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藏定日2025年1月M_(S)6.8级强震对藏式民居的破坏模拟与动力响应反演
1
作者 常鸣 范宣梅 +2 位作者 周康驰 赵伟华 刘洋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85-198,共14页
为研究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定日县藏式民居在M_(S)6.8级地震中的破坏模式与动力响应,以土木石结构的藏式民居为原型,使用1/12缩小模型开展了地震模拟振动台试验。对西藏定日藏式民居在M_(S)6.8级地震中破坏情况和动力响应反演的重要研究... 为研究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定日县藏式民居在M_(S)6.8级地震中的破坏模式与动力响应,以土木石结构的藏式民居为原型,使用1/12缩小模型开展了地震模拟振动台试验。对西藏定日藏式民居在M_(S)6.8级地震中破坏情况和动力响应反演的重要研究结果如下:(1)藏式民居模型的薄弱点集中在屋檐处的墙体、二层、门窗开口附近的墙体以及墙角,其中屋檐和门窗开口是最易受损的部位。(2)模型结构存在扭转效应,即模型第一层刚度远超过第二层,导致第二层产生了显著的层间位移并伴随扭转效应,使得该层成为结构的薄弱层。(3)通过加载逐级增大的加速度,模型能有效抵御高达0.4g的地震强度,但在更高强度的地震(0.62g及以上)作用下,模型会出现倒塌破坏。由于缩尺效应,实际房屋的破坏程度将更为严重。本研究对认识此次定日M_(S)6.8级地震房屋破坏模式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也为该地区藏式房屋抗震性能的提高以及灾后重建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式民居 地震模拟振动台试验 破坏模式 动力响应 定日m_(s)6.8级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5年1月7日西藏定日M_(S)6.8级强震地表同震形变特征与房屋建筑震损分析 被引量:5
2
作者 谭莎莎 杨莹辉 +5 位作者 许强 王运生 赵伟华 罗永红 陈强 吉锋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12-222,共11页
2025年1月7日,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定日县发生了M_(S)6.8级强震,此次强震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及大量房屋倒塌。综合利用国内外雷达卫星影像,成功提取了定日地震地表形变场,结果显示此次地震的发震断裂为近南北走向的登么错断裂,同震断层... 2025年1月7日,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定日县发生了M_(S)6.8级强震,此次强震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及大量房屋倒塌。综合利用国内外雷达卫星影像,成功提取了定日地震地表形变场,结果显示此次地震的发震断裂为近南北走向的登么错断裂,同震断层破裂长度约45 km,并以正断层运动为主,且地表形变集中在断层西侧上盘区域,最大形变量达2.1 m。结合InSAR相干系数、地震前后雷达影像后向散射系数以及现场调查,开展了震区房屋建筑震损分析。结果表明倒塌房屋集中在断裂以西上盘,该特征与地表形变强烈区吻合;且震区房屋倒塌比例随距断裂距离增加呈衰减趋势。其中登么错西北的长所乡及周边村落为房屋倒塌最为严重区域,部分村落房屋倒塌比例超过75%,而震中所在查吉村及临近区房屋倒塌现象相对较弱,与野外调查震中未见断层地表破裂的震损现象一致。研究成果为地震灾害评估和震后重建工作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日m_(s)6.8级强震 InsAR同震形变 同震断层破裂 房屋建筑震损分析 地震野外调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5年1月7日西藏定日M_(S)6.8地震地表破裂解译与建筑物震害损毁统计 被引量:4
3
作者 邹俊杰 邵志刚 +4 位作者 何宏林 高璐 许月怡 窦爱霞 梁泽毓 《地震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35,共20页
