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34篇文章
< 1 2 12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Values of Emotion and Cultural Heritage of the Tang-dynastyNostalgic Poem
1
作者 He Wei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259-269,共11页
关键词 文化遗产 价值 情感 美学意义 风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esearch on County Sheriff Post Reduction and Reset in the Tang Dynasty
2
作者 Jiang Aihua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279-287,共9页
Counties of the prim ary political zone have had distinction of hierarchy from the Q in and H an dynasties.T he criteria to distinguish hierarchy included size of population,differences of taxes num ber,com plexity of... Counties of the prim ary political zone have had distinction of hierarchy from the Q in and H an dynasties.T he criteria to distinguish hierarchy included size of population,differences of taxes num ber,com plexity of adm inistrative affairs and im portance of geographic location.All of these w ere to facilitate the adm inistrative m anagem ent. After the establishm ent of T ang dynasty,m any system s of Sui dynasty w ere inherited and the inheritance had its ow n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As direct official of the herdsm en,the county sheriffs( X ian W ei) had a fixed num ber in the early T ang dynasty w hile the num-ber w as reduced because of dow nfall of states and counties during the period of Rebellion of An Lushan and Shi Sim ing in the reign of Suzong and D aizong.In the late T ang dynasty,as econom ic developm ent w as becom ing stable gradually,the central governm ent m ade appropriate adjustm ents to the system of county officials once aga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还原 治安 行政管理 人口规模 地理位置 中央政府 复杂性 唐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nspiration and Genius: Characteristics of Li Bai’s Wine Poems
3
作者 Li Jinbaixue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226-235,共10页
As important in Chinese literary history as Shakespeare is to people in Britain,Li Bai (courtesy name Taibai) has its poems widely recognized and studied by many scholars.Among his abundant and brilliant poetic works,... As important in Chinese literary history as Shakespeare is to people in Britain,Li Bai (courtesy name Taibai) has its poems widely recognized