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6篇文章
< 1 2 2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有形有感有效:民族传统体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3个着力点 被引量:1
1
作者 白晋湘 王继帅 郑健 《体育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9,共9页
民族传统体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形、有感、有效的三维实践路径,为新时代民族事务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创新性思路与实践范式。研究融合体育学、历史学与民族学的跨学科视角,构建“载体构建—维度深化—实践创新”的递进... 民族传统体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形、有感、有效的三维实践路径,为新时代民族事务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创新性思路与实践范式。研究融合体育学、历史学与民族学的跨学科视角,构建“载体构建—维度深化—实践创新”的递进式分析框架,系统探究民族传统体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的实践路径。研究认为通过文化记忆唤醒、文化形象塑造与文化标识重构三维路径,可以夯实民族传统体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形载体基础;从历史使命感传承、社会归属感深化与国家荣誉感培育三重维度,能够强化民族传统体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情感联结机制;采用增强民族团结教育宣传效果、提高民族事务创新治理效能与拓展中华民族文化认同实践效应3项举措,可以提升民族传统体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成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传统体育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有形有感有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民族包容性与凝聚力的逻辑关系探析 被引量:3
2
作者 张会龙 杨菊美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3-53,共11页
中华民族从多元聚为一体、从传统迈进现代、从历史跨向未来,具有独特的发展脉络。厘清中华民族包容性与凝聚力之间相互作用的逻辑关系,可以为重新审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提供更为贴切的视角。作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基础与核心,中... 中华民族从多元聚为一体、从传统迈进现代、从历史跨向未来,具有独特的发展脉络。厘清中华民族包容性与凝聚力之间相互作用的逻辑关系,可以为重新审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提供更为贴切的视角。作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基础与核心,中华民族的包容性与凝聚力承担着包容多元、凝聚一体的历史使命。从认识论的底层逻辑出发,中华民族的包容性与凝聚力在不同历史时期呈现出同增同减、同强同弱的基本规律。中华民族包容性与凝聚力之间深刻关联、互为条件、彼此影响、多维互动,共同促成了中华民族的整体样貌,并深刻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未来走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 包容性 凝聚力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常态化机制:内涵、逻辑遵循及实践向度 被引量:7
3
作者 万明钢 周晓彤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14,共10页
构建学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常态化机制,首先要厘清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常态化机制的概念内涵、逻辑遵循和实践向度。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常态化机制的本质在于通过系统性设计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有机融入学校教育教学... 构建学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常态化机制,首先要厘清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常态化机制的概念内涵、逻辑遵循和实践向度。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常态化机制的本质在于通过系统性设计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有机融入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有形、有感、有效和日常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常态化机制构建的内在逻辑要遵循增进共同性的基本原则、落实有形有感有效的内在要求并实现中华文化认同的价值旨归。为此需要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一体化目标和内容体系、探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日常教育教学的路径,建立科学规范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评价指标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学校教育 常态化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体育精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机制与实践路径 被引量:4
4
作者 周虎生 《体育文化导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7,共7页
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研究中华体育精神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间的关系,探讨中华体育精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机制,并提出实践路径。机制: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强化国家认同;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民族团结;塑造民族形象,激... 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研究中华体育精神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间的关系,探讨中华体育精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机制,并提出实践路径。机制: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强化国家认同;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民族团结;塑造民族形象,激发民族自信;展示民族风采,传承民族精神。实践路径:讲好中国体育故事,强化认同意识;搭建赛事舞台,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加强体育与国际交流,提升民族形象;挖掘体育文化内涵,弘扬民族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华体育精神 机制 实践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算法推荐技术赋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的逻辑机理与实践进路 被引量:5
5
作者 陆鹏 韦曼莉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4-34,共11页
社会形态演化进入算法社会新阶段,党的民族工作也呈现出新的阶段性特征。算法推荐技术凭借数字化、体系化、自动化、大众化、生活化、精准化的特点,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提供了强大的计算能力。该技术赋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 社会形态演化进入算法社会新阶段,党的民族工作也呈现出新的阶段性特征。算法推荐技术凭借数字化、体系化、自动化、大众化、生活化、精准化的特点,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提供了强大的计算能力。该技术赋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的观念、技术、内容、形式、治理等关键层次的逻辑机理为以技术运用创新宣传教育模式,以资源整合实现宣传教育有形有感有效,以智能分析提高宣传教育针对性,赋能关键在培养信息意识和算法素养,利用大数据建模技术,提高资源整合能力,搭建凝聚共识学习平台,加强信息监督与治理,为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体系提供强大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算法推荐技术 赋能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宣传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民族传统体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被引量:2
