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关节盘与髁突距离的定量分析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孙磊 戴世锋 +5 位作者 陈裕华 许新怡 姜克乐 李筱文 李承靖 吴婷婷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684-692,共9页
目的·通过颞下颌关节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检查,评价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emporomandibular disorders,TMD)患者盘髁距离(关节盘与髁突距离)与关节盘前移位、关节盘形态相关指标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2023年... 目的·通过颞下颌关节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检查,评价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emporomandibular disorders,TMD)患者盘髁距离(关节盘与髁突距离)与关节盘前移位、关节盘形态相关指标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2023年9月至2024年3月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口腔科颞下颌关节门诊就诊且临床上出现TMD症状且MRI判断为颞下颌关节盘前移位或无明显移位的90位患者,将其180个颞下颌关节纳入研究。采集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MRI图像测量关节盘移位角度、盘髁距离、关节盘长度及厚度,判断关节盘变形程度,分析患者临床症状与关节盘前移位之间的关系、关节盘前移位与关节盘形态及盘髁距离的关系,以及盘髁距离与关节盘形态的关系。结果·90例患者中男性16例、女性74例,平均年龄(28.1±14.5)岁。在180个颞下颌关节中,有临床症状的关节175个,无症状关节5个;未移位关节盘40个,可复性前移位关节盘78个,不可复性前移位关节盘62个。不可复性前移位关节盘中出现2个及以上症状的关节比例略高,为62.9%,但与关节盘未移位以及可复性前移位的关节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通过MRI评估发现,不可复性前移位的关节盘较未移位关节盘变形程度Ⅲ型及以上的占比显著升高,关节盘长度显著缩短,中间带厚度显著增大,闭口和最大开口位时的关节盘移位角度显著增大(均P<0.001)。未移位、可复性前移位和不可复性前移位关节盘的盘髁距离分别为3.10(2.70,3.70)、3.40(3.00,4.00)和6.60(4.78,7.90)m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Ⅰ、Ⅱ、Ⅲ、Ⅳ/Ⅴ型关节盘的盘髁距离分别为3.10(2.80,3.60)、3.70(3.10,4.60)、5.10(4.00,7.30)、6.80(4.98,8.20)m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盘髁距离与关节盘长度呈负相关(r_(s)=-0.469,P<0.001),与关节盘中间带厚度呈正相关(r_(s)=0.319,P<0.001),与闭口位时关节盘移位角度呈正相关(r_(s)=0.626,P<0.001)。结论·随着颞下颌关节盘变形严重程度、中间带厚度、闭口位时前移位角度的增加,以及关节盘长度的缩短,盘髁距离增大;盘髁距离是MRI评估TMD病理改变的重要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 磁共振成像 颞下颌关节盘 盘髁距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节盘形态学特征及盘髁角度对可复性关节盘前移位保守治疗效果的初步评价
2
作者 宋佳璐 肖琦钦 岑啸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06-415,共10页
目的评估治疗前关节盘形态学特征及盘髁角度对前伸再定位咬合板(ARS)治疗可复性关节盘前移位(ADDwR)效果的影响。方法根据纳入排除标准共纳入11例ADDwR患者,分析ARS治疗前后核磁共振成像影像资料及Helkimo指数,评估治疗前患者关节盘长... 目的评估治疗前关节盘形态学特征及盘髁角度对前伸再定位咬合板(ARS)治疗可复性关节盘前移位(ADDwR)效果的影响。方法根据纳入排除标准共纳入11例ADDwR患者,分析ARS治疗前后核磁共振成像影像资料及Helkimo指数,评估治疗前患者关节盘长度、厚度、形态分类对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及关节盘形态学特征、盘髁角度及临床症状的影响。结果经ARS治疗,所有ADDwR患者主观症状指数(Ai)和临床症状指数(Di)下降,关节盘长度增加,厚度降低。其中轻微前移位者或1型关节盘者Ai降至0且Di下降最明显,轻度前移位者(至8.65 mm±1.79 mm)或5型关节盘者(至10.71 mm±2.62 mm)长度增长最明显,轻微前移位者关节盘厚度降低最明显(至3.08 mm±0.51 mm)。结论ARS治疗效果与关节盘移位程度及形态特征相关,为临床治疗决策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伸再定位咬合板 可复性关节盘前移位 关节盘 核磁共振成像 治疗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颞下颌关节盘锚固术治疗颞下颌关节盘不可复性前移位的临床分析
