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两种织纹螺对TTX和PSP摄食转移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张雷 郁昂 于杰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A01期124-126,共3页
织纹螺(Nassariusspp.)是沿海地区较常见的螺种之一,对其带毒途径现还存有分歧.本文选择厦门海域常见两种织纹螺,粗肋织纹螺(Nassarius nodiferus)和红带织纹螺(Nassarius succinctus)作为研究对象,以实验室生态环境下培养的塔玛亚历山... 织纹螺(Nassariusspp.)是沿海地区较常见的螺种之一,对其带毒途径现还存有分歧.本文选择厦门海域常见两种织纹螺,粗肋织纹螺(Nassarius nodiferus)和红带织纹螺(Nassarius succinctus)作为研究对象,以实验室生态环境下培养的塔玛亚历山大藻和月腹刺鲀内脏投喂织纹螺.采用美国分析化学家协会推荐的小白鼠的生物检测法,对织纹螺进行毒素检测.小白鼠生物检测结果表明,红带织纹螺本身不带毒性,而粗肋织纹螺本身带有毒性,麻痹性贝毒和河豚毒素两种毒素都可以通过摄食转移累积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织纹螺 河豚毒素 麻痹性贝毒 小白鼠生物测定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贝类中PSP毒素的脱除方法研究进展 被引量:5
2
作者 毛丹卉 解万翠 +2 位作者 杨锡洪 卞中园 章超桦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91-396,共6页
为探讨麻痹性贝类毒素(PSP)的脱除方法,有效提高贝类食品安全性。本文从物理法、化学法以及生物法三个方面综述了PSP毒素在水产品中的脱除方法及净化效率;对温度处理,安全吸附,微生物降解,酶解转化等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分析总结,以期为贝... 为探讨麻痹性贝类毒素(PSP)的脱除方法,有效提高贝类食品安全性。本文从物理法、化学法以及生物法三个方面综述了PSP毒素在水产品中的脱除方法及净化效率;对温度处理,安全吸附,微生物降解,酶解转化等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分析总结,以期为贝类脱除PSP毒素及贝类净化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类 麻痹性贝类毒素 脱除方法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津市市售经济贝类中麻痹性贝类毒素污染状况调查
3
作者 马丹 高丽娜 +2 位作者 张鹏 白明 张浩 《水产科技情报》 2025年第3期190-195,共6页
为了解天津市场销售的经济贝类中麻痹性贝类毒素(paralytic shellfish poison,PSP)的污染状况,于2019—2023年每年4—8月在天津市大型水产批发农贸市场等地采集14种共370个贝类样品,采用酶联免疫(ELISA)法进行了检测分析。调查结果显示... 为了解天津市场销售的经济贝类中麻痹性贝类毒素(paralytic shellfish poison,PSP)的污染状况,于2019—2023年每年4—8月在天津市大型水产批发农贸市场等地采集14种共370个贝类样品,采用酶联免疫(ELISA)法进行了检测分析。调查结果显示,共有141个样品检出PSP,检出率为38.11%,检出样品的含量为4.05~79.24μg/kg,均值为17.83μg/kg,均小于国家标准规定的最大食用安全限量(800μg/kg)。调查结果表明,在每年4—8月染毒高发期间,天津市场销售的贝类中PSP含量整体较低,其中毛蚶、栉孔扇贝、紫贻贝、长牡蛎等4种主要经济贝类的PSP检出率及毒素含量相对较高。为预防PSP食用中毒,应加强对紫贻贝的预警监测以及对毛蚶、栉孔扇贝、长牡蛎等贝类的长期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类 麻痹性贝类毒素(psp) 天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0种麻痹性贝类毒素的固相萃取及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测定法 被引量:22
4