and studied by many scholars.Among his abundant and brilliant poetic works,wine poems stand out as an individual school?with peculiar characteristics.Acclaimed as Shi Xian (the immortal of poems) and Jiu Xian (the immortal of wine),and accompanied by poems and wine all his life,Li Bai is a genius and a romantic figure who took traditional Chinese poetic forms to new heights.His wine poems enjoy extraordinary status in Chinese poetry and wine literature,covering themes including his political ideal,fleeting melancholy due to unfulfilled ambitions,optimistic attitude towards life,sincere and profound friendship,courageous chivalry and dissatisfaction with social reality,all of which have strike a chord with the literati clas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 BAI WINE poems the POEM and WINE culture the tang dynast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中国唐代民居建筑亲生物特征文本解读
4
作者 蒋博雅 徐晟 +2 位作者 裴敏君 丁园杰 葛峰 《家具与室内装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19-127,共9页
诗词歌赋中往往承载着当朝人对于建筑的记忆和感情寄托,直接或间接映射经济状况、社会制度与房屋形制。本文应用数字技术和统计学研究方法,梳理归纳中国唐代民居建筑相关诗词,厘清诗词中映射出的居住者及住宅空间要素之间的联系,提取共... 诗词歌赋中往往承载着当朝人对于建筑的记忆和感情寄托,直接或间接映射经济状况、社会制度与房屋形制。本文应用数字技术和统计学研究方法,梳理归纳中国唐代民居建筑相关诗词,厘清诗词中映射出的居住者及住宅空间要素之间的联系,提取共性特征,深入剖析并总结得出唐代民居建筑的亲生物设计手法,以期延续传统建筑历史文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朝诗词 文本解读 民居建筑 亲生物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编《全唐诗》如何重新整理?——论《唐五代诗全编》的纂修理念与策略
5
作者 罗时进 《中州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69-176,共8页
自闻一多、李嘉言师生提出《全唐诗》整理方案以来,学界进行过一系列讨论,涉及辑佚、辨伪、校勘、考事、编次等诸多方面,核心问题集中于三点:一是使“全唐诗”名实相符,二是力求回复唐诗的本来面貌,三是构建新的统序之法。解决好这三个... 自闻一多、李嘉言师生提出《全唐诗》整理方案以来,学界进行过一系列讨论,涉及辑佚、辨伪、校勘、考事、编次等诸多方面,核心问题集中于三点:一是使“全唐诗”名实相符,二是力求回复唐诗的本来面貌,三是构建新的统序之法。解决好这三个问题方能表现出当代学术立场和学术风范,建立一种新的文献学研究、古籍整理范式。陈尚君编纂的《唐五代诗全编》在这方面进行了成功的实践,回应了学界的期待,在辑佚求全、尊宋求真、统序求法三方面积累了宝贵经验,其纂修策略、理念方法对于当前如何重新整理和研究诗歌总集类文献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唐诗》 《唐五代诗全编》 辑佚 尊宋 统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唐代“为郎领郡诗”的生成机制及独特风貌
6
作者 李德辉 《中州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45-153,共9页