2025年1月7日9时5分,西藏日喀则市定日县发生6.8级地震,震源深度10km,地震最高烈度达Ⅸ度。文中通过高分2号遥感数据开展震前与震后影像解译,揭示发震断裂登么错断裂的同震地表破裂在几何样式上具有南、北段分异性,北段长约3km,表现为... 2025年1月7日9时5分,西藏日喀则市定日县发生6.8级地震,震源深度10km,地震最高烈度达Ⅸ度。文中通过高分2号遥感数据开展震前与震后影像解译,揭示发震断裂登么错断裂的同震地表破裂在几何样式上具有南、北段分异性,北段长约3km,表现为几何结构相对简单、破裂宽度较窄的“集中型破裂”样式,具有连续性和继承性;南段长约12km,表现为几何结构较为复杂、破裂宽度较宽的“弥散型破裂”样式,具有断续性和新生性。震中区附近28个行政村的房屋倒塌数量和面积统计显示,震中附近3个行政乡的受灾程度由高到低依次为长所乡、措果乡、曲洛乡。将受灾行政村按地质地理环境分区,受灾面积由大到小依次为近微观震中区、靠近地表破裂带的湖泊区、远离微观震中和地表破裂的近基岩山区。同震地表破裂解译表明,登么错湖以北和以南存在2个未破裂的断层区段,结合地震由南向北单侧破裂的过程及震后余震分布的特点,认为南段未破裂区的地震危险性可能更高。在区域尺度上,曲洛断裂、登么错断裂、郭加断裂、定结断裂这4条断裂组成的正断层对本次地震均有震后响应,考虑近期中强地震能量释放的特点,曲洛断裂和定结断裂的地震危险性值得关注。最后,依据此次地震特点,文中提出在高寒高海拔、地质地貌类型多样、断层变形样式弥散、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开展震害防御的对策与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日m_(s)6.8地震 高分遥感影像解译 地震地表破裂 建筑物震害损毁统计 对策与建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震后无人机影像的单体建筑物纹理特征损伤检测——以2025年西藏定日县M_(S)6.8地震为例
4
作者 杜浩国 左小清 +13 位作者 林旭川 肖本夫 卢永坤 和仕芳 张方浩 袁小祥 陶天艳 叶阳 邓树荣 赵正贤 徐俊祖 白仙富 张原硕 张露露 《地震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49-968,共20页
地震后及时获取建筑物破坏信息对于应急救援和灾害损失评估至关重要。文中基于震后无人机影像数据,提出了一种结合面向对象、支持向量机(SVM)和神经网络(NN)的单体建筑物纹理特征损伤检测方法,并以2025年西藏定日县M_(S)6.8地震为例进... 地震后及时获取建筑物破坏信息对于应急救援和灾害损失评估至关重要。文中基于震后无人机影像数据,提出了一种结合面向对象、支持向量机(SVM)和神经网络(NN)的单体建筑物纹理特征损伤检测方法,并以2025年西藏定日县M_(S)6.8地震为例进行验证。该方法通过面向对象方法提取单体建筑物信息,消除非建筑物干扰;采用灰度共生矩阵(GLCM)提取对比度、熵和方差等纹理特征,优化窗口大小至7×7以提升特征区分度。通过对比4种方法发现:融合最优纹理特征后,神经网络分类算法(单体+纹理特征+神经网络)的总体精度达91%, Kappa系数为0.8,较未融合纹理特征的单体+神经网络方法(精度85%、 Kappa 0.6)分别提升6%和0.2;与支持向量机方法相比,单体+纹理特征+支持向量机(精度89%、 Kappa 0.7)较单体+支持向量机(精度82%、 Kappa 0.6)提升7%和0.1。实验表明,纹理特征可显著增强对损伤的识别能力,倒塌建筑物的对比度均值较完好建筑降低26%,熵和方差分别增加32%和41%。该方法有效解决了非建筑信息干扰的问题,经形态学滤波处理后孔洞填充率> 95%。文中研究为震后快速评估提供了高精度、可量化的技术支撑,验证了多特征融合与算法协同优化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日m_(s)6.8地震 无人机影像 纹理特征 建筑物震害识别 支持向量机 神经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分影像在2025年1月7日西藏定日M_(S)6.8地震同震地表破裂调查中的应用
5
作者 乔俊香 石峰 +5 位作者 李安 李涛 张达 王鑫 格桑旦珍 孙浩越 《地震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89-805,共17页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测定,2025年1月7日9时5分,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定日县发生6.8级地震。快速发现同震地表破裂不仅可确定地震的发震构造,对于震后的震害评估和应急救援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中利用国产高分一号卫星于地震当日对震区采...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测定,2025年1月7日9时5分,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定日县发生6.8级地震。快速发现同震地表破裂不仅可确定地震的发震构造,对于震后的震害评估和应急救援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中利用国产高分一号卫星于地震当日对震区采集的震后影像与震前影像进行对比解译,快速获得了本次地震的同震地表破裂的空间分布和几何形态,确定此次地震的发震断层为位于申扎-定结裂谷西南段的登么错断裂。