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7篇文章
< 1 2 2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OUPLING RELATIONSHIPS BETWEEN OROGENS AND BASINS,LOWER CRUST AND UPPER CRUST IN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1
作者 Li Dewei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0年第S1期312-312,共1页
Uplift\|related geological and geophysical data available from regional geological mapping , detailed structural, tectonic, granitic, volcanic, metamorphic , geochronological studies, deep seismic reflection, wide\|an... Uplift\|related geological and geophysical data available from regional geological mapping , detailed structural, tectonic, granitic, volcanic, metamorphic , geochronological studies, deep seismic reflection, wide\|angle seismic experiment, seismic tomography, broadband seismic network, and magnetotelluric sounding of key areas of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are radically different from models of plate subduction or collision. Key geological features include: (1) obvio us time difference between plate collision and uplift of the plateau; (2) developments of intracrustal low\|velocity layers , low resistivity layers and discontinuous subhorizontal reflectors; (3) similar results between the rate and time of uplift of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and the time and rate of subsidence of its surrounding basins; (4) subhorizontal detachments and metamorphic core complexes occurred in Himalayan and Longmenshan; (5) weak deformation of late Cenozoic sediments and development of major steeply to gently dipping normal faults in the central part of the plateau; (6) discovery of high pressure and ultrahigh pressure metamorphic rocks in Nanbajiawa; (7) young volcanic rocks distributed from the northern plateau to the southern plateau; (8) nearly concordant processes among thrusting , mountain building, horizontal extension and intrusion of leucogranite in Himalaya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rogen basin coupling crus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延长组中期物源分析及其对秦岭造山带隆升作用的指示 被引量:1
2
作者 弓汶琪 弓虎军 +2 位作者 王苏里 罗芬红 王苗苗 《西北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8-134,共17页
