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5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民族交融语境下的宜红古茶道与文化共同体生成
1
作者 刘礼堂 张旻霏 李敏瑞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65-175,共11页
从文化共同体的视角探讨宜红古茶道,旨在分析文化是如何作为精神纽带,促进群体间形成“凝聚性结构”,从而推动区域文化遗产的整体性保护与传承。宜红古茶道在容美土司时期运输峒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鄂西南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的交流往来... 从文化共同体的视角探讨宜红古茶道,旨在分析文化是如何作为精神纽带,促进群体间形成“凝聚性结构”,从而推动区域文化遗产的整体性保护与传承。宜红古茶道在容美土司时期运输峒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鄂西南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的交流往来则为文化共同体的形成提供了前提条件。茶作为“物”的社会生命史,亦是“人”的生存发展史,各族劳动人民在实践中创造出的生存美学、生态智慧与劳动创造精神,构建了文化共同体的生成机制。同时,只有提炼好、保护好、建设好具有特质的文化符号,深化共有的文化记忆,并积极探索与现代文明融合的新路径,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利益,文化共同体才能持续发展壮大。随着宜红古茶道作为万里茶道申遗工作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其文化共同体也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宜红古茶道 文化共同体 茶文化 民族交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EM的徽饶古道沿线文化遗产价值评价
2
作者 张泉 李笑盈 +1 位作者 李喃 谢伟玲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76-83,共8页
科学衡量古道沿线文化遗产的价值,是推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实现古道活态保护和创新发展的重要基础。从文化遗产价值评价角度出发,以徽饶古道沿线文化遗产为研究对象,建立文化遗产价值评价指标体系。基于问卷调查所获数据,采用结构方... 科学衡量古道沿线文化遗产的价值,是推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实现古道活态保护和创新发展的重要基础。从文化遗产价值评价角度出发,以徽饶古道沿线文化遗产为研究对象,建立文化遗产价值评价指标体系。基于问卷调查所获数据,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定量分析文化遗产的价值与各指标之间的影响关系,并以此为依据确定指标权重,得出文化遗产的综合价值。结果表明:徽饶古道沿线文化遗产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历史、艺术、科学、社会和使用5个层面;徽饶古道沿线文化遗产有着较高的艺术水平和社会价值,但未得到广泛的应用与传播,社会认同感偏低;府治、县治所在地和古道线路节点处多为较高等级遗产分布地,是徽饶古道沿线文化遗产开发利用的重要节点。基于以上评价结果,针对性提出徽饶古道沿线文化遗产保护发展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文化遗产 价值评价 结构方程模型 徽饶古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批古代玻璃玦的化学成分和制作工艺科学研究
3
作者 黄珏玮 董俊卿 +2 位作者 刘松 袁仪梦 李青会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403-1415,共13页
佩戴首饰是从古代社会流行至今的一种传统习俗。玦饰作为一种佩饰,是中国古代传统玉器器形之一,对东南亚影响颇深。玦饰材质和器型多样,具有显著的时代和区域特征,是技术和文化交流传播的重要载体之一。目前有关亚洲古代佩饰的研究主要... 佩戴首饰是从古代社会流行至今的一种传统习俗。玦饰作为一种佩饰,是中国古代传统玉器器形之一,对东南亚影响颇深。玦饰材质和器型多样,具有显著的时代和区域特征,是技术和文化交流传播的重要载体之一。目前有关亚洲古代佩饰的研究主要涉及宝石和玻璃珠饰等,而玻璃玦饰鲜有报道。通过玻璃玦饰的化学成分体系和微量元素特征,有望对东南亚发现的玻璃玦饰的制作年代和海上丝绸之路文化交流提供科学参考。