6
作者 傅斌 邓坤坤 《体育文化导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15,共8页
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逻辑分析等方法,分析民族传统体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逻辑,并提出路径。价值:增强民族凝聚力,构建和谐社会,增强民族归属感,提升民族软实力。逻辑:深化文化认同融通性,社会群体凝聚互动性,嵌入民... 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逻辑分析等方法,分析民族传统体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逻辑,并提出路径。价值:增强民族凝聚力,构建和谐社会,增强民族归属感,提升民族软实力。逻辑:深化文化认同融通性,社会群体凝聚互动性,嵌入民族文化独特性,构建全球文化共识性。路径:开展民族传统体育,全力深化文化认同融通性;推广民族传统体育,积极增强群体凝聚互动性;传承民族传统体育,灵活保留民族文化独特性;传播民族传统体育,稳步提升全球文化共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民族传统体育 中华民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汉共居村落共同体的形塑路径——基于云南大理上村的调查 被引量:1
7
作者 胡曼云 李若青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9-78,共10页
村落共同体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与发展的现实基础,在构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实践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云南大理上村白汉共居村落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既有赖于共同地域上的相邻关系和族际通婚实现的血统混合,也是共同... 村落共同体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与发展的现实基础,在构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实践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云南大理上村白汉共居村落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既有赖于共同地域上的相邻关系和族际通婚实现的血统混合,也是共同的历史记忆、宗教信仰、经济交往、文化基础和党的民族政策产生的趋合力与趋同性共同作用的结果,进而形成了超越宗族意识的村落认同,超越民族边界的深度交融,超越文化差异的文化共享,超越个体利益的经济共生等,为村落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研究发现,村落主体自觉的内部行动逻辑和国家在场的外部制度逻辑合力形塑了村落共同体的中国化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民族共居 村落共同体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伟大建党精神引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思考 被引量:1
8
作者 欧阳奇 《中州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23,共10页
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以伟大建党精神引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深入传承红色基因的有效路径,是... 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以伟大建党精神引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深入传承红色基因的有效路径,是加强党对民族工作全面领导的应有之义。在一百多年党史发展中,伟大建党精神的谱写和传承,引领各族人民形成了对中华民族、中国共产党、中华文化、伟大祖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深刻认同。新时代新征程依然要坚持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在引领各族人民汇聚中华民族的伟大梦想精神、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中,更好地推进中华民族复兴伟业和实现共产主义最高理想。以伟大建党精神引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结合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实践,深化研究阐释,拓展宣传主体,丰富教育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伟大建党精神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红色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石榴籽符号:构建、运用及其意蕴 被引量:1
9
作者 冯建勇 黄嵩杰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3,共13页
“石榴籽”符号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民族团结话语发展、演变的基础上构建形成的。作为一项“再造的传统”,“石榴籽”符号回应了新时代中国面临的国内国际环境,以其自然特性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完美诠释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内涵。新时... “石榴籽”符号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民族团结话语发展、演变的基础上构建形成的。作为一项“再造的传统”,“石榴籽”符号回应了新时代中国面临的国内国际环境,以其自然特性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完美诠释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内涵。新时代党和国家在民族工作实践中以“石榴籽”符号为载体,通过一系列的仪式展演,使得“石榴籽”符号深度融入各族群众日常生活空间。在理论意义上,新时代“石榴籽”符号彰显了“两个结合”重要思想,成为一个宏大、多元、综合性的叙事体。从实际操作层面观察,“石榴籽”符号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方面的地位亦愈加凸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榴籽 中华文化符号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两个结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统体育赋能民族互嵌式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被引量:1
10
作者 叶欣 陈偲锦 陈莉 《体育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4-33,共10页
以嵌入性理论、共同体理论和协同治理理论为框架,探讨传统体育赋能民族互嵌式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学机制。通过“主体-空间-行动”的分析维度,揭示传统体育如何通过关系互嵌、认知互嵌、文化互嵌与结构互嵌,积极推动多民... 以嵌入性理论、共同体理论和协同治理理论为框架,探讨传统体育赋能民族互嵌式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学机制。通过“主体-空间-行动”的分析维度,揭示传统体育如何通过关系互嵌、认知互嵌、文化互嵌与结构互嵌,积极推动多民族社区从“物理共存”向“情感共生”的跃迁。研究发现,传统体育的实践形成“身体规训—符号共享—惯习调适”的动态循环:在主体层面,通过代际传承与跨族群协作重构文化资本;在空间层面,以物质设施、精神符号与社会网络的三维作用建构社区认同;在行动层面,借助共建共治共享机制激活治理韧性。然而,民族互嵌式社区传统体育面临主体断裂、空间分异与制度悬置的三重困境,通过“身体赋权-空间融合-多元共治”的优化路径实现文化再生产与共同体形构。研究凸显传统体育作为“活态文化载体”的社会功能,赋能民族互嵌式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治理现代化提供可行的学理参照与实践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体育 民族互嵌式社区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学科化再探索——从经济共同体到共同体经济学 被引量:1