为了厘清盆地东南部延长组中期沉积物源,从而限定秦岭造山带隆升启动时限,利用碎屑锆石U-Pb测年方法,对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金锁关、下寺湾、黄陵和黄龙地区延长组中期物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金锁关地区碎屑锆石年龄组合主要分布为2200~... 为了厘清盆地东南部延长组中期沉积物源,从而限定秦岭造山带隆升启动时限,利用碎屑锆石U-Pb测年方法,对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金锁关、下寺湾、黄陵和黄龙地区延长组中期物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金锁关地区碎屑锆石年龄组合主要分布为2200~2700 Ma、1700~2100 Ma、900~1200 Ma、400~500 Ma、205~382 Ma;黄龙、下寺湾、黄陵地区碎屑锆石年龄组合主要分布为2200~2700 Ma、1700~2100 Ma、205~382 Ma。综合研究认为:①存在一个湖盆沉积中心,将延长组中期盆地东南部研究区内部分割两个不同的区域,湖盆沉积中心以南的金锁关地区物源与盆地南部华北克拉通南缘和北秦岭构造带相关。湖盆沉积中心以北的黄龙、黄陵和下寺湾地区物源主要与盆地北部阴山地块、孔兹岩带以及华北克拉通北缘华力西期—印支期热事件岩浆岩岩体相关。②长7期金锁关沉积物与秦岭造山带有良好的沉积响应,其中最年轻锆石颗粒反映造山带在(234.7±4)Ma左右开始隆升造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碎屑锆石U-Pb定年 沉积物源 秦岭造山带 鄂尔多斯盆地 延长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折射Pg波层析成像揭示兴蒙造山带及其邻区上地壳结构
3
作者 曹力夫 王海燕 +3 位作者 李文辉 侯贺晟 王光文 庞永香 《地学前缘》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46-356,共11页
兴蒙造山带是由众多微陆块、岛弧、增生楔和蛇绿岩(洋壳残片)等构成,经历了复杂的构造演化历史,记录了古亚洲洋俯冲、西伯利亚和华北板块最终拼合等重要信息,其演化一直是国内外地学界研究的热点。研究兴蒙造山带及邻区各地质体之间的... 兴蒙造山带是由众多微陆块、岛弧、增生楔和蛇绿岩(洋壳残片)等构成,经历了复杂的构造演化历史,记录了古亚洲洋俯冲、西伯利亚和华北板块最终拼合等重要信息,其演化一直是国内外地学界研究的热点。研究兴蒙造山带及邻区各地质体之间的联系对其构造演化有着重要意义,获取精细的上地壳结构成为厘定兴蒙造山带不同块体之间接触关系和揭示中新生代构造演化过程的关键。本文对一条南北向跨越松辽盆地、兴蒙造山带和二连盆地总长为503 km的宽角反射和折射地震剖面数据进行了初至波层析成像研究。本研究使用有限差分算法对16个大炮数据693个初至走时拾取数据进行计算,采用变网格尺度和平滑参数的反演策略,经40次迭代反演,将RMS降至0.103 s,获得上地壳(7 km以上)精细速度结构。成像结果精细刻画了研究区地下的速度结构:北部二连盆地存在低速特征,是一个南深北浅的断陷盆地,最深处可达5.1 km,其发育主要由两侧倾向相背的正断层控制;中部兴蒙造山带(嫩江断裂与贺根山缝合带之间)上地壳呈高速特征,横向变化剧烈,存在3个山间盆地,因其多为中新生代沉积少有第四系沉积,导致其沉积层速度较造山带两侧盆地高;南部松辽盆地为典型箕状断陷盆地,受后期NWW SEE向水平挤压引起的正断层逆向运动致使结晶基底顶界面与沉积层褶皱变形基本一致,沿测线盆地最深处可达5.5 km。基于速度异常厘定出研究区断裂带的位置和上地壳展布形态。多数断裂、断层浅处为大角度陡立状,在向深部延展过程中倾角逐渐减小,演变为铲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宽角反射与折射 兴蒙造山带 松辽盆地 二连盆地 地震层析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帕米尔突刺东缘上新世走滑与冲断构造转换
4
作者 王哲 汪新 《地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576-1588,共13页
帕米尔突刺东缘的构造特征和演化历史对于揭示帕米尔-西昆仑造山带与塔里木盆地的盆山耦合关系、指导该地区的油气资源勘探和地震灾害防御等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详细地表填图的基础上对横切帕米尔东部边界关键构造部位的地震剖面进... 帕米尔突刺东缘的构造特征和演化历史对于揭示帕米尔-西昆仑造山带与塔里木盆地的盆山耦合关系、指导该地区的油气资源勘探和地震灾害防御等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详细地表填图的基础上对横切帕米尔东部边界关键构造部位的地震剖面进行了解析,对帕米尔东缘盆山结合带构造格架进行了约束。本文展示的填图资料、野外照片、地震剖面等数据揭示帕米尔东缘不仅发育出露的右行走滑断裂系,相邻盆地还发育隐伏挤压冲断带,包括棋盘构造楔和齐姆根构造楔。棋盘构造楔上覆构造生长地层底界位于上新统阿图什组下段,齐姆根构造楔上覆构造生长地层底界位于上新统阿图什组顶部,指示隐伏冲断带自上新世发育。帕米尔东缘上新世经历了走滑构造体系向挤压构造体系的转变。上新世之前,构造变形主要由乌伊塔克-莫莫克断层的右旋走滑作用调节;上新世之后构造体系转为向东逆冲推覆为主,走滑活动性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米尔突刺 西昆仑造山带 塔里木盆地 右行走滑断裂系 冲断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盘江盆地、八布−高平构造带和越北地块碎屑锆石年龄对比及其构造意义
5
作者 夏磊 夏文静 +3 位作者 卫巍 宋超 王印 刘飞 《地质力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76-588,共13页