作者 于慧娟 蔡友琼 +2 位作者 黄宣运 冯兵 史永富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64-371,共8页
建立了10种麻痹性贝类毒素(PSP)的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检测方法。样品用0.5%甲酸溶液加热提取,提取液经乙酸乙酯、三氯甲烷和HLB固相萃取柱净化,乙腈去蛋白后,在正离子模式下以电喷雾串联质谱仪进行测定,TSK改性凝胶柱为色谱分离柱,... 建立了10种麻痹性贝类毒素(PSP)的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检测方法。样品用0.5%甲酸溶液加热提取,提取液经乙酸乙酯、三氯甲烷和HLB固相萃取柱净化,乙腈去蛋白后,在正离子模式下以电喷雾串联质谱仪进行测定,TSK改性凝胶柱为色谱分离柱,5 mmol·L-1甲酸铵(含0.5%甲酸)-乙腈(含0.5%甲酸)为流动相,采用基质匹配的标准曲线进行定量,并以虾夷扇贝(Patinopecten yessoensis)和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为测试对象,对方法的有效性进行了评价。评价结果为:在50~600μg·kg-1添加水平下,10种麻痹性贝类毒素平均回收率为72.3%~91.1%(批内),相对标准偏差为3.9%~9.5%(批内)。STX、dc STX和neo STX定量限(S/N〉10)为100μg·kg-1,GTX1~GTX5、dc GTX2和dc GTX3定量限为50.0μg·kg-1。结果表明,该方法快速、准确,适合于贝类产品中麻痹性贝类毒素的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痹性贝类毒素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贝类 检测 虾夷扇贝 菲律宾蛤仔 太平洋牡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池束丝藻水华毒性生物检测 被引量:11
5
作者 刘永梅 刘永定 +2 位作者 李敦海 沈银武 王海珍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216-218,共3页
关键词 蓝藻水华 水华束丝藻 生物检测 麻痹性贝毒毒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因子对微小亚历山大藻Amtk-9生长与产毒的综合影响 被引量:9
6
作者 缪宇平 袁骐 +2 位作者 周宏农 陈海峰 邵盛男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79-287,共9页
微小亚历山大藻是产生麻痹性贝毒的主要生物之一。产毒藻株在不同培养条件下所产生的毒素总量有差异,因此研究环境因子对微小亚历山大藻生长与产毒的综合影响,找到微小亚历山大藻生长和产毒的适宜条件,对麻痹性贝毒在赤潮中是否造成贝... 微小亚历山大藻是产生麻痹性贝毒的主要生物之一。产毒藻株在不同培养条件下所产生的毒素总量有差异,因此研究环境因子对微小亚历山大藻生长与产毒的综合影响,找到微小亚历山大藻生长和产毒的适宜条件,对麻痹性贝毒在赤潮中是否造成贝类蓄毒有十分重要意义。本文设计了一个四因素三水平的正交实验,研究温度、盐度、营养盐、光照强度等环境因子对微小亚历山大藻Amtk-9生长与产毒的综合影响。结果表明:在实验范围内,微小亚历山大藻Amtk-9生长最佳条件为温度25℃,盐度30,培养基中氮含量为基础f/2培养液配方中氮磷含量的2倍,光照强度10000 lx。最佳产毒条件除了氮磷含量为基础f/2培养液配方中氮磷含量的3倍外,其它条件与生长的最佳条件相同。盐度、营养盐、光照这三个因素的不同水平对微小亚历山大藻Amtk-9指数生长期细胞比增长率、指数生长末期单位细胞含毒量均有极显著影响(F>F0.01)。温度对微小亚历山大藻Amtk-9的生长和产毒则无显著影响(F<F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小亚历山大藻 麻痹性贝类毒素 生长特性 环境因子 正交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渤海海域贝类麻痹性贝毒的检测与分析 被引量:16
7
作者 孔凡洲 徐子钧 +1 位作者 于仁成 李钦亮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305-309,共5页
