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41篇文章
< 1 2 19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echanism model for shale gas transport considering diffusion, adsorption/desorption and Darcy flow 被引量:10
1
作者 WEI Ming-qiang DUAN Yong-gang +3 位作者 FANG Quan-tang WANG Rong YU Bo-ming YU Chun-sheng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3年第7期1928-1937,共10页
To improve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transport mechanism in shale gas reservoirs and build a theoretical basic for further researches on productivity evaluation and efficient exploitation, various gas transport mechani... To improve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transport mechanism in shale gas reservoirs and build a theoretical basic for further researches on productivity evaluation and efficient exploitation, various gas transport mechanisms within a shale gas reservoir exploited by a horizontal well were thoroughly investigated, which took diffusion, adsorption/desorption and Darcy flow into accoun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iffusion in nano-scale pores in matrix and desorption on the matrix surface were both considered in the improved differential equations for seepage flow. By integrating the Langmuir isotherm desorption items into the new total dimensionless compression coefficient in matrix, the transport function and seepage flow could be formalized, simplified and consistent with the conventional form of diffusion equation. Furthermore, by utilizing the Laplace change and Sethfest inversion changes, the calculated results were obtained and further discussions indicated that transfer mechanisms were influenced by diffusion, adsorption/desorption. The research shows that when the matrix permeability is closed to magnitude of 10^-9D, the matrix flow only occurs near the surfacial matrix; as to the actual production, the central matrix blocks are barely involved in the production; the closer to the surface of matrix, the lower the pressure is and the more obvious the diffusion effect is; the behavior of adsorption/desorption can increase the matrix flow rate significantly and slow down the pressure of horizontal well obvious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hale gas DIFFUSION ADSORPTION/desorption transport mechanism horizontal wel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emoval of Cd(Ⅱ)and Pb(Ⅱ)from soil through desorption using citric acid:Kinetic and equilibrium studies 被引量:4
2
作者 唐强 周婷 +2 位作者 顾凡 王艳 褚嘉明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7年第9期1941-1952,共12页