古特提斯洋的形成与演化导致了冈瓦纳大陆北缘多个陆块的裂解分离、向北漂移并最终拼贴到亚洲大陆的南侧,该洋盆的闭合形成了多条蛇绿岩带。印支造山带作为古特提斯造山带的一部分,记录了古特提斯洋的演化历史,但其洋盆位置、俯冲极性... 古特提斯洋的形成与演化导致了冈瓦纳大陆北缘多个陆块的裂解分离、向北漂移并最终拼贴到亚洲大陆的南侧,该洋盆的闭合形成了多条蛇绿岩带。印支造山带作为古特提斯造山带的一部分,记录了古特提斯洋的演化历史,但其洋盆位置、俯冲极性等关键科学问题仍存在争议。回答上述问题的关键在于厘定中国−越南(中越)边境地区的八布−高平构造带的构造属性和越北地块的构造归属,即八布−高平构造带是否代表开阔洋盆的缝合带,以及越北地块是华南地块的组成部分还是一个独立的小陆块。因此,通过搜集华南地块西南缘南盘江盆地、中越边境地区的八布−高平构造带和越北地块3个构造单元中的31个碎屑岩锆石年龄数据和越北地块斋江岩体的岩浆结晶−继承锆石的年龄数据,进行了锆石年龄分布直方图和概率曲线谱峰对比。研究结果发现,这些样品多具有270~250 Ma、460~420 Ma、1000~900 Ma的年龄谱峰,另外年龄数据在1800 Ma左右以及2500 Ma左右也相对集中,这体现了3个构造单元物源存在较好的一致性。结合南盘江盆地和越北地块晚古生代—早中生代地层对比结果,以及同时期动物区系的相似性,研究推测自泥盆纪以来的伸展作用导致了八布−高平构造带在二叠纪时发育裂谷、深水沉积,甚至演化至初始洋盆;然而由于其扩张幅度有限,未发育成广阔的大洋,也未完全裂解进而阻断了越北地块和南盘江盆地的联系。越北地块是华南地块的重要组成部分,古特提斯开阔洋盆应位于越北地块南侧区域。研究成果为印支造山带中大地构造单元划分提供了证据和论证,对理解中越边境地区印支造山作用和过程具有一定程度的指导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盘江盆地 八布−高平构造带 越北地块 碎屑锆石年龄 印支造山带 古特提斯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秦岭洮河盆地上三叠统窄陆架型海底扇发育特征与输运机制
6
作者 谈明轩 袁赛赛 +3 位作者 陈绵培 孙浩南 马宏霞 章诚诚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94-909,共16页
西秦岭洮河盆地上三叠统出露一系列窄陆架控制的海底扇体系,是古特提斯洋东北缘最后一期深海相沉积记录。通过临潭-卓尼地区上三叠统纳鲁组典型露头野外与室内精细沉积学解剖,明确该海底扇的沉积组合、沉积单元和成因机制。研究表明,研... 西秦岭洮河盆地上三叠统出露一系列窄陆架控制的海底扇体系,是古特提斯洋东北缘最后一期深海相沉积记录。通过临潭-卓尼地区上三叠统纳鲁组典型露头野外与室内精细沉积学解剖,明确该海底扇的沉积组合、沉积单元和成因机制。研究表明,研究区上三叠统海底扇发育多种类型重力流沉积,具有低密度与高密度浊流沉积、混合事件层、异重岩和反射型浊流沉积等4种沉积组合。目前大部分深水露头反映了海底扇中-远端沉积面貌,以海底扇朵体内部沉积单元(如朵叶体水道、轴部、离轴和边缘等)为特征,而海底扇主水道与天然堤单元不甚发育。洮河盆地上三叠统窄陆架型海底扇的形成并不是由单一输运机制主导。斜坡失稳与陆架沿岸流改造为间接供源,异重流输运为直接供源。这两种机制交互主导与陆架特征和海平面高频变化密切相关。窄陆架地形背景与洮河盆地半封闭构造格局密切相关,而海底滑坡频发则提升了海底地形粗糙度。在白龙江隆起持续隆升影响下,促使洮河盆地上三叠统海底扇远端沉积受到反射流局部改造,形成了具有双重成因特征、部分限制性海底扇沉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育特征 成因机制 窄陆架 海底扇 限制性盆地 上三叠统 西秦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晚三叠世鄂尔多斯盆地两期沉降及其形成机制 被引量:7
7
作者 邓秀芹 楚美娟 +2 位作者 王龙 陈修 王妍心 《石油勘探与开发》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01-512,共12页
基于近年来新补充的大量深井资料,深入开展中晚三叠世鄂尔多斯盆地沉降作用研究,提出该沉积期鄂尔多斯盆地经历了两期重要沉降事件,并对两期沉降作用下的地层发育特征、岩性组合、汇水区分布、沉积演化等进行系统对比分析。认为两期沉... 基于近年来新补充的大量深井资料,深入开展中晚三叠世鄂尔多斯盆地沉降作用研究,提出该沉积期鄂尔多斯盆地经历了两期重要沉降事件,并对两期沉降作用下的地层发育特征、岩性组合、汇水区分布、沉积演化等进行系统对比分析。认为两期沉降作用均是印支期秦岭构造活动在其北侧克拉通边缘的响应;延长组10段沉降幅度大,碎屑供给多,沉积速率快,以较粗碎屑充填为主,快速沉降伴随快速堆积,地层自东北向西南呈楔形增厚,沉降中心位于盆地西南环县—镇原—庆阳—正宁一带,地层厚800~1 300 m,沉降中心与沉积中心偏离,发育多个汇水区,此时尚未形成统一湖盆;延长组7段沉积期,在构造沉降与卡尼期暴雨事件共同作用下,形成了大面积深水坳陷,沉积速率慢,沉降中心与沉积中心基本重合,均位于麻黄山—华池—黄陵一带,沉降中心深水沉积厚120~320 m,以细粒沉积为主;两期沉降机制存在差异,早期沉降与秦岭地区中三叠世勉略洋向北俯冲相关,在挤压背景下强烈拗陷,晚期沉降为晚三叠世后碰撞弱伸展动力环境下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长10段沉积期 长7段沉积期 沉降中心 沉积中心 沉降机制 秦岭造山带 印支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秦岭徽成中-新生代红层盆地陇成段航磁构造成因探讨
8
作者 崔志强 路宁 +4 位作者 胥值礼 高卫东 李磊 西永在 郑红闪 《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96-1204,共9页