遥感解译和野外调查确定本次地震的同震地表破裂带主要分布于登么错断裂北段及中段的古荣村附近,断续延伸约15km,与先存断层位置一致,并且于地表破裂带尼辖错段测得本次地震的最大同震位错量约3m,同时在登么错湖东岸确定近10km重力成因的伴生地表变形带。本次定日地震同震地表破裂的遥感解译结果和野外实地调查情况具有较高的一致性,体现了国产高分辨率数据在地震同震地表破裂快速获取和发震构造快速确定工作中的应用潜力,为未来强震的应急工作提供了一条可行且快速高效的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日m_(s)6.8地震 登么错断裂 同震地表破裂带 申扎-定结裂谷 遥感解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泸定M_(S)6.8地震前地电阻率的异常特征研究
6
作者 廖晓峰 祁玉萍 +3 位作者 杨星 王玮铭 任越霞 何畅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6-136,共11页
对泸定M_(S)6.8地震前四川地区的地电阻率异常演化特征进行总结,发现不同时间阶段出现了不同的异常形态,主要有:①甘孜站、江油站、红格站3个台站在强震发生前的1~4.2年出现了长趋势变化的转折,目前多数测项已显示为持续性的趋势上升;... 对泸定M_(S)6.8地震前四川地区的地电阻率异常演化特征进行总结,发现不同时间阶段出现了不同的异常形态,主要有:①甘孜站、江油站、红格站3个台站在强震发生前的1~4.2年出现了长趋势变化的转折,目前多数测项已显示为持续性的趋势上升;②出现长趋势转折变化后,红格站、江油站分别在2020年11月、2021年4月出现了年变幅减小的现象;③甘孜站、江油站、冕宁站3个台站在泸定6.8级地震前出现了较为明显的中短期异常变化,震后3个台站的异常恢复,且再未出现此类异常变化。综上,长趋势变化的转折可能表明未来一段时间区域内强震风险升高,而加速上升/下降、反向变化等异常特征可能更具有中短期的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泸定m_(s)6.8地震 四川地区 地电阻率 趋势转折 短期异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不同震源模型的西藏定日M_(S)6.8地震强地面运动模拟研究
7
作者 尹晓菲 强生银 +5 位作者 张伟 邵志刚 王武星 袁小祥 李永生 刘浩 《地震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97-916,共20页
2025年1月7日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定日县发生M_(S)6.8地震,此次地震是发生在青藏高原南部拉萨地块内部的正断型地震,该区域发育一系列近SN向的正断裂及其限定的构造裂谷,未来仍有发生强震的可能。文中基于InSAR同震变形数据、远震数据联... 2025年1月7日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定日县发生M_(S)6.8地震,此次地震是发生在青藏高原南部拉萨地块内部的正断型地震,该区域发育一系列近SN向的正断裂及其限定的构造裂谷,未来仍有发生强震的可能。文中基于InSAR同震变形数据、远震数据联合反演及基于InSAR同震变形数据、远震数据和强震数据联合反演获得的2种震源模型,采用三维曲线网格有限差分方法对定日M_(S)6.8地震的强地面运动过程进行模拟。研究结果表明:1)2种震源模型模拟计算的速度时程同强震动观测记录能够较好吻合,验证了模拟结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2)受震源NNE向单侧破裂过程的影响,破裂前方(NNE向)模拟计算的峰值地表速度(PGV)明显高于破裂后方(SSW向),体现了此次地震的破裂方向性效应;3)断层与地表交线两侧的PGV分布差异揭示了定日M_(S)6.8地震存在显著的断层上盘效应,2种震源模型模拟计算的断层上盘地表垂向位移分别达2.0m和2.1m,与定日地震科考团队野外地质调查的同震垂直位错基本一致;4)利用2种震源模型模拟计算的本次地震的最大烈度均为Ⅸ度,高烈度区主要沿NNE向展布,理论烈度与野外调查的地震烈度分布基本符合,然而二者在定日县以北到昂仁县西南、岗巴县中南部的2个区域范围存在差异,模型2的烈度分布与野外调查的烈度较为接近。建议在进行强地面运动模拟时,应选择联合多种数据(如远震、强震、 InSAR、 GPS等)反演获得的震源模型,这将有利于获得更精确的地震动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日m_(s)6.8地震 强地面运动模拟 曲线网格有限差分 震源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5年1月7日定日M_(S)6.8地震长周期地震动初步模拟
8
作者 纪志伟 余厚云 +4 位作者 李宗超 琚长辉 孙耀充 张永仙 陈晓非 《地震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17-931,共15页