采用能量色散型X射线荧光光谱(EDXRF)、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LA-ICP-MS)、光学相干层析成像(OCT)、超景深光学显微(OM)和共聚焦激光拉曼显微光谱技术对东南亚地区发现的44件玻璃玦进行了科学分析,获取其化学成分、物相组成、内部物理结构和表面微观形貌等信息。根据主要助熔剂含量,这批玻璃玦可分为钾玻璃、钠铝玻璃和钾铅玻璃三种体系,其中钾玻璃42件,钠铝玻璃和钾铅玻璃各1件。钾玻璃中有38件低钙高铝型钾玻璃和4件中等钙铝型钾玻璃。玻璃加工工艺包括拉制法、模铸法和冷加工法。多数蓝绿色、绿色、黄绿色玻璃玦样品以铁离子着色为主,部分由铁离子和铜离子共同着色;深蓝色、蓝色样品主要以钴离子着色;黑色样品SEAG-005主要由锰离子着色;钾铅玻璃SEAG-031使用了锡酸铅作为着色剂和乳浊剂。结合玦饰的玻璃体系、微量元素特征、外形和分布等信息,初步讨论了所分析玻璃玦样品的可能原料来源和生产中心。这批东南亚发现的玻璃玦饰见证了公元前500年至公元500年间,中华传统文化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向东南亚传播及其与当地技术与文化的融合。研究结果为中国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其他国家的合作研究提供了前期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玻璃玦 东南亚 化学成分 玻璃加工工艺 海上丝绸之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淮阳出土战国与汉代玻璃及相关材料的科技分析
4
作者 陈艳 刘松 +4 位作者 方利霞 袁仪梦 杨一帆 李青会 丁俊霞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2828-2836,共9页
以河南淮阳地区出土的一批战国与汉代玻璃及相关材料为研究对象,利用光学和光谱学技术,包括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技术、激光拉曼光谱技术、光学相干层析成像技术、超景深光学显微技术等,对其进行科技分析,获取了化学成分、物相组成、内部... 以河南淮阳地区出土的一批战国与汉代玻璃及相关材料为研究对象,利用光学和光谱学技术,包括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技术、激光拉曼光谱技术、光学相干层析成像技术、超景深光学显微技术等,对其进行科技分析,获取了化学成分、物相组成、内部结构、显微形貌等信息,明确了样品的材质属性、制作工艺等特征信息,探讨了其产地来源及其所反映的区域内和区域间的交流与联系。研究结果表明,所分析的样品可分为玻璃和釉陶两类。玻璃包含铅钡玻璃、铅玻璃和钠钙玻璃,釉陶为铅钡釉陶。不同遗址出土的铅钡玻璃在部分组分含量特征方面存在明显差异,表明铅钡玻璃在制作配方和采用原料方面存在多样性。钠钙玻璃为西方典型玻璃体系,同时检测到一定含量的PbO和BaO,推测可能与战国和汉代玻璃重熔工艺存在关系。河南地区发现的铅钡玻璃与楚地关系密切,而富钾的钠钙玻璃则表明其可能与中亚地区也存在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玻璃 战国与汉代 丝绸之路 河南淮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湘桂古道广西段传统村落时空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5
作者 黄思成 林雪琼 《现代城市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98-104,共7页
湘桂古道在中原与岭南间,在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的交融方面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其沿线传统村落作为古道的历史文化载体,古道的兴衰影响着村落的形成与发展。文章以湘桂古道广西段沿线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通过统计学与地理学相关分析... 湘桂古道在中原与岭南间,在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的交融方面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其沿线传统村落作为古道的历史文化载体,古道的兴衰影响着村落的形成与发展。文章以湘桂古道广西段沿线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通过统计学与地理学相关分析法,从时间与空间两个维度梳理村落的历史演进、职能、地理空间、空间形态要素等信息,探究村落分布与空间特征,并从自然、人文、社会等方面剖析其影响因素,以期为古道沿线传统村落的保护与活化更新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湘桂古道 传统村落 时空分布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茶业文化遗产的景观考古学思考
6