采用小白鼠生物测试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对2002-2005年我国黄渤海海域采集的贝类样品进行了麻痹性贝毒毒性检测,结果显示大连海域的虾夷扇贝含有麻痹性贝毒,有毒样品均出现在5月和6月,部分虾夷扇贝样品的毒素含量已经超过食用安全标... 采用小白鼠生物测试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对2002-2005年我国黄渤海海域采集的贝类样品进行了麻痹性贝毒毒性检测,结果显示大连海域的虾夷扇贝含有麻痹性贝毒,有毒样品均出现在5月和6月,部分虾夷扇贝样品的毒素含量已经超过食用安全标准。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了有毒虾夷扇贝体内的毒素成分,共检出了6种麻痹性贝毒组分,主要以毒性较低的C1和C2毒素为主,GTX3和GTX2次之,STX和neoSTX含量很低。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得到的各毒素组分毒件羔和与小白鼠生物测试法毒性测试结果基本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痹性贝毒 小白鼠生物测试法 高效液相色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因子对链状亚历山大藻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12
8
作者 邵盛男 缪宇平 +1 位作者 周宏农 陈海峰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66-73,共8页
链状亚历山大藻是一种能产生麻痹性贝毒的有害赤潮藻类,研究环境因子对链状亚历山大藻生长特性的综合影响,找到链状亚历山大藻生长的适宜条件,对有效预报赤潮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设计了四因素三水平的正交实验,研究了温度、盐... 链状亚历山大藻是一种能产生麻痹性贝毒的有害赤潮藻类,研究环境因子对链状亚历山大藻生长特性的综合影响,找到链状亚历山大藻生长的适宜条件,对有效预报赤潮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设计了四因素三水平的正交实验,研究了温度、盐度、营养盐、光照强度等环境因子对链状亚历山大藻生长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实验范围内,链状亚历山大藻生长最佳条件为温度20℃,盐度30,光照强度5 000 lx,培养基中氮磷含量为基础f/2培养液配方中氮磷含量的3倍。通过极差分析得出影响链状亚历山大藻生长的因素强弱顺序是:温度>光照强度>起始氮磷含量>盐度。本实验中四个因素对链状亚历山大藻生长都有显著影响,其中温度影响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链状亚历山大藻 环境因子 麻痹性贝类毒素 正交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裸甲藻和链状亚历山大藻的麻痹性贝毒毒素分析 被引量:10
9
作者 贺华 王学魁 +4 位作者 孙之南 逄勃越 曹春晖 王广策 于仁诚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67-73,共7页
目的:分析渤海裸甲藻(Gymnodinium sp.)和链状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catenella)的麻痹性贝毒毒素,为渤海天津海域的赤潮研究积累基础数据。方法:通过实验室培养裸甲藻和链状亚历山大藻,选取对数生长期、平台生长期的裸甲藻以及平台生... 目的:分析渤海裸甲藻(Gymnodinium sp.)和链状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catenella)的麻痹性贝毒毒素,为渤海天津海域的赤潮研究积累基础数据。方法:通过实验室培养裸甲藻和链状亚历山大藻,选取对数生长期、平台生长期的裸甲藻以及平台生长期的链状亚历山大藻,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对这两种微藻进行麻痹性贝毒(PSP)毒素分析。结果:裸甲藻细胞内不含有麻痹性贝毒(PSP);链状亚历山大藻细胞内含有C毒素和GTX1-4毒素,该微藻每个细胞毒素含量约为10.81 fmol/cell。