11
作者 李曦辉 《区域经济评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22,共11页
建立中国自主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学科体系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性研究工作,是解决我国民族学研究中存在的被西方民族理论思想和话语体系所左右的问题的关键所在,需要以中华民族共同体史料体系、话语体系和理论体系为基础,从马... 建立中国自主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学科体系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性研究工作,是解决我国民族学研究中存在的被西方民族理论思想和话语体系所左右的问题的关键所在,需要以中华民族共同体史料体系、话语体系和理论体系为基础,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出发,坚持“两个结合”,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实践进行科学分析。历史实践证明,经济力量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持续发展与壮大,也对经济活动产生重要影响,推动生产力持续进步。可以说,中华民族是靠文化凝聚的,更是依靠经济一体来推动的。共同体经济学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发展、完善对经济行为与绩效影响的学科。共同体经济学以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独特性质和经济行为为研究对象,坚持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研究方法,研究经济发展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发展与完善双向互动的机理与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学科化 共同体经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族体育赛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机理与路径
12
作者 邓星华 鸦新颖 蒲毕文 《体育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9-45,共7页
民族体育赛事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情感纽带和实践基础。对民族体育赛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机理与路径展开探析。研究认为民族体育赛事在促进认同共同身份、激发情感共鸣、生成共有意义以及建构集体记忆等方面具... 民族体育赛事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情感纽带和实践基础。对民族体育赛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机理与路径展开探析。研究认为民族体育赛事在促进认同共同身份、激发情感共鸣、生成共有意义以及建构集体记忆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并提出以物质与身体符号整合,铸牢共同命运意识;以跨文化交流互动实践,铸牢共同理解意识;以赛事仪式与记忆构建,铸牢共同团结意识;以价值传递与文化共鸣,铸牢共同精神意识的内在机理。最后,从优化赛事空间、丰富赛事内容、创新赛事表达和拓展赛事功能等方面提出民族体育赛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现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体育赛事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情感 民族记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建设的广西实践
13
作者 吕嵩崧 方素梅 《青海民族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7-113,共7页
各种类型的示范创建活动是极具中国特色的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形式之一。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之后,各地兴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创建活动热潮。广西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是新时代继续发挥好示范带动作用的重大... 各种类型的示范创建活动是极具中国特色的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形式之一。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之后,各地兴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创建活动热潮。广西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是新时代继续发挥好示范带动作用的重大探索和积极实践。它的实施具有牢固的历史根基和扎实的现实基础,可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体系建设、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提供生动的案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示范创建 民族团结进步 广西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舞蹈艺术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研究
14
作者 戴金叶 李银兵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7-37,153,154,共13页
舞蹈艺术储存着各民族人民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记忆与情感,是联结各民族和凝聚共同体的精神纽带,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载体。在舞蹈艺术审美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互动共赢中,中华各民族舞蹈艺术内蕴着的交往性、交融... 舞蹈艺术储存着各民族人民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记忆与情感,是联结各民族和凝聚共同体的精神纽带,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载体。在舞蹈艺术审美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互动共赢中,中华各民族舞蹈艺术内蕴着的交往性、交融性、共同性、共享性这四个基本属性,不断型塑着各族人民“五个共同”“四个与共”“五个认同”的政治理念,使得各民族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得以铸牢。通过分析舞蹈艺术审美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互动关系,提出了艺术互鉴、艺术互融、艺术互利三条路径,为推进中华民族舞蹈艺术发展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舞蹈艺术 艺术审美 赋能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思想抗战:社会各界对日本侵略中国边疆的认知与应对
15
作者 曾黎梅 曹津永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31-139,共9页
抗战时期,对中国发动思想侵略,是日本侵华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日本政府尤其重视挑拨边疆各民族间的关系,解构边疆与内地的整体性,以达到分裂中国边疆领土、瓦解各民族团结抗战的目的。中国各界意识到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意图后,不断反... 抗战时期,对中国发动思想侵略,是日本侵华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日本政府尤其重视挑拨边疆各民族间的关系,解构边疆与内地的整体性,以达到分裂中国边疆领土、瓦解各民族团结抗战的目的。中国各界意识到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意图后,不断反思并修正中国边疆民族政策中存在的问题,以加强内地与边疆之间的互识与认同作为突破点,辅之以社会舆论及实践,建立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不断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积极的思想抗战应对日本对中国的边疆侵略。在国家生死存亡之际,中国各界对思想抗战的推进,促进了边疆及内地民众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自觉,对团结全国各族民众一致抗战,维护国家统一产生了深远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想抗战 边疆危机 认知和应对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校思政与通识联建课程的教学设计与路径实现——以清华大学“沙漠里的课堂”为例
