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皖江流域生境质量评价及多情景优化研究
1
作者 吴雨桐 於冉 +2 位作者 余祺琪 王成 张紫涵 《生态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961-973,共13页
皖江流域是长江中下游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区,探究该区域生境质量变化特征对区域生态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皖江流域为例,利用1990-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结合In VEST模型和地理探测器探讨区域生境质量时空分布特征及驱动因素,并采用P... 皖江流域是长江中下游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区,探究该区域生境质量变化特征对区域生态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皖江流域为例,利用1990-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结合In VEST模型和地理探测器探讨区域生境质量时空分布特征及驱动因素,并采用PLUS模型预测模拟区域2030年4种不同情境下的土地利用及生境质量变化。结果表明,1)耕地和林地是研究区主要土地利用类型,两者面积约占总面积的77%。1990-2020年期间,研究区主要土地利用变化是由耕地向建设用地转入,转入面积为2.69×10^(3) km^(2)。2)1990-2020年期间,研究区生境质量平均指数由0.550下降至0.535,区域整体生境质量水平下降,生境低水平面积扩张趋势明显。3)1990-2020年生境质量时空分异是自然和社会因子的共同作用,主要影响因子是土地利用类型,其次是高程。各因子之间的交互作用对生境质量变化的解释力比单个因子更强。4)2030年多情景模拟结果显示,与2020年相比,惯性发展、城镇发展生境平均指数下降0.003、0.006,耕地保护情景生境与2020年持平。生态保护情景生境平均指数上升0.004,该情景实现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动态平衡。研究结果可为地区规划景观格局与生态可持续发展提供有效的决策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VEST模型 PLUS模型 地理探测器 生境质量 皖江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SR模型的长江流域安徽段乡村韧性时空演变及其影响因素
2
作者 张少杰 李兰兰 +2 位作者 孙宏鑫 肖铁桥 董冬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3期6231-6245,共15页
长江流域(安徽段)作为长江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乡村地区的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频发的自然灾害、生态环境恶化、经济社会转型、人口流失、经济社会衰败等问题,乡村振兴和乡村可持续发展成为了亟需解决的难题。基于“压力-状态-响应”... 长江流域(安徽段)作为长江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乡村地区的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频发的自然灾害、生态环境恶化、经济社会转型、人口流失、经济社会衰败等问题,乡村振兴和乡村可持续发展成为了亟需解决的难题。基于“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探讨了长江流域(安徽段)乡村韧性的科学内涵及其运作机制。乡村韧性被定义为乡村系统在面对外部干扰时的适应、恢复和转型能力。通过构建乡村韧性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法、空间自相关模型、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探究长江流域安徽段2011—2020年间31个县级单位的乡村韧性时空演变特征和影响因素,结果显示乡村韧性总体呈上升趋势,且与经济实力、产业结构及市场规模等因素呈正相关;空间上呈现“东北高西南低”的“梯度状”分布特征;根据全局自相关测度结果,长江流域安徽段地区乡村韧性发展水平呈现正相关且有一定的空间集聚性,乡村韧性高值区主要聚集在合肥、马鞍山市周边县区,低值区主要分布在经济基础相对较差的大别山区,2011—2020年,乡村韧性水平的空间集聚特征由弱变强,表明此时区域乡村韧性状况的“极化”现象愈发明显;局部自相关测度结果显示,乡村韧性的“高-高”集聚区在空间主要分布在合肥市周边,并逐步扩张,“低-低”集聚区主要分布在研究区西侧的大别山片区的县域,乡村韧性呈现“块状”分布且较为规则,趋势面分析结果表明,乡村韧性水平在空间趋势上呈现出“两边低,中间高”的布局态势。