The desorption test was conducted to evaluate the desorption behavior of Pb(Ⅱ)and Cd(Ⅱ)using citric acid.The influential factors that were considered included initial Pb(Ⅱ),Cd(Ⅱ)contamination levels in soil,concen... The desorption test was conducted to evaluate the desorption behavior of Pb(Ⅱ)and Cd(Ⅱ)using citric acid.The influential factors that were considered included initial Pb(Ⅱ),Cd(Ⅱ)contamination levels in soil,concentration of citric acid,reaction time,soil pH value and ionic strength.The test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desorption was a rapid reaction(less than 6 h),and the removal percentages of Cd(Ⅱ)and Pb(Ⅱ)increased with the increasing contamination levels,concentration of citric acid and the addition of Na^+,Ca^(2+),Na^+, Cl~– and the chelating of organic ligand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d(Ⅱ) and Pb(Ⅱ) desorption citric acid mechanism simul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O adsorption and temperature programmed desorption on K_2CO_3 modified activated carbons 被引量:2
3
作者 YANG Dai-jun MA Xiao-wei +2 位作者 LV Hong LI Bing ZHANG Cun-man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8年第10期2339-2348,共10页
Fuel cell stacks as the automotive power source can be severely poisoned by a trace amount of NOx in atmosphere,which makes it necessary to provide clean air for fuel cell vehicles.In this work,activating commercial a... Fuel cell stacks as the automotive power source can be severely poisoned by a trace amount of NOx in atmosphere,which makes it necessary to provide clean air for fuel cell vehicles.In this work,activating commercial activated carbons with K2CO3 for the large enhancement of NO capture was studied.K2CO3 modified activated carbons(K2CO3 ACs)were prepared by impregnating activate carbons in K2CO3 solution under ultrasound treatment,followed by temperature programmed baking at 800 oC.The dynamic NO flow tests on K2CO3 ACs at room temperature indicated that NO adsorption capacity reached the maximum(96 mg/g)when K2CO3 loading was 19.5 wt%,which corresponded to a specific surface area of 1196.1 m2/g and total pore volume of 0.70 cm3/g.The ten-fold enhancement of NO adsorption on K2CO3 ACs compared to the unimpregnated activated carbon was mainly attributed to the formation of potassium nitrite,which was confirmed by FTIR and temperature programmed desorption measurements.Regeneration tests of NO adsorption on the optimum sample revealed that 76%of the NO adsorption capacity could be remained after the fourth cycl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ctivated carbon potassium carbonate MODIFICATION NO adsorption temperature programmed desorp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dsorption and desorption properties of D318 resin for Cr(Ⅵ) 被引量:1
