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河南淮阳出土战国与汉代玻璃及相关材料的科技分析
1
作者 陈艳 刘松 +4 位作者 方利霞 袁仪梦 杨一帆 李青会 丁俊霞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2828-2836,共9页
以河南淮阳地区出土的一批战国与汉代玻璃及相关材料为研究对象,利用光学和光谱学技术,包括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技术、激光拉曼光谱技术、光学相干层析成像技术、超景深光学显微技术等,对其进行科技分析,获取了化学成分、物相组成、内部... 以河南淮阳地区出土的一批战国与汉代玻璃及相关材料为研究对象,利用光学和光谱学技术,包括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技术、激光拉曼光谱技术、光学相干层析成像技术、超景深光学显微技术等,对其进行科技分析,获取了化学成分、物相组成、内部结构、显微形貌等信息,明确了样品的材质属性、制作工艺等特征信息,探讨了其产地来源及其所反映的区域内和区域间的交流与联系。研究结果表明,所分析的样品可分为玻璃和釉陶两类。玻璃包含铅钡玻璃、铅玻璃和钠钙玻璃,釉陶为铅钡釉陶。不同遗址出土的铅钡玻璃在部分组分含量特征方面存在明显差异,表明铅钡玻璃在制作配方和采用原料方面存在多样性。钠钙玻璃为西方典型玻璃体系,同时检测到一定含量的PbO和BaO,推测可能与战国和汉代玻璃重熔工艺存在关系。河南地区发现的铅钡玻璃与楚地关系密切,而富钾的钠钙玻璃则表明其可能与中亚地区也存在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玻璃 战国与汉代 丝绸之路 河南淮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述秦墓中的同穴合葬现象
2
作者 楚展鹏 《考古与文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78-85,共8页
秦国是较早推行变法的国家之一,封建生产关系发展较为充分,同时伴随着国家政策的导向,以夫妻为核心的个体家庭大量出现,并逐渐成为社会的基本组织单位和经济单位。在此背景下,秦墓中出现一批同穴合葬墓,形式多样,分布较广,延续性强,发... 秦国是较早推行变法的国家之一,封建生产关系发展较为充分,同时伴随着国家政策的导向,以夫妻为核心的个体家庭大量出现,并逐渐成为社会的基本组织单位和经济单位。在此背景下,秦墓中出现一批同穴合葬墓,形式多样,分布较广,延续性强,发展轨迹清晰,为探讨战国秦汉之际家庭的变化和合葬习俗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墓 同穴合葬 家庭 战国秦汉时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西咸新区空港新城布里村战国秦汉墓地浅析
3
作者 刘尊志 苗楷琳 《文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4-69,98,共7页
空港新城布里村战国秦汉墓地是一处战国晚期至西汉晚期的中下阶层墓地。该墓地经过有序规划布局,包含四组既相对独立又具密切联系的家族墓葬群。在墓葬结构、随葬器物组合、家族葬俗以及墓位排列等方面所呈现的演变趋势与同期关中地区... 空港新城布里村战国秦汉墓地是一处战国晚期至西汉晚期的中下阶层墓地。该墓地经过有序规划布局,包含四组既相对独立又具密切联系的家族墓葬群。在墓葬结构、随葬器物组合、家族葬俗以及墓位排列等方面所呈现的演变趋势与同期关中地区墓地制度的演变相吻合。空港新城布里村墓地作为关中地区战国至西汉时期综合性墓地的一个实例,为研究这一时期墓地制度的演变提供了重要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咸新区 战国秦汉 家族墓地 中下阶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原地区战国至西汉墓葬出土陶釜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张亮 秦雪松 《文博》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2-79,共8页