研究强调了经济基础与基础设施建设的交互作用对乡村韧性的提升具有重要影响,对于全面理解长江流域安徽段乡村韧性演化机制具有重要意义,为长江流域安徽段乡村面临的自然灾害、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如何解决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建议。未来应进一步探讨城乡韧性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以实现资源的高效配置和区域的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韧性 PSR模型 时空演变 长江流域(安徽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北省流域横向生态补偿发展实践和政策建议 被引量:2
3
作者 陆青 杨霞 +2 位作者 张强 洪慧 赵昭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8-14,22,共8页
生态补偿是改善、维护和恢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一种经济手段,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近年来,湖北省在建立横向生态补偿机制方面探索颇多、特点突出。在首次全面梳理湖北省流域生态补偿制度建设与实践的基础... 生态补偿是改善、维护和恢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一种经济手段,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近年来,湖北省在建立横向生态补偿机制方面探索颇多、特点突出。在首次全面梳理湖北省流域生态补偿制度建设与实践的基础上,对补偿机制的探索历程、实践案例与效益进行研究,分析湖北省在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从加快开展跨省际流域生态补偿实践、建立完善南水北调水源地生态补偿机制、优化管理协调机制、健全资金保障体系、探索科学考核评估标准等方面提出针对性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域生态补偿 横向生态补偿 政策建议 湖北省 长江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省江淮流域土壤地球化学基准值与背景值研究 被引量:126
4
作者 陈兴仁 陈富荣 +1 位作者 贾十军 陈永宁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302-310,共9页
基于安徽省江淮流域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数据资料,统计获得了表层和深层土壤地球化学基准值、背景值及相应的地球化学参数,为研究区生态环境评价及相关学科研究提供了基础。研究表明,成土母质类型对土壤元素地球化学基准值影响显著,... 基于安徽省江淮流域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数据资料,统计获得了表层和深层土壤地球化学基准值、背景值及相应的地球化学参数,为研究区生态环境评价及相关学科研究提供了基础。研究表明,成土母质类型对土壤元素地球化学基准值影响显著,表层土壤化学组成表现出既对深层土壤具有一定的继承性,又在表生作用下发生某些变化:表层土壤中迁移活动性强的元素和人为扰动污染的元素明显不同于深层土壤;随着地理空间位置的变化,同类成土母质形成环境、成因来源的差异导致其化学组成的空间变异,造成不同地区同类成土母质地球化学基准值有所不同。因此,土壤地球化学基准值研究应更多地考虑地质背景、物质来源等因素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地球化学基准值与背景值 成土母质 空间分异 安徽省江淮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耳石微化学的长江安徽和县江段刀鲚生境履历重建 被引量:21
5
作者 李孟孟 姜涛 +2 位作者 KHUMBANYIWA Davison Daniel 刘洪波 杨健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054-1061,共8页
为了解长江刀鲚(Coilia nasus)的"生境履历",利用电子探针微区分析技术研究了2015年5月17日在长江安徽和县江段捕获的刀鲚短颌鲚与长颌鲚类型耳石Sr和Ca微化学特征。短颌鲚的耳石Sr/Ca值变化动态为2类,一类比值稳定在2.00左右... 为了解长江刀鲚(Coilia nasus)的"生境履历",利用电子探针微区分析技术研究了2015年5月17日在长江安徽和县江段捕获的刀鲚短颌鲚与长颌鲚类型耳石Sr和Ca微化学特征。短颌鲚的耳石Sr/Ca值变化动态为2类,一类比值稳定在2.00左右(1.65±0.87—2.03±0.96),反映了其纯淡水的生境履历;另一类比值波动显著,不仅具有对应淡水生境的低值(2.39±1.18—2.63±0.85),还具有对应半咸水生境的高值(3.22±1.17—3.29±1.14),显现了其江海生活的生境履历。长颌鲚耳石的Sr/Ca值均波动显著,同时具有对应淡水生境的低值(1.35±1.07—2.37±1.04)和半咸水、海水生境的高值(3.47±1.09—8.35±1.25),表现了其均为溯河洄游的生境履历。Sr面分析结果也与上述Sr/Ca值的结果相印证。长江安徽和县江段刀鲚资源组成复杂,群体可由纯淡水型和江海生活型的个体共同组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刀鲚 生境履历 电子探针微区分析 长江 安徽和县江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沿江地区燕山期火成岩成岩成矿地质背景 被引量:52