3
作者 刘冲 王波元 +2 位作者 姜洋 宋艾倬 李明贺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70-777,共8页
目的:从临床和影像学角度综合评估颞下颌关节盘锚固术(TMJDA)治疗颞下颌关节盘不可复性前移位(ADDWoR)的疗效,以提高临床医生对该术式的认识。方法:回顾性收集21例行TMJDA的ADDWoR患者,共涉及25侧颞下颌关节(TMJ)。测定所有患者术前、术... 目的:从临床和影像学角度综合评估颞下颌关节盘锚固术(TMJDA)治疗颞下颌关节盘不可复性前移位(ADDWoR)的疗效,以提高临床医生对该术式的认识。方法:回顾性收集21例行TMJDA的ADDWoR患者,共涉及25侧颞下颌关节(TMJ)。测定所有患者术前、术后1个月和术后6个月内的最大开口度及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计算Helkimo指数中的临床症状指数(Di)。制定术后并发症和满意度调查表,患者自我评价疗效,并评估其磁共振成像(MRI)表现。结果:与术前比较,术后1个月和术后6个月患者最大开口度均明显增加(P<0.05);与术后1个月比较,术后6个月患者最大开口度明显增加(P<0.05)。与术前比较,术后1个月和术后6个月患者VAS均明显降低(P<0.05);与术后1个月比较,术后6个月患者VAS明显降低(P<0.05)。与术前比较,术后Di 0和DiⅠ患者百分率均明显增加(P<0.05),DiⅡ和DiⅢ患者百分率均明显减少(P<0.05),提示手术后TMJ功能有明显改善。21例ADDWoR患者中,满意者14例(66.67%),基本满意者7例(33.33%)。与术前比较,术后患者关节盘长度明显增加(P<0.01),髁突高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所有移位关节盘均复位;在共25侧关节中,23侧(92%)疗效评价为“优”,2侧(8%)疗效评价为“良”。所有患者均未发生术后面神经损伤、局部脱发、术区凹陷、涎瘘和味觉-出汗综合征;3例患者共计3侧关节于术后24 h内出现了耳前区麻木的症状,术后6个月随访时患者麻木症状消失。结论:TMJDA用于治疗ADDWoR能够稳定复位关节盘,可明显改善患者开口度及疼痛程度,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颞下颌关节盘锚固术 不可复性盘前移位 磁共振成像 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 髁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颞下颌关节盘前移位患者盘-髁复合体MRI特征及盘周附着半量化评级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张国来 廖彦阳 +3 位作者 吴美娜 郑屏萍 潘在兴 严金柱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13,共7页
目的通过盘-髁复合体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特征分析及盘周附着半量化评级法,探讨颞下颌关节可复性盘前移位(anterior disc displacement with reduction,ADDWR)与不可复性盘前移位(anterior disc displacement wi... 目的通过盘-髁复合体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特征分析及盘周附着半量化评级法,探讨颞下颌关节可复性盘前移位(anterior disc displacement with reduction,ADDWR)与不可复性盘前移位(anterior disc displacement without reduction,ADDWoR)中关节盘形态、髁突形态及盘周附着处之间的相关性。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5月至2022年9月于福建省级机关医院行MRI检查确诊为颞下颌关节盘前移位74例患者共114侧,分为ADDWR组39侧和ADDWoR组75侧,比较关节盘形态Ⅰ~Ⅳ类型、髁突形态3类别及盘周附着处半量化评分分级6级。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比较两组中不同关节盘形态类型、髁突形态类别及盘周附着分级之间差异。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两组之间关节盘形态、髁突形态、盘周附着处总评分及各处附着评分差异。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关节盘形态、髁突形态、盘周附着处总评分及各附着与盘-髁复合体可复性与否的相关系数。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方法对盘周附着的模型筛选出独立危险因素,作为盘-髁复合体是否可复性的预测。