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egmented evolution of Deyang-Anyue erosion rift trough in Sichuan Basin and its significance for oil and gas exploration, SW China 被引量:2
1
作者 MA Kui WEN Long +8 位作者 ZHANG Benjian LI Yong ZHONG Jiayi WANG Yunlong PENG Hanlin ZHANG Xihua YAN Wei DING Yi CHEN Xiao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CSCD 2022年第2期313-326,共14页
Based on analysis of field survey, drilling and seismic data, the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process of Deyang-Anyue erosion rift trough in Sichuan Basin was reconstructed, and exploration areas were divided and evaluate... Based on analysis of field survey, drilling and seismic data, the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process of Deyang-Anyue erosion rift trough in Sichuan Basin was reconstructed, and exploration areas were divided and evaluated. The results show that:(1) Dengying Formation in and around Deyang-Anyue erosion rift trough varies widely in sedimentary characteristics. The Dengying Formation in the northern part of the erosion rift trough developed deep-water sediments, the Dengying Formation in the northern part of the basin varied gradually from basin to slope, platform margin, and restricted platform, and the Dengying Formation in the middle and southern parts of the trough developed carbonate platform facies.(2) Deyang-Anyue erosion rift trough is formed by extensional rift and karst erosion jointly, the north section of the erosion rift trough is mainly the product of tensile rift, while the middle and south sections are formed by erosion in multi-episodes of Tongwan period.(3) Based on the segmented origins of the erosion rift trough, Dengying Formation in and around it is divided into three exploration fields: lithologic mound and beach bodies at the northern platform margin of the basin, karst mound and beach bodies in the central platform, and karst residual mounds in the central southern trough of the basin, among them, the karst residual mounds in the central southern trough of the basin are a new frontier for natural gas exploration in the basin, and the lithologic mound and beach bodies at the northern platform margin are a new position