6
作者 杜建国 戴圣潜 +2 位作者 莫宣学 邓晋福 许卫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3年第4期551-560,共10页
安徽沿江地区位于长江中下游Cu,Fe成矿带的中段。通过区内变质基底类型、时代和地球物理、地球化学资料等综合研究,证明该区存在一元古宙基底缝合带,即“古岩石圈尺度不连续”,燕山期的强烈构造-岩浆-成矿活动是“古岩石圈尺度不连续”... 安徽沿江地区位于长江中下游Cu,Fe成矿带的中段。通过区内变质基底类型、时代和地球物理、地球化学资料等综合研究,证明该区存在一元古宙基底缝合带,即“古岩石圈尺度不连续”,燕山期的强烈构造-岩浆-成矿活动是“古岩石圈尺度不连续”的“再活化”的表现。燕山期火成岩岩石构造组合以及岩浆作用有关的矿种组合表征它也是深达地幔的岩石圈尺度不连续,实质上岩石圈尺度不连续为区内的重要控岩、控矿构造,而燕山期挤压加厚环境中形成的高钾钙碱性系列火成岩及对应的Cu,Au组合、橄榄安粗岩系列火成岩及对应的Fe,S组合是岩浆成矿受壳幔相互作用和幔源物质贡献等因素控制的直接反映。同时,文中还利用了Nd-Sr同位素示踪体系对区内中、新生代地幔类型进行了初步研究,论证了中-新生代岩石圈/软流圈发生了灾变事件,区内晚中生代属富集型地幔(EMⅡ),火成岩为富集型地幔(EMⅡ)与亏损地幔(DM)或下地壳(IC)相互作用的结果,新生代则成为亏损型地幔(D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圈不连续 燕山期再活化 火成岩岩石组合 成岩成矿背景 安徽沿江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沿江地区中生代碰撞后到造山后岩浆活动和壳幔相互作用——来自火山-侵入杂岩和岩石包体的证据 被引量:51
7
作者 杜杨松 曹毅 +3 位作者 袁万明 楼亚儿 李顺庭 鲁鑫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294-1302,共9页
安徽沿江地区地处长江深大断裂带的中部,构造上隶属由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在 T_2—J_2发生陆-陆碰撞形成的大别造山带的前陆带。在 J_3—K_1时期,区内发生了岩石圈伸展减薄背景下的碰撞后到岩石圈拆沉背景下的造山后岩浆活动和相应的壳... 安徽沿江地区地处长江深大断裂带的中部,构造上隶属由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在 T_2—J_2发生陆-陆碰撞形成的大别造山带的前陆带。在 J_3—K_1时期,区内发生了岩石圈伸展减薄背景下的碰撞后到岩石圈拆沉背景下的造山后岩浆活动和相应的壳幔相互作用,形成了广泛分布的碰撞后到造山后火山-侵入杂岩组合。碰撞后岩浆活动大致发生在125~145Ma,铜陵地区辉长岩包体和大量堆积岩的形成标志着这一时期的开始,而富碱岩浆岩的形成标志着这一时期的结束。在这一时期形成的岩石中,繁昌盆地中的中分村组和赤砂组火山岩以及南部侵入岩属于碰撞后岩浆岩组合中的过铝质的长英质岩套;由中部铜陵地区的中酸性侵入岩和北外带侵入岩等构成的中钾-高钾钙碱性岩系和由铜陵地区的中基性侵入岩、庐枞盆地龙门院组和砖桥组火山岩、宁芜盆地龙王山组和大王山组火山岩以及沿长江两岸呈 NE 方向分布的富碱岩浆岩构成的橄榄安粗岩系属于碰撞后岩浆岩组合中的准铝质的镁铁质-长英质火成岩岩套。造山后岩浆作用大致发生在105~125Ma。宁芜地区辉长岩的侵入标志着这一时期的开始,而宁芜和庐枞地区过碱性岩的形成标志着这一时期的结束。在这一时期形成的岩石中,由繁昌盆地蝌蚪山组火山岩和庐枞盆地双庙组火山岩以及宁芜盆地辉长岩侵入体组成的碱性岩系和由庐枞盆地浮山组火山岩和宁芜盆地娘娘山组火山岩组成的过碱性岩系属于造山后碱性-过碱性火成岩岩套。与碰撞后到造山后岩浆活动相对应,在安徽沿江地区中生代发生了两期壳幔相互作用。其中早期壳幔相互作用表现为起源于岩石圈地幔上部圈层的底侵玄武岩浆与中下地壳间强烈的相互作用,而晚期壳幔相互作用表现为起源于岩石圈地幔下部圈层的玄武岩浆与中下地壳间微弱的相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碰撞后到造山后岩浆作用 壳幔相互作用 火山-侵入杂岩 中生代 安徽沿江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北省湿地生态系统的服务价值评估 被引量:21
8
作者 周文昌 张维 +2 位作者 胡兴宜 付甜 史玉虎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05-311,364,共8页
