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8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设定地震场景下基于随机效应模型的基岩地震动 合成方法及其检验
1
作者 张洁 曾金明 +2 位作者 胡其志 王程程 张严方 《地震研究》 北大核心 2026年第1期120-131,共12页
为解决抗震设防工作中强震观测资料不足的问题,提出一种设定地震场景下基于随机效应模型的基岩地震动合成方法。基于Peer-NGA强地震动数据库,利用随机回归技术建立设定地震场景参数(F,M,R,V)与地震动参数(I_(a),D_(5-95),t_(mid),ω_(mi... 为解决抗震设防工作中强震观测资料不足的问题,提出一种设定地震场景下基于随机效应模型的基岩地震动合成方法。基于Peer-NGA强地震动数据库,利用随机回归技术建立设定地震场景参数(F,M,R,V)与地震动参数(I_(a),D_(5-95),t_(mid),ω_(mid),ω′,ζ_(f))的关联性,讨论其残差及参数相关性;根据地震动参数组反算伽马调制函数的参数组(α_(1),α_(2),α_(3)),并使用随机地震动模型合成设定地震场景下的地震动加速度波形。给出2017年8月8日九寨沟M_(S)7.0地震的应用范例,并与NGA地震动衰减关系进行比对,明确方法的有效范围。结果表明:①通过对C-B数据子集中观测波形进行拟合,根据概率密度分布的直方图选择拟合函数的形式,可知对数正态分布可以较好地对I_(a)进行拟合;D_(5-95)和ω_(mid)/2π的分布范围分别为5.4~41.3 s和1.31~21.6 Hz,其平均值分别约为17 s和5.87 Hz。②设定地震场景(F,M,R,V)下,参数v_(i)以及θ_(i)具有相关性,I_(a)和D_(5-95)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28,呈现出负相关特征;ω_(mid)和ω′的负相关特征与高频地震动分量随时间快速衰减的特征一致。③2017年九寨沟M_(S)7.0地震的设定场景下,在0.1~5.0 s的域范围内,九寨白河(51JZB)台处的模拟加速度反应谱簇对实际观测波形成了较好包络;预测结果在确保模型具备有效泛化能力的同时,与NGA地震动衰减关系具有较好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动 NGA数据库 随机模型 强震记录 九寨沟M_(S)7.0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ython的全球7级大震趋势研判系统设计与实现
2
作者 马亚伟 孟令媛 +5 位作者 臧阳 韩颜颜 姜祥华 王月 解孟雨 杨志高 《地震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50-459,共10页
为提高全球7级以上地震的震后应急效率,设计并实现了一套基于Python的全球7级大震趋势研判系统。针对不同机构对同一地震测定的地震信息存在差异的问题,如震级标度不一致、定位存在差异等,通过统计历史地震提出了利用“时间差小于10 s... 为提高全球7级以上地震的震后应急效率,设计并实现了一套基于Python的全球7级大震趋势研判系统。针对不同机构对同一地震测定的地震信息存在差异的问题,如震级标度不一致、定位存在差异等,通过统计历史地震提出了利用“时间差小于10 s且定位误差小于2°即可确定为同一地震”的规则对相同地震进行匹配的规则;在上述规则下,利用Python爬虫技术获取地震目录及震源机制解等数据;利用PyGMT实现了地震分布等各类图件的自动绘制;最后实现了震后趋势研判PPT文档的自动产出。实际应用表明,该系统可以快速产出全球7级以上地震分布、历史地震、地质构造、震源机制解及其与大陆强震的统计关系等震后趋势研判资料,平均运行时间在1分钟内,显著提高全球7级以上大震的震后应急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爬虫 7级以上大震 地震应急 震后趋势研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九寨沟MS7.0地震地电阻率变化时空演化分析 被引量:11
3
作者 王同利 崔博闻 +3 位作者 叶青 李菊珍 王丽红 童琼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2345-2356,共12页