本文通过系统聚类分析方法,对中原地区战国至西汉墓葬出土的陶釜进行了类型学研究,认为战国中期陶釜以一种特殊葬俗的形式出现在郑州地区,战国晚期开始陶釜迅速发展,分布范围变广,数量和类型明显增多,包含有郑韩文化、晋文化和秦文化三... 本文通过系统聚类分析方法,对中原地区战国至西汉墓葬出土的陶釜进行了类型学研究,认为战国中期陶釜以一种特殊葬俗的形式出现在郑州地区,战国晚期开始陶釜迅速发展,分布范围变广,数量和类型明显增多,包含有郑韩文化、晋文化和秦文化三大系统。进入汉代,陶釜数量急剧减少,类型单一。陶釜在中原地区的发展历程与秦文化有密切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釜 中原地区 战国 西汉 类型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战国秦汉临淄城“市场”的经济考古学观察
5
作者 田钟灵 方辉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01-110,116,共11页
临淄齐故城大城东北部的阚家寨附近,处于4条道路围绕的“井”字形区域中心,密集分布着战国秦汉时期的各种生产活动遗存,出土有货币、度量衡和“市”“亭”陶文等与市场活动密切相关的材料,应是战国秦汉时期临淄城的中心市场所在。市场... 临淄齐故城大城东北部的阚家寨附近,处于4条道路围绕的“井”字形区域中心,密集分布着战国秦汉时期的各种生产活动遗存,出土有货币、度量衡和“市”“亭”陶文等与市场活动密切相关的材料,应是战国秦汉时期临淄城的中心市场所在。市场南部阚家寨BⅡ地点的私营铸镜作坊生产的铜镜应当通过市场销售,社会各阶层都可以通过购买获得和使用。基于对临淄市场的考察,我们提出考古学上判断市场遗存的5项标准,即密集分布的市场导向型手工业、货币、度量衡、道路及相关文字信息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战国秦汉时期 临淄齐故城 市场场所 市场交换 铜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地区战国秦汉时期的陶瓿
6
作者 朱颖健 陈洪波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40-50,共11页
广西地区战国秦汉时期的陶瓿可分为三足瓿、平底瓿、小瓿三类,这三类陶瓿代表的文化因素各不相同,但总体上表现出明显的越文化特征,应是一种“越式”器物。陶瓿这一器物在广西的出现,反映了古越族内部的文化交流及广西地区与东南沿海一... 广西地区战国秦汉时期的陶瓿可分为三足瓿、平底瓿、小瓿三类,这三类陶瓿代表的文化因素各不相同,但总体上表现出明显的越文化特征,应是一种“越式”器物。陶瓿这一器物在广西的出现,反映了古越族内部的文化交流及广西地区与东南沿海一带的文化互动,而陶瓿的消失则是汉越民族融合在物质层面的具体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战国秦汉时期 陶瓿 越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战国秦汉斜向互绞编织物的编织工艺研究
7
作者 黄天 周旸 龙博 《丝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5-124,共10页
本文以战国秦汉时期的两件斜向互绞编织物为研究对象,通过模拟复原的方法对战国秦汉时期斜向互绞编织物的组织结构与编织工艺进行分析与探究。对比两者在结构、格眼、纹理、组边上的异同,发现通过变化基础结构中经线交织的方向和次数可... 本文以战国秦汉时期的两件斜向互绞编织物为研究对象,通过模拟复原的方法对战国秦汉时期斜向互绞编织物的组织结构与编织工艺进行分析与探究。对比两者在结构、格眼、纹理、组边上的异同,发现通过变化基础结构中经线交织的方向和次数可以形成不同的组织结构和纹理效果。在编织工艺上,两者都使用斜向穿绞编法。其中普通组各编线间的编结变化和排列顺序以2个经线数为循环,编线在各行编结时的状态与编线数的奇偶和第一行编结时各编线的编结状态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向互绞编织物 战国秦汉 编织工艺 组织结构 纹理 格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准格尔旗福路塔墓地2018年发掘简报
8
作者 胡春佰 格日乐图 +7 位作者 高兴超 王永胜 李倩 白苏日娜(绘图) 陈文虎(拍照) 朝力门(拍照) 施慧超(绘图) 孙斯琴格日乐(绘图)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2-38,共17页