[目的]本研究以湖北省湿地为对象,开展湿地生态系统的服务价值评估,旨在为长江流域湿地保护、恢复和人类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参考。[方法]基于湿地资源、生态学和经济学原理,采用市场价值法、影子工程法和旅行费用支出法等,选择了12项指... [目的]本研究以湖北省湿地为对象,开展湿地生态系统的服务价值评估,旨在为长江流域湿地保护、恢复和人类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参考。[方法]基于湿地资源、生态学和经济学原理,采用市场价值法、影子工程法和旅行费用支出法等,选择了12项指标,评估了2019年度湖北省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结果]湖北省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量达1.89×10^(12)元,占2019年度全省国民生产总值的40%。12项指标中的价值量大小顺序依次为:气候调节(占58.18%)、调蓄洪水(占16.49%)、淡水产品(占6.24%)、释放氧气(占5.50%)、能源生产(占4.04%)、水资源供给(占3.07%)、固碳(占2.68%)、休闲娱乐(占2.41%)、航运(占1.16%)、水质净化(占0.23%)、原材料生产(占0.003%)和科研教育(占0.001%)。[结论]气候调节、调蓄洪水和淡水产品3项服务价值为主导服务(占服务价值总量的80%),体现了湖北省湿地的重要性及其生态属性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服务价值 湿地生态系统 长江流域 湖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流域安徽段2016年暴雨洪水成因分析 被引量:7
9
作者 张锦堂 李京兵 +4 位作者 方泓 顾李华 史俊 朱琼 吴峥 《水文》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91-96,共6页
2016年6月18日~7月21日,长江流域安徽段发生暴雨洪水,最大3d、7d雨量位居历史第一,重现期大于50年一遇,最大15d雨量位居历史第二,重现期接近50年一遇,至7月5日长江安徽段全线超警戒水位,给长江流域安徽段造成较为严重的洪涝灾害。收集... 2016年6月18日~7月21日,长江流域安徽段发生暴雨洪水,最大3d、7d雨量位居历史第一,重现期大于50年一遇,最大15d雨量位居历史第二,重现期接近50年一遇,至7月5日长江安徽段全线超警戒水位,给长江流域安徽段造成较为严重的洪涝灾害。收集、整理了本次暴雨洪水的资料,对暴雨的过程和成因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历史特征年资料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强降雨、降雨的空间分布以及前期长江底水高是2016年洪水总体水平位居历史第二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 洪水 成因分析 安徽 长江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参与长三角区域旅游合作模式研究 被引量:20
10
作者 禹有松 冯学钢 杨杰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65-69,共5页
区域旅游合作已成为旅游业发展趋势之一。目前,安徽省正积极推进东向发展战略,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最活跃和关联性最强的产业之一,在安徽融入长江三角洲①的过程中,应该起到突出的示范带动作用。安徽旅游资源禀赋好,地理上紧靠长三角广... 区域旅游合作已成为旅游业发展趋势之一。目前,安徽省正积极推进东向发展战略,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最活跃和关联性最强的产业之一,在安徽融入长江三角洲①的过程中,应该起到突出的示范带动作用。安徽旅游资源禀赋好,地理上紧靠长三角广阔市场,旅游经济与长三角地区联系密切。在区域旅游合作模式上,应重点构建直通长三角的三大旅游通道,并以上海为中心建设第三辐射环,同时在交通、信息、人才、服务、管理、政策法规、旅游规划等方面与长三角实现全面对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旅游合作 模式 旅游通道 安徽省 长三角区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水资源承载力评价的风险矩阵方法 被引量:29
11
作者 金菊良 董涛 +3 位作者 郦建强 郭旭宁 李辉 何君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年第2期46-50,共5页