本文应用归一化变化速率(NVRM)方法,研究了2017年九寨沟MS7.0地震周边800km范围内25个地电阻率台站2012-2018年的连续观测数据,分析了震中区周围的地电阻率时、空演化过程.结果显示:(1)25个台站中共有14个台站在震前出现了地电阻率变化... 本文应用归一化变化速率(NVRM)方法,研究了2017年九寨沟MS7.0地震周边800km范围内25个地电阻率台站2012-2018年的连续观测数据,分析了震中区周围的地电阻率时、空演化过程.结果显示:(1)25个台站中共有14个台站在震前出现了地电阻率变化,结合本次地震震源机制等分析其时空变化,认为邻近地震破裂带的临夏、通渭、武都和宝鸡台地电阻率在震前出现了下降-折返回升型的变化,符合前人已总结的强地震前地电阻率的变化过程.(2)地震发生前震中区周围大区域内出现了地电阻率负异常变化,且以震中区为中心呈条带分布,异常区的长轴方向与地震断裂带走向或地震烈度分布的长轴方向几乎垂直,与地震主压应力轴方向吻合.本文认为九寨沟MS7.0强震发生之前,震中区周围出现的区域性地电阻率异常空间丛集现象是很好的中期和短临前兆;地电阻率震前异常动态演化、各向异性等特征对认识本次强震发震断层活动以及震源区应力场分布有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寨沟地震 地电阻率 时空分布 异常变化 震源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九寨沟Ms7.0地震前地应变LURR异常演化特征 被引量:7
4
作者 岳冲 牛安福 +4 位作者 余怀忠 吉平 姜祥华 马未宇 王亚丽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67-275,共9页
从岩石应力-应变的本构关系出发,以能够反映岩石应变变化的地应变观测数据作为"响应量",通过库伦应力触发模型的加卸载响应比计算方法,计算2017年8月8日九寨沟MS7.0地震前震中及周边500km范围内应变观测的加卸载响应比结果。... 从岩石应力-应变的本构关系出发,以能够反映岩石应变变化的地应变观测数据作为"响应量",通过库伦应力触发模型的加卸载响应比计算方法,计算2017年8月8日九寨沟MS7.0地震前震中及周边500km范围内应变观测的加卸载响应比结果。结果显示,基于应变观测的加卸载响应比方法能够较好地从潮汐频段提取地震前LURR异常,九寨沟地震前,300km范围内的多个应变观测台站出现LURR异常,其中相距96km的两水台EW分量Y值最大达到3.27;LURR空间演化特征显示,在震前约9个月内震中及周边地区陆续出现异常"集中-增强-减弱"过程,证明该地区在长期应力累积的背景下,应力的不断累积增强导致震中及附近区域的岩石出现不断损伤或弱化,最终位于树正断裂上的应变能积累超过了介质强度而引发了此次地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应变观测 LURR 九寨沟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PS、InSAR和强震数据联合反演2017年九寨沟MS7.0地震同震滑动分布 被引量:3
5
作者 黄勇 陈威 +2 位作者 李琦 王东振 方智伟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565-570,共6页
以多源观测为约束,利用近场GPS、InSAR同震位移和强震观测数据联合反演2017年九寨沟M S7.0地震发震断层的几何形状和破裂模型,并初步分析其地震成因。结果表明,九寨沟地震的发震断层走向154°,倾角80°,以左旋走滑为主,兼有少... 以多源观测为约束,利用近场GPS、InSAR同震位移和强震观测数据联合反演2017年九寨沟M S7.0地震发震断层的几何形状和破裂模型,并初步分析其地震成因。结果表明,九寨沟地震的发震断层走向154°,倾角80°,以左旋走滑为主,兼有少量正断分量;地震破裂主要集中在2~12 km深度范围,最大滑移量为1.6 m,位于地下6 km深处,断层在近地表没有滑移;地震释放的地震矩为5.59×10^18 Nm,矩震级为M W6.44。结合余震分布认为,该地震的发震断层为隐伏的虎牙断裂北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寨沟地震 同震位移 断层几何形状 破裂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7年8月8日九寨沟地震的余震序列特征与地震灾害效应 被引量:1
6
作者 刘婷 何骁慧 +2 位作者 计婷婷 覃乙根 郑文俊 《灾害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20-226,234,共8页