结论:裸甲藻细胞内虽不含有麻痹性贝毒(PSP),但不能排除其含有其它毒素的可能。链状亚历山大藻细胞内含有麻痹性贝毒(PSP),属于有毒微藻,需要对其进行密切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裸甲藻 链状亚历山大藻 麻痹性贝毒(psp) 高效液相色谱(HPL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种/株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毒性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6
10
作者 陈洋 颜天 +2 位作者 谭志军 王丽平 周名江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55-61,共7页
通过对塔玛亚历山大藻(ATHK和AT-6藻株)、链状亚历山大藻(ACDH藻株)和微小亚历山大藻(AM-1藻株)的PSP毒素含量和组成以及它们分别对轮虫、黑褐新糠虾和鲈鱼存活影响的比较研究发现:塔玛亚历山大藻AT-6藻株不产生麻痹性贝毒毒素PSP,而塔... 通过对塔玛亚历山大藻(ATHK和AT-6藻株)、链状亚历山大藻(ACDH藻株)和微小亚历山大藻(AM-1藻株)的PSP毒素含量和组成以及它们分别对轮虫、黑褐新糠虾和鲈鱼存活影响的比较研究发现:塔玛亚历山大藻AT-6藻株不产生麻痹性贝毒毒素PSP,而塔玛亚历山大藻ATHK、链状亚历山大藻ACDH和微小亚历山大藻AM-1均产生PSP毒素,其总含量分别为19.74、5.395、5.57fmol/cell(2.60、0.36、1.61pgSTXeq/cell)。塔玛亚历山大藻AT-6对轮虫、黑褐新糠虾和鲈鱼这三种生物均没有不利影响;对于轮虫,塔玛亚历山大藻ATHK和链状亚历山大藻ACDH的96hLC50分别为:200和1200cells/ml,而微小亚历山大藻AM-1无不利影响;对于糠虾,塔玛亚历山大藻ATHK、链状亚历山大藻ACDH和微小亚历山大藻AM-1的96hLC50分别为7000、11000、16000cells/ml;对于鲈鱼,这三株藻的96hLC50分别为3700、4000、20000cells/ml。四株亚历山大藻对三种生物的毒性大小与其PSP毒素含量和组成无直接的相关关系,其毒性作用可能来自其他未知毒性物质。塔玛亚历山大藻ATHK不同组分分别对三种生物的毒性比较研究表明:藻细胞重悬液和藻液对三种生物的不利影响最为显著,去藻过滤液和细胞碎片对轮虫和鲈鱼没有明显影响,但糠虾的存活率有所下降;细胞内容物对轮虫和糠虾也无影响,但对鲈鱼的存活有一定影响。以上研究表明:不同亚历山大藻的毒性大小存在差别,其对不同生物的危害机制也不相同,除PSP毒素外,亚历山大藻可能还存在其他的毒性物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历山大藻 psp毒素 轮虫 黑褐新糠虾 鲈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麻痹性贝毒在文蛤体内的累积及净化技术研究 被引量:10
11
作者 沈和定 付金花 冉福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45-50,共6页
试验研究分毒素累积和解毒两个阶段,文蛤(Meretrix meretrix)对麻痹性贝毒(Paralytic Shellfish Poisoning,PSP)的累积能力试验中每天投喂一定量塔玛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tamarense),定期测定文蛤体内的毒素含量;解毒试验通过投喂饵... 试验研究分毒素累积和解毒两个阶段,文蛤(Meretrix meretrix)对麻痹性贝毒(Paralytic Shellfish Poisoning,PSP)的累积能力试验中每天投喂一定量塔玛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tamarense),定期测定文蛤体内的毒素含量;解毒试验通过投喂饵料和水体消毒的"内排外解"法进行。结果表明:文蛤对麻痹性贝毒的累积能力较弱,累积试验末期(15 d)的内脏毒素累积量仅为884μg/100g,内脏中毒素累积量高于肌肉,占全贝的77.4%~89.1%。15 d的解毒试验中,三组文蛤体内的毒素含量都有下降,对照组毒素排出量占总累积量的30.1%,臭氧处理组占32.8%,"内排外解"法处理组毒素排出比例最高,达总累积毒素的47.2%。试验表明,"内排外解"法能加快文蛤体内PSP的排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痹性贝毒 丈蛤(Meretrix meretrix) 塔玛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tamarense) 累积 净化 内排外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麻痹性贝毒研究进展 被引量:40