为客观合理地评价水资源承载力和综合考虑各要素的评价结果,从承载支撑力和承载压力两方面出发,选取水量、水质要素承载支撑力和压力评价的实物量指标,建立了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了区域水资源承载力评价的风险矩阵方法(RMM-WC... 为客观合理地评价水资源承载力和综合考虑各要素的评价结果,从承载支撑力和承载压力两方面出发,选取水量、水质要素承载支撑力和压力评价的实物量指标,建立了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了区域水资源承载力评价的风险矩阵方法(RMM-WCC),采用短板法进行单要素水资源承载力评价,运用风险矩阵方法对单要素评价结果进行综合,最后得到水资源承载力评价的综合评价结果。将RMM-WCC应用于安徽省淮河流域的水资源承载力评价中,得到该区域的水资源承载状态,对于超载的状态指出了超载原因,并给出了相关的措施建议。该评价结果可为安徽省淮河流域水资源优化配置提供参考,同时,RMMWCC在水土资源、生态环境和海洋资源等承载力综合评价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资源承载力 评价方法 风险矩阵 安徽省淮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长江经济带地热资源赋存特征及潜力评价 被引量:6
12
作者 王龙平 魏永霞 +2 位作者 程宏超 康佳 廖安然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765-1777,共13页
【研究目的】安徽长江经济带地热资源储量丰富,未来开发利用前景好,对该区域进行地热资源评价可为安徽省能源结构优化及地热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在分析研究区地质构造、地层岩性、地热流体水化学类型等地质与... 【研究目的】安徽长江经济带地热资源储量丰富,未来开发利用前景好,对该区域进行地热资源评价可为安徽省能源结构优化及地热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在分析研究区地质构造、地层岩性、地热流体水化学类型等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上,揭示了安徽长江经济带地热资源概况及分布特征,探讨了隆起山地对流型和沉积盆地传导型地热资源的赋存特征,并对其储量及开发利用潜力进行评价。【研究结果】安徽长江经济带地热资源热储主要赋存在巢湖—和县基岩隆起区、大别山隆起区、沿江基岩隆起区、江南隆起等隆起山地及定远断陷盆地、肥东断陷盆地、霍山—九井盆地、庐枞断陷盆地、安庆断陷盆地、宣城断陷盆地等沉积盆地。前者隆起区热储类型为带状,岩性以断裂破碎带中花岗岩为主,后者断陷盆地热储类型为层状及层状兼带状,岩性以砂岩和碳酸盐岩为主。带内热储主要为偏硅酸·氟热矿水,隆起山地型地热流体水化学类型主要为SO_(4)、HCO_(3)型水,沉积盆地型地热流体水化学类型主要为HCO_(3)型水。通过潜力评价可知,隆起山地型地热资源潜力较小,且处于开发利用状态的地热田基本处于超采状态;沉积盆地型地热资源潜力相对较大,其中潜力大、中和小的盆地分别有4处、6处和10处。【结论】安徽长江经济带区域内地热资源潜力分布不均,地热资源需要分区规划利用,并且需要考虑高氟、高矿化度热矿水利用造成的地表水环境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热资源 赋存特征 潜力评价 安徽 长江经济带 地热资源调查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沿江地区洪涝灾害风险的空间格局演变 被引量:5
13
作者 程先富 王诗晨 +2 位作者 路明浩 吴庆双 徐光来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29-136,共8页
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需要准确了解区域洪涝灾害风险演变规律。利用安徽沿江地区1990年和2007年的气象、社会经济等数据,评价了其洪涝灾害风险,绘制了洪涝灾害风险指数图和风险等级图,分析了洪涝灾害风险演变规律。研究表明:1990-2007年... 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需要准确了解区域洪涝灾害风险演变规律。利用安徽沿江地区1990年和2007年的气象、社会经济等数据,评价了其洪涝灾害风险,绘制了洪涝灾害风险指数图和风险等级图,分析了洪涝灾害风险演变规律。研究表明:1990-2007年间研究区的洪涝灾害风险在时空分布格局上发生了显著变化。低风险区和高风险区的面积减小,而较低风险区、中等风险区和较高风险区的面积在增大;风险整体在增大,区域内部差异减小,但不同地区风险增减不一;风险景观形状指数减小,斑块形状趋于复杂,聚集度和分离度均增大,人为活动影响在逐步增强。该研究可为沿江地区制定规划及灾害风险管理与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洪涝灾害 风险演变 空间格局 安徽沿江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省长江流域水资源配置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陈昌才 朱青 +1 位作者 洪倩 王万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8期34-37,共4页
