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帝内经》气味配伍理论探析
1
作者 张钰欣 张小虎 +2 位作者 姜婧 张保春 翟双庆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881-888,共8页
气味配伍理论肇始于《黄帝内经》,该理论架构于运气学说之上,以气为核心,从人体内外环境的气化失衡对疾病进行认识;将四气、五味理论结合,从寒热、盛衰两个方面共同对自然、人体的气化进行调节;强调“谨候气宜,无失病机”,根据运气盛衰... 气味配伍理论肇始于《黄帝内经》,该理论架构于运气学说之上,以气为核心,从人体内外环境的气化失衡对疾病进行认识;将四气、五味理论结合,从寒热、盛衰两个方面共同对自然、人体的气化进行调节;强调“谨候气宜,无失病机”,根据运气盛衰与气候寒温,针对脏气虚实与病性寒热,运用药食气味抵御气候失常对人体的侵害,并调整五脏气化,使人体恢复至气机调和、阴阳平衡的状态。阴阳失调是疾病发生的根源,寒热为其表象,以四气平之;盛衰为其根源,以五味补泻。四气与五味的结合实质上是对人体阴阳失衡的多方面调整,而多种气味间的相互配伍,则能扩大药物的作用范围,制约药物的气味偏颇,做到祛邪与扶正并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帝内经》 气味配伍 药性理论 理论探讨 运气学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帝内经》“通天”论与中医天人整体哲学解构
2
作者 刘立安 孙永章 《医学与哲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5期25-28,共4页
以《黄帝内经》“通天”相关论述为指引,结合多学科互鉴,考察了中医药乃至中华文明中的天人整体哲学,分析了其中蕴含的天人同构、天人感应与天人合一层次与路径,并综合多学科知识,呈现了三者相应的内涵解读视角。继而参合所考析之天人... 以《黄帝内经》“通天”相关论述为指引,结合多学科互鉴,考察了中医药乃至中华文明中的天人整体哲学,分析了其中蕴含的天人同构、天人感应与天人合一层次与路径,并综合多学科知识,呈现了三者相应的内涵解读视角。继而参合所考析之天人整体哲学层次,进行了《黄帝内经》“通天”理论及与之相应的实践要素解构,提要式解诂了“形体之柔”“精神之抟”“形神若一”,并简要探讨了中医运动观、养心观、清静观等养生与技艺哲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天 整体观念 中医哲学与经典理论 抟精神 《黄帝内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阳密乃固探讨恶性肿瘤的病机和辨治
3
作者 房立广 高丹丹 +2 位作者 王彤 张亚楠 王世军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576-581,共6页
阳密是《黄帝内经》对于人体阳气正常功能状态的重要总结,基于阳密乃固理论提出阳气保持周密、通密和静密的状态对于维持人体健康状态至关重要。阳失其密是恶性肿瘤发病和进展的核心病机,表现为阳虚、阳郁和阳躁。阳虚不能密则阳失温卫... 阳密是《黄帝内经》对于人体阳气正常功能状态的重要总结,基于阳密乃固理论提出阳气保持周密、通密和静密的状态对于维持人体健康状态至关重要。阳失其密是恶性肿瘤发病和进展的核心病机,表现为阳虚、阳郁和阳躁。阳虚不能密则阳失温卫而邪气稽留;阳郁不能密则阳失温通而痰瘀结聚;阳躁不能密则阳失清静而灼阴耗精。针对阳失其密的核心病机,在临床当中辨证使用温阳益气以治其未发、通阳化浊以散其窠臼、清解躁阳以抗癌解毒的治疗方法。将恢复阳密的状态作为治疗恶性肿瘤的目标,为中医药治疗恶性肿瘤的临床实践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帝内经》 阳密乃固 阳失其密 恶性肿瘤 温阳益气 通阳化浊 清解躁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帝内经》的当代价值
4
作者 王琦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993-1003,共11页
《黄帝内经》作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奠基之作,蕴含了深厚的医学智慧与人文精神,历经两千余年而不衰,展现出持久的生命力。通过对《黄帝内经》的科学价值、理论价值、文化价值及临床价值进行表述,揭示其引领当代中医学术的重要贡献。《黄... 《黄帝内经》作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奠基之作,蕴含了深厚的医学智慧与人文精神,历经两千余年而不衰,展现出持久的生命力。通过对《黄帝内经》的科学价值、理论价值、文化价值及临床价值进行表述,揭示其引领当代中医学术的重要贡献。《黄帝内经》的科学价值不仅体现在其对生命现象的深刻洞察和具体生理过程的解释上,更在于其理论在现代科学中的持续应用和验证。《黄帝内经》的理论价值不仅体现在其内在的逻辑严谨性和对现象的解释力上,更在于其能够指导实践、预测未来,并推动学科的发展,从生命周期理论、象数思维、滋生新学科等方面为现代医学和跨学科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黄帝内经》的文化价值体现在它不仅记录了古代医学成就,也是中华民族智慧和精神的象征,对于保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黄帝内经》亦蕴含着丰富的临床价值,为临床提供了诊疗理论、制方用药理论和流派理论。