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红河断裂的GPS监测 被引量:8
1
作者 张清志 刘宇平 +4 位作者 陈智粱 唐文清 张选阳 Robert W.KING Barrcel C.BURCHFIEL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67-372,共6页
红河断裂带(RRFZ)是一条大型的走滑断裂带,本文利用1999年和2003年的GPS观测,通过数据反演,获得在欧亚参考框架下的速度矢量图。结果表明:在欧亚框架下,东向分量平均速度为3.726mm/a;北向分量平均速度为-9.013mm/a;由北向南,各测站的北... 红河断裂带(RRFZ)是一条大型的走滑断裂带,本文利用1999年和2003年的GPS观测,通过数据反演,获得在欧亚参考框架下的速度矢量图。结果表明:在欧亚框架下,东向分量平均速度为3.726mm/a;北向分量平均速度为-9.013mm/a;由北向南,各测站的北向分量速率值逐渐减小;由西向东,各测站的东向分量速率值逐渐减小;测区内呈现明显的右旋拉张走滑运动。分析表明云南红河地区地壳水平运动的特征以及断裂活动性质与构造地质相当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河断裂 gps 水平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GPS技术监测山西断裂带的水平运动 被引量:55
2
作者 杨国华 赵承坤 +2 位作者 韩月萍 王秀文 郭跃宏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465-471,共7页
利用沿山西断裂带所布设 GPS监测网的 4期复测资料 (1 996~ 1 999) ,分析了山西断裂带近期水平运动状态及其与位于监测区北端附近阳原 -浑源地震 (M=5.6、 39.8°N、 1 1 3.9°E,1 999- 1 1 - 0 1 )的关系 .结果表明 :1 1 996... 利用沿山西断裂带所布设 GPS监测网的 4期复测资料 (1 996~ 1 999) ,分析了山西断裂带近期水平运动状态及其与位于监测区北端附近阳原 -浑源地震 (M=5.6、 39.8°N、 1 1 3.9°E,1 999- 1 1 - 0 1 )的关系 .结果表明 :1 1 996~ 1 997年山西断裂带的水平运动不显著 ;2 1 997~1 998年山西断裂带水平运动的强度增大 ,在震源区、忻州地区和介休东北地区出现了 3处相对较高的应变区 (1× 1 0 - 6) ;监测带的优势运动方向与其走向相一致 ,但不存在明显的走滑运动 ;3 1 998~ 1 999年山西断裂带优势运动方向尽管与其走向相一致 ,但与上一年相比 ,方向大体相反、量值相近 ;41 996~ 1 999年山西断裂带的累积水平运动逐步清晰 ,从趋势上看可分为 3部分 :忻州地区以北地区优势运动方向为北北东 (0 .8cm) ;曲沃以南地区为南南西(1 cm) ;中部地区较杂乱 ,其南半部形变较大些 ,但整体不存在优势运动 .总体来说 ,山西断裂带现主要受来自北北东 -南南西向张应力场的控制 ,但不存在走滑运动 ;1 997~ 1 998年该区可能存在一次较为明显的应力扰动 ,1 999年度基本恢复 ;阳原 -浑源地震是在这一过程之后发生的 ,该次扰动可能是地震发生的触发机制 .从长趋势看 ,今后要注意的是上述 3个运动单元的接合部位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ps测量 山西断裂带 地壳水平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PS资料揭示的小江断裂近期运动特征 被引量:12
3
作者 施发奇 尤伟 付云文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07-212,295,共6页
利用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1999~2009年5期的GPS观测数据,选择以区域重心基准为参考的方法,从大地形变测量的角度分析和研究了小江断裂近期及其各段的地壳形变信息。结果显示:小江断裂近期具有明显的左旋走滑运动特征,并具有一定的张扭... 利用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1999~2009年5期的GPS观测数据,选择以区域重心基准为参考的方法,从大地形变测量的角度分析和研究了小江断裂近期及其各段的地壳形变信息。结果显示:小江断裂近期具有明显的左旋走滑运动特征,并具有一定的张扭性质,这种运动性质在汶川地震前后具有很好的继承性,这也说明了汶川大地震对小江断裂的总体运动趋势并未造成太大的影响。2007~2009年的GPS资料显示小江断裂北段的平均滑动速率为4.75mm/a,平均张扭速率为0.65mm/a;中段的平均滑动速率为5.55mm/a,平均张扭速率为1.55mm/a;南段的平均滑动速率为4.72mm/a,平均张扭速率为3.2m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江断裂带 gps 重心参考基准 地壳运动特征 分段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河断裂带两侧地震震源机制及构造意义 被引量:16
4
作者 朱俊江 詹文欢 +2 位作者 丘学林 徐辉龙 唐诚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39-247,共9页
红河断裂带是一条大型的走滑断裂带。根据印支半岛前新生代的古地块与华南地块的接触关系 ,将红河断裂带海陆部分分为两段。断裂带自第三纪以来 ,经历了左旋运动、右旋运动 ,南北两段的活动性有一定的差异。根据断裂带两侧地震和震源机... 红河断裂带是一条大型的走滑断裂带。根据印支半岛前新生代的古地块与华南地块的接触关系 ,将红河断裂带海陆部分分为两段。断裂带自第三纪以来 ,经历了左旋运动、右旋运动 ,南北两段的活动性有一定的差异。根据断裂带两侧地震和震源机制解分析 ,震源深度 0~ 33km的地震在整个区域密集分布 ,较深的地震分布在断裂的北东侧。断裂带西北部断裂活动方式为逆冲型 ,北部为正断型 ,南部为走滑型 ,其它地方为奇异型 ,也即是逆冲型、正断型、走滑型 3种方式的过渡类型 ,反映了红河断裂带及其周围地区受到来自北北西向的推挤力和北东东向的正压力的联合作用 ,使受力区的断裂发生挤压逆冲、水平走滑和拉张正断运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河断裂带(RRFZ) 震源机制解 右旋走滑运动 地震活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西地震带近期水平运动状态及活动性 被引量:17