安徽省长江流域地理位置优越,水资源禀赋条件较好,随着流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城镇化、工业化水平的提高,流域水资源和水环境将面临新的挑战。在对流域水资源特征、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供需态势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流域水资源配置原则和... 安徽省长江流域地理位置优越,水资源禀赋条件较好,随着流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城镇化、工业化水平的提高,流域水资源和水环境将面临新的挑战。在对流域水资源特征、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供需态势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流域水资源配置原则和优化配置方案。至2030年,安徽省长江流域配置城镇生活及生产用水量104.8亿m3,城乡用水结构由基准年的42.5%,57.5%调整为54.7%和45.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资源 供需矛盾 开发利用 水量配置 长江流域 安徽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主成分分析和熵权法的新安江流域水质评价 被引量:27
15
作者 田福金 马青山 +1 位作者 张明 唐志敏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495-505,共11页
【研究目的】新安江流域是华东地区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其治理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和反复性。科学评价流域水环境质量状况,识别重点污染区域和主要污染因子,可为流域生态环境整治提供重要依据。【研究方法】以新安江流域88个监... 【研究目的】新安江流域是华东地区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其治理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和反复性。科学评价流域水环境质量状况,识别重点污染区域和主要污染因子,可为流域生态环境整治提供重要依据。【研究方法】以新安江流域88个监测点水质数据为基础,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水质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优化,再运用熵权法计算各指标权重及各个监测点的水质综合指数,并结合GIS空间分析功能绘制了水质综合指数图。【研究结果】88个监测点的水质综合指数范围为0.02~1.313,流域地表水环境质量总体较好,以Ⅲ类水为主,且浙江段水质好于安徽段。重点污染区域分布在休宁—歙县—徽州区一带,形成了潜口镇、岩寺镇—三村镇两个污染中心。TN、TP和NH3-N为流域主要污染指标,其中TN为全局型污染物,TP和NH3-N为区域型污染物。【结论】主成分分析和熵权法结合的水质评价模型避免了评价指标的重复性以及权重赋值的主观性,能够有效评估复杂的水环境指标体系,具有较好的可行性和实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质评价 主成分分析 熵权法 污染因子 水文地质调查工程 新安江流域 安徽省 浙江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长江流域水土保持与生态安全评价 被引量:6
16
作者 田青 李宗杰 +1 位作者 宋玲玲 王建兵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5期100-104,共5页
针对甘肃长江流域的生态安全现状,从生态环境压力、状态、响应3个方面选取了12个评价指标,采用PSR模型建立了该流域生态安全指标体系,对指标阈值数据归一化后,得到各单项指标的生态安全值,结合指标权重,得到区域生态安全值。结果表明,... 针对甘肃长江流域的生态安全现状,从生态环境压力、状态、响应3个方面选取了12个评价指标,采用PSR模型建立了该流域生态安全指标体系,对指标阈值数据归一化后,得到各单项指标的生态安全值,结合指标权重,得到区域生态安全值。结果表明,近年来,该流域生态安全状况得到明显改善,生态经济系统的承载能力不断增强,生态安全总体水平呈现出由风险态向较安全态转变的逐步上升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安全 水土保持 甘肃南部 长江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帕累托最优的人口、经济与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评价研究——以皖江城市带为例 被引量:16
17
作者 黄金碧 冯长春 《现代城市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65-69,共5页