西秦岭徽成盆地分布着一套中-新生界陆相红色砂砾岩层,斜跨于秦岭造山带中部,其所处位置特殊、构造复杂。本文以该盆地文县-成县地区的高精度航磁数据为主,结合区域地质和物性等资料,对徽成红层盆地西南段(成县以西)的构造及其演化特征... 西秦岭徽成盆地分布着一套中-新生界陆相红色砂砾岩层,斜跨于秦岭造山带中部,其所处位置特殊、构造复杂。本文以该盆地文县-成县地区的高精度航磁数据为主,结合区域地质和物性等资料,对徽成红层盆地西南段(成县以西)的构造及其演化特征进行研究。区内航磁数据揭示了该盆地的磁性基底,清晰地展现了盆地及周缘的构造格架。与残留红层盆地轮廓基本一致的宽缓强磁异常是盆地下伏元古界强磁性变质基岩凸起所致,并向成县方向磁性变质基底逐渐变浅。盆地周缘扭折的勉略缝合构造带(文康段)、帚状的凤太断裂带(舟曲-成县)以及作为二者之间纽带的白龙江走滑断裂及其叠加的北东向次级断裂,揭示了该区域在早白垩世和新近纪经历了拉分-伸展成盆、挤压-走滑改造交替主导的两期盆山耦合。不同红层单元的伽玛能谱变化特征显示,该盆地东河群和甘肃群物源可能分别来源于盆地南、北两侧的燕山-印支期中酸性岩体和古生界。红层盆地的形成演化研究成果对整个秦岭造山带地质及构造演化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航空磁测 红层盆地 构造演化 中-新生界 徽县-成县 秦岭造山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拉尔造山带与南天山造山带西段的对比和连接
9
作者 赵磊 王鑫 徐芹芹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181-2189,共9页
乌拉尔-南天山造山系是古亚洲洋构造域一个重要的构造单元。由于乌拉尔造山带与南天山造山带之间的大部分区域位于盆地的中—新生代盖层之下,缺乏地质露头证据的支持,使得学者们对于乌拉尔-南天山缝合带的具体位置仍有不同意见。本文介... 乌拉尔-南天山造山系是古亚洲洋构造域一个重要的构造单元。由于乌拉尔造山带与南天山造山带之间的大部分区域位于盆地的中—新生代盖层之下,缺乏地质露头证据的支持,使得学者们对于乌拉尔-南天山缝合带的具体位置仍有不同意见。本文介绍了乌拉尔造山带、南天山造山带和西西伯利亚盆地基底构造单元划分的基本情况和主要进展,通过航磁资料和矿产地质背景的制约,认为乌拉尔造山带中的瓦列良诺夫边缘火山岩带与南天山造山带北侧的贝尔套-库拉玛陆缘弧带性质类似,都是发育在晚古生代哈萨克斯坦古陆之上的岩浆弧带;提出南天山缝合带向西,经过“咸海断裂带”的转换,向北沿乌拉尔山东麓,即外乌拉尔构造带的西界断裂(卡尔塔利断裂),可追索到北纬60°左右,而主乌拉尔断裂仅是乌拉尔造山带内部的一条缝合带,不具备分隔东欧古陆和哈萨克斯坦古陆的地质意义。同时,瓦列良诺夫边缘火山岩带与贝尔套-库拉玛岩浆弧带的对比和连接具有重要的成矿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拉尔造山带 南天山造山带 西西伯利亚盆地 缝合带 成矿背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克拉通中部造山带中条山地区古元古代盆地演化 被引量:2
10
作者 王晓青 刘敏 毛景文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46-560,共15页
对华北克拉通中部造山带南部中条山地区古元古代中条群和担山石群岩石组合及地层详细调查研究,认为中条群为一套由粗碎屑岩-泥质岩-碳酸盐岩组成的多旋回沉积岩,变质砂岩地球化学特征显示,中条群经历了早期相对稳定到后期较活跃的转变... 对华北克拉通中部造山带南部中条山地区古元古代中条群和担山石群岩石组合及地层详细调查研究,认为中条群为一套由粗碎屑岩-泥质岩-碳酸盐岩组成的多旋回沉积岩,变质砂岩地球化学特征显示,中条群经历了早期相对稳定到后期较活跃的转变。结合前人碎屑锆石年龄、源区特征和火山岩夹层年龄得出,中条群形成于2.1 Ga左右的活动大陆边缘弧后盆地。担山石群为一套砾岩-砂岩组成的磨拉石建造,碎屑锆石年龄显示,担山石群形成于1.85 Ga左右的碰撞造山阶段的前陆盆地内。结合前人研究,认为中条山地区古元古代盆地演化模式为,约2.1 Ga开始,西部陆块的前导洋向东部陆块活动大陆边缘之下持续俯冲,东部陆块西缘活动大陆边缘弧后盆地沉积了中条群,约1.85 Ga开始,东部陆块与西部陆块之间的大洋闭合,陆陆碰撞开始,中条群发生挤压褶皱变形,陆壳加厚及随后的快速抬升和剥蚀形成前陆盆地的担山石群磨拉石。中条山地区古元古代弧后盆地向前陆盆地的转化支持华北克拉通最初西部陆块向东俯冲,经历了约1.85 Ga的东、西陆块碰撞并最终克拉通化的演化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克拉通 中部造山带 中条山 弧后盆地 前陆磨拉石盆地 地质调查工程 古元古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西北缘乌什西次凹的地层系统和构造特征 被引量:6
11
作者 王清华 杨威 +1 位作者 周慧 缪卫东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71-287,共17页