12
作者 于仁诚 周名江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330-338,共9页
根据80-90年代国际上对麻痹性贝毒研究的最新进展,就研究中的几个热点问题进行综合评述,包括:麻痹性贝毒产毒藻的识别;毒素产生机制;毒素监测和分析方法;麻痹性贝毒对海洋生物的影响;麻痹性贝毒对水产养殖业的影响及对策等。概... 根据80-90年代国际上对麻痹性贝毒研究的最新进展,就研究中的几个热点问题进行综合评述,包括:麻痹性贝毒产毒藻的识别;毒素产生机制;毒素监测和分析方法;麻痹性贝毒对海洋生物的影响;麻痹性贝毒对水产养殖业的影响及对策等。概括了麻痹性贝毒研究的现状和研究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中国在麻痹性贝毒毒素研究领域只进行了一些初步的工作,本文结合中国的研究现状,提出以后在此领域内的重点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痹性贝毒 有害赤潮 产毒机制 分析法 海洋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麻痹性贝毒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和酶联免疫检测方法的建立 被引量:8
13
作者 许道艳 刘磊 +1 位作者 刘仁沿 梁玉波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69-73,共5页
目的:利用B淋巴细胞杂交瘤技术制备麻痹性贝毒(PSP)的单克隆抗体,以便建立快速、灵敏、有效的毒素检测方法。方法:采用甲醛法将半抗原石房蛤毒素(STX)与血蓝蛋白(KLH)偶联制备成完全抗原STX-KLH,免疫BALB/c小鼠,取其脾细胞与SP2/0骨髓... 目的:利用B淋巴细胞杂交瘤技术制备麻痹性贝毒(PSP)的单克隆抗体,以便建立快速、灵敏、有效的毒素检测方法。方法:采用甲醛法将半抗原石房蛤毒素(STX)与血蓝蛋白(KLH)偶联制备成完全抗原STX-KLH,免疫BALB/c小鼠,取其脾细胞与SP2/0骨髓瘤细胞融合,经筛选和克隆,HAT选择培养杂交瘤细胞,利用ELISA方法筛选出分泌抗STX-McAB的杂交瘤细胞株,并通过小鼠体内诱生腹水的方法获得单克隆抗体。结果:共获得4株能稳定分泌麻痹性贝毒抗体的阳性细胞株,建立了分析检测麻痹性贝毒的间接竞争酶联免疫方法。对PSP中STX组分的检出限为20 ng/ml,IC50为220 ng/ml;对GTX2/3的检出限为10 ng/ml,IC50为50 ng/ml。结论:所制备抗体具有高特异性和灵敏性,可用于研制高质量的国产快速检测麻痹性贝毒ELISA试剂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痹性贝毒 石房蛤毒素 单克隆抗体 酶联免疫吸附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沿海部分海域麻痹性贝毒研究 被引量:23
14
作者 江天久 江涛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36-41,共6页
采用美国分析化学家协会推荐的小白鼠生物检测法,对产于大连、深圳、广西北海和福建厦门海域的贝类进行麻痹性贝毒检测,选取部分有毒样品进行高效液相色谱毒素成分分析。小白鼠生物检测法检测结果表明,样品消化腺毒素含量为0—25.3MU/g... 采用美国分析化学家协会推荐的小白鼠生物检测法,对产于大连、深圳、广西北海和福建厦门海域的贝类进行麻痹性贝毒检测,选取部分有毒样品进行高效液相色谱毒素成分分析。小白鼠生物检测法检测结果表明,样品消化腺毒素含量为0—25.3MU/g,剔除消化腺的其他贝类软组织均没有检测到PSP的存在。消化腺和其他软组织的毒力加权平均值为0—2.6MU/g,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制定的贝类安全食用标准的限定值4MU/g。大连海域染毒样品的检出率为50%,在四个海域中最高,福建海域检出率则最低。高效液相色谱毒素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深圳和广西北海海域贝类所含PSP成分相似,包含有C毒素(C1/2),GTX毒素(GTX1—4)和STX,而大连海域贝类含有的毒素组分与前两者有较大差异,且随贝类采集的不同时期而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类 麻痹性贝类毒素psp 小白鼠生物检测法 高效液相色谱法 中国沿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栉孔扇贝体内麻痹性贝毒的累积与排出过程研究 被引量:36
