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由史入论”:英美情报研究路径之比较 被引量:2
1
作者 武洋 高金虎 马琼诗 《情报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0,17,共11页
[研究目的]情报研究是西方学界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英美情报研究都发源于二战时期历史学者参与情报工作实践的经验,在战后均以情报史为基础开展研究。英国情报学界在情报史领域成果斐然,但其理论研究水平远逊于美国,形成了情... [研究目的]情报研究是西方学界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英美情报研究都发源于二战时期历史学者参与情报工作实践的经验,在战后均以情报史为基础开展研究。英国情报学界在情报史领域成果斐然,但其理论研究水平远逊于美国,形成了情报研究英国学派,两国体现出明显的研究路径分野。比较英美两国情报研究路径,可为我国情报研究提供参考。[研究方法]运用历史研究、文献分析、比较研究、归因分析等方法,系统梳理英美情报研究的发展历程,比较其异同之处,并探究其路径分野的原因。[研究结论]英美两国不同政治文化的影响,社会科学研究传统的差异,以及实践参与程度的不同,是两国情报研究路径分野的原因。情报研究应当以历史研究为基础,防止过度保密,积极推进理论与实践的交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报研究 情报史 情报理论 情报工作 英国 美国 文献分析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安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创刊30年刊载论文统计分析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王强 杨忠民 +4 位作者 许建礼 冯套柱 吴霄 李克永 刘洁 《西安科技大学学报》 CAS 2013年第1期122-126,共5页
对《西安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创刊30 a的所有论文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学报30年来共出版111期,刊载论文2 611篇;在刊发的论文中,工业技术类学科论文最多,1 745篇,占论文总数66.83%,其中矿业工程论文766篇,占工业技术论文的43.... 对《西安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创刊30 a的所有论文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学报30年来共出版111期,刊载论文2 611篇;在刊发的论文中,工业技术类学科论文最多,1 745篇,占论文总数66.83%,其中矿业工程论文766篇,占工业技术论文的43.89%;对学报刊发论文学科类别的统计分析发现,学校科研研究方向与刊载论文学科类别、数量的变化关系密切,矿业工程论文比例由创刊期的56.3%下降到目前的40.1%,而自动化、计算机技术,建筑科学,无线电子学、电信技术,化学工业类的论文呈稳步增长趋势,以自动化、计算机技术学科论文增长速度最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学报 文献分析 期刊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0年艺术学理论学科发展报告 被引量:9
3
作者 李心峰 秦佩 张新科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7-42,58,共27页
2020年是艺术学升格为门类学科的第十年,也是艺术学理论成为一级学科的第十年。十年来,艺术学界在学科建设、学科发展方面艰辛探索,艺术学理论学科从初创逐渐走向成熟,在学科体系、学术研究、人才培养、期刊平台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 2020年是艺术学升格为门类学科的第十年,也是艺术学理论成为一级学科的第十年。十年来,艺术学界在学科建设、学科发展方面艰辛探索,艺术学理论学科从初创逐渐走向成熟,在学科体系、学术研究、人才培养、期刊平台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学界对此做了认真回顾与总结,并对未来予以了展望。在基础理论及学科建设方面,学界围绕中国艺术学学术体系、学科体系、话语体系这“三大体系”的建构、“新文科”背景下“新艺科”建设,以及如何加强艺术学理论学科的主体性与学科共同体建设、坚守学科之初心、使命以行稳致远,还有艺术媒介等问题,展开广泛讨论,形成广泛共识。在艺术史方面,学者立足于视域的拓展融合,聚焦艺术史研究的跨学科、跨媒介、跨门类、跨文化、跨地域之融通的必然与可能,围绕艺术史的对象、视野、方法、路径等进行深入探索。艺术批评方面,本年度突如其来的全球新冠疫情,让我国体现着鲜明时代精神、民族精神的“抗疫文艺”以及紧紧跟踪其步伐的抗疫文艺批评得到充分聚焦;艺术批评中的一些“元批评”理论问题得到了更深入系统的探讨。在交叉、应用学科领域,围绕艺术教育的讨论引人瞩目,比较艺术学、艺术人类学、艺术社会学,以及艺术管理、文化产业、文化遗产等也得到了更为深入的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学理论 基础理论 艺术学升门十年 回顾与展望 艺术史跨视域融通 抗疫文艺评论 艺术交叉应用学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元系统理论的整合与翻译文学史研究的拓展 被引量:17