乌什西次凹位于塔里木盆地西北缘,隶属于库车坳陷的乌什凹陷。它位于南天山主山脉(哈尔克山)和塔里木盆地柯坪—温宿凸起之间。区域构造格局上,这里是塔里木克拉通向西北自然延伸的部分。次凹北缘的阿合奇断裂是南天山造山带和塔里木克... 乌什西次凹位于塔里木盆地西北缘,隶属于库车坳陷的乌什凹陷。它位于南天山主山脉(哈尔克山)和塔里木盆地柯坪—温宿凸起之间。区域构造格局上,这里是塔里木克拉通向西北自然延伸的部分。次凹北缘的阿合奇断裂是南天山造山带和塔里木克拉通的分界。乌什西次凹内发育与柯坪—温宿凸起相似的晚前寒武纪—古生代地层系统,包括寒武系、奥陶系和石炭系的烃源岩。新近系—第四系碎屑岩建造直接不整合于变形的古生代被动大陆边缘碎屑岩—碳酸盐岩沉积建造之上;剖面上,向南天山方向加厚,向塔里木克拉通方向减薄,呈现典型的前陆盆地剖面结构特征。这是一个晚新生代陆内前陆盆地,叠加在晚海西期—燕山期古隆起之上。这里的构造变形主要有3期,分别是中海西期、晚海西期—印支期和晚喜山期。变形以厚皮冲断构造及其相关褶皱为主,薄皮构造不发育。平面上,主构造线走向NE-SW。剖面上,以南天山向塔里木冲断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前寒武纪—古生代地层系统 被动大陆边缘 二叠纪末—三叠纪冲断和褶皱 晚新生代陆内前陆盆地 基底卷入型构造 乌什西次凹 塔里木盆地西北缘 南天山造山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北缘青山造山型金-铅矿床成矿机制:矿石和黄铁矿组成约束 被引量:2
12
作者 张志超 龙灵利 +5 位作者 杨立强 王玉往 祝新友 童海奎 李顺庭 马财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712-1732,共21页
青山金铅矿床位于柴北缘滩间山矿集区内,是全球罕见的金-铅共/伴生的造山型矿床。矿体主要赋存于古元古代达肯大坂群片岩中,受到北西西向断裂控制,发育蚀变岩和石英脉两种矿石类型,矿石中硫化物较为发育,常见黄铁矿、褐铁矿、方铅矿、... 青山金铅矿床位于柴北缘滩间山矿集区内,是全球罕见的金-铅共/伴生的造山型矿床。矿体主要赋存于古元古代达肯大坂群片岩中,受到北西西向断裂控制,发育蚀变岩和石英脉两种矿石类型,矿石中硫化物较为发育,常见黄铁矿、褐铁矿、方铅矿、黄铜矿、闪锌矿等。黄铁矿作为该矿床的主要载金矿物,其地球化学特征可以指示金赋存状态,揭示成矿流体性质和矿床成因。为此,选取ZK2103和ZK3701钻孔中不同深度空间的矿石和围岩样品,分别进行成矿元素全岩测试和黄铁矿的电子探针分析工作。矿石和围岩稀土元素配分模式曲线都为右倾型,呈现明显的Eu负异常,未见Ce异常,说明成矿流体为变质流体且不含海水。矿石相对富集Au、Ag、Cu、Pb、Zn、As、Co、Bi、Sb、W、Ni、Sr、Cd、V元素,而Sn、Mo、Cr元素含量则相对偏低。矿石和围岩中黄铁矿的S/Fe值小于2.0,表现出亏S和富Fe的特征;黄铁矿的Au/Ag值均大于0.5,Co-Ni图解结果指示黄铁矿为热液成因。金主要以纳米粒子形式赋存,少量以固溶体形式存在。金在流体中以Au(HS)-2的形式运移,流体混合作用破坏了Au(HS)-2的稳定性,致使金的沉淀。高硫的成矿流体可以运移部分的铜、铅、锌。在金沉淀后,成矿流体温度和压力降低,致使铅开始沉淀。但由于该流体运移铅、锌的能力有限,青山金铅矿床铅矿体的规模较小。硫-铅同位素结果显示成矿物质来源于围岩,区域上金龙沟矿区和青龙沟矿区围岩中铅锌含量较低,所以未形成铅矿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矿元素特征 成矿机制 造山型矿床 青山金铅矿床 柴达木北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胶-辽-吉造山带辽河群含钴层位里尔峪组变火成岩成因机制及其对复杂构造演化过程的制约 被引量:1
13
作者 李同宇 刘福来 +3 位作者 王舫 廉涛 邓文婷 孙莉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3055-3089,共35页
辽河群里尔峪组变基性岩与变长英质粒状岩石记录了胶-辽-吉古元古代造山带复杂演化过程的重要信息。该组不仅是辽东钴富集成矿的关键层位,也是深入探讨胶-辽-吉造山带古元古代起始构造背景及其演化过程的关键研究对象。本文通过野外地... 辽河群里尔峪组变基性岩与变长英质粒状岩石记录了胶-辽-吉古元古代造山带复杂演化过程的重要信息。该组不仅是辽东钴富集成矿的关键层位,也是深入探讨胶-辽-吉造山带古元古代起始构造背景及其演化过程的关键研究对象。本文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岩相学、全岩地球化学、锆石年代学以及Lu-Hf同位素的综合研究,对里尔峪组中变基性岩与变长英质粒状岩石的原岩属性、成因机制、年代格架及构造背景进行了深入研究,结合胶-辽-吉带古元古代的构造演化过程及其与Co元素的初始来源的内在成因关系进行了初步讨论。里尔峪组变基性岩岩石主要由斜长角闪岩与变角闪石岩组成,变长英质粒状岩石包括浅粒岩和变粒岩。野外观察发现大量变基性岩侵入到变长英质粒状岩石中。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变基性岩的原岩形成时代为2160~2130Ma,变长英质粒状岩石原岩的形成时代为2200~2160Ma,两者共同经历了1950~1850Ma古元古代变质事件的改造。根据地球化学特征,变基性岩可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类斜长角闪岩属于拉斑玄武岩系列,轻微富集LREE,类似E-MORB特征,Nb、Ta、Ti、Zr和Hf轻微亏损,暗示有限的流体交代和地壳混染,变质锆石ε_(Hf)(t)值为-2.3~5.9,t DM1集中在2200~2100Ma,表明其原岩来源于亏损的软流圈地幔,指示古元古代新生地壳生长事件;第二类斜长角闪岩属于钙碱性系列,具有右倾的稀土元素配分曲线,Nb、Ta和Ti元素明显亏损,Zr、Hf正异常,表明其原始岩浆在离开源区后可能经历了地壳混染;第三类变角闪石岩属于超基性岩,REE总量相对偏高,LREE相对富集,Nb、Ta、Ti、Zr和Hf明显亏损,显示出有限的地壳混染和大量流体交代,岩浆锆石ε_(Hf)(t)值为-2.3~6.7,t DM1集中在2500~2200Ma;变质锆石ε_(Hf)(t)值为-5.9~-0.4,t DM1集中在2500~2300Ma,其原岩应来源于富集的岩石圈地幔。