《黄帝内经》不仅是中国传统医学的宝贵财富,也是全人类共享的文化遗产,不仅是中医学的经典,也是全人类的经典,其思想精髓与实践方法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与应用,彰显了其超越时空的永恒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帝内经》 科学价值 理论价值 文化价值 临床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五脏相关”理论辨治儿童变应性鼻炎 被引量:4
5
作者 徐天泓 朱子钰 +1 位作者 赵霞 李敏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155-1160,共6页
“五脏相关”理论对中医长期临床实践进行总结,以系统关联视角多维阐释人体各生理病理现象,指导疾病之诊断与防治。基于“五脏相关”理论结合小儿五脏不足、有余之生理特点辨治儿童变应性鼻炎,明晰其病位不离鼻窍,病机不离五脏;论治时... “五脏相关”理论对中医长期临床实践进行总结,以系统关联视角多维阐释人体各生理病理现象,指导疾病之诊断与防治。基于“五脏相关”理论结合小儿五脏不足、有余之生理特点辨治儿童变应性鼻炎,明晰其病位不离鼻窍,病机不离五脏;论治时调理脏腑,以脏调窍,在辨因审机的基础上,注重调肺、运脾、益肾、清心、疏肝,恢脏腑之安和,复鼻窍之通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脏相关 整体观念 儿童 变应性鼻炎 鼻鼽 鼻诊 《黄帝内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黄帝内经》“因时制宜”理论探析不孕症之诊治 被引量:3
6
作者 郑凌歆 谈勇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9-114,共6页
从天人相应的角度阐述“因时制宜”的理论内涵,从日节律、月节律、年节律、超年节律等层面探析女性不孕症机制,论证女性生育能力以及辅助生殖技术实施受时间节律影响。认为经水不调为不孕症发病的关键,治疗当以调经为主,通过择时调摄、... 从天人相应的角度阐述“因时制宜”的理论内涵,从日节律、月节律、年节律、超年节律等层面探析女性不孕症机制,论证女性生育能力以及辅助生殖技术实施受时间节律影响。认为经水不调为不孕症发病的关键,治疗当以调经为主,通过择时调摄、辨期调周、分季论治、因龄施治等方式进一步细化中医药治疗女性不孕症的诊疗方案,为临床诊治不孕症及完善其选方用药提供思路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因时制宜 黄帝内经 女性不孕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经》所蕴含的中医肾病证治思路探讨 被引量:14
7
作者 邹燕勤 王铀生 +5 位作者 朱俊 李强 郭小娟 段茜 王玥 王钢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513-517,共5页
邹氏肾科医术非物质文化遗产团队根据《内经》相关理论结合团队临床实践对常见肾病的中医证治思路进行探讨,认为肾气不足为肾病发病之因,肾元衰竭是发病之本。临床中需注意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强调治病必求于本。根据临床实际情况,分别... 邹氏肾科医术非物质文化遗产团队根据《内经》相关理论结合团队临床实践对常见肾病的中医证治思路进行探讨,认为肾气不足为肾病发病之因,肾元衰竭是发病之本。临床中需注意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强调治病必求于本。根据临床实际情况,分别提出从脾肾、从肝肾、从肺论治肾病,常用治法有健脾温肾、扶正渗利、清肝解毒、养肝滋阴、平肝潜阳、疏肝活络、疏风宣肺、清热宣肺、清热利咽、和法缓治、活血化瘀、疏滞泄浊等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肾病 内经 邹氏肾科医术 临床证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伤寒论》形成渊源探究伤寒其貌 被引量:5
8
作者 郑玉娇 赵林华 +2 位作者 李青伟 逄冰 仝小林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20年第10期69-71,共3页