2025年1月7日西藏日喀则市定日县发生M_(S)6.8地震。由于该地区强震动观测台站稀疏,在此次地震中未能获得近断层速度脉冲。为评估此次地震的长周期地震动场及速度脉冲分布特征,文中基于定日地震强震破裂模型,结合震源区域地形数据,采用... 2025年1月7日西藏日喀则市定日县发生M_(S)6.8地震。由于该地区强震动观测台站稀疏,在此次地震中未能获得近断层速度脉冲。为评估此次地震的长周期地震动场及速度脉冲分布特征,文中基于定日地震强震破裂模型,结合震源区域地形数据,采用曲线网格有限差分方法给出了定日地震波场传播过程和震源区域烈度分布模拟结果。在此基础上,结合速度脉冲识别方法,获得震源区域的速度脉冲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受震源的单侧破裂影响,地震烈度的空间分布呈现出在破裂传播方向上烈度较高的特征,最大烈度约为Ⅸ度。正断层破裂模式导致速度脉冲主要集中于断层上盘区域,并以垂直于地表的方向为主。文中的模拟结果为研究正断型地震脉冲分布特征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未来类似地震的震害预测与防震减灾策略的制定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日m_(s)6.8地震 地震动模拟 地震烈度 曲线网格有限差分方法 速度脉冲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远震P波、强震波形和InSAR联合反演2025年西藏定日M_(S)6.8地震破裂过程
9
作者 许月怡 徐贝贝 +2 位作者 徐晨雨 邵志刚 胡朝忠 《地震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34-746,共13页
2025年1月7日,西藏日喀则市定日县发生M_(S)6.8地震,震源深度10km,震源机制反演结果表明本次地震发生在青藏高原申扎-定结正断层体系中走向SN、倾向W的登么错断裂,矩心深度为6km,破裂方向NNE。为了进一步揭示2025年西藏定日M_(S)6.8地... 2025年1月7日,西藏日喀则市定日县发生M_(S)6.8地震,震源深度10km,震源机制反演结果表明本次地震发生在青藏高原申扎-定结正断层体系中走向SN、倾向W的登么错断裂,矩心深度为6km,破裂方向NNE。为了进一步揭示2025年西藏定日M_(S)6.8地震的破裂特征及发震构造,文中分别基于单断层和双梯形断层模型,综合远震P波、强震波形及InSAR同震形变数据,对破裂过程进行了联合反演分析。结果显示,定日地震为正断型事件,伴随少量左旋走滑分量,破裂时间约36s,释放的地震矩为6.71×10^(19)N·m,对应矩震级为M_(W)7.15。其破裂过程呈现出显著的不对称性,主要破裂区域位于震中以北约10km深度范围内。该地震经历了3个主要阶段:0—7s震中附近20km范围成核扩展(滑动量<1.3m);8—24s破裂区域向N传播并达到峰值滑动(最大滑动量为4.3m),在长所乡以北约20km范围内出现了长度> 1m的地表破裂;25—36s破裂传播至登么错断裂北端走向拐折处,滑动速率迅速停止衰减。结合同震滑动和余震分布特征,推测登么错断裂可能存在复杂的分支构造,其中几何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对破裂传播产生了阻挡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日m_(s)6.8地震 震源机制解 破裂过程联合反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5年西藏定日M_(S)6.8地震地表破裂与震害特征分析 被引量:3
10
作者 邢珂 黎昊 +5 位作者 张乐乐 郁军建 彭一桂 彭博 向新建 窦杰 《安全与环境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0-30,共11页
2025年1月7日,西藏日喀则市定日县发生M_(S)6.8地震,震中位于藏南裂谷体系中的申扎-定结断裂带登么错(丁木错)断层附近,震源深度为10 km,是近十年来致灾最严重的中强震事件。为深入了解地震造成的地表破裂与震害特征,基于合成孔径雷达... 2025年1月7日,西藏日喀则市定日县发生M_(S)6.8地震,震中位于藏南裂谷体系中的申扎-定结断裂带登么错(丁木错)断层附近,震源深度为10 km,是近十年来致灾最严重的中强震事件。为深入了解地震造成的地表破裂与震害特征,基于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测量(differential InSAR,D-InSAR)技术,利用Sentinel-1降轨数据,通过地理编码获取定日地震同震形变场,对发震断层进行滑动分布反演,并结合无人机正射影像与野外勘察资料,开展震后地表破裂分布规律与震害特征分析。结果表明:沿LOS(line-of-sight,视线)向形变特征,震区最大沉降量和最大隆升量分别为0.65 m和0.75 m,东侧以隆升为主,西侧形变的影响范围显著大于东侧,地表破裂集中发生在登么错断裂西侧上盘区域;反演结果显示,发震断层具有高角度正断特征,滑动集中在地下0~14 km深度范围,在2~3 km深度处出现最大滑动量约为2.74 m,滑动矢量分析显示,断裂错动以正断运动为主;正射影像显示,地表破裂呈南北向2段展布,破裂长度为50~80 km,震中东南侧、登么错东岸以及尼辖拉昂水库以北地表破裂最为严重,地表裂缝宽度为0.1~4 m,台阶高度为0.1~2 m,最大位错地表破裂深度约为2~4 m。