4
作者 舒增年 熊春华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09年第3期405-409,共5页
The adsorption capability of D318 resin for Cr(Ⅵ) was investigated by chemistry analysis.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D318 resin has the best adsorption ability for Cr(Ⅵ) at pH=3.16 in HAc-NaAc medium. The st... The adsorption capability of D318 resin for Cr(Ⅵ) was investigated by chemistry analysis.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D318 resin has the best adsorption ability for Cr(Ⅵ) at pH=3.16 in HAc-NaAc medium. The statically saturated adsorption capacity of the resin is 265.4 mg/g. The thermodynamic adsorption parameters, enthalpy change AH and free energy change AG298 of the adsorption reaction are 4.81 and -5.16 kJ/mol, respectively. The apparent activation energy Ea is 22.4 kJ/mol. The adsorption behavior obeys the Freundlich isotherm. The molar coordination ratio of the functional group of resin to Cr(Ⅵ) is 3:2. Cr(Ⅵ) adsorbed on D318 resin can be eluted by 5%NaOH-5%NaCl quantitative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r(Ⅵ) D318 resin ADSORPTION desorption DYNAMICS THERMODYNAMIC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黔西矿区软硬分层煤温度-压力耦合影响瓦斯解吸试验 被引量:1
5
作者 黄良 李希建 +1 位作者 刘钰 陈守坤 《工矿自动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6-162,170,共8页
煤层瓦斯解吸特性对矿井瓦斯涌出规律和煤层气开发有重要影响,煤层温度和压力变化对软硬分层煤瓦斯解吸有明显控制作用。贵州黔西矿区煤层大多属于高瓦斯近距离突出煤层群,软硬结合较多,且煤层透气性低。为进一步明确该地区煤层瓦斯解... 煤层瓦斯解吸特性对矿井瓦斯涌出规律和煤层气开发有重要影响,煤层温度和压力变化对软硬分层煤瓦斯解吸有明显控制作用。贵州黔西矿区煤层大多属于高瓦斯近距离突出煤层群,软硬结合较多,且煤层透气性低。为进一步明确该地区煤层瓦斯解吸特性,以贵州黔西典型矿区小屯煤矿和青龙煤矿软硬分层煤为研究对象,利用HCA型高压容量法吸附装置对软硬分层煤进行不同温度、压力下的瓦斯解吸特征试验研究,对比分析温度、压力耦合变化对软硬分层煤瓦斯解吸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同一煤样温度、压力越高,瓦斯解吸初速度越大,对于0~120 s内的初始瓦斯解吸,瓦斯压力不占主导作用;软分层煤初始瓦斯解吸速率大于硬分层煤,硬分层煤累计瓦斯解吸量大于软分层煤,硬分层煤累计瓦斯解吸量最快在540 s内超过软分层煤;煤体暴露后60 s内含煤瓦斯解吸量变化最剧烈,且软分层煤前60 s解吸量所占比例大于硬分层煤,解吸更“活跃”;瓦斯解吸速率随压力的增加而升高,解吸速率可划分为3个阶段,即0~60 s为“解吸爆炸期”,60~1500 s为“解吸跳跃期”,1500~7200 s为“解吸稳定期”;软分层煤中值解吸时间受温度、压力影响大于硬分层煤,软分层煤瓦斯解吸主要集中在煤炭暴露后1800 s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煤 软硬分层 瓦斯解吸速率 瓦斯解吸量 温度-压力耦合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部煤层气勘探开发关键实验技术及发展方向 被引量:8
6
作者 闫霞 徐凤银 +11 位作者 熊先钺 王峰 李春虎 张纪远 徐博瑞 成前辉 胡雄 朱学光 梁为 袁朴 冯延青 魏振吉 《煤田地质与勘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8-141,共14页