4
作者 查明建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26-140,共15页
埃文-佐哈提出的"多元系统论"促成了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开创了面向译入语文化的翻译研究。在多元系统理论的启发下,勒菲弗尔、赫曼斯、苏姗·巴斯奈特等人提出了"改写论"、"操纵论",为... 埃文-佐哈提出的"多元系统论"促成了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开创了面向译入语文化的翻译研究。在多元系统理论的启发下,勒菲弗尔、赫曼斯、苏姗·巴斯奈特等人提出了"改写论"、"操纵论",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以上理论各有其优点及局限性,翻译文学史研究若孤立地运用以上某一种理论,还不能全面观照和深入分析翻译文学现象,应将以上理论加以整合,使之成为综合性的"系统理论"研究方法,以满足翻译文学史研究的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译文学史研究 翻译文学性质 多元系统论 系统理论 操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历年刊载论文统计与分析 被引量:7
5
作者 温晓平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156-162,共7页
对<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创刊(1936年)至2004年刊载的所有论文进行了统计与分析.结果表明:<学报>解放前共出版18期,刊登论文181篇,1956~2004年(1961~1977年停刊)共出版32卷169期,刊登论文3 737篇;现有的卷... 对<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创刊(1936年)至2004年刊载的所有论文进行了统计与分析.结果表明:<学报>解放前共出版18期,刊登论文181篇,1956~2004年(1961~1977年停刊)共出版32卷169期,刊登论文3 737篇;现有的卷期次自1956年算起,刊发的所有论文中,农业科学类论文有2 695篇,占论文总数的68.79%;随学校办学规模的扩大、学科门类的完善和教科人员的发展壮大,<学报>刊载论文的学科类别由创刊的4类扩展到28类;<学报>载文充分体现了学校的发展方向、办学特色和<学报>的办刊宗旨.对<学报>刊文学科类别消长变化的分析发现,随学校院系设置及专门研究室、实验中心的增加,学校研究领域的拓展变化与刊载论文学科类别、数量的变化关系密切;农业科学类论文比例由创刊初期的91.23%下降到目前的62.92%,但生物科学、食品科学、数理统计与有机化学类论文呈稳定上升趋势,其中以生物化学类论文的增长速度最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学报 文献分析 期刊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百年中国红色文艺的文化精神及当代意义 被引量:9
6
作者 赵学勇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46-57,共12页
红色文艺作为一种贯穿百年中国历史的重大文艺现象,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文化心理、精神结构、生命意识、审美追求都产生了深刻影响,由此成为数代中国人理解社会、理解革命、理解人生的重要窗口。红色文艺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现代中国革... 红色文艺作为一种贯穿百年中国历史的重大文艺现象,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文化心理、精神结构、生命意识、审美追求都产生了深刻影响,由此成为数代中国人理解社会、理解革命、理解人生的重要窗口。红色文艺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现代中国革命深度互动,与百年中国文艺现代化密切同步,其以独特的叙事方式与审美表达重建了文艺与现实的关系。作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实践成果,红色文艺包含着政治与审美、历史与想象、通俗与典雅、传统与现代的艺术张力,并以革命性、人民性、现代性的思想文化特征以及民族性、本土性的美学风貌,表征着百年中国文艺发展及其文化创造的民族精神和审美范型。红色文艺与百年中国社会生活、与现代中国革命、与中国文学现代化、与中外文艺传统、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文艺实践、与中国共产党领导文艺的百年历史经验等重大问题的深度研究,对当代中国文艺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色文艺 文学历史 文化创造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中国文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史学的创建和文艺学的离合 被引量:3
