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脱贫民族地区韧性乡村建设:逻辑、测度与进路 被引量:4
1
作者 商兆奎 谢佳丽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1,共11页
基于脱贫民族地区乡村社会所处的战略意境、风险环境和问题情境,以生计韧性、产业韧性、生态韧性、文化韧性、组织韧性五大要素构建韧性乡村评价体系,并运用熵值法、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对2011—2020年大湘西地区韧性乡村建设水平进行综合... 基于脱贫民族地区乡村社会所处的战略意境、风险环境和问题情境,以生计韧性、产业韧性、生态韧性、文化韧性、组织韧性五大要素构建韧性乡村评价体系,并运用熵值法、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对2011—2020年大湘西地区韧性乡村建设水平进行综合测度。研究发现:样本地区韧性乡村建设水平持续提升并呈现阶段性特征,“十三五”时期提升幅度较为显著;各维度韧性贡献力呈不均衡发展趋势且建设水平差异明显,文化韧性、生计韧性和产业韧性是推动韧性乡村建设水平持续提升的主要动力源泉;空间分异特征显著,总体呈现出以“芷江侗族自治县-中方县-溆浦县”一线为分界线且南高北低的空间分布格局。脱贫民族地区应厚植内生性韧性治理理念,构筑高质量韧性乡村要素体系,完善多元化韧性乡村系统功能,打造一体化韧性乡村空间协同机制,促进韧性乡村建设向更高层次、更高水平和更高质量迈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韧性乡村 脱贫民族地区 评价体系 大湘西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世纪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创新的一个亮点——“民族自治市” 被引量:18
2
作者 金炳镐 田烨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42-54,共13页
马克思列宁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民族区域自治作为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必须坚持、完善、发展、创新,不断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设置"民族自治市"不是否定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而... 马克思列宁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民族区域自治作为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必须坚持、完善、发展、创新,不断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设置"民族自治市"不是否定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而是为了更好的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从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和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长远目标出发,国家应该通过设置"民族自治市"来鼓励少数民族走出农村、走向城市,以此加快少数民族地区城市化、城镇化的发展速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民族自治市” 城市化 少数民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宗教文化对村民自治的影响及对策分析 被引量:5
3
作者 吕蕾莉 陈思明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78-82,共5页
西北民族地区的村民自治具有宏观背景上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其中长期以来积淀的宗教文化对西北民族地区的村民自治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随着村民自治制度的发展及其宗教文化在西北乡村社会中的持续与兴盛,宗教力量开始与乡村政治形成一种... 西北民族地区的村民自治具有宏观背景上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其中长期以来积淀的宗教文化对西北民族地区的村民自治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随着村民自治制度的发展及其宗教文化在西北乡村社会中的持续与兴盛,宗教力量开始与乡村政治形成一种交叉重叠的互构力量,不断显示出张力和冲突,使得村民自治中有了宗教的印记。围绕村民自治的宗教化、宗教活动的政治化等问题,研究如何处理少数民族村庄村民自治与宗教活动的关系及对策意义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民族地区 宗教 村民自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边疆民族地区安全治理的法治思维探讨 被引量:22
4
作者 宋才发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45-151,共7页
边疆民族地区安全治理,既是“稳疆固边”“社会安全”治理的重要内容,也是“国家安全”“边疆繁荣”发展的战略需要。边疆民族地区安全治理是全局性综合治理,尤其要强化社会安全治理。边疆民族地区安全治理的现实困境是:对边疆地区安全... 边疆民族地区安全治理,既是“稳疆固边”“社会安全”治理的重要内容,也是“国家安全”“边疆繁荣”发展的战略需要。边疆民族地区安全治理是全局性综合治理,尤其要强化社会安全治理。边疆民族地区安全治理的现实困境是:对边疆地区安全隐患意识缺乏警钟长鸣,对边疆地区宗教问题疏于从严治理,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理解存有偏差。边疆民族地区安全治理必须树立法治思维,法治思维是边疆民族地区安全治理的底线思维。“习惯法”治理是边疆地区安全治理的普惠举措,法治手段是边疆地区安全治理的根本手段,民族区域自治法是边疆安全治理的法治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疆民族地区 安全治理 民族区域自治法 法治思维 法治手段 法治保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与国家认同——基于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7
5
作者 胡涤非 《社会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96-102,共7页
民族政策"去政治化"及"文化化"的争论是近年学界关注的焦点。在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进行问卷调查基础上,论文采用实证方法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与国家认同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界争论的问题进行了回应。... 民族政策"去政治化"及"文化化"的争论是近年学界关注的焦点。在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进行问卷调查基础上,论文采用实证方法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与国家认同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界争论的问题进行了回应。研究发现:人们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评价是肯定的,但该制度必须不断发展和完善;人们的国家认同高于民族认同,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并不相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经济因素对国家认同的影响力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区域自治 国家认同 西南少数民族地区 “去政治化” “文化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理解“行政执法导向的法律”——一种对我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立法思路的思考 被引量:20