“为郎领郡诗”是基于唐代郎官与刺史互相迁转的用人制度而形成的一种诗歌。随着刺史、郎官中外迁转的常态化,这一职官制度与文学的关系也日益密切。这类诗歌多为唐人自尚书省郎官出为刺史或自刺史入为郎官授职赴任期间的叙事抒情之诗,... “为郎领郡诗”是基于唐代郎官与刺史互相迁转的用人制度而形成的一种诗歌。随着刺史、郎官中外迁转的常态化,这一职官制度与文学的关系也日益密切。这类诗歌多为唐人自尚书省郎官出为刺史或自刺史入为郎官授职赴任期间的叙事抒情之诗,具有事例的典型性,能够深层次反映唐人内外官调遣的心态变化及文学效应。随着诗人的出入中外,“为郎诗”“领郡诗”交替产生,前后相接,时空相对,互相依存。诗人在赴任路上回溯过往,前瞻未来,立足当下,其运动轨迹与诗歌的叙述空间都介于江湖和廊庙之间,既带有山林皋壤风味,也不乏宫廷台阁体气,由此形成“为郎领郡诗”独特的艺术风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郎官 刺史 唐代职官制度 “为郎领郡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代公主府侍女职司初探——以唐代公主墓壁画为中心
7
作者 郭海文 米佳鑫 《艺术设计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19,130,131,共11页
唐代公主府中侍女的职司,不见于史籍之中,是历史中的“空白之页”。通过比对唐代公主墓壁画中的侍女形象和文献记载的“六局二十四司”制度,大致可以推测出唐代公主府中侍女的职司和尚宫局的司记,尚仪局的司乐,尚服局的司宝、司衣、司饰... 唐代公主府中侍女的职司,不见于史籍之中,是历史中的“空白之页”。通过比对唐代公主墓壁画中的侍女形象和文献记载的“六局二十四司”制度,大致可以推测出唐代公主府中侍女的职司和尚宫局的司记,尚仪局的司乐,尚服局的司宝、司衣、司饰,尚食局的司膳、司酝、司药,尚寝局的司设、司舆、司苑、司灯的职责相对应。这本身是对“空白之页”的填充。这些侍女的职司从侧面反映了唐代公主充满异域风情的日常生活,而不同时期壁画中侍女身体形态的差异,又折射出唐朝不同时段的时代背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 公主墓壁画 侍女职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东汉至唐“盗赋”罪名的变迁
8
作者 刘晓林 卢一诺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74-183,共10页
长沙五一广场东汉简牍中首见“盗赋”,作为官方司法文书中多次出现的官吏犯赃罪名,在立法层面应当具有固定的表达与明确的含义。从相关司法文书所反映的内容来看,“盗赋”是监临官乞取财物并满足被监临者违法请求的犯罪行为,根据乞取财... 长沙五一广场东汉简牍中首见“盗赋”,作为官方司法文书中多次出现的官吏犯赃罪名,在立法层面应当具有固定的表达与明确的含义。从相关司法文书所反映的内容来看,“盗赋”是监临官乞取财物并满足被监临者违法请求的犯罪行为,根据乞取财物的数额予以相应处罚。结合正史文献中的记载,东汉司法文书中的“盗赋”或演化为《晋律注》中的“盗赃”,其构成特征与“所监求而后取”一致。东汉起,“盗赋”所指向的具体行为即包含于“受所监临”与“受财枉法”等律令条文当中,随后与“受财”分离,并由立法者通过与具有稳定表义的“擅赋”类比而形成独立罪名。至唐代,“盗赋”进一步被“受财枉法”吸收,这在技术与规范层面表现出“赃罪”体系的逐渐形成,背后蕴含的是立法者对犯罪行为事实逻辑的高度认识与对罪刑均衡的极致追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汉 唐代 盗赋 五一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庙堂内外:唐代社会孔子信仰的多重面相
9
作者 王永平 《史学集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20,共17页
唐代是一个开明宽松的时代,儒家思想虽仍处于正宗地位,但并未取得“独尊”,而是形成了儒佛道三教并重、多种思想文化意识形态共存的局面。唐代社会的多元文化格局,造成了孔子信仰的多重面相。统治阶级将孔子推崇为圣人,佛、道二教将孔... 唐代是一个开明宽松的时代,儒家思想虽仍处于正宗地位,但并未取得“独尊”,而是形成了儒佛道三教并重、多种思想文化意识形态共存的局面。唐代社会的多元文化格局,造成了孔子信仰的多重面相。统治阶级将孔子推崇为圣人,佛、道二教将孔子塑造成神仙菩萨,在民间信仰中孔子又成为民众崇拜的多功能神明。人们在顶礼膜拜孔子的同时,又不乏非圣薄孔之举。这种孔子在神圣与鄙薄之间多重身份与角色的不断变换,折射出唐代社会开放包容的时代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 孔子信仰 多重面相 儒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禅一味:曾几茶诗中的禅学意蕴
10
作者 李娟 苏鑫磊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3-149,共7页