2017年九寨沟发生的Ms7.0级地震未形成明显的地震地表破裂,但引发的次生地质灾害尤为严重,主震南北部呈现明显的破坏性差异,其中北部受灾较南部严重。该文基于Cut and Paste方法,对九寨沟地震余震序列北段中3级以上地震开展震源机制参... 2017年九寨沟发生的Ms7.0级地震未形成明显的地震地表破裂,但引发的次生地质灾害尤为严重,主震南北部呈现明显的破坏性差异,其中北部受灾较南部严重。该文基于Cut and Paste方法,对九寨沟地震余震序列北段中3级以上地震开展震源机制参数反演,并针对其中2次Ms4.1地震使用震源时频特征法进行了破裂方向性测定,结果显示此次九寨沟地震可能触发了岷江断裂带分支断层的活动,结合震源机制及余震分布推测该分支断层为具有一定逆冲性质的右旋走滑断层。综合地震灾害特征、地质构造和余震分布揭示了该分支断层的激活是九寨沟地震北段滑坡等地质灾害多发、地表破坏程度较重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寨沟地震 震源参数 破裂方向性 地质构造 地震滑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7年九寨沟Ms7.0地震揭示青藏高原东缘岷山地区一条新的左旋走滑断裂 被引量:6
7
作者 张岳桥 董树文 贾东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2377-2387,共11页
2017年8月8日,青藏高原东缘川西九寨沟地区发生Ms7.0地震。基于震源机制解和余震分布特征,结合历史地震和区域新构造分析,揭示了一条新的左旋走滑断裂:九寨沟-虎牙断裂,该断裂斜切岷山隆起,呈弧形展布,北接塔藏罗叉断裂,南连虎牙断裂,... 2017年8月8日,青藏高原东缘川西九寨沟地区发生Ms7.0地震。基于震源机制解和余震分布特征,结合历史地震和区域新构造分析,揭示了一条新的左旋走滑断裂:九寨沟-虎牙断裂,该断裂斜切岷山隆起,呈弧形展布,北接塔藏罗叉断裂,南连虎牙断裂,是东昆仑左旋走滑断裂的最新东延。新构造研究结果表明,第四纪以来,青藏高原东部巴颜喀拉地块向东挤出,在其东缘岷山地区边界运动学性质发生了明显的转换:早-中更新世之交的昆黄运动时期(1.0~0.6Ma),向东挤出运动主要转换为地壳缩短变形和块体隆升,沿岷山隆起东西两侧发生逆冲断裂作用;而自晚更新世晚期以来(ca 120ka),地块向东挤出伴随着块体顺时针旋转,构造变形以左旋走滑活动为主,主要集中在塔藏-九寨沟-虎牙断裂带。新构造运动性质的转换使得一些早期强烈活动的断裂,如岷江断裂、漳扎断裂等,其现今活动性明显减弱,而新的左旋走滑断裂正在孕育诞生。这一活动断裂演化图像的新认识为本地区未来强震评估和预测提供了新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寨沟ms7.0地震 塔藏-岷山-虎牙左旋走滑断裂 巴颜喀拉地块 地块挤出与旋转 青藏高原东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九寨沟MS7.0地震应急流动台站噪声水平分析 被引量:6
8
作者 谢江涛 林丽萍 谌亮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962-969,共8页
选取九寨沟M S7.0地震应急流动台网6个台站2017-08-14~12-31记录的三分向连续波形资料,通过计算噪声功率谱密度及相应的概率密度函数分布,统计不同频率噪声水平PSD值的分布,对比地球新噪声模型,分析应急流动台网台站噪声水平的变化特征... 选取九寨沟M S7.0地震应急流动台网6个台站2017-08-14~12-31记录的三分向连续波形资料,通过计算噪声功率谱密度及相应的概率密度函数分布,统计不同频率噪声水平PSD值的分布,对比地球新噪声模型,分析应急流动台网台站噪声水平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流动台站高频段噪声没有明显的地理空间分布特征,影响台站水平和垂直分向噪声水平的噪声源不同或者同一噪声源在水平和垂直分向的强度不同;受人为噪声和自然噪声的影响,平均噪声水平明显高于NHNM和NLNM的平均值,部分台站接近或高于NHNM。人为噪声和自然噪声都是宽频的,人为噪声与人类生产、生活作息相关,具有明显的昼夜变化,且在固定时段内可以产生某单一频率的固定噪声;自然噪声中小溪流水可以产生持续的高频噪声,不同频段的噪声水平也不同,没有明显的昼夜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寨沟ms7.0地震 应急流动地震台站 功率谱密度 概率密度函数 高频噪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灾后重建财政支出效率研究——以“8·8”九寨沟地震为例