15
作者 朱明远 邹迎麟 +1 位作者 吴荣军 HALL Sherwood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75-83,共9页
通过室内摄食实验,研究了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对麻痹性贝毒(PSP)产毒藻的敏感性及其累积和排出毒素的特征.有毒微小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min-utum)在短时间内可对栉孔扇贝的摄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且投喂毒藻的浓度越大,对摄食... 通过室内摄食实验,研究了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对麻痹性贝毒(PSP)产毒藻的敏感性及其累积和排出毒素的特征.有毒微小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min-utum)在短时间内可对栉孔扇贝的摄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且投喂毒藻的浓度越大,对摄食作用的抑制越明显.栉孔扇贝对PSP贝毒的累积能力很强,实验中,48 h后内脏累积毒素就高达5000μgSTXeq100g^(-1),但其毒素排出速率较慢,在24d解毒阶段后内脏中的毒素还没有下降至国际贝毒食用安全标准水平的80μg STXeq 100g^(-1).各毒素组成比在整个累积与排除过程中有较大变化,GTX1,GTX4在累积阶段比例下降,同时GTX2,GTX3比例上升;内脏中GTX2:GTX3的比值逐渐增加.毒藻中PSP贝毒毒素组成和贝体中PSP贝毒毒素组成之间的主要差别是GTX4含量的减少和GTX1含量的升高;而扇贝粪便中的毒素组成却与对数生长期的毒藻极为接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痹性贝毒 栉孔扇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沿海牡蛎体的麻痹性毒素与评价 被引量:9
16
作者 杨美兰 林燕棠 全桂英 《湛江海洋大学学报》 1999年第3期38-42,共5页
根据1990~1997 年间广东沿海17 个采样点的牡蛎体的麻痹性毒素检测数据,阐述了广东沿海三个岸段牡蛎体中的麻痹性毒素的含量水平、地理分布、季节差异以及麻痹性毒素在牡蛎体中的分布。为我国沿海麻痹性贝类毒素中毒事件的... 根据1990~1997 年间广东沿海17 个采样点的牡蛎体的麻痹性毒素检测数据,阐述了广东沿海三个岸段牡蛎体中的麻痹性毒素的含量水平、地理分布、季节差异以及麻痹性毒素在牡蛎体中的分布。为我国沿海麻痹性贝类毒素中毒事件的防治提供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痹性毒素 牡蛎 广东沿海 海洋污染 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同时测定贝类产品中8种麻痹性贝类毒素 被引量:7
17
作者 冯兵 张晓玲 +1 位作者 于慧娟 蔡友琼 《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 2013年第2期43-49,共7页