作者 李凯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85-192,共8页
景观考古学强调探究人与自然的互动变化,适用于研究茶业遗产这一特殊生态文化景观。景观考古学指导下的茶业考古,基于“古今沿用”与“集中分区”的研究理念,具有系统性、可行性与前沿性,是研究四川茶业文化遗产的有力手段。景观考古学... 景观考古学强调探究人与自然的互动变化,适用于研究茶业遗产这一特殊生态文化景观。景观考古学指导下的茶业考古,基于“古今沿用”与“集中分区”的研究理念,具有系统性、可行性与前沿性,是研究四川茶业文化遗产的有力手段。景观考古学在四川茶业文化遗产上的具体应用,包括四川茶业史、禅茶道茶、茶马古道等研究方向。此外,四川茶文化研究还需要考古学的参与,从实证角度凸显四川茶业文化遗产在中国乃至全世界的独到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考古 茶业文化遗产 川茶文化 茶马古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由《竹林大士出山图》管窥宋代服饰文化沿海上丝绸之路的对外传播及影响
7
作者 杨雪 王子怡 《丝绸》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25-132,共8页
辽宁省博物馆藏《竹林大士出山图》是反映古代中国与越南文化交流的重要图像史料。本文在宋元海上丝绸之路中越物质与人文互动的背景下,分析画中迎驾人物服饰,探讨中越纺织服饰物质的交汇及其背后的创作者动机、文化立场与政治意涵。研... 辽宁省博物馆藏《竹林大士出山图》是反映古代中国与越南文化交流的重要图像史料。本文在宋元海上丝绸之路中越物质与人文互动的背景下,分析画中迎驾人物服饰,探讨中越纺织服饰物质的交汇及其背后的创作者动机、文化立场与政治意涵。研究发现,画中服饰深受宋代文化影响,反映出越南对宋代服饰制度的仿效与创新。梳理中越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进行的纺织服饰交流,揭示了宋代服饰文化对越南服饰制度的深远影响。通过对该画的研究,丰富了中越海上丝绸之路纺织服饰交流史内容,展现了宋代服饰文化在东亚地区的广泛传播与深远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竹林大士出山图 宋代 海上丝绸之路 古代越南 中越文化交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遗产资源与数字足迹的徽州古道游憩廊道网络构建
8
作者 洪敏 昂欣玥 冀凤全 《园林》 2025年第5期44-51,共8页
游憩廊道是集遗产保护、文化休闲及生态保护为一体的遗产活化利用的空间途径。融入数字足迹的游憩廊道网络构建方法,能够优化较少考虑游憩者主观偏好的问题,提升游憩廊道网络规划的科学性和应用性。以古徽州地区内的古道为研究对象,引... 游憩廊道是集遗产保护、文化休闲及生态保护为一体的遗产活化利用的空间途径。融入数字足迹的游憩廊道网络构建方法,能够优化较少考虑游憩者主观偏好的问题,提升游憩廊道网络规划的科学性和应用性。以古徽州地区内的古道为研究对象,引入地理空间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判别徽州古道沿线游憩资源与游憩足迹的空间特征,建立综合游憩阻力面,确定游憩廊道的适宜性,构建徽州古道游憩廊道网络。结果表明:(1)徽州古道沿线游憩资源类型丰富,以古聚落居多,整体结构呈现“单核多中心”的空间分布格局;(2)游憩资源密集地景区间连接紧密但整体联动性不足;(3)基于游憩点与古道的空间关系特征,界定游憩廊道宽度范围宜为1~2.5 km,构建“4主+5次+9支”的游憩廊道网络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性文化遗产 游憩廊道网络 遗产资源 数字足迹 徽州古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文化助力鹤峰茶产业发展的探索 被引量:1
9
作者 王志博 张琳 +4 位作者 王东辉 陈昌鸿 张月芳 张具权 胡强 《中国茶叶》 2024年第8期71-75,共5页
鹤峰茶历史悠久,因其当地民俗风情、地理环境和历史背景,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文化特色。通过对鹤峰茶文化发展史的梳理,从容美贡茶、鹤峰宜红、万里茶道茶源地3个方面对鹤峰茶文化亮点进行了全面挖掘,并针对性地提出了鹤峰茶文化助力茶产... 鹤峰茶历史悠久,因其当地民俗风情、地理环境和历史背景,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文化特色。通过对鹤峰茶文化发展史的梳理,从容美贡茶、鹤峰宜红、万里茶道茶源地3个方面对鹤峰茶文化亮点进行了全面挖掘,并针对性地提出了鹤峰茶文化助力茶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以期丰富“鹤峰茶”品牌内涵,助力鹤峰茶产业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鹤峰茶 容美贡茶 宜红 古茶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代云南东南部的变迁