在变长英质粒状岩石中,变粒岩的SiO 2含量低于浅粒岩的,二者原岩均属于钙碱性系列并具有相似地球化学属性,暗示原岩来源于相同的岩浆源区。变长英质岩LREE富集而HREE相对亏损;Zr、Hf正异常,而Nb、Ta和Ti元素明显亏损,与弧源陆壳岩石特征相似;岩浆锆石的ε_(Hf)(t)值集中在-2~4,变质锆石ε_(Hf)(t)值则集中在-7~-1,两者t DM2集中在2900~2600Ma之间,表明其原岩为大陆下地壳太古宙TTG的部分熔融的产物。变长英质粒状岩石与变基性岩均指示其原岩形成于弧后盆地的构造环境,并经历了弧后盆地持续张裂至碰撞造山的演变过程,该过程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1)2200~2160Ma期间,狼林陆块与北澳大利亚克拉通之间的大洋板块由西南向东北俯冲,随着俯冲的大洋岩石圈板块后撤,岩石圈开始伸展导致弧后盆地初始张裂;这一伸展作用导致软流圈地幔上涌,加热上覆太古宙大陆地壳;而由于持续的加热,大陆地壳开始部分熔融,形成了大量酸性火山岩(里尔峪组)及酸性侵入岩(条痕状花岗岩)。(2)2160~2130Ma期间,随着俯冲的大洋岩石圈板块后撤,导致上覆岩石圈进一步伸展减薄,弧后盆地继续拉张,软流圈地幔进一步上涌,减压熔融形成2160~2130Ma的基性岩浆;与此同时,软流圈上涌加热上覆岩石圈地幔,部分熔融形成少量富集型基性岩浆。(3)1950~1850Ma期间,狼林陆块与龙岗陆块发生陆-陆碰撞造山作用,并发生区域内角闪岩相-麻粒岩相变质作用;更为重要的是,里尔峪组钴的来源可能与基性岩浆作用密切相关,火山喷发过程中沿裂隙的流体从基性岩中萃取了Co元素,进而在里尔峪组沉淀形成富钴层位,并经历了古元古代变质-变形事件的改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辽-吉造山带 里尔峪组 变基性岩和变长英质粒状岩石 年代学 地球化学 弧后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中地区震旦系灯影组-寒武系龙王庙组储层焦沥青赋存特征与成因机制 被引量:2
14
作者 牛思琪 柳广弟 +6 位作者 王云龙 宋泽章 朱联强 赵文智 田兴旺 杨岱林 李亿殊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39-1049,共11页
川中地区震旦系灯影组—下寒武统龙王庙组储层内存在明显的热液活动痕迹,焦沥青也表现出热液蚀变的特征,然而很少有研究去探讨热液活动与天然气成藏演化的关系,导致现今对灯影组油气成藏演化史的认识还存在明显不足。然而,热液对灯影组... 川中地区震旦系灯影组—下寒武统龙王庙组储层内存在明显的热液活动痕迹,焦沥青也表现出热液蚀变的特征,然而很少有研究去探讨热液活动与天然气成藏演化的关系,导致现今对灯影组油气成藏演化史的认识还存在明显不足。然而,热液对灯影组油气成藏的影响不可忽略,要正确认识灯影组天然气的成藏演化过程并识别勘探有利区,还需要对热液裂解气聚集成藏方面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基于对焦沥青的充填特征、光学纹理及结构特征的详细研究,结合热液矿物捕获的流体包裹体地球化学的研究方法,探讨了灯影组—龙王庙组储层内焦沥青的成因,分析了热液活动与原油裂解之间的关系。川中地区灯影组—龙王庙组焦沥青形成于热液活动期间,具有与中间相相同的光学各向异性特征。焦沥青可以划分为4种类型:细粒镶嵌型、中粒镶嵌型、粗粒镶嵌型及流线型,其形成温度过300℃,远超地层最大埋深温度,显示出热液成因的特征。热液活动发生于晚二叠世,与峨眉山地幔柱活动相关,热液流体温度超过300℃,导致了灯影组—龙王庙组储层内的原油裂解。研究发现热液活动将灯影组—龙王庙组古油藏内原油裂解的时间提前到了晚二叠世,打破了灯影组—龙王庙组现有的成藏模式,有助于对天然气成藏演化过程的重新认识和聚集有利区的识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学纹理 焦沥青 热液活动 灯影组 龙王庙组:川中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印支期不整合面类型及分布特征 被引量:2
15
作者 许艳华 何登发 +1 位作者 毛丹凤 成昌宇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3630-3646,共17页
印支期(中三叠世—早侏罗世)代表了中国关键的变形期和岩浆发育期,该时期华北克拉通构造-沉积格局发生重大转变。大量的地层记录被保存在相对稳定的鄂尔多斯盆地,为探讨印支运动对克拉通内盆地的改造提供了可能。本文通过研究区内10条... 印支期(中三叠世—早侏罗世)代表了中国关键的变形期和岩浆发育期,该时期华北克拉通构造-沉积格局发生重大转变。大量的地层记录被保存在相对稳定的鄂尔多斯盆地,为探讨印支运动对克拉通内盆地的改造提供了可能。本文通过研究区内10条地震剖面、105口钻井和28个野外露头,从井、震、野外剖面三方面精细刻画了印支期不整合面的类型、分布、演化和成因。研究表明:(1)印支期不整合面存在岩性突变、底砾岩发育、测井值(AC与GR)突变、地震强振幅反射等特征,据此划分出4种不整合面类型,即高角度不整合面(Ⅲ)、低角度不整合面(Ⅱ)、平行侵蚀不整合面(Ⅰ1)和平行不整合面(Ⅰ2);盆地中心以平行不整合面为主,向南、北缘过渡为低角度、高角度不整合面;(2)不整合面广泛分布于华北克拉通西缘和中部,并经历2期演化阶段,形成了纸坊组—铜川组之间的低角度不整合面和延长组—侏罗系复合不整合面;(3)华北克拉通南北缘双向挤压构造环境和干旱气候伴随季节性降雨促使形成了“下削上超”的角度不整合面与平行侵蚀不整合面共存的特征;构造-气候因素导致了鄂尔多斯盆地南部角度不整合面与北部复合成因不整合面的形成。本研究厘定了印支运动形成的两期区域不整合面,确定了印支期不整合面的构造-气候复合成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印支期 不整合面 古地貌 秦岭造山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旱绿洲区包气带土壤盐分分布特征及运移机制——以新疆焉耆盆地为例 被引量:1