通过地球物理反演并融合多源遥感数据综合分析发现,本次地震的发震断层为登么错断裂,沿地表破裂带,地震造成了严重的房屋破坏、道路破坏,并诱发了崩塌、落石等次生灾害。系统分析地表破裂与震害特征,对完善青藏高原地震灾害评估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_(s)6.8地震 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测量(D-InsAR) 地表破裂 断层滑动分布反演 震害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2年泸定M_(S)6.8地震前超低频事件的检测分析
11
作者 张晓阳 邓津 李淑婷 《地震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27-740,共14页
2022年9月5日,四川省甘孜州泸定县发生M_(S)6.8地震。泸定地震前震源区发生的以超低频地震形式出现的慢地震,对理解主震的震源物理过程有重要意义。通过希尔伯特变换和短时傅里叶变换对泸定地震主震前发生的超低频地震进行检测,初步分... 2022年9月5日,四川省甘孜州泸定县发生M_(S)6.8地震。泸定地震前震源区发生的以超低频地震形式出现的慢地震,对理解主震的震源物理过程有重要意义。通过希尔伯特变换和短时傅里叶变换对泸定地震主震前发生的超低频地震进行检测,初步分析其记录台站、频谱特征和时间序列特征。结果显示:主震前共检测到14次超低频地震,在垂直和水平分量均能有效检测到,且垂直分量的检测效果更为显著;振幅较大、持续时间较长的超低频地震在希尔伯特变换检测中识别效果佳,而振幅较小、持续时间较短以及事件波形有重叠的超低频地震在短时傅里叶变换检测中可以有效识别;有67.7%的台站成功记录了所有超低频事件,表明观测结果具有较强的可靠性。超低频地震在相对较低的频率范围内有明显的谱峰,峰值频率主要集中在0.06~0.16 Hz,与天然地震的频率范围有明显差别。主震前18 h发生了振幅最大的超低频地震,之后频次呈增加趋势,且伴随小地震的增多。这可能反映了地壳中应力通过超低频地震和小地震的方式逐步释放,直到主震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低频地震 希尔伯特变换 短时傅里叶变换 泸定m_(s)6.8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5年定日M_(S)6.8地震及西藏南部几次震例热红外异常
12
作者 张丽峰 钟美娇 +3 位作者 潘宇航 郭瑛霞 孙玺皓 张元生 《地震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84-998,共15页
2025年1月7日西藏定日县发生M_(S)6.8地震。文中对震前热红外异常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显示,定日M_(S)6.8地震前的热红外异常最先出现在震中东部,异常持续80d后,沿NE向演化为显著聚集的小区域异常,之后于该小区域异常边缘对应发生了2025... 2025年1月7日西藏定日县发生M_(S)6.8地震。文中对震前热红外异常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显示,定日M_(S)6.8地震前的热红外异常最先出现在震中东部,异常持续80d后,沿NE向演化为显著聚集的小区域异常,之后于该小区域异常边缘对应发生了2025年1月8日玛多M_(S)5.5地震。异常的整体演变方向指向玛多M_S5.5地震震中方向。文中同时选取西藏南部与定日M_(S)6.8地震构造环境相似、震级相当的3次震例,进行了热红外异常特征研究。结果显示,异常总体表现出峰值较高、面积较大的特点,异常时段内相对功率谱> 6倍的时间较长,明显区别于非震异常。西藏南部几次地震的热红外异常与区内构造分布密切相关,演化方向与未来发震位置有一定相关性,地震一般位于异常迁移的前缘位置。青藏高原南部既有的特殊构造、丰富的水热活动及大量CO_(2)温室气体可能是促使西藏南部4次地震热红外异常幅值较高、面积较大且与构造分布密切相关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日m_(s)6.8地震 热红外异常 西藏南部 特征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针对地震科考工作的可操作性余震概率预测及检验——以西藏定日M_(S)6.8地震为例
13
作者 张盛峰() 张永仙 《地震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35-849,共15页