张仲景继先人之绝学而创《伤寒论》,集汉以前医学之大成,为中医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由于后世医家对书中原文的发挥及经方的应用范围扩大,伤寒病之原貌已不得而知。《黄帝内经》、《难经》以及《阴阳大论》作为张仲景撰书的理论基石... 张仲景继先人之绝学而创《伤寒论》,集汉以前医学之大成,为中医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由于后世医家对书中原文的发挥及经方的应用范围扩大,伤寒病之原貌已不得而知。《黄帝内经》、《难经》以及《阴阳大论》作为张仲景撰书的理论基石,其中多处渗透了《伤寒论》学术思想,并奠定了伤寒传变理论及六经分类方法的创立。研究三本经典古籍中有关伤寒的内容,探寻《伤寒论》形成之渊源,对于探究伤寒其貌具有重大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论 黄帝内经 难经 阴阳大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心身同治角度针灸对乳腺癌关节痛患者生命质量改善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卢静 刘晓蒙 +3 位作者 陈莹 徐海萍 薛明新 唐金海 《世界中医药》 CAS 2023年第2期249-254,共6页
目的:评价基于《黄帝内经》心身疾病病因的整体选穴与乳腺癌芳香化酶抑制剂(AI)关节痛局部配穴相结合的针灸方法,对乳腺癌康复期AI关节痛患者生命质量及局部关节症状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5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 目的:评价基于《黄帝内经》心身疾病病因的整体选穴与乳腺癌芳香化酶抑制剂(AI)关节痛局部配穴相结合的针灸方法,对乳腺癌康复期AI关节痛患者生命质量及局部关节症状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5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乳腺外科筛选使用唑来膦酸的乳腺癌AI患者232例作为研究对象,依据针灸意愿分为对照组(n=19)和观察组(n=16),对照组采用唑来膦酸常规镇痛,观察组在唑来膦酸的基础上采用整体及局部取穴相结合的方法针灸治疗,共治疗4周,分别评价治疗前、治疗2周、4周、8周时的乳腺癌患者生命质量量表(FACT-B)生命质量评分以及简明疼痛评估量表(BPI-SF)关节痛评分,同时评估针灸治疗的安全性。结果:治疗4周以及8周时观察组FACT-B生命质量评分较对照组高,治疗4周时观察组BPI-SF疼痛评分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整体配穴调和心身与局部选穴缓急止痛相结合的针灸方法对乳腺癌康复期AI患者的生命质量以及局部关节症状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灸 乳腺癌 生命质量 关节痛 心身同治 黄帝内经 背俞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五运六气气化理论辨析少阳病 被引量:6
10
作者 郑晓红 唐心浩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165-1173,共9页
基于《黄帝内经》与《伤寒论》,结合历代医家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辨析少阳病。认为《黄帝内经》为《伤寒论》的主要学术渊源之一,《黄帝内经》少阳相火病与《伤寒论》少阳病有相似之处,但《黄帝内经》少阳相火病所涉及范围更为广泛,而... 基于《黄帝内经》与《伤寒论》,结合历代医家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辨析少阳病。认为《黄帝内经》为《伤寒论》的主要学术渊源之一,《黄帝内经》少阳相火病与《伤寒论》少阳病有相似之处,但《黄帝内经》少阳相火病所涉及范围更为广泛,而《伤寒论》对其少阳病的论述更为精详。并且论述了基于五运六气气化理论对少阳病的辨证,提出少阳病分为经证、腑证、热化证、寒化证。天地少阳相火气化异常,可以影响人身少阳经气运行及其所络属脏腑的气化,从而引发少阳病,其病症特点随少阳相火与其余运气因素相临的不同情况而不同。人身少阳相火气化异常,多引动太阴、阳明、少阴等气化异常。少阳病病性多为火热、湿热、实证,亦可兼寒化等证,病位多在少阳经及其所络属之脏腑。少阳病往往经证与腑证并见,易气郁化火,与阳明燥金、太阴湿土、少阴君火相搏结,生痰、生饮、生水,亦有少阳寒化证及寒热错杂证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阳病 少阳相火 黄帝内经 伤寒论 五运六气 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本思想对《黄帝内经》理论构建之影响 被引量:1
11
作者 步瑞兰 王振国 《医学与哲学(A)》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65-66,共2页
从水崇拜与太一生水入手,探讨了水生万物与肾藏精、主生殖的关系,太一藏于水、行于时与《内经》八风九针的关系,盖天说与《内经》之海的关系,水为道与精气学说理论的关系,阐述了水本思想对《黄帝内经》理论构建的重大影响,以及对中医继... 从水崇拜与太一生水入手,探讨了水生万物与肾藏精、主生殖的关系,太一藏于水、行于时与《内经》八风九针的关系,盖天说与《内经》之海的关系,水为道与精气学说理论的关系,阐述了水本思想对《黄帝内经》理论构建的重大影响,以及对中医继承发展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一 黄帝内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帝内经》“两感于寒”与《伤寒论》“两感”辨析 被引量:3