7
作者 董乃斌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5-9,共5页
一百多年来丰富的中国文学史实践,催生着文学史学。文学史学反思和检讨文学史家的工作,总结文学史研究的发展历程,提炼有关文学史研究的原理性认识,是一门亟待建设和有发展前途的新学科。它与文学理论(亦称文艺学)有着天然而深刻的联系... 一百多年来丰富的中国文学史实践,催生着文学史学。文学史学反思和检讨文学史家的工作,总结文学史研究的发展历程,提炼有关文学史研究的原理性认识,是一门亟待建设和有发展前途的新学科。它与文学理论(亦称文艺学)有着天然而深刻的联系,又有着重要的区别。在互补互促的前提下各自分头发展,有利于这两门学科在当前条件下健康地成长壮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史 文学史学 文艺学 文学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方文学批评史重构——以评价范畴为依据的审美立场综观 被引量:10
8
作者 彭宣维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69-81,共13页
以"评价理论"诸范畴作为元范畴,考察西方文学批评史上一些代表性学者和实践者对文学艺术在批评和审美观念上的评价取向,认为文学性就是评价性:文学是以评价为特点、手段和目的的互动话语和组织方式,包括情感、判断、鉴赏三类... 以"评价理论"诸范畴作为元范畴,考察西方文学批评史上一些代表性学者和实践者对文学艺术在批评和审美观念上的评价取向,认为文学性就是评价性:文学是以评价为特点、手段和目的的互动话语和组织方式,包括情感、判断、鉴赏三类态度、以及相应的介入和级差因素。其实,这些范畴早已散见于不同时期、不同流派、不同国别的美学和文论中,一直是人们进行美学评判和文艺理论建构的基石,只是先前缺乏这种高度概括和明确认识罢了,也没有评价理论的范畴那么具体,评价的侧重点也因着眼点不同而存在差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评价理论 情感 判断 鉴赏 介入 级差 文学批评史 审美立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史料·方法·理论:历史人类学视角下的“钟九闹漕” 被引量:12
9
作者 张小也 《河北学刊》 CSSCI 2004年第6期162-170,共9页
以往属于农民战争研究领域的“钟人杰起义” ,在历史人类学的视角下呈现出更加丰富的内容。随着不同性质的资料进入研究者的视野 ,它们之间的种种矛盾亦凸显出来 ,而这正是更具解释力的理论的起点。
关键词 文献 口述 田野 历史人类学 史料、方法与理论的互动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育叙事与大学校史研究 被引量:6
10
作者 欧七斤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73-76,共4页
校史本身的纷繁复杂,加上多重目标的现实服务需求,校史研究必须从多角度来解读,用多元化的方法来指导,以多样化的方式来呈现。将近年流行于国内外教育研究领域中的叙事研究引入校史研究,探讨教育叙事研究引入校史研究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校史本身的纷繁复杂,加上多重目标的现实服务需求,校史研究必须从多角度来解读,用多元化的方法来指导,以多样化的方式来呈现。将近年流行于国内外教育研究领域中的叙事研究引入校史研究,探讨教育叙事研究引入校史研究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尝试将教育叙事研究的一般方法转化为校史研究中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以期有裨于校史研究的方法论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叙事研究 校史研究 理论与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大德文系早期的师生状况及其学术史意义 被引量:3
11
作者 叶隽 《教育学报》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62-72,共11页
通过考察北大德文系早期的师生状况,注意到其创办时代师资组成里的中、德两国人员身份的双重性,分别选择其核心人物中国学者杨丙辰、德国学者欧尔克作为主要个案;同时考察此时期有代表意义的学生,以日后在德语文学学科有"北冯南张&... 通过考察北大德文系早期的师生状况,注意到其创办时代师资组成里的中、德两国人员身份的双重性,分别选择其核心人物中国学者杨丙辰、德国学者欧尔克作为主要个案;同时考察此时期有代表意义的学生,以日后在德语文学学科有"北冯南张"之称的冯至、张威廉为个案研究对象。通过"中德合作"与"师生传承"的视角穿插,展现中国现代学术建立过程中相对被人忽视的师生互动状况(此处具体是北大德文系早期),同时追溯由这些具体个体反映的德文系发展与蔡元培北大改革与创立现代学术制度的内在关联,由此探讨其在中国现代学术史上的意义及可能之缺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大学 德国文学系 师生关系 学术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统一构造理论初探 被引量:4