10
作者 方铁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29-139,共11页
古代的云南东南部,包括今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及附近一些地区。云南东南部的演变有以下特点:一是这一地区距滇池、洱海流域两大区域中心较远,同时未形成强大的地方势力,在政治舞台上便显落寞;二是云南中部至越南... 古代的云南东南部,包括今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及附近一些地区。云南东南部的演变有以下特点:一是这一地区距滇池、洱海流域两大区域中心较远,同时未形成强大的地方势力,在政治舞台上便显落寞;二是云南中部至越南的交趾道经过这一地区,云南东南部的发展与交趾道兴衰密切相关;三是云南东南部与越南毗连,越南与中国历代王朝关系的改变,深刻地影响云南东南部;四是云南东南部的变化经历先慢后快的过程。自元代起,云南东南部获得较快发展,清代尤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云南 东南部 交趾道 中原王朝 变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江流域传统聚落景观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以云浮郁南近江村落为例 被引量:4
11
作者 陈玮婷 赵建华 邱丽 《南方建筑》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44-55,共12页
南江流域地处山岭逶迤的粤西山区,山多地少,地形复杂,贯穿腹地的南江水道是旧时沟通粤西北与广州通道,为江海山河古道汇通之要。依山傍水的自然地理与古驿道贸易之利为南江流域带来繁荣与昌盛,传统聚落因水而兴、依水而兴,形成了具有南... 南江流域地处山岭逶迤的粤西山区,山多地少,地形复杂,贯穿腹地的南江水道是旧时沟通粤西北与广州通道,为江海山河古道汇通之要。依山傍水的自然地理与古驿道贸易之利为南江流域带来繁荣与昌盛,传统聚落因水而兴、依水而兴,形成了具有南江文化特色的传统聚落景观特征。通过实地踏勘、历史文献与村落族谱整理以及地理信息系统分析等方法,以南江流域郁南沿江村落为研究对象,从文化地理学视角切入,揭示南江流域“人地”关系下形成的传统聚落总体分布、生态景观、生产景观、生活景观的特征,最后得出形成南江流域景观特征的影响因素分别是适应南江水环境而形成的山水景观、古驿道商贸促成的生产生活景观以及“募民占籍”政策催生出多元景观。通过对南江流域景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以期为南江流域乃至粤西传统聚落的景观特征研究贡献相关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聚落 南江流域 景观特征 郁南 古驿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诗词文本的北京西山文化景观格局研究 被引量:5
12
作者 谢恬子 傅凡 +1 位作者 郑德昊 李鑫玉 《风景园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9-136,共8页
【目的】北京西山地区的大量自然与人文景观激发了历代文人的创作热情,许多西山文学名作流传至今。西山诗词文本研究旨在探索西山文化景观格局特征,进而深入挖掘西山文化景观遗产价值。【方法】从《北京古籍丛书》系列专著中筛选北京西... 【目的】北京西山地区的大量自然与人文景观激发了历代文人的创作热情,许多西山文学名作流传至今。西山诗词文本研究旨在探索西山文化景观格局特征,进而深入挖掘西山文化景观遗产价值。【方法】从《北京古籍丛书》系列专著中筛选北京西山记游诗词并提取相关信息,通过文献研究、文本挖掘和空间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西山景观展开时空分布和文本画像分析。【结果】表明西山文化景观聚集在三山五园地区,整体沿南北长轴和西部短轴呈带状分布,西山文化景观格局的形成与人文地理环境关系密切,西山文化景观格局的感知受不同景观要素的影响。【结论】基于西山文化景观格局特征提出以三山五园为核心,多维度构建景观游线和历史文化保护区,为西山文化景观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景观 景观格局 时空分布 文本分析 诗词 京西古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丝绸之路古代文字的传播与相互影响 被引量:1
13
作者 张铁山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19,共10页
丝绸之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一个不断变化的网络,成为东西文明的桥梁和纽带。作为记录文明的重要载体,古代文字也随着各种文化的交流在丝绸之路上传播,出现各系统文字的相互影响。
