一问题的探索经验有助于农复会在台湾地区成功推动土地改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晏阳初 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平教会) 乡村建设 华西实验区 土地问题 创置社田 农地减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优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课程体系的路径探析
19
作者 刘静茹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25年第2期75-81,共7页
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干部教育培训,是新时代干部教育培训的一项重要任务。课程体系是保障干部教育培训效果和质量的关键因素,因此优化课程体系是促进“铸牢”干部教育培训提质扩面的必然要求。当前“铸牢”干部教育培训的课程存... 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干部教育培训,是新时代干部教育培训的一项重要任务。课程体系是保障干部教育培训效果和质量的关键因素,因此优化课程体系是促进“铸牢”干部教育培训提质扩面的必然要求。当前“铸牢”干部教育培训的课程存在系统性不足、针对性不强、创新度不够等突出问题。应通过健全课程的内容体系、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开发机制、全方位提升课程体系与培训体系的适切性、分类优化设计实现课程精准供给等方式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以高质量“铸牢”干部教育培训的课程体系,助力“铸牢”干部教育培训事业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干部教育培训 课程体系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明韧性、国家韧性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被引量:12
20
作者 马俊毅 杨一凡 《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7-40,共14页
在我国政治学语境下,韧性理论围绕治理现代化意义上长治久安、和谐共生的政治系统愿景而建构,治理韧性的本质属性与目标则可以理解为政治治理体系效能较强,以及国家与社会各领域的自主性发展与运行形成较强的生命力、抗逆力、复原力与... 在我国政治学语境下,韧性理论围绕治理现代化意义上长治久安、和谐共生的政治系统愿景而建构,治理韧性的本质属性与目标则可以理解为政治治理体系效能较强,以及国家与社会各领域的自主性发展与运行形成较强的生命力、抗逆力、复原力与可持续发展性。中国以文明型国家的国家传统,形成以国家、社会、民族相互塑造而延续千年不辍的韧性,韧性的理念深度蕴含在中华文明品质与国家建设中。中华文明的五大特性对中华文明所蕴含的文明韧性作出了最好的阐释,而“两个结合”为我国的政治现代化如何汲取文明韧性,以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引领中国式现代化的持续发展指明了基本原则与实践方向。中华文明韧性与中国国家韧性的叠加,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韧性。以文明韧性为基底、以国家韧性为依托、以共同体韧性为目标,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进一步探索更丰富和更具韧性的治理路径,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展开的国家治理,不断汲取中华文明的韧性因素,持续建设韧性国家,从而能够塑造对抗现代性风险的韧性政治,其经验可为人类现代化建设提供中国智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明韧性 国家韧性 中华民族共同体韧性 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