6
作者 沈寿文 《政治与法律》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9-28,共10页
法律可以分为可直接作为司法裁判依据的"司法适用导向的法律"与依赖立法裁量和行政裁量将立法意图具体化的"行政执法导向的法律"。前者的立法文本注重明确、具体,后者包含大量"愿景性规范"。作为典型的&q... 法律可以分为可直接作为司法裁判依据的"司法适用导向的法律"与依赖立法裁量和行政裁量将立法意图具体化的"行政执法导向的法律"。前者的立法文本注重明确、具体,后者包含大量"愿景性规范"。作为典型的"行政执法导向的法律",我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条文不可避免地存在大量原则性、抽象性的内容,使用的术语也存在大量的不确定法律概念和模糊性术语。"愿景性规范"揭示了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央(国家)对民族自治地方的优惠照顾"的本质属性,也决定了我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修改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区域自治法 司法适用导向 行政执法导向 愿景性规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本科院校产品设计专业的发展策略探究 被引量:5
7
作者 徐俊华 何蕊 +1 位作者 袁哲 黄圣游 《家具与室内装饰》 2016年第11期114-115,共2页
我国产品设计教育的发展虽然已有半个多世纪,但其作为2012年教育部新增的本科专业,招生也才只有三四年,新的教育背景与产业环境下探讨和研究产品设计专业的发展定位以及人才培养模式显得十分迫切。本文以西南林业大学产品设计专业为例,... 我国产品设计教育的发展虽然已有半个多世纪,但其作为2012年教育部新增的本科专业,招生也才只有三四年,新的教育背景与产业环境下探讨和研究产品设计专业的发展定位以及人才培养模式显得十分迫切。本文以西南林业大学产品设计专业为例,从产品设计专业的渊源与现状入手,在分析生源特点、学科优势以及地域产业的基础上明确了产品设计专业的发展方向,从教学模式与平台、课程体系建设两个角度探讨了人才培养模式。高校只有根据生源素质与特点、依托本校的优势学科、结合地域特色产业,明确专业发展目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才能适应社会、永葆青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地区 民族地区 林业院校 产品设计 发展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族地区建设小康社会民族法制保障研究——以民族区域自治法配套法规建设为例 被引量:5
8
作者 朱玉福 伍淑花 《青海民族研究》 2003年第3期1-5,共5页
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提出,民族法制在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建设小康社会中的保障作用显得更加重要。以民族区域自治法为主的民族法制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民族地区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然而,民族法制建设... 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提出,民族法制在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建设小康社会中的保障作用显得更加重要。以民族区域自治法为主的民族法制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民族地区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然而,民族法制建设还存在诸多问题。本文以自治法配套法规建设为例,就如何制定和完善民族地区建设小康社会的法制保障提出了建设性的思考和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地区 小康社会 民族法制 民族区域自治法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旗帜不变,稳住阵脚,调整思路,务实改革——对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的解读 被引量:17
9
作者 马戎 《青海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82-90,共9页
近期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引发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召开这次会议的背景是近年来我国一些地区不断恶化的民族关系和我国学术界关于民族理论与制度的大讨论。本文简略回顾了民族问题研究界相关争论的主要脉络,并对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文件... 近期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引发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召开这次会议的背景是近年来我国一些地区不断恶化的民族关系和我国学术界关于民族理论与制度的大讨论。本文简略回顾了民族问题研究界相关争论的主要脉络,并对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文件的主要内容进行了讨论与解读。指出在坚持原有政治话语的前提下,本次会议提出了许多值得关注的改革思路,将会对我国今后的民族工作带来深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央民族工作会议 民族区域自治 四个认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作为“半部中央与地方关系法”的我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兼论中央与民族自治地方关系的法制建构 被引量:9
10
作者 郑毅 《政治与法律》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18,共17页
作为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法,我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在调整中央与民族自治地方关系的过程中虽扮演核心角色,但充其量只发挥了"半部法"的效用。我国《宪法》、我国《立法法》、我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 作为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法,我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在调整中央与民族自治地方关系的过程中虽扮演核心角色,但充其量只发挥了"半部法"的效用。我国《宪法》、我国《立法法》、我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国务院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若干规定》以及各民族自治地方制定的自治条例等相关法律规范作为其重要补充,同样在对中央与民族自治地方关系的规制上各自面临困境和局限。应以宪法的深入实施为逻辑前提,以法律解释的加强为重要路径,以法律规范的修改为努力方向,以自治区自治条例的出台为改革抓手,以《中央与地方关系法》的制定为远景目标,最终实现中央与民族自治地方关系的法制建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区域自治法 中央与民族自治地方关系 地方组织法 中央与地方关系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族区域自治地方法律变通的价值蕴涵 被引量:2