关键词 丝绸之路 古代文字 传播 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短距离交通遗产的适应性价值评价及实践——以福建宁德白鹤岭古驿道为例 被引量:1
14
作者 陈旭 宋来胜 +1 位作者 程斌 李丹青 《规划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39-144,共6页
短距离交通遗产分布广泛且所处环境复杂,挖掘其适应地方发展的特殊价值并进行相应的保护利用,对促进交通遗产保护与在地发展有积极作用。在交通遗产分类的基础上,分析短距离交通遗产的特点,构建短距离交通遗产的适应性价值评价模型,选... 短距离交通遗产分布广泛且所处环境复杂,挖掘其适应地方发展的特殊价值并进行相应的保护利用,对促进交通遗产保护与在地发展有积极作用。在交通遗产分类的基础上,分析短距离交通遗产的特点,构建短距离交通遗产的适应性价值评价模型,选取福建宁德白鹤岭古驿道为研究对象,从多维度评价古驿道整体与分段的适应性价值,并分析适应性价值评价对短距离交通遗产优化策略的支撑作用,以期为短距离交通遗产的独特价值挖掘与活化利用提供借鉴和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距离交通遗产 适应性价值评价 保护活化 福建宁德白鹤岭古驿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衢州市柯城区古道资源评价、保护与修复 被引量:3
15
作者 桑睿 蓝艺涵 +1 位作者 支邦邦 刘金林 《绿色科技》 2024年第13期154-157,共4页
为针对性地保护衢州市柯城区古道,传承历史文化底蕴。通过文献查阅、实地考察、访谈等方法对衢州市柯城区内的古道资源进行调查,建立柯城区古道景观综合价值评价模型并对古道资源进行评价,分为3个等级。结果表明:整理得到柯城区具有保... 为针对性地保护衢州市柯城区古道,传承历史文化底蕴。通过文献查阅、实地考察、访谈等方法对衢州市柯城区内的古道资源进行调查,建立柯城区古道景观综合价值评价模型并对古道资源进行评价,分为3个等级。结果表明:整理得到柯城区具有保护与修复价值的古道共计26条,一级古道3条,二级古道7条,三级古道16条,存在古道本体损毁严重、缺乏保护修复规划、资金投入力度弱、社会舆论宣传力度不足的问题。基于存在的问题,从完善保护制度、发展古道经济、拓展融资渠道、做好保护宣传等方面提出了保护与修复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道资源 评价 保护 修复 柯城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IS-sDNA模型的徽饶古道沿线聚落空间特征研究——以虹关村为例
16
作者 朱娜 李媛 《绿色科技》 2024年第19期169-174,共6页
徽饶古道作为连接古徽州与古饶州之间客商贸易的重要交通路线,其文化底蕴及历史意义极为丰富。徽饶古道沿线聚落是古驿道“文化线路”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古道沿线居民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和智慧,具有重要的保护和传... 徽饶古道作为连接古徽州与古饶州之间客商贸易的重要交通路线,其文化底蕴及历史意义极为丰富。徽饶古道沿线聚落是古驿道“文化线路”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古道沿线居民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和智慧,具有重要的保护和传承价值。由于我国快速的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古道沿线的聚落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其遗址特征急需挖掘和保护。以徽饶古道沿线具有典型性的虹关村为例,通过空间句法和GIS分析对其空间特征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①虹关村聚落空间具有较强的动态性,集聚中心的拓扑整合能力和吸引力强;②虹关村街道网络形态随着搜索半径的不断增大,逐渐体现出连续性特征,其中核心区域的作用尤为显著;③聚落居民日常出行的动态范围与遗产资源点数据的相关性最为密切。研究结果为探索聚落特征提供了路径和方法,为徽饶古道沿线聚落的保护与更新提供了新的认知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徽饶古道 聚落空间 虹关村 GIS-sDN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宋代利州路蜀道茶马贸易初探
17
作者 雍林璋 《茶叶》 2024年第4期243-250,共8页