16
作者 陈振宇 赵禹 +4 位作者 白金 赵寒森 梁楠 刘拓 姚远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857-1872,共16页
土壤盐渍化问题严重制约着我国干旱—半干旱区农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了解包气带土壤盐分离子分布特征及垂向运移机制对科学防治土壤盐渍化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精细化采集新疆焉耆盆地2 m深度剖面土壤,测定样品机械组成和8种盐分离子含量... 土壤盐渍化问题严重制约着我国干旱—半干旱区农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了解包气带土壤盐分离子分布特征及垂向运移机制对科学防治土壤盐渍化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精细化采集新疆焉耆盆地2 m深度剖面土壤,测定样品机械组成和8种盐分离子含量,计算土壤颗粒分形维数,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包气带土壤盐分离子垂向分布特征,对包气带土壤质地与水盐运移间的关系进行探讨。结果表明,博湖剖面包气带土壤主要为非盐渍土,土壤盐分主要受开都河下游地下水水化学类型和矿化度控制,阴阳离子比值约为2∶5,盐分类型主要为Ca^(2+)—HCO_(3)^(2-)和Na^(+)—SO_(4)^(2-)型;焉耆剖面包气带土壤普遍为重度盐渍土,土壤盐分受到开都河下游地下水水化学类型和自身包气带盐分的综合影响,阴阳离子比值约为1∶2,盐分类型主要为Ca^(2+)—SO_(4)^(2-)型和Na^(+)—Cl^(-)型。土壤分形维数和黏粒含量之间显著正相关,与砂粒含量显著负相关,包气带土壤盐分与分形维数间相关性不明显,主要受到土壤粒径组成及其所处深度等综合作用的影响。博湖包气带土壤质地由表层至深部逐渐变粗,盐分含量呈现出在0~80 cm深度的表层和125~200 cm的底部波动大,80~125 cm稳定的变化趋势,盐分离子主要聚集在约30 cm深度粉质黏壤土与粉质黏土层的交界处。土壤盐分运移大致可划分为交互作用段(0~80 cm)、平衡段(80~125 cm)和地下水扰动段(125~200 cm)3个部分,蒸发作用影响深度约80 cm。焉耆包气带土壤质地由表层至深部逐渐变细,随深度的增加,盐分含量和波动程度均逐渐减小,盐分离子主要聚集在0~10 cm表土层。盐分运移大致可划分为盐分离子上升段(0~120 cm)和平衡段(120~200 cm)两个部分,蒸发作用影响深度约为120 cm。上细下粗型的包气带土壤质地组成是抑制土壤盐渍化较为理想的分布模式,对于焉耆剖面类型可先采取灌溉压盐,然后进行约40 cm深度的翻耕,博湖剖面类型可直接采取50 cm左右深度的深耕,一定程度上能够抑制盐渍化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包气带 土壤质地 盐分离子 分形维数 运移机制 焉耆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亚造山带南部—鄂尔多斯盆地北部的壳幔结构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17
作者 王玉辰 滕吉文 +1 位作者 田小波 陈赟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3707-3720,共14页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至中亚造山带的广大地区,经历了早前寒武纪华北克拉通的形成、古生代古亚洲洋闭合、中生代陆内造山、新生代裂陷等系列重大地质事件,且该区赋存大规模能源和矿产资源、发育河套地震带,因此该区壳幔结构特征对其地质演...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至中亚造山带的广大地区,经历了早前寒武纪华北克拉通的形成、古生代古亚洲洋闭合、中生代陆内造山、新生代裂陷等系列重大地质事件,且该区赋存大规模能源和矿产资源、发育河套地震带,因此该区壳幔结构特征对其地质演化过程、资源富集机制、地震孕育机理均具有重要指示意义.本文基于内蒙古满都拉—陕北延川宽频带线性地震台阵资料,开展同剖面人工源地震测深结果约束下的多频接收函数和面波频散联合反演、接收函数共转换点叠加成像研究,构建了纵跨中亚造山带南部—阴山造山带—河套地堑—鄂尔多斯盆地北部一线的地壳上地幔精细结构.研究结果显示:沿剖面Moho面存在较大起伏,深度变化范围为35~48 km,整体上呈现以河套地堑为中心,相向汇聚、分段加深的近似对称图案;河套地堑地段,Moho面以穹窿形上隆的方式完成过渡,Moho面上隆、上地幔低速区的分布范围与孔兹岩带分布之间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大青山、乌拉山、色尔腾山交汇部位的地震活动分布,在空间上呈现速度结构迥异、相对独立的花状构造特征.以上特征指示研究区地壳在古元古代鄂尔多斯—阴山地块碰撞拼合、古生代中亚造山带造山的构造格架基础上,主要记录了中生代燕山运动B幕的强烈南北向挤压变形,并叠加了新生代以来,特别是新近纪至今鄂尔多斯北缘的强烈伸展断陷作用;渐新世河套地堑的初始发育是基于古元古代鄂尔多斯—阴山地块的碰撞拼合带启动的,意味着克拉通陆核的早期结合带在后期演化中依然保持着构造薄弱带的属性;大青山山前断裂、色尔腾山山前断裂是交汇区的主干断裂,它们均具备正断和走滑性质,而乌拉山山前断裂、北缘断裂分别在两者之间起到调节作用,推测1996年包头6.4级地震的发震断层对应北部色尔腾山山前断裂东段沿南倾方向在地壳深部的延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亚造山带 阴山造山带 河套地堑 鄂尔多斯盆地 接收函数和面波频散联合反演 地壳上地幔结构 花状构造 1996年包头6.4级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昆仑-塔西南坳陷晚古生代以来的沉积构造演化 被引量:42