2017~2018年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今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对准格尔旗福路塔墓地进行了大规模考古发掘。其中2018年共清理战国晚期至西汉早期墓葬99座及祭祀坑1座,出土陶、铜、铁、玉、石、骨器等500余件。此次发掘发现了... 2017~2018年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今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对准格尔旗福路塔墓地进行了大规模考古发掘。其中2018年共清理战国晚期至西汉早期墓葬99座及祭祀坑1座,出土陶、铜、铁、玉、石、骨器等500余件。此次发掘发现了明确进入西汉纪年的墓葬,证明了汉初秦昭襄王长城以东的福路塔墓地所在区域仍然在西汉王朝的控制之下。该墓地以秦文化为主导,但同时存在赵文化、北方草原文化因素和西戎人群相关的随葬品,对于研究多文化交流融合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路塔墓地 战国晚期至西汉早期 秦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战国《诗》学传播中心的转移与汉四家《诗》的形成 被引量:8
9
作者 刘毓庆 郭万金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85-90,共6页
汉代四家诗在先秦的师承源流 ,除《毛诗》自谓传自子夏 ,并有谱系流传外 ,其余三家 ,史皆无载。三家不言师承 ,并非数典忘祖 ,实由战国《诗》学传播混乱、师承不明所致。研究者多从传播主体入手 ,设定其为封闭型传播渠道 ,希图理清三家... 汉代四家诗在先秦的师承源流 ,除《毛诗》自谓传自子夏 ,并有谱系流传外 ,其余三家 ,史皆无载。三家不言师承 ,并非数典忘祖 ,实由战国《诗》学传播混乱、师承不明所致。研究者多从传播主体入手 ,设定其为封闭型传播渠道 ,希图理清三家在先秦的师承脉络 ,然终劳而少功 ,他们忽略了战国《诗》传播的全开放性与学术中心的地域性转移对《诗》学观念与流派形成的影响。战国学术中心有四次大转移 ,第一个学术中心形成于三晋之魏的西河 ,其学术以古史为根柢 ,以好古为特色。第二个学术中心转移于齐之稷下 ,其学术以杂学著称 ,而又侈谈阴阳五行。第三个学术中心转移于燕国 ,其特色由中和三晋之古学与齐之阴阳学说而成。第四个学术中心转移于楚之兰陵 ,实即鲁之次室 ,由荀子居兰陵而形成。其学杂帝王之术 ,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性。四次学术中心的大转移 ,也是《诗》学传播中心的四次大转移 ,直接影响了汉代四家《诗》学的形成 ,成为四家《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战国 《诗经》 《诗》学传播中心 转移 汉四家《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战国秦汉农业功能的国家定位与制度强化 被引量:4
10
作者 谭光万 樊志民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3年第1期140-146,共7页
至战国时期思想家已经形成对农业功能的全面发掘,充分论证了其在经济、维护社会稳定、教化、文化孕育及技术传承等方面的功能。以此为基础,各国变法在治国方略、制度规定和民风淳化等方面变革农政,明确了农业的国家战略地位,并尝试将农... 至战国时期思想家已经形成对农业功能的全面发掘,充分论证了其在经济、维护社会稳定、教化、文化孕育及技术传承等方面的功能。以此为基础,各国变法在治国方略、制度规定和民风淳化等方面变革农政,明确了农业的国家战略地位,并尝试将农业多功能制度化。秦汉时期举国重农体制和农业管理体系的形成和完善则标志着农业多功能凝入国家制度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战国秦汉 农业功能 国家定位 制度强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战国及秦汉之际陶窑初步研究 被引量:11
11
作者 王春斌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50-59,共10页
陶器制作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出现,经过漫长的发展,到春秋、战国时期技术已十分成熟,秦汉时期达到鼎盛。对于汉代的陶器和陶窑,已有研究者进行了专门研究,发表过卓有见地的文章及专著,但鲜有对战国、秦汉之际陶窑进行专门的讨论。
关键词 战国 秦汉之际 陶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战国秦汉时期西南开发进程中历史阶段的划分 被引量:4
12
作者 黎小龙 张渝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116-119,共4页