11
作者 张殿军 崔慧姝 《青海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50-54,共5页
民族自治地方可以依照当地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对法律和行政法规的规定作出变通规定,变通立法是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权的重要表现形式。法律变通是对少数民族人权的特殊保护,是民族平等权的有效保障。法律变通能够巩固民族认同基... 民族自治地方可以依照当地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对法律和行政法规的规定作出变通规定,变通立法是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权的重要表现形式。法律变通是对少数民族人权的特殊保护,是民族平等权的有效保障。法律变通能够巩固民族认同基础上的国家认同,有效推动政治发展,促进政治文明和法治建设,实现差异性的统一,促进社会和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区域自治 法律变通 民族认同 国家认同 平等 法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宪制建构——新中国成立初期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奠基历程 被引量:6
12
作者 常安 《现代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44-56,共13页
对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我国的确立,《共同纲领》的宪政宣示尽管具有最为重要的合法性确认意义,但这一基本宪政制度的真正奠基,则有赖于民族识别、民族干部培养、少数民族地方民主改革等一系列相关政治实践。这其中,少数民族地方民主改... 对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我国的确立,《共同纲领》的宪政宣示尽管具有最为重要的合法性确认意义,但这一基本宪政制度的真正奠基,则有赖于民族识别、民族干部培养、少数民族地方民主改革等一系列相关政治实践。这其中,少数民族地方民主改革可视为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奠基的关键,它直接决定了新中国的民族治理制度是否坚持和贯彻了社会主义方向这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最实质所在。同时,新中国通过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为我国民族治理的基本宪政制度,也实现了清末以来多民族大国的民族—国家建构的真正飞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区域自治 政制 政治措施 民族国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治区自治条例出台难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被引量:10
13
作者 潘红祥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9年第3期55-60,共6页
自治条例之所以难出台,关键在于"报批难"。此外,"定稿难"和自治区制定自治条例的积极性不高也是影响自治区自治条例出台难的原因。因此,将行政化的分权模式设为立法化的分权模式,建立利益沟通的制度平台以及权限争... 自治条例之所以难出台,关键在于"报批难"。此外,"定稿难"和自治区制定自治条例的积极性不高也是影响自治区自治条例出台难的原因。因此,将行政化的分权模式设为立法化的分权模式,建立利益沟通的制度平台以及权限争议解决机制来协调中央与民族自治地方之间的关系,缓解报批难,同时设立全国性的自治区自治条例制定协调指导委员会,以推动自治区自治条例的制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自治区 自治条例 民族法制体系 《民族区域自治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镇化进程中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面临的挑战 被引量:4
14
作者 刘玲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43-51,325,共9页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为实现民族聚居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和推动现代中国国家整合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这一制度的前提和基础是民族人口聚居,其根本目的是借助制度来保障民族平等和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日益加速,以民族人...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为实现民族聚居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和推动现代中国国家整合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这一制度的前提和基础是民族人口聚居,其根本目的是借助制度来保障民族平等和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日益加速,以民族人口聚居为基础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面临新的现实挑战。城镇化使民族人口分布散居化程度不断提高,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供给和民族区域自治权实现形式产生了新的要求,将制度的创新发展提上议事日程。在新形势下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需要顶层设计与制度实践的有机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化 民族区域自治 挑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少数民族贫困地区货币政策区域化问题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赵晓芳 王亦龙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0年第3期82-88,共7页
货币政策的区域效应影响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由于货币政策在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传递障碍远远大于一般欠发达地区,因而应在少数民族地区建立"供给领先"的政策性金融扶植发展模式,通过改变民族地区经济金融环境、健全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的区域效应影响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由于货币政策在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传递障碍远远大于一般欠发达地区,因而应在少数民族地区建立"供给领先"的政策性金融扶植发展模式,通过改变民族地区经济金融环境、健全货币政策传导环节、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来提高货币政策在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实施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贫困地区 货币政策传导障碍 区域化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族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的法治机制研究 被引量:8