16
作者 钟茂华 黄弘 +1 位作者 史高科 吴乐 《实验技术与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41-247,共7页
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面临新的挑战与机遇。该授课团队对高校思政与通识联建课程进行了探索与实践。经过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和天山山脉周边环境历时21年的考察和调研后,授课团队于2023年开设了通识课程“沙漠里... 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面临新的挑战与机遇。该授课团队对高校思政与通识联建课程进行了探索与实践。经过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和天山山脉周边环境历时21年的考察和调研后,授课团队于2023年开设了通识课程“沙漠里的课堂”。该课程针对我国西部沙漠地区先进科学技术成果和重大工程,以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展了一系列校内学习、现场参观、课外调研等教学活动,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红色资源、大国重器、古城遗址、乡村振兴等。课程聚焦于提升学生对我国西北边疆的了解,引导青年一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教学实践中培养科学思维、厚植家国情怀、涵养进取品格、增强斗争精神。2024年,清华大学把该课程列为思政选修课与通识课联建课程。该文介绍了“沙漠里的课堂”的教学设计,并通过分析“沙漠里的课堂”课程建设思路与实践,总结了课程在强化思政引领力方面的主要举措与成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政教育课程 社会实践 沙漠里的课堂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进展及启示——基于CNKI的文献计量
17
作者 图登克珠 黄荣才让 李亮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5-141,共7页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西藏工作必须坚持以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为着眼点和着力点,强调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近年来,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西藏工作必须坚持以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为着眼点和着力点,强调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近年来,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备受国内学者关注,研究成果不断丰富。文章对CNKI数据库中有关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期刊文献进行梳理,并借助Citespace软件,结合科学知识图谱对研究趋势、研究力量、研究热点和研究主题进行可视化分析。研究发现:相关发文趋势从2020年开始快速增长,到2022年趋于平稳。研究力量相对薄弱,尚未出现核心作者和团队,缺乏有效的合作交流。研究热点和主题聚焦于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西藏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和西藏文化三大主题。基于对研究进展的整体把握,文章提出要增强研究力量和加强实践研究的力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CITESPAC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军事防御、众志成城与象征符号:论长城在中国历史上的三重意蕴
18
作者 吕文利 马周睿 《青海民族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82-192,共11页
长城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包含三重意蕴:第一重意蕴是以军事防御工程的形式出现。第二重意蕴是众志成城的“民心长城”,清朝统治者实现了中华大地的“大一统”,强调长城南北是一家,并依托长城关口推动中国不同地区的民众进行广泛的经贸... 长城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包含三重意蕴:第一重意蕴是以军事防御工程的形式出现。第二重意蕴是众志成城的“民心长城”,清朝统治者实现了中华大地的“大一统”,强调长城南北是一家,并依托长城关口推动中国不同地区的民众进行广泛的经贸、人文交流。近代中国遭遇千年未遇之大变局,长城逐渐被提升为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重要的精神象征,这是长城第三重意蕴。长城作为不同群体之间冲突、互动、交融的前沿,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触媒,其三重意蕴的变迁也是中华各民族融为一体的历史见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城 精神意蕴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口传叙事中的中华文化符号及其当代传播——以毛南族为例
19
作者 冯智明 张贝儿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0-29,153,共11页
毛南族创世神话、神灵故事、风物传说等口传叙事中蕴含着诸如开天辟地、兄妹成婚、大神射日、三十六神灵谱系、一村一社等中华文化符号,以及与周边各民族同源共祖、守望相助的民族交往叙事,是中华民族共同文化记忆的集中体现,是在民族... 毛南族创世神话、神灵故事、风物传说等口传叙事中蕴含着诸如开天辟地、兄妹成婚、大神射日、三十六神灵谱系、一村一社等中华文化符号,以及与周边各民族同源共祖、守望相助的民族交往叙事,是中华民族共同文化记忆的集中体现,是在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通过中华文化符号元符号的重新建构、依托新媒体平台打造文化IP等形式,毛南族口传叙事中的中华文化符号在当代得以传承和传播,以新形态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媒介与文化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南族口传叙事 中华文化符号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文化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感恩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路径
20
作者 罗强强 《思想战线》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8-48,共11页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立足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感恩教育作为共同历史记忆基础上的个体情感价值重塑,缔结了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情感主线。它在推动...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立足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感恩教育作为共同历史记忆基础上的个体情感价值重塑,缔结了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情感主线。它在推动感恩文化受之于身、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多重转化过程中能够有效破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边界效应递减”困境,避免出现“塔西佗陷阱”现象。可以说,感恩教育从个人心理与民族心理双重维度激发、凝聚、调动了各民族的情感资源,是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路径。我们要积极探索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挖掘感恩教育的新方法、新途径,通过深入研究和运用这些宝贵资源,不断提升感恩教育的质量与效果,使感恩教育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更好地发挥情感驱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恩教育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实践逻辑 优化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