战国末至西汉武帝的二百余年 ,中国西南出现第一次大规模开发的特殊历史时期。在这时期的开发进程中 ,自然形成前后两个历史阶段和北南两区域的划分。北部巴蜀开发领先于南部“西南夷”地 ,而南部开发亦仰赖北部先期开发的成就。前后两... 战国末至西汉武帝的二百余年 ,中国西南出现第一次大规模开发的特殊历史时期。在这时期的开发进程中 ,自然形成前后两个历史阶段和北南两区域的划分。北部巴蜀开发领先于南部“西南夷”地 ,而南部开发亦仰赖北部先期开发的成就。前后两阶段 ,一以贯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战国秦汉时期 西南开发 历史阶段 巴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部分考古遗址中构造变形现象初探 被引量:1
13
作者 姚大全 宫希成 +3 位作者 杨源源 郑海刚 赵朋 沈小七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443-453,共11页
对山东省几个考古发掘遗址进行了地震考古研究,着重对其中的自然变形现象进行识别和分析。其中,在济南郊区的大辛庄商代遗址中甄别出非构造变形的现象;在章丘城子崖龙山文化层中识别出砂脉充填裂隙;在滨州秦皇台商周文化层中发现槽壁上... 对山东省几个考古发掘遗址进行了地震考古研究,着重对其中的自然变形现象进行识别和分析。其中,在济南郊区的大辛庄商代遗址中甄别出非构造变形的现象;在章丘城子崖龙山文化层中识别出砂脉充填裂隙;在滨州秦皇台商周文化层中发现槽壁上砂脉和槽底密集分布的砂管;在临淄齐国故城城墙分别鉴别出构造和非构造成因裂隙;在日照尧王城见龙山-战汉时期文化层中平行分布的砂脉裂隙组;在滕州薛国故城城墙识别出典型共轭剪切裂隙。上述自然变形现象集中显现于春秋-战汉期及以前的文化层中,且多表现为砂脉等地震液化痕迹,显示相当时期所在地区可能处于地震相对活跃期,上述推断部分得到微观分析资料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东 地震考古 构造变形 春秋-战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战国秦汉时期重商与轻商观念的嬗变 被引量:4
14
作者 张弘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47-49,共3页
战国秦汉时期 ,商业的发展与繁荣 ,使人们可以充分认识到商业的客观作用 ,有利于重商观念的形成。与此同时 ,“重农抑末”政策的推行 ,工商业者的兼并行为 ,以及由“重义轻利”观念所引发的鄙视工商业等因素 ,则促进了轻商观念的发展。... 战国秦汉时期 ,商业的发展与繁荣 ,使人们可以充分认识到商业的客观作用 ,有利于重商观念的形成。与此同时 ,“重农抑末”政策的推行 ,工商业者的兼并行为 ,以及由“重义轻利”观念所引发的鄙视工商业等因素 ,则促进了轻商观念的发展。这样 ,在重商与轻商观念的嬗变发展过程中 ,除个别时期 ,如西汉中期 ,重商观念稍占优势以外 ,其它时期则一直处于劣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战国秦汉时期 重商 轻商 观念 嬗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农经济是战国秦汉商品经济繁盛的主要基础 被引量:4
15
作者 袁林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10,共10页
战国秦汉,农业是居于压倒优势地位的产业类型,它以自己的产品和需求,决定了工商业的总体规模和发展水平。战国秦汉时期,在各种农业经济类型中,小农自给程度最低、市场依赖性最强,小农占据主导地位,导致市场发展水平比较高。农业为交换... 战国秦汉,农业是居于压倒优势地位的产业类型,它以自己的产品和需求,决定了工商业的总体规模和发展水平。战国秦汉时期,在各种农业经济类型中,小农自给程度最低、市场依赖性最强,小农占据主导地位,导致市场发展水平比较高。农业为交换得到盐铁等必需品所进行的生产具有商品生产的性质。国家财政需求对农民直接进入市场的规模有较大影响,但对整个市场的规模和发展并无多大作用。中国古代的商品经济适应当时的经济结构又为之服务,是其必然组成部分,并非腐蚀剂,它与所谓"先进的生产力"、"资本主义萌芽"乃至资本主义没有什么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战国秦汉时期 商品经济 小农经济 资本主义萌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战国秦汉文化消费结构的基本特征探析 被引量:4
16
作者 温乐平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5期112-117,共6页