12
作者 马俊杰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407-410,共4页
梳理《黄帝内经》“两感于寒”内涵的历史演变,提出《黄帝内经》“两感于寒”证实为少阴虚衰情况下太阳、少阴两经同时感受寒邪,属于一种危重证候,与《伤寒论》太阳、少阴两感证有明显的区别。《伤寒论》“两感”证有“狭义两感”与“... 梳理《黄帝内经》“两感于寒”内涵的历史演变,提出《黄帝内经》“两感于寒”证实为少阴虚衰情况下太阳、少阴两经同时感受寒邪,属于一种危重证候,与《伤寒论》太阳、少阴两感证有明显的区别。《伤寒论》“两感”证有“狭义两感”与“广义两感”之分。“狭义两感”即特指表里两经之感邪;而“广义两感”则认为,只要是两经感邪,不管疾病是如何发病及传变,皆为“两感”之范畴,不仅涉及互为表里两经的合病,而且亦包括其他两经合病及并病的相关内容,甚至同一经的经腑同病亦可被纳入“两感”。参照《伤寒论》对“两感”的治法,提出《黄帝内经》“两感于寒”可先用四逆汤或通脉四逆汤救里,根据病情决定是否再用桂枝汤等解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帝内经 两感于寒 伤寒论 两感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初医经《黄帝内经太素》的历史语境 被引量:1
13
作者 陈昊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22-129,共8页
杨上善的《黄帝内经太素》在《内经》传递的谱系中位置重要。杨上善撰注《太素》时在李贤府中,但此书无论在李贤府中的文化工程中,还是在官方医学的知识传递中,都并非处在核心的位置,而且在其初撰成时,显然缺乏足够的环境去赢得同时代... 杨上善的《黄帝内经太素》在《内经》传递的谱系中位置重要。杨上善撰注《太素》时在李贤府中,但此书无论在李贤府中的文化工程中,还是在官方医学的知识传递中,都并非处在核心的位置,而且在其初撰成时,显然缺乏足够的环境去赢得同时代的读者。但这部著作和杨上善的经历,却也提供了另外一个角度,即如何在写本时代的文本流动性和多样性之下理解经典权威的造成;以及在边缘的经典整理者,如何面对不同知识权力和思想资源做出选择,进而展示出经典权威在历史语境中被塑造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初期 杨上善 《黄帝内经太素》 医经 历史语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帝内经》毫针刺法基本体系探讨 被引量:13
14
作者 颜纯淳 张永臣 +1 位作者 毛逸斐 贾红玲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5-10,共6页
《黄帝内经》记载了多种治病方法,其中对毫针刺法阐述颇为详细,概括了毫针刺法的先决条件,归纳了毫针刺法的基本术式,总结了毫针刺法的终极目标,论述了毫针刺法的补泻机制,提出了毫针刺法的禁忌事宜,还涵盖了其他有关毫针刺法的内容。... 《黄帝内经》记载了多种治病方法,其中对毫针刺法阐述颇为详细,概括了毫针刺法的先决条件,归纳了毫针刺法的基本术式,总结了毫针刺法的终极目标,论述了毫针刺法的补泻机制,提出了毫针刺法的禁忌事宜,还涵盖了其他有关毫针刺法的内容。《黄帝内经》关于毫针刺法的论述形成了针灸学科毫针刺法的基本体系,成为后世论述针刺操作之圭臬,在中国古代针灸学科的形成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帝内经 毫针 刺法 基本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经》《难经》“三阴“”三阳”的指代和含义研究 被引量:13
15
作者 唐利 余佳蓓 +4 位作者 李慧珊 梁傢铭 丹禹钦 古继红 杨忠华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918-923,共6页
目的以回归经典、溯本求源之路,归纳总结出三阴三阳的指代和含义,进一步完善理论概念并指导临床实践。方法分别在《内经》《难经》中检索"三阴""三阳""三阴三阳""三阳三阴",然后将检索结果所... 目的以回归经典、溯本求源之路,归纳总结出三阴三阳的指代和含义,进一步完善理论概念并指导临床实践。方法分别在《内经》《难经》中检索"三阴""三阳""三阴三阳""三阳三阴",然后将检索结果所在语句按篇章整理,再结合篇章主旨及上下文总结出三阴三阳在该语句中的指代和含义,最后将相同含义的三阴三阳所在语句分篇汇总,进行归纳总结及讨论推测。结果总结出三阴三阳的3个所指:(1)太阳、阳明、少阳和(或)太阴、少阴、厥阴的总称;(2)单指太阳或太阴;(3)指3个属阴的脉象和3个属阳的脉象。归纳出三阴三阳的的4类含义:(1)脉象,包括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脉和浮、沉、长、短、滑、涩六脉(浮滑长为阳,沉短涩为阴),以及去、至、静、动、迟、数六脉(去静迟为阴,至动数为阳);(2)经脉,包括六经脉和十二经脉两种;(3)五运六气之六气;(4)开阖枢——阴阳离合的三种状态。结论三阴三阳在《内经》《难经》中有多种指代和含义,对当前概念完善和临床实践有重要指导意义。同时三阴三阳更真切的本义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阴三阳 内经 难经 脉象 经脉 六气 开阖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帝内经》论治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0