结果除Ⅲ型与Ⅳ型外,两组关节盘形态类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髁突形态类别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1级至4级、5级/6级外,两组盘周附着评分分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关节盘可复性与否和关节盘形态、髁突形态及盘周附着处总评分存在较强的正相关性(r分别为0.824,0.626及0.827,P<0.05)。盘周附着处的logistic回归预测模型筛选发现下板附着处是关节盘可复性与否的独立危险因素,回归系数为2.979(OR=19.672,P<0.05)。结论基于盘-髁复合体MRI征象分析及半量化评级法,能有效地评估关节盘可复性与否的相关性因素,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影像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 关节内紊乱 关节盘-髁突复合体 盘周附着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7例颞下颌关节盘不可复性前移位患者自然转归的临床及磁共振成像特征分析 被引量:5
5
作者 闫森 乔永明 段亮伟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2-88,共7页
目的 了解颞下颌关节盘不可复性前移位患者自然病程的临床、影像学变化及不同年龄段的差异性。方法 选择2016年1月—2023年6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就诊的颞下颌关节盘不可复性前移位患者37例(45侧),男性4例,女性33例,平... 目的 了解颞下颌关节盘不可复性前移位患者自然病程的临床、影像学变化及不同年龄段的差异性。方法 选择2016年1月—2023年6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就诊的颞下颌关节盘不可复性前移位患者37例(45侧),男性4例,女性33例,平均年龄23.5岁,平均病程14.4个月。收集初诊及复诊时临床及磁共振成像(MRI)资料,测量关节盘的长度和厚度、关节盘前移角度、髁突高度,使用SPSS 25.0进行统计分析,比较临床及影像学的变化。结果 37例(45侧)患者复诊与初诊相比较:3例3侧自愈为可复性盘前移位;48.4%患者自觉张口受限未缓解或加重;58.3%患者张口疼痛无改善;54.5%咀嚼疼痛无改善;33.3%患者面部偏斜呈现加重趋势,仅1例缓解。关节盘前移角度从初诊时61.63°增长至67.81°,关节盘长度从8.20 mm缩短至7.27 mm,髁突高度从23.17 mm降为22.76 mm,以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髁突吸收比例上升。青少年组与成人组颞下颌关节盘不可复性前移位患者关节软硬组织变化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颞下颌关节盘不可复性前移位自然病程中,部分患者的临床症状不能完全缓解;不同年龄段患者都会出现关节盘前移程度逐渐增大,关节盘长度逐渐缩短,发生折叠变形,髁突出现吸收,继发面部偏斜、下颌后缩等继发畸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颞下颌关节 不可复性盘前移位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板区切除术治疗颞下颌关节盘不可复性前移位MRI观察 被引量:5
6
作者 李健 沈达 +1 位作者 柳江太 龙星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2014年第12期1186-1188,共3页
目的:评价双板区切除术治疗颞下颌关节盘不可复性前移位的近期疗效。方法:收集2008~2013年在我院接受双板区部分切除缝合术治疗单侧颞下颌关节盘不可复性前移位患者16例,其中男3例,女13例,平均年龄37.6岁。术前均接受磁共振检查,明确... 目的:评价双板区切除术治疗颞下颌关节盘不可复性前移位的近期疗效。方法:收集2008~2013年在我院接受双板区部分切除缝合术治疗单侧颞下颌关节盘不可复性前移位患者16例,其中男3例,女13例,平均年龄37.6岁。术前均接受磁共振检查,明确诊断和分期。术后进行至少3个月的临床随访和磁共振检查。结果:磁共振复查显示术后关节盘突关系良好并保持稳定,2例关节盘出现再脱位。所有患者未见严重手术并发症。结论:颞下颌关节盘双板区切除术可获得良好的关节盘复位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颞下颌关节 不可复性关节盘前移位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T磁共振成像显示颞下颌关节盘的技术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鄢荣曾 杨成 +1 位作者 袁红梅 顾晓明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619-622,共4页