12
作者 毕思文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1998年第A08期198-210,共13页
以地球系统科学为指导思想,提出统一构造理论的新观点和理论基础,初步建立了理论体系框架。提出统一引力场表示理论,用Newton位算子将地球内、外扰动引力场统一。通过对地球不同圈层水平速度矢量场的对比分析,提出不同圈层的... 以地球系统科学为指导思想,提出统一构造理论的新观点和理论基础,初步建立了理论体系框架。提出统一引力场表示理论,用Newton位算子将地球内、外扰动引力场统一。通过对地球不同圈层水平速度矢量场的对比分析,提出不同圈层的水平运动速度矢量场具有高度的相似性和统一性,且与地球自转密切相关的认识。根据观测数据,探讨板块的统一动力源。研究了幔柱构造特征,提出地幔热柱构造的动力学模型。利用积分关系法求出地表热流与岩石圈厚度的关系,提出大陆岩石圈的统一热模式和大陆地表热流经验关系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统一构造理论 地球系统科学 大地构造学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的理论建设 被引量:8
13
作者 关纪新 《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8年第3期58-62,共5页
中国文学研究界只有普遍具备了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才能真正开辟有效协调国内多民族文学关系的健康局面,才能真正走上亲近与尊重国内各个兄弟民族文学的康庄道路。确立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的意义包括:完善知识结构,补充历史书写,提升学... 中国文学研究界只有普遍具备了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才能真正开辟有效协调国内多民族文学关系的健康局面,才能真正走上亲近与尊重国内各个兄弟民族文学的康庄道路。确立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的意义包括:完善知识结构,补充历史书写,提升学术基点,丰富科学理念;需要从科学和政治两个层面,讲清确立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的重要性与迫切性。完成这一带有根本性的学术理念的转化,此任务业已历史性地落在当代学人们的肩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多民族 文学史观 理论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化比较文学理论体系的营构 被引量:2
14
作者 方汉文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60-65,共6页
当代中国比较文学新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建立中国化的理论体系,从而使这一西方学科在本土化进程中荡涤其理论本体的西方中心观念,解构其后殖民主义的方法论。中国化的中心是建立普适性的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的文化逻辑是同异具于一的辩... 当代中国比较文学新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建立中国化的理论体系,从而使这一西方学科在本土化进程中荡涤其理论本体的西方中心观念,解构其后殖民主义的方法论。中国化的中心是建立普适性的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的文化逻辑是同异具于一的辩证逻辑,其理论话语是具有混融特性的观念、范畴与概念。对于中国比较文学研究实践而言,就是完成从以西方理论来阐发中国文学向以中国话语来演绎世界理论的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比较文学理论 中国化体系 文化逻辑 比较诗学史 比较文学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南联大时代的德语教育与德文教授 被引量:2
15
作者 叶隽 《教育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95-102,共8页
梳理西南联大的德语教学与德语文学课程情况,既呈现因为政治社会背景而造成的德文学科的暂时中断历史场景,同时也揭示其中隐线暗存、伏脉千里的内在学科史发展线索。通过西南联大及外文系人文培养目标的具体分析,尤其是其时的德文教授... 梳理西南联大的德语教学与德语文学课程情况,既呈现因为政治社会背景而造成的德文学科的暂时中断历史场景,同时也揭示其中隐线暗存、伏脉千里的内在学科史发展线索。通过西南联大及外文系人文培养目标的具体分析,尤其是其时的德文教授如冯至、陈铨等人活动的具体分析,揭示出德国资源在现代中国特殊语境里的体现方式与西南联大的教育背景息息相关。也就是说,一个具体学科的消长,是与大学及其领袖(群体)本身的气度和胸怀不可分割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联大 德语教育 德语文学 学术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佛教史上第一篇孟子学文献——《牟子理惑论》新探 被引量:6