【目的】深部煤层气开发具有见气快、单井产量高、资源分布连续稳定等优势,成为天然气增储上产的重要方向,但其勘探开发技术仍面临诸多难题,深部煤层气地质储层特征与工程评价、气水赋存特征与开发机理、生产制度制定和提高采收率方法... 【目的】深部煤层气开发具有见气快、单井产量高、资源分布连续稳定等优势,成为天然气增储上产的重要方向,但其勘探开发技术仍面临诸多难题,深部煤层气地质储层特征与工程评价、气水赋存特征与开发机理、生产制度制定和提高采收率方法等方面的关键实验技术研究薄弱。【进展总结】针对深部煤层和煤层气特点,提出了深部煤层在大尺寸煤样采集、高温高压高应力原位条件、亚纳米−纳米级微孔高精度表征与解吸、含气量准确测定4大方面的挑战,系统分析了深部煤多尺度孔裂隙表征、吸附性和含气性评价、煤岩力学特征及裂缝扩展规律、压后流体赋存−产出开发动态规律等实验技术进展与难点。【展望】针对性提出深部煤层气开发及煤炭原位转化实验的7个发展方向:(1)适用于特低孔、特低渗深部煤层小于2 nm微孔结构的清晰直接观测技术、“微孔大量发育−介孔少−宏孔多”的全孔径多尺度拼接技术及孔裂隙连通结构评价技术;(2)考虑高温高压原位环境下深部煤层润湿性、压裂液侵入、高矿化度影响的原煤等温吸附测试技术;(3)具有高保压率和高保温率、气量可位置追溯的密闭取心装置和原位保压取心技术;(4)高温、高压等多场耦合作用下,基于“纳米科学”的深部煤层微孔气水赋存评价技术和“纳米−微米−毫米”多尺度解吸−扩散−渗流实验技术;(5)适用于深部煤层高应力、低弹性模量、高泊松比特点的原位条件多功能力学实验设备研制及测试技术;(6)适用于提高深部煤层气采收率的储层赋能(微波、激光、电热)、激励增渗改造(电磁脉冲、脉冲超声波、可控冲击波)、注CO_(2)驱替、超临界CO_(2)机械脉动联合等实验技术;(7)适用于深部煤炭原位转化/利用的热解、煤炭地下气化、地热利用、CO_(2)地质封存等实验技术。分析认为,深部煤层气勘探开发的客观需求亟需建立相关实验技术的操作流程标准与规范,以期实现“绿色环保、增渗、促解吸、CO_(2)封存”多重功效,为深部煤层气和深部煤炭的高效开发利用提供重要支持,助力实现“双碳”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部煤层气 实验 亚纳米−纳米 孔裂隙表征 原位赋存 解吸渗流 含气量测试 提高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层气多层合采解吸叠加效应分析方法与实践——以黔西小屯井田为例 被引量:1
7
作者 郭晨 吉彦 +8 位作者 赵宸谊 卢玲玲 于鑫航 高俊喆 李猴强 张旭阳 王祥 何红斌 张润涵 《煤田地质与勘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2-162,共11页
【目的】煤层气多层合采是提高单井产量的重要手段,但开发实践表明煤层气合采效果与控制因素复杂多变,面临产气贡献判识、产气潜力预测、产层组合优化等技术难点。不同煤储层解吸产气的叠加性决定着煤层气合采能否取得高产。【方法】提... 【目的】煤层气多层合采是提高单井产量的重要手段,但开发实践表明煤层气合采效果与控制因素复杂多变,面临产气贡献判识、产气潜力预测、产层组合优化等技术难点。不同煤储层解吸产气的叠加性决定着煤层气合采能否取得高产。【方法】提出解吸次序判断、解吸区间叠加性与解吸阶段匹配性分析、井控可解吸量预测的煤层气合采解吸叠加效应分析方法,并以黔西小屯井田为例开展应用研究。【结果和结论】结果表明,该区煤储层具有吸附能力强、含气饱和度低、临界解吸压力低的特点。煤层气产层可划分为2套解吸系统,上部解吸系统的解吸次序为6上、7、6中与6下煤,下部解吸系统的解吸次序为34、33煤。以生产过程动液面变化为刻度,分析煤层气合采过程中各煤层的解吸历程,发现6上、7、6中、6下煤在45 m的动液面范围内能够同步解吸,33煤与34煤在92 m的范围内能够同步解吸。基于等温吸附曲线揭示各煤层解吸阶段的匹配性,由于临界解吸压力低,各煤层解吸后直接进入敏感解吸阶段,解吸效率高且匹配性好,有利于高产,但存在压降空间不足,排水周期长等弊端,对煤储层改造和排采提出更高要求。井控可解吸量及其时变曲线预测表明,当解吸系统内部所有产层同步解吸时,将迎来解吸高峰,此阶段上部系统井控可解吸量378.09万m3,日均4.20万m3,下部系统井控可解吸量199.11万m3,日均1.08万m3。上下2套解吸系统均显示了良好的解吸叠加效应,分别构成两套有利合采产层组合。该方法可为煤层气合采产气贡献识别、产气潜力预测与产层组合优化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气合采 解吸叠加 解吸阶段 动液面 产层组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样品基质对吸附管采样-热脱附-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董翊 姜阳 +3 位作者 于瑞祥 高艳秋 任逸尘 魏王慧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3-148,共6页
用氮气稀释含有丙酮、异丙醇、正己烷、乙酸乙酯、苯等5种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的混合标准气体制备标准吸附管系列,采用热脱附-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并绘制工作曲线,以考察空气、二氧化碳、甲醇基质对低、中、高含量上述5种VOCs测定的... 用氮气稀释含有丙酮、异丙醇、正己烷、乙酸乙酯、苯等5种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的混合标准气体制备标准吸附管系列,采用热脱附-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并绘制工作曲线,以考察空气、二氧化碳、甲醇基质对低、中、高含量上述5种VOCs测定的影响。结果显示:5种VOCs的质量在不同范围内和对应的定量离子的峰面积呈线性关系,检出限(3S/N)为0.0300~1.00 ng,测定值的相对标准偏差(n=7)为2.1%~5.7%;除甲醇基质中低含量丙酮和异丙醇的回收率大于200%外,3种基质中不同含量的5种VOCs的回收率均在90.0%~110%内,推测残留在检测器中的甲醇影响了与甲醇保留时间接近的丙酮和异丙醇的电离,导致离子强度增大,回收率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附管采样 热脱附 气相色谱-质谱法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 基质影响 甲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EA+BEA+DEEA的CO_(2)吸收-解吸特性实验研究