16
作者 崔中赏 刘爱峰 +3 位作者 李远栋 巩树伟 何建浩 涂智恒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21年第8期77-80,共4页
《黄帝内经》成书于西汉年间,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之一,被尊为中医四大经典之首。本书的问世是中医学发展史上的第一次飞跃,标志着中医基础理论体系的基本形成。《内经》中有关骨伤科疾病的内容散见于《灵枢》和《素问》的诸多篇章... 《黄帝内经》成书于西汉年间,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之一,被尊为中医四大经典之首。本书的问世是中医学发展史上的第一次飞跃,标志着中医基础理论体系的基本形成。《内经》中有关骨伤科疾病的内容散见于《灵枢》和《素问》的诸多篇章,其中对膝关节疾病作了大量论述,特别是对膝痹、膝痛、骨痹等膝关节疾病的论断具有相当高的水平。作为中医学经典著作,《内经》提出了许多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理论,如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气血理论、筋骨并重等,对于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诊治和预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经过历代医家的发展与创新,这些理论日渐丰富。目前,上述理论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其疗效也不断得到肯定。该文主要是探究《内经》中有关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病因病机、症状、治疗诸方面的论述,并从骨伤科角度对其进行归纳和总结,为临床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帝内经》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膝痹 筋骨并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黄帝内经》痹证理论探讨硬皮病的病机与治疗 被引量:6
17
作者 王瑞洁 姜文琦 +2 位作者 张润田 段行武 陈曦 《世界中医药》 CAS 2023年第2期224-228,共5页
硬皮病属于中医“痹证”的范畴,《黄帝内经》中对痹证定义、分类、病因病机、治疗及预后的阐述,为痹证类疾病的诊治奠定了理论基础。本文论证硬皮病所属的痹证范畴可囊括《黄帝内经》中各类五体痹、五脏痹等,以《黄帝内经》痹证理论为指... 硬皮病属于中医“痹证”的范畴,《黄帝内经》中对痹证定义、分类、病因病机、治疗及预后的阐述,为痹证类疾病的诊治奠定了理论基础。本文论证硬皮病所属的痹证范畴可囊括《黄帝内经》中各类五体痹、五脏痹等,以《黄帝内经》痹证理论为指导,结合硬皮病的临床表现和现代病理机制,从邪、虚、瘀和疾病传变等角度,探讨硬皮病的中医病机与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帝内经 硬皮病 痹证 皮痹 五体痹 五脏痹 中医药 治未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内经》遗篇探讨中医对疫病的认识 被引量:11
18
作者 郑晓红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792-794,共3页
根据《内经》遗篇《刺法论》《本病论》提出三虚兼“邪鬼”(致病原)致疫说,认为疫疠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人气不足,天气如虚,人神失守,“邪鬼”(致病原)干人,其对现代疫病防治的意义在于对当地天地之气交特点、个体的体质特点和病情特点的... 根据《内经》遗篇《刺法论》《本病论》提出三虚兼“邪鬼”(致病原)致疫说,认为疫疠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人气不足,天气如虚,人神失守,“邪鬼”(致病原)干人,其对现代疫病防治的意义在于对当地天地之气交特点、个体的体质特点和病情特点的把握。对于突发的新型传染病等流行性疾病,当病因或病原体及其致病特点尚未被现代医学认识清楚之前,以中医学的辨天地之气交、六气六经辨证、温病学疫气理论指导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构建中医药疫病防治体系,重构疫病学科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经 遗篇 疫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