for increasing the reserves of trillions of cubic meters of natural gas resources in the bas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chuan Basin Sinian Dengying Formation deep water deposits erosion rift trough segmented origin karst mounds platform marginal lithologic mounds and shoal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德阳-安岳凹槽形成机理及灯影组沉积新格局 被引量:1
2
作者 周刚 罗冰 +9 位作者 张新 徐少立 张本健 马奎 梁艺苇 严威 钟原 张自力 兰才俊 李堃宇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3-28,共16页
四川盆地德阳—安岳凹槽两侧陡坎带震旦系灯影组天然气勘探不断取得新突破,是盆地内天然气增储上产的重要领域。为了明确该凹槽的形成机理、形成期次及沉积新格局,进一步指导灯影组气藏的深化勘探,采用最新大连片三维地震成果、结合钻... 四川盆地德阳—安岳凹槽两侧陡坎带震旦系灯影组天然气勘探不断取得新突破,是盆地内天然气增储上产的重要领域。为了明确该凹槽的形成机理、形成期次及沉积新格局,进一步指导灯影组气藏的深化勘探,采用最新大连片三维地震成果、结合钻井等资料,分析了各期陡坎之间、陡坎与台缘带之间的空间展布关系,探索了陡坎的演化规律,进一步明确了天然气的勘探方向。研究结果表明:①德阳—安岳凹槽陡坎总体表现为侵蚀谷特征,同沉积小断层的作用不明显;②灯影组二段(以下简称灯二段)发育Ⅰ、Ⅱ两个陡坎,灯影组四段(以下简称灯四段)发育一个陡坎,分别在桐湾Ⅰ和Ⅱ、Ⅲ幕侵蚀作用形成,这些陡坎与灯二段、灯四段台缘带无关;③灯二段沉积时期,受控于基底垒堑格局,发育由南向北进积的4~5排台缘带,呈北东向展布,其中蓬莱地区发育两个大型台缘带,台缘带丘滩体被陡坎Ⅱ截断,叠加岩溶作用形成优质储层。结论认为:①高石梯—磨溪地区灯四段与灯二段的陡坎叠合区发育灯四段陡坎型台缘带,而在灯四段槽上带,丘滩体仍呈北东向发育,表明该地区受陡坎Ⅱ与北东向古地貌双重因素控制;②蓬莱地区陡坎Ⅱ坡度变小,对灯四段台缘带控制作用减弱直至消失,主要发育2排北东向展布的缓坡型台缘带,即蓬莱①、②台缘带,蓬莱地区可作为今后天然气勘探重点关注目标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德阳—安岳凹槽 震旦系灯影组 台缘带 侵蚀谷 阶地 沉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绵阳-长宁“侵蚀槽”发育特征及其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
3
作者 李春阳 李书兵 +2 位作者 冯晓明 闫亮 王东 《石化技术》 CAS 2024年第7期281-283,共3页
四川盆地绵阳-长宁“侵蚀槽”对震旦系-寒武系特大型天然气藏的形成和分布具有重要控制作用。基于最新钻井和地震资料进一步明确了绵阳-长宁“侵蚀槽”具有“北深南浅、南北分段、向南北开口”的平面展布特征和类似于现代侵蚀地貌的剖... 四川盆地绵阳-长宁“侵蚀槽”对震旦系-寒武系特大型天然气藏的形成和分布具有重要控制作用。基于最新钻井和地震资料进一步明确了绵阳-长宁“侵蚀槽”具有“北深南浅、南北分段、向南北开口”的平面展布特征和类似于现代侵蚀地貌的剖面特征。绵阳-长宁“侵蚀槽”可分为灯二段和灯四段两期“槽盆”,充填了较为完整的下寒武统麦地坪组-筇竹寺组,麦地坪组~筇竹寺组三段表现为超覆充填沉积,筇竹寺组四段表现为广覆式填平补齐沉积。对比研究表明绵阳-长宁“侵蚀槽”明显控制了优质烃源岩、规模优质储层和气藏的分布,“侵蚀槽”内部和两侧具备“上生下储”和“旁生侧储”的成藏配置关系,阆中、资阳和知新场地区是下一步油气勘探重点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绵阳-长宁“侵蚀槽” 发育特征 油气成藏 勘探方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被破坏与恢复对坡面浅沟侵蚀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郑粉莉 张科利 +1 位作者 唐克丽 白红英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1993年第1期54-59,共6页