16
作者 杨海文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2-18,共7页
东汉末年,浮屠、黄老为一家,神仙家异常活跃,而佛教初来乍到,社会影响小。牟子皈依佛法,又三教并重,十分重视孟子。《牟子理惑论》有实名涉孟语句6例、显性——匿名涉孟语句11例、孔孟并称4例,不仅文献学指标高,而且思想史分量重。孟子... 东汉末年,浮屠、黄老为一家,神仙家异常活跃,而佛教初来乍到,社会影响小。牟子皈依佛法,又三教并重,十分重视孟子。《牟子理惑论》有实名涉孟语句6例、显性——匿名涉孟语句11例、孔孟并称4例,不仅文献学指标高,而且思想史分量重。孟子的许多思想及语句,尤其是距杨墨、辨夷夏、权时地等核心观点,得到《牟子理惑论》智慧的理论阐释与有效的实际运用,并藉以服务于佛教的自立及其中国化;牟子不仅以孟援佛,还多次并称孔孟,试图在大思想史上提升孟子的地位。《牟子理惑论》既是东汉重要的孟子学作品,也是交州孟子学的代表作,更是中国佛教史上第一篇孟子学文献,其在孟学史上的地位举足轻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牟子理惑论》 以孟援佛 孔孟并称 中国佛教史 第一篇孟子学文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政治诗学到多元批评:新中国60年雪莱诗歌研究的考察与分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张剑 《外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8,共8页
梳理新中国建国以来的雪莱研究的发展轨迹,并试图进行一种学术史的研究,将中国的雪莱研究与各个阶段的历史背景结合起来,对研究范式变化及其背后的原因和动机进行分析,特别关注各种学术观点的交锋和互动。
关键词 雪莱 学术史 浪漫主义 西方文论 比较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大学德国文学系的创立情况及其时代背景 被引量:1
18
作者 叶隽 《教育学报》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90-96,共7页
本文追溯“德国文学”作为一个学科的形成,以北大德国文学系的建立为个案研究对象,考镜源流,尽可能复原当时在蔡元培改革北大的背景下,德国文学系作为一个新建学科的过程,并由此探讨其在中国现代学术史上的意义。
关键词 北京大学 德国文学系 学术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知识与控制——论三本中国当代文学史对20世纪80年代文学的再评价、再生产和再传播 被引量:1
19
作者 王丽丽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54-158,共5页
大学并非只是实施教育的机构,同时也是掌握知识并加以再生产的传播中心。在文学教育方面,大学承担着讲授、评论、组织文学史生产,并将作家作品经典化的一整套程序,在此意义上说,大学教授变成了现代知识的裁判者和传授者,拥有教育体制所... 大学并非只是实施教育的机构,同时也是掌握知识并加以再生产的传播中心。在文学教育方面,大学承担着讲授、评论、组织文学史生产,并将作家作品经典化的一整套程序,在此意义上说,大学教授变成了现代知识的裁判者和传授者,拥有教育体制所赋予的多种权利。洪子诚的《中国当代文学史》、陈思和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孟繁华、程光炜的《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等三部中国当代文学史著,对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文学创作所作的再评价、再生产和再传播,发挥了"重说"经典、规范知识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当代文学史 大学的权力 经典再生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戴维·洛奇《小说的艺术》批评理论之探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王翠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53-157,共5页
1991到1992年期间,洛奇在《星期日独立报》上发表了50篇短文,并于1992年结集出版,取名为《小说的艺术》(The Art of Fiction)。本文试图通过对《小说的艺术》的解读,来了解英国批评家戴维·洛奇分析小说文本时所采用的批评方法,并... 1991到1992年期间,洛奇在《星期日独立报》上发表了50篇短文,并于1992年结集出版,取名为《小说的艺术》(The Art of Fiction)。本文试图通过对《小说的艺术》的解读,来了解英国批评家戴维·洛奇分析小说文本时所采用的批评方法,并探讨文学史知识对文学创作的潜在影响,以及批评理论与创作实践的关系等问题,以欣赏这部独特的小说诗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戴维·洛奇 小说的艺术 批评理论 批评方法 文学史 批评与创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