本文从城镇化协调发展要求城镇系统达到帕累托最优的角度出发,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构建人口、经济与土地城镇化协调性评价模型,并以皖江城市带为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将城镇化各维度同比例变化视为城镇化协调发展是不合理的;... 本文从城镇化协调发展要求城镇系统达到帕累托最优的角度出发,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构建人口、经济与土地城镇化协调性评价模型,并以皖江城市带为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将城镇化各维度同比例变化视为城镇化协调发展是不合理的;(2)皖江城市带城镇建设用地利用粗放,非农经济就业吸纳能力不足,非农劳动力未得到有效发挥,致使经济城镇化滞后于土地城镇化,人口城镇化超前于土地城镇化,城镇化协调性总体呈东强西弱、南高北低的空间格局;(3)城镇化建设应以经济城镇化为动力,以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为支撑,提升城镇空间的经济承载力和人口承载力,形成建设用地增长与经济增长相匹配、非农劳动力增长与非农经济就业吸纳能力提升与相匹配的城镇化协调发展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化 协调发展 帕累托最优 数据包络分析 皖江城市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五年湖北省及长江流域棉区棉花生产形势分析 被引量:9
18
作者 张教海 羿国香 +2 位作者 别墅 王孝刚 夏松波 《湖北农业科学》 2020年第18期25-28,共4页
分析了近5年来湖北省及长江流域棉区棉花生产形势,剖析了面积、产能变化的原因,简述了轻简化植棉项目成效和棉花机械采收进展,对长江流域发展棉花生产、提高棉花有效供给从政策和技术上提出对策措施。
关键词 棉花 生产形势 湖北省 长江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6年安徽省长江流域暴雨洪水特性分析 被引量:3
19
作者 张锦堂 李京兵 +4 位作者 方泓 顾李华 史俊 朱琼 吴峥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66-69,77,共5页
2016年6月18日至7月21日,安徽省长江流域发生暴雨洪水(主降雨集中在6月18日至7月5日),最大3,7 d降雨量位居历史第一,重现期大于50 a一遇,最大15 d降雨量位居历史第二,重现期接近50 a一遇,至7月5日长江安徽段全线超警戒水位。通过收集、... 2016年6月18日至7月21日,安徽省长江流域发生暴雨洪水(主降雨集中在6月18日至7月5日),最大3,7 d降雨量位居历史第一,重现期大于50 a一遇,最大15 d降雨量位居历史第二,重现期接近50 a一遇,至7月5日长江安徽段全线超警戒水位。通过收集、整理此次暴雨洪水的资料,对该次暴雨的过程和成因进行了分析,结合历史特征年资料进行比较,指出强降雨的空间分布以及前期长江底水等是影响此次洪水历史排位(即汛情危急程度)的重要因素。根据此次暴雨洪水的分析,以便为今后防汛减灾,洪水预报等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洪水 空间分布 长江底水 长江流域 安徽省 2016年洪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长江流域水土保持经济效益分析 被引量:3
20
作者 李宗杰 田青 +1 位作者 宋玲玲 张富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28-132,137,共6页
运用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计算方法(GB/T15774—2008)计算了甘肃省长江流域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经济效益,系统评价了各措施对研究区带来的经济效益。结果表明:甘肃长江流域梯田、水保林、经济林、人工种草经济效益分别为58.08亿元,180.0... 运用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计算方法(GB/T15774—2008)计算了甘肃省长江流域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经济效益,系统评价了各措施对研究区带来的经济效益。结果表明:甘肃长江流域梯田、水保林、经济林、人工种草经济效益分别为58.08亿元,180.02亿元,29.69亿元,15.2亿元,合计282.99亿元;同时,通过实施坡改梯工程,甘肃省长江流域累计节约土地面积25.96万hm2,节约劳工2 216.9工日。另外,随着水土保持的综合治理研究区的治理面积、年增产量、年净增产值以及累积净增产效益均表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且水保林在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效益 水土流失 综合治理 长江流域 甘肃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