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朝鲜2017年核爆对中国东北地区形变场的影响
1
作者 王阅兵 甘卫军 +1 位作者 张锐 游新兆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1-16,共6页
基于19个连续GNSS观测站的多种采样率(10 Hz、1 Hz和30 s)数据,分析2017-09-03朝鲜核爆对中国东北地区地壳形变场的影响。静态位移分析结果显示,距核爆现场最近的GNSS观测站JLCB没有产生明显的同震形变,与基于均匀半无限弹性空间断裂位... 基于19个连续GNSS观测站的多种采样率(10 Hz、1 Hz和30 s)数据,分析2017-09-03朝鲜核爆对中国东北地区地壳形变场的影响。静态位移分析结果显示,距核爆现场最近的GNSS观测站JLCB没有产生明显的同震形变,与基于均匀半无限弹性空间断裂位错模型正演模拟的结果一致;GNSS应变结果显示,此次核爆在东北区域引起主应变的略微调整,但总体调整量在10^-8以内,没有引起区域范围内面应变的变化;高频GNSS动态形变分析结果显示,核爆在JLCB站处没有引起明显的波形变化。另外,高频GNSS受到多路径效应的影响,可能会引起cm级的扰动,利用恒星日滤波方法可以抑制多路径的影响,得到精度更高、更可靠的动态形变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朝鲜核爆 高频GNss GAMIT/GLOBK 地壳形变 中国东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俄在朝鲜半岛问题上的战略协作
2
作者 杨雷 《太平洋学报》 CSSCI 2012年第7期81-90,共10页
中俄对朝鲜半岛的政策同大于异,在政策目标和基本内容上,中俄具有很多一致性;在政策的演变过程与限制因素方面,两国间又存在差别。中俄朝鲜半岛政策的相近是两国在朝鲜半岛问题上战略协作的基础。两国在朝鲜半岛问题上的协作是东北亚局... 中俄对朝鲜半岛的政策同大于异,在政策目标和基本内容上,中俄具有很多一致性;在政策的演变过程与限制因素方面,两国间又存在差别。中俄朝鲜半岛政策的相近是两国在朝鲜半岛问题上战略协作的基础。两国在朝鲜半岛问题上的协作是东北亚局势发展的需要,也是为了减少中俄间矛盾,促进两国关系全面发展的要求。尽管面临挑战,但中俄在朝鲜半岛问题上的战略协作前景乐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朝鲜 韩国 俄罗斯 中国外交 中俄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朝克拉通东部上地幔精细圈层结构:来自朝鲜核爆源深地震测深剖面的约束
3
作者 张晓青 Hans Thybo +2 位作者 Irina M.Artemieva 徐涛 白志明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2843-2859,共17页
晚中生代以来,中朝克拉通经历了一系列强烈构造和岩浆事件,岩石圈性质发生显著变化.为此,中朝克拉通“破坏”一词被提出,但破坏形态主要来自地表地质、地球化学、地壳结构和上地幔较大尺度的地震学成像等的约束.因较大能量的人工震源方... 晚中生代以来,中朝克拉通经历了一系列强烈构造和岩浆事件,岩石圈性质发生显著变化.为此,中朝克拉通“破坏”一词被提出,但破坏形态主要来自地表地质、地球化学、地壳结构和上地幔较大尺度的地震学成像等的约束.因较大能量的人工震源方法较难在人口密集的华北地区实施,基于深地震测深剖面对整个上地幔精细圈层结构的探究仍限于较少地区.为此,我们根据中国地震台网和部分流动台站记录的2017年9月3日朝鲜地下核试验地震数据,利用宽角反射/折射成像方法,揭示了中朝克拉通东部及邻区5个不同方位剖面的高垂向分辨率一维地壳和上地幔P波速度结构.结果显示,中朝克拉通东部及周边地区平均地壳厚度为29~30 km,全地壳平均速度在6.10~6.17 km·s^(-1)之间,远低于全球大陆地壳平均值,表明该区下地壳很薄甚至缺失,且在地壳底部可能存在因局部拆沉而形成的强水平各向异性.该区80 km左右深度可观测岩石圈正速度梯度内部间断面,推测其可能是由尖晶石到石榴石相变引起.在约220 km深度,我们探测到通常存在于稳定克拉通下方的Lehmann间断面,揭示中朝克拉通东部还部分保留类似稳定克拉通的圈层结构.介于80 km间断面和Lehmann间断面之间的上地幔P波速度较全球IASP91模型明显偏低,且上地幔震相(Pn、PL和P410)到时介于稳定克拉通区域和活动构造区域之间,表明中朝克拉通东部及邻区上地幔整体处于“冷”至“热”的过渡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朝鲜核爆 深地震测深剖面 薄下地壳 上地幔间断面 中朝克拉通东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