9
作者 魏燕 张楠 +2 位作者 史焕聪 金晶 韩鹏飞 《上海理工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4-201,208,共9页
乙醇胺(MEA)+2-丁基乙醇胺(BEA)溶液体系中存在对CO_(2)吸收的协同效应,这种协同效应可以同时促进CO_(2)的吸收和解吸。将MEA+BEA二元胺体系扩展至MEA+BEA+二乙氨基乙醇胺(DEEA)三元胺体系,在实验室规模的间歇式吸收-解吸反应器和再循... 乙醇胺(MEA)+2-丁基乙醇胺(BEA)溶液体系中存在对CO_(2)吸收的协同效应,这种协同效应可以同时促进CO_(2)的吸收和解吸。将MEA+BEA二元胺体系扩展至MEA+BEA+二乙氨基乙醇胺(DEEA)三元胺体系,在实验室规模的间歇式吸收-解吸反应器和再循环过程的实验系统中,研究了浓度(0.1~0.5 mol/L) MEA+2.0 mol/L BEA+2.0 mol/L DEEA溶液的CO_(2)吸收-解吸性能,与2.0 mol/L BEA+2.0 mol/L DEEA溶液进行比较,并进一步采用CO_(2)吸收和解吸参数对协同效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MEA+仲胺(RR'NH)+叔胺(RR'R''N)的协同效应使MEA+BEA+DEEA在CO_(2)吸收和解吸方面均优于BEA+DEEA,与传统的MEA增强吸收但降低解吸的效果不同,MEA、BEA、DEEA的最佳浓度分别为0.1、2.0、2.0 mol/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吸收和解吸 协同效应 混合胺溶液 吸收和解吸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坦桑尼亚鲁夸裂谷盆地氦气充注及成藏机理研究
10
作者 吴义平 王建君 +6 位作者 陶士振 王青 雷占祥 李谦 张宁宁 王晓波 杨怡青 《地学前缘》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61-276,共16页
氦气成藏机理具有特殊性,比油气系统更复杂。自1967年在坦桑尼亚克发现富氦温泉以来,尚未发现规模氦气田,鲁夸裂谷盆地能否形成富氦气藏值得关注。本文利用地球化学、地震、钻井、测井等资料,综合分析了该盆地生氦资源量、氦气释放过程... 氦气成藏机理具有特殊性,比油气系统更复杂。自1967年在坦桑尼亚克发现富氦温泉以来,尚未发现规模氦气田,鲁夸裂谷盆地能否形成富氦气藏值得关注。本文利用地球化学、地震、钻井、测井等资料,综合分析了该盆地生氦资源量、氦气释放过程和充注机制,进而探讨了氦气勘探潜力。研究表明:中、新生代裂谷对盆地氦气的运移和聚集具有重要控制作用;地表氦气含量为1.0%~10.2%,载体气类型为氮气、二氧化碳和甲烷,^(3)He/^(4)He值在0.039~0.053 R_(a)之间,表现为壳幔混源特征,盆地基底和沉积岩生氦量为367亿m^(3);氦气从源岩到圈闭以及地面经历了生成、释放、运移、充注和溢出5个过程。氦气充注机制主要表现为氮气氦气脱溶充注、煤层气氦气萃取充注和二氧化碳氦气萃取充注3种。其中氮气为深部成因的无机气,与氦气具有同源特征,为盆地的主要充注模式;煤层气来源于盆地沉积中心,与氦气为异源同储;二氧化碳为变质成因无机气,与氦气共生机制与煤层气相同。盆地的有利成藏区带为盆地边界断层(BMF)带。在此处的上覆土壤带,氦气含量比背景值高出35%,目前已发现12个盆地边界断层圈闭(BMFC),风险前氦气远景地质资源量为57.4亿m^(3),占盆地待发现资源量的64.6%,成为裂谷盆地的有利勘探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苗 盆地边界断层圈闭 脱溶 萃取 氦源 聚集 潜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层气促解吸剂作用机理研究进展
11
作者 鲁红升 杨阳 +2 位作者 吴洋 严向阳 林波 《日用化学工业(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687-699,共13页
煤层气作为重要的非常规天然气资源,其高效开发对改善能源结构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具有重要意义。文章系统综述了促解吸剂技术在煤层气开发中的研究进展与挑战,重点探讨了物理置换、化学竞争吸附、润湿性调控及热力学协同等多种作用机理... 煤层气作为重要的非常规天然气资源,其高效开发对改善能源结构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具有重要意义。文章系统综述了促解吸剂技术在煤层气开发中的研究进展与挑战,重点探讨了物理置换、化学竞争吸附、润湿性调控及热力学协同等多种作用机理。结果表明,物理置换类促解吸剂通过竞争吸附占据煤基质活性位点,增强甲烷解吸效率;表面活性剂等化学药剂通过重构气-液-固界面作用,降低毛细管阻力并优化孔隙流体分布;润湿性调控技术则通过改变煤岩表面亲疏水性,削弱甲烷与煤基质的结合强度。此外,热力学协同机制通过温度、压力与孔隙结构的动态演变,系统提升解吸动力学效率。然而,煤层非均质性、化学剂长期滞留风险及储层条件下工作液对煤岩作用机制不明等问题仍制约促解吸技术发展。未来研究需聚焦多因素耦合模型的构建、智能响应材料的开发及CO_(2)封存与甲烷增采的一体化技术,推动煤层气开发向绿色化、精准化方向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气 解吸机理 促解吸剂 物理置换 竞争吸附 润湿性调控 多因素耦合 绿色开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中吸附态与游离态甲烷的串联扩散特征及理论表征
12