16
作者 宋才发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43-151,共9页
民族地区多处于长江、黄河中上游地区,是我国生物资源最富集、生态环境最优美的区域,也是各类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高发区域,需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民族地区生态环境。健全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是生态环境保护的法治根基,完善地方... 民族地区多处于长江、黄河中上游地区,是我国生物资源最富集、生态环境最优美的区域,也是各类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高发区域,需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民族地区生态环境。健全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是生态环境保护的法治根基,完善地方法规体系是生态环境保护的法治根本,“合宪性法规审查”是确保地方立法质量的法治举措。《生态环境保护法》以法律的形式规制了“生态红线”,必须用综合行政联合执法举措保护民族地区生态环境,建立健全生态环境治理的综合行政执法体系,规范以协商救济为核心的生态环保约谈机制。需要用最严厉的执法司法手段保护民族地区生态环境,制定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条例,实施刑事制裁、民事赔偿与生态补偿三位一体环境修复责任制度,生态环境保护法规实施全过程都要接受“合宪性审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 生态红线 民族地区 综合行政执法 法治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革开放四十年我国民族自治地方立法权行使研究——以云南8个自治州为例(1984~2017) 被引量:3
17
作者 彭中礼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54-64,共11页
我国民族自治地方立法权是实现民族地方的和谐治理,保障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制度路径。从概念来看,我国民族自治地方立法权具有民族性和自治性这双重要义。我国民族自治地方立法权在运行过程当中,是否考虑到民族性... 我国民族自治地方立法权是实现民族地方的和谐治理,保障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制度路径。从概念来看,我国民族自治地方立法权具有民族性和自治性这双重要义。我国民族自治地方立法权在运行过程当中,是否考虑到民族性和自治性,是衡量其立法水平和能力的重要标志。从改革开放40年实践来看,通过对云南8个自治州的立法实践进行分析,发现我国民族自治地方充分地运用其立法权,为促进民族地区发展做出巨大贡献。但通过实证分析也发现,已有的民族自治地方立法存在民族性和自治性体现不足等问题,需要不断完善民族区域制度来促进民族自治地方立法权的有效行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区域自治 民族自治地方 民族自治地方立法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刑事诉讼法在民族地区实施中的立法变通——以2012年修正的刑事诉讼法为视角 被引量:3
18
作者 雷堂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54-158,共5页
由于诸多因素影响,刑事法律在民族地区有时难以得到不折不扣的践行。综合看来,国家法律在民族地区实施往往有强势推进、政策导引、法律变通三种模式,而在法治社会背景下法律变通实乃理性的选择。事实证明,刑事诉讼法在民族地区的立法变... 由于诸多因素影响,刑事法律在民族地区有时难以得到不折不扣的践行。综合看来,国家法律在民族地区实施往往有强势推进、政策导引、法律变通三种模式,而在法治社会背景下法律变通实乃理性的选择。事实证明,刑事诉讼法在民族地区的立法变通既有其法律根据,也有其客观依据。据此,经第二次修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于2013年实施后,为在民族地区得以有效实施,应在坚持法制统一、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等原则下,对其相关条款进行立法变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刑事诉讼法 民族地区 立法变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少数民族地区智慧法院建设的理论基础与实践路径 被引量:2
19
作者 李鑫 王世坤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80-92,共13页
少数民族地区智慧法院建设已经展开广泛实践并取得阶段性成果,但仍然存在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偏低、应用系统本地化程度不足、数据汇集和利用不充分、复合型人才缺失等问题。应通过智慧法院建设服务少数民族群众、回应少数民族地区司法... 少数民族地区智慧法院建设已经展开广泛实践并取得阶段性成果,但仍然存在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偏低、应用系统本地化程度不足、数据汇集和利用不充分、复合型人才缺失等问题。应通过智慧法院建设服务少数民族群众、回应少数民族地区司法的个性化需求、提升少数民族地区的司法能力、助力少数民族地区民族间法文化的融合。少数民族地区开展智慧法院建设,需要在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和司法特性的前提下,从基础建设、规划设计、民族关照、协同治理、法治建设等五个方面进行总体构想和实践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地区 智慧法院 法院信息化 少数民族习惯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南疆四地州区域性贫困的整体治理研究 被引量:4
20
作者 刘艳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0年第6期79-87,共9页
南疆四地州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是新疆乃至全国脱贫攻坚主战场,呈现出区域性贫困的明显特征。从目标导向、政策生成、运作机制、工作平台看,其减贫策略与整体性治理理论表现出高度的契合性。坚持理论探讨与实践验证相结合,反观南疆四地州... 南疆四地州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是新疆乃至全国脱贫攻坚主战场,呈现出区域性贫困的明显特征。从目标导向、政策生成、运作机制、工作平台看,其减贫策略与整体性治理理论表现出高度的契合性。坚持理论探讨与实践验证相结合,反观南疆四地州一体统筹明确目标、联动协调谋划策略、组织构建优化方式、系统协同推进路径、互通合作搭建平台的减贫历程,认为整体性治理理论在解决南疆四地州区域性贫困中的创新实践已经取得显著成效,可为持续缓解2020年后全国其他少数民族地区的相对贫困问题提供有益借鉴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疆四地州 少数民族地区 区域性贫困 整体性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