战国秦汉时期是文化消费发展的一个重要演变阶段,从其消费结构上看,呈现出三个基本特征:文化娱乐消费内容丰富多样,世俗化的乐舞百戏是消费主流;文化教育消费的层面逐渐扩大,出现商品化趋势;绘画艺术消费是汉代社会的一种时尚文化消费,... 战国秦汉时期是文化消费发展的一个重要演变阶段,从其消费结构上看,呈现出三个基本特征:文化娱乐消费内容丰富多样,世俗化的乐舞百戏是消费主流;文化教育消费的层面逐渐扩大,出现商品化趋势;绘画艺术消费是汉代社会的一种时尚文化消费,备受世人推崇。每个特点背后都有其复杂的社会、经济与文化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战国 秦汉 文化消费结构 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农耕世界与游牧世界两个问题的辨析——以战国秦汉时期为视角 被引量:2
17
作者 王绍东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60-64,共5页
从人类文明史整体发展阶段而言,绝不能简单地认为游牧生产方式落后,农耕生产方式先进;游牧民族进攻,农耕民族防御。在长城以北发展游牧经济,既突破了环境对人类的限制,又保护了良好的生态环境,也具有较高的生产效率。在战国秦汉时期,农... 从人类文明史整体发展阶段而言,绝不能简单地认为游牧生产方式落后,农耕生产方式先进;游牧民族进攻,农耕民族防御。在长城以北发展游牧经济,既突破了环境对人类的限制,又保护了良好的生态环境,也具有较高的生产效率。在战国秦汉时期,农耕民族处于总体上的进攻与扩张,战术上的防御与退守态势,而游牧民族则处于战略上的退缩与战术上的进攻态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战国秦汉 农耕民族 游牧民族 生产方式 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古代漆器研究述评 被引量:7
18
作者 王海燕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71-75,共5页
随着20世纪初中国考古学的发展,中国漆器艺术资料的整理与研究工作也开始起步。本文从中国古代早期文献记载、战国之前漆器、战国秦汉漆器、秦汉以后漆器四个方面对中国古代漆器的研究,尤其是对漆器发展的盛期——秦汉漆器的研究,进行... 随着20世纪初中国考古学的发展,中国漆器艺术资料的整理与研究工作也开始起步。本文从中国古代早期文献记载、战国之前漆器、战国秦汉漆器、秦汉以后漆器四个方面对中国古代漆器的研究,尤其是对漆器发展的盛期——秦汉漆器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和简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漆器 战国秦汉 研究现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魏在战国前期的地理特征与作战方略 被引量:4
19
作者 宋杰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1期9-18,共10页
本文论述了战国前期魏国的疆域概况和主要特征 ,其对外用兵的方向和作战次序、战略内容及产生原因 ,并从地理角度分析其得失。
关键词 战国时期 魏国 河东 晋国 河内 河西 河外 中山 中原 地理特征 作战方略 对外战争 资源 交通 地缘战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简帛日书所见早期数术考述 被引量:3
20
作者 孙占宇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8-33,共6页
简帛日书所见战国秦汉时期"禹步"之法主要用以出行厌禳、禁避盗贼、驱鬼去病、养生导引、祭祀先农等方面,还没有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巫术形式;"反支日"禁忌以"相反"为主要特征,一月之内当有五个反支日;择... 简帛日书所见战国秦汉时期"禹步"之法主要用以出行厌禳、禁避盗贼、驱鬼去病、养生导引、祭祀先农等方面,还没有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巫术形式;"反支日"禁忌以"相反"为主要特征,一月之内当有五个反支日;择吉"太岁"逆时针运行于四仲之间,每年轮回三圈,主要用以选择移徙和修造方位,与纪年"太岁"名同而实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简帛日书 数术文化 战国秦汉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