2025年1月7日发生的西藏定日6.8级地震对当地经济和群众生命造成了重大灾害。震后,中国地震局围绕此次地震,采用不同学科手段开展了跟踪式分析的科考工作,其中序列特征分析和震后余震概率预测分析是一项重要且有意义的工作内容。为增进... 2025年1月7日发生的西藏定日6.8级地震对当地经济和群众生命造成了重大灾害。震后,中国地震局围绕此次地震,采用不同学科手段开展了跟踪式分析的科考工作,其中序列特征分析和震后余震概率预测分析是一项重要且有意义的工作内容。为增进对此次地震序列的认识并及时为科考工作提供支撑,文中针对震后7.1d已经积累的余震序列数据,采用时间ETAS模型,以0.1d为间隔进行了跟踪式分析,对未来1d进行余震短期概率预测,并使用描述概率预测结果与实际观测一致性的Brier评分方法对模型效能进行检验,获得以下主要认识:1)余震序列整体呈现贴近正常水平的衰减速率(p=1.06),触发产生的“子事件”比例不高(α=1.58),模型整体拟合情况与余震实际发生情况基本一致;2)模型参数从震后第2.8d开始趋于稳定,震后短时间内余震记录不全的问题会对模型拟合产生影响;3)该模型的预测曲线能够快速反映第6.5d发生的5.0级余震情况,显示出该模型对此类工作中余震短期预测较强的适应性和应用的潜在价值;4)针对以上跟踪式分析预测结果的Brier评分结果显示,该模型对3.5级、 4.0级和5.0级以上余震的预测优于随机预测(score<0.25),其中对4.5级和5.0级以上余震的预测效能随时间不断提升。文中探讨了将Brier评分方法应用于时间ETAS模型概率预测效能评估中的潜力,发现其在综合评估预测表现及预测能力随时间变化方面具有较大优势,该模型的可操作性预测框架对支撑地震科学考察和辅助地震决策具有重要价值,同时讨论了下一步开展此类工作需要解决的潜在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定日m_(s)6.8地震 可操作的地震预测 传染型余震序列模型 余震概率预测 效能检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2年四川泸定 M_(s)6.8地震强震动特性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张聪 周宝峰 +4 位作者 任叶飞 王晓敏 余桦 张亚军 吴华灯 《世界地震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24,共12页
北京时间2022年9月5日12时52分,四川省甘孜州泸定县发生M_(s)6.8级地震。国家强震动台网获得了133组三分量加速度记录,在对记录进行初步筛选和滤波后,研究了PGA和PGV衰减关系、竖向地震动特点、地震动速度脉冲,对比分析了反应谱和设计谱... 北京时间2022年9月5日12时52分,四川省甘孜州泸定县发生M_(s)6.8级地震。国家强震动台网获得了133组三分量加速度记录,在对记录进行初步筛选和滤波后,研究了PGA和PGV衰减关系、竖向地震动特点、地震动速度脉冲,对比分析了反应谱和设计谱,着重对石棉挖角台站附近震害与地震动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论如下:1)三种台站强震动记录的PGA和PGV拟合曲线都比较相近,PGA、PGV拟合曲线与霍俊荣的预测模型较为接近;2)竖向地震动偏大,约38.2%的强震动记录V/H大于2/3,可能是屋顶塌落、柱子扭转和天花板坠落等震害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3)识别出具有速度脉冲特性的记录11条,该类记录对长周期结构影响较大;4)所选记录反应谱大多超过了罕遇地震设计谱水平段,具有速度脉冲特性的051SMW台站周围房屋破坏较严重,人员伤亡较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泸定m_(s)6.8地震 地震动衰减 竖向地震动 速度脉冲 加速度反应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泸定M_(S)6.8地震发震机制研究——来自震前噪声成像和b值分布的共同约束 被引量:2
15
作者 花茜 裴顺平 +5 位作者 杨宜海 薛晓添 李磊 李佳蔚 刘翰林 刘巍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767-1780,共14页
2022年9月5日四川省甘孜州泸定县发生了M_(S)6.8地震,打破了鲜水河断裂带东南段的大震"平静期",造成了重大自然灾害.清楚认识泸定地震震源区发震构造、地震活动性和应力状态对研究强震发震机制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利用震前在泸... 2022年9月5日四川省甘孜州泸定县发生了M_(S)6.8地震,打破了鲜水河断裂带东南段的大震"平静期",造成了重大自然灾害.清楚认识泸定地震震源区发震构造、地震活动性和应力状态对研究强震发震机制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利用震前在泸定地震震源区布设的50台短周期流动地震台阵观测资料及区域地震台网震相走时数据,分别采用背景噪声成像、双差定位和改进的b值成像技术,获得了震前震源区浅层高分辨率S波速度结构、地震空间分布及b值横向变化图像.结果揭示,泸定地震主震初始破裂起始于鲜水河断裂磨西段、具有高速异常和高应力特征的凹凸体内;主震西侧存在一条隐伏的正断型伴生分支断裂,5.0级的最大余震即发生在该断裂上;主震凹凸体的破裂同时造成了东南方向另一个较小高速凹凸体的破裂并形成密集余震群.由此可见,震源区跨断层高速异常"铆钉"结构和震前的高应力积累在整体上控制了泸定地震的发生和强余震活动.通过浅层高分辨率结构成像识别这种特殊的"铆钉"结构,同时通过b值成像识别高应力区,可有效评估断层的发震能力,对重点区域地震危险性研判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泸定m_(s)6.8地震 s波速度结构 b值成像 高速凹凸体 地震发震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南缘三维S波速度和径向各向异性及泸定M_(S)6.8和芦山M_(S)7.0地震孕震环境探讨 被引量:1