9
作者 李峰波 程文浩 徐淑华 《自然灾害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9-38,共10页
为强化灾后重建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并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和改进资金管理体系,以“8·8”九寨沟地震为典型案例,构建了投入—产出指标体系。使用改进DEA-Malmquist-Tobit模型,从静态和动态2个视角,对灾后重建财政支出效率进行测算,... 为强化灾后重建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并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和改进资金管理体系,以“8·8”九寨沟地震为典型案例,构建了投入—产出指标体系。使用改进DEA-Malmquist-Tobit模型,从静态和动态2个视角,对灾后重建财政支出效率进行测算,并分析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8·8”九寨沟地震灾后重建财政支出效率较高,但仍无法达到效率前沿面。财政支出效率提高主要由规模效率推动,而无效率的原因是纯技术效率不高。基础设施建设类项目支出的规模效率高于纯技术效率,而生态保护和民生性项目支出则相反,纯技术效率高于规模效率。灾后重建财政支出的动态效率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倒U型”趋势。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和居民参与度能够提高财政支出综合效率,但对规模效率的影响不明显。研究成果为开展地震及其他重大自然灾害的灾后重建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提供了重要示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灾后重建 财政支出效率 三阶段DEA-Malmquist指数模型 TOBIT模型 “8·8”九寨沟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北地震带7级及以上地震前地倾斜异常特征
10
作者 李娜 马海萍 +1 位作者 武善艺 张海玲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08-214,共7页
利用2000年以来南北地震带发生的汶川8.0级、玉树7.1级、芦山7.0级、九寨沟7.0级和玛多7.4级地震震中500~600 km范围内地倾斜资料进行潮汐因子异常分析、速率分析、趋势转折、破年变分析和地倾斜数据震前方位角、倾角变化特征分析,结果... 利用2000年以来南北地震带发生的汶川8.0级、玉树7.1级、芦山7.0级、九寨沟7.0级和玛多7.4级地震震中500~600 km范围内地倾斜资料进行潮汐因子异常分析、速率分析、趋势转折、破年变分析和地倾斜数据震前方位角、倾角变化特征分析,结果发现,5个7级及以上地震前1 a左右均出现潮汐因子超2倍均方差异常,持续时间多为1~3个月。速率分析适用于短期异常指标的提取,而趋势转折和破年变分析提取异常的指标更适用于中长期预测,利用趋势转折提取的异常指标和通过经验公式计算的震级更接近实际震级。倾角和方位角变化在震前距离震中较远的地方更易出现准同步异常,越靠近震中,异常数量越少,且多为方位角或倾角单项异常。根据地倾斜异常特征和震级预测认为,现阶段地倾斜振幅因子熵以超阈值异常为主,趋势转折提取的异常集中分布在甘青川交界,预测震级偏高,积石山6.2级地震后甘青川交界区域应力水平仍较高,地倾斜方位角及倾角的分布特征与汶川8.0级和芦山7.0级地震前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倾斜 7.0级地震 积石山6.2级地震 异常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合瓶颈注意力的孪生残差网络滑坡变化检测
11