目的探索3T磁共振成像(MRI)显示颞下颌关节盘的序列、参数及电影成像方式的技术特点,并为临床研究颞下颌关节盘病变提供形态与功能影像学参照。方法选择15例正常志愿者和7例颞下颌关节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GE Signa HD 3T MRI和颞下... 目的探索3T磁共振成像(MRI)显示颞下颌关节盘的序列、参数及电影成像方式的技术特点,并为临床研究颞下颌关节盘病变提供形态与功能影像学参照。方法选择15例正常志愿者和7例颞下颌关节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GE Signa HD 3T MRI和颞下颌关节专用表面线圈对颞下颌关节进行扫描,获得斜矢状、斜冠状闭口位FSE-XL/T1WI、FLAIR/T1WI、FSE-XL/PDWI、FSE/PDWI+FS、FRFSE-XL/T2WI、FRFSE/T2WI+FS扫描及斜矢状张口位FSE-XL/T1WI、FSE-XL/PDWI图像。由口腔颌面外科医师和MRI医师共同对各序列进行打分,分析各序列不同加权像对颞下颌关节盘的显示效果。结果 PDWI对关节盘的显示效果得分最高,能清楚显示关节盘的解剖结构与形态。T2WI对关节盘损伤、撕裂、穿孔和关节囊积液显示良好,对关节盘移位情况则以PDWI序列显示效果为好。结论 3T MRI可以清楚地显示关节盘在关节运动中的动态改变与病变受累情况,对颞下颌关节软组织损伤的诊治有重要价值。T1WI、PDWI及T2WI应作为常规的扫描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颞下颌关节 3T磁共振成像 关节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2 mapping在颞下颌关节紊乱病中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7
8
作者 徐雷 葛怀志 +1 位作者 章智敬 白光辉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454-458,共5页
目的 分析T2 mapping诊断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MD)的效能和临床意义。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9年12月—2021年12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TMD患者100例为研究组,根据关节盘移位是否可复位分为关节盘移位伴复位组(可复位组38例)和关节... 目的 分析T2 mapping诊断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MD)的效能和临床意义。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9年12月—2021年12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TMD患者100例为研究组,根据关节盘移位是否可复位分为关节盘移位伴复位组(可复位组38例)和关节盘移位不伴复位组(不可复位组62例),选取同期100名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均行颞下颌关节MRI常规序列平扫及T2 mapping成像,比较各组关节盘和盘后组织感兴趣区的T2值,采用单因素分析评价TMD患者关节盘移位不伴复位的影响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其与关节盘移位不伴复位的关系及预测意义。结果 对照组、可复位组和不可复位组关节盘内的T2值依次升高[(22.31±3.06)ms、(24.05±3.47)ms、(26.31±4.06)ms;F=56.378,P<0.001],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3组T2值测量可重复性较好(ICC=0.774,95%CI 0.688~0.843)。单因素分析显示,可复位组与不可复位组年龄、关节盘形态、髁突形态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显示,高龄、关节盘形态(折叠形)、髁突形态(鸟嘴形)、T2值延长是不可复位的危险因素(OR>1,P<0.05)。T2值预测TMD的曲线下面积为0.746,敏感度为79.00%,特异度为82.00%。结论 T2 mapping可测量关节盘T2值的改变,对TMD有一定诊断意义,而组间值差异可以提高诊断TMD关节盘移位不伴复位及严重程度的准确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颞下颌关节障碍 颞下颌关节盘 磁共振成像 T2 mapping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颞下颌关节灌洗术对WilkesⅢ期患者临床症状及关节盘形态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张楠 焦国良 吴仲寅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585-588,共4页