作者 程远平 易明浩 王亮 《煤炭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26-339,共14页
厘清煤中孔隙结构对甲烷吸附以及扩散的内在联系是定量评价甲烷解吸量和解吸速度的基础。运用低压氮气和低压二氧化碳吸附法对煤中多尺度孔隙进行了定量表征,获得吸附态和游离态甲烷的赋存场所和运移通道分别为0.38~1.5 nm的填充孔和1.5... 厘清煤中孔隙结构对甲烷吸附以及扩散的内在联系是定量评价甲烷解吸量和解吸速度的基础。运用低压氮气和低压二氧化碳吸附法对煤中多尺度孔隙进行了定量表征,获得吸附态和游离态甲烷的赋存场所和运移通道分别为0.38~1.5 nm的填充孔和1.5~100 nm的扩散孔,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填充孔吸附态扩散和扩散孔游离态扩散的双孔串联扩散模型,并通过对甲烷解吸实验数据的拟合获得了甲烷扩散参数和孔隙结构参数。结果表明:基于多尺度孔隙甲烷吸附模型计算的甲烷极限吸附量与实测值匹配程度较好,其中90%以上的吸附态甲烷以微孔填充形式赋存于填充孔内,表明煤对甲烷的吸附能力取决于填充孔结构;解吸过程中填充孔内发生吸附态甲烷扩散,并不断流入扩散孔中以游离态扩散的形式流出,其中吸附态和游离态甲烷扩散系数分别处于10^(-13) m^(2)/s和10^(-6) m^(2)/s量级,而填充孔和扩散孔当量孔长分别为0.109~2.855μm和0.525~3.106 mm,对应的当量孔数分别为10^(16)~10^(17)个/g和10^(10)~10^(12)个/g;由于填充孔数量更多、孔长更短,吸附态甲烷浓度更高,煤中吸附态甲烷的质量传输速度要远大于扩散孔内的游离态甲烷,煤中甲烷的解吸主要受到扩散孔中游离态甲烷扩散过程的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隙结构 微孔填充 扩散模型 甲烷赋存 煤粒解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牛地8^(#)煤与压裂液相互作用机制分析
13
作者 胡艾国 王翔 +4 位作者 祁生金 常辉 王子雨 杨阳 鲁红升 《化学研究与应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352-2362,共11页
煤层气开采过程中常采用水力压裂技术进行储层改造,压裂液侵入会导致煤岩储层物性改变;但压裂液与煤岩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仍不明确,不利于压裂液的选择和现场施工设计。以大牛地8#煤与现场用压裂液为基础,开展压裂液与煤岩相互作用规律... 煤层气开采过程中常采用水力压裂技术进行储层改造,压裂液侵入会导致煤岩储层物性改变;但压裂液与煤岩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仍不明确,不利于压裂液的选择和现场施工设计。以大牛地8#煤与现场用压裂液为基础,开展压裂液与煤岩相互作用规律研究。考察压裂液对煤岩表面性质、表面官能团及微观形貌的影响,研究压裂液对煤岩矿物组成变化,孔隙结构及甲烷解吸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压裂液侵入后会与煤岩发生化学反应,同时通过吸附和溶蚀作用导致煤岩亲水性增加,表面粗糙度增加。弱酸型的清洁压裂液能够溶蚀方解石,黄铁矿及部分黏土矿物,增加煤岩小孔占比。然而,清水、粉剂压裂液与变黏压裂液对白云石、方解石、黄铁矿和黏土矿物反应微弱,与石英、有机质基本不发生反应;浸泡后,煤岩水化严重,导致部分小孔堵塞。采用自制甲烷解吸装置评价了不同类型压裂液对甲烷解吸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变黏压裂液的解吸效果好于清水、粉剂压裂液和清洁压裂液。低粘压裂液在1 MPa、3 MPa、5 MPa下的解吸量分别为1.4 mL/g、1.45 mL/g、1.47 mL/g,而高粘压裂液的解吸量分别为1.35 mL/g、1.42 mL/g、1.45 mL/g。增加甲烷分压,甲烷最大解吸量增加不明显,但解吸速率加快。因此,开发低粘度、低吸附和高携砂的压裂液有利于提高煤层气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气 压裂液 相互作用 孔隙结构 矿物变化 甲烷解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注热作用下水力压裂煤样升温及瓦斯解吸规律
14
作者 梁冰 李壮 +2 位作者 孙维吉 郑旭 魏子鹏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47-54,共8页
为研究注热作用下水力压裂煤样的温度变化规律和瓦斯解吸规律,采用自主研制的多场耦合岩石常规三轴试验系统开展水力压裂煤样和原始煤样的注水解吸试验和注热解吸试验,并实时监测注热解吸过程煤样的内部温度。研究结果表明:煤样温度随... 为研究注热作用下水力压裂煤样的温度变化规律和瓦斯解吸规律,采用自主研制的多场耦合岩石常规三轴试验系统开展水力压裂煤样和原始煤样的注水解吸试验和注热解吸试验,并实时监测注热解吸过程煤样的内部温度。研究结果表明:煤样温度随热水注入压力的增大而线性升高,同一注水压力区间内,煤样温度呈指数函数关系上升;水力压裂能够显著提升煤样的渗透性,在一定程度上削弱水锁效应;提升煤样渗透性后再进行注热能够有效促进气体解吸,定量计算结果表明,水力压裂后的注热解吸较压裂前的注水解吸可以增加20.06%的解吸率;注热解吸过程中,解吸速率受加压水和温度共同作用,存在最佳的注水压力。研究结果可为提高煤层气的采收率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气 水力压裂 注热 渗透率 解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页岩变形干酪根中甲烷吸附-解吸特征分子模拟
15