茶、禅文化经过长期全面系统的碰撞融合后,最终在宋代形成了“茶禅一味”的文化氛围,呈现出“雅”“清”“和”“寂”的文化特性。具有良好文化修养的曾几接受了茶禅文化特性,并表现在茶诗创作中。在语言层面,曾几接受了“看话禅”新鲜... 茶、禅文化经过长期全面系统的碰撞融合后,最终在宋代形成了“茶禅一味”的文化氛围,呈现出“雅”“清”“和”“寂”的文化特性。具有良好文化修养的曾几接受了茶禅文化特性,并表现在茶诗创作中。在语言层面,曾几接受了“看话禅”新鲜的思维方式,使得他在诗歌创作中接受发展了“活法”,并在茶诗音韵和语言上追求自然平淡,形成了活泼清新的风格。在思想观念层面,曾几接受了茶禅“雅”“清”的精神内蕴,在日常生活和诗歌意境中表现出深远的禅意。在实践行动层面,他以茶会友,将茶禅之“和”表现在人际往来中;在个体修持中曾几以茶养性,以茶参禅,表现出茶禅之“寂”。深入解析曾几茶诗中所蕴含的茶禅精神,有助于加深学界关于宋代茶禅文化对诗歌影响方面的认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曾几 茶诗 茶禅文化 宋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前期监察考课制度安排与护民政策考量
11
作者 刘玉峰 《云南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2-161,共10页
唐朝前期,通过皇帝颁诏、均田制、户婚律等立法制度规制,唐王朝确立实施了保护广大均田农户农民的劝农务本国家政策,以根本上维护王朝国家政权统治。为了切实落实这一国策,唐王朝还对京司及地方诸官司施政履职和官吏政绩制定了四项监察... 唐朝前期,通过皇帝颁诏、均田制、户婚律等立法制度规制,唐王朝确立实施了保护广大均田农户农民的劝农务本国家政策,以根本上维护王朝国家政权统治。为了切实落实这一国策,唐王朝还对京司及地方诸官司施政履职和官吏政绩制定了四项监察考课制度,具体有朝廷御史台监察制度、分道遣使巡察制度、州司对县司和县司内部监察考课制度、尚书省吏部总负责功过行能考课制度。这四项监察考课制度以律令诏敕等作出规制安排,各有侧重,相互配合,通过纠弹施政违法和黜陟官吏,根本目的也是维护国家政权统治,但其中包含着保护广大均田农户农民的明确政策考量,在实际上有益于农户农民,应当予以肯定。当然,由于唐朝帝制封建等级性阶级社会本质使然,也不能过高评价其实际益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朝前期 监察制度 考课制度 政策考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代于阗地区杰谢镇农牧业研究——以杰谢文书为中心
12
作者 吴超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7-117,共11页
中国国家图书馆和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所藏和田文书中,包含一批重要的杰谢文书。这批文书提供了关于水利管理、农业、畜牧业及人口的重要信息,凸显了杰谢农田水利管理机构“杰谢作”在该地区农业发展中发挥的关键作用。其职责不仅包括农... 中国国家图书馆和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所藏和田文书中,包含一批重要的杰谢文书。这批文书提供了关于水利管理、农业、畜牧业及人口的重要信息,凸显了杰谢农田水利管理机构“杰谢作”在该地区农业发展中发挥的关键作用。其职责不仅包括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还涉及水资源的调配,体现了典型的灌溉农业组织特征。文献记载表明,杰谢地区地广人稀的地理特征和人口结构,促使当地形成了以农牧并重为特征的复合经济模式。在此模式下,水资源的稳定性成为绿洲存续与发展的关键因素。唐代后期杰谢绿洲的荒芜主要源于水资源的严重枯竭,反映了干旱地区生态系统承载力下降对绿洲文明的致命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 杰谢镇 农牧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隋唐长安城永乐坊、靖安坊坊墙及第九横街遗址迁移保护技术研究
13
作者 刘成 安新宇 曲祥楠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8-140,共13页
为了配合项目建设,对隋唐长安城永乐坊、靖安坊坊墙及第九横街遗址等部分文物进行迁移保护。采用清理及预保护、隔离包装与加固、底切处理与整体固形、吊装运输等步骤进行迁移保护。本次遗址迁移保护工作能为今后同类型的工作提供一些... 为了配合项目建设,对隋唐长安城永乐坊、靖安坊坊墙及第九横街遗址等部分文物进行迁移保护。采用清理及预保护、隔离包装与加固、底切处理与整体固形、吊装运输等步骤进行迁移保护。本次遗址迁移保护工作能为今后同类型的工作提供一些思路、方法及借鉴。此外本次遗址迁移保护的成功实施也能为未来城市发展中民生改善工程与文化遗产保护的权衡提供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遗址 迁移保护 隋唐长安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宋文献与图像中孔子的衣冠形制及圣像建构
14
作者 王玲 王芙蓉 《服装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20-327,共8页