5
作者 杨国华 王敏 +3 位作者 韩月萍 杨春花 王秀文 郭跃宏 《地壳形变与地震》 CSCD 1999年第4期50-55,共6页
利用山西地震带3 期GPS复测资料(1996~1998),计算并分析了该带近期的水平运动状态,结果表明: 山西断裂带现主要受来自北西、北西西—南东、南东东向压应力场的控制,不存在明显的走滑运动;运动强度在空间上表现为北... 利用山西地震带3 期GPS复测资料(1996~1998),计算并分析了该带近期的水平运动状态,结果表明: 山西断裂带现主要受来自北西、北西西—南东、南东东向压应力场的控制,不存在明显的走滑运动;运动强度在空间上表现为北强南弱,在时间上表现为前弱后强;局部区域的应变量级达到10- 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ps 地壳水平运动 山西 断裂带 地震地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河断裂带中、越现代形变监测对比研究综述
6
作者 李西 张建国 郭君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B12期481-487,共7页
利用现今大地形变测量资料,可分析研究得到现今地壳形变特征。大地形变场的建立,主要以精密水准测量监测大地区域垂直形变,以地面激光测距监测大地水平形变,以短基线、短水准测量等方法对断层活动性进行定点观测研究。20世纪90年代... 利用现今大地形变测量资料,可分析研究得到现今地壳形变特征。大地形变场的建立,主要以精密水准测量监测大地区域垂直形变,以地面激光测距监测大地水平形变,以短基线、短水准测量等方法对断层活动性进行定点观测研究。20世纪90年代以后比较流行用GPS监测场区现代构造运动及断裂的地壳形变。本文主要通过分析对比中、越红河断裂带及其相邻地区的现代形变监测资料,得出现今红河断裂的形变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河断裂带 形变监测 水平形变 垂直形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河断裂带不同构造区段的现今滑动速率与应变积累状况 被引量:3
7
作者 孙云梅 李金平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89-96,共8页
利用中国地壳运动监测网络1999年—2015年GPS观测数据,基于块体模型与弹性半空间下的螺旋位错模型,反演红河断裂带不同区段的滑动速率与闭锁深度,利用插值均匀网格法计算红河断裂带不同区段及周边地区应变积累状况。结果表明:红河断裂... 利用中国地壳运动监测网络1999年—2015年GPS观测数据,基于块体模型与弹性半空间下的螺旋位错模型,反演红河断裂带不同区段的滑动速率与闭锁深度,利用插值均匀网格法计算红河断裂带不同区段及周边地区应变积累状况。结果表明:红河断裂带北段右旋走滑速率为4.76±0.78mm×a^(-1),闭锁深度约为10.9km;中段右旋走滑速率为3.24±0.56mm×a^(-1),闭锁深度约为11.5km;南段右旋走滑速率为2.83±0.34mm×a^(-1),闭锁深度约为12.6km。红河断裂带北段与中段拉张应变特征明显,南段挤压应变特征明显,北段拉张应变值为(20~40)×10^(-9)×a^(-1),南段挤压应变值为(30~50)×10^(-9)×a^(-1),中段最大剪应变积累较弱,量值为(0~30)×10^(-9)×a^(-1),北段、南段最大剪应变积累较强,量值为(40~80)×10^(-9)×a^(-1)。北段和南段元阳地区出现最大剪应变高值区,地震危险性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河断裂带 gps 应变积累 滑动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莺歌海盆地构造转折界面的确定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16
8
作者 杨东辉 童亨茂 +2 位作者 范彩伟 肖坤泽 王朝阳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590-601,共12页
中国西南部红河断裂带的活动演化历史长期以来备受国内外学者的关注,该断裂从陆地向海域延伸进入莺歌海盆地,并对莺歌海盆地的形成和演化起重要的控制作用。目前,红河断裂带经历早期的左旋走滑运动和后期的右旋走滑运动已经得到公认,但... 中国西南部红河断裂带的活动演化历史长期以来备受国内外学者的关注,该断裂从陆地向海域延伸进入莺歌海盆地,并对莺歌海盆地的形成和演化起重要的控制作用。目前,红河断裂带经历早期的左旋走滑运动和后期的右旋走滑运动已经得到公认,但对于其精细的构造演化历史及其左旋走滑向右旋走滑运动转换的时间还未能达成共识。本文利用构造控制沉积、沉积反映构造的思想,通过对莺歌海盆地三维地震资料的构造解析,从T27界面上下地层厚度存在"跷跷板"式的变化、沉积中心的迁移、沉积速率的变化、陆架-陆坡坡折带的出现、微小断裂的特征以及底辟构造等方面的研究,确定莺歌海盆地红河断裂带的左旋走滑运动停止于T40(10.5Ma);T40~T30(10.5~5.5Ma)是构造变形的平静期;T30~T27(5.5~2.4 Ma)为左旋走滑运动向右旋走滑运动转换时期;T27(2.4 Ma)以后右旋走滑活动开始,并控制坡折带(包括莺歌海盆地和琼东南盆地)和底辟构造等的形成;T20(1.9 Ma)以来,右旋走滑活动逐渐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莺歌海盆地 红河断裂带 走滑活动 构造转换 “跷跷板”式地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