作者 黄亮 徐侦耀 +6 位作者 陈秋桔 田宝华 杨琴 冯鑫霓 曲自硕 杨哲 安思润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95-1005,共11页
目前干酪根中甲烷吸附-解吸行为研究主要基于固定孔隙结构开展,干酪根孔隙变形对甲烷吸附-解吸的影响规律和作用机制尚不十分清楚。采用分子模拟方法研究了页岩干酪根中甲烷吸附-解吸行为及耦合的孔隙变形特征。构建和表征了干酪根纳米... 目前干酪根中甲烷吸附-解吸行为研究主要基于固定孔隙结构开展,干酪根孔隙变形对甲烷吸附-解吸的影响规律和作用机制尚不十分清楚。采用分子模拟方法研究了页岩干酪根中甲烷吸附-解吸行为及耦合的孔隙变形特征。构建和表征了干酪根纳米孔隙模型,研究了压力对干酪根变形的影响规律;用蒙特卡洛和分子动力学耦合方法,分析了甲烷吸附与干酪根变形的耦合特征;基于高压下吸附平衡的干酪根模型,进行了甲烷解吸模拟,研究了甲烷解吸滞后特征及解吸滞后成因。研究结果表明:①ⅡD型干酪根中极微孔为运移主通道,孤立的超微孔受孔隙变形影响具有运移潜力。②干酪根孔隙结构在压力上升和下降循环中基本上有可逆变化规律。③干酪根吸附变形过程分为体积膨胀和孔隙重组2个阶段。④结构变形可提高甲烷吸附能力,甲烷选择性吸附于干酪根中非均质的强亲和性位点,导致干酪根孔隙空间发生明显改变。⑤干酪根变形结构中观察到较小的解吸滞后环,孔隙变形是解吸滞后的重要诱因,吸附-解吸热力学差异与毛管凝聚效应不是甲烷解吸滞后现象产生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附 解吸滞后 变形 分子模拟 干酪根 页岩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穴盘苗夹取力学试验台设计与测试分析
16
作者 韩绿化 王琰 +4 位作者 杜学武 许倩倩 马国鑫 刘洋 毛罕平 《农业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47-55,共9页
针对穴盘苗自动移栽苗钵夹取受力不清的问题,设计了一种由直线模组带动的多针钳夹式取苗力学试验台。采用气缸驱动方式构造出活动可调的多针夹钵取苗执行器,配置滚珠丝杠直线滑台模组驱动夹取执行器,组合位移传感器、拉压力传感器以及... 针对穴盘苗自动移栽苗钵夹取受力不清的问题,设计了一种由直线模组带动的多针钳夹式取苗力学试验台。采用气缸驱动方式构造出活动可调的多针夹钵取苗执行器,配置滚珠丝杠直线滑台模组驱动夹取执行器,组合位移传感器、拉压力传感器以及高精度控制与数据采集系统精准检测取苗瞬态过程的位移量和作用力值变化。开展夹钵取苗力学测试,研究发现取苗过程是滑针斜插、平行夹持、提升移位等多种夹取动作交织组合作用的过程,苗钵在滑针斜插与平行夹持作用下有集聚松动脱盘的趋势,夹钵取苗的作用力主要用来克服苗钵与穴孔之间建立的粘附力。进行取苗力学特性分析,结果显示粗细两种夹取针的斜插力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取苗运行速度对脱盘力、提取力的影响极显著(P<0.01),两种夹取作用力有相关性。整体上弹性纤细夹取针的取苗作用对苗钵的扰动小,成功取苗需要夹取针深入夹持苗钵脱盘。采用插-夹-拔组合式取苗操作,苗钵的完整率在97%以上。研究结果可为穴盘苗夹取受力分析、高效低损取苗机构优化设计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穴盘苗 移栽机 取苗机构 力学测试 脱盘力 提取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黏粒含量土的固结和重金属吸附解吸特性
17
作者 武亚军 岳皓凡 +3 位作者 臧学轲 张旭东 章长松 吴金红 《长江科学院院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88-96,共9页
在实际修复工程中,对高黏粒含量的重金属污染土进行淋洗是十分困难的。这既是因为高黏粒含量土渗透性差,也是因为黏粒含量对于污染土淋洗的具体影响规律和机理尚未明晰。通过固结试验和振荡离心试验探究了不同黏粒含量土壤的固结和重金... 在实际修复工程中,对高黏粒含量的重金属污染土进行淋洗是十分困难的。这既是因为高黏粒含量土渗透性差,也是因为黏粒含量对于污染土淋洗的具体影响规律和机理尚未明晰。通过固结试验和振荡离心试验探究了不同黏粒含量土壤的固结和重金属吸附解吸特性。研究结果显示,不同黏粒含量土壤的物理力学特性存在显著差别,高黏粒含量土壤具有更高的液塑限和更大的压缩性,而土壤的渗透性和孔隙比则更低。并且,黏粒含量的增加显著提高了土壤对重金属离子的吸附能力,同时降低了药剂淋洗的去除效果。黏粒含量从20%增加到50%,重金属吸附量最大可提高50%,去除率最大可降低20%,其中,在20%和30%黏粒含量之间的变化尤为显著,主要原因是大量团聚体的形成。这些物理力学特性和吸附解吸特性的差别将对土壤淋洗技术和参数的选择产生较大影响,研究结果可为重金属污染土淋洗修复技术的优化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污染 土壤淋洗 黏粒含量 沉降法 固结试验 吸附-解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造纸法烟草薄片与天然烟叶吸湿-解湿行为差异性研究
18
作者 李自娟 冯东民 +8 位作者 陈娇娇 赵海洋 刘玉斌 孙朔 吕萱 马燕玲 高杨 李宜馨 李晓 《中国造纸》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5-91,119,共8页