目的探讨颞下颌关节灌洗术对WilkesⅢ期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6个月临床症状及关节盘形态变化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12月就诊患者137例,经临床及磁共振成像(MRI)检查符合颞下颌关节结构紊乱WilkesⅢ期诊断,进行颞下颌关节上腔灌洗术。... 目的探讨颞下颌关节灌洗术对WilkesⅢ期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6个月临床症状及关节盘形态变化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12月就诊患者137例,经临床及磁共振成像(MRI)检查符合颞下颌关节结构紊乱WilkesⅢ期诊断,进行颞下颌关节上腔灌洗术。所有患者于术前和术后6个月分别接受临床及MRI检查,临床检查包括可视疼痛模拟标尺(VAS)测量值和张口度。MRI检查包括关节盘形态及关节上腔积液。将各指标所测得数据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37例患者关节灌洗术后VAS均值明显降低,张口度明显增大(P<0.05),治疗成功率为78.1%(107/137)。MRI结果显示,治疗后关节盘变形加重,然而关节腔渗液明显减少,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例患者出现关节盘双板区适应性改建,发生率为5.1%(7/137)。结论颞下颌关节灌洗术能有效减轻疼痛,有效减少关节上腔渗液,对于WilkesⅢ期短期疗效肯定;伴随着张口疼痛、张口受限临床症状的消失,部分患者可出现双板区适应性改建;然而,随着时间推移关节盘变形有进一步加重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颞下颌关节结构紊乱 关节盘 关节灌洗术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颞下颌关节盘前移位患者关节骨形态与矢状向关节盘位置的关系 被引量:5
10
作者 鄢梨 周茂强 邱嘉旋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414-421,共8页
目的利用磁共振成像(MRI)技术和锥形束CT(CBCT)分析颞下颌关节盘前移位患者矢状向关节盘位置与关节骨形态的关系。方法对97例患者的178个颞下颌关节(TMJ)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矢状向MRI上关节盘的位置分成4组,即对照组(关节盘无移位)、... 目的利用磁共振成像(MRI)技术和锥形束CT(CBCT)分析颞下颌关节盘前移位患者矢状向关节盘位置与关节骨形态的关系。方法对97例患者的178个颞下颌关节(TMJ)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矢状向MRI上关节盘的位置分成4组,即对照组(关节盘无移位)、轻度组(关节盘轻度前移位)、中度组(关节盘中度前移位)和重度组(关节盘重度前移位)。然后利用Mimics 20软件基于CBCT数据进行TMJ的相关形态学参数测量,包括髁突线性尺寸(宽度、长度和高度)、髁突体积和表面积,关节窝的深度和长度,关节结节倾斜角,关节前、上、后间隙等,并对各组矢状髁突位置进行评估。使用方差分析、非参数检验和卡方检验等比较关节形态及位置参数的组间差异,采用相关性分析探索矢状关节盘位置与关节测量参数之间的相关性。结果髁突的线性尺寸、关节窝深度、关节倾斜角、关节间隙和矢状髁突位置分布在4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关节窝长度在4组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相关性分析显示:髁突的线性尺寸、髁突的体积及表面积、关节窝的深度、关节结节倾斜角和关节上间隙与关节盘矢状位置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而关节后间隙与矢状关节盘位置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结论TMJ骨形态与不同矢状关节盘位置之间存在相关性,应警惕临床看到的关节骨形态的退行性改变可能是患者存在关节盘前移位的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颞下颌关节 关节盘前移位 锥形束CT 磁共振成像 矢状向 形态学测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良切口锚固术治疗颞下颌关节盘不可复性前移位及其近期疗效观察 被引量:5
11
作者 沈达 柳江太 李健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98-201,共4页
目的:研究手术治疗颞下颌关节盘不可复性前移位的方法及近期疗效MRI评价。方法:对24例(30侧)Ⅲ-Ⅴ期颞下颌关节结构紊乱患者行改良切口关节盘锚固术。患者术前MRI诊断明确,术后1周进行MRI检查。选用斜矢状位内、中、外3个层面进行手术... 目的:研究手术治疗颞下颌关节盘不可复性前移位的方法及近期疗效MRI评价。方法:对24例(30侧)Ⅲ-Ⅴ期颞下颌关节结构紊乱患者行改良切口关节盘锚固术。患者术前MRI诊断明确,术后1周进行MRI检查。选用斜矢状位内、中、外3个层面进行手术前后关节盘位置比较,评价手术疗效。结果:患者手术切口一期愈合,未发生永久性面瘫等并发症,手术后MRI显示,21例(26侧)关节为优;2例(3侧)关节为良;有效率达96.67%(29/30侧),术后最大张口度均值(32.17±2.30)mm,较之术前(23.63±3.31)mm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改良切口锚固术治疗颞下颌关节盘前移位有近期疗效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颞下颌关节 关节盘不可复性前移位 磁共振成像 锚固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少年不同发育阶段颞下颌关节盘锚固术后复发率的差异 被引量:5