在“君道-师道”易位背景下,孔子身份的认知与画像中的衣冠特征均发生了变化。以文献与图像中记录的孔子形象为研究对象,采用图像学、设计学等学科视角与方法,通过梳理衮冕与朝服服制的传承与演变,分析唐宋两代《衣服令》及相关历史文... 在“君道-师道”易位背景下,孔子身份的认知与画像中的衣冠特征均发生了变化。以文献与图像中记录的孔子形象为研究对象,采用图像学、设计学等学科视角与方法,通过梳理衮冕与朝服服制的传承与演变,分析唐宋两代《衣服令》及相关历史文献和图像资料,探讨其中衣冠形制与孔子所着衣冠表征的身份之间的联系。与汉代孔子像着儒服章甫为主的士儒身份不同,唐代孔子像的衣冠一改前制,主要为身着朝服或衮冕的“大司寇”“上公”“王”的形象。孔子圣像的建构过程,反映了唐宋两代在礼服制度上的承袭与演变。唐宋图像中孔子的衣冠形制,呈现出表达寓教为主和政治功能的图像学特征。这些特征对孔子“儒者”与“官吏”形象的符号化重构及多重身份传播,起到了关键的形塑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宋时期 孔子像 衮冕 衣冠形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公厨、职田与空饷:中晚唐官员的俸禄制度
15
作者 张国刚 《史学集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21,共18页
俸禄制度是官僚行政动力机制的一个重要环节。中晚唐俸禄制度的变化以顺宗朝的官员俸禄制改革为起点,它的政策内容完全为宪宗元和改革所继承,其中心议题是置本收利和职田问题。这些问题规定和影响了唐后期百年间(805—907)官员俸禄与官... 俸禄制度是官僚行政动力机制的一个重要环节。中晚唐俸禄制度的变化以顺宗朝的官员俸禄制改革为起点,它的政策内容完全为宪宗元和改革所继承,其中心议题是置本收利和职田问题。这些问题规定和影响了唐后期百年间(805—907)官员俸禄与官署经费的变革。只是在武宗尤其是宣宗时代,边疆官员的待遇以及官员俸禄靠吃官健空饷的问题才被提上议事日程。改革似乎涉及一些深层次问题。但是,随着这些改革的消失以及其效果的空泛化,唐朝的历史也走到了尽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晚唐 俸禄 公厨 职分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唐长安官僚跨街交游与都城分区问题再思——以张籍与白居易的往来为例
16
作者 徐畅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3-85,共13页
中唐时代,随着选官与任官制度渐趋成熟,通过科举晋身的官僚萃聚都城,长安为其日常生活提供了舞台。城市的运转与文人官僚的生活息息相关。首先,城市发展格局影响到居住其中的人群。隋及唐前期,都城严格意义上不存在分区,高、武时期政治... 中唐时代,随着选官与任官制度渐趋成熟,通过科举晋身的官僚萃聚都城,长安为其日常生活提供了舞台。城市的运转与文人官僚的生活息息相关。首先,城市发展格局影响到居住其中的人群。隋及唐前期,都城严格意义上不存在分区,高、武时期政治中心自太极宫向大明宫转移以后,街东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政治导向性的空间定位变化对官僚的活动产生影响。同时,官僚的居住与交游又反过来对长安各区块的文化格局与社会功能产生重塑,形成街东的中部、南部,街西等文化汇集区。这一交互作用,可作为观察唐宋之际城市社会转型的切入点。借助代表性文官张籍与白居易跨越朱雀大街展开交游的案例,可观察九世纪中国都城内部分区现象的诞生,解读其背后的政治与社会文化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唐 官僚 都城分区 张籍 白居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宋时期椅凳类坐具所饰织物设计及文化研究
17
作者 邓莉丽 罗馨茹 《家具与室内装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13-118,共6页
唐宋时期是中国古代椅凳类坐具织物设计发展的重要时期。本文从图像分析与比较法入手,结合相关文献记载,即运用图像与文献相互印证的二重证据法,分析此时椅凳类坐具所饰织物的形制、纹饰及材质工艺特点,并探寻其所蕴含的文化内容。研究... 唐宋时期是中国古代椅凳类坐具织物设计发展的重要时期。本文从图像分析与比较法入手,结合相关文献记载,即运用图像与文献相互印证的二重证据法,分析此时椅凳类坐具所饰织物的形制、纹饰及材质工艺特点,并探寻其所蕴含的文化内容。研究表明,此时这类织物按照其坐具结合的方式可分为系结、披挂、罩合以及简易式四类,材质除纺织品以外,亦有竹藤和毛皮,装饰纹样有动物纹、植物纹及几何纹等,纹样多由织锦所形成,亦有刺绣、染缬等工艺表现。此时坐具织物的发展与佛教的传入有着密切关联,不同阶层的人所使用的坐具织物在材质、工艺及装饰方面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而这一时期坐具织物的审美除与时代审美风格相一致之外,又因男女审美倾向的不同有所区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宋时期 椅凳类坐具织物 形制 纹饰 工艺 文化内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代西湖诗的演进轨迹