采用多种模型对天然烟叶与烟草薄片在制丝生产线环境下的等温吸湿-解湿行为进行拟合,借助最优等温吸湿模型与解湿动力学模型,对其等温吸湿-解湿行为进行分析。结果表明,DLP模型对天然烟叶与烟草薄片的等温吸湿行为拟合效果最好,二者的... 采用多种模型对天然烟叶与烟草薄片在制丝生产线环境下的等温吸湿-解湿行为进行拟合,借助最优等温吸湿模型与解湿动力学模型,对其等温吸湿-解湿行为进行分析。结果表明,DLP模型对天然烟叶与烟草薄片的等温吸湿行为拟合效果最好,二者的等温吸湿线分别为Ⅲ型和Ⅱ型,等温吸湿行为有较大差异;烟草薄片的吸湿滞后现象不明显,而天然烟叶在相对湿度较低时,吸湿滞后现象明显。Page模型对天然烟叶与烟草薄片的解湿过程拟合效果最好;在干燥前期,温度升高加快了烟叶的解湿速率,而在干燥后期,温度升高使得解湿速率降低;相同环境下,烟草薄片的失水速率高于天然烟叶。经验证,Page模型对烟草薄片与天然烟叶含水率的理论值和实测值相对误差均在5%内,能够较好地预测其在实际生产环境下的解湿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草薄片 天然烟叶 等温吸湿 解湿动力学 环境温湿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0-2022年广西柳州市工人医院细菌耐药性监测
19
作者 李梦薇 韦柳华 +5 位作者 罗国兰 朱虹贞 林盛张 陈丽坤 蒋利君 王海霞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5-202,共8页
目的 了解2020-2022年连续3年广西柳州市工人医院临床分离菌对常见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与敏感性。方法 使用VITEK-2 Compact或纸片扩散法或E试验法进行药敏试验,参照CLSI M100 32^(nd) 2022年版药敏折点标准判读结果,采用WHONET 5.6软件进... 目的 了解2020-2022年连续3年广西柳州市工人医院临床分离菌对常见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与敏感性。方法 使用VITEK-2 Compact或纸片扩散法或E试验法进行药敏试验,参照CLSI M100 32^(nd) 2022年版药敏折点标准判读结果,采用WHONET 5.6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该院共收集到临床分离株26 254株,其中革兰阳性菌27.9%,革兰阴性菌72.1%。甲氧西林耐药葡萄球菌MRSA和MRCNS的检出率分别为20.0%和 72.2%。甲氧西林耐药株(MRSA和MRCNS)对大多数抗菌药物耐药率高于甲氧西林敏感株(MSSA和MSCNS);未发现有万古霉素、利奈唑胺和替加环素的耐药菌株。屎肠球菌对大多常用抗菌药物耐药率普遍高于粪肠球菌,均未发现两者对万古霉素耐药的菌株,但有少数菌株对利奈唑胺耐药。非脑膜炎肺炎链球菌中儿童株和成人株分别为691株和123株;两组菌株中PRSP分别为0.4%和1.6%,但均未发现有中介株。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CRKpn)的检出率三年间分别为1.2%、1.2%、13.8%;而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中耐碳青霉烯类菌株(CRPae 和CRAba)三年间分别为10.7%、17.5%、14.3%和68.4%、75.2%、77.3%。1 269株流感嗜血杆菌中儿童株和成人株各为84.6%和15.4%,两组菌株中β内酰胺酶的检出率分别为39.4%和46.8%;产酶株对氨苄西林耐药,但在不产酶株中已经发现有少数的氨苄西林耐药(BLNAR)株,其检出率为27.0%。结论 该院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形势严峻,尤其是碳青霉烯类耐药革兰阴性杆菌(CRO)菌株的检出率较高,应加强院感防控措施和临床抗菌药物管理,及CRO的主动筛查。临床应多送检疑似感染部位的标本,在药敏报告发出前首先经验用药,待收到药敏报告后,再根据药敏报告合理选用抗菌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耐药监测 药敏试验 全自动微生物质谱检测仪 碳青霉烯类耐药菌 抗菌药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学专利转移水平的影响因素及其变化趋势
20
作者 周静 郑晔晴 贾宏君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2-127,共16页
研究大学专利转移水平的影响因素及其变化趋势对于衡量检验大学专利转移水平、促进科研创新具有重要意义。利用国内383所大学在2002-2021年间向28435家国内企业转移的专利及相关数据构建样本集,建立负二项回归模型,基于吸收-解吸能力视... 研究大学专利转移水平的影响因素及其变化趋势对于衡量检验大学专利转移水平、促进科研创新具有重要意义。利用国内383所大学在2002-2021年间向28435家国内企业转移的专利及相关数据构建样本集,建立负二项回归模型,基于吸收-解吸能力视角从专利转移规模和强度两个方面对大学专利转移状况展开分析。研究发现:大学专利产出始终正向影响专利转移规模和强度,但影响力度随时间推移逐渐减弱;大学技术转移机构在2019—2021年间开始对专利转移规模和强度产生正向影响,其正向的制度性效应明显;大学异地机构在不同时段对专利转移水平产生的影响不稳定;企业研发人力资源自2008年开始正向影响大学专利转移规模和强度;企业研发强度对大学专利转移水平具有双向影响。因此,大学应加强对专利申请的质量控制及对存量专利的精细管理;技术转移机构在推动向已有企业客户转移更多高质量专利的同时,应积极拓展与新企业的联系;大学应加强对异地机构的资源调动和协调,有计划、有组织地推动异地机构嵌入当地研发网络;通过高质量专利转移、毕业生就业、校企深层次合作等途径促进大学专利转移和企业创新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专利 转移水平 转移规模 转移强度 吸收-解吸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9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