运用野外实测资料,分析研究了子午岭林区植被破坏与恢复对坡面浅沟侵蚀的影响。所得结论为:一旦植被恢复,坡面浅沟沟槽部位发生泥沙淤积,其淤积速度为0.5cm/a;浅沟沟槽部位淤积,坡面横向起伏减少,坡面向平直方向发展。人为破坏植被后的... 运用野外实测资料,分析研究了子午岭林区植被破坏与恢复对坡面浅沟侵蚀的影响。所得结论为:一旦植被恢复,坡面浅沟沟槽部位发生泥沙淤积,其淤积速度为0.5cm/a;浅沟沟槽部位淤积,坡面横向起伏减少,坡面向平直方向发展。人为破坏植被后的开垦地,坡面浅沟侵蚀急剧发展,浅沟侵蚀量为4400~7600t/(km^2·a),占坡面侵蚀量的47%以上;当年新冲刷的浅沟沟槽宽为20~80cm,深度为10~30cm;开垦3年裸露地与林地相比,浅沟沟槽深度增加40~60cm;浅沟沟头前进速度为3~5m/a,浅沟深、宽、长的逐年发展,坡面横向起伏加大,片蚀和细沟侵蚀随之加大,又促使了浅沟侵蚀的加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午岭林区 植被恢复 浅沟沟槽淤积 植被破坏 浅沟侵蚀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德阳-安岳侵蚀裂陷槽分段性演化分析和油气勘探意义 被引量:35
5
作者 马奎 文龙 +8 位作者 张本健 李勇 钟佳倚 王云龙 彭瀚霖 张玺华 严威 丁一 陈骁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74-284,共11页
基于野外、钻井和地震资料分析,恢复四川盆地德阳—安岳侵蚀裂陷槽形成演化过程,并对勘探领域进行划分和评价。结果表明:①德阳—安岳侵蚀裂陷槽及周缘震旦系灯影组沉积特征具有明显差异。侵蚀裂陷槽北段灯影组发育深水沉积,盆地北部灯... 基于野外、钻井和地震资料分析,恢复四川盆地德阳—安岳侵蚀裂陷槽形成演化过程,并对勘探领域进行划分和评价。结果表明:①德阳—安岳侵蚀裂陷槽及周缘震旦系灯影组沉积特征具有明显差异。侵蚀裂陷槽北段灯影组发育深水沉积,盆地北部灯影组发育盆地—斜坡—台地边缘—局限台地沉积模式,中—南段灯影组为碳酸盐台地沉积环境。②德阳—安岳侵蚀裂陷槽是伸展裂陷和岩溶侵蚀作用叠加改造而成,侵蚀裂陷槽北段以拉张裂陷作用为主,中段和南段为桐湾多幕次侵蚀作用改造而成。基于侵蚀裂陷槽分段性成因,将其及周缘灯影组划分为盆地北部台缘岩性丘滩体、中部台内岩溶丘滩体和中—南部槽内岩溶残丘3大勘探领域,其中盆地中—南部槽内岩溶残丘是盆地天然气勘探战略突破新领域,北部台缘岩性丘滩体是盆地天然气万亿立方米资源增储新阵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震旦系灯影组 深水沉积 侵蚀裂陷槽 分段性成因 槽内岩溶残丘 台缘岩性丘滩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杭州湾北沿上海段水下地形冲淤变化特征 被引量:3
6
作者 黄晨霞 张行南 +1 位作者 徐双全 李万春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79-389,共11页
基于2005—2020年上海市滩涂实测地形、气象数据及开发建设资料,以杭州湾北沿上海段为研究区,定性与定量、整体与局部相结合,分析其水下地形冲淤变化特征,探寻演变原因及影响。结果表明:杭州湾北沿上海段近16年整体呈强度渐弱的冲刷态势... 基于2005—2020年上海市滩涂实测地形、气象数据及开发建设资料,以杭州湾北沿上海段为研究区,定性与定量、整体与局部相结合,分析其水下地形冲淤变化特征,探寻演变原因及影响。结果表明:杭州湾北沿上海段近16年整体呈强度渐弱的冲刷态势,共冲刷1.482亿m^(3),年均冲刷深度为2.886 cm,金山深槽虽受强潮及圈围工程的影响兼具强冲刷及强淤积,但整体表现为冲淤均衡略显冲刷,冲刷强度仅为研究区域冲刷的12.1%;上游来水来沙的减少使得杭州湾北沿维持冲刷态势,潮流挟沙补充作用随涨潮潮差增大而增强,冲刷强度减弱,圈围区域岸线稳定,贴岸冲刷较强,地形变化较为剧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力地貌 冲淤演变 剖面形态 来水来沙 圈围工程 金山深槽 潮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工包技术在海漫及防冲槽中的应用
7
作者 吴晓明 《黑龙江水利科技》 2014年第12期57-58,共2页
小土工包防冲刷结构与传统的抛石防冲槽和齿墙防冲槽相比,其抗冲刷能力更强。文章介绍了土工包在海漫及防冲槽中的结构形式,并将其与传统的传统的海漫、防冲槽结构形式进行对比,以土工包技术在王家湾橡胶坝消能设施改造工程中的应用为例... 小土工包防冲刷结构与传统的抛石防冲槽和齿墙防冲槽相比,其抗冲刷能力更强。文章介绍了土工包在海漫及防冲槽中的结构形式,并将其与传统的传统的海漫、防冲槽结构形式进行对比,以土工包技术在王家湾橡胶坝消能设施改造工程中的应用为例,表明此项技术值得进一步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工包 雷诺护垫 橡胶坝 防冲槽 海漫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