16
作者 孙回归 王兴臣 常利军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8-127,共20页
利用青藏高原东南缘布设的684个流动地震台和150个固定地震台的连续背景噪声波形数据,提取了周期5~50 s的Rayleigh波和Love波相速度频散,并反演获得了该区域下方0~70 km三维S波速度和径向各向异性结构.结果表明:(1)受川滇地块南部高速... 利用青藏高原东南缘布设的684个流动地震台和150个固定地震台的连续背景噪声波形数据,提取了周期5~50 s的Rayleigh波和Love波相速度频散,并反演获得了该区域下方0~70 km三维S波速度和径向各向异性结构.结果表明:(1)受川滇地块南部高速体的阻挡,东南缘中下地壳内存在两条空间分布独立的低速带.西侧(L1)从川滇地块北部向南延伸至滇西南地块,其中下地壳平均V_(S)小于3.4 km·s^(-1)并表现为正径向各向异性结构,反映了高原中下地壳可能存在部分熔融和韧性变形;东侧低速带(L2)沿着小江断层南北分布,受到红河断层的阻挡,弱物质不太可能进入滇西南地块,该区域下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均显示较强的正各向异性,推测其更可能是沿小江断层相互驱动的块体在横向挤压过程中引起的地壳部分熔融而导致.(2)芦山M_(S)7.0地震位于龙门山逆冲断层南段,泸定M_(S)6.8地震位于鲜水河走滑断层东南段,两者都发生在地壳浅层高低速异常过渡带上,但其深部孕震环境有所不同.芦山震区西北部中下地壳低速体为负各向异性,推测韧性物质沿着龙门山下方陡倾断层向上运移,上地壳积累应力并通过薄弱区域释放导致了芦山地震的发生;泸定震区为正各向异性的中下地壳韧性变形促进了川滇地块SE向的水平运动,受刚性的四川盆地阻挡,加剧了上地壳发震断层的滑动变形和应力积累,脆性上地壳突然破裂导致了泸定地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南缘 背景噪声成像 s波速度 径向各向异性 泸定m_(s)6.8地震 芦山m_(s)7.0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泸定M_(S)4.5地震不对称高陡谷坡地震动响应
17
作者 宋华英 王运生 +3 位作者 贺建先 杜勇江 唐涛 吴昊宸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0-65,71,共7页
基于2023年四川泸定M_(S)4.5地震实测地震动数据,开展不对称斜坡时频域数据分析。结果表明:1)位于右岸1^(#)监测点的PGA放大系数最大,水平向和竖直向分别为3.16~15.08、4.37;2)Arias强度右岸最大值为2.24 cm/s,左岸最大值为0.79 cm/s,... 基于2023年四川泸定M_(S)4.5地震实测地震动数据,开展不对称斜坡时频域数据分析。结果表明:1)位于右岸1^(#)监测点的PGA放大系数最大,水平向和竖直向分别为3.16~15.08、4.37;2)Arias强度右岸最大值为2.24 cm/s,左岸最大值为0.79 cm/s,说明右岸地震动响应能量更强;3)斜坡右岸监测点的卓越频率为2~9 Hz,左岸卓越频率为2~17 Hz,地震幅值所呈现出来的能量在水平向比竖直向更为集中。地震动响应在不对称高陡谷坡右岸凸出半岛状斜坡地形比直线形斜坡更为强烈,高位覆盖层的存在会增强地震动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泸定m_(s)4.5地震 地形放大效应 希尔伯特-黄变换 斜坡地震动 高陡覆盖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2年四川泸定M_(s)6.8地震震源区横波分裂变化特征
18
作者 曹学来 常利军 李大虎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4132-4147,共16页