建立了一种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同时测定贝类产品中8种麻痹性贝类毒素的检测方法。样品经乙腈除蛋白后用1%三氯乙酸提取,提取液经正己烷脱脂,固相萃取净化后,采用液相色谱进行分离,以选择反应监测(SRM)正离子模式进行质谱分析,... 建立了一种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同时测定贝类产品中8种麻痹性贝类毒素的检测方法。样品经乙腈除蛋白后用1%三氯乙酸提取,提取液经正己烷脱脂,固相萃取净化后,采用液相色谱进行分离,以选择反应监测(SRM)正离子模式进行质谱分析,同时对贝类产品中8种麻痹性贝类毒素进行定性、定量分析。该方法对测定的8种麻痹性贝类毒素的定量限为100~450μg/kg。以标准加入法计算回收率,在100~300μg/kg(混标以低浓度组分计算)添加范围内,平均回收率为76.3%~95.6%,相对标准偏差为4.3%~13.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痹性贝类毒素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贝类 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小亚历山大藻中麻痹性贝类毒素的冻融法提取优化 被引量:1
18
作者 毛丹卉 解万翠 +3 位作者 杨锡洪 章超桦 李彩媚 莫星忧 《广东农业科学》 CAS 2015年第13期102-108,共7页
为增加微小亚历山大藻的细胞破壁率,降低提取过程中毒素组成的改变,提高麻痹性贝类毒素(PSP)提取液的毒力,选用冻融法进行PSP提取并进行方法优化。首先对提取液p H、冷冻温度、解冻温度、冷冻时间和冻融次数等进行单因素试验,考察冻融... 为增加微小亚历山大藻的细胞破壁率,降低提取过程中毒素组成的改变,提高麻痹性贝类毒素(PSP)提取液的毒力,选用冻融法进行PSP提取并进行方法优化。首先对提取液p H、冷冻温度、解冻温度、冷冻时间和冻融次数等进行单因素试验,考察冻融过程中藻细胞破壁率和相对荧光值以确定优化范围;再以相对荧光值为响应值进行Box-Behnken中心组合响应面优化,得到最佳工艺条件为:冻融次数3.45,解冻温度36.99℃,p H7.66,该条件下预测相对荧光值为200.347,毒力为7 034 MU。验证试验设定藻破壁毒素提取条件为:冻融3次,解冻温度37℃,p H 7.8,该条件下相对荧光值为188.923(±10.96),提取液的毒力为6 616(±101)MU,与预测值基本相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冻融法 微小亚历山大藻 麻痹性贝类毒素 提取 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麻痹性贝类毒素的研究概况 被引量:9
19
作者 郝林华 《海洋水产研究》 CSCD 1998年第1期97-103,共7页
阐述了麻痹性贝类毒素(PSP)的来源和分布、化学结构与特性及其毒理效应,对已有的该类毒素的检测方法进行了讨论,并介绍了我国目前关于该类毒素的研究概况。
关键词 麻痹性贝类毒素 来源 结构 毒理效应 贝类 毒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圳海域养殖牡蛎卫生质量状况(II)——农药、微生物及麻痹性贝毒的含量与评价 被引量:1
20
作者 徐轶肖 江天久 冷科明 《生态科学》 CSCD 2004年第3期215-218,共4页
为了了解深圳海域养殖牡蛎体内的卫生质量状况,我们于2002年1月~2004年2月对该海域养殖牡蛎体内的污染物水平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六六六(BHC)为ND(未检出)~0.100mg?Kg-1湿重,DDT为0.004~0.255mg·Kg-1湿重,细菌总数为ND~9.3104I... 为了了解深圳海域养殖牡蛎体内的卫生质量状况,我们于2002年1月~2004年2月对该海域养殖牡蛎体内的污染物水平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六六六(BHC)为ND(未检出)~0.100mg?Kg-1湿重,DDT为0.004~0.255mg·Kg-1湿重,细菌总数为ND~9.3104Ind·g-1,大肠菌群为ND~5.6104Ind·(100g)-1,PSP为ND~34礸·(100g)-1,副溶血性弧菌沙井和后海的近江牡蛎检测结果为阳性,其余站位未检出。参照GB18406.4-2001《农产品安全质量无公害水产品安全要求》,深圳海域养殖牡蛎的六六六、DDT、细菌总数和PSP完全符合要求,沙井和后海的近江牡蛎副溶血性弧菌超标,所有站位的大肠菌群均存在超标。综合重金属的检测结果发现,所有站位的牡蛎均有多个污染物超标,卫生质量欠佳,珠江口和深圳湾的近江牡蛎较大亚湾和大鹏湾的长牡蛎和褶牡蛎卫生质量更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药 微生物 麻痹性贝毒(psp) 牡蛎 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