12
作者 王学宏 陈旭卓 +2 位作者 毛懿 沈达 张善勇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73-177,共5页
目的·基于磁共振,对经开放性颞下颌关节盘锚固术治疗的颞下颌关节盘前移位(anterior disc displacement,ADD)青少年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评价青少年不同发育阶段术后复发率的差异。方法·纳入2015年1月—2020年1月在上海交通大... 目的·基于磁共振,对经开放性颞下颌关节盘锚固术治疗的颞下颌关节盘前移位(anterior disc displacement,ADD)青少年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评价青少年不同发育阶段术后复发率的差异。方法·纳入2015年1月—2020年1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外科行颞下颌关节盘锚固术的青少年患者(12岁≤年龄≤18岁),以快速生长发育期15岁年龄为界分为A(>15岁)、B(≤15岁)2组,经术后至少半年磁共振随访,评估手术前后关节盘位置和髁突高度的变化。随访期间若再次出现ADD,则认为术后复发。在导出的磁共振图像上,采用三圆中心法进行关节盘位置、长度和髁突高度的定量分析,比较手术前后2组间的差异,使用SPSS 25.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2组手术复发率差异采用χ2检验,2组关节盘长度、移位程度及髁突生长高度差异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符合纳入条件的患者共90例(144侧关节),其中男性26例,女性64例,平均年龄(14.2±1.2)岁,平均随访时间(16.0±12.0)个月,术后1周显示所有移位关节盘均复位。磁共振显示:术后随访阶段,A组96.4%(54/56)的关节盘位置良好,而3.6%(2/56)的关节盘前移复发;B组85.2%(75/88)的关节盘位置良好,14.8%(13/88)的关节盘前移复发;B组患者复发率大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2)。分析可能的影响因素,发现A组患者术后随访髁突高度比术前平均增加(1.33±1.29)mm,B组增加(1.79±1.14)mm,B组患者随访髁突高度增加大于A组(P=0.036)。B组患者关节盘前移位程度大于A组(P=0.002),但2组术前关节盘长度没有明显差异(P=0.585)。结论·对于行颞下颌关节盘锚固术的青少年患者,经历快速生长发育期可能是影响手术效果的因素,使用锚固钉进行复位固定的术后效果可能受到髁突快速生长发育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 颞下颌关节盘锚固术 髁突高度 磁共振 复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3D-T2加权成像评估颞下颌关节功能紊乱病患者翼外肌收缩程度 被引量:2
13
作者 张晓欢 刘梦琦 +2 位作者 胡敏 王燕一 陈志晔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579-583,共5页
目的基于3D-T2加权成像序列采用多平面重建技术测量闭口位及张口位翼外肌长度评估颞下颌关节功能紊乱病(TMD)患者翼外肌收缩程度。方法对2019年11月至2020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医院放射科门诊就诊的17例TMD患者[年龄(29.82... 目的基于3D-T2加权成像序列采用多平面重建技术测量闭口位及张口位翼外肌长度评估颞下颌关节功能紊乱病(TMD)患者翼外肌收缩程度。方法对2019年11月至2020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医院放射科门诊就诊的17例TMD患者[年龄(29.82±10.70)岁,男性8例、女性9例]及13名正常志愿者[年龄(23.54±3.31)岁,男性6例、女性7例]行闭口位及张口位颞下颌关节磁共振三维T2加权成像。根据关节盘位置分为TMD并关节盘不可复性移位组(TMD-DDwoR)、TMD并关节盘可复性移位组(TMD-DDwR)、TMD并关节盘无移位组(TMDwoDD)及正常对照无关节盘移位组(NCwoDD)。采用多平面重建技术分别测量闭口位及张口位翼外肌上腹最大长度。统计学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及置换检验。结果TMD-DDwoR组[(3.36±1.96)mm]翼外肌张口位收缩程度显著小于TMDwoDD组[(7.90±3.95)mm]、NCwoDD组[(8.77±3.13)mm](F=12.891,P=0.000)及TMD-DDwR组[(7.12±3.69)mm](χ^(2)=5.314,P=0.031)。结论本研究证实颞下颌关节盘不可复性移位患者翼外肌收缩程度减低,为TMD患者关节盘移位机制的研究提供了影像学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 翼外肌 颞下颌关节盘移位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