作者 方留杨 杨昌浩 +3 位作者 舒东 杨学昆 陈兴通 贾志文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07-113,共7页
中国西南地区多山地、高原,滑坡易发多发,利用遥感技术及时获取滑坡信息对于应急救援具有重要意义。针对现有滑坡检测方法精度不足,以及在道路、建筑等其他地物干扰的情况下易发生误识别的问题,提出了一种结合瓶颈注意力的孪生残差网络... 中国西南地区多山地、高原,滑坡易发多发,利用遥感技术及时获取滑坡信息对于应急救援具有重要意义。针对现有滑坡检测方法精度不足,以及在道路、建筑等其他地物干扰的情况下易发生误识别的问题,提出了一种结合瓶颈注意力的孪生残差网络滑坡变化检测方法。该方法首先使用孪生的残差编码器分别提取不同时期遥感影像的特征信息,并在跳跃连接中引入瓶颈注意力模块以突出滑坡目标,最后使用重复卷积与上采样恢复空间维度,完成滑坡识别并输出识别结果;使用自制的九寨沟滑坡数据集对提出的检测方法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滑坡检测方法相较于原始算法各项指标均有提升,与其他变化检测模型相比,该模型有着更低的误判率和更准确的滑坡细节识别结果;同时使用鲁甸地震滑坡数据集进行测试,该方法同样取得了最高的识别精度。综上表明所提出的方法能够很好地完成高精度大范围的滑坡灾害检测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坡信息提取 遥感影像 变化检测 U-net 深度学习 九寨沟滑坡 鲁甸地震滑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10井水位对九寨沟MS7.0、精河MS6.6地震同震响应 被引量:11
12
作者 向阳 孙小龙 +1 位作者 高小其 李娜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563-574,共12页
基于新10井水位对九寨沟M_S7.0、精河M_S6.6地震的同震响应特征,分别利用水震波和潮汐分析法,反演得到了新10井水位在地震波作用期间和地震波作用前后含水层参数特征,探讨了2次地震引起的新10井同震响应变化机理。结果表明,新10井水位... 基于新10井水位对九寨沟M_S7.0、精河M_S6.6地震的同震响应特征,分别利用水震波和潮汐分析法,反演得到了新10井水位在地震波作用期间和地震波作用前后含水层参数特征,探讨了2次地震引起的新10井同震响应变化机理。结果表明,新10井水位对九寨沟地震和精河地震具有不同的同震响应形态,利用水平流模型反演所得的新10井含水层渗透系数,在九寨沟地震时为61m/d,而在精河地震时为147m/d,表明地震波作用导致水平向的渗透性增强;利用垂向流模型反演得到的新10井含水层渗透系数,在2次地震之前约为49×10^(-5)m/d,而在地震之后约为18×10^(-5)m/d,表明地震波作用导致垂直向的渗透性减弱。因此,新10井水位的同震响应变化与地震波引起的含水层渗透率的改变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寨沟ms7.0地震 精河MS6.6地震 井水位 同震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7年九寨沟Ms7.0地震SmS震相观测与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史晓宁 马强 陶冬旺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78-85,共8页
2017年8月8日在四川阿坝州九寨沟县发生了M_s 7.0地震。本文利用九寨沟地震中记录到的强震动数据,对震中距80~140 km范围内的台站的三分向记录进行SmS震相的识别,结合理论地震图的对比分析,确认了九寨沟地震中存在莫霍面反射的SmS震相... 2017年8月8日在四川阿坝州九寨沟县发生了M_s 7.0地震。本文利用九寨沟地震中记录到的强震动数据,对震中距80~140 km范围内的台站的三分向记录进行SmS震相的识别,结合理论地震图的对比分析,确认了九寨沟地震中存在莫霍面反射的SmS震相。在特定的距离范围,SmS波振幅大,能量强,对地面运动有很强的控制作用。通过非参数回归方法对峰值加速度随距离的衰减进行回归,得到的回归曲线直观的显示了SmS波对PGA的影响,再结合时间窗搜索峰值加速度值,定量的确定了SmS波的振幅是直达Sg波的2~5倍。本文由此得出结论:在震中距80~140 km的超临界距离,莫霍面反射的SmS波对地震动峰值加速度有着明显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寨沟ms7.0地震 SmS波 理论地震图 非参数回归 峰值加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九寨沟Ms7.0地震前地电阻率的异常变化 被引量:22