18
作者 方爱民 马建英 +2 位作者 王世刚 赵越 胡健民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3396-3406,共11页
自柯克亚深层油气勘探取得突破以来,塔西南坳陷一直受到各类地质学家的广泛关注,有关该盆地的形成和演化历史及其油气资源评价近年来更是成为人们的研究热点。本文在总结前人资料的基础上,探讨塔西南和西昆仑地区自晚古生代以来所经历... 自柯克亚深层油气勘探取得突破以来,塔西南坳陷一直受到各类地质学家的广泛关注,有关该盆地的形成和演化历史及其油气资源评价近年来更是成为人们的研究热点。本文在总结前人资料的基础上,探讨塔西南和西昆仑地区自晚古生代以来所经历的构造及沉积格架的演变过程,对塔西南坳陷性质及其演化阶段划分所存在的争议进行了归纳,分析了塔西南-西昆仑这一盆山体系形成和演化中的构造变形和沉积记录。总体来说,根据现有沉积和构造变形资料,中生代之前西昆仑和塔西南坳陷分别处于同一构造背景下的不同沉积单元;二者之间盆山体系的形成主要自晚侏罗世-早白垩世,中-上新世是造盆造山作用机制发生重大转折的时期,或者说早更新世末的构造运动基本上奠定了西昆仑-塔里木盆地南缘现今的盆-山构造格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昆仑地区 塔西南坳陷 晚古生代以来 沉积构造演化 LATE Paleozoic west KUNLUN orogen Tarim basin basin system KUNLUN orogenic belt tectonic movements structural geology sedimentary strata Early Pleistocene 盆山体系 构造变形 Early Cretaceous 塔里木盆地南缘 LATE Jurassic 油气资源评价 深层油气勘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盆山结构与油气分布——以四川盆地为例 被引量:107
19
作者 刘树根 邓宾 +1 位作者 李智武 孙玮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621-635,共15页
根据四川盆地与周缘造山带地貌学、深浅部结构构造及动力学机制等,其盆山结构可分为板缘(龙门山、米仓山和大巴山)突变型和板内(齐岳山、大娄山和大凉山)渐变型两类。板缘突变型盆山结构具有显著深部结构差异性,浅部构造具典型冲断带(山... 根据四川盆地与周缘造山带地貌学、深浅部结构构造及动力学机制等,其盆山结构可分为板缘(龙门山、米仓山和大巴山)突变型和板内(齐岳山、大娄山和大凉山)渐变型两类。板缘突变型盆山结构具有显著深部结构差异性,浅部构造具典型冲断带(山)和前陆盆地(盆)二元结构,其盆山耦合关系主要受控于深部结构的差异性和造山带的形成演化过程,现今山盆地貌反差大,地形坡度陡,盆山边界明晰。板内渐变型盆山结构,则深部结构特征相似,浅部构造具挤压-坳陷结构、不发育大规模冲断推覆,现今山盆地貌反差小、盆山边界不清,盆山为渐变过渡关系,其盆山耦合关系主要受控于邻区(盆外)的构造变形和盆内沉积盖层中多层次滑脱作用。不同盆山结构主要通过对现今四川盆地保存条件的影响而控制现今油气分布。四川盆地现今(残存)大中型油气藏和天然气探明储量的大部分主要分布于突变型盆山结构区,尤其是秦岭构造变形控制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山结构 盆山耦合 油气分布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中西部中、新生代前陆盆地与挤压造山带耦合分析 被引量:132
20
作者 刘和甫 汪泽成 +3 位作者 熊保贤 李永林 刘立群 张建珍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0年第3期55-72,共18页
中国中西部主要由中、新生代造山带与中、新生代盆地构成盆山格局 :秦岭造山带与南北两侧四川盆地与鄂尔多斯盆地 ;天山造山带与南北两侧塔里木盆地与准噶尔盆地 ;哀牢山造山带与东西两侧楚雄盆地与兰坪思茅盆地等 ,总体上构成盆山耦合... 中国中西部主要由中、新生代造山带与中、新生代盆地构成盆山格局 :秦岭造山带与南北两侧四川盆地与鄂尔多斯盆地 ;天山造山带与南北两侧塔里木盆地与准噶尔盆地 ;哀牢山造山带与东西两侧楚雄盆地与兰坪思茅盆地等 ,总体上构成盆山耦合。根据挤压造山带类型与前陆盆地类型 ,可以划分出 3种耦合类型 ,即 ( 1)碰撞造山带与周缘前陆盆地 ,( 2 )俯冲造山带与弧后前陆盆地及 ( 3)再生造山带与再生前陆盆地。因此前陆盆地是伴随着造山带的形成与演化而发育 ,造山带断滑系统直接控制前陆盆地结构、沉积层序及构造样式等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山耦合 碰撞造山带-周缘前陆盆地 俯冲造山带-弧后前陆盆地 再生造山带-再生前陆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