本文对2022年四川泸定M_(s)6.8地震震源区横波分裂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 通过对横波窗内的近震横波波形进行横波分裂测量,得到了震源区各台站的快波偏振方向和慢波延迟时间. 结果显示,震源区上地壳各向异性存在着明显的空间分区特... 本文对2022年四川泸定M_(s)6.8地震震源区横波分裂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 通过对横波窗内的近震横波波形进行横波分裂测量,得到了震源区各台站的快波偏振方向和慢波延迟时间. 结果显示,震源区上地壳各向异性存在着明显的空间分区特征和随时间的规律性变化. 空间上,靠近发震断裂——鲜水河断裂和余震密集区的台站的快波偏振优势方向呈NW或NNW向,与主压应力方向和发震断裂走向一致,且平均慢波延迟时间较大;位于震源区东北部大渡河断裂和龙门山断裂的台站呈现出两个快波偏振优势方向,一个是与主压应力方向一致的NW向,另一个是与断裂走向一致的NNE向,且平均慢波延迟时间较小. 上述分布特征反映了应力场和断裂构造对上地壳各向异性的综合效应,且泸定地震孕震过程中发震断裂和余震密集区积累的应力明显强于其他区域. 时间上,主震前,靠近发震断裂和余震密集区的台站的快波偏振方向较稳定,慢波延迟时间较小,在震后35天内,各台站的快波偏振方向离散度较大,快波偏振优势方向与主压应力方向存在一定夹角,慢波延迟时间变化剧烈,平均慢波延迟时间较大,主震36天后,各台站的快波偏振方向逐渐收敛,快波偏振优势方向与最大主压应力方向一致,慢波延迟时间逐渐减小并趋于稳定,反映了主震后的余震活跃期内的应力调整剧烈,随着主震和大量余震的发生,积累的应力不断释放,地壳应力逐渐减小,后期的余震活动逐渐变弱,泸定地震的发震断裂在震后的应力调整期可能存在着愈合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泸定m_(s)6.8地震 鲜水河断裂 横波分裂 上地壳各向异性 应力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简易烈度计记录的噪声水平评价:以泸定M_(S)6.8级地震为例
19
作者 郭文轩 任叶飞 +4 位作者 姚鑫鑫 岸田忠大 江鹏 王宏伟 温瑞智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8期313-320,共8页
在我国地震预警和烈度速报系统中,烈度计被广泛使用。烈度计的频谱特征主要是通过检定实验室进行标定,但在破坏性地震中,烈度计响应特点缺少必要的研究分析。该文以2022年四川泸定M_(S)6.8级地震为例,对比分析了烈度计记录和强震仪记录... 在我国地震预警和烈度速报系统中,烈度计被广泛使用。烈度计的频谱特征主要是通过检定实验室进行标定,但在破坏性地震中,烈度计响应特点缺少必要的研究分析。该文以2022年四川泸定M_(S)6.8级地震为例,对比分析了烈度计记录和强震仪记录在噪声水平、信噪比(signal-to-noise ratio,SNR)、高通滤波截止频率(f_(HP))取值以及有效周期范围(T_(max))方面的特点,综合评价了烈度计记录的频谱特征,分析了噪声影响。得到以下结论:在整个频域范围内,烈度计记录的SNR要比强震仪记录平均意义上低一个数量级,可以估计烈度计动态范围较强震仪大致低20 dB;烈度计记录的最佳f_(HP)取值相较于强震仪记录存在更大的不确定性,尤其是在竖直方向上;烈度计记录的最佳f_(HP)取值更大,反应谱T_(max)较传统强震仪记录在水平方向小1~2 s,在竖直方向小3 s左右。该研究结果有助于合理应用烈度计记录,服务地震学和地震工程学相关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烈度计记录 信噪比(sNR) 高通滤波截止频率 有效周期范围 泸定6.8级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5年1月7日西藏定日6.8级地震发震构造与同震地表破裂特征 被引量:27
20
作者 石峰 梁明剑 +9 位作者 罗全星 乔俊香 张达 王鑫 易文星 张佳伟 张迎峰 张会平 李涛 李安 《地震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5,共15页
2025年1月7日9时5分,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定日县发生6.8级地震。中国地震台网中心测定震中位于(28.50°N,87.45°E)。通过野外地质调查、震源机制解、余震分布等结果,确定此次地震为正断型地震,发震构造为申扎-定结裂谷断裂系南... 2025年1月7日9时5分,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定日县发生6.8级地震。中国地震台网中心测定震中位于(28.50°N,87.45°E)。通过野外地质调查、震源机制解、余震分布等结果,确定此次地震为正断型地震,发震构造为申扎-定结裂谷断裂系南段的登么错断裂。登么错断裂走向近SN,倾向W,长约60km。此次地震产生的同震地表破裂主要位于登么错盆地以北的山区,产生了长约25km的不连续同震地表破裂带。地表破裂带具有明显的分段特征,根据空间延续性,自南向北可分为3段,依次为古荣—强嘎段、尼辖错段和羊姆丁错段,最大垂直位错量为2.5~3.0m,同时在登么错湖东岸产生了长约10km的地裂缝密集形变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日m_(s)6.8地震 同震地表破裂 发震构造 申扎-定结裂谷断裂系 登么错断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