14
作者 高曙德 郭安宁 +5 位作者 王军燕 武善艺 杨晓鹏 张博 赵斐 李旭升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645-651,共7页
四川九寨沟7.0级地震前,距离震中360km的平凉井下地电阻率出现了持续1年的趋势异常,NS和EW测项异常幅度年变化率均大于背景值(正常年变化0.6%和0.4%),分别为1.1%、0.6%;2017年6月27—29日中国地震局台网中心、宁夏地震局、甘肃省地震局... 四川九寨沟7.0级地震前,距离震中360km的平凉井下地电阻率出现了持续1年的趋势异常,NS和EW测项异常幅度年变化率均大于背景值(正常年变化0.6%和0.4%),分别为1.1%、0.6%;2017年6月27—29日中国地震局台网中心、宁夏地震局、甘肃省地震局组成联合异常核实小组,对这组变化进行分析研判,确定是地下介质电性发生了变化,属于震兆异常。在震前20个小时平凉地电NS和EW两个测道日变化率分别为8.9‰、1.5‰,主震结束后,测值基本恢复到背景值。该次变化对地震预测有积极的研究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九寨沟地震 地电阻率异常 地震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BP神经网络的九寨沟地区地震滑坡危险性预测研究 被引量:8
15
作者 张迎宾 徐佩依 +6 位作者 林剑锋 伍新南 柳静 相晨琳 何云勇 杨昌凤 许冲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3-145,共13页
BP神经网络因具有良好的精度和拟合能力,被广泛地运用在区域性滑坡危险性预测中。本文建立了基于BP神经网络的地震滑坡危险性评价模型并应用于四川九寨沟地区,以2017年8月8日的九寨沟MS7.0地震引发的4834个历史滑坡为例,将其随机划分为... BP神经网络因具有良好的精度和拟合能力,被广泛地运用在区域性滑坡危险性预测中。本文建立了基于BP神经网络的地震滑坡危险性评价模型并应用于四川九寨沟地区,以2017年8月8日的九寨沟MS7.0地震引发的4834个历史滑坡为例,将其随机划分为70%的训练样本集用于九寨沟地区地震滑坡危险性预测,以及30%的验证样本集对预测结果的精度进行评估。选取高程、坡度、坡向、平行发震断层距离、垂直发震断层距离、震中距离、距道路距离、地面峰值加速度(PGA)以及岩性共9个影响因子,分析发震断层对地震滑坡的控制作用,并总结九寨沟地区地震滑坡空间分布规律特征,其中发震断层、岩性和坡度对九寨沟地区地震滑坡分布产生重要影响。利用模型得到九寨沟地震滑坡危险性预测图,结果显示73.19%的滑坡位于极高和高危险区域,与实际地震滑坡分布基本相符。通过30%的验证样本集来绘制预测成功率曲线,结果表明模型预测成功率(AUC值)为0.90,证实了BP神经网络在九寨沟地区地震滑坡危险性预测中具有良好的精度和拟合能力,评价结果为后续地震滑坡灾害预测和防震减灾工作提供了科学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寨沟地区 BP神经网络 地震滑坡 危险性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九寨沟7.0级地震受灾区灾后经济韧性测度及恢复效率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骆毓燕 黄琳岚 +3 位作者 颜旭辉 景佳琪 梁心怡 刘俊林 《灾害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6-33,共8页