利州路位于陕川交接处,战略位置十分关键,是从秦、甘地区入川的必经之路,也是宋王朝控制蜀地的重要手段,更是茶马古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利州路蜀道承担着运输蜀地茶叶的重要任务,其中路线有陈仓道、傥骆道、荔枝道和阴平道,这些道路构成... 利州路位于陕川交接处,战略位置十分关键,是从秦、甘地区入川的必经之路,也是宋王朝控制蜀地的重要手段,更是茶马古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利州路蜀道承担着运输蜀地茶叶的重要任务,其中路线有陈仓道、傥骆道、荔枝道和阴平道,这些道路构成了一个庞大的茶叶销售网络。利州路茶叶产区产量的提升,为宋廷通过汉藏茶马贸易换来了更多战马,这一贸易不仅满足了北宋对抗西夏的军事需求,更成为联结宋与吐蕃的重要纽带,有力促进了双方经济互惠、军事联盟的强化。通过利州路蜀茶贸易的运作,对边疆稳定、民族团结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 利州路 茶马古道 茶马贸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凤阳邑文旅的创新性发展与动因研究
18
作者 陈丽媛 《智慧农业导刊》 2024年第17期102-105,共4页
茶马古道古村落遗址——凤阳邑是位于大理境内的一个以白族为主要聚居人口的传统古村落。近年来,凤阳邑的文旅产业发展较为迅速,村民们找准实现文旅可持续发展的突破口,走出一条文旅创新发展之路,从而进一步促进乡村振兴。该文主要对凤... 茶马古道古村落遗址——凤阳邑是位于大理境内的一个以白族为主要聚居人口的传统古村落。近年来,凤阳邑的文旅产业发展较为迅速,村民们找准实现文旅可持续发展的突破口,走出一条文旅创新发展之路,从而进一步促进乡村振兴。该文主要对凤阳邑文旅的创新性发展进行研究,重点介绍凤阳邑文旅创新性发展体现的几个主要方面,并从历史特殊论、文化传播、文化功能的理论视角进一步分析促进凤阳邑文旅实现创新性发展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凤阳邑 茶马古道 文旅 创新性发展 乡村振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遗产廊道视角下潇贺古道保护性利用策略研究
19
作者 吴宇辉 袁梦瑶 《绿色科技》 2024年第1期189-193,共5页
遗产廊道是线性文化遗产保护性利用实践的重要理论指导,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包含4个准则层指标、21个因子层指标的潇贺古道保护性利用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确定了潇贺古道保护性利用的适宜程度及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潇贺古道适宜开... 遗产廊道是线性文化遗产保护性利用实践的重要理论指导,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包含4个准则层指标、21个因子层指标的潇贺古道保护性利用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确定了潇贺古道保护性利用的适宜程度及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潇贺古道适宜开展保护性利用工作,资源自身内在价值对保护性利用的影响大于资源利用外部条件。根据分析结果从整合沿线旅游资源、构建遗产廊道空间、划分旅游功能区域、打造休闲旅游产品提出了遗产廊道视角下潇贺古道的保护性利用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产廊道 适宜性评价 利用策略 层次分析法 潇贺古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历史文化名城道路造型树景观文化价值评价——以苏州古城干将路为例
20
作者 王知知 马建武 《园林》 2024年第7期108-116,共9页
苏州古城道路景观运用大量造型树的做法很有地域特色,但受多重矛盾影响,道路景观建设过程中对造型树景观的文化价值缺乏认识,导致景观品质降低,特色逐渐消弭。研究使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构建苏州古城道路造型树景观文化价值评... 苏州古城道路景观运用大量造型树的做法很有地域特色,但受多重矛盾影响,道路景观建设过程中对造型树景观的文化价值缺乏认识,导致景观品质降低,特色逐渐消弭。研究使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构建苏州古城道路造型树景观文化价值评价体系,以科学认识其文化价值,并选取古城中具有代表性的干将路进行评价分析,其造型树景观文化价值构成中艺术价值、现今价值、历史价值评价相对较低,存在明显问题。由此提出4条策略:(1)恢复传统造型树景观风格,提升历史延续性价值;(2)突出造型树主景地位,因地、因景制宜以提升园林艺术价值;(3)注重意境营造,增进文化内涵以提升文化关联价值与园林艺术价值;(4)注重造型养护管理,以提升造型艺术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道路绿化 造型树景观 文化价值评价 历史文化名城 苏州古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