18
作者 肖瑞峰 《浙江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30-141,160,F0003,共14页
作为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风景名胜,西湖酿成了西湖文学,而西湖文学又反哺西湖,造就了它的百代盛名。在西湖文学的艺术长廊里,唐代西湖诗居于引人瞩目的地位。其演进轨迹既有长久徘徊后的跃迁,也有陡然冲高后的回落。西湖诗发轫于... 作为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风景名胜,西湖酿成了西湖文学,而西湖文学又反哺西湖,造就了它的百代盛名。在西湖文学的艺术长廊里,唐代西湖诗居于引人瞩目的地位。其演进轨迹既有长久徘徊后的跃迁,也有陡然冲高后的回落。西湖诗发轫于初唐。尽管初唐诗人的笔触还停留在西湖的外围,西湖诗却已水波初兴,开启了它的艺术征程。盛唐时西湖诗渐趋成熟,因孟浩然、李白等诗坛高手的助推而风生水起。至中唐元和、长庆年间,在经历过九曲回环的流程后,终于掀起了涛飞浪卷的洪峰,而傲立于洪峰之上呼风唤雨、驱雷驭电的主导者则是白居易。但在白居易之后,西湖诗并没有能延续山呼海啸、高潮迭起的洋洋大观。晚唐、唐末及五代,西湖诗的创作都相对沉寂,对比白居易的巅峰之作,呈现出断崖式下坠的趋向。不过,作为西湖文学发展链条上的一个环节,它仍然具备承先启后的独特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西湖诗 演进轨迹 白居易 张祜 钱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饰终之典:唐代僧人敕葬考
19
作者 赵青山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8-150,共13页
敕葬,是皇帝下旨为王公大臣、功勋贵戚举办的丧葬。为光耀高僧德行以及标榜皇帝追远之恩,唐廷将世俗官员贵戚才有资格享有的高级哀荣,赐予方外之宾,这是皇帝认同和护持佛法的重要表现。而在盛大的丧葬仪式中,亡僧德业也变得具体化和可... 敕葬,是皇帝下旨为王公大臣、功勋贵戚举办的丧葬。为光耀高僧德行以及标榜皇帝追远之恩,唐廷将世俗官员贵戚才有资格享有的高级哀荣,赐予方外之宾,这是皇帝认同和护持佛法的重要表现。而在盛大的丧葬仪式中,亡僧德业也变得具体化和可视化。通过对22位唐代僧人敕葬事例归纳分析可知,他们均是道德高妙的僧人,在僧俗两界拥有重要影响力,与皇室有着密切的关系。获得敕葬的僧人,大多生前与皇帝形成了密切的私人关系,甚至建立了师徒名分。将敕葬恩赐于亡僧,更多地体现了皇帝对亡僧的恩宠。官员贵戚敕葬应有的流程和内容,在僧人敕葬中均有体现,反映了僧人敕葬遵循典章制度的一面;但在具体细节上往往又会有所突破,体现了制度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变异的一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 僧人 敕葬 《丧葬令》 吊慰 赗赙 不空 丧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略论唐代宰相制度
20
作者 孟宪实 《史学集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8-97,共10页
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中,宰相制度无疑是一个重要课题。众所周知,在讨论中国的皇帝制度时,有一个重要的观点是讨论“君权”与“相权”的斗争,而君权的不断增长、相权的不断被削弱,正是君主专制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事实上,各个时期的宰... 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中,宰相制度无疑是一个重要课题。众所周知,在讨论中国的皇帝制度时,有一个重要的观点是讨论“君权”与“相权”的斗争,而君权的不断增长、相权的不断被削弱,正是君主专制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事实上,各个时期的宰相制度既有变迁,又各具特色,从每个朝代的宰相制度是否能够得出君主专制获得发展的结论,显然是需要具体论证的。唐代宰相制度的研究,通常是在三省制的背景下展开的,而唐代的宰相制度也有自己的发展变化。唐代宰相制度经过三个历史时期,政事堂时期是兼职宰相时期,中书门下时期是专职宰相时期。自唐后期至北宋,是首相制时期。唐代宰相制度的变化,是不是君相斗争的结果?而从兼职宰相到专职宰相再到首相制,宰相的职权明显是处在加强的进程中,按照君相斗争的习惯思路,难道是君主在君相斗争中败下阵来?恐怕不能得出这样的结论。此外,唐宋历史的关系,向来有“唐宋变革论”,强调唐宋之别,但从宰相制度来看,唐宋历史的联系性似乎更突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 政事堂 中书门下 首相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