地震的应对与灾后的恢复重建是政府应急管理的重点。为研究灾后区域经济韧性和恢复效率,利用灰色预测模型、韧性测度模型、超效率SBM模型以及DEA-Malmquist指数模型,对2017年九寨沟7.0级地震四川省内5个受灾县及其周边4个县进行灾后经... 地震的应对与灾后的恢复重建是政府应急管理的重点。为研究灾后区域经济韧性和恢复效率,利用灰色预测模型、韧性测度模型、超效率SBM模型以及DEA-Malmquist指数模型,对2017年九寨沟7.0级地震四川省内5个受灾县及其周边4个县进行灾后经济韧性指数和经济恢复效率分析。结果表明:九寨沟地震受灾地区经济韧性较高,在震后第2年恢复至震前水平;受灾区经济恢复以第三产业为主,发展其服务业是经济恢复的关键;各县的经济恢复效率在震后第2年开始上升,并逐渐超越震前水平,其中九寨沟相关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起到主要作用;技术进步是受灾地区的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重中之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寨沟地震 灾后经济 经济韧性 经济恢复效率 MALMQUIST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2年四川芦山M_(S)6.1地震前应力状态研究
17
作者 张致伟 曾宪伟 +4 位作者 王迪 路茜 王玮铭 杨鹏 龙锋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83-492,共10页
为研究2022年6月1日四川芦山M_(S)6.1地震的孕育和发生过程,采用CAP方法反演了2013年芦山M_(S)7.0主震及M_(S)≥5.0余震的震源机制解,并基于应力张量方差与b值时空分布特征,探讨了芦山M_(S)6.1地震的力学机制和震源区的应力状态。结果表... 为研究2022年6月1日四川芦山M_(S)6.1地震的孕育和发生过程,采用CAP方法反演了2013年芦山M_(S)7.0主震及M_(S)≥5.0余震的震源机制解,并基于应力张量方差与b值时空分布特征,探讨了芦山M_(S)6.1地震的力学机制和震源区的应力状态。结果表明:2022年芦山M_(S)6.1地震震源机制表现出与2013年芦山M_(S)7.0主震和5级余震相似的逆冲型破裂特征,压应力轴方位与龙门山断裂带南段区域应力场一致。2013年芦山M_(S)7.0地震后震中及附近的应力张量方差和b值长期处于低值状态,2022年芦山M_(S)6.1地震前震中及附近出现了应力张量方差和b值的低值异常,表明芦山余震区处于较高的应力水平。分析认为:巴颜喀拉块体持续东向运动受到华南块体的阻挡,震中所在区域长期受挤压逆冲作用,从而使芦山余震区长期处于应力积累的状态,芦山M_(S)6.1地震也是在这种动力学背景下发生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芦山M_(S)6.1地震 芦山M_(S)7.0地震 震源机制解 应力张量方差 B值 应力状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3年岷县漳县M_(S)6.6地震和2017年九寨沟M_(S)7.0地震震前地球物理观测异常空间分布机理分析 被引量:3
18
作者 杨晨艺 石富强 +4 位作者 季灵运 杨宜海 苏利娜 杨敏 郑怡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07-326,共20页
对甘东南地区2013年岷县漳县M_(S)6.6地震和2017年九寨沟M_(S)7.0地震震前地球物理观测异常特征进行总结梳理。根据活动构造单元对地球物理观测台站进行区域划分,统计了相关构造单元上异常的数量和百分比,以及不同学科震前异常数量、百... 对甘东南地区2013年岷县漳县M_(S)6.6地震和2017年九寨沟M_(S)7.0地震震前地球物理观测异常特征进行总结梳理。根据活动构造单元对地球物理观测台站进行区域划分,统计了相关构造单元上异常的数量和百分比,以及不同学科震前异常数量、百分比、异常持续时间等特征,并对异常的空间分布和机理进行分析,讨论了活动构造对异常分布的影响、异常强度与震源机制及断层应力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①2013年岷县漳县M_(S)6.6地震比2017年九寨沟M_(S)7.0地震震前地球物理观测异常百分比高,两次地震的震前电磁异常和跨断层水准测量异常均较为显著,而流体异常不明显;②震前地球物理观测异常分布与活动构造相关,2013年岷县漳县M_(S)6.6地震震前异常主要集中在东昆仑-西秦岭断裂带和六盘山-海原断裂带,2017年九寨沟M_(S)7.0地震震前异常则主要集中在龙门山断裂带和东昆仑-西秦岭断裂带;③两次地震震前地球物理观测异常分布均与GNSS速度场分布特征有较好的对应关系;④安德森断层应力模式解释了2013年岷县漳县M_(S)6.6地震(逆冲型)比2017年九寨沟M_(S)7.0地震(走滑型)的形成需要更多的应力积累,因此2013年岷县漳县M_(S)6.6地震虽然震级较小但震前异常更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13年岷县漳县MS6.6地震 2017年九寨沟ms7.0地震 观测异常 地震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九寨沟强震区熊猫海—五花海段震裂山体发育特征及崩塌动力学分析 被引量:3
19
作者 龚学强 蹇代君 +4 位作者 胡卸文 张瑜 郎介 泽军 蒋清明 《灾害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92-199,共8页
位于九寨沟世界遗产保护区内的熊猫海—五花海段危岩区,历经“5·12”汶川地震和“8·8”九寨沟强烈地震,崩塌落石频发,成为了控制性特大地质灾害点。该文通过现场调查、无人机测绘,查明了震后震裂山体(危岩)空间分布位置和崩... 位于九寨沟世界遗产保护区内的熊猫海—五花海段危岩区,历经“5·12”汶川地震和“8·8”九寨沟强烈地震,崩塌落石频发,成为了控制性特大地质灾害点。该文通过现场调查、无人机测绘,查明了震后震裂山体(危岩)空间分布位置和崩塌落石堆积特征,并结合RocPro3D数值模拟,探讨了高位震裂山体(危岩)崩塌落石运动特征和危害程度。结果显示,熊猫海—五花海段震裂山体落石灾害频发,影响景区道路总长度约1045 m,且在长期差异性风化作用下,崩塌落石灾害危险性有逐渐增大的趋势。危岩Ⅳ区落石模拟结果得到,崩塌落石冲击能量和运动速度整体上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特点,落石达到景区道路的最大冲击能量、弹跳高度和运动速度分别为8673kJ、11.63 m和53.8 m/s,其中WYD3到达块石数量占比最大,达到68.6%,落石直接到达日则沟的块石数量占比小,但平均能量达到1770kJ。基于震裂山体(危岩)分布高位陡坡、成灾动力学强、危害性大,提出以景区道路改为隧道方案,以确保景区运行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寨沟震区 震裂山体 崩塌 运动特征 RocPro3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平原中南部聊城-兰考断裂的第四纪晚期活动性探测——兼论1937年菏泽7.0级地震发震机制 被引量:1
20
作者 刘广英 梁宽 +5 位作者 李志鹏 马保起 龙焘 李磊 谭鑫 李浩洋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42-259,共18页
华北平原是中国人口最多、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也是受地震灾害影响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对于该地区断裂活动性和大地震发震机制的研究有利于探索板内地震的发震规律、减轻地震灾害所造成的损失。聊城-兰考断裂是华北平原中南部一条... 华北平原是中国人口最多、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也是受地震灾害影响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对于该地区断裂活动性和大地震发震机制的研究有利于探索板内地震的发震规律、减轻地震灾害所造成的损失。聊城-兰考断裂是华北平原中南部一条重要的隐伏深大断裂。结合浅层地震勘探、钻孔勘探和第四纪测年方法,对聊城-兰考断裂的活动性进行了精细的研究。坝城寺钻孔揭示聊城-兰考断裂南段错断了全新统底界,为全新世早期活动断裂,揭露出该断裂晚更新世以来造成了4次古地震事件,单次事件的垂直位错为1.2±0.2~3.7±0.2 m。根据钻孔揭示的地层落差计算出该断裂晚更新世早期的平均垂直滑动速率约为0.1±0.05 mm/a,晚更新世晚期—全新世中期的平均滑动速率为0.35±0.04 mm/a。根据1937年菏泽7.0级和6(3/4)级地震的等震线和地表破裂分布特征认为,小留-解元集断裂和东明-成武断裂为该地震的发震断裂;聊城-兰考断裂对于该地区应力的积累、地震的发生具有很好的控制和约束作用,为区域控震构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平原 聊城-兰考断裂 浅层地震探测剖面 